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審計發現
審計發現是指那些根據審計執行主管的判斷,可能對機構產生不利影響的情況。重要的審計發現應包括處理違章、違法、差錯、低效率、浪費、無效、利益沖突和控制 系統的薄弱環節。在與高級管理層一起審查了這些情況後,審計執行主管必須向董事會報告重要的審計發現和建議,不論它們是否已得到了令人滿意的解決。
實務中,審計發現按照重要性可分為三個層次:審計發現(問題),關注事項與提示事項。審計發現是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存在的違規違紀事實,企業必須整改,關注事項與提示事項是企業為全面,真實反映情況或為規避審計風險而經確認的事實,無需整改,鼓勵被審單位自查自糾,自我完善。
但是作為廣大內審工作者辛勤勞動和智慧結晶的內部審計發現並沒有及時得到有效轉化和充分利用,在企業運用審計發現對企業進行整改時,往往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
(1)審計發現的知曉范圍只局限於主要領導、審計部門與企業范圍內。公司其他職能部門、子公司沒有或難以獲取渠道獲得完整信息。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由於審計出的問題具有「秘密性」,因而反映審計成果的載體——審計報告和審計工作底稿往往只能在審計部門、主要領導和被審計單位之間傳遞,很少延伸到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因而不利於各職能部門管理工作的開展,造成職能部門與監督部門的重復勞動.影響了內部整體監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形成不必要的人力、財力資源浪費,降低了信息共享程度.影響了審計發現的整改工作;
(2)由於審計發現的知曉范圍局限,企業內部的低級員工不能產生共鳴,造成了整改工作范圍局限,參與度低等問題。企業員工很少關注審計發現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認為這是管理層的事情,只要審計項目結束,就很少對審計發現進行跟蹤整改,致使審計發現的利用缺乏有效地監督與反饋,整改過程流於表面。
B. 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注冊會計抄師的審計襲目標是:財務報表是否按照適用的會計准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由此可見,注冊會計師審計不是拾遺補缺性的,也不是處罰性的,而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總體列報發表審計意見。因此,注冊會計師應樹立全局觀念,通過各種審計程序,務求全面了解被審計單位整體經濟活動和財務狀況。
C. 關於評價審計結果時對重要性的考慮
(一)注冊會計師評價審計結果時所運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與編制審計計劃時所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斷數不同,如前者大大低於後者,注冊會計師應當重新評估所執行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
(二)注冊會計師在評價審計結果時,應當匯總已發現但尚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以考慮其金額與性質是否對會計報表的反映產生重大影響。注冊會計師在匯總尚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時,應當包括已發現的和推斷的錯報或漏報,並考慮期後事項和或有事項是否已進行適當處理。
(三)如果尚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的匯總數超過重要性水平,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擴大實質性測試范圍或提請被審計單位調整會計報表,以降低審計風險。如果被審計單位拒絕調整會計報表或擴大實質性測試范圍後,尚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的匯總數仍超過重要性水平,注冊會計師應當發表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
(四)如果尚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的匯總數接近重要性水平,由於該匯總數連同尚未發現的錯報或漏報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追加審計程序,或提請被審計單位進一步調整已發現的錯報或漏報,以降低審計風險。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錯報或漏報,除了已發現的錯報或漏報及推斷的錯報或漏報之外,還可能存在其他的錯報或漏報。當匯總數近重要性水平時,如考慮該種錯報或漏報匯總數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審計風險就會增加,為降低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追加審計程序,或提請被審計單位進一步調整會計報表。
D. 正如會計是核算、反映,成果是會計報表。那麼,內部審計是什麼
內部審計是監督會計部門工作,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堵塞漏洞,減少損失,保護資產的安全與完整,提高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
E. 審計發現的弊端 是什麼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但是作為廣大內審工作者辛勤勞動和智慧結晶的內部審計發現並沒有及時得到有效轉化和充分利用,在企業運用審計發現對企業進行整改時,往往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
(1)審計發現的知曉范圍只局限於主要領導、審計部門與企業范圍內。公司其他職能部門、 子公司沒有或難以獲取 渠道獲得完整信息。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由於審計出的問題具有「秘密性」,因而反映 審計成果的載體—— 審計報告和 審計工作底稿往往只能在審計部門、主要領導和被審計單位之間傳遞,很少延伸到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因而不利於各職能部門管理工作的開展,造成職能部門與監督部門的重復勞動.影響了內部整體監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形成不必要的人力、財力資源浪費,降低了信息共享程度.影響了審計發現的整改工作;
(2)由於審計發現的知曉范圍局限,企業內部的低級員工不能產生共鳴,造成了整改工作范圍局限,參與度低等問題。企業員工很少關注審計發現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認為這是管理層的事情,只要 審計項目結束,就很少對審計發現進行跟蹤整改,致使審計發現的利用缺乏有效地監督與反饋,整改過程流於表面。
希望高頓網校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F. 如何構建審計成果應用的長效機制和具體舉措
為切實維護《審計法》、《監督法》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嚴肅性,有效發揮審計的監督職能和建設性作用,現就進一步加強審計整改、有效運用審計成果工作提出如下意見:(一)切實加強審計工作領導,優化內部審計工作環境內部審計是在單位主要負責人領導下開展工作,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審計成果運用最終由領導決定。領導要積極支持審計人員履行職責,定期聽取審計部門的工作匯報,創造「尊重審計、支持審計、自覺接受審計」的良好工作環境。要切實保障審計工作必需的工作條件,按需足額安排審計經費,並列入年度預算。同時,強化審計宣傳工作,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反映和宣傳內部審計工作,認真做好內部審計信息化管理工作,使之成為宣傳審計工作的「窗口」。同時,加強與政府審計部門、內部審計協會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得聯系,不斷優化內部審計工作的外部環境。(二)規范內部審計行為,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是規避審計風險的重要因素,是各級領導對審計工作信賴和支持的根基,是審計人員工作的價值所在。內部審計人員應嚴格遵循內部審計准則,規范審計程序,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可以採取以下舉措切實提高內部審計質量。一是以國家審計機關抓內部審計質量評估認證為契機,內外結合,以此形成「倒逼機制」,增強各內部審計機構控制審計質量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以內部開展優秀審計項目評選活動為抓手,落實「主審負責制」、「二級復核制」,建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從計劃管理、審計方案、審計底稿、審計復核、責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加強審計質量控制,力爭做到審計計劃科學合理、審計方案目標明確、審計實施重點突出、審計底稿記錄規范、審計復核扎實細致、審計報告客觀公正、審計檔案管理規范;三是加強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計算機輔助審計的開展,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並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逐步建立內部審計「資料庫」,努力實現審計微機化管理;四是積極組織審計人員開展業務觀摩、經驗交流,強化審計人員的審計程序意識、質量意識、風險意識;五是鼓勵審計人員撰寫審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的相關論文,並對獲獎作品予以獎勵,激發審計人員自學主動性,增強其審計業務功底。(三)加大審計整改和處理處罰力度,提高審計工作成效建立健全審計整改與處理處罰相關規章制度,加大審計整改工作和處理處罰力度,加大對審計結果的運用。特別是對查出的有關違紀違規問題應採取必要的處理處罰措施,發揮內部審計的懲戒職能作用。探索和推行內部審計結果公告制度,並將審計結果適度公開。全面落實審計整改責任制,從被審計單位報告審計查出問題限期整改情況、審計回訪和審計部門年度審計整改情況報告等環節,落實跟蹤問效,將查出問題轉變為完善單位經濟管理的具體措施,杜絕「屢審屢犯」的問題發生,切實提高審計工作成效。(四)加強內部審計隊伍建設,提高審計隊伍綜合素質審計隊伍是影響審計工作質量重要因素。一是優化內部審計人員結構,造就一支政治素質強、業務技術精、工作作風硬的內部審計隊伍。配齊配強審計人員,充實審計力量,建立審計崗位和相關崗位的定期輪崗交流機制,調整審計人員的專業結構,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二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以審代訓」等方式加強業務學習和審計業務培訓,提高審計人員專業水平,提升審計人員履職能力。通過聘請知名專家講課,組織內部理論研討和內部審計人員參加會計學院或內部審計師協會的培訓,開拓視野,更新知識。組織內部審計人員參與全局性審計項目,以審代訓,提高審計員實際操作能力,並以此帶動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單位審計隊伍的整體素質。(五)建立健全內部審計規章制度,依法按章開展內部審計依法審計是提高政府部門內部審計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證。為此,政府部門內部審計機構必須依據國家的審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的財經法規建立內部審計規章制度,按照內部審計規范所規定的程序、方法、內容等開展各項審計工作,從而實現內部審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為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應加強學習和培訓,熟練地掌握有關法律法規和內部審計規范;其次,應建立健全內部審計的控制制度和激勵機制以及責任制度,規范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行為,克服工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切實維護內部審計工作的嚴肅性。
G. 審計報告中提現審計結果完成情況的獎懲金額嗎
審計報告中不體現審計結果完成情況的獎懲金額
審計報告只是審計工作結果的表達方式,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是否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實現公允反映發表審計意見,不會體現對審計工作和結果的獎懲。
H. 如何構建審計成果運用的長效機制和具體措施
為切實維護《審計法》、《監督法》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嚴肅性,有效發揮審計的監督職能和建設性作用,現就進一步加強審計整改、有效運用審計成果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切實加強審計工作領導,優化內部審計工作環境
內部審計是在單位主要負責人領導下開展工作,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審計成果運用最終由領導決定。領導要積極支持審計人員履行職責,定期聽取審計部門的工作匯報,創造「尊重審計、支持審計、自覺接受審計」的良好工作環境。要切實保障審計工作必需的工作條件,按需足額安排審計經費,並列入年度預算。同時,強化審計宣傳工作,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反映和宣傳內部審計工作,認真做好內部審計信息化管理工作,使之成為宣傳審計工作的「窗口」。同時,加強與政府審計部門、內部審計協會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得聯系,不斷優化內部審計工作的外部環境。
(二)規范內部審計行為,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
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是規避審計風險的重要因素,是各級領導對審計工作信賴和支持的根基,是審計人員工作的價值所在。內部審計人員應嚴格遵循內部審計准則,規范審計程序,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可以採取以下舉措切實提高內部審計質量。一是以國家審計機關抓內部審計質量評估認證為契機,內外結合,以此形成「倒逼機制」,增強各內部審計機構控制審計質量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以內部開展優秀審計項目評選活動為抓手,落實「主審負責制」、「二級復核制」,建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從計劃管理、審計方案、審計底稿、審計復核、責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加強審計質量控制,力爭做到審計計劃科學合理、審計方案目標明確、審計實施重點突出、審計底稿記錄規范、審計復核扎實細致、審計報告客觀公正、審計檔案管理規范;三是加強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計算機輔助審計的開展,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並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逐步建立內部審計「資料庫」,努力實現審計微機化管理;四是積極組織審計人員開展業務觀摩、經驗交流,強化審計人員的審計程序意識、質量意識、風險意識;五是鼓勵審計人員撰寫審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的相關論文,並對獲獎作品予以獎勵,激發審計人員自學主動性,增強其審計業務功底。
(三)加大審計整改和處理處罰力度,提高審計工作成效
建立健全審計整改與處理處罰相關規章制度,加大審計整改工作和處理處罰力度,加大對審計結果的運用。特別是對查出的有關違紀違規問題應採取必要的處理處罰措施,發揮內部審計的懲戒職能作用。探索和推行內部審計結果公告制度,並將審計結果適度公開。全面落實審計整改責任制,從被審計單位報告審計查出問題限期整改情況、審計回訪和審計部門年度審計整改情況報告等環節,落實跟蹤問效,將查出問題轉變為完善單位經濟管理的具體措施,杜絕「屢審屢犯」的問題發生,切實提高審計工作成效。
(四)加強內部審計隊伍建設,提高審計隊伍綜合素質
審計隊伍是影響審計工作質量重要因素。一是優化內部審計人員結構,造就一支政治素質強、業務技術精、工作作風硬的內部審計隊伍。配齊配強審計人員,充實審計力量,建立審計崗位和相關崗位的定期輪崗交流機制,調整審計人員的專業結構,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二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以審代訓」等方式加強業務學習和審計業務培訓,提高審計人員專業水平,提升審計人員履職能力。通過聘請知名專家講課,組織內部理論研討和內部審計人員參加會計學院或內部審計師協會的培訓,開拓視野,更新知識。組織內部審計人員參與全局性審計項目,以審代訓,提高審計員實際操作能力,並以此帶動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單位審計隊伍的整體素質。
(五)建立健全內部審計規章制度,依法按章開展內部審計
依法審計是提高政府部門內部審計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證。為此,政府部門內部審計機構必須依據國家的審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的財經法規建立內部審計規章制度,按照內部審計規范所規定的程序、方法、內容等開展各項審計工作,從而實現內部審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為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應加強學習和培訓,熟練地掌握有關法律法規和內部審計規范;其次,應建立健全內部審計的控制制度和激勵機制以及責任制度,規范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行為,克服工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切實維護內部審計工作的嚴肅性。
I. 審計成果的轉化建議
加強審計成果的轉化和利用,需要在各個環節圍繞這一中心開展工作,切實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立項上明確目標、過程上進行流程式控制制、審計結論的落實上有強力保障。
1.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
舊的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審計工作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審計立項和實施過於程序化、格式化,缺乏創新意識,既耗費大量審計成本,又造成年年工作千篇一律,客觀上也造成了被審計單位「屢查屢犯」的現象;其次,反映問題過於強調面面俱到,糾纏於細枝末節,重點不突出,層次不分明;再次,分析問題缺乏系統性和辯證思維,從而使審計視野狹窄,不能從宏觀方面把握大局。
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加強審計理論與技能及相關知識的學習,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學會站在全局高度,多角度、多層面、多關聯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從中發現規律。
2.要有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審計的對象是紛繁復雜的財政財務收支等活動,很多問題都深深隱藏在表面現象背後,審計工作的目的就是透過現象洞察本質,這就特別強調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要求審計人員必須伏下身子,善於發現蛛絲馬跡。
首先,在制訂審計項目計劃時,要明確審計成果轉化和利用的目標,確保審計實施有的放矢;其次,在實施審計項目時,要查證審計成果轉化和利用目標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並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及時調整和完善目標;再次,在匯總審計項目資料時,應及時總結所發現的問題及成因,要把審計視角放到地域發展的全局上來。
3.要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審計成果的轉化和利用
抓住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
要做好審計成果的轉化和利用,就要抓好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發揮審計工作最大、最優的效益。要將審計重點落實到領導關注、群眾關心的問題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做好項目審計和審計調查;要組織開展關系群眾利益的重要項目和重點資金審計,推動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要突出對傾向性和普遍性問題的分析研究,反復出現的問題從規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現的問題從體制上找對策。
提高質量,增強審計成果的公信力。
要保證審計結果客觀、公正,經得起社會各界的推敲,讓審計結果變成服務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促進政府以及有關部門修改完善有關政策法規,規范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要通過審計結果促理清財政資金使用的脈絡走向。
建立健全審計結果落實的聯動機制。
要嚴肅審計執法,對審計中發現的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的問題、違反廉政規定和涉嫌犯罪的行為,除按照法律法規下達審計決定書外,還要及時移送有關部門或同時制發審計建議書。對重要的審計項目要爭取政府支持,督促落實審計決定。
在審計過程中,特別是延伸審計或延伸審計調查過程中,要藉助主管部門的力量,確立相互配合和相互通報制度,盡可能減少審計阻力,確保審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暢通審計信息傳播渠道。
要加大對國家審計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審計、支持審計、關注審計的氛圍;要積極探索地方審計機關審計結果公開制度,做到及時、准確地傳播審計信息;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力量,通過媒體宣傳,做到審計信息及時上傳下達;要實現審計成果的通俗化,擴大審計結果信息的受眾面,使審計結果能為普通民眾所理解和使用;要建立健全審計結果內部運用制度,通過相互借鑒,成果共享,保證審計成果的連續性和有效性。及時總結審計經驗,探求審計規律,提升審計成果層次,同時加強監督、檢查,達到審計成果落實、轉化和利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