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潤霞的研究成果
1.《從超越的飛翔到回歸的停泊——透視洛夫詩歌的思想內涵》,《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與研究》1997年第3期。 《人大復印資料》1997年第11期轉載。
2.《反傳統:後新詩潮的語言實驗》,《天津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3.《歷史與訴說歷史——從電影<鴉片戰爭>看謝晉的歷史觀》,《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4.《從消解走向逍遙的無地彷徨——20世紀中國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反思》,《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5期。
5.《「潛在寫作」研究中的史料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3期。
《人大復印資料》2001年第10期轉載。
6.《被湮沒的輝煌——論「『文革』地下詩歌」》,《江漢論壇》2001年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2001年第12期轉載。
7.《靈魂守望者的泣血之作——讀散文集<背負自己的十字架>》,《寫作》2001年第3期。《南方文壇》2001年第5期、《安徽文學》2002年第2期轉載。
8.《九十年代長篇小說創作的一種傾向》,《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9.《一片詩心在愛心——論韋婭詩歌的創作主題》,《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全文收入《呼喚月光》一書,【香港】21世紀人文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0.《中國新詩研究的一個新高度》,《中華讀書報》2000年9月20日。
11.《從潛流到激流——博士論文內容提要》,《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5期。
12.《熱鬧散漫的生命眉批與儀態萬方的文化解析——近二十年大陸女性散文掃描》,【香港】《香江文壇》2002年第8期。
13.《近二十年的南開詩歌寫作》,【日本】《藍·BLUE》2002年第3期。
14.《一個詩人與一個時代——論食指在文革時期的詩歌創作》,《芙蓉》2003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2003年第5期轉載。
15.《「年代詩叢」出版的深意與第三代詩人的歸途》,《揚子江詩刊》2003年第2期。
16.《朦朧詩:一代人與一代詩的崛起》,《文藝評論》2003年第5期。
17.《歷史與生命的長歌——論李瑛20世紀90年代的詩歌創作》,《江漢論壇》2003年第9期。
《文學與文化》2003年第四輯。《人大復印資料》2003年第11期轉載。
18.《紀弦<你的名字>賞析》,《揚子江詩刊》2003年第5期。
19.《王家新<帕斯捷爾納克>賞析》,《揚子江詩刊》2003年第6期。
20.《災難與愛情——重讀<傾城之戀>》,《青春閱讀》2003年第9期。
21.《談中學語文中的詩歌教學》,《天津教育》2003年第11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學語文教與學」2004年第5期轉載。
22.《<紮根>:一個「四不像」的東西——韓東訪談》,載《天津青年報》2003年9月21日。
22.《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詩獸——論黃翔文革時期的地下詩歌創作》,【日本】《藍·BLUE》2004年第2期。
全文收入《見證》一書,【美國】紐約柯捷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3.《在喧囂中尋找詩歌的路標》,《江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2005年第1期轉載。
24.《頹廢的紀念與青春的薄奠——論多多「文革」時期的詩歌創作》,【日本】《藍·BLUE》2004年第3期。
25.《關注邊緣,重寫詩史——從「文革地下詩歌」的概念談起》,《江漢論壇》2004年第8期。
《人大復印資料》2004年第12期轉載。
26.《瀆神者的判決書——根子詩歌<三月與末日>賞析》,《揚子江詩刊》2004年第6期。
27.《新詩的「維新」與傳統的「魔咒」》,《河北學刊》200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2005年第6期轉載。
28.《<綠衣人>:絕對的真實,絕對的虛構——王旭烽訪談》,《中文自學指導》2005年第1期。
29.《詩與哲學的起點——鄭敏訪談》,《新詩評論》2005年第1期(創刊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0.《革命詩風中的另類詩意——論文革時期上海詩人群的詩歌創作》,【日本】《藍·BLUE》2005年第1期。
31.《回歸家園中的守望靈魂——論王英琦近十年的散文精神》,《南都學壇》2005年第2期。
32.《當代詩歌編選中的問題與方法——關於<朦朧詩新編>的討論綜述》,《南方文壇》2005年第2期。
33.《以艾青與青年詩人的關系為例重評「朦朧詩論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2005年第8期轉載。
34.《歷史關結點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5年第1輯(創刊號),巴蜀書社2005年版。
35.《細讀根子詩歌作品》,《詩探索》(理論卷)2005年第1輯。
36.《平淡詩意中的歷史追憶——解讀於堅詩歌<純棉的母親>》,《詩探索》(作品卷)2005年第2輯。
37.《辛笛<風景>解析》,《海子<春天,十個海子>解析》,《揚子江詩刊》2005年第4期。
38.《論「白洋淀詩群」的文化特徵》,《南開學報》2005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2006年第1期轉載。
39.《中國新詩史寫作的問題與方法》,《文學前沿》第10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0.《聞一多<也許——葬歌>導讀》,《蔡其矯<川江號子>導讀》,《詩刊》2005年第7期。
41.《站在民刊<今天>的起跑線上——重論朦朧詩的崛起》,【日本】《藍·BLUE》2005年第4期。
42.《「文革」後民刊與新時期詩歌運動——以《啟蒙》與《今天》為例》,《新詩評論》第3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43.《一個刊物與一場詩歌運動——論朦朧詩潮中的民刊<今天>》,《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44.《頹廢的紀念與青春的薄奠——論多多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詩歌創作》,【台灣】《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2006年12月。
45.《現世生活的末日寓言——根子詩歌<致生活>賞析》,《名作欣賞》2007年第5期。
46.《2005-2006新詩紀事》,《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三輯,學苑出版社2007年5月版。
『貳』 取得主要成果
1)針對鬆散含水層水文地質特點和不同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技術特點、使用條件,並通過在華北(北京潮白河、河北石家莊西馬庄、河北保定清苑等)、西北(格爾木地區)和東北(黑龍江林甸地區等)等鬆散地層的綜合物探技術的應用研究,分別建立了不同尺度下、不同埋深含水層空間結構精細探測的物探方法最佳組合技術方案。
2)通過國內外水文測井求取水文地質參數的理論研究,建立了一套地球物理測井資料求取水文地質參數的方法體系,編制了水文地質測井參數計算系統軟體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同時開展了復電阻率新技術估算水力傳導系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並取得明顯效果,為利用物探技術求取水文地質參數提供了新的手段。
3)通過大量的野外數據試驗和理論研究,以先進的支持向量回歸機理論為核心分別建立了採用不同的地球物理參數預測鬆散含水層含水量的預測模型,即除了採用含水層空間幾何參數(厚度、埋深等)外,分別利用電阻率與激電參數、電阻率與彈性參數預測含水量的模型;並對其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預測理論與體系;編制了鬆散含水層含水量物探方法預測系統軟體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
4)通過對常規地球物理測井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利用常規測井資料預測單井涌水量的技術方法,編制了地球物理測井單井涌水量預測系統軟體,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
5)對建立的預測系統,通過在北京潮白河水源地、石家莊西馬庄水源地和內蒙古河套平原五原縣水源地等3個重點水源地的含水量預測結果與抽水試驗數據對比,預測精度小於27%。達到了研究預期,形成了一種實用的新技術。同時,為了使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廣性,在北京潮白河水源地建立公益性科研成果落地示範基地1個。
『叄』 章錦河的代表成果
⒈章錦河,陸林.中國旅遊類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分析.地理科學,2003,23⑷.
⒉章錦河.古村落旅遊地居民旅遊感知分析─以黟縣西遞為例.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⑵,105-109.
⒊章錦河,張捷.旅遊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地理學報,2004,59⑸.
⒋章錦河,趙勇.皖南旅遊資源空間結構分析.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20⑴:99-108.
⒌章錦河,陸林,凌善金.基於形象驅動的園林旅遊規劃.規劃師,2004,20⑼:58-61.
⒍章錦河,張捷,李娜,梁玥琳,劉澤華.中國國內旅遊流空間場效應分析.地理研究,2005,24⑵.
⒎章錦河,張捷,劉澤華.基於旅遊場理論的區域旅遊空間競爭研究.地理科學,2005,25⑵.
⒏章錦河,張捷,梁玥林等.九寨溝旅遊生態足跡與生態補償分析.自然資源學報,2005⑸.
⒐章錦河,張捷.觀光旅遊地生態足跡與可持續發展:概念、測度與特徵.經濟地理,2005,12-16.
⒑ZHANG,Jie,ZHANG,Jin-he,et al. Plac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 in tourist vernacular township.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XⅨ congress international assocation of empirical aesthetics. Edited by Hana Gottesdiener & Jean-Christophe Vilatte.2006.9.
⒒章錦河,王群,朱棣,姜坤.循環經濟與大別山生態旅遊開發.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7.509-512.
⒓章錦河,張捷.國外生態足跡模型修正與前沿研究進展.資源科學,2006,⑹.
⒔章錦河,張捷.國內生態足跡模型研究進展與啟示.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⑵:90-96.
⒕章錦河,李佳佳,陳冬冬.風景名勝區旅遊經濟的孤島效應分析.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7,30⑹:712-717.
⒖章錦河,張捷,王群.旅遊地生態安全測度研究.地理研究,2008,27⑵:449-458.
⒗章錦河.旅遊廢棄物生態影響評價模型及實證研究.生態學報,2008,28⑹:2764-2773.
⒘章錦河.中國旅遊規劃研究的成熟與完善,旅遊學刊,2008,23⑻:9-10.
⒙陸林,章錦河著.旅遊形象設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⒚章錦河.《基於生態足跡的區域旅遊環境影響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4
⒛章錦河,洪娟.《旅遊市場營銷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2
『肆』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27年,有哪些成就讓你振奮
我覺的最讓我們感到振奮和自豪的成就就是「兩彈一星」,這讓貧弱的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擁有了更多話語權,它們的研製成果也證明了中國人民是戰無不勝的,是打不垮的,我們在高端科研方面都能通過自力更生創造奇跡,其他方面更是如此。
『伍』 池昌海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論文:
1·《談談語用學與修辭學的區別》 《修辭學習》,1990年第1期。
2·《談談修辭學的研究角度》 《修辭學研究》(論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
3·《「吃」語言與「吃」文化》 《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年第1期。
4·《「吃」語符列與其負載的文化信息》 《宏觀語言學》(英國),1992年第1期。
5·《廣告創作中對傳統文化非精華部分的渲揚》 《中國廣告》,1994年第1期。
6·《社交障礙及克服障礙的途徑》(譯文) 《修辭學習》,1994年第1期。
7·《新聞標題實現簡練表達的語言途徑》,《』94語言論叢》,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8·《徐遲散文語言分析》 《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1期。
9·《相聲包袱與語用「預設」「含義」虛假》 《修辭學習》,1996年第3期。
10·《修辭的文化浸染與修辭研究的文化視角》 《漢語學習》,1996年第3期。
11·《相聲民族特色藉以實現的符號途徑》 《杭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12·《相聲包袱的構擬與語用合作原則的偏離》 《南昌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13.《五十年漢語同義詞研究焦點概述》 《杭州大學學報》, 1998年第2期。
14.《對漢語同義詞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認識》 《浙江大學學報》, 1999年第1期。
15.「洋名」綜論 《』98語言論叢》,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16.古漢語同義詞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杭師院學報》, 2000年第1期。
17.孔子的修辭觀 《浙江大學學報》, 2000年第1期。
18.《史記》中具禮制價值的「死」義詞語的語用選擇的復雜性及其原因《修辭學習》,2000年第1期。
19.孔子的儒學修辭思想 《古漢語研究》, 2000年4期。
20.《史記》的修辭藝術與傳統等級倫理文化 《 繼承與發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1.恰似一顆青橄欖,欲嚼欲啖澀難耐 《修辭學習》, 2001年5期。
22.《史記》同義詞特殊修辭作用分析 《浙江大學學報》, 2002年第1期。
23.《史記》中「死」義詞語語義與分布特徵分析 《漢語史學報》, 2002年第1期。
24.貶佛語匯與漢民族傳統宗教心理關系論 《 語言與文化論文集》新疆大學出版社, 2002年。
25.二十年徵婚啟事語體特徵變化分析 《修辭學習》, 2003年第1期。
26.二十年來徵婚啟事特徵變項語言運用變化調查報告 《 中國社會語言學》, 2003年第1期。
27.《史記》中副詞「弗」功能特徵分析 《古漢語研究》, 2003年第4期。
28.《史記》中副詞「弗」修辭功能的計量分析 《修辭學習》, 2004年第1期。
29.托形格略析 (合作) 《修辭學習》, 2004年第5期。
30《史記》中助動詞「可」、「可以」語法功能差異初探 《語言研究》, 2004年第2期。
31.溫州話重疊動詞分析 (合作) 《 浙江大學學報》, 2004年第3期。
32.當前杭州市戶外用語與文字規范調查《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香港科技聯合出版社,2004年。
33.常識與責任:傳媒使用方言現象的語言學考察 《中國傳媒報告》, 2005年第1期。
34.大陸徵婚啟事二十年來語言運用變化分析 《語言文字學研究》(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2002)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05年。
35.(S)+V得+NP+VP句語義指向與歧義分析 (合作)《 漢語語言學探索》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36.先秦儒家修辭思想的特點論析 《浙江社會科學》, 2007年第5期。
37.讓步連詞「即使」的語法化 (合作) 《江南大學學報》, 2008年第2期。
38.《周易》的話語思想 《浙江大學學報》, 2008年第6期。
39.《左傳》名詞活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浙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40.在學科範式上體現中國文化特色 《社會科學報》(上海),2009年6月4日。
41.框架、概念和關聯——語言學概論類教材略談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9期。
42.從述謂差異看「春秋筆法」 《當代修辭學》,2010年第3期。
43.新論《詩經》中「興」的特點與類型 《浙江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44. 孟子的修辭思想 《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45.《春秋》筆法:句義成分關聯與限定成分增添示褒貶 《福建師大學報》,2011年第2期。
46. 回指的修辭制約及其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2年第1期。
(二)著作與教材
1·《漢字人機兩用字典》(參編) 江西科技出版社, 1995年。
2·《漢語語言學》(參編)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年。
3.《語言的邏輯分析》(參譯) 杭州大學出版社 , 1998年。
4.《現代漢語通論》(參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1/2007年。
5.《史記》同義詞研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6.《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教程》(編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2/2009年。
(該書被評為:浙江省2009年度高等學校重點建設教材)
7.《現代語言學導論》(主編)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2007年。
(該書被教育部評為: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8.《漢語研究新探》(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9.《陳望道全集》(10卷,主編)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10.《先秦儒家修辭要論》(著) 中華書局,2012年。
『陸』 郗志群的主要成果
《北京史百年論著資料索引》,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歷史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北京歷史文化》(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北京西城文化史》(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
《南鑼鼓巷史話》(主編),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
《北京西城歷史文化概要》(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 1.《李自成故鄉考察記》(第二作者),《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2. 《關於<水經註疏>始撰起因及時間的探討》,《文獻》1995年第3期。
3. 《最近十年水經注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5期。
4. 《<漢書食貨志上>補校》,《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6期。
5. 《八十年來(1915—1995)楊守敬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2期。
6. 《楊守敬學術淺識》,《光明日報·史學版》1997年8月14日。
7. 《論楊守敬版本目錄學的成就與地位》,《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6期。
8. 《楊守敬致羅振玉一封信考釋》,《文獻》1998年第4期。
9. 《楊守敬版本目錄學著述考略》,《首都師范大學史學研究》第一輯,1999年。
10. 《楊守敬傳略》(上、下),《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4、5期。
11. 《建國50年來北京書店業的發展與回顧》,《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5期。
12. 《大古城遺址的現狀及歷史考察》(第二作者),《北京檔案史料》2000年第2期。
13. 《北京史教學體系的優化及教學方法的改革》,《高教研究》2001年第3、4合刊。
14. 《河北大古城遺址1999年考察報告》(第二作者),《考古》2001年第11期。
15.《<水經註疏>版本考》,《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6. 《楊守敬藏書中的和刻本及其價值》,《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7. 《封建科舉、職官中的『官年』——從楊守敬的舉人朱卷談起》,《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8. 《1915-1916年京兆地方自治述論》,《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增刊2003年12月。
19. 《「人文奧運」與北京歷史文化知識教育普及狀況調查》,《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0. 《京師八旗都統衙門の設置及び現狀調查》,(日)滿族史研究第2期,2003年5月。
21. 《2002年度妙峰山春香廟會調查報告》,《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22. 《八旗都統衙門建置沿革考》,《首都師范大學史學研究》第二輯,2004年9月。
23.《試論五代前期幽州的軍事與戰爭》,《北京文博》2006年第1期。
24. 《「東富西貴」並不專指東城西城》,《北京青年報·原聲講堂》2006年12月15日。
25. 《「東富西貴」探微——兼論「東富」與漕運的關系》,《漕運文化研究》,學苑出版社,2007年。
26. 《「東富西貴」的由來與異說》,《北京日報》第19版《理論周刊·文史》2007年5月4日。
27. 《(康熙)宛平縣志版本考》,《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1期。
28. 《遼金元時期北京地區戰爭頻發的原因及特點》,《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29. 《建設「北京史」精品課程的過程與體會》,《走向教育創新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0. 《崇南商賈文化初探》,《前線》2008年第11期。
31. 《八旗值月旗、值年旗の設立とその機能》,(日)《滿族史研究》第7號,2009年1月。
32. 《解讀:不一樣的南鑼鼓巷》,《前線》2009年第2期。
33. 《平津戰役中的平郊戰場述論》,《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34. 《北平和平解放中知識分子的作用》,《北京黨史》2009年第2期。
35. 《北京古代的著名戰爭》,《北京歷史文化漫談》,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
36. 《讀<(康熙)順天府志>校注本》,《書品》2010年第一輯。
37. 《簡論民國時期北京城市建設和社會變遷》,《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第2期。
38. 《行禮、聯誼與慶賀:團拜禮俗初探》,《歷史教學》2010年第2期。
39. 《建國門地區的歷史文化特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20日第7版。
40. 《元至民國時期什剎海地區的文人活動研究》,《北京的文化名片——什剎海》,中華書局,2010年。
41. 《南鑼鼓巷的歷史沿革及地理特色》,《北京社會科學普及講座集萃》,解放軍出版社,2010年。
42. 《北京壇廟建築與文化價值》,《前線》2011年第4期。
43. 《金代「細軍」探微》,(日)《中國史學》第二十一卷,2011年10月。
44. 《<(康熙)宛平縣志>價值初探》,《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第2期。
45. 《「西涯」再考》,《北京歷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
46. 《前門:百肆天街之變遷》,《前線》2012年第5期。
47. 《民國北京災荒災賑及其啟示》,《歷史教學問題》2013年第5期。
48. 《構建什剎海地區開放式博物館的調查及設想》,《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5期。
教學科研立項
1. 「20世紀北京圖書市場的發展與研究」(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項目(1999—2001)。
2. 「北京戰爭史研究」(主持人01BJBLS017),北京「十五」社科規劃項目(2001—2005)。
3. 「中華大典·經濟典」(參加),「十一五」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2006-2009)。
4. 「觀海堂書目整理與研究」(主持人07BZS006),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7—2009)。
5. 「北京軍事地理研究」(主持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項目(2007年)。
6. 「北京鄉土歷史的教育與傳播」(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項目(2008—2009)
7. 「《北京史教程》」(主持人),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重點項目(2009年)。
8. 「海淀歷史文化研究」(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2011年)。
9. 「關於構建什剎海大博物館的思考」(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聯項目(2012年)。
10.「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歷史現實與未來設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12年),任子課題「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歷史考察及國際比較」主持人。
11. 「明清皇家壇廟文獻整理和研究」(主持人13LSA002),北京市社科規劃重點項目(2013年)。
『柒』 中國航天有什麼成果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捌』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華北克拉通北緣哈達門溝和金廠溝梁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礦床進行重點解剖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測試,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查明典型金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特徵、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時代,進行成礦機制分析。在單個礦床解剖的基礎上,對兩個典型礦床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華北克拉通北緣區域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為進一步找礦提供依據。本書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礦)時代方面
通過精確的成岩(礦)年齡測定,在哈達門溝金礦區,獲得沙德蓋岩體鋯石SHRIMP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1.6±2.1 Ma,西沙德蓋岩體鋯石LA-ICP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2.9±0.82 Ma;獲得哈達門溝金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386.6±6.1 Ma,金成礦的形成主要發生在早泥盆世;礦區北部西沙德蓋鉬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26.4±3.3 Ma,鉬礦床形成於三疊紀。在金廠溝梁金礦區,獲得對面溝似斑狀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加權平均年齡140.86±0.71 Ma~142.65±0.44 Ma,對面溝細粒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138.7±1.2 Ma,西檯子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26.8±0.87 Ma,金廠溝梁片麻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58.6±1.6 Ma~261.61±0.94 Ma,礦區石英斑岩脈鋯石LA-ICP MS諧和年齡為154.68±0.45 Ma。與礦脈相互穿插的黑雲粗安斑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於成礦年齡,礦區南部對面溝銅鉬礦化輝鉬礦Re-Os加權平均年齡131.45±0.93 Ma,西礦區深部鉬礦化石英脈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244.7±2.5 Ma,加權平均年齡243.5±1.3 Ma。
2.穩定同位素方面
礦石硫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區δ34S變化於-21.7‰~5.4‰之間,極差為27.1‰,說明硫來源的復雜性,平均值為-10.6‰,表現出虧損重硫的特點,結合區內變質岩中黃鐵礦的δ34S值,認為這套變質火山-沉積岩系為一套孔茲岩系,本身富32S,哈達門溝成礦流體中硫繼承了這套太古宙地層中硫的同位素特點,並混有深部含礦流體的硫,所以成礦物質來源於深部流體和變質地層。金廠溝梁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2.8‰~-0.6‰之間,極差為2.2‰,平均值為-1.61‰,長皋溝金礦區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1.5‰~1.2‰之間,極差為2.7‰,平均值為-0.15‰,二道溝金礦區含金硫化物δ34S變化於-0.7‰~2.3‰之間,極差為3‰,平均值為-0.08‰,三者硫同位素組成相似,極差范圍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點。
鉛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組成、計算的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變化范圍較大,表明鉛不是在單一的鈾、釷-鉛系統中演化的,而是多階段的,鉛同位素的組成並非是正常鉛,而是混合鉛。在鉛構造模式圖上,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投點比較分散,表明哈達門溝金礦床鉛來源的復雜性。金廠溝梁、二道溝、常皋溝三個礦區礦石鉛同位素組成,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參數均相似,說明它們成礦作用有著相同的過程。參數變化范圍很小,說明鉛來源單一。在鉛構造模式圖上,鉛同位素數據主要投在地幔鉛演化曲線和下地殼鉛演化曲線之間,反映了鉛的來源主要為地幔和下地殼。
氫-氧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金礦脈的δ18O水‰在3.80‰~5.20‰之間,平均4.49‰,柳壩溝金礦脈δ18O水‰在4.22‰~4.32‰之間,平均4.27‰,將結果投入δ18OH-δD圖上,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變質水附近,說明哈達門溝金礦成礦熱液來源於岩漿水和部分變質熱液,後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廠溝梁金礦脈的δ18O水‰在2.2‰~7.8‰之間,平均4.9‰,δD為-108‰~62.4‰,平均-86‰,二道溝金礦脈δ18O水‰在7.4‰~7.9‰之間,平均7.6‰,δD為-110.9‰~-97.8‰,平均103.1‰,長皋溝金礦脈樣僅有一件,δ18O水‰為7.7‰,δD為-81.3‰,將結果投入δ18O水-δD圖上,三個礦區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下方,說明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個樣品投入變質水范圍,說明流體繼承了變質流體的性質。
3.流體包裹體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石英脈成礦溫度在160~300℃范圍內,成礦溫度集中在200~280℃之間,平均236℃;鹽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間,平均鹽度9.80%NaCleq;密度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間,平均0.86 g/cm3;成礦壓力(平均值)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對應靜岩深度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靜水深度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組分陰離子以Cl-和 為主,還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Na+>K+,含少量Mg2+。
金廠溝梁含金石英脈成礦均一溫度范圍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間,平均294℃;鹽度范圍為0.18%~8.81%NaCleq,平均鹽度3.79%NaCleq;密度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間,平均0.75g/cm3;成礦壓力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對應靜岩深度為(0.63~3.65)km,平均2.61 km,靜水深度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液相組分中陰離子以Cl-和 為主,少量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少量Mg2+。對面溝銅鉬礦754中段含礦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194℃~424℃,平均315℃,鹽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對面溝銅鉬礦床成礦壓力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1.63~11.89 km,平均6.28km,靜岩深度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鉬礦化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315℃~393℃,平均356℃,鹽度范圍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間,平均0.66g/cm3。鉬礦化石英脈成礦壓力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靜岩深度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礦機制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床形成機制:在泥盆紀早期華北克拉通北緣處於弧-陸碰撞後的伸展構造背景,這種伸展背景引發山前大斷裂的活動,深部富鉀含礦流體沿山前大斷裂上升,在運移過程中不斷萃取圍岩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在大斷裂的次級斷裂等構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這種金鉬組合型的礦床,後期有經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熱液活動的疊加和改造,表現出本區成礦年齡多樣性的特點。
金廠溝梁金礦床形成機制:燕山晚期,中國東部發生過大規模的岩石圈減薄作用,這種減薄作用的結果可以導致陸殼,尤其是下地殼的重熔活化,發生了強烈的岩漿作用,並且導致殼-幔物質發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對面溝花崗閃長岩漿,在侵入過程中,從深部帶來豐富的成礦物質,在岩漿期後,深部含礦流體的大量積聚,在岩漿熱和流體壓力驅動下,小部分進入先成岩體斷裂,遷移富集沉澱成礦,如長皋溝金礦的形成;其餘大量含礦流體,與地下水、變質水混合,並在運移過程中萃取高豐度變質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礦物質,形成富金流體,隨物化條件改變,在合適空間發生沉澱成礦,最終形成現今這樣的礦床,如金廠溝梁和二道溝金礦床。
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分別代表華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階段,不同構造體制下的產物。其中哈達門溝金礦床代表華北克拉通與古亞洲洋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金廠溝梁代表華北克拉通東部岩石圈減薄的產物。
『玖』 試驗成果
(一)二氧化碳驅油技術能夠使特低滲透扶楊油層建立起有效驅動體系
通過井溫、壓力梯度測試,搞清了注入的液態CO2在井筒內的相態分布,系統分析了注入井、采出井動態變化特徵。
1.應用井溫、壓力梯度測試技術,搞清了CO2在井筒內的相態分布
為搞清液態CO2在井筒內的相態、溫度、壓力變化情況,在正常注入的情況下,錄取了井筒內的壓力、溫度梯度資料。從測試結果看,液態CO2大約在1300m開始氣化,氣化後放熱使溫度梯度增大,壓力梯度減小。井底壓力為29.5MPa,折算井筒中液態CO2平均比重(相對密度)為0.89;井底溫度63.8℃,比油層溫度低22℃左右(圖6-21)。
圖6-21 壓力、壓力梯度曲線
2005年4月,對注氣井進行了壓力降落試井,累計關井576h,壓力從29.85MPa下降到28.95MPa,壓降速度為0.0016MPa/h。用有限導流垂直裂縫模型和均質徑向流油藏模型解釋的結果見表6-30。兩種解釋方法得到的結果基本一致,井筒儲存系數很大,油藏滲透率很低((1.26~1.28)×10-3μm2),屬特低滲透油藏。表皮系數低於-5.9,說明注入的CO2對近井地帶地層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表6-30 注入井芳188-138試井資料解釋結果
2.注氣壓力較低、油層吸氣能力較強
未壓裂的芳188-138注氣井自2004年7月以來,平均日注液態CO220~40t;注入壓力表現出穩中有降的趨勢,由2004年7月的13.0MPa下降到2007年的10.5~11.0MPa。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以來,隨著2口見氣較早的井(芳190-136,芳190-140井)氣油比上升,注氣井注入壓力下降幅度有所加快,與室內實驗結果基本一致。
未壓裂的注氣井在日注液態CO220~40t(相當於日注水40~70m3)的情況下,比州2試驗區壓裂投注的注水井(平均日注水30m3左右)注入壓力低5MPa左右。
另外,從州2試驗區注水井與芳48注氣試驗區注氣井霍爾曲線對比情況看(圖6-22),未壓裂的注氣井注入能力是壓裂投注注水井的4.8倍。可見,扶楊油層注氣壓力較低,吸氣能力較強。
圖6-22 州2與芳48試驗區霍爾曲線對比
3.采出井見到較為明顯的注氣效果
試驗區於2002年12月投產,截至2007年底累計注氣20674t(0.413PV),累計注采比為2.93;累積產油9690t,采出程度6.09%,採油速度0.90%;綜合含水7.0%。
(1)注CO2驅油滲流阻力小,油井見效快
由於CO2具有黏度和密度小的特點,注CO2驅油滲流阻力小,注氣井和採油井間壓力分布與注水驅高滲透油藏類似,注氣井和採油井井底壓力損失小,注采井間壓力梯度大,從而使特低滲透油藏建立起有效驅動體系。
試驗區正常注氣後,大致3個月左右,滲透率相對較高的芳190-136和芳190-140井陸續見到注氣效果,日產油穩中有升。而與之鄰近的州2注水開發試驗區自投產以來產量一直呈下降趨勢,未見到受效顯示。如芳190-136井,2004年8月開始受效,日產油上升,到2005年7月上升到最高點2.5t/d,隨後受見氣影響,產量逐漸下降(圖6-23)。
圖6-23 芳190-136井日產油曲線
(2)產量恢復程度較高
試驗區5口油井中,芳188-137井未壓裂直接投產,初期日產量0.02t,其餘4口井均為壓裂投產,見效後產量恢復程度為44.1%~71.0%(表6-31)。2006年1月試驗區產量恢復到最高,日產量達8.3t,產量恢復程度達61%。注氣累計增加原油占總產量的57.8%。
表6-31 芳48試驗區見效情況分析
受效高峰期的採油速度高達1.89%,平均採油強度0.25t/d·m,是相鄰注水開發區塊的3倍以上。分析油井受效較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氣驅控製程度高(100%),試驗區只選取了主力層(FⅠ7)注氣,該層為分布穩定的河道砂體,連通較好,氣驅控製程度高達100%;二是注入速度高,2004年7月以來,試驗區注入速度保持在0.15~0.18PV/a,使油井見到了較好的氣驅效果。
(3)油井見氣後產量呈雙曲規律遞減
根據試驗區進入產量遞減階段以來的實際產量(圖6-24),進行擬合求解,得出試驗區日產油量呈雙曲遞減規律,遞減指數2.371,R=0.9980。
松遼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滲透扶楊油層開發理論與實踐
式中:qt為開始遞減第t月時日產量;qi為遞減前日產油;Di為初始遞減率。
圖6-24 實際日產油與計算日產油對比
(4)見氣井地層壓力保持水平較高
2005年4~6月,對注氣井組進行了整體試井,芳190-136和芳190-140井關井末點壓力分別為11.6和13.1MPa,明顯高於其餘3口井(表6-32)。由於這兩口井為試驗區的主要見效井,隨著油井見氣後地層壓力上升;芳188-137井盡管井距較近,但由於該井未壓裂,且受效較差,壓力恢復曲線表現為典型的特低滲透儲層特徵;關井15d最高壓力僅3.6MPa。
表6-32 注氣試驗井組試井資料解釋結果
(二)氣體示蹤及微地震氣驅前緣測試技術,有效指導了氣驅試驗的分析與調整
1.氣體示蹤劑監測技術
2006年5月,以室內實驗為基礎,優選了性能穩定的F6氣體為示蹤劑,並進行了礦場試驗,監測結果見表6-33。從表中可以看出,注入氣體向芳190-140井推進速度最快(5.45m/d),芳190-136井次之(3.13m/d),芳188-137井較慢(0.99m/d),芳187-138井未見氣,芳190-138井見氣較晚,未檢測到示蹤劑。
表6-33 芳188-138井注氣氣體示蹤劑(F6)監測結果
從示蹤劑峰值看,芳190-140井最高(20792μg/m3),芳190-136井次之(256μg/m3),芳188-137井盡管見到示蹤劑最早,但峰值最低(61μg/m3),表明注入的示蹤劑優先向滲透率較高的芳190-140井運移,其次為190-136井和188-137井。示蹤劑峰值高低與儲層物性和氣油比高低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2.微地震氣驅前緣監測技術
微地震法氣驅前緣監測技術基於地球物理、岩石力學、信號處理及震波傳輸等理論和油田生產實際情況,通過監測注氣引起微裂縫重新開啟及造成新的微裂縫時產生的微震波,確定微震震源位置,進一步確定監測井的氣驅前緣、注入氣波及范圍和優勢注氣方向,為注氣方案優化調整提供科學依據。2005年8月對注氣井組進行了微地震氣驅前緣測試(圖6-25),結合該井的注入數據及測井等資料,取得了以下認識:
一是CO2氣驅存在主、次流兩個方向,主流方向呈東南164.6°及西南260.8°兩個走向,次流方向略呈北偏東43.3°走向。
二是CO2氣驅前緣波及面形狀呈不規則的「Y」字型,分析氣驅前緣形態主要受該井區儲層非均質性影響,注入CO2氣推進速度不均勻,在東南及西南方向CO2氣推進速度較快,在北西及北偏東方向的CO2氣推進速度次之;而其他方向的CO2氣推進速度相對較慢。
三是CO2氣驅前緣波及面積約為7.6×104m2。
四是芳190-140井和芳190-136井位於CO2氣驅前緣的兩個主流方向上,為主要見效井;芳188-137井為次要見效井,因為CO2氣驅前緣向前發展的趨勢明顯且已接近該井;芳187-138井處在氣驅前緣的次流方向上,但由於該井距氣驅前緣相對較遠,受效也不明顯;芳190-138井的方向氣驅前緣推進較慢,未見到注氣效果。
3.脈沖注氣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通過氣體示蹤及微地震氣驅前緣測試技術搞清了扶楊油層非均質特徵。為防止CO2氣大量突破後造成資源浪費,改善注氣驅油效果,應用數值模擬技術優選了脈沖注氣方案(注氣時關突破井,停注時突破井恢復生產)為實施方案,取得了較好效果。
設計了6套方案,考慮了不同的注入速度、注入量和脈沖周期(表6-34)。
圖6-25 微地震測試結果
表6-34 脈沖注氣方案設計參數
注:5∶2表示關生產井注氣5個月,然後停注採油2個月。
從各方案預測的開發指標(表6-35)可以看出,脈沖注氣開發效果主要與注氣速度、注氣量及脈沖持續時間有關。綜合考慮,持續高速度大排量脈沖注氣效果較好。
表6-35 脈沖注氣開發指標預測結果
綜合以上方案預測指標,采出程度最高的是方案F106,交替周期為6個月(注4個月,停注後采出2個月)。因此優選方案F106(注氣速度為40t/d,注4個月,停注後采出2個月)為實施方案。
根據方案優選結果,2006年開展了脈沖注氣試驗,先後分3個段塞注入液態CO25239t。取得了以下認識:
一是注氣壓力略有下降。2006年脈沖注氣後,前面兩個段塞,日注氣量在37t左右,注氣壓力穩定在12.5MPa左右;最後一個段塞注入時,注氣壓力下降到11.5MPa,下降了1.0MPa。說明注氣井有較強的吸氣能力,井組之間有較好的連通關系,停注期間采出井開井,恢復注氣後注氣壓力有所下降。
二是見氣井開井後,氣油比下降,CO2利用率明顯提高。以芳190-136井為例(圖6-26),該井2006年5月因出氣量大關井,燜井一段時間後,於2006年9月恢復生產。氣油比由465m3/m3下降到130m3/m3。之後持續生產,氣油比逐漸上升到2007年4月份的337m3/m3,比見氣高峰期低210m3/m3。表明通過脈沖注氣減小了注采壓差,改變了地層流體的液流方向,使見氣井出氣量大幅度減小,降低了氣油比,提高了CO2利用率。
圖6-26 芳190-136井氣油比變化曲線
另外,為進一步減少油井生產過程中造成的CO2損失,對油井開井制度進行了優化。芳188-137井不同關井時間的產量變化情況見圖6-27,關井3d後恢復生產1d的產量最高。優選確定了關3d開井1d的生產工作制度,平均日產油1.0t左右。其餘3口見氣井與芳188-137井不同關井時間的產量變化趨勢基本相同,也執行了關3d開井1d的工作制度。
圖6-27 芳188-137井不同關井時間產量變化曲線
可見,通過脈沖注氣和油井生產制度優化,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三)氣油比分析技術進一步驗證了芳48斷塊為非混相驅
1.氣油比分析技術
氣油比是評價注氣驅油效果和效益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指標,由於芳48注氣井組產量低,無法現場測試生產氣油比。因此,我們通過對采出氣的組分變化分析,對生產氣油比進行了估算,在現場得到較好應用。
設原始氣油比為GOR1,目前氣油比為GOR2,CO2氣未突破時地面氣組成為y1i,其中CO2的摩爾含量為y1CO2,注入CO2氣組成為y2i,CO2摩爾含量為y2CO2。設地面條件下氣的摩爾體積為M(mol/m3)。那麼未突破時采出1m3油時,采出氣為GOR1m3;CO2突破後采出1m3油時,采出氣為GOR2m3。采出氣的摩爾數分別為:GOR1/M;GOR2/M。突破後的氣相當於未突破時的氣混入了一定量的CO2氣,那麼對采出1m3油來考慮,見氣前後采出氣中的非CO2氣組分的摩爾量是相等的,因此有:
松遼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滲透扶楊油層開發理論與實踐
因此氣突破後的氣油比GOR2為:
松遼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滲透扶楊油層開發理論與實踐
利用該公式計算了芳188-137井、芳190-136井、芳190-138井、芳190-140井的氣油比,2007年底,4口井的氣油比在117~273m3/m3(表6-36)。
表6-36 4口見氣井2007年底氣油比計算結果
2.芳48斷塊非混相特徵分析
理論和實踐均證明:混相驅的驅油效率遠高於非混相驅,而注氣開採的驅油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驅替壓力。只有當驅替壓力高於最小混相壓力(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MMP)時才能達到混相驅替。也就是說,混相驅和非混相驅應用的界限就是最小混相壓力。我國多數油田由於原油性質較差,達不到混相條件,只能是非混相驅替。在礦場實際過程中可通過氣油比的變化特徵判斷混相或非混相驅替。
非混相驅替過程中,注入孔隙體積與氣油比的關系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氣油比變化不明顯,第三階段氣油比急劇上升。即氣體突破前,氣油比基本不變。突破後,氣油比有所增大,但由於建立了油氣混合帶,隨之又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台階,持續一段時間以後,氣油比才迅速增大(圖6-28)。也就是說,在氣油比迅速上升之前存在一個明顯的過渡性台階。圖6-28所對應的實驗壓力為20.6MPa,比混相壓力(29MPa)低8.4MPa,為非混相驅替。
圖6-28 芳48非混相驅長岩心實驗壓差、氣油比變化曲線
混相驅與非混相驅的氣油比變化規律則明顯不同。由於混相驅替建立的油氣混合帶較窄,因此,采出端見氣後,氣油比迅速上升(圖6-29),中間沒有明顯的過渡帶。圖6-29對應的實驗壓力為50MPa,比混相壓力(29MPa)高21MPa,為典型的混相驅。
圖6-29 芳48混相驅長岩心實驗壓差、氣油比曲線
根據室內實驗得出的混相與非混相驅的氣油比變化規律,為芳48試驗區的混相特徵分析提供了依據。
試驗區見氣較早的芳190-136井的氣油比變化曲線見圖6-26。該井於2005年3月見氣,之後氣油比逐漸上升,到2006年8月氣油比達到最高(600m3/m3左右),這期間共注氣11500t,折算地下體積0.23PV,後期由於採取脈沖注氣使氣油比明顯下降。根據室內實驗得出的混相與非混相驅的氣油比判斷標准,芳48試驗區為典型的非混相驅。
(四)腐蝕狀況監測表明,地面及井下管柱無明顯腐蝕,滿足了開發需要
2006年9月,開展了注氣試驗區腐蝕現狀調查研究。對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線進行了實驗室分析,並對這2口井安裝了腐蝕試驗試片。另外,在芳190-138井油套環空內放置了J55鋼腐蝕試驗試片,進行井下腐蝕狀況監測,取得了以下認識:
1.地面管道無明顯腐蝕現象
從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道直管段及彎頭部分剖開後的外觀情況看,管道基本完好,內表面無蝕坑、破損、裂紋等現象,未見有明顯腐蝕現象發生。2006年9月28日在這2口井的地面管線內部放置20#鋼腐蝕試驗試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試驗周期47d,除去表層油污後,仍可見金屬光澤,試片表面無蝕坑、破損等現象,在試驗期內腐蝕掛片未見有明顯腐蝕現象發生。
2.井下試片腐蝕現象不明顯
2006年9月28日,在芳190-138井油套環空內放置J55鋼腐蝕試驗試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試驗周期47d,也未見腐蝕現象發生。
3.腐蝕速率評價
芳48斷塊注氣試驗井組現場腐蝕試驗分析結果見表6-37。地面和井下試片均未見明顯腐蝕,介質腐蝕性等級為低級,平均腐蝕速率為0.0028~0.0032mm/a。
表6-37 芳48斷塊典型介質現場腐蝕試驗結果
分析芳48注氣試驗區地面及井下管柱腐蝕較弱,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油井含水率低。芳188-137井、芳190-138井基本不含水,芳190-140井含水也在10%以下,這是試驗井腐蝕較弱的主要原因;二是試驗周期短,對腐蝕試驗效果有一定影響。
(五)結論及認識
1)CO2驅油技術能夠使特低滲透扶楊油層建立起有效驅動體系,作為一項難采儲量動用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室內實驗測得扶楊油層最小混相壓力為29MPa,比原始地層壓力(20.4MPa)高8.6MPa,結合現場試驗氣油比變化規律綜合分析表明,芳48斷塊CO2驅油為非混相驅。
3)室內可行性評價實驗和油藏地質建模、數值模擬研究,較好地指導了試驗方案優化設計,礦場試驗表明,方案符合程度較高。
4)井溫、壓力梯度測試技術搞清了井筒中CO2的相態分布特徵;氣體示蹤及微地震氣驅前緣測試技術揭示了扶楊油層非均質性強的特點,有效指導了氣驅試驗的分析與調整。
5)脈沖注氣結合油井工作制度優化能夠有效解決因儲層非均質性強引起的油井受效不均衡,提高了CO2利用率;CO2吞吐作為注氣驅油的一項引效措施,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等優點。
6)注CO2驅油實現了特低滲透扶楊油層的有效動用,主要表現在油井見效快、產量恢復程度高,見效高峰期的採油速度是同類型注水開發區塊的3倍以上;油井見氣後產量呈雙曲遞減。
7)適合CO2驅油的撬裝注氣裝置、KQ65-35-FF注入井井口、油管防腐和油井防氣工藝技術,基本滿足了試驗區開發需要。
8)油藏深部封竄技術抑制了CO2驅油過程中氣竄的影響,可作為提高注入氣波及體積、改善注氣開發效果的儲備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