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農業科研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

農業科研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1-10-09 23:11:24

㈠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做

一,加強農業科技的培訓,一方面是對農業科技人員進行科技知識更新,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讓農民掌握使用時效,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
二,強化農業科技隊伍的建設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有一支能夠提供切實的農業科技服務隊伍,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的基礎和前提,加強農業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為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打好基礎。
三,加強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建設,使這些單位多出農業科技成果,研究出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用於農業的生產實踐當中去,來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㈡ 急求<農業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

一、計算資料來源:

計算本項目經濟效益的各項原始數據,來自全市20個實施鎮、鄉、辦事處1997—1998兩年916個(次)典型田塊623.86畝次的田間測產,並按夏、秋薯種植面積和單產上、中、下加權平均計算與分類匯總的結果。

二、基礎數據計算:

(一)、單位面積的增產量和增產值:

1、主產物畝產量:實施范圍內南薯88、渝薯34、徐薯18、渝蘇303、渝蘇297等良種的鮮薯畝產為1695.95kg,比同范圍未實施項目的前三年(1994—1996)統計年報平均的1480.5kg,畝凈增215.45kg,增產14.55%。

2、主產物畝增產值:按重慶市統一規定的單價,鮮薯以0.22元/kg計算,主產物畝增產值

=215.45kg/畝×0.22元/kg=47.399元/畝。

3、副產物:作為優質青綠飼料的蔓葉,按T/R=1、0.10元/kg計算,則每畝副產物增產值

=215.45kg/畝×0.10元/kg=21.545元/畝。

4、每畝新增總產值:主產物增產值+副產物增產值

=47.399元+21.545元=68.944元/畝。

(二)、有效使用面積:根據實施項目的各鎮、鄉、辦農技站測產調查,鎮鄉辦政府負責同志審核並加蓋政府公章認可,市農技站逐項核實,本項目1997年實施完成12.0423萬畝,1998年實施完成12.3240萬畝,兩年共實施完成24.3663萬畝。由於洪災損失,按縮值系數95%計算,其保收面積為23.1480萬畝。

(三)、生產費用計算:

1、畝新增生產費:每畝種植良種甘薯多投入種價5元,採用配套增產技術.增加投入6元,故畝新增生產費為11元。

2 、新增生產費用總額=實施完成面積×畝新增生產費

=24.3663萬畝×11元/畝=268.0923萬元。

3、推廣費計算:重慶市兩年共撥來8000元,合川市配套9000元,各鎮鄉辦投入10900元。三項合計27900元,按年利率10%計算,共為30690元,畝攤推廣費為=30690元÷243663畝=0.12595元/畝。

4、新增投入總額=新增生產費+推廣費

=268.0293萬元+3.069萬元=271.0963萬元。

三、評價指標:

(一)、新增糧食總產量:按5折1計算,畝增糧食為43.09kg,總增產糧食=23.1480萬畝×43.09kg/畝=997.4473萬kg。

(二)、新增總產值=畝主副產物新增產值×保收面積

=68.944元/畝×23.1480萬畝=1595.9157萬元。

(三)、新增純收益總額=新增總產值-新增生產費和推廣費總額即新增投入總額=1595.9157萬元-271.0983萬元=1324.8174萬元。

(四)、投入產出比、科技投資與推廣投資收益效果:

1、投入產出比=新增總產值÷新增投入總額

=1595.9157萬元÷271.0983萬元=5.8869。

2、科技投資收益率=新增純收益總額÷新增投入總額

=1324.8174萬元÷271.0983萬元=4.8869。

3、推廣投資收益率

=新增純收益總額×推廣單位應佔比例(35%)÷推廣費總額

=1324.8174萬元×35%÷3.069萬元

=463.6861萬元÷3.069萬元=151.0870。

四、經濟效益評價:

(一)、以上經濟效益分析表明,我市1997—1998年實施重慶市豐收計劃的「薯類良種及配套增產技術」項目,項目任務18萬畝,實施22.1774萬畝,完成24.3663萬畝,保收面積23.1480萬畝;共增收糧食997.4473萬kg,新增產值1595.9157萬元,扣除新增生產費和推廣費271.0983萬元後,新增純收益1324.9157萬元;其投入產出比為1:5.8869,科技投資收益率為1:4.8869,推廣投資收益率為1:151.0870。即在本項目中,社會投資每增加10000元,可增加產出58869元,可回報純收益48869元;推廣單位投資每增加10000元,可使社會獲得純收益151.0870萬元。因此,實施本項目取得了極為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二)、由於傳統規定,目前對薯類產量的指標,仍按5折1原糧計算,只反映了鮮薯數量,未能顯示科技水平。若兼顧數量和質量,去掉薯塊的水分因素,按薯干產量計算(例如,實施本項目的甘薯良種烘乾率均在30%左右,而市場不歡迎的劣質老品種潮薯1號僅17—19%),則在相同投入的條件下,經濟效益將提高57%以上。

(三)、由於鮮食鮮貯,且多數又僅作飼料,其轉化效能極差,價格極低。若能將我市極為豐富的薯類特別是甘薯資源開發出來,走深加工綜合利用薯塊和蔓葉的產業化之路,則其經濟效益將成數倍至數十倍增長。

參考資料:http://www.hcagri.gov.cn/detail.asp?pubID=87329

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哪些科研成果

學校始終堅持「頂天」「立地」相結合的科技工作方針,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積極開展面向農業生產實際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在動植物育種、植物保護、農業生物技術、旱區農業與節水技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研究領域形成鮮明特色和優勢。建校以來,學校累計獲得各類科技成果6000餘項,獲獎成果1800餘項。
培育出了世界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良小麥品種「碧螞1號」,長期主導我國小麥品種換代的遠緣雜交小麥良種「小偃6號」,我國自主培育和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良蘋果品種「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3000億元。
合校以來,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4項,其中主持完成15項;主持完成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87項;獲陝西省科技進步最高成就獎1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529件;審定動植物新品種594個。發表SCI、EI、SSCI論文26020篇,其中2019年第一署名單位SCI、EI、SSCI論文3317篇。現有8家農、林、水專業陝西省一級學會掛靠學校,編輯出版20種學術期刊,建有大學出版社。
學校面向國家和區域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科技成果示範推廣和產業化工作。在國內率先探索實踐以大學為依託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在全國首批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
與500多個地方政府或龍頭企業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在區域主導產業中心地帶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範站28個、示範基地46個,構建了大學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快捷通道,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800多億元。學校科技園暨留學人員創業園進入首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㈣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

㈤ 現代農業園區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有盈利點和盈利的商業模式。回顧中國農業園區20年來的歷程,大多數至今仍舊依靠國家補助。成功的農業園區要做好市場定位,打造主導產業優勢,形成支撐自產自銷的產業鏈,找准贏利點,才能區別於傳統農業。

一、糧經產業新農村建設綜合推進發展模式
內涵: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是維持農業基本食物供應功能的主要作物。成都市結合當地優質糧油、蔬菜瓜果等特色產業,啟動糧經產業高產高效示範基地建設,重點通過對現有特色產業基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品牌化的提升建設,逐步建成10個產業布局合理、組織方式先進、資源利用高效、供給保障安全、綜合效益顯著、集中連片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的糧經產業高產高效示範基地。

以崇州市10萬畝糧經產業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綜合示範基地為例。該基地通過統籌規劃、資金、建設項目和農民主體的作用,夯實糧食生產基礎設施;通過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提升完善「農業共營制」,發展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實施綜合示範行動,集成推廣稻田立體種養(魚蟹蝦鴨)等農業技術,打造設施農業、智能農業,提升糧食生產綜合效益;推動農業轉型發展,打造農產品電商服務平台,開發鄉村旅遊等,培養農民持續增收新業態

主要做法:

(1)通過創新組織形式,規范運行機制,強化利益連接破解農業「誰來經營」難題,推進農業經營規模化;

(2)通過搭建培養平台、管理平台,發展平台和扶持平台,破解農村「誰來種地」難題,推進農村種田專業化;

(3)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品牌服務體系,農業金融服務體系,破解農業「誰來服務」問題,推進農業服務社會化;

(4)實現了經營主體「共建共營」、經營收益「共營共享」、經營目標「共營多贏」,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二、觀光旅遊連片帶動產村融合發展模式
內涵:

結合當地濃厚的休閑娛樂氛圍,充分利用不同區域豐富的自然資源,規劃並融合鄉村產業及沿途自然風光的空間相連、時間相接休閑觀光帶,以鄉村旅遊連片帶動產村融合發展。

㈥ 河北德勝農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河北德勝農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建於1998年,是集新品種研發、生產示範、規模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科技型企業。集團公司長期致力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建成輻射國內20個省市、面積100萬畝的清香核桃種植基地,成為國內核桃產業領軍企業。總資產上億元,員工200人,迄今已發展成為以科技開發、示範、輻射和推廣、生態旅遊觀光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駐億核園食品有限公司、核為貴商貿有限公司、幸福邑果蔬種植有限公司、幸發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等多家生產加工企業,年產值5000多萬元,先後被命名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全國特色種苗基地、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和河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河北省著名商標企業,是河北農業大學農業高新科技示範(定州)園區。2016年,入選國家科技部首批「星創天地」名單。 ?    ——集團公司產品品牌提升。集團公司培育的清香核桃苗木,已推廣種植到國內20個省、市、自治區,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發展核桃專業合作社100個,家庭農場1000個。公司文玩核桃雕刻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核為貴」、「核樂宮」、「核樂桃」三個文玩核桃品牌,市場份額佔全國總額的20%。億核園食品核桃乾果、核桃油、核桃酒、核桃酥、棗夾核桃仁、核桃仁等系列核桃食品已陸續進入市場。    ——集團公司科技人才匯聚。尹偉倫院士、郗榮庭教授、張志華教授、溫陟良教授等十幾名專家任公司研發及戰略顧問,在國內率先建立了首家核桃院士工作站和苗木售後服務團隊,實施產學研工貿相結合戰略,引進人才,匯聚人才,推進科技創新,實現科研成果轉化推廣,逐步成為引領全國核桃產業科技進步中心,被業界稱為核桃產業「小矽谷」。    ——德勝核桃專類公園。佔地面積400畝,園內栽植著雞心、獅子頭、虎頭、官帽、公子帽等五大類型、100餘個麻核桃品種,是國內擁有麻核桃種質資源最多的資源圃,也是目前我國北方面積最大、麻核桃品種最多的核桃園林。2016年建成定州市核桃專類公園。是河北省科普教育示範基地,定州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定州市影視創作基地和定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文創基地。    ——幸福邑現代農業園區。園區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導,以「綠色、生態、科技、人文」為核心,集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成果展示和推廣、農業科技培訓與科普教育、農業休閑觀光等功能,實現經濟效益、生態和社會效益的三效合一。項目核心區3000畝,合作區3萬畝,規劃總投資13億元,包括林果觀光採摘、蔬菜觀光採摘、新農業機械實驗、現代農業設施展示和旅遊接待等功能區。已完成核心區土地流轉3000畝,以種植優質水蜜桃、核桃、葡萄、梨、蘋果為主,擁有水蜜桃、葡萄、梨等200多個新品種。2015年底被認定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建設中的留早詩歌園。2017年,按照定州市「一核、五園、一帶」發展產業布局,依託定州豐厚的文化底蘊,集團公司在幸福邑園區3000畝果樹引種示範園核心區基礎上,建設留早詩歌園,打造鄉村休閑農業文化旅遊帶。同時,以培養「新農人」為突破口,打造定州新農人星創天地,發展國際現代農業,集品種研發、示範推廣、生產加工、技能培訓、文化挖掘、觀光旅遊為一體,為更多的新農人提供創新、創意、創業平台,力爭在3到5年內,將園區建設成為產業優勢明顯、創新服務能力突出、示範帶動效應優異、自我持續發展能力強的文化產業園暨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打造定州文化新名片和旅遊新地標,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
法定代表人:賈淑琴
成立時間:2007-04-06
注冊資本:3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3068200000048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定州市興定路

㈦ 廣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的項目成果

自「七五」以來承擔國家、省(部)、市 (院)各級項目300多項,獲獎科研成果90多項;申報專利16項(已授權6項)。選育出節瓜、青瓜、絲瓜、冬瓜、苦瓜、番茄、茄子、辣椒、南瓜、蒲瓜、菜心、草菇、甜玉米、豇豆等新品種100多個,共60個新品種通過省級以上農作物品種審定,其中2個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1個通過國家品種鑒定。在粵西、粵北、珠三角、湖南、廣西、海南等地建立了多個新品種示範基地,進行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獲得良好的效果。每年推廣種植面積超過200萬畝,取得社會經濟效益10億多元。我所技術力量雄厚,學科齊備,業務及管理水平高,是「八五」全國農業科研開發百強研究所之一,在「十五」全國農業科技機構綜合科研能力評估中專業排名第五。
♦成果轉化:成立了廣東省農科集團粵蔬種業分公司,統一開發全所科研成果和國內外各類名優蔬菜品種,良種質量保證,恪守信譽,服務周到,已在華南地區建立完備的銷售網路,並輻射到西南、華東、華中地區,面向全國。
廣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是從事蔬菜品種選育、示範推廣、栽培技術、蔬菜施肥技術研究與推廣、病蟲害防治及蔬菜產品保鮮、品質檢測和生物技術工程等研究開發的專業研究所,現有職工93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24人、中級職稱的14人,博士2人、碩士14人。固定資產1200萬、流動資金2000萬。自「七五」以來承擔國家、省(部)、市(院)各級重點項目100多項,獲得成果40多項,專利5項(已授權1項),選育出青瓜、苦瓜、番茄、茄子、辣椒、西瓜、豆角、菜心、南瓜、木瓜、甜玉米、草菇等新品種50多個,每年推廣種植面積超過200萬畝,取得社會經濟效益7億多元。在省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於1996年建成「廣東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0年建成「農業部蔬菜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2002年建成省立項的「廣東省果蔬新技術重點實驗室」。本所研究技術力量雄厚,學科齊備,業務及管理水平高,是「八五」全國農業科研開發百強研究所之一。是我省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型研究所。

㈧ 我是內蒙古通遼市的,我希望大家給我介紹幾個比較好的畜牧學校

山東畜牧獸醫學院,在山東濰坊市,很好考,有大專和中專,就業率全國第一!100%。這現在就有很多內蒙的學生。這兩年在山東很火的,校風很好啊,因為他的校區就在濰坊市政府的東邊,管理嚴格。
祝你學習進步,前途無量啊!

㈨ 什麼是農業推廣的經濟效益

美國全國人口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有17.4%、法國等國家人口具有較高的受教育程度。與此相比,而教育則主要體現在技術教育,完成轉化的基礎條件,法國60%的青年農民達到中等農業技校畢業水平,而且包括穩定的資金政策等,主要特徵就是企業是市場的微觀主體,農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在8年左右、生產。荷蘭有著相當發達的農業教育。各國政府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是多方面的,實現有目的的生產,目前。 1.強力的政府扶持力度,我國農民總體上受文化教育程度水平不高。究其原因、穩定發展,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佔法嘩瘁狙誆繳搭斜但鉚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僅為1%左右,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僅起配合、研究,農業推廣。 3.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法國,遠低於發達國家2%~5%的水平。美國、以色列。先進的科技成果也需要有知識的生產者去應用,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2.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以色列等國也將生產、協調作用,在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如表1 所列)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通過在生產中發現關鍵環節與節點。 4.發達的科技與教育,不但包括宏觀發展政策。24%的以色列勞動人口擁有大學學歷,形成了新的消費。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一一科技創新領域,其成果以具有顯著市場價值的產品和成果為主。因此,通過教育體系把科技成果向生產領域有效傳播,就是實用技術教育,這些農業發達國家的居民受教育程度相當高,從2003年開始,在生產滿足市場需求,避免出現農業波動。縱觀以上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荷蘭則通過法律來確定農業發展的方向。美國有莫爾法案支持建立穩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研究和教育三者的有機結合、科研和推廣被譽為荷蘭農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的三個支柱,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中80%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學歷,例如美國的三位一體,同樣、研究和教育實現了有機結合,中央連續6年(2004~2009)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出台關於「三農」問題的指導性意見,政府部門是服務機構,市場經濟是農業科技成果迅速實現產業化;法國。而法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科研和推廣系統、創新與教育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研究創新體系,實現了生產,相當於初中二年級,實現農業的可持續。我國近年來同樣非常重視三農問題,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而具有較強公益性的產品則主要交給國家科研部門完成,用研究創新來完善,相比國外發達國家,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了產學研緊密結合,農業教育,同我國目前農村生產現狀不同的是、荷蘭與以色列都是市場經濟國家,荷蘭、教育和科研工作都由農學院承擔和獨自完成,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我國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遠低於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即使這樣

閱讀全文

與農業科研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