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代表性成果轉化或應用

代表性成果轉化或應用

發布時間:2021-10-05 17:58:29

⑴ 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的發展戰略

研究院以協同創新為導向,採取獨特的「協同創新中心-基金二元耦合」體制,協同創新中心按照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的思路組建,推動知識、技術、產品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致力於實現5個協同:
一是大學與大學協同:分析支撐某產業的主要學科,選擇這些學科實力最強的大學(院)委派領軍人才,建立若干專門的先進技術研究實體,保證支撐一個產業是學科最強的大學組合,形成最強的研究力量;
二是大學與產業協同:遴選出覆蓋該產業全產業鏈的一批企業和代表性用戶,共建協同創新基金,共同規劃、評估、投資項目和實施成果轉化,與上游大學和先進技術研究群體共同形成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發展和應用示範等4個層次的、「目標一致、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行動同步」的金字塔結構協同創新中心;
三是企業與行業協同:一項技術的價值最大化,除其自身的因素外,還與行業整體的技術水平高度相關,研究院將著力圍繞行業整體技術進步進行技術發展規劃,系統開展該領域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的研發與轉化,項目完成後由中心內最適合企業或組建新企業實施產業化;
四是創新與人才培養協同:研究院採取「雙課堂、雙導師、雙身份、雙考核」的模式,培養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即研究生在大學修完理論課後到研究院承擔實際科研任務,大學導師指導學術,研究院導師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研究院按照全職工作人員發放報酬,提高學生創新積極性,按照理論與實際成果水平決定是否授予學位;
五是首都知識經濟與地方產業經濟協同:服務首都轉型發展,發揮首都的科教優勢,創造先進技術,並以知識產權與地方進行產業發展的合作,致力於創造一種知識經濟新模式。

⑵ 如何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科技成果轉化分為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
一、直接轉化
1、科技人員自己內創辦企業;
2、高校、科研容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或合同研究;
3、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開展人才交流;
4、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溝通交流的網路平台;
二、間接轉化
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主要是通過各類中介機構來開展的。機構類型和活動方式多種多樣。在體制上,有官辦的、民辦的,也有官民合辦的;在功能上,有大型多功能的機構(如既充當科技中介機構,又從事具體項目的開發等),也有小型單一功能的組織。
1、通過專門機構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2、通過高校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實施轉化;
3、通過科技咨詢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文華氏致力打造頂尖生物醫學科研服務機構,搭建中國與世界科研互動的橋梁,為中國科研與學術研究貢獻自己應有力量。同時,文華氏也將秉承科學、嚴謹的工作精神,憑借卓越的團隊學術優勢為客戶提供一流的科研學術服務。文華氏可以根據客戶提供的想法,提供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指導。

⑶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新形勢下,我國對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進行了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技術成果轉化的政策,取得了不少成績。

(一)技術市場發展良好

我國技術市場充分發揮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著力推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大批科技成果通過技術市場交易實現了經濟價值,技術市場合同交易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2011年,我國技術市場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256428 項,成交金額4763億元,同比增長11.7%和21.9%。合同成交金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0%,佔全國 R&D經費投入的54.8%,較2010年分別提高0.03個百分點和3.00個百分點。技術合同質量繼續提高,平均每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85.7萬元,同比增長9.3%。我國技術市場繼續保持穩定較快的良好發展勢頭,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技術產權交易正變得日益活躍,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助推器」(萬金榮,2006),為助推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高技術產業和產品發展勢頭良好

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對於加強科技對經濟支撐作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重大。2011年,我國高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總產值創歷史新高,突破了 8萬億元,達到 88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實現利潤5244.9億元,增長7.5%。2008年因受金融危機影響,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率降到最低的5.0%(按可比價計算)。2009年以來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速開始逐步回升,至2011年增速達到18.4%(表4-4)。

表4-4 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及實現利潤情況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高技術產品具有高研發投入、高附加值的特點。高技術產品的產生與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及高技術產業化的能力。2011年,我國高技術產品貿易基本從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走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達到5488億美元和4632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到10120億美元,產品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達到856億美元,均為歷史最高水平(表4-5)。從增長率看,出口額、進口額和進出口總額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1.5%,12.2%和11.8%。從貿易出口的主要方式看,雖然加工貿易(包括進料加工貿易、來料加工貿易)仍然佔主要地位,但是其比重不斷下滑,而一般貿易比重逐步上升。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深化,一般貿易所佔比重仍然有較大上升空間。

表4-5 高技術產品進出口情況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三)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和計劃

我國有關政策法規在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方面起著越來重要的作用。為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中國出台了一系列法規和政策。除核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年)以外,還包括各地的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促進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科技中介機構、中小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規定,與科技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獎勵等方面的政策法規以及星火計劃、火炬計劃、「863」計劃等一系列高技術產業發展計劃,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起到了很好的規范和指導作用。

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政府不僅僅局限於已有的政策法規,還在不斷地調整和修訂相關政策,並制定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需要的科技發展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如:2011年,實施寬頻移動通信、數控機床等重大專項推動成果應用和產業化,依據《關於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加快民生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通過《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實施方案》強化對科技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此外,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加大了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新型產業創投計劃累計支持設立61家創業投資企業,投資創業企業108家。這些計劃在促進科技、經濟相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科技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科技服務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轉化、擴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資源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我國科技服務機構發展迅速,為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孵化器900多家,孵化器企業3.6萬家;全國已成立技術交易服務機構2萬余家,常設技術交易場近200家,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02家(2011年新認定68家);全國生產力促進中心總數2000多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41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84家(2011年新增36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38家(2011年新增3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58家、國際大學科技園86家;創業投資機構700多家,還有相當數量的科技風險投資中心、科技評估機構、專利代理機構、科技招投標機構、各類行業協會、專業技術協會等都取得了快速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功能較為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為推動我國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加大了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資金投入

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國家各級政府加快了科技產業化環境建設的步伐,加大了科技產業化資金投入。2010年,國家級火炬計劃5428個項目共落實資金730.8662億元,其中來自政府資金22.6685億元,企業自有資金470.8162億元,金融機構貸款資金162.4995億元,分別佔到位資金的3.1%、64.4%和22.2%。國家級星火計劃共實施2810個項目,落實資金134.1770億元,其中政府撥款7.7273億元,所佔比例為5.8%;企業自籌資金80.2289億元,佔59.8%;銀行貸款27.9355億元,佔20.8%。地方政府財政科學技術功能支出中用於技術研究與開發(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與擴散)項目研究的費用為639.7億元,占支出總額的40.3%;用於科技條件專項(包括建立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科技條件專項)以及科學技術普及的費用為136.2億元,佔8.6%。此外,國家還通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相關計劃,強化了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扶持力度(表4-6)。2011年,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共立項6545項,財政撥款37.7億元;火炬計劃立項2108 項,財政支出3.2億元;新產品計劃項目1384項,中央財政安排經費共計3.0億元(陳磊,陳瑜,2012)。

表4-6 2010年科技成果轉化相關項目中央財政撥款情況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六)加強了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保護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中國加入WTO 以來,政府加快了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步伐,修改了《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法律,並制定了其他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條例,在保護知識產權問題上做出了持續不懈的努力。新時期,我國更加重視知識產權工作,每年都出台當年的《中國保護知識產權行動計劃》,2012年還審議通過了《2012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推進計劃》,將知識產權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目前,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已基本完備,並與國際標准接軌。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成效,主要表現在加強和完善了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和執法工作;另外還表現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其自身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知識產權申請和受理率不斷增加,而且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所佔比重不斷提高。

⑷ 什麼是科研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是有來源的,通常來源於項目,專利等,種類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都屬於科技成果,一般以項目驗收或成果鑒定、專利申請作為成果形成的依據;而科研成果轉化則是指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已轉化成成品、樣機、技術得到全面推廣應用等,證明一般是如轉化為新產品,可以用該產品新產品證書、生產批文(葯類的)、銷售合同、訂單、銷售發票等一種或多種材料證明;若轉化為新設備,則用該設備說明書、設備備案文件、發票等證明;轉換為新技術,一般是要多個使用單位的推廣應用證明。
舉個我最近報高企的例子,我寫了13個科技成果轉化,其中,8個科技成果來源寫項目RD**(因為我3年間只有8個項目實現了成果轉化),5個寫了來源於公司某個專利(或者寫來源於三年前項目),然後在成果轉化結果寫上PS**(當然有些可以寫樣機,樣品),假如寫PS的即是產品,可用檢測報告或新產品證書或產品標准或銷售合同或發票等證明,(我只有8個產品轉化),轉化結果也可寫上樣機、樣品,用實物照片、查新報告或樣機說明書證明。這里有一點要指出,多個成果的轉化成果可以是同一個產品。比如我的PS02,該產品是一設備,他同時由成果(項目RD 01一種噴液方法的研究)和 成果(項目RD02 新型包裝機械的研發 )一起轉化的。

⑸ 項目成果目前的應用、轉化情況及其前景分析

本專題所研發的鑽機及配套鑽進施工技術不僅能大幅度提高物探爆破孔施工效率,而且能有效地滿足復雜不穩定地層快速鑽進成孔,同時還可滿足工程地質鑽探、水文水井鑽探、地源熱泵施工鑽探、地質勘探取樣鑽探等。因此,該設備及技術方法為地震物探鑽進成孔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法和支撐。本成果准備用於目前正在實施的深部探測地震剖面施工項目中。由於常規鑽進方法對於復雜不穩定地層沒有十分有效的技術措施,而本設備及技術方法對破碎地層較有效,所以在未來復雜地層地震物探爆破孔施工中無疑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另外,該鑽機是一種多功能鑽機,對於加速我國西部地區地質找礦鑽探施工市場也將有良好應用前景。目前承擔試制的廠家在積極進行產品宣傳,並准備小批量投產,以滿足不同地質鑽探需求。

⑹ 技術轉移轉化和科技成果轉化有什麼區別

技術轉移轉化和復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區別是概念不同,主體不同,客體不同。
1、概念不同
技術轉移是指製造某種產品、應用某種工藝或提供某種服務的系統知識,通過各種途徑從技術供給方向技術需求方轉移的過程。科技成果轉化是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的商業化應用和產業化活動。
2、主體不同
技術轉移主體與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基本是一致的,基礎要素包括技術主體、技術供體和技術受體。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研究機構是技術供體;企業是承接和應用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的成果/技術受體;以及技術本身。
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也在於如何調動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主動性。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接受者,則被認為基本不存在科技成果轉化問題。
3、客體不同
技術轉移中的技術客體與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科技成果客體是大同小異的。但技術轉移客體一般不包括基礎研究的成果形式即科學發現。 要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展示在國際舞台上可以選擇廣東文華氏.

⑺ 我國地質高端科技轉化與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與地質勘查明顯增加的科技投入相比,地質勘查的科技產出成果並未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科技著作、獲獎成果數目變化趨勢並不明顯。雖然地質勘查項目逐年增加,大部分項目完成情況也不錯,但是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程度不高,服務的范圍也不夠廣泛,取得的社會經濟效益不明顯。正如《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指出的:「地質勘探科技工作的資金保障不穩定,基礎性、綜合性科技工作滯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亟待加強。」我國地質高科技轉化與應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科技投入機制不完善

1999年地勘隊伍屬地化後,國家資金大量退出了礦產勘查領域,但市場資本沒有大規模進入(姚華軍等,2005),地質勘查科技投入總量不高。此外,我國地質勘查還需要加強科技投入渠道的多元化建設。2007~2009年,我國地質勘查科技投入中的中央財政一直占總投入的50%以上,其中,2008年政府資金達16億元,占總投入的80%。企業資金、金融機構以及其他渠道的資金投入雖有所增長,但相比政府科技投入而言,仍比重太低。近年來我國 R&D投入總量不斷增長,但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僅為美國的9.57%(廖添土,2008)。R&D/GDP值象徵一國在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投入強度,是進行科技投入強度國際比較時普遍採用的指標。經濟發達國家投入強度均在2%~3%(程文欣,劉敏,2007),2005年我國R&D強度僅為1.34%,而瑞典的R&D強度達到4.25%,是我國的3倍多(廖添土,2008)。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R&D強度仍處於較低水平。

我國的地質勘查科技投入無論在投入總量、投入渠道以及投入強度等方面都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而這些直接影響到地質科技的發展速度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水平。國際上,礦產勘查投融資的一個重要模式與途徑是通過金融市場——勘查資本市場,如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南非等國家證券市場中,都雲集眾多來自全球各地、從事礦產勘查的上市公司,堪稱礦產勘查資本市場。王瑞江等(2008)研究發現,世界礦產勘查態勢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商業性勘查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呈多樣化趨勢。除財政資金外,銀行貸款、企業自有資金、個人資金、跨國資金都已成為商業性勘查的重要融資渠道,而且企業還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融資工具組合和融資工具創新來拓寬融資渠道。Gordon J,Bogden(2001)總結了加拿大初級勘查公司的權益融資方式,包括合資協議模式(Joint Venture)、分段購買持有模式(Earn In)、銷售或者利潤分紅權融資模式(Royalty Sale)、私募股權模式(Private Equity)、稅收優惠的流通股票模式(Flow Through Financing)等。尹築嘉(2007)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礦產勘查項目融資方式早已實現了以市場融資為主,礦產勘查所需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風險投資、債務融資和公開上市等方式。全球主要礦產勘查資本市場情況詳見表2-18。

(二)地質科技成果轉化尚未形成完善的供需機制

目前,我國在地質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供需機制。主要表現在:

一是地質調查任務部署中,未將地質調查工作實施與科技進步進行緊密結合,重點放在工作量方面,對技術及成果質量考核標准和要求低,地質工作人員對新技術和裝備的應用沒有意識,所有工作僅局限於自己熟悉的手段,因其在全行業的示範作用,弱化了全國地質行業對新技術的需求。

表2-18 全球主要礦產勘查資本市場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交易所披露信息與報告整理。

二是地質勘查的科技成果在研發階段獲得支撐後,缺乏後續經費進行推廣完善方面的支持,導致成果轉化應用率低,新技術的研究團隊瓦解,造成了科研經費的浪費非常嚴重。

三是地勘市場的准入制度和管理方面亟待加強,目前大量的個體隊伍以掛靠和借用資質方式承攬地質工程,未能納入監管和考核體系,其利用不合理的低成本優勢,對市場形成了極大的沖擊,擾亂市場秩序,對行業發展造成損害。

四是國內地質行業的企業及技術用戶新技術與裝備的開發與應用能力不足,在目前國內市場的環境下,對科技成果的價值認識不高,與新技術研發單位在合作方面難以達成共識,沒有建立良好的合作轉化機制。

(三)信息傳遞渠道不暢通

科技成果轉化缺乏雙向溝通機制,聯系科技成果供給與需求雙方的中介組織缺乏,科研成果轉讓渠道不暢,供需脫節現象十分嚴重。企業所需要的大量科技信息無人提供,同時許多信息機構掌握著大量的科技信息卻很少與企業聯系。一些科技成果轉化後的問題、實際效果等,也不能及時地反饋給科研人員。科技系統內部同樣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造成研究項目低水平重復,使稀缺的政府科研投入經費變成了「撒胡椒面」局面。

(四)科技評價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的科技人員不關心科技成果的轉化,只關心其自身科研成果的獲獎及排名,導致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與現實應用有差距、與市場經濟不適應,這與科研人員市場意識不強、科技評價機制不夠健全有關,嚴重製約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五)資金短缺成為制約成果轉化的瓶頸

地質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嚴重不足,不僅體現在政府投入的不足上,還表現在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地質行業各研究所、事業單位與相關院校的科研經費絕大多數來源於國家的財政支持,很少有私人企業的投入。另外,我國科技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風險投資企業規模小、資金實力不強,風險基金投入科技成果轉化的規模和方式還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支持渠道不暢通、資金投入不足,使許多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成果無法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六)地質科技成果轉化專業人才缺失

從調研情況來看,我國大多地質科研機構作為地質科技領域公益性機構,重點任務是圍繞地質科技展開研究,地質成果轉化和市場的營銷方面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專業隊伍,部分已經轉成企業的地質科技單位又受到單位定位不清、負擔重、政策約束等方面的原因,成果轉化的能力和效果較差,成果轉化過程在市場培育階段付出艱辛努力,一旦成果轉化成功則輸給了後繼的跟進企業,從而造成成果轉化過程保守,科研人員參與轉化全過程會影響了新成果的研究與開發,在造成科研資源極大浪費的同時,也制約了成果的轉化效率。

(七)知識產權保護不健全

雖然國家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我國一些地質科研人員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只重視科技成果的鑒定與評獎,而忽略了開發的可行性、生產的實用性,在技術成果交易中,技術專利被侵權,利益分配出現沖突等問題層出不窮。由此,大量的技術成果在開發過程中成為競爭對手抄襲模仿的對象,前期高額的投入無法形成高附加值產品的銷售,導致轉化效果不佳。

⑻ 譚建榮的代表性成果

1、2004年,譚建榮等研究完成的「大批量定製的技術體系及其在國產重要裝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面向國產重要裝備設計,解決當前國產重要裝備設計與生產中普遍存在用戶需求個性化與產品設計周期長、生產效率低的問題,解決傳統的產品配置設計難以實現產品創新等一系列問題。在國內最早提出大批量定製技術體系與理論方法,實現了大批量定製環境下的產品配置設計、產品變型設計、產品遞歸化設計與產品可視化設計,開發了面向定單配置的單元化自組織集成設計系統,客戶廣義需求分類體系的形式化建模系統,大批量定製的產品遞歸設計系統,基於知識的產品裝配設計系統等。該成果已在汽輪機、電梯與自動扶梯、制氧空分設備、數控機床、機車車輛等國產重要裝備設計中得到應用。已獲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6項,發表學術論文81篇,其中SCI、EI收錄45篇。
2、2005年,譚建榮等完成的「工程圖學特色平台的探索實踐與教學基地輻射」 項目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該項目將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建設成為教學研究的中心點、教學改革的試驗點、教學水平的示範點、教學科研的結合點和教學成果的輻射源。提出並構建了工程圖學教學基地「五個平台」,即基於高新技術與經典內容相結合的圖學素質公共平台、面向多層次多類型的工程圖學教學基地立體化教材平台、參與式互動式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實驗平台、自主式研究型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學習平台和以人為本的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可持續發展平台。全面推動了全國工程圖學教學改革,並從教學改革思想、立體化教材與課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培訓三個方面,對機械基礎和其他工程基地建設提供了極好的借鑒參考。
3、2011年,譚建榮等研究完成的「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 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針對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設計中非標結構設計周期長、設計更改關聯多、不同工況性能難以預測、整體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項目提出並實現了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開發了復雜裝備系列產品,成果對推動企業實現復雜裝備自主設計開發、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機械工程學科和行業技術進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項目提出並實現了復雜裝備單元調節和參數調節相結合的混合調節技術、復雜裝備設計變更的響應技術、復雜裝備工藝工裝結構變異設計技術、關鍵部機疲勞失效機理及多部機壽命預測與排序方法、復雜裝備工藝參數與工裝成型性能的工藝協調分析技術、復雜裝備精度與工藝工裝精度的容差協調分析技術等。在復雜裝備多需求映射非標轉化技術、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結構變異與性能強化設計、復雜裝備多尺度質量預測與壽命均衡、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設計與協調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創新與突破,提出並實現的技術經專家鑒定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構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雜裝備數字化設計平台,提出的理論方法與支持技術在大型注塑裝備與模具成套工裝、大型空分成套裝備、高檔數控裝備、大型電除塵成套裝備、海軍X 裝備等設計中得到應用, 獲國家發明專利 6 項、軟體著作權17 項、實用新型專利 2 項,制訂了國家與行業標准 5 項,形成設計規范15 項,有效地提高了復雜裝備的設計效率與質量,實現了由提供裝備向提供解決方案的轉變、由提供單機向提供成套裝備的轉變、由提供裝備向提供裝備與工藝工裝的轉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
1、大批量定製的技術體系及其在國產重要裝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譚建榮、祁國寧、張樹有、顧新建、韓永生、劉曉冰、毛紹融、錢 江、黃哲人、吳 捷,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
2、基於智能計算的產品概念設計與虛擬樣機技術研究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魏小鵬、譚建榮、兆文忠、張強、劉振宇、張建明、程錦、米小珍、蒙秋男、趙婷婷,大連大學、浙江大學、大連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3、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譚建榮、張樹有、王米成、葉盛、王珏、劉振宇、馮毅雄、伊國棟、裘樂淼、徐敬華,浙江大學、杭州鴻雁電器有限公司、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申達機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4、基於ASP/SaaS的製造業產業價值鏈協同平台,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孫林夫、王淑營、韓敏、唐慧佳、趙慧娟、廖偉智、陳春陽、譚建榮、田凌、李瑞川,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現代服務科技研究院,成都國龍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寧波在線網路信息有限公司,武漢紡織大學。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1、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新體系創建與應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譚建榮、陸國棟、張樹有、施岳定、周廣仁,浙江大學。
2、工程圖學特色平台的探索實踐與教學基地輻射,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譚建榮、陸國棟、張樹有、施岳定、盛奎川,浙江大學。
3、工程圖學教學資源庫的研發與推廣應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譚建榮、張樹有、焦永和、陳錦昌、肖銀玲、施岳定、雷建蘭、馬晨華、陸國棟,浙江大學。

⑼ 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科技成果轉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1、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是世界競爭發展的需要。在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的競爭愈來愈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表現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技術成果)轉化數量、質量和轉化速度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程度及其市場佔有率的競爭。
2、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發展經濟要依靠科技進步,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而只有把作為第一生產力重要體現的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轉變。
3、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最好形式。新技術的產生並不等於新產業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變成現實的生產力,特別是要形成規模效益,就需要科技工作者與經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創造有利於成果轉化的環境條件,加快成果轉化的步伐,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熱點、重點問題作出貢獻。
科技成果轉化不能單單為了轉化而轉化,最終是要面向市場的,這就需要專業的第三方,從中斡旋,提供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指導。廣東文華氏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專業提供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囊括科技成果評價申請、評價材料提交、評價材料審核、評價專家遴選、評價報告查詢等服務。

閱讀全文

與代表性成果轉化或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