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步探索有哪些重要的成果及有什麼重大意義
第一,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50—53年抗美援朝,51年鎮壓反革命,專「三反」屬、「五反」,反右。
62年對印作戰
64年「四清」運動
65年抗美援越
74年反越
第二,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三大改造
一五
156
兩彈一星
第三,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三面紅旗
59—61年中蘇論戰
其實看看過秦論就知道了,思路是一樣的。對內懲辦豪強,對外維護國土安全,大力建設(工業)打好基礎,政治文化上謀求統一和一致。
⑵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有哪些
1)提出馬克思主抄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
(2)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開始了向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進軍。
(3)《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XX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做了理論准備。
(4)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後,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
⑶ 主要成果及初步認識
(一)Cu的相態分析成果
Cu的總量與相態分析結果見圖4.33~圖4.35所示。由圖可見,該區Cu的背景主要有兩個級次,其中每一級背景屬正常背景,其濃度低,變化小。第二級背景屬異常背景,濃度較高,變化明顯,有一定方向性,多與礦床、岩體、構造及其一特殊層位吻合,詳見表4.128。
表4.128 銅地球化學背景特徵表
從表4.128可見,Cu異常背景較正常背景在相態上的突出特徵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及其在總量中佔有率高,襯度大,從而可體現出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的本質區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總量的異常背景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在該區東部Cu全量有兩個明顯的二級異常背景帶(其中北側帶與地層有關)。但在硫化物與氧化物相圖中,這兩個異常背景帶消失,成為一個與Cu礦床分布相吻合的異常背景區或局部異常。說明東部兩個Cu異常背景帶不存在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環境因素形成的以結合相為主,即是由非成礦因素形成的二級背景,一般情況下不應作為Cu的找礦遠景帶看待。此外,在該區西部Cu氧化物相沿獅子嶺閃長岩體呈環形展布,與斷裂關系也十分密切。縱觀全區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較Cu的全量與Cu或含Cu礦床、火成岩、斷裂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進一步說明該區Cu的相態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觀地反映Cu礦化分布富集規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由於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與硫化物相合量與總量比值即
相態分析與地質找礦
式中:w(OCu)為氧化物相銅的質量分數,10-6;w(SCu)為硫化物相Cu 的質量分數,10-6;w(TCu)為全銅的質量分數,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重要信息,圖4.36 即為ACu值圖,由圖可見ACu高值帶(>0.5)與上述Cu異常背景一致,區內已發現的Cu礦床或含Cu礦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帶內,且ACu高值帶的展布與斷裂、火成岩體空間關系也十分密切,從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該區Cu的富集規律。
綜上可見,Cu的全量結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特徵及展布規律,但不能反映其內在特點與性質,而Cu的相態分析結果則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的內在特徵和規律,並對其作出深入解釋評價,區分出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帶,以更准確地圈定找礦遠景區或帶。
依據上述對Cu的全量與相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級次背景有本質區別,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意義。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與氧化相濃度低,變化小,定向性差,與成礦控制因素空面關系不明顯,應屬區域地球化學本底。Cu的異常背景則相反,與成礦作用有關,屬成礦區帶的地球化學本底,可作為圈定找礦遠景區(帶)的地球化學依據。
(2)下列地段應作為該區找Cu的主要遠景地段:①二檯子至大西溝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有較明顯顯示;②太白花崗岩體東側四方台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均有明顯顯示;③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及西延,該地帶Cu全量與Cu氧化物相均明顯富集;④獅子嶺岩體接觸帶及外側,該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顯顯示。但從總體看,該區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濃度較低,初步認為該區淺表部Cu的找礦遠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態分析成果
Pb的結果如圖4.37~圖4.39。
由圖可見該區Pb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具有兩個明顯的級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為30×10-6,變化范圍為3×10-6,以中部、東部最清晰。硫化物相為0~2×10-6,東部與西部有明顯差異,東高西低,西部為0,東部為2×10-6。氧化物相為0~7×10-6,西部偏高(5×10-6),東部偏低(0~3×10-6),可見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結合相為主(>70%)的特徵。
2.Pb的異常背景
全量異常背景濃度一般為40×10-6,襯值為1.3~1.5,走向多與地層一致。但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全量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為:全量異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體(如西部),有的變大,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也有明顯變化,與火成岩體、構造、鉛鋅礦床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較全量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的富集規律。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濃度均大於5×10-6,襯值>2.0,後者為5×10-6~10×10-6,襯值一般大於2.0,可見Pb的異常背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也明顯高於正常背景,襯度也明顯高於全量值。
由於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都更確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規律,且二者為正相關(線性相關系數為0.8870,n=212,故APb值:
綜合上述結果,下述地段在該區鉛鋅礦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外側至二檯子一帶;②鳳太地區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③鉛硐山西部至陝甘邊界。
(三)Zn的相態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分為兩個明顯級次,詳見圖4.41~圖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顯的分區性,東部(東江口岩體以東)為低Zn正常背景區,一般為85×10-6,西部為高Zn正常背景區,其值一般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均一,穩定,一般為1×10-6~4×10-6,濃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也無明顯差異,較均一,濃度較低,一般為4×10-6~8×10-6。可見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東部與西部差異應與岩性或表生環境因素有關。Zn正常背景同樣也具有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之特徵。
2.Zn異常背景
Zn全量異常背景呈近東西及北東向帶狀,濃度一般為110×10-6~140×10-6,西高東低,與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漸變關系。襯度較低,一般都小於1.5。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與Zn全量相似,但其襯度明顯變大,一般大於2.0,較全量更為清晰,與鉛鋅礦床、斷裂,火成岩空間關系更為密切,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或區域異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表生作用下Zn活動性強,原生閃鋅礦易氧化為Zn2+而遷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學場呈現出明顯的多級次漸變的特徵,與Zn地球化學性質一致(見圖4.42),其第一級屬正常背景,濃度為4×10-6~8×10-6,與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級背景介於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之間,濃度為10×10-6~15×10-6。第三級為異常背景,濃度大於15×10-6,梯度變化較大,與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吻合。並在中部、西部出現新的異常背景。但在全量圖中並無顯示,因此也應注意研究其找礦意義。可見,考慮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動性強的特點,對Zn氧化物相異常背景更應予以注意。
綜合上述Zn的相態分析結果,下列地帶在該區Zn的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②東江口岩體南側外接觸帶;③鳳鎮—山陽大斷裂南側;④大西溝—桐木溝礦帶。
(四)對成果的初步認識
綜合上述區域樣品Cu、Pb、Zn的相態分析結果可見,相態分析結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結果的主要地球化學特徵,又較全量結果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
(1)能更清晰地區分出地球化學場不同級次,提高了異常場的地球化學襯度,更確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規律,區內已發現的多金屬礦床均分布於相態分析異常中。
(2)相態分析結果具體體現了元素產出模式,可對全量地球化學場做出較深入的評價,揭示其內在特徵。尤其能區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環境因素產生的異常背景(即非礦信息)和可能由成礦作用產生的異常背景,從而使成礦地球化學區(帶)乃至成礦遠景區(帶)圈定更為准確,以減少失誤,還能圈出全量結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區(帶)及區域異常,避免漏掉有意義的找礦地段。此外,還增強了某些弱異常,起到了強化異常的作用。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轉入到質的研究。
(3)對不同級次地球化學背景及其找礦意義的本質區別了更深入的認識:①正常背景,以結合相為主,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在總量中佔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礦化影響。②異常背景,以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礦作用影響。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性強易分散元素,應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該區Cu、Pb、Zn異常背景與斷裂火成岩、多金屬礦床空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注意構造、火成岩對成礦的控製作用。
⑷ 我國發展「綠色建材」取得的初步成果有哪些
綠色建材這個概念有點廣義。環保回收廢物利用也是綠色一部分,
健康也是綠色一部分。
就塗料來說一直在報各種對人體有害的東西,不過也有取得進步的,但是價格較高,通常一千塊一桶還只能刷六、七、十、平米。
另外就是管道的成果,航天科技民用化的較為突出。
⑸ 初步成果和
你說什麼?
⑹ 勘測成果及初步解譯
(一)塔中公路沿線剖面
1.總體特徵
圖5-7是沿塔中沙漠公路的EH-4勘測剖面成果。圖5-8是根據圖5-7解譯出的地下水TDS分布略圖。由該圖可以看出,沙漠公路沿線基本沒有較深層淡水或微鹹水,但局部100~200m深度內顯示有微鹹水(TDS為1~3g/L)。
據圖5-7,在垂向上,地層視電阻率值總體上由淺到深逐漸升高,反映了地下水上咸下淡的特點。而水平方向上,20號測點附近出現一個稍向北傾斜的垂向電性界面,界面附近地層視電阻率為3~3.5Ωm,而兩側地層電性有較大不同。界面以南至昆侖山前平原地下水溢出帶,200m以下地層的視電阻率值高於4Ωm;界面以北至現代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地層的視電阻率值均小於3Ωm。圖5-8解譯結果表明,垂向電性界面附近,自上而下地下水的TDS均為5g/L左右;界面南側200m深度之下為3~5g/L,200m以淺局部地段小於3g/L;界面北側均大於6g/L,淺部最大可達20g/L以上。這清楚地表明,界面兩側分屬兩個不同的沉積區及與之對應的水文地質單元,南部是昆侖山北麓沖(湖)積平原區水文地質單元,北部是天山南麓沖(湖)積平原區水文地質單元,界面附近是兩大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的交匯帶(圖5-9)。界面南側地表到埋深500m的上寬下窄的禊形體,推測是遠古塔里木河演化中形成的沖積層,說明古塔里木河在此通過了較長的歷史時期,而且水平擺動的幅度逐漸加大(詳見後述)。
20號測點以北古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100m深度以下,沒有古河道特徵的反映,進一步說明古塔里木河沖積層的深度較小,形成的淡水帶深度非常有限,下部為北部沖湖積平原區的湖積層。
圖5-7塔中沙漠公路沿線EH-4高頻勘測剖面
圖5-8塔中沙漠公路沿線地下水TDS(g/L)分布略圖
圖5-9沙漠公路沿線EH-4勘測結果沉積特徵解譯
另外,圖5-7中南部昆侖山北麓沖(湖)積平原內,700m以下地層視電阻率值較上部有降低的趨勢,可能已屬第三系,水質變差。
2.塔里木河早期古河道探討
圖5-7中,垂向電性界面北側22號點至52號點之間,100~250m深度內存在兩個上下疊置的透鏡體狀的電性高值帶。最顯著地段位於30號點附近(沙漠公路200km里程碑附近,北緯39°44'),寬度在50km以上,視電阻率值達8Ωm以上,表明地下水的TDS小於2.5g/L,而200km里程碑處的單點反演視電阻率視值大於10Ωm,預示著局部地下水的TDS可能更低(小於2g/L)。
剖面中可以明顯地看出,視電阻率等值線的圈閉特徵表明了古河道的存在;從電性高值帶的規模看,應是大型河流的古河道;從新構造運動特徵分析和近代的地理學研究,可以肯定第四紀以來塔里木河逐漸由南向北遷移,但由於勘探程度的限制,最初的塔里木河究竟在什麼位置、何時向北遷移等都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一般僅籠統地認為在盆地的中部。在沒有更有力的證據之前,根據上述幾點,筆者認為,30號點附近的電性高值帶應是早期的塔里木河古河道,它北距現代塔里木河河道150km以上(圖5-9)。按這一推斷,在塔中沙漠公路沿線地帶250m深度之內,塔克拉瑪干沙漠內部南北兩大沉積區(昆侖山水系影響區和塔里木河水系影響區)的界限起碼應推移到該遠古塔里木河道區,即北緯39°44'以南附近。
另外,50號點附近也存在兩個上下疊置的小型透鏡體狀相對電性高值帶,中心部位的視電阻率大於7Ωm,它們與30號點處的電性高值帶相對應且具有一定的聯系,但深度稍淺,最大視電阻率值也較低,推測是當時塔里木河的分支河道或塔里木河短期擺動造成的。28號點至48號點之間,400m深度左右存在一個不很明顯的相對電性高值帶,視電阻率大於4Ωm,底部呈封閉特徵,上部與30號點處的電性高值帶相接,限於勘探程度,僅推測是第四紀以來塔里木河最早期的古河道,其底界深埋為500m左右,大致是第四系的底界,這就說明塔里木河從第四紀早期就從此通過。
如果上述推斷是正確的,這將是塔里木盆地第四紀研究的重大發現。它對塔里木盆地古地理環境的變遷、水文地質單元的劃分、地下水流系統的演化和沙漠腹地供水等都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因物探測點點距較大,且採用低頻工作方式,沒有得到100m以上勘探資料,今後有必要做進一步的綜合勘探研究,追索古河道的分布、遷移、埋藏規律和水質變化特徵。
3.南部地下水側向徑流補給沙漠地下水的啟示
在圖5-7和圖5-8中,剖面南端至60號點左右的區段內,自上而下存在多個呈舌狀向沙漠腹地延伸的相對高阻值帶,這預示著地下水的相對淡化帶。
圖5-7中南端83~90號測點,淺部100~200m深度內,視電阻率的最大值可達6Ωm以上,解譯地下水的TDS<3g/L。該相對淡化帶延伸距離較短,距剖面南端約35km,距尼雅河沖洪積扇溢出帶約60km。根據尼雅河溢出帶附近鑽孔揭露的情況,推測是溢出帶相應深度承壓含水層向沙漠腹地的延伸。反映了與圖5-7南端相接的尼雅河溢出帶及下游EH-4高頻勘測剖面的圖5-10,很好地證明了上述推測。
200~700m深度內,相對淡化帶的地層視電阻率為4.5~5.0Ωm,地下水的TDS為3.5~4.0g/L。弱淡化帶向沙漠腹地的延伸距離隨深度增加而增大,距尼雅河溢出帶最遠達150km。這與西北乾旱區沖洪積扇前緣承壓含水層普遍具有的分布埋藏特點一致,即越向深部,向下游延伸越遠,賦存其中的地下水也相對較淡。
圖5-10塔中沙漠公路民豐段EH-4勘測剖面
上述相對淡化帶的意義還在於為筆者提供的下述信息:如果不考慮水的因素,地層視電阻率越高,岩石顆粒一般越粗,因此弱淡化帶內地層一般具有相對較好的滲透性能,它們構成了昆侖山前沖洪積平原地下水側向補給沙漠地下水的主要通道,也正因為地下水徑流條件相對較好,在地下水的長期淋濾溶解作用下,形成相對難溶的地球化學環境,所以賦存其中的地下水水質相對較好。
(二)KT1孔南側剖面
KT1孔425.00~528.54m試段揭露地下水的TDS為2.279g/L,是塔中地區目前已探明的水質最好的勘探孔段。於孔旁驗證EH-4勘測效果的同時,在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假說的理論指導下(見後敘),筆者向西南方向進行了3km的追索性勘測,結果如圖5—11。該剖面清晰地反映出,400m深度以下南部地段高阻層的視電阻率絕對值和厚度均比KT1孔處要大(KT1孔在剖面0點附近)。南端視電阻率最大值約8.5Ωm,表明地下水的TDS接近或小於2g/L,而視電阻率高於8Ωm的最大厚度達450~750m。由該圖還可看出淡水或微鹹水含水層由南向北的舌狀延伸特點,而KT1孔正好位於500m深度舌狀淡水體的末端附近。因此,可以推測,如果當初KT1孔的孔位向南移動3km,其水質和水量均可能比現在的KT1孔更理想,很有可能達到飲用水的標准,而且長期使用,水質也不易變化。這一結果的重大意義還在於指明了塔中一帶淡水的補給來源和下一步進行勘探找水的方向。
(三)安迪爾河下游剖面
受交通條件限制,僅對安迪爾河溢出帶下游地段進行了勘測。勘測採用高頻工作方式,剖面從安迪爾河末端處的安迪爾牧場開始,向南沿簡易公路至315國道附近安迪爾河沖洪積扇溢出帶,共布設8個測點。因剖面基本上順河流走向布置,為避免河流影響,保持測線距河流500以上。在達到勘查目的同時,結合當地牧場少數民族的飲水問題(目前仍飲用不衛生的澇壩水),於安迪爾牧場南北兩側進行了加密勘測,因此前4個點點距較小,後4個點點距較大,起控製作用。
圖5-11塔中KT1孔西南方向EH-4勘測剖面
圖5-12是該剖面的勘測結果,除南端表層視電阻率小於10Ωm外,整個剖面呈現高阻特徵。特別是北部安迪爾牧場區(圖中5~15km之間)有一個明顯的高阻淡化帶,深度為50~250m,視電阻率達30~50Ωm,地下水的TDS小於1g/L。
該剖面從南到北的電性特徵看似反常,實質上恰好反映了本地新構造和水文地質特徵。從衛星影像可明顯地看出,安迪爾河道和牙通古孜河道環抱315國道的現象,正是兩河道間民豐北隆起的反映,此新構造隆起的不斷抬上,加劇洪水期兩河道的下切侵蝕,地下水在河道溢出,即溢出帶演變成沿河道的線狀溢出為主,使地下水的溢出帶上移。由於該隆起的阻水作用,其北側形成了地下水滯流區,地下水礦化度增高。北部視電阻率的圈閉特徵,正好反映了古安迪爾河向北西運動而形成的河床型沖積層,其中賦存地下淡水。距安迪爾25km的電性圈閉特徵也是安迪爾古河道的反映。10~15km地表高阻值是現代河道的淡化帶。不難看出,從上下兩個圈閉體反映的淡化帶規模來看,現代安迪爾河的徑流量已大為減少。
(四)塔里木河勘測剖面和肖塘供水井附近勘測剖面
為了解塔里木河對地下水的影響,在河床兩側及肖塘布置了高頻探測剖面,結果如圖5-6和圖5-13,塔里木河位於圖中的35.5km處,肖塘位於該河南約30km。由兩圖中可得到如下認識。
圖5-12安迪爾河下游EH-4勘測剖面
圖5-13塔里木河EH-4勘測剖面
(1)該剖面清楚地反映出塔里木河淡化影響深度僅100m左右,其兩側的寬度不超過1.5km。
(2)勘測剖面視電阻率等值線具有明顯的上下兩個圈閉體,而且下者明顯大於上者,這表明在形成兩個圈閉體之間有一個短暫時期,塔里木河游盪它地,形成了短期的沉積間斷;塔里木河重返此地後沖積物的規模和展布范圍大為減小,說明隨著氣候變干,河水徑流量大為減小,這可能發生在全新世早期。
(3)肖塘供水井位於現代河道南30km,其附近的EH-4勘測剖面(圖5-6)表明塔里木河以南,20號測點以北的沖積平原區古河道及地下相對淡水的深度不過40m,僅分布廢棄河道或古河道附近的較淺部位。
⑺ 五四運動取得的初步勝利成果是什麼
五四運動取得的初步成果是北洋軍閥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免去了三個賣國賊的職務,巴黎的代表沒有在合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發生於辛亥革之後,所以工業革命正在迅速的發展中,與此同時工業階級的隊伍也在壯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五四運動有著與別的運動不一樣的風氣。五四運動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革命性質,五四運動的革命性質是抵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是壓在人民頭上的兩座大山,而五四運動就是征服這兩座大山的運動,因為五四運動的性質是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五四運動最後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在這樣的勝利下無產階級走上了舞台,中國人也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
⑻ DB剖面MT 成果初步解釋
DB06剖面總體東西方向,但因交通所限,在同江和前進農場之間向北拐了一個彎,在20點號和29點號之間改為南北方向。此剖面共27個MT測點,剖面長約220km。因該剖面較長,故分為兩張圖(圖6-6)。
該剖面位於三江盆地內,地質構造比較簡單,除三個隆起地段有稍高電阻率外,其餘大片地區均為低阻,反映了盆地的特點。整個剖面被四條斷裂分割為五個地塊,從西到東它們是:富錦隆起、大興坳陷、前鋒隆起、東三江盆地以及抓吉隆起。
富錦隆起:位於F1以西(圖中為F1左側),在此剖面的寬約20km,它與DB05剖面的富錦隆起應屬於同一隆起,但它比DB05剖面的富錦隆起要窄。頂部有不連續的低阻,推測為新近系砂岩、粉砂岩,底部為高阻,推測為古生界花崗岩。
西三江盆地:位於F1和F2之間,寬約80km,整體為低阻。從5km深的剖面圖看,分為二層。上層為低阻,幾十歐姆米,可能為新近系砂礫岩。下層為中阻,幾百歐姆米,推斷為白堊系火山角礫岩或侏羅紀煤系。從20km深的剖面圖看,下部又為幾十歐姆米的低阻。
前鋒隆起(因前鋒農場位於其中故暫稱前鋒隆起):位於F2和F3之間,寬約60km。從電性看,很零亂,看來此處曾經歷過復雜的構造運動。在5km以上,總體分為兩層,上層為低阻,下層為中高阻,低阻為新近系砂岩、白堊系砂岩,中高阻為石炭紀—二疊紀的石英斑岩、灰岩和元古宇花崗片麻岩。可能與DB05剖面的勝利隆起屬一個隆起。
東三江盆地:位於F3和F4之間,寬約60km。此段的剖面方向為南北方向,其電性特徵與西三江盆地十分類似。其實,西三江盆地、東三江盆地實屬一個盆地,只不過被前鋒隆起所隔,分成了兩個。其岩性與西三江盆地岩性一致。
抓吉隆起(因抓吉鎮位於其中,故暫稱抓吉隆起):位於F4以東(圖中為F4右側),此段范圍很窄,再往東就是俄羅斯。此段出現了高阻。高阻的岩性推斷為元古宇花崗岩。
⑼ 科學研究的初步成果和改進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是研究者對所從事的教育研究過程和結果的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的產物。包括教育研究報告、教育科研論文、教育專著和教育科研成品。
⑽ XB剖面MT 成果初步解釋
參考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XB03剖面大地構造分區從西向東可分為額爾古納興凱地槽褶皺帶(Ⅲ1)、三河復向斜(Ⅲ13)、喜桂圖鎮復背斜(Ⅲ23)以及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岩區(Ⅵ)。
從圖6-10看,額爾古納興凱地槽褶皺帶只有在莫爾道嘎斷裂(兩個F1之間)形成的地塹區充填有局部中阻(500Ω·m),除此之外,其餘地區均為高阻區。進入根河盆地內,構造分區以兩個坳陷(或稱地塹)夾一個隆起(又稱地壘區)為特點。隆起區為高阻,兩側坳陷視電阻率值也不一樣,以中低阻為主。進入興安地槽區,又表現為高阻。但在大的高阻背景上,有局部分塊的特徵。
根據視電阻率剖面圖可劃分出14條斷裂,這些斷裂有的是基底斷裂,有的是超殼深大斷裂或區域構造的分界線。具體有:莫爾道嘎斷裂(F1)、F2斷裂、得耳布干斷裂(F4)、F6斷裂、F8斷裂、F11斷裂、F12斷裂、F13斷裂、F14斷裂、大興安嶺主脊-林西深斷裂(F15)、甘河斷裂(F17)、F18斷裂、F20斷裂以及大興安嶺斷裂(F21)。
構造分區主要依據圖6-10中視電阻率分布形態,再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中的構造分區,XB03剖面可劃分如下構造分區:
太平林場隆起:以F1斷裂為界,位於研究區西北端。該分區地形相對平緩。視電阻率以高值(上萬歐姆米)為主。
莫爾道嘎斷陷:以莫爾道嘎河為中心區,兩側均以F1(有兩個F1)為界。由於F1較寬,中間破碎帶含有一定水分,造成視電阻率降低(平均只有幾百歐姆米)。另一種可能是該斷裂為張性斷裂,之間充填有中阻沉積物。
莫爾道嘎隆起:以F1與F4為界,莫爾道嘎鎮位於中間。地形表現從西北向東南緩慢抬升。該隆起位於高阻岩體上面,以F2為界,西北向岩體大而深,視電阻率高達上萬歐姆米,而東南側岩體小而淺,視電阻率平均幾個歐姆米。
以上三個構造分區,即太平林場隆起、莫爾道嘎斷陷及莫爾道嘎隆起均屬額爾古納興凱地槽褶皺帶構造內。
得耳布爾斷陷:又稱根河盆地西部坳陷。位於F4與F6之間。得耳布爾鎮位於斷陷中部。地形上反應兩山夾一凹陷,兩山高程平均1000m,凹陷為800m。電性資料表現出典型的地塹構造(圖6-10)。地塹深度大於20km。地塹本身兩側視電阻率低,平均70~100Ω·m;中間高,平均500Ω·m。另一特點是地塹西北部低阻范圍和深度明顯大於東南部。幾歐姆米的低阻體在西北側平均深度10km,而東南側只有5km,且低阻體的規模東南側明顯小於西北側。
根河-伊圖里河隆起(又稱根河盆地中部隆起):位於F6與F12之間。地形平緩,平均800m,但在根河市兩側出現局部突起,高程可達870m。伊圖里河正下方高阻岩體大而深,視電阻率可達上萬歐姆米。而兩側中高阻岩體小而淺,平均只有幾千歐姆米。有中間高阻為核部,兩側較低電阻為兩翼的構造格局。另外,中間高阻延深大於20km;而兩翼中高阻規模小,延深只有10km左右。
庫布春坳陷:又稱根河盆地東部坳陷,庫布春林場位於其中部。斷裂F12與F15分別是它的西界和東界。地形表現西高(平均860m),向東逐漸降低(平均700m)的特點。電性分三層:第一層約300Ω·m;第二層約5000Ω·m;第三層約500Ω·m。但三層的厚度,以F14為界,東西兩側明顯不同。西側:第一層較薄,只有1km;第二層厚約10km;第三層從11~20km以下。東側:第一層厚約3km;第二層厚約15km;第三層從18km向下直到20km以下。
以上三構造分區,即得耳布爾斷陷、根河-伊圖里河隆起及庫布春坳陷均屬根河盆地,又稱三河復向斜構造。
喜桂圖旗復背斜(又稱甘河隆起帶):位於F15與F21之間。地形從西680m向東逐漸減小到400m。以F17和F18為界,兩側各存在一個規模埋深相當大的高阻體,視電阻率最大可達50000Ω·m,東側埋深近20km,西側18km左右。F17、F18兩斷裂之間形成兩個高阻體的鞍部,電性層分為三層。上層電阻(幾百歐姆米)只有0.8km厚;中層高阻厚約12km,視電阻率上萬歐姆米;下層為中高阻,平均5000Ω·m,厚度約7km。
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岩區(又稱加格達奇隆起):地形出現兩高兩低的特點,高的平均580m,低的只有380m。以F21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區。西區電性分兩層,上層厚約1km,視電阻率平均200Ω·m;下層高阻,視電阻率20000Ω·m,厚度大於20km。東區一層,視電阻率平均50000Ω·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