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甘肅省白銀市享受司法考試放寬政策嗎
你要看下你的戶籍所在地是否符合以下放寬地區。是的話就可以否則就需要國家承認本科學歷。從2008年起,中部六省份符合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的243個縣(區、市)中的98個縣(區)被增加為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從而使全國放寬報名學歷條件的地方達到了25個省份的1213個縣(區、市)。此次公布的實施辦法也補充規定:國家司法考試的實施,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對民族自治地方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考生,在報名學歷條件、考試合格標准等方面採取適當的優惠措施,具體辦法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確定。其次,普通高校在校四年級學生被允許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第三,台灣居民可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第四,調整了四川等地震受災地區2008 年國家司法考試有關工作。 依據《司法部關於確定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的意見》(司發通[2007]38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中部六省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范圍的通知》(國辦函[2007]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自治縣(旗),各自治區所轄縣(旗),各自治州所轄縣;國務院審批確定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級市、區);中部六省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的縣(市、區)(不屬於國家或省扶貧開發重點的縣級市、區除外);西部地區(除西藏外)11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縣(包括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級市、區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縣級市、區);西藏自治區所轄市、地區、縣、縣級市、市轄區,可以將報名的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專科學歷,這一政策的適用期限截至2011年12月31日。(2008年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地區名單 1北京市(無) 2天津市(無) 3.河北省 (40個) 靈壽縣、贊皇縣 、平山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名縣、涉縣、廣平縣 、魏縣、臨城縣、巨鹿縣、廣宗縣、阜平縣、唐縣、淶源縣、順平縣、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萬全縣、赤城縣、崇禮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大廠回族自治縣、武邑縣、武強縣、(涿鹿縣趙家蓬區) 4.山西省 (55個) 婁煩縣、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平順縣、壺關縣、武鄉縣、右玉縣、左權縣、和順縣、平陸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吉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汾西縣、興縣、臨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陽曲縣、大同縣、沁縣、沁源縣、陵川縣、榆社縣、昔陽縣、萬榮縣、聞喜縣、新絳縣、垣曲縣、夏縣、古縣、浮山縣、鄉寧縣、文水縣、交城縣、柳林縣、交口縣、離石區 5.內蒙古自治區 (75個) 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右旗、固陽縣、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海南區(烏海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松山區(赤峰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東勝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准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扎蘭屯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杭錦後旗、豐鎮市、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烏蘭浩特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突泉縣、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僕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6.遼寧省 (10個) 岫岩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鳳城市、北寧市 7.吉林省 (11個)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靖宇縣、鎮賚縣、通榆縣、大安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 學法網 8.黑龍江省 (14個) 延壽縣、泰來縣、甘南縣、拜泉縣、綏濱縣、饒河縣、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撫遠縣、同江市、蘭西縣 學法網 9.上海市(無) 10.江蘇省(無) 11.浙江省 (1個) 景寧畲族自治縣 12.安徽省 (30個) 長豐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岳西縣、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無為縣、金安區(六安市)、裕安區(六安市)、壽縣、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霍山縣、利辛縣、石台縣、涇縣、懷遠縣、望江縣、定遠縣、太和縣、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 縣、渦陽縣、郎溪縣 13.福建省(無) 14.江西省 (38個) 蓮花縣、修水縣、贛縣、上猶縣、安遠縣、寧都縣、於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吉安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井岡山市、樂安縣、廣昌縣、上饒縣、橫峰縣、余干縣、波陽縣、德安縣、都昌縣、石城縣、吉水縣、峽江縣、新干縣、永豐縣、泰和縣、安福縣、萬載縣、銅鼓縣、黎川縣、南豐縣、宜黃縣、資溪縣、弋陽縣、萬年縣 15.山東省(無) 16.河南省 (51個) 蘭考縣、欒川縣、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魯山縣、滑縣、封丘縣、范縣、台前縣、盧氏縣、南召縣、淅川縣、社旗縣、桐柏縣、民權縣、睢縣、寧陵縣、虞城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淮濱縣、沈丘縣、淮陽縣、上蔡縣、平輿縣、確山縣、新蔡縣、杞縣、通許縣、葉縣、郟縣、內黃縣、原陽縣、南樂縣、濮陽縣、舞陽縣、柘城縣、夏邑縣、羅山縣、息縣、扶溝縣、商水縣、鄲城縣、太康縣、鹿邑縣、正陽縣、泌陽縣、汝南縣 17.湖北省 (35個) 陽新縣、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孝昌縣、大悟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麻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神農架林區、遠安縣、興山縣、南漳縣、保康縣、監利縣、團風縣、浠水縣、崇陽縣、通山縣 18.湖南省 (44個) 邵陽縣、隆回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平江縣、桑植縣、安化縣、汝城縣、桂東縣、新田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沅陵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新化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永順縣、龍山縣、茶陵縣、炎陵縣、衡山縣、祁東縣、新邵縣、綏寧縣、新寧縣、澧縣、慈利縣、南縣、永興縣、安仁縣、祁陽縣、江永縣、寧遠縣、藍山縣、會同縣、雙峰縣、張家界市永定區、武陵源區 19.廣東省 (3個) 乳源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 20.廣西壯族自治區 (75 個) 武鳴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陽朔縣、臨桂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福縣、灌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平樂縣、荔蒲縣、恭城瑤族自治縣、蒼梧縣、藤縣、蒙山縣、合浦縣、上思縣、江洲區(崇左市)、港口區(防城港市)、防城區(防城港市)、憑祥市、靈山縣、浦北縣、平南縣、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縣、右江區(百色市)、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田林縣、西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金城江區(河池市)、宜州市、昭平縣、鍾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南丹縣、天峨縣、鳳山縣、東蘭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扶綏縣、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天等縣 21.海南省 (9個) 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亞市、東方市、五指山市 22.重慶市 (25個) 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萬州區、南川市、涪陵區、黔江區 學法網 23.四川省(134個) 金堂縣、雙流縣、郫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市中區(廣元市)、元壩區(廣元市)、朝天區(廣元市)、榮縣、富順縣、米易縣、鹽邊縣、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中江縣、羅江縣、三台縣、鹽亭縣、安縣、梓潼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威遠縣、資中縣、隆昌縣、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嘉陵區(南充市)、南部縣、營山縣、蓬安縣、儀隴縣、西充縣、閬中市、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廣安區(廣安市)、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名山縣、滎經縣、漢源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巴州區(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安岳縣、樂至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小金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得榮縣、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西昌市 、金口河區(樂山市) 24.貴州省 (83個) 花溪區(貴陽市)、清鎮市、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鍾山區(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六盤水市)、水城縣、紅花崗區(遵義市)、匯川區(遵義市)、仁懷市、赤水市、盤縣、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平壩縣、西秀區(安順市)、普定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江口縣、玉屏侗族自治縣、石阡縣、思南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萬山特區(銅仁地區)、興義市、興仁縣、普安縣、晴隆縣、貞豐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銅仁市、赫章縣、凱里市、黃平縣、施秉縣、三穗縣、鎮遠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劍河縣、台江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雷山縣、麻江縣、丹寨縣、福泉市、都勻市、荔波縣、貴定縣、甕安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龍里縣、惠水縣、三都水族自治縣 25.雲南省 (119個) 東川區(昆明市)、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嵩明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宣威市、馬龍縣、陸良縣、師宗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沾益縣、江川縣、澄江縣、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施甸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昭陽區(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水富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臨翔區(臨滄市)、鳳慶縣、雲縣、永德縣、鎮康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瑞麗市、潞西市、雙柏縣、牟定縣、南華縣、楚雄市、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蒙自縣、屏邊苗族自治縣、建水縣、石屏縣、彌勒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個舊市、開遠市、綠春縣、河口瑤族自治縣、文山縣、硯山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大理市、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26.西藏自治區(全部共73個) 27.陝西省 (89個) 藍田縣、周至縣、戶縣、高陵縣、印台區(銅川市)、耀州區(銅川市)、宜君縣、陳倉區(寶雞市)、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三原縣、涇陽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武功縣、華陰市、臨渭區(渭南市)、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寶塔區(延安市)、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榆陽區(榆林市)、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漢濱區(安康市)、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商州區(商洛市)、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學法網 28.甘肅省 (71 個) 永登縣、皋蘭縣、榆中縣、永昌縣、平川區(白銀市)、白銀區(白銀市)、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麥積區(天水市)、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華亭縣、庄浪縣、靜寧縣、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慶城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鎮原縣、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舟曲縣、迭部縣、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安定區(定西市)、武都區(隴南市) 29.青海省 (42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湟源縣、平安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海晏縣、剛察縣、同仁縣、尖扎縣、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共和縣、同德縣、貴德縣、興海縣、貴南縣、瑪沁縣、班瑪縣甘德縣、達日縣、久治縣、瑪多縣、玉樹縣、雜多縣、稱多縣、治多縣、囊謙縣、曲麻萊縣、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天峻縣、茫崖行政區、冷湖行政區、大柴旦行政區 30.寧夏回族自治區(14個) 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固原市)、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中寧縣、海原縣、紅寺堡開發區(吳忠市)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71個) 烏魯木齊縣、鄯善縣、托克遜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縣、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奇台縣、吉木薩爾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精河縣、溫泉縣、輪台縣、尉犁縣、若羌縣、且末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靜縣、和碩縣、博湖縣、溫宿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拜城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疏附縣、疏勒縣、英吉沙縣、澤普縣、莎車縣、葉城縣、麥蓋提縣、岳普湖縣、伽師縣、巴楚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於田縣、民豐縣、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額敏縣、沙灣縣、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布爾津縣、富蘊縣、福海縣、哈巴河縣、青河縣、吉木乃縣、和田市、喀什市
⑵ 甘肅省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10年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最後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為「十二五」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具有重要意義。縱觀國內外形勢,今年經濟發展環境將好於去年。一方面,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世界經濟逐步向好。我國經濟回升基礎不斷鞏固,市場信心明顯增強,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政策效應將繼續顯現。新的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為我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帶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基本穩定,繼續加大調整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力度,對我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必須正確判斷形勢,統一思想認識,堅定發展信心,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發揚甘肅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
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堅持「四抓三支撐」的總體工作思路,全面實施「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堅持改革創新,繼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特色產業培育,著力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加大民生工程建設力度,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十二五」時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地方預算收入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以上。
確定這樣的預期目標,主要有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基於繼續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的需要。只有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才能穩定社會預期,增強發展信心。這對於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都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才能逐步縮小我省與全國的差距。二是基於對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不斷增多的認識。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取向沒有改變,特別是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強化農業基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而這些方面正是我省的薄弱環節,也是我省爭取國家支持、加快發展的寶貴機遇。三是基於區域發展戰略所帶來的發展信心和動力。省委十一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區域發展戰略,是對省情認識的升華,極大地調動了全省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河西新能源及裝備製造業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隴東石油煤電開發利用項目投資強度加大,各市州精心謀劃、競相發展,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加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按照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是:
一、加快項目建設,保持投資持續快速增長
繼續貫徹落實國家擴大內需政策措施,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擴大投資規模,增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一是加快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度。建成天水至定西、康家崖至臨夏、永昌至金昌高速公路。全面開工建設營盤水至武威、成縣至武都高速公路。抓好武都至罐子溝、西峰至長慶橋至鳳翔路口、徐家磨至古浪、瓜州至星星峽等高速公路建設。新開工敦煌至當金山二級公路及臨夏至大河家、岷縣至合作等10條942公里國省道改造項目。按照本屆政府任期內,用三年時間完成全省所有縣城通二級及以上公路的目標,今年完成12個縣的建設任務。確保蘭渝、西平、天平、蘭州鐵路樞紐、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等重點鐵路項目按計劃完成投資,全面開工建設寶雞至蘭州客運專線,爭取開工建設天平鐵路北延線及包蘭鐵路蘭州至銀川擴能改造工程。完成嘉峪關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加快金昌機場建設進度,爭取開工建設蘭州中川、慶陽、夏河機場及張掖軍民合用機場改擴建項目。
二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積極爭取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與生態恢復、祁連山北麓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敦煌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生態保護等項目。加快實施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隴南山地水土流失治理及重點生態建設等工程。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項目建設。加快引洮供水一期、鹽環定揚黃續建甘肅專用工程建設進度。
三是壯大能源基礎產業。加快酒泉380萬千瓦風電場項目建設,開工建設一批10兆瓦並網型光伏發電項目,開展50兆瓦光伏發電特許權招標工作。抓好黃河河口、白龍江沙川壩等在建水電站建設,建成崇信電廠、平涼電廠二期、蘭州范家坪熱電廠,加快酒泉熱電廠等項目建設,全面開工建設永登至金昌至酒泉至瓜州750千伏雙迴路輸變電工程和酒泉風電基地「十一五」風電場升壓站工程。積極推進核桃峪、新莊、劉園子礦井建設和煤礦安全改造項目進度,力爭大柳礦井及選煤廠和新安煤礦建成投產。加快慶化搬遷改造和蘭州原油儲備基地工程建設,建設一批城市天然氣管網。
四是抓好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精心謀劃一批關系長遠發展和增強發展後勁的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引洮二期、黑河治理二期、引哈濟黨、慶華集團張掖煤制氣、蘭州11.8萬噸碳五全分離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爭取雷家角至西峰、臨洮至渭源、蘭州南繞城、十堰至天水甘肅段高速公路可研和初設批復。完成天平鐵路向南延伸、干塘至武威增建二線等鐵路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國家啟動蘭州至張掖增建三、四線鐵路項目。加快部分支線機場及改擴建機場前期審批。完成正寧、沙井子和甜水堡礦區規劃批復。加快蘭州軌道交通項目的前期工作。
五是努力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強化項目管理,創新管理模式,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做好項目規劃、論證、勘察、設計等前期工作,及時履行環評、節能、土地等前置審批手續。依法依規推進征地拆遷、移民安置等工作。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加強對項目建設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和審計,確保項目廉潔、工程優質和資金安全。
六是基本完成災後重建任務。今年是完成災後重建任務最後一年,必須突出重點,靠實責任,全面加快城鎮居民住房、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水利、交通、醫院、學校等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按時完成重建任務。加強與深圳市的協調配合和省內對口支援,精心組織,確保重建項目有序推進。加強檢查驗收,確保重建工程質量。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繼續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扶持力度,開展企業科技創新年和質量效益年活動,加快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次,在轉變發展方式中加快發展速度。
一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實施石油化工、鋼鐵有色、裝備製造、新型能源、電子信息和輕工紡織等6個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支持企業拓展石油化工精細加工,提高鋼鐵有色金屬深加工比例。加大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優化礦區資源配置。在能源資源優勢地區建設大型現代高載能產業基地。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支持蘭州吉利轎車擴能改造,推進石油鑽采和煉化設備、數控機床、風力發電設備成套化和高端化。利用中葯材特色資源和生物技術優勢,推動特色中成葯、藏葯和生物制葯快速發展。加快發展畜產品、馬鈴薯、果品蔬菜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葡萄酒產業。推進品牌戰略,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二是加強新能源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國家自主創新產業化項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開發,積極培育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現代制葯、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組織實施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在石油化工裝備、新型催化劑、精細化工、新型功能材料等方面組織實施一批產學研聯合開發項目。新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實施《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建設「一區七基地」,培育16條產業鏈,實施72類重點支撐項目,總投資2133億元。提高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支持工業園區提升循環經濟發展功能。抓好省級43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加強重點工業行業和160戶重點企業的節能工作,落實差別電價政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後產能。大力實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技術改造項目,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回收處理等新產品新技術。加大蘭州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工程建設進度。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飲用水源保護,加大工業和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積極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控制在56.3萬噸、16.8萬噸以內。
四是積極創造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加大力度落實促進非公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降低准入門檻,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金融服務、公共事業領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創業基地、信息網路和公共服務平台,形成功能齊全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發揮蘭州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優勢,努力增加信貸投放。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信用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落實出口退稅政策,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三、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夯實農業農村持續發展的基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一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扶持奶牛、生豬養殖等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全膜雙壟溝播面積達到1000萬畝、高效節水200萬畝、脫毒種薯400萬畝。開展高標准農田示範工程建設,推進糧棉油高產創建活動,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二是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實施促進農民增收「六大行動」。加快馬鈴薯、高原夏菜、中葯材、制種、果品、釀酒原料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推進牛羊產業大縣建設。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精深加工,擴大農產品外銷。推進鄉鎮企業產業升級,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遊和農村服務業。積極發展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加快良種繁育、設施農業發展。整合培訓資源,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和權益保護,努力增加現金收入。
三是繼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和農牧區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建設,全面完成列入國家規劃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繼續實施22個農村電氣化縣項目。建立健全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加快實施農村信息化民生工程、電網改造工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四是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以蘭州、嘉峪關、金昌3個省級試點市和11個試點縣為重點,整體推進新一輪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把城市發展與壯大縣域經濟結合起來,推進沿西隴海蘭新線各城市發展。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產業集聚、吸納就業和公共服務能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努力提高城鎮化率。
四、擴大消費需求,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堅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方針,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點,構建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一是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堅持「陸水空並重、建管運並舉」的發展思路,在適應大交通、建設大通道、構築大樞紐、發展大物流上找准切入點,推動以物流園區為龍頭、物流中心為骨幹、城鄉快速貨運為支撐的交通運輸網路建設。積極探索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統一協調的政策、規則和標准,促進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
二是扎實推進城鄉流通體系建設。以中心城市、交通干線和物流園區為依託,建設多層次、多功能現代物流網路體系。支持城市商業網點向農村延伸,加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村縣鄉集貿市場改造工程」、「新網工程」和郵政服務「三農」工程等實施力度,建立大宗農產品產銷銜接體系,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加快社區肉菜市場標准化改造和糧油副食品等重要商品儲備設施建設。
三是著力培育城鄉消費熱點。完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和「汽車、摩托車下鄉」政策,增加種類和型號,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准。加快寬頻網路建設和農村信息化步伐,推進「三網」融合,促進信息消費。鼓勵發展消費信貸,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促進金融、科技、文化、中介、培訓、家政、養老、健身等服務消費。
四是促進對外貿易恢復性增長。用好國家進口貼息政策,擴大鎳、銅、鉛、鋅精礦進口規模。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金川公司、酒鋼集團等大型骨幹企業拓展境外投資,獲取資源。抓住國家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機電、鋼鐵製品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時機,調整結構,促進優勢產品擴大出口。
五是做大做強旅遊產業。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把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整合旅遊品牌和精品線路。積極爭取開通蘭州中川機場航空口岸,擴大入境旅遊。加快旅遊企業改革,培育骨幹龍頭企業。促進旅遊與文化體育相結合,加大宣傳促銷和市場開拓力度,擴大旅遊消費。
六是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編制2010-2012年住房建設規劃,明確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設規模。加大住房供應結構調整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給,確保資金、土地供應和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加大對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和哄抬房價等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五、全面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努力培育經濟增長極
以深入研究、搞好規劃為基礎,全面啟動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創新發展模式,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推進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整體推動我省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
一是切實增強蘭白都市經濟圈輻射帶動能力。研究編制蘭白都市經濟圈發展規劃。積極探索形成蘭白都市圈協調合作發展的工作機制,依託區域內經濟技術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優化產業布局,加快蘭州國家石化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白銀有色金屬新材料及製品產業基地建設。打造國家重要的能源及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製造、特色農產品加工、生物制葯及中藏葯現代化基地。加快建設西北交通樞紐、區域金融中心和商貿物流中心,發揮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
二是著力打造河西新能源和隴東能源化工基地。加快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啟動河西百萬千瓦級光電基地建設,帶動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發展。加快隴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做好石油煤炭資源勘探開發和加工產業鏈延伸工作。積極推進大型坑口電站和骨幹電網建設,提高電力送出能力。加快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推進隴東南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三是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培育和發展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嘉峪關不銹鋼生產基地,金昌鎳銅鈷生產基地,隴南、甘南黃金鉛鋅生產基地,張掖、武威和定西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天水機械電工設備製造基地,平涼電子真空器件製造基地,臨夏商貿和民族產品生產基地。規劃建設精深加工園區,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四是全面加快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加大扶貧開發、以工代賑投入力度,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實施貧困地區集中連片扶貧綜合開發,繼續開展河西特困移民幫扶工作。落實扶持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發展政策,採取切實有力措施,促進甘南、臨夏等民族地區和慶陽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力爭易地扶貧搬遷6萬人。減少貧困人口40萬人。
六、著力改善民生,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繼續加大公共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力度,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一是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城鄉就業。把高校畢業生和困難群體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政府主導、市場拉動、鼓勵創業等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落實支持企業吸納就業政策,促進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繼續推動全民創業。擴大就業再就業和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繼續做好城鎮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建立統籌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下崗再就業8萬人,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500萬人次,創勞務收入400億元。
二是推進制度創新,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現被征地農民、村幹部養老保險與新農保制度並軌。以農民工、個體私營、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擴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范圍。以大學生、中小學生和困難群體為重點,擴大城鎮職工和居民醫療保險參保范圍。徹底解決未參保集體企業參加城鎮養老保險、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老工傷」全部納入工傷保險等遺留問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
三是堅持優先發展教育,重點發展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繼續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創新體制機制和辦學模式,推進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和集團化辦學,加快實訓基地建設,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全面完成「兩基」攻堅任務,加快中小學教育布局調整,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改善高等教育辦學條件,引導學科專業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提高教育質量。繼續實行中等職業教育減免學費政策,實施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政策。
四是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高基層服務水平。重點發展基層公共醫療衛生事業,加快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中心建設,加強技術人員專業培訓,提高基層衛生機構綜合服務水平。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基本葯物省級招標采購和統一配送,逐步實現基本葯品零差價銷售。推進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鼓勵社會資本興辦醫療衛生機構。繼續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病防控和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防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五是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確保完成人口控制計劃。全面落實獎勵扶助、少生快富、特別扶助等政策措施,完善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實施優生促進工程,做好出生缺陷一級預防工作。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完善人口計生經費財政投入保障機制,人口計生事業費達到人均30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推進老齡事業健康發展。
六是促進文化繁榮,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統籌城鄉文化事業發展,加快重點文化設施項目建設,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創新體制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扶持精品劇目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組建文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積極推進廣播影視領域項目建設和產品創新。建設國家敦煌古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籌建國家亞高原訓練基地,辦好省第十二屆運動會。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做好新聞出版、外事、僑務、地震、氣象、測繪、參事、文史、地方誌和檔案管理等工作。
七是強化措施,為民辦好14件23項實事。(1)解決12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新增農村戶用沼氣10萬戶。(2)完成甘谷、舟曲等12個縣城通二級公路建設任務。建成2000公里通鄉油路。(3)新修梯田134萬畝,土地整理復墾開發32萬畝,其中新增耕地7.1萬畝。(4)整合培訓資源,實施14萬農民技能培訓工程。(5)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安排信用貸款額度450億元。(6)提高村組幹部報酬和村辦公經費。村幹部報酬按每年6000元標准補助,組幹部誤工補貼按村幹部報酬的30%確定,村辦公經費按每年5000元標准補助。(7)城市低保標准提高10%,農村低保標准由728元提高到850元。(8)實施城鄉居民臨時救助制度。(9)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1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助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達到每人每年15元。(11)實施全省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安排資金19億元。其中,中央補助11億元,省財政安排4億元,市縣配套4億元。(12)實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逐步達到每個市州及人口在30萬人以上的縣區都有1所特教學校。(13)選拔5000名普通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招錄4500名醫學類(含護理專業)、500名獸醫專業普通高校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基層獸醫站工作。(14)實施城鄉危舊房改造工程,包括農村危舊房改造20萬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6000戶,新建廉租住房3萬套、發放租賃補貼10萬戶,城鎮居民住房災後重建3.69萬套、維修加固4.5萬套,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6.37萬戶,省屬企業礦山塌陷區危舊房改造2000戶,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5000戶。
七、加強安全管理,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整頓規范市場秩序,確保食品葯品質量安全。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抓好交通、煤炭、消防、民爆、建築、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安全專項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生產行為。加強商場、學校、幼兒園、娛樂場所等人員聚集地的安全防範,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妥善處理土地徵用、拆遷安置、企業改制、環境污染、勞資糾紛、涉法涉訴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創新信訪工作機制,著力解決突出的信訪問題。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力度。積極預防、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和突發公共事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專項整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八、認真調查研究,編制好「十二五」規劃
編制「十二五」規劃,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分析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發展新要求,准確把握省情和發展階段特徵,圍繞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著力增強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重大問題,重點對「十二五」時期發展環境、思路目標、基礎設施、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區域發展、生態環境、社會事業、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深入研究,集思廣益,完善發展思路。加強重大項目儲備,把規劃目標與城鄉統籌結合起來,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結合起來,與國家各項支持政策對接起來,落實到具體項目上,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⑶ 甘肅省的58個貧困縣和19個插花縣是哪些
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貧困縣(58個)
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43個)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縣、積石山縣
安定區、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
環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鎮原縣
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麥積區、張家川縣
庄浪縣、靜寧縣
榆中縣
會寧縣
古浪縣、天祝縣
武都區、宕昌縣、西和縣、兩當縣、文縣、康縣、禮縣
臨潭縣、舟曲縣、卓尼縣、夏河縣、合作市
僅是國家片區縣(15個)臨夏市
慶城縣、正寧縣
崆峒區、涇川縣、靈台縣
永登縣、皋蘭縣
靖遠縣、景泰縣
成縣、微縣
迭部縣、碌曲縣、瑪曲縣
插花型貧困縣(省扶縣)(17個)
西峰區
秦州區
華亭縣、崇信縣
七里河區
白銀區、平川區
民勤縣、涼州區
甘州區、肅南縣、山丹縣、民樂縣、高台縣
玉門市、瓜州縣
永昌縣
⑷ 緊急求助:誰有2010年甘肅省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嗎
——2010年1月25日在甘肅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 徐守盛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編輯本段]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省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和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堅持「四抓三支撐」的總體工作思路,以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為主線,強化薄弱環節,破解發展難題,有效遏制了經濟下滑態勢,經濟增幅較快回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總體上看,全省經濟發展困難比預想的多,結果比預料的好。除進出口總額實現38.2億美元,下降37.3%以外,主要預期目標完成了省第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任務。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380億元,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486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1508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1386億元,增長11.1%。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604億元,增長36.6%;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86.7億元,增長20.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6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3050元,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1.1%;城鎮登記失業率3.3%;人口自然增長率6.61‰。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應對挑戰,較快扭轉經濟下滑趨勢
貫徹落實並主動對接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及時組織實施了保障性住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民生工程、教育衛生、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等一大批項目。大力推進節假日消費、旅遊以及「家電下鄉」,形成了新的消費熱點。投資和消費的較快增長直接拉動了經濟回升。2008年11月以來,爭取國家擴大內需和預算內投資145.7億元,發行政府債券65億元、中期票據100億元。全年新增貸款915.9億元,同比多增453.6億元。努力擴大招商引資,第十五屆「蘭洽會」簽約合同項目總投資1061億元。執行招商引資項目1425個,實際到位資金449.2億元,增長58.3%。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30億元,增長40%。投資增長直接拉動了即期需求,帶動了全省消費快速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0億元,增長18%;旅遊接待人數達到3393.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92.8億元,分別增長36.3%和40.2%。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加快。寶雞至天水、平涼至定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665公里,比上年增加349公里。天水至定西、武都至罐子溝等高速公路正在抓緊建設,新開工蘭州南山公路、瓜州至星星峽高速公路。蘭渝、西平、天平鐵路建設進展順利,蘭新鐵路第二雙線開工建設。嘉峪關機場航站區改擴建和金昌機場建設項目順利實施。蘭州中川、慶陽機場擴建及新建夏河機場、張掖機場軍民合用項目已得到國家批復立項。蘭州至鄭州至長沙成品油輸油管道甘肅段建成,「西氣東輸」二線、澀寧蘭復線、蘭州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等工程開工建設。烏金峽和炳靈水電站、景泰電廠、永昌電廠「上大壓小」工程投產發電,平涼電廠二期、崇信電廠、蘭州范家坪熱電廠建設進展順利。開工建設鹽環定揚黃續建甘肅專用工程。引洮供水一期、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天然林保護等工程穩步推進。一批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和供水管網改造項目開工建設。
三、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工業經濟企穩回升
制定了促進企業穩定增長的16條政策和支持重點工業企業發展的10項措施,對23戶骨幹工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開展大規模、高起點技術改造。推動省屬企業同中央企業聯合重組。加強經濟運行協調服務,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新建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0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獲國家科技獎11項,實現技術交易額35.6億元。全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酒泉啟動,裝機容量達到220萬千瓦,風電裝備製造業實現銷售收入64億元。敦煌20兆瓦、嘉峪關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實施節能減排重點改造項目95個。淘汰鋼鐵、鐵合金、水泥、造紙等落後產能375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30萬千瓦。從二季度開始,工業生產形勢逐月好轉,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120億元,增長9.5%。萬元GDP能耗下降5.2%,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均完成年度減排計劃。
四、繼續強化農業基礎,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努力增加投入,加強農田水利、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開展統籌城鄉一體化試點,推進新農村建設。全省糧食、良種、農機及農資「四項」補貼資金達25.7億元,增加6.3億元。兌現小麥、玉米、水稻、棉花良種補貼資金2.4億元,是上年的近3倍。糧食總產量達到906萬噸,創歷史新高。全膜雙壟溝播面積達到758萬畝,增產糧食60萬噸以上。整合13.3億元支持馬鈴薯、中葯材和43個牛羊產業大縣建設,馬鈴薯、中葯材種植面積達到1000萬畝和246萬畝。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肉類總產量85萬噸,增長7.4%。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7萬畝,完成節水灌溉面積89萬畝,新修梯田110萬畝。實施596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減貧40餘萬人。解決15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新建農村戶用沼氣40.2萬戶,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6萬公里。勞務輸轉477.5萬人次,創勞務收入365億元。
五、切實改善民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省級投入資金61.5億元,承諾為老百姓辦的12件實事基本落實。制定了30條促進就業政策措施,啟動實施就業服務專項行動。安置3838名純農牧戶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爭取國家「特崗計劃」5000名,選拔5000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5000名高校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招錄公務員2857名。城鎮新增就業27.8萬人,實現再就業11萬人。提高城鄉低保標准、五保戶供養標准和工傷傷殘標准。城鄉低保資金達到31億元,增長51.8%,低保人數增加107.5萬人。村幹部、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全面實施。新開工建設廉租住房4.86萬套、232.23萬平方米,完成年度計劃的154.8%。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1.3萬戶。全面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啟動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完成宕昌縣「兩基」攻堅任務。率先開展中職教育減免學費工作,覆蓋率達97%。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5%。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科學有序進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少生快富和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三項制度」,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制定《關於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甘肅省扶助殘疾人規定》,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一批文藝精品獲國家大獎。第三次文物普查、絲綢之路申遺、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和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進展順利,申報保護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成2.2萬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新建6000個農家書屋。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新聞出版、外事、僑務、地震、氣象、人防、測繪、參事、文史、地方誌和檔案管理等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六、加大工作力度,災後重建任務基本完成
按照國務院目標要求,舉全省之力加快災後重建。落實各類補助性重建資金406.7億元。納入規劃落實重建資金的9685個項目已開工7299個,占規劃項目數的75.4%。完成投資390.1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57.1%。災區農村居民住房重建和維修任務全面完成。基層學校、醫院等公用設施重建工作完成80%以上,通路、通電、通水、通信息、通廣播電視、通寬頻目標基本實現,市場服務體系初步恢復,水利、電力、交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有序推進。深圳援建項目全部開工,18個項目建成。
七、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
⑸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屬於貧困縣么
當然是,你看看甘谷縣的政府機關,這個應該奢侈的地方相比其他地方政府機構的程度
我作為甘谷縣人,羞愧啊
⑹ 隴州指的是什麼地方
古時的隴州,是如今的隴縣。隴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因地處隴山東阪而得名,是陝西省西部的一個邊陲縣。東臨千陽,南接陳倉,西北部與甘肅清水、張家川、華亭、崇信、靈台五縣毗鄰。
⑺ 涇川縣,汭豐鄉棗林村扶貧和低保人員名單
涇川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經107°15′~107°45′北緯35°11′~35°31′黃土高原部秦隴交界處東與寧縣及陝西省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台縣北靠鎮原縣東西57公南北寬36公總面積1409.3平公(2012)口28.32萬(2013)2013涇川縣區產總值完45.53億元 截至2012涇川縣轄1街道:城區街道;6鎮:城關鎮、玉都鎮、高平鎮、荔堡鎮、王村鎮、窯店鎮8鄉:汭豐鄉、羅漢洞鄉、涇明鄉、紅河鄉、飛雲鄉、太平鄉、豐台鄉、黨原
⑻ 崇信縣芮鞠惠民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崇信縣芮鞠惠民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2015-11-03在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國有控股),注冊地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縣委黨校二樓。
崇信縣芮鞠惠民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20823MA72U2CN55,企業法人何建輝,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崇信縣芮鞠惠民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建設項目投資、咨詢服務;商業貿易投資、咨詢服務;城市建設、市政工程投資、開發、建設管理及咨詢服務;房地產投資、開發、建設及管理;國有土地開發和經營;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投資、建設;能源、自然資源開發投資;農業開發、水利建設、環境保護、工業、交通、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融資理財、信用擔保及相關擔保咨詢服務;實業投資、股權投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項目推進實施、承接易地扶貧搬遷專項建設基金、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貸款、房屋租賃、機械設備租賃和車輛租賃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崇信縣芮鞠惠民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投資4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崇信縣芮鞠惠民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⑼ 甘肅省崇信縣赤城煤田南部煤炭資源普查
(1)成果描述
勘查區主要可採煤層有4層,即煤5-1層、煤5-2層、煤3-2層、煤3-1層,煤層厚度變化較大,但在可采范圍之內,區內煤類單一,煤質變化小,除煤5-2的結構較為復雜外,煤3-1層、煤3-2層、煤5-1層結構均較為簡單,故煤層的穩定程度為較穩定型煤層。
估算了區內可採煤層推斷的和預測的資源量2.80億噸,其中,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1.18億噸,占總量的42%,預測的資源量(334)1.62億噸。
(2)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普查區及外圍1959至2009年先後有甘肅省煤炭工業局191隊,西北煤田地質勘探局134隊和甘肅煤田地質局146隊進行過地質工作。2009年完成地震測線5條,生產物理點2364個,完成3個地震驗證鑽孔,工程量428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