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社會語言學研究成果

社會語言學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04 08:34:29

㈠ 論述題 (一) 中國社會語言學發展的三個階段(25分) (二) 社會的突變、漸變及其與語言變化的關系。(2

一)初創階段(1979-1987):從自發到自覺

一般認為,中國的社會語言學是舶來品,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中國最早提出社會語言學的學者之一陳原則指出,社會語言學發源比較早。自古以來,中外語文學家都曾討論過古語與今語、文語與口語、標准語與方言在社會功能上的差別。歐洲19世紀初的方言學家對於自己民族語言內部各種變體的調查,其實即是進行社會語言學的工作。事實上,社會語言學的誕生和有沒有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是兩回事。進行某一方面的研究並不等於建立了某一個學科。當然,一個學科的出現決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它一定是長時間學科積累的結果。現代中國歷史上的許多語言運動,如20世紀初期的國語運動、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30年代的大眾語討論以及北方拉丁化運動,50年代的推廣普通話、現代漢語規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會語言學的工作。但是這些運動或工作可以說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70年代後期,隨著「社會語言學」這個術語的出現,人們對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從自發走向自覺[7]。

這一階段,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成果主要表現在通論性的著作和理論的譯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陳原的兩本著作外,還有陳松岑的《社會語言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游汝傑、周振鶴的《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許國璋早在70年代末開始引進社會語言學,有關論文後來收入《許國璋論語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國語言學家特魯基爾的《社會語言學導論》由林書武等翻譯,在《國外語言學》連載。198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編的《社會語言學譯文集》和前蘇聯什維策爾的《現代社會語言學》(衛志強譯)。此外,《國際社會科學雜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語言與交往:社會語言學研究個案與應用」的專刊形式,發表了一大批社會語言學的論文,很有指導意義。可惜因為發行上的原因,許多人沒有看到。

這一時期有兩大缺點:一是結合中國社會實際不夠,二是對社會語言學的對象和范圍的認識還相當模糊。例如有的學者把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之類問題也列入社會語言學,這顯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國外的影響,也有熱衷於無謂的名份之爭的現象。

(二)迅速發展階段(1987-1993):從引進走向結合中國實際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國社科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在北京舉辦了首屆社會語言學討論會。會議展示了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現狀和水平,它標志著中國社會語言進入了一個火熱的階段,對推動我國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學院深港語言研究所主辦了首次「雙語·雙方言」討論會。1990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和蘇州大學在蘇州召開了首屆應用語言學討論會,其中有不少的論文也是關於社會語言學的。

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社會語言學的專題研究。著作有張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會語言學的探索》(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國現代語言計劃的理論和實踐》(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等。論文數量很多,結集出版的有《雙語雙方言》(1-4集)(分別由中山大學出版社等出版)、《語言·社會·文化——首屆社會語言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語文出版社,1991)等等。

這個階段,繼續出版了一批關於社會語言學的譯介、概論性著作和教材。在譯介國外社會語言學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國外語言學》等雜志連續刊登譯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語言和社會網路》等)外,還出版了佐伊基的《社會語言學演講錄》(劉明霞等譯,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會語言學》(丁信善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等的中譯本。其中有的還不止一個中譯本。著作方面主要陳原的《社會語言學專題四講》(語文出版社,1988)、《社會語言學論叢》(湖南出版社,1991)和《語言和人——應用社會語言學若幹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陳建民的《語言文化社會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孫維張的《漢語社會語言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等等。教材方面主要有祝畹瑾的《社會語言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王得杏的《社會語言學導論》(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英文版)、戴慶廈的《社會語言學教程》(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等等。

據粗略統計,此期出版的社會語言學方面的著作(含教材、譯著和論文集)達60本以上,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的相關論文更是難以統計。一個學科熱到這種程度,實在少見。

除此以外,不少學校逐步開設了社會語言學的課程,還有的學校開始招收以社會語言學為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國家學位辦也列社會語言學作為3級學科。

這一時期也有一些明顯不足。除了缺少理論概括和材料積累以外,方法的欠缺(如材料採集、材料分析的技巧,定量研究多於定性研究等)等現象比較突出。

(三)穩定深入發展階段(1994-):從熱潮走向冷靜和成熟

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是中國社會語言學蓬勃發展的時期。然而,到了1995年以後,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表現得相對冷清一些。除了兩年一次的「雙語雙方言」討論會在主辦者的不懈努力下繼續照常召開以及應用語言學討論會上還有人繼續關注社會語言學問題外,專門的社會語言學研討會從1992年起一次也沒有舉辦。這方面的論文從數量上看也有所下降。以致有的朋友對中國社會語言學前途感到憂慮,甚至將其類比於日漸失式微的「文化熱」,提出要重振中國社會語言學。

事實上,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語言學不僅沒有走下坡路,相反,它顯得成熟起來。

一方面,學術界開始就中國社會語言學形成以來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在總結成果的同時也指出其不足,如高一虹(1996)就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等提出了很有見地的意見。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出版的新著大多都極其注意緊密結合中國社會實際。所討論的問題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超過了前兩個時期。其中主要有陳保亞《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系的解釋》(語文出版社,1996)、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周慶生《語言與人類》(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鄒嘉彥、游汝傑的《漢語與華人社會》(復旦大學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1)、湯志祥《當代漢語詞語的共時狀況及其嬗變——90年代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漢語詞語現狀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袁焱《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民族出版社,2001)、於根元《網路語言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等等。此外,《雙語雙方言》繼續按計劃連續出版(5-6集)。其他論文集如陳恩泉主編《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語言與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李如龍主編的《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語言與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等等也為相關的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

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版了一批社會語言學學的英文原著,其中包括社會語言學的重要創始人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語言學自選集(北京語言與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這為中國社會語言學提供的理論「外援」。

說這一時期社會語言學從「熱」到「冷」也並非沒有道理。80年代中後期,是中國語言學步履維艱的時期(郭熙,1996)[9]。社會語言學的出現無疑給它以新的希望。它和文化熱一樣,成了學者們競相追逐的目標。言必「文化」、言必「社會」,成了一種時尚。90年代以後,隨著認知語言學等的興起和計算機科學對語言學成果的需求,回歸本體又成了中國語言學的一個趨勢。或許可以這樣說,今天在社會語言學領域辛勤耕耘的人,大概是真認准了這條道路。

㈡ 徐興無的研究成果

1.《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新譯〈金剛經〉》,台北,台灣三民書局,1997。
3.《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北京,中華書局,2003。
4.《劉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5。
5.《孟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中國高校哲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5》(文學部分),與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中國高校哲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6》(文學部分),與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國高校哲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7》(文學部分),與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丁帆、徐興無主編,《中國高校哲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文學卷》,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 周憲、徐興無主編,《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參加編寫《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生論文集》(任責任編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參加編寫《古文類選》(柳士鎮、張宏生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參加編寫《中國古代文學》(許結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主編《新編大學語文》(與丁帆、朱曉進合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5. 莫礪鋒、許結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引》(編寫其中的兩章),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論趙岐〈孟子章句〉》,《古典文獻研究》(1989-199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讖緯與經學》,《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3.《論讖緯文獻中的天道聖統》,《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
4.《〈易緯〉的文本及源流研究》,《中國古籍研究》第1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讖緯文獻與戰國秦漢間的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6.《從〈孝經〉到〈孝經緯〉--讖緯學說與漢代道德構建的完成》,《學人》第十五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
7.《詩經》,《文苑明珠》(中國典籍精華叢書)第五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8.《戰國秦漢間封禪祀典的構建》,《新古典新義》(台北,學生書局,2001)。
9.《清代王照圓〈列女傳補注〉與梁端〈列女傳校讀本〉》,《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10.《石渠閣會議與漢代經學的變局》,《古典文獻研究》第六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11.《<容齋隨筆>中的西漢史研究》,《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12.《西漢武、宣兩朝的國家祀典與樂府的造作》,《文學遺產》2004年第5期。
13.《陳仲甫先生論韻遺墨及其他———有關〈陳獨秀音韻學論文集〉的史料》,《書品》2006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
14.《釋〈春秋〉必以周禮明之——讀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注例〉》,《南京曉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5.王國維《〈漢書藝文志舉例跋〉「未達者」之一試解——兼及劉向歆父子校書和漢代今古文經問題》(《古典文獻研究》第九輯,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6)
16.《道德、政治、醫術——讖緯文獻中的儒家治氣養性之術》(《中華文史論叢》第八十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7.《跋周勛初師藏胡小石先生臨史敬君碑》(《古典文獻研究》第十輯,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7)
18.《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8)
19.《論說與敘事——從〈左傳〉看儒家的史學傳統和話語形式》(莫勵鋒編《周勛初先生八十大壽辰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20.《「王者之跡」與「天地之心」——漢代〈詩經〉學中的兩種文化闡釋傾向》(《文學評論叢刊》第11卷第1期,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中國文學史(本科必修)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導讀(本科必修)
先秦諸子研究(本科選修)
楚辭研究(本科選修)
經學研討(本科選修、研究生選修)
中國文學史專題研究(研究生必修)等
《左傳研究》(博士生課程) 1.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96年度資助項目「讖緯文獻與戰 國秦漢間以儒學為主的文化構建」。已結項。
2.主持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基金項目「漢唐儒學研究」。已結項。
3.主持教育部2003年度「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項目「漢唐通儒研究」。該項目正在進行之中。
4.參加教育部項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已結項。
5.參加江蘇省教育廳2002年項目「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已結項。
6.2006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古代文學藝術與中國現代社會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
7.2007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語言普查試點項目「語言普查工作的社會語言學論證」,課題組成員。
8.教育部《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專項任務項目,課題組成員。 1. 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2. 1999年10月,赴台灣清華大學參加 「紀念聞一多先生百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3. 2001年5月,參加哈佛儒學研討會。
4. 2001年6月,訪問美國達特慕斯大學東亞系。
5. 2003年12月,赴香港浸會大學參加「漢魏六朝宗教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6. 2004年8月,赴香港理工大學參加「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年會」。
7. 2006年12月,赴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參加「體知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8. 2008年4月,赴香港浸會大學參加第二屆中文研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9. 2008年5月,赴台灣淡江大學參加第十二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10. 2008年10月,赴法國阿爾多瓦大學參加孔子學院成立儀式暨「鏡像中的法國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
11. 2008年11月,赴韓國中央大學參加艮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1. 1995年至1999年,均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獎教金。
2. 1995年獲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3. 1998年,獲南京大學新鴻光教育發展基金社科成果獎。
4. 2001年獲得 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5. 2007年,獲江蘇省政府優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中文專業研究型課程體系建構)。
6. 2007年,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

㈢ 田貴森的學術成果

主要學術成果有:《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漢語禁忌語》、《高級閱讀課中的寫作活動》、《語義結構》評介、《中國的英語交際能力教學》、《論語用隱語》、《如何寫研究論文與學術報告》、《現代英語教學法》、《外語學習與教學導論》、《禁忌語的交際功能》、《外語學習與教學引論》、《新世紀中國的英語教師教育》、《中國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與挑戰》、《學習新語言:第二語言習得論》等。

㈣ 曹德明的學術成果

研究論文有「語言規范與語言的多樣性」、「詞彙的文化內涵與翻譯」等三十餘篇,
《現代法語詞彙學》、
《法漢實用分類詞典》、
《加拿大文學詞典》、
《法語漸進》、
《女士樂園》、
《阿達拉勒內》、
《社會語言學》、
《從巴黎到耶路撒冷》、
《伏爾泰中短篇小說集》、
《寫作》

㈤ 徐大明的研究成果

1.Xu, Daming and Li Wei (2002), 「Managing Multilingualism in Singapore」, in Li Wei, Jean-Marc Dewaele, Alex Housen (ed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Bilingualis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75-295.
2.Xu, Daming, Chew Cheng Hai, and Chen Songcen (1998).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Community」. In S. Gopinathan, Anne Pakir, Ho Wah Kam & Vanithamani Saravanan (eds.), Language, Society and Ecation in Singapore: Issues and Trends (Second Edition),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33-154.
3.Xu, Daming (1993). 「Unexceptional Irregularities: Lexical conditioning of Mandarin nasal deletion」. Diachronica. Vol. 10, No. 2, pp.215-236.
4.徐大明(1999):「新加坡華社雙語調查——變項規則分析法在宏觀社會語言學中的應用」,《當代語言學》,第1卷第3期,25-35。
5.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㈥ 史寶輝的研究范圍和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范圍:語音學、音系學、詞彙學、詞典學、句法學、社會語言學、英語教學理論、翻譯理論與實踐
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參編著作、教材20餘部,譯作多部:
代表性論文:《我國語音學與音系學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交際式語言教學二十五年》、《牛津英語詞典的新進展》、《河口英語:特徵和定位》、《自由主義思潮和語言態度》、《冷靜地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專著:《語言交際研究與應用》(與李健、孫亞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主編:《九十年代中國林業外語教學》、《IELTS詞彙學習手冊》、《雅思詞彙卡片》、《英語詞彙學(高教自考輔導用書)》、《新編高級英語閱讀教程》
參編(撰稿):《語言學教程》(修訂版、第三版、第四版)、《語言學高級教程》、《英語多科詞典》、《國外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歷程》、《兒童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國語言學現狀與展望》、《中國語言學:與世界同步》
正式出版的譯作:《北京名木——紀念樹》、《蘇州古典園林藝術》、《中國蘇派盆景藝術》、《中國林業(1949-1998)》(合譯)、《中國林業(1999-2005)》(合譯)、《北京老街》(合譯)等
主要校內教材:《翻譯教程》、《英語詞彙學》等

㈦ 寫一篇社會語言學的小短文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首先興起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主要是指運用語言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社會科學的角度去研究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異的一門學科。對這個定義,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此研究應以語言為重點,聯系社會因素的作用研究語言的變異;有的學者認為是語言的社會學,研究語言和社會的各種關系,使用語言學的材料來描寫和解釋社會行為。我們比較傾向於前者。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范圍: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狀況如雙言制(diglossia)、雙語、多語或多方言狀況;
2)各種語言變體包括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標准語和土語(vernacular)、正式語體(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語體(informal style)等構造特點及其社會功能;
3)交談情景與選擇語碼之間的關系以及語碼選擇與人際關系的相互作用;
4)社會以及不同的集團對各種語言或語言變體的評價和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應;
5)由於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種種原因以及語言接觸所引起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等。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一般認為是:

1)語言的變異(variation),並且聯系社會因素來探討語言變異發生的原因和規律,常常使用統計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來描寫這些變異現象。這又被稱為"微觀社會語言學"(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會語言學";

2)社會中的語言問題,如上面提到的雙語、語言接觸、雙方言,語言規范化問題等,這又被稱為"宏觀社會語言學"(macro-sociolinguistics);

3)研究人們怎樣在實際環境中使用語言進行交際,以及不同的社會、社團使用語言的差別,如某一社會階層使用語言的不同習慣(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彙的不同,這被稱為語言的社會變異),又如不同的性別、年齡、行業和經濟地位等對個人言語的影響(這被稱為個人語言變異)。

如果說,從索緒爾開始的結構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研究的是同質的(homogeneous)語言,那麼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是有序異質的(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語言,聯系社會因素的作用來研究語言的結構。這是社會語言學不同於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重要特徵。
社會語言學現在已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隨著60年代以後語言學家對語言異質性的認識的加深,社會語言學又發展出交際民族志學、跨文化交際、交際社會語言學、語言社會化和語言習得、會話分析、語言變異研究等學派。

1) 交際民族志學主要從語言的文化、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研究語言的使用規律,它側重於用文化人類學的觀念來描寫語言的運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團、組織、社區以及社會中因文化習俗的不同給言語運用所帶來的限制性特徵,如:特定社區的社會語言學資源、實際言談活動中上述資源是如何被開發和利用的等等;
2) 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語言文化環境中的交際策略和具體差異;
3) 交際社會語言學注重研究一個種族內部的交際差異,例如同一種族內男女性別差異對交際策略的影響,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種族的交際策略;
4) 語言社會化和語言習得的研究把語言的本質看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因而兒童的語言習得就與他所處的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5) 會話分析是一個專門的學派(在英文文獻中常用大寫的CA來替代),主要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對話,為其他關心實際言談的社會語言學派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
6) 語言變異研究則是以拉波夫為代表的"變異學派"。1966年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拉波夫發表了《紐約城英語的社會分層》(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精心調查了紐約市上中等級百貨公司里職員的語音,並用一句包含fourth的句子作為調查手段。他發現,不同的r 發音,實際上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人清楚地發r音,有人發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發。經過統計,他發現,上層和中層的職員,發r音的百分比比較高(分別為62%和51%),而下層的職員發的比例則相對低得多(只為20%)。

通過這個變異調查,拉波夫斷定,不發r音是下層口音的標志,下層職員出於向上中層靠攏的心理,經常在顧客面前發r音。此後,變異研究不僅以語言變異作為首要的研究對象,而且發展出了一整套調查語言社團、搜集語言素材並進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雖然早期變異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語音方面,但目前已逐漸擴展到語法、語義、話語分析等語言研究的各個方面。

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對語言提出了一種更為細致的同時又更為廣闊的概念,打破了索緒爾以來只研究語言內部同質系統的局限;2)對語言研究進行計量統計的分析;3)通過語言變異的研究在共時和歷時之間架起了一道溝通的橋梁,解決了共時和歷時的矛盾。

㈧ 胡萍的科研成果

(一)主持的課題
1.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語言接觸與湘西南苗瑤「平話」調查研究》(09BYY064)
2.200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我國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漢語的語言接觸與變異研究》
3.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青年基金項目(07JC40002)《湘西南苗族平話的語言接觸和語言轉移研究》
4. 2006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060400505)《湘西南苗族「平話」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5.2006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立項資助項目(0606014A)《湘西南少數民族漢語方言與民俗文化研究》
6.200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湘西南漢語方言語音的區域特徵和歷史演變研究》,已結題(結項證書號為20070097)。
(二) 專著及教材
專著(獨著):《湘西南漢語方言語音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教材(主編):《新編應用文寫作》,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三) 主要論文
1.《湖南會同話知三章組的老派和新派讀音》(獨著),《方言》2009第3期
2.《從湘方言詞語看宗教信仰對農業生產習俗的影響》(合著,第一作者),《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3.《麻陽(高村)話兩個特殊的語音現象》(獨著),《語言研究》2006年第3期。
4.《20世紀以來湘西南漢語方言研究述評》(獨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第四期。
5.《論湘語在湘西南地區的接觸與變異》(獨著),《湖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6.《湘西南漢語方言精知庄章組聲母的今讀及演變》(獨著),《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7.《從古全濁聲母的漸變看曾家灣(綏寧縣)話的過渡性》(獨著),《船山學刊》2006年第3期。
8.《湘語區農業生產習俗的地域特色》(合著,第一作者),《求索》2007年第3期。
9.《離散式音變的方言新證——以關峽(綏寧縣)苗族平話ou韻的來源為例》(獨著),《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10.《從方言視角看湖南地域文化》(獨著),《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11.《湘西南苗族平話詞彙的文化透視》(獨著),《船山學刊》2007年第5期。
12.《湖南通道「本地話」語音記略》(獨著),《吉首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4期。
13.《綏寧(關峽)苗族「平話」的語音特點》(獨著),《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4.《試論綏寧「關峽平話」的系屬》(獨著),《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5期。
15.《綏寧關峽苗族平話的代詞》(獨著),《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5期。

㈨ 池昌海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論文:
1·《談談語用學與修辭學的區別》 《修辭學習》,1990年第1期。
2·《談談修辭學的研究角度》 《修辭學研究》(論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
3·《「吃」語言與「吃」文化》 《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年第1期。
4·《「吃」語符列與其負載的文化信息》 《宏觀語言學》(英國),1992年第1期。
5·《廣告創作中對傳統文化非精華部分的渲揚》 《中國廣告》,1994年第1期。
6·《社交障礙及克服障礙的途徑》(譯文) 《修辭學習》,1994年第1期。
7·《新聞標題實現簡練表達的語言途徑》,《』94語言論叢》,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8·《徐遲散文語言分析》 《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1期。
9·《相聲包袱與語用「預設」「含義」虛假》 《修辭學習》,1996年第3期。
10·《修辭的文化浸染與修辭研究的文化視角》 《漢語學習》,1996年第3期。
11·《相聲民族特色藉以實現的符號途徑》 《杭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12·《相聲包袱的構擬與語用合作原則的偏離》 《南昌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13.《五十年漢語同義詞研究焦點概述》 《杭州大學學報》, 1998年第2期。
14.《對漢語同義詞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認識》 《浙江大學學報》, 1999年第1期。
15.「洋名」綜論 《』98語言論叢》,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16.古漢語同義詞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杭師院學報》, 2000年第1期。
17.孔子的修辭觀 《浙江大學學報》, 2000年第1期。
18.《史記》中具禮制價值的「死」義詞語的語用選擇的復雜性及其原因《修辭學習》,2000年第1期。
19.孔子的儒學修辭思想 《古漢語研究》, 2000年4期。
20.《史記》的修辭藝術與傳統等級倫理文化 《 繼承與發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1.恰似一顆青橄欖,欲嚼欲啖澀難耐 《修辭學習》, 2001年5期。
22.《史記》同義詞特殊修辭作用分析 《浙江大學學報》, 2002年第1期。
23.《史記》中「死」義詞語語義與分布特徵分析 《漢語史學報》, 2002年第1期。
24.貶佛語匯與漢民族傳統宗教心理關系論 《 語言與文化論文集》新疆大學出版社, 2002年。
25.二十年徵婚啟事語體特徵變化分析 《修辭學習》, 2003年第1期。
26.二十年來徵婚啟事特徵變項語言運用變化調查報告 《 中國社會語言學》, 2003年第1期。
27.《史記》中副詞「弗」功能特徵分析 《古漢語研究》, 2003年第4期。
28.《史記》中副詞「弗」修辭功能的計量分析 《修辭學習》, 2004年第1期。
29.托形格略析 (合作) 《修辭學習》, 2004年第5期。
30《史記》中助動詞「可」、「可以」語法功能差異初探 《語言研究》, 2004年第2期。
31.溫州話重疊動詞分析 (合作) 《 浙江大學學報》, 2004年第3期。
32.當前杭州市戶外用語與文字規范調查《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香港科技聯合出版社,2004年。
33.常識與責任:傳媒使用方言現象的語言學考察 《中國傳媒報告》, 2005年第1期。
34.大陸徵婚啟事二十年來語言運用變化分析 《語言文字學研究》(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2002)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05年。
35.(S)+V得+NP+VP句語義指向與歧義分析 (合作)《 漢語語言學探索》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36.先秦儒家修辭思想的特點論析 《浙江社會科學》, 2007年第5期。
37.讓步連詞「即使」的語法化 (合作) 《江南大學學報》, 2008年第2期。
38.《周易》的話語思想 《浙江大學學報》, 2008年第6期。
39.《左傳》名詞活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浙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40.在學科範式上體現中國文化特色 《社會科學報》(上海),2009年6月4日。
41.框架、概念和關聯——語言學概論類教材略談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9期。
42.從述謂差異看「春秋筆法」 《當代修辭學》,2010年第3期。
43.新論《詩經》中「興」的特點與類型 《浙江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44. 孟子的修辭思想 《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45.《春秋》筆法:句義成分關聯與限定成分增添示褒貶 《福建師大學報》,2011年第2期。
46. 回指的修辭制約及其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2年第1期。
(二)著作與教材
1·《漢字人機兩用字典》(參編) 江西科技出版社, 1995年。
2·《漢語語言學》(參編)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年。
3.《語言的邏輯分析》(參譯) 杭州大學出版社 , 1998年。
4.《現代漢語通論》(參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1/2007年。
5.《史記》同義詞研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6.《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教程》(編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2/2009年。
(該書被評為:浙江省2009年度高等學校重點建設教材)
7.《現代語言學導論》(主編)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2007年。
(該書被教育部評為: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8.《漢語研究新探》(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9.《陳望道全集》(10卷,主編)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10.《先秦儒家修辭要論》(著) 中華書局,2012年。

㈩ 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范圍: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狀況如雙言制(diglossia)、雙語、多語或多方言狀況;
2)各種語言變體包括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標准語和土語(vernacular)、正式語體(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語體(informal style)等構造特點及其社會功能;
3)交談情景與選擇語碼之間的關系以及語碼選擇與人際關系的相互作用;
4)社會以及不同的集團對各種語言或語言變體的評價和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應;
5)由於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種種原因以及語言接觸所引起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等。

閱讀全文

與社會語言學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