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
2011年來考古人員共勘探約10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共清理出土了各類文物1萬余件。
成套出土的有編鍾、編磬、琴、瑟、排簫、伎樂俑;竹簡、木牘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數以千計;五銖錢10餘噸近200萬枚;青銅雁魚燈、青銅火鍋上的花紋惟妙惟肖;青銅鏡上鑲嵌著瑪瑙、綠松石和寶石等等,都是漢代考古文物珍品。
車馬坑出土了實用高等級馬車5輛,馬匹20匹,錯金銀裝飾的精美銅車馬器3000餘件。這也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發現的唯一一座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
2015年11月14日,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槨室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在此次主槨室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組漆器屏風和兩塊馬蹄形金器。其中,在主槨室西室被發現的漆器屏風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畫像。考古專家表示,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孔子畫像。海昏侯墓位於江西南昌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東南約1000米的墎墩山上,整個墓園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該墓已清理出土文物1萬余件。
11月17日上午,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槨室西側出現數量驚人的金器堆,包括數十枚馬蹄金、麒趾金、兩盒金餅等等。
2015年12月,玉具劍、玉質耳杯、韘形佩、「子母」套裝漆器等陸續發掘出土。這是南昌西漢大墓主槨室考古發掘的第23天,考古發掘取得的進展。
2015年12月8日,南昌西漢大墓主槨室考古發掘又取得進展,考古人員在主槨室提取出多件玉器。其中包括一把約80厘米的玉具劍。
2015年12月14日,考古隊員從主槨室提取了有葡萄般大小、兩端鑽有微孔、對齊貫穿的琥珀,這塊琥珀中還有昆蟲,屬於珍貴的蟲珀。
2015年12月19日,在主墓出土的竹簡中發現了一篇《築墓記》,有可能詳細記錄了南昌西漢大墓建造的過程,將為揭開墓主人信息和考古工作提供更准確的依據。
2015年12月20日,考古人員們開啟了南昌西漢大墓主棺的第一層棺板,在其中發現了馬蹄金和玉器。 ,
2015年12月22日,考古人員在主棺的內外棺之間發現了多塊金板。經秦漢考古權威專家確認,這是漢墓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金板,或將提供墓主人的重要信息。
2015年12月23日,考古專家在出土竹簡中發現《論語》,且據資料表明西漢大墓地處文獻記載的昌邑王劉賀的封地,歷史背景十分清楚。實用車馬陪葬坑出土的雕刻精美紋飾鎏金、錯銀青銅車馬器,與文獻記載「龍首銜軛」的「王青蓋車」類似。此外,墓內出土了大量帶有「南昌」、「漢」、「昌邑二年造」、「昌邑九年造」等文字的漆器、青銅器、印章和木牘,因此目前墓主身份已經初步明確為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2015年12月24日,在提取的金器中,經初步統計,大金餅95枚,小金餅1枚,大馬蹄金12枚,小馬蹄金21枚,麟趾金15枚。
2015年12月25日,海昏侯墓再次出土了33枚馬蹄金、15枚麟趾金以及20塊金板,整個墓葬中出土的金器數量已達378件。這些金板共20塊,長為22-23厘米,寬為10厘米,厚度較薄;除一塊金板後有附著物外,其餘金板未發現之前期待的文字或圖案信息。
2015年12月27日,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臨時文保用房裡,文保人員正在清理前25日在主棺南側發現的金板、馬蹄金等金器。記者在現在看到,馬蹄金分大小兩種,大馬蹄金分別刻有「上」、「中」、「下」三種文字,對此專家還未得出完整結論。記者了解,25日下午,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棺柩的外棺和內棺之間的金器全部被提取出來,其中金餅96枚、馬蹄金33枚、麟趾金15枚,另外還有金板20塊,此次出土的金板,長約23厘米、寬約10厘米、厚約0.3厘米。加上此前在主槨室出土的金器,截至目前,海昏侯墓出土金器已超過370件,重量已超過78公斤。其身家之豐厚已超出歷史的記載和專家的預料。圖為刻有「上」字的馬蹄金。
2015年12月28日,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風上有孔子圖像及生平介紹文字。北京聯合大學歷史專家王楚寧認為之前各種傳世書籍都沒有完整記載孔子的姓與氏,孔子屏風則明確寫著孔子「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將孔子的姓、氏、字完整記錄。孔子屏風的第二列文字「魯昭公六年,孔子蓋卅矣」,告訴了我們孔子三十歲時的准確紀年,由這一時間節點可以推算出孔子的生年為魯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孔子屏風記載的孔子生年比《春秋公羊傳》和《春秋榖梁傳》記載的生年早十四年、比《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孔子生年早十五年。
2016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
B. 南昌西漢海昏候墓考古發掘成果展有哪些意義
文物數量遠超馬王堆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金器、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紡織品、陶瓷器、竹簡、木牘等珍貴文物1萬余件,創下多個首次和「考古之最」。出土的錯金銀、包金、鎏金車馬器及貼金編鍾等器物,裝飾精美、工藝精湛,顯示了我國西漢時期手工制器高超的水平;出土的整套樂器,包括編鍾、編磬、琴、瑟、排簫和眾多的伎樂俑等,顯示了西漢列侯用樂制度的基本組合;出土的數以千計的竹簡、木牘,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也是我國漢代考古的極其重要的發現。而最令人期待的主棺目前尚未打開。
長沙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葯等文物3000餘件。從出土文物數量上看,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遠超馬王堆漢墓。
海昏侯墓保存情況更勝一籌
在此前發掘的西漢列侯等級墓葬中,以長沙馬王堆漢墓最受關注。與一般漢墓相比,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墓室沒有受到盜擾,有完整的墓園,墓園遺址保存完好,墓園近旁還有海昏侯國的國都即紫金城城址。而馬王堆漢墓的墓園沒有保存下來。
C. 萬年前的稻米是在哪裡發現的
是在上山文化遺址。1月15日至3月14日,「萬年浙江,從這里開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展覽由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出土的上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組成,展示了考古發現的萬年稻米,還有大口盆、陶杯等上山文化早、中、晚不同時期的特色陶器,帶領觀眾穿越萬年歷史的變遷。
據介紹,上山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經過考古專家碳14測定,年代距今約11400年至8400年,其中上山文化遺址發現的碳化稻米,被考古學界認為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上山遺址發現的百分之八九十的陶器裡面都摻有稻殼,這充分說明一萬年前的上山人已經在吃大米了。我們又發現了他們碾磨脫殼的工具,就是石磨盤和石磨棒。通過實驗考古,脫殼效果很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表示。
(3)新世紀寧波考古成果展擴展閱讀
上山文化的義烏橋頭遺址
上山文化中的義烏橋頭遺址,還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精美陶器。資料顯示,橋頭遺址距今約8000-9000年,自2012年發掘以來,出土了很多上山文化中晚期彩陶,數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關注。這些彩陶,陶衣鮮亮,以紅衣為主,也有乳白衣,在目前發掘的上山文化遺址中,數量最多。
其中,還有一些陶器上還繪有不同形狀的圖符,專家表示,其含義至今仍待解讀。另外,橋頭遺址當中還發現了符合釀酒工藝的痕跡,證實了1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掌握釀酒的工藝。
D. 第二屆考古大會在哪裡召開
成都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是於2018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成都召開的一次考古學盛會,主題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於2018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成都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
此次大會主題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共設置16個專委會分組討論。由於近年來四川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成績顯著,本次會議特設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屆時,諸多業內專家、學者將針對四川考古熱門議題開展討論。
(4)新世紀寧波考古成果展擴展閱讀:
第二屆考古大會主題展
1、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
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是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此次展覽共展出文物和各類展品500餘件,是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的全方位展示。
2、古蜀文明與兩河文明對話展
這是世界上首次在大學博物館舉辦的古蜀文明主題跨國聯展。展覽聯合以色列耶路撒冷聖地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巴比倫特藏、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四家單位參展。
3、金色記憶——14世紀前中國出土金器特展
已於9月下旬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展陳國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家考古文博單位的精品金器。
4、考古四川新世紀展
展覽分為「考古三星堆」和「考古四川」兩個板塊。
「考古三星堆」選取三星堆遺址歷年出土的75件文物,系統再現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研究歷史;「考古四川」通過新世紀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展的重大遺址和基礎建設工程考古項目中出土的81件文物,展示新世紀四川考古的輝煌成就。
E. 寧波餘姚出土漢代文簡,漢代的寧波是什麼樣的
寧波餘姚出土漢代文簡,那麼漢代的寧波是什麼樣的?
F. 某單位組織238名員工去省博物館參觀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限乘42人,租6輛車夠嗎
42×6=252
252>238+6=244
租6輛車夠
G. 中國考古有哪些新發現
中國考古新發現主要有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台大台基遺跡、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陝西漢中市疥疙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浙江義烏市橋頭新石器時代遺址、內蒙古化德縣四麻溝新石器時代遺址、山東滕州市大韓東周墓地、湖北荊州市胡家草場漢墓、吉林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重慶市江津區石佛寺遺址。
成就分析
作為中國考古「走出去」成果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孟加拉國歐提亞·歐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古城納提什瓦遺址考古項目,則獲選為國內考古新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始創於2002年,是中國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發現的展示舞台和考古新進展的學術講台,旨在促進考古學術交流,主要是推動新世紀中國考古事業繁榮與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6項目入選
H. 廣東省博物館寵物給進去嗎
廣東省博物館寵物給進去嗎:
不可以的。
廣東省博物館規定: 嚴禁攜帶易燃易爆、管制械具、腐蝕性物品、輪滑等代步工具、寵物、大件行李、易污染展場環境等物品入館。
拓展·熱展
沉銀重現——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
2019年7月4日下午,由廣東省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和眉山市人民政府指導,廣東省博物館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協辦的「沉銀重現——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展覽開幕儀式在省博物館二樓大堂舉行。
展覽重點展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是廣東省博物館2019年度國內文物交流的大展之一,也是我館繼2018年成功推出「古蜀寶藏——四川文物精品展」之後粵川兩地文博交流的又一重頭文物展覽。此次展覽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沉銀之謎」,講述「江口沉銀」從傳說到實證的歷程。第二部分「江口沉銀」分為大西政權、金銀充庫、江口鏖戰,展示明中晚期及大西政權建立前後的歷史。第三部分「水下考古」,分為新嘗試——圍堰考古、新方法——科技考古和公眾考古,主要展示遺址發掘過程以及考古中使用的新方法、新技術。「沉銀重現——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共展出江口古戰場遺址相關文物421件,以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文物為主,另外納入了當地在工程施工時採集的文物,此外「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的4件國家一級文物也將亮相本展覽。展品主要以金銀器為主,另有少許銅、鐵、木等其他質地文物。
江口鎮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府河在此匯入岷江。清代文獻曾有記載,此處為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沉銀之處,當地一直以來也有許多關於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在過去的300多年裡,「江口沉銀」始終不曾被淡忘。2015年底,來自國內多家文博機構的專家聚集在彭山,經過多番調研與討論,基本確定彭山「江口沉銀遺址」即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經過一系列科學勘探後,2017年初,「江口沉銀遺址」開始了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大量金銀文物陸陸續續重現於世,「西王賞功幣」「大順通寶錢」等文物的發現,證明了此處為江口沉銀的中心區域。流傳了數百年的沉銀傳說得以證實,沉銀重現於世。「江口沉銀遺址」(即江口古戰場遺址)也因此獲得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展覽位於廣東省博物館三層書畫廳,展至2019年11月3日。展覽相關資訊請留意廣東省博物館官方微信、微博及官方網站。
I. 20年十大考古發現展400文物精品是真的嗎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一向被比作中國文物界的奧斯卡。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由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將在首都博物館與公眾見面。昨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透露,這次展覽從20年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來近400件文物精品,其中絕大多數展品是1996年以來的考古新發現,更有許多藏品從未在收藏地以外展示。
重點 雷峰塔下出土阿育王塔
關強特別介紹了三件代表文物,第一件是西周晚期的兔形銅尊(見下圖),來自山西博物院藏,由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該墓地甫一發現便獲1992年十大考古發現。此尊做卧兔狀,腹部中空,與背上喇叭形口相通,可盛、倒酒。商周時期屢屢發現的寫實動物造型禮器,表明在禮制所追求的抽象神秘藝術原則之下,寫實藝術始終有一席之地。
第二件是隋代的蹀躞(dié xiè)金玉帶(見上圖),2013年在江蘇揚州隋煬帝墓出土。蹀躞帶就是可以懸掛小工具、飾品的腰帶,起源於北方草原民族,從隋唐時期開始流行於漢地,是文明交流的產物。這次展出的蹀躞金玉帶是目前國內唯一一件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
第三件是2001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的鎏金銀阿育王塔。這件文物曾被評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雷峰塔於1924年9月25日倒塌,塔下並沒有鎮壓著白娘子。但人們一直猜測,這個神秘的塔下埋藏著什麼秘密。2001年發掘了雷峰塔遺址,塔基,在地宮內發現了五代吳越國王錢俶作的《華嚴經跋》殘碑和盛放金棺的阿育王塔。
J. 萬年前的稻米長啥樣
10000年前浙江先民如何生活
上山文化考古成果最大規模展出
什麼是上山文化?20年前,在浦陽江上游一個低矮的台地上,發現了一個古遺址,粗陋的陶器和石器,很不起眼,但年代測定讓人大吃一驚:最早數據達11000年!比大家熟知的餘姚河姆渡遺址早了整整4000年。這就是浦江上山遺址。20年來,這類遺址已經發現了19處,它們分布在錢塘江及附近區域。考古學界將這一史前文化定名為「上山文化」。
浙江的上古歷史從上山文化開始,經歷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最後形成吳越文化的發祥地。
「萬年浙江,從這里開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浦江縣人民政府、上山文化遺址聯盟主辦,浦江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義烏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仙居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展覽將一直持續到3月14日。
這次「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在杭州重磅亮相,是「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全國巡展的第一站,也是上山文化考古成果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次展出。它首次全面系統展示20年來上山文化考古工作取得的系列成就,集中呈現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出土的上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
中國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曾說過,「上山文化是世界最早的稻作農業起源地、世界最早的彩陶發現地;兩個世界第一,完全有資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萬年浙江」究竟有多恢宏久遠呢?10000年前,浙江人吃的稻穀長什麼樣呢?稻穀是如何研磨出來的?10000年前,浙江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呢?可以說,這場考古成果值得每一位浙江人都去看一看。
開幕式現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報告廳作學術報告,講述「從河姆渡到上山——浙江新石器時代新認識」背後的故事。
10000年前的稻穀長什麼樣
9000年彩陶上的神秘符號又是什麼
都說上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稻作遺存,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
所以,這次展覽中最重量級的展品也是來自10000年前的神秘「稻穀」。
上山遺址稻穀
展廳中央有一粒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甚至完全會被忽略的小小稻米,大家去觀展的時候,一定要看仔細了,它可是來自10000年前的「寶貝」。
除了小小的稻米,還有來自不同時期的陶器。比如義烏橋頭遺址發現的彩陶,距今9000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歷史最久遠的彩陶。
上山遺址陶杯
大家去看彩陶的話,一定要湊近看看,上面可是有神秘符號的。神秘的短線組合圖符常被專家學者認為是原始卦象。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在現場指給大家看一隻陶壺:「栩栩如生的太陽紋,反映了文明初創階段人類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旨趣,還有一些無法解釋的神秘圖案,雖然我們現在沒法去解釋,但它肯定是代表了當時一種觀念形態。」他透露,隨著考古發掘不斷深入,上山文化遺址群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更多的考古謎團尚待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