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沒有人能推薦一家做石油軟體開發的公司,急求!
合肥辰工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省科技廳認定的科研單位、高新技術企業及安徽省信息產業廳認定的軟體企業。主要從事石油行業的技術服務;石油行業工程軟體及設備的研發與銷售;大型工程及科學計算、模擬軟體的研發與銷售,是一家發展中的高科技企業。
公司榮譽
獲先進集體、軟體企業、優秀軟體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獲合肥市科研項目一項、科技部創新基金項目一項
獲軟體著作權登記證十三項
獲省軟體產品登記證書四項、省級優秀軟體產品證書三項、國家級優秀軟體產品證書一項
通過安徽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項目二項
獲「安徽省計算機界十件大事」榮譽稱號項目一項
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一項
主導產品
辰工試井分析系統(含常規試井分析、早期試井分析、DST試井分析、間歇採油及提撈井試井分析、試井設計及產能評價與預測、數值試井分析、凝析氣試井分析共七個模塊);辰工射孔優化系統;辰工凝析氣試井分析系統;辰工熱采井試井分析軟體;辰工油氣兩項井筒垂直管流計算軟體辰工注水井分層流量調配軟體;辰工高效測調儀;辰工石油勘探繪圖平台軟體。
其中:
1.試井系列軟體,含常規試井分析、早期試井分析、DST試井分析、間歇採油及提撈井試井分析、縫洞型油藏試井分析、試井設計及產能評價與預測、凝析氣試井分析、頁岩氣、煤層氣試井分析、水平井多段壓裂優化及熱采試井分析共十個模塊。
2.錄井系列軟體,含辰工自動預警軟體系統、辰工WITSML數據發布系統、辰工綜合錄井系列軟體、辰工石油勘探繪圖平台軟體、辰工錄井遠程實時傳輸監控系統、辰工水平井三維地質導向系統。
3.射孔系列軟體,含常規射孔、復合射孔和負壓射孔三個模塊。
4.石油及天然氣開發系列軟體,含辰工生產數據分析軟體、辰工數值試井分析軟體、辰工(區塊)油藏數值模擬軟體、自適應精細歷史擬合一體化平台、辰工油藏工程及節點分析軟體、辰工壓裂改造軟體。
5.其他軟體,含辰工地熱發電優化設計軟體、辰工井筒及地層溫度計算軟體、辰工注水井測調儀。
B. 張慶華的成就榮譽
一、 近年來主持的主要科研項目
1、大黃魚腸道菌群組成及弧菌拮抗菌的篩選,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項目,主持,2007/12-2009/12;
2、中華鱘養殖用水細菌檢驗,橫向課題,主持,2007/12-2008/07;
3、微生物學重點課程建設,上海市教委,主持,2006/12-2008/12;
4、大黃魚的非特異性免疫研究,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選基金項目,主持,2005/12-2007/12;
5、16S rRNA 方法快速鑒定細菌,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項目,科04-142,主持,2004/12-2006/12;
6、水產品中恩諾沙星(enrofloxacin)殘留酶聯免疫檢測方法的建立,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項目,科04-141,主持(受熊清明委託),2004/12-2006/12;
7、異育銀鯽的非特異性免疫研究,校優秀青年教師基金,科04-155,主持,2004/12-2006/6;
8、養殖水體污染菌和病原菌的分子檢測技術,上海市農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第五參加人,2005/12-2008/12;
9、分子生物學方法鑒定大黃魚的細菌性致病菌,水產養殖國家重點學科課題,03SC12,主持,已結題;
10、厚朴樹葉的微生物檢測,橫向課題,技04-103,主持,已完成;
11、微生物學重點課程建設,校教務處課題,223024,主持,已完成;
12、16SrRNA鑒定弧菌課題,校青年基金課題,主持,已結題;
二、近年來參加主要科研項目:
1、CC趨化因子在斑點叉尾鮰抗菌感染中免疫響應模式的研究,上海市教委項目,第二參加人,2007/12-2009/12;
2、養殖水體污染菌和病原菌的分子檢測技術,上海市農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第五參加人,2005/12-2008/12;
3、中華絨螯蟹顫抖病防治技術研究,上海市教委項目,第5完成人,被鑒定為上海市科學技術成果,登記號:9312003Y0428;
4、中華絨螯蟹顫抖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安徽省農委和財政廳項目,第5完成人,被鑒定為安徽省科技成果,編號:03-222-05;
5、大黃魚網箱防病養殖技術的研究,象山縣科委/農業部項目,第5完成人,已鑒定,1999/4-2002/12;
6、2004/6~7月參加上海崇明東風養殖場溫室甲魚爛腳病病原的分離、鑒定及葯敏實驗,科技服務;
7、2003年7-9月參加上海長風公園死亡大鯊魚病因的研究,科技服務。
三、已發表的文章
1、 張慶華,陳繼明。病毒與細胞中參與mRNA加帽過程的酶,生命的化學,1998,18(5):33~34。
2、張慶華,陳營,陸承平。綠色熒光蛋白標記的嗜水氣單胞菌在溫暖水體的存活及穩定性,水生生物學報,2001,25(3):251~256。
3、陸宏達,張慶華,楊先樂。改革水產動物疾病學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高等農業教育,2001,(120):63~64。
4、張慶華,陸承平。綠色熒光蛋白標記的嗜水氣單胞菌在越冬水體的飢餓存活及復甦,水生生物學報,2002,26(5):507~611。
5、張慶華,瞿小英,鄭岳夫,熊清明,楊先樂。大黃魚體表潰爛症病原菌的鑒定,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3,12(3):233~237。
6、肖琳琳,張慶華。蜂膠佐劑對異育銀鯽嗜水氣單胞菌滅活疫苗的免疫增強試驗,海洋漁業,2004,26(4):295~299。
7、劉萍,張慶華(通訊作者)。埃博拉疫苗的研究進展,免疫學雜志,2005(S3):32-34。
8、張慶華,熊清明,肖琳琳,楊灝,楊先樂。大黃魚潰爛症的致病菌——奇異變形桿菌,水產學報,2005,29(6):824-830。
9、張慶華。蟹池套養鱖魚的病害防治,水產科技情報,2006,33(6):278-280。
10、 張慶華,戴習林,李 怡,趙 勇,曾胡龍,張軍玉,潘迎捷。凡納濱對蝦養殖池水中的氨化細菌鑒定及系統發育分析,水產學報,2007,31(5):692-698。
11、汪立平,張慶華,趙勇,陳有容,齊鳳蘭,張聞。變質豆漿中腐敗微生物的分離與初步鑒定,微生物學通報,2007,34(4):621-624。
四、 主要獲獎情況
1、1999~2000年度 上海水產大學漁業學院班主任工作先進工作者;
2、2001~2002年度 上海水產大學漢寶獎學金優秀青年教師;
3、2003~2004年度 上海水產大學優秀青年教師;
4、2004年 入選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選;
5、2005年 上海水產大學生命學院優秀基層黨務工作者。
6、2006年 《微生物學》獲 2004-2005年度校級課程建設優秀獎。
7、2005~2006年度 生命學院水產動物醫學教研室獲校「三八」紅旗集體;
8、2006年 獲校青年教師師德演講比賽三等獎;
C. 合肥辰工科技怎麼樣
合肥辰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是安徽省科技廳認定的科研單位、高新技術企業及安徽省信息產業廳認定的軟體企業。主要從事石油行業的技術服務;石油行業工程軟體及設備的研發與銷售;大型工程及科學計算、模擬軟體的研發與銷售,是一家發展中的高科技企業。
D. 安徽世騰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公司成就
2006年10月,公司在「合肥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項目中被列為首批「科技創新型試點企業」。《基於GIS和數據挖掘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項目,得到2006年度高新區科技三項經費的資助。2007年6月,經合肥市政府的批准,公司獲得「合肥市科技創新專項基金高新技術產業化有償資金」。《基於Web網路視頻技術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項目,列入合肥市2008年度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計劃。2008年4月,公司主持的《基於工業乙太網技術的煤礦綜合自動化遠程監控系統及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通過了安徽省科技廳的成果鑒定。
E. 氣井套壓變化率 怎麼計算
自噴井套管壓力下降、油壓不變起因於:(1)套管閈門或套管法蘭連接處或壓力表漏氣;(2)井底砂堵、蠟堵或有水。套管閘門或套管法蘭連接處或壓力表漏氣,會造成油井周圍大氣環境污染。應及時修理或改裝漏氣部分,防止污染,增產創效。
F. 國內有哪些公司關於石油行業軟體開發做的比較好的
合肥辰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是安徽省科技廳認定的科研單位、高新技術企業及安徽省信息產業廳認定的軟體企業。主要從事石油行業的技術服務;石油行業工程軟體及設備的研發與銷售;大型工程及科學計算、模擬軟體的研發與銷售,是一家發展中的高科技企業。
主導產品
辰工試井分析系統(含常規試井分析、早期試井分析、DST試井分析、間歇採油及提撈井試井分析、試井設計及產能評價與預測、數值試井分析、凝析氣試井分析共七個模塊);辰工射孔優化系統;辰工凝析氣試井分析系統;辰工熱采井試井分析軟體;辰工油氣兩項井筒垂直管流計算軟體http://www.successly.com;辰工注水井分層流量調配軟體;辰工高效測調儀;辰工石油勘探繪圖平台軟體。
營銷與服務
² 按客戶需要定製開發工程軟體
² 已形成產品直銷與產品代理相結合的營銷模式
² 擁有一支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研發團隊,且軟體的核心技術始終保持在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² 不僅向客戶提供優質的軟體產品,更提供「及時、高效、用心、專業」的優質服務
公司將始終堅持「創新、務實、誠信、敬業」的企業理念,以「誠信為本、創新為魂」作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專注於工程軟體開發,立志成為中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大型工程軟體開發商、集成商、銷售商。
G. 蕪湖市科技局的內設機構及職責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全市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意見》(蕪市發[2007]18號)和市編委《關於市屬226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通知》(蕪編[2007]16號)文件精神,設立蕪湖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相當副縣級建制,經費形式為財政全額供給。蕪湖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為政府舉辦的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隸屬市科技局管理。
一、主要職責
(一)進行科技信息研究;
(二)開展科技宣傳、統計、培訓、咨詢等工作;
(三)進行科技成果登記、展示、交流;
(四)建設技術市場及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台;
(五)開展產學研和市校合作;
(六)承辦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事項。
二、機構設置
根據上述職責,蕪湖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內設4個科室(相當於副科級建制)。
(一) 辦公室(科技綜合服務部)
承當上級部門交辦的綜合性服務工作和內部人事、文秘、財務、檔案、後勤等工作。
(二) 科技信息咨詢培訓部
承擔科技項目咨詢、科技培訓、科技成果登記、科技統計分析等工作。
(三) 科技交流合作部
承擔科技交流、產學研和市校合作工作,技術市場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台建設工作,承辦科技成果的引進、展示、洽談活動及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
(四) 科技信息研究部
承擔決策咨詢研究、科技信息咨詢、科技宣傳、科技網站建設維護、科技信息研究及資料編譯、科技檢索查新、科技政策法規研究等工作。
三、人員編制
蕪湖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事業編制20名。單位領導職數3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內設機構副科級領導職數4名。 工 作 職 責
(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減災法》、《安徽省防震減災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監督檢查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防震減災工作,負責擬定全市防震減災工作的方針、政策,起草規范性文件,並組織實施;組織編制全市防震減災規劃,制定防震減災工作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建立市地震監測預報勤工作體系。按照省地震監測台網(站)建設規劃,負責市級地震台網(站)及信息系統的建設與管理;負責制定全市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負責提出地震趨勢預報意見和震後趨勢判定意見;負責震情速報和地震災情速報;負責全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和協調。
(三) 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全市震災預防工作體系;管理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負責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任務登記;管理以地震動參數和烈度表述的抗震設防標准,負責核定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會同有關部門防範地震次生災害。
(四) 承擔市政府防震減災工作領導機構及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日常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全市防震減災工作預案和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並組織實施;指導和監督本市行政區的地震應急工作。
(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普及防震減災知識。
(六) 承擔全市的地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工作;負責地震行業質量與技術監督管理工作;負責地震技術標準的宣傳、貫徹、實施和執行監督;管理地震計量工作。
(七) 推進地震科學技術現代化,組織開展地震科學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廣應用;組織開展地震科技合作與交流;指導與防震減災事業有關的學會、協會的工作。
(八)負責全市地震行業管理,指導縣(區)防震減災工作。
(九) 承擔市政府、省地震局和市科技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是省科技廳批準的科技服務機構,主要任務是依託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引進新的競爭機制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吸引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持有者來蕪湖創業,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為我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001年8月蕪湖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科技部授予國家級創業中心稱號.2001年10月省政府批准蕪湖軟體園為省級軟體園,2003年4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創業中心成立留學人員蕪湖創業園,2003年12月國家人事部批准在留學人員蕪湖創業園建立博士後工作站.
中心佔地4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現已建成綜合服務樓、科技創業樓、軟體園、留學人員創業園、多功能綜合信息服務中心和餐廳3.6萬平方米,內設200個孵化單元,可容納100多家創業企業入園發展.創業中心現已開通100兆寬頻網,園內配置了區域網,每個工作單元都配置了計算機介面,水、電、通訊等均是單元計量。目前在規模、功能、環境等方面居省內一流水平,運行和發展態勢良好。
中心建立了一套服務體系,從申請孵化、申辦企業、產品鑒定到成熟畢業,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中心還設置了「人才交流培訓」、「法律咨詢」、「商務信息」、「財稅代辦」、「產品質量檢測」等服務機構。中心採用了先進的數據傳輸結構化布線,每孵化單元都配有計算機介面;水、電等均是單獨計量,中心還開辦了食堂,建立保安制度。為提升創業中心服務水平,規范管理程序,創業中心今年開展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於8月29日通過中國方圓認證中心的審核。
國家級蕪湖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已吸引一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在此集聚,是我市科技創業和科研人員相對集中的園地。目前,中心累計引進各類孵化企業205家,在孵企業107家,其中留學人員創辦企業11家,畢業40家企業,為社會提供2813個就業崗位,目前企業人員中具有大中專以上學歷的佔80%以上,2007年在孵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7618.23萬元,銷售收入53839.98萬元,出口創匯421.89萬美元,利稅3984.96萬元。累計79個項目獲各類經費資助 829萬元,其中獲得科技部國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資助項目4項,省科技廳攻關計劃項目2項,省人才專項資金資助3項,省計委產業化項目5項、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48項、市經貿委技術創新項目11項,創業中心創業資金資助6項。在孵企業獲得專利26項,其中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獲得軟體企業認證7家,軟體產品認證17項。有2家企業通過系統集成資質肆級認證;11家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其中省級3家,市級8家。 蕪湖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是蕪湖市科學技術局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關於「要建立健全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技術服務機構」要求,利用蕪湖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的載體功能,與蕪湖市科技開發交流中心聯合組建,經安徽省科學技術廳批准,於二00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工商注冊成立登記的國有聯營性質的企業。
蕪湖市生產力促進中心主要是作為政府促進我市中小企業發展的得力助手,架起政府、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市場之間的橋梁,組織和集成各種社會資源,聚一流人才、聯萬家企業,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咨詢顧問、信息傳遞、人才培訓和技術支撐等全程、全方位服務,推動企業轉化各種科技成果和先進應用技術,全面提升中小企業生產力、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幫助企業實現最大經濟效益,從而為加速我市經濟發展作貢獻。目前中心設五部(企業發展部、行財服務部、物業管理部、咨詢服務部、建設工程部、專家公寓),員工32人,地點設在蕪湖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內,辦公場地500平方米。
蕪湖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組建以來,圍繞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宗旨,開展了為企業做好各種類的項目申報,各級各類科技成果鑒定、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等咨詢服務,向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創業服務平台。
H. 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的專業設置
物聯網工程專業
物聯網工程專業是教育部為服務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而開辦的新型專業,覆蓋計算機、控制、通信技術(3C技術)和電子、信息安全、系統工程等多個領域。合肥工業大學是全國首批獲准開辦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三十所高校之一,該專業已被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重點培養能夠運用嵌入式智能技術、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等,進行信息感知、無線傳輸、數據存儲和處理及應用等方面知識能力的系統工程型和創新性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與電子技術、數字邏輯、數據結構與演算法、操作系統、資料庫原理、計算機網路、嵌入式系統、感測器及自動檢測技術、RFID技術、無線感測器網路原理及應用、無線通信原理及應用、計算機控制技術、3S技術等。
本專業畢業生將掌握計算機軟體和硬體、計算機網路、無線感測器網路、物聯網應用系統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力,可從事計算機、網路、通信、控制等領域的科學研究,銀行、通信、郵電、IT企業、政府機關、軍事國防等行業或部門的嵌入式系統、物聯網應用系統等方面的設計、開發、應用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從事相關的教學、科研等工作。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已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化發展的一門關鍵學科,並已滲透到管理和通信等各個學科領域、生產製造和銀行郵電等各行各業、政府機關和高校院所等各個部門,為科學研究、生產與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我校計算機專業是學校特色專業,具有雄厚的師資、學科和科研條件,長期的辦學積淀形成了本專業軟、硬體並重,面向計算機及網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培養計算機科學技術與應用方面的工程應用型及應用研究型和創新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辦學特色。
本專業是學校特色專業,現設有四個方向,即軟體工程方向、分布式控制與嵌入式系統方向、動漫方向和網路工程方向。主要專業課程有:電路分析基礎、電子技術、數字邏輯、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編譯原理、操作系統、資料庫原理、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嵌入式系統、數字媒體技術等。本專業與金山軟體公司和工大高科公司(年產值近2億)等企事業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台。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繫纍計完成省部級以上課題32項,各類橫向項目7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0餘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在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380餘篇,出版專著6部,全國性統編教材9部,其它各類教材45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及安徽省級科研項目多項。
現有教師8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名,教授14名,副教授28名,具有博士學位12人,博士後1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佔88%以上。
通過本專業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計算機軟體、硬體和計算機網路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將計算機應用於控制、管理、通信、輔助設計與製造、信息處理等領域的能力。本專業學生長期以來在各種各樣的國際國內科技創新等能力競賽,如全球ICPC程序設計大賽、全國智能車控制競賽、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競賽等活動中取得了突出成績,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本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高,可從事計算機等領域的科學研究,銀行、通信、郵電、IT企業、政府機關、軍事國防等行業或部門的計算機軟硬體及網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管理,也可在高等院校從事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電子信息工程
本專業始於1958年建立的無線電技術專業,是合肥工業大學的特色專業,覆蓋電子工程、信息工程、通信技術等多個領域,培養掌握電子電路、信號處理理論與技術、計算機技術,具有信息採集、傳輸、處理及應用、計算機應用等方面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現有教師32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5人,具有副高職稱的教師1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0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6人。博士生導師4人。
主要課程有:電路分析基礎、電子線路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基礎、微機原理、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程序設計系列課程、資訊理論與編碼、通信原理、電子測量技術、電視原理等。通過本專業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電子電路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測控技術和信息採集、傳輸、處理和應用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並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和工程實踐能力。
本專業分為信號與信息處理、微波傳輸與射頻識別、計算機測量與控制、網路與通信等方向。學生畢業後能從事電子技術、網路與通信、雷達、廣播與電視、電子儀器與儀表等行業中電子系統、設備的研發、設計、製造工作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教學、科研等工作。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專業是當今社會的熱門專業之一。為了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通信工程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在所設置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驗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及畢業設計選題等教學環節上,注重加強學生的基本素質,專業知識以及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積極跟蹤通信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實時調整課程體系,保證「基礎課精深,專業課寬新」的目標。
主要課程有:電路分析基礎、電子線路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基礎、微機原理、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要求掌握在較寬范圍內適應於信息產業的、系統的、較為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典型電子電路與系統的工作原理、設計與計算方法;掌握信號的產生、傳輸和處理技術及信息傳輸與處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通信電路與系統的研究和開發能力;掌握計算機應用所必需的軟、硬體知識;具有系統工程的初步知識和較強的科學實驗、分析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適應科技發展的應變能力和較強的外語閱讀能力,一定的聽、譯、寫作能力;具有初步的文獻檢索、情報信息方面的能力和初步的技術經濟分析與評價、生產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
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可從事於:1、 通信工程系統部件和設備的設計和製造;2、 信息採集、傳輸與處理方面的研究和開發;3、 通信網路的開發、維護與應用;4、 計算機網路的開發與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工作。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覆蓋電子工程、微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等多個領域。
主要課程有:電路分析基礎、電子線路系列課程、計算機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資訊理論與編碼、通信原理、微電子概論、集成電路設計、智能信息處理等。通過本專業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電子電路技術、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和信息採集、傳輸、處理和應用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並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和科學研究能力。
本專業分為智能信息處理、數字信號處理集成電路設計、微波技術應用、嵌入式系統等方向。學生畢業後能從事信息採集、傳輸、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和電子信息產品、系統的開發,數字信號處理集成電路的設計,計算機網路與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教學、科研等工作。
信息安全
步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信息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信息已成為整個社會的重要資源,計算機網路則成為信息傳輸的重要載體。然而網路和信息系統的安全隱患日漸突出,如高科技犯罪、泄密、黑客入侵、病毒侵擾等。因此,國家已將信息安全列為今後十年優先發展的領域。本專業是由計算機、電子信息等領域相互滲透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該專業主要培養從事計算機網路、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領域的信息安全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電路分析基礎、電子技術、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結構、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資料庫原理、計算機網路、網路程序設計、密碼學概論、資訊理論與編碼、網路安全概論和計算機安全等。本專業與金山軟體公司和合肥工業大學網路中心等企事業單位或部門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台。
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973前期項目子模塊、廣東省產學研究項目、國家創新基金項目、安徽省科技廳轉移計劃項目、地方與企業合作項目等多項。現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碩導5人,博士2人,在讀博士4人
通過本專業的學習和實踐,畢業生可在銀行、通信、郵電等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及軍事國防等部門從事計算機及相關信息領域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和設計以及計算機網路系統的設計、開發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門從事相關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電路與系統
1.學科(專業)代碼:080902 獲得授權時間:1986年
2.學科(專業)簡介:
本學科在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與測試、通信電路與系統、網路理論及應用、信號檢測系統等研究領域具有特色。完成國際合作、國家級、省部級及各類橫向課題共43項總經費近1000萬元。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1項,發表論文4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6部。學術梯隊有正高職5人,副高職10人。
3.主要研究方向:
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與測試;通信電路與系統;信號檢測系統;網路理論及應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本一級學科下設計算機系統結構(081201)、計算機軟體與理論(081202)和計算機應用技術(081203)3個二級學科。本學科1978年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1981年獲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學位授予權,1995年獲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1987年被評為機械部重點學科,2001年被評為安徽省級重點學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學科2008年被評為安徽省級重點學科。本學科在分布式控制技術、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嵌入式系統與Soc、圖形學與計算可視化、軟體工程、網路工程、信息系統開發理論和方法及環境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在分布式控制和高可靠性系統方向上處於國內一流發展水平。已累計承擔包括國家973、8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省部級以上課題50餘項,各類橫向項目10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和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0餘項,分別於1996年和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具有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授予權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
主要研究方向:分布式控制技術;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計算機網路與信息安全;軟體工程與環境;計算機圖形學與計算機輔助設計;嵌入式系統與Soc。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可勝任計算機科學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學、科研,計算機軟硬體及網路系統設計開發和應用等方面的工作。
信息與通信工程
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下設通信與信息系統(081001)與信號與信息處理(081002)2個二級學科。本學科自1983年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信號、電路與系統專業),1986年獲信號與信息處理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信號與信息處理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2001年被評為安徽省級重點學科。本學科在數字圖像分析與處理、信號檢測與處理、多媒體信息傳輸與處理、智能信息處理、DSP技術及應用、數字通信技術等領域具有特色。完成國際合作、國家級、省部級及各類橫向課題共95項總經費近4000萬元。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2項,發表論文5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16部。
主要研究方向:數字圖像分析與處理;信號檢測與處理;多媒體信息傳輸與處理;智能信息處理;DSP技術及應用。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具備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創新意識,能夠從事通信、信息與電子系統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