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海洋局海洋成果創新

海洋局海洋成果創新

發布時間:2021-09-25 07:57:16

⑴ 茅雲翔的主要工作業績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SCI/EI/ISTP論文近20篇,參編學術專著1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授權2項;獲得科研獎勵8項,其中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2獲獎人),國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1項(第2獲獎人)。在人才培養和教學研究方面,為本科生講授《分子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曾獲得校課程評估優秀;獲省級教學獎勵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勵2項。為研究生開設《藻類遺傳學》和全校公選課程《生命科學史》;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7名,合作培養博士研究生3名。 在科學研究方面,發表學術論文近70篇,其中SCI/EI/ISTP論文近30篇;主譯學術專著《海洋生物學》1部,參編學術專著《海藻遺傳學》1部;申請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其中已授權發明專利4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6項,其中包括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2獲獎人),國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1項(第2獲獎人)。 1. WANG Mengqiang, HU Jingjie, ZHUANG Yunyun, ZHANG Lei,LIU Wei, and MAO Yunxiang*.In Silico Screening for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rom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of Porphyra yezoensis (Bangiales, Rhodophyt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7, 6(2): 161-166 (DOI 10.1007/s11802-007-0161-z)
2. Na Ling, Yunxiang Mao*, Xuecheng Zhang, Zhaolan Mo, Guangce Wang and Wei Liu. Sequence analysis ofArthrospira maxima based on fosmid library.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07 ((Online First, DOI: 10.1007/s10811-006-9140-9) (SCI)
3. Mo Zhaolan, Xiao Peng, Mao Yunxiang, Zou Yuxia, Wang Bo, Li Jie, Xu Yongli and Zhang Peijun.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live, attenuated esrB mutant of Edwardsiella tarda and its potential as a vaccine against the hemorrhagic septicemia in turbot, Scophthamus maximus (L.). Fish and Shellfish Immololgy. 2007 (In press) (SCI)
4. Xu Ming Jun, Mao Yun Xiang*, Zhou Xiao Jun. . Bioinformatic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from sporophyte ofPorphyra yezoensis(Bagiaceae, Rhodophyt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 2006, 16(1):39-49(SCI)
5. Xue Sun, Xue-Cheng Zhang, Yun-Xiang Mao, Zheng-Hong Sui, Song Qin. Identification of Phase and Sex-related ISSR Markers of Red Alga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6, 5(1): 82-84
6. Xiaohui Zhang, Xuecheng Zhang, Yoshihiro Shiraiwa, Yunxiang Mao, Zhenghong Sui and Jinjie Liu.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oxH Genes from Arthrospira and Spirulina and Application in Phylogenetic Study. Marine Biotechnology, 2005, 7(4):287-296(SCI)
7. Liu Jinjie, Zhang Xuecheng, Sui Zhenghong, Zhang, Xiaohui, Mao Yunxiang.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phycocyanin operon from the cyanobacterium Arthrospira platensis FACHB341.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05, 17(2):181-185(SCI)
8. Zheng Hong Sui, Xue Cheng Zhang, Xue Ying Ren, Jin Jie Liu, Yun Xiang Mao and Song Qin.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hycoerythrin operon upstream sequence of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Rhodophyta).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04, 16(3):167-174(SCI)
9. Liu jinjie, Zhang Xuecheng, Sui Zhenhong, Mao Yunxiang, Sun Xue. Cloning,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Study of rbcL Gene from Cyanobacteria Arthrospira and Spirulina.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4, 14(1):77-80. (EI)
10. Sun Xue, Yang Guanpin, Mao Yunxiang, Zhang Xuechang, Sui Zhenghong and Qin Song. Analysis of espressed sequence tags of a marine red alga,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2: 12(7): 518-523 (SCI)
11. Zhang Xuecheng, Mao Yunxiang, Wang Gaoge, Yang Guanpin, Zhang Baohong, Sui Zhenghong. 2001.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Spirulina platensis. In: Algae and their biotechnological potential-Algal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 Proceeding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ondon. pp 263-270(ISTP)
12. 周曉君, 庄筠昀, 茅雲翔*, 孔凡娜. 條斑紫菜功能基因晶元研製與應用. 高技術通訊, 2006, 16(12): 1233-1237(EI源期刊)
13. 王榮, 劉濤, 周曉君, 庄筠昀, 茅雲翔*. 條斑紫菜錳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克隆與序列分析. 高技術通訊, 2006, 16(5):522-528 (EI源期刊)
14. 徐民俊, 茅雲翔*, 庄筠昀, 張學成. 條斑紫菜孢子體cDNA文庫構建及表達序列標簽的初步分析.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 2006, 21(1):7-21
15. 王玉梅, 張學成, 周一江, 隋正紅, 茅雲翔. cpcB與CT融合蛋白表達質粒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和純化. 高技術通訊, 2005, 15(5):62-66 (EI源期刊)
16. 朱明, 張學成, 茅雲翔. 醋酸對海鏈藻生長的影響.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35(3):499-502,506
17. 臧曉南, 劉濱, 張學成, 茅雲翔, 隋正紅. 牙鮃生長激素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腸桿菌中的融合表達. 高技術通訊, 2005, 15(3):99-104 (EI源期刊)
18. 朱明, 張學成, 茅雲翔. 海鏈藻對氮磷需求量的研究. 水產養殖, 2004, 25(1):34-37
19. 朱明, 張學成, 茅雲翔, 閻斌倫, 滕亞娟, 陸正和. 溫度、鹽度及光照強度對海鏈藻(Thalassiosira sp.)生長的影響. 海洋科學, 2003, 27(12):59-62
20. 朱明, 閻斌倫, 張學成, 茅雲翔. 海鏈藻(Thalassiosira sp.)對氮磷需求量的研究. 淮海工學院學報, 2003, 12(4):45-47
21. 孫雪, 張學成, 茅雲翔, 劉金姐, 隋正紅, 秦松, 費修綆. 幾種江蘺屬海藻的ISSR標記分析. 高技術通訊, 2003, 13(9):92-96 (EI源期刊)
22. 孫雪, 張學成, 隋正紅, 茅雲翔. 龍須菜四分孢子體cDNA文庫的構建.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33(5):75-80
23. 劉金姐, 茅雲翔, 臧曉南, 隋正紅, 張學成. 節旋藻FACHB341 Rubisco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高技術通訊, 2003, 13(6):90-96 (EI源期刊)
24. 莫照蘭, 茅雲翔, 陳師勇, 張振冬, 徐永立, 張培軍. 養殖牙鮃魚苗腹水症病原菌的鑒定及系統發育學分析. 海洋與湖沼, 2003, 34(2):16-26
25. 茅雲翔, 張寶紅, 楊官品, 張學成. 節旋藻(螺旋藻)高分子量DNA的兩種制備方法. 海洋科學, 2003, 27(2):32-36
26. 王高歌, 茅雲翔, 張寶紅, 張學成. 電轉化法轉化鈍頂螺旋藻轉化條件的研究. 高技術通訊, 2002, 12(10):93-97 (EI源期刊)
27. 朱明, 茅雲翔, 張學成, 閻斌倫, 藤亞娟. 海水甲殼類人工育苗過程中的水質控制. 海洋湖沼通報, 2002, 4:72-75
28. 張寶紅, 茅雲翔, 王高歌, 楊官品, 張學成. 3種不同來源的鮭魚降鈣素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比較.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32(4):89-94
29. 莫照蘭, 茅雲翔, 陳師勇, 張培軍. 一株牙鮃皮膚潰爛症病原菌的鑒定. 微生物學報, 2002, 42(3):1-7
30. 張志峰, 茅雲翔, 潘潔, 汪小龍, 包振民. 皺紋盤鮑肌動蛋白基因啟動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水產學報, 2001, 25(5):398-401
31. 莫照蘭, 茅雲翔, 陳師勇, 張振冬, 張培軍. 一株牙鮃出血症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學鑒定. 高技術通訊, 2001,11(12):14-19 (EI源期刊)
32. 王高歌, 楊官品, 茅雲翔, 張寶紅, 張學成. 螺旋藻胞外和胞內核酸酶活性研究.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 31(6):84-89
33. 茅雲翔, 楊官品, 張寶紅, 張學成. 16S rRNA基因與16S-23S rRNA轉錄單元內間隔區序列分析及其在節旋藻和螺旋藻分類鑒定中的應用. 高技術通訊, 2001, 11(6):14-20 (EI源期刊)
34. 王高歌, 張寶紅, 茅雲翔, 臧曉南, 張學成. 無菌鈍頂螺旋藻單細胞的制備和再生. 高技術通訊, 2001, 11(4):9-13
35. 楊官品, 茅雲翔. 環境細菌宏基因組研究及海洋細菌生物活性物質BAC文庫篩選.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 31(5):91-95
36.茅雲翔, 王高歌, 張寶紅, 楊官品, 隋正紅, 張學成. 建立螺旋藻轉基因體系初報.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 30(z1):13-18
註:標注星號(*)為通訊作者 1. 隋正紅, 張學成, 任雪瑩, 臧曉南, 茅雲翔. 一種藻紅蛋白基因啟動子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專利號ZL 03 1 35062.3);
2. 茅雲翔, 隋正紅, 王 榮, 周曉君. 王孟強條斑紫菜錳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制備方法(申請號200510044643.7);
3.茅雲翔, 周曉君, 隋正紅, 徐民俊. 條斑紫菜功能基因構成的基因晶元(申請號200510044277.5);
4.張學成, 劉金姐, 隋正紅, 茅雲翔, 任雪瑩. 節旋藻藻藍蛋白基因的啟動子及其制備方法(專利號ZL 2003 1 0105416.1);
5.隋正紅, 孫寧波, 包振民, 茅雲翔, 郭 皓, 張冬寶, 韓 茵. 一種鏈狀亞歷山大藻特異性抗體的制備方法和應用(申請號200610044508.7)。 1、學術獎勵
1. 獲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2完成人;
2. 獲2004年度「國家海洋局海洋成果創新獎」,二等獎,第2完成人;
3. 獲2004年度山東省教育廳頒發「山東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第2完成人;
4. 入選2006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其它獎勵
1. 2006年度「天泰優秀教師獎」二等獎;
2. 2005年度中國海洋大學優秀教師;
3. 2005年度中國海洋大學「五四」青年獎章;
4. 2005年第二學期所授《分子生物學》課程獲校本科教學評估優秀;
5. 2004年度中國海洋大學優秀教師;
6. 2004年度中國海洋大學優秀班主任。

⑵ 中國海洋局60年來取得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七大召開後,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黨委要求全所職工認真收看十七大報道,並立即組織學習,深入貫徹會議精神。正在海上執行「908專項」秋季調查航次任務的全體調查隊員也通過衛星電視收看了大會實況。10月22日下午,三所黨委又召開了黨支部書記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會議。

在會上的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十七大是一次勝利的大會、務實的大會。十六大以來的5年,是國家快速發展的5年,也是海洋三所取得重要成就的5年。結合本職工作,與會同志分別從項目經費逐年遞增、職工收入翻番、科研基礎能力建設增強、儀器設備購置大幅增加、國家財政支持力度加大以及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大發展等敘述了十六大以來所里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成就,感受到了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實施海洋開發戰略給海洋事業和海洋三所帶來的發展機遇。

大家紛紛表示,十七大報告作為黨的綱領性文件,為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定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十七大精神,堅定信念,明確目標,加倍努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為建設和諧海洋與我國海洋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作出新貢獻。會議要求,三所各支部認真組織學習十七大報告,全面、准確理解十七大的主要精神,進一步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希望通過學習和貫徹十七大精神,使該所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力促海洋科研取得更大成就。

⑶ 中國海洋領域的成就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中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⑷ 「海洋六號」完成2017年取得多少科考成果

報道稱,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於30日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5航次和大洋41B航次科考任務返回廣東東莞,在富鈷結殼資源調查、新資源調查、環境與生物調查以及海洋新技術裝備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五項創新性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表示,通過本航次工作,我國海洋地質調查工作進一步積累了在深海大洋開展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與環境調查作業的寶貴經驗,培養了一批 「80後」首席科學家、船長及青年科考團隊,提升了海洋地質調查綜合能力。

⑸ 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獎屬於什麼級別獎項

是由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和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共同設立海洋科學技術獎,是為了獎勵在海洋科學技術創新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充分調動廣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服務我國海洋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⑹ 陳立奇的代表性成果

(1)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s of Atmospheric MSA and MSA/nss-SO42-Ratios in summer over the High Latitude Region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Hemispheres,J. Geophys. Res,2012年05月
(2) Ferrel Circulation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TheirLinkages with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Journal ofGeophysical Research,2011年06月
(3) Estimation of Monthly Air-Sea CO2 Flux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Indian Ocean using In-situ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Remote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1年05月
(4) Intercomparisons of Air-Sea Heat flux over the Southern Ocean,Journal of Climate,Journal of Climate,2011年01月
(5) Decrease in the CO2 Uptake Capacity in an Ice-Free Arctic OceanBasin,Science,2010年07月
(6) Distributions of N2O and its Air-Sea Fluxes in Seawater along CruiseTracks between 30ºS – 67ºS and in Prydz Bay, Antarctica,J. Geophys. Res.,2009年03月
(7)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in remote lake and coastal sedimentsfrom Svalbard, Norwegian Arctic: Levels, sources and fluxes.,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9年01月
(8) Expor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estimated from 234Th-238U disequilibria, Chinese Journal of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8, 26(4):480-485.,2008年12月
(9) Air-sea carbon fluxe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Prydz Bayin the Antarctic,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8年10月
(10)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luxes with234Th/238U disequlibria in Prydz Bay, Antarctic Ocean,ActaOceanologica Sinica,2008年07月
(11) Assessment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Arctic Ocean inreanalysis and IPCC AR4 model simulations with IABP/POLES observations,J. Geophys.Res.,2008年01月
(12)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partial pressures of CO2 in the northernBering and Chukchi seas ,Deep Sea Research,2007年11月
(13) Distribution of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surface seawaters,MarinePollution Bulletin ,2007年08月
(14) Characteristics of pCO2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Basin andtheir effects to the carbon cycling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SCIENCE INCHINA ( Series D ),2004年01月
(15) Comparison of air–sea fluxes of CO2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ActaOceanologica Sinica,2004年01月
(16) Characteristics of pCO2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Basinand effects to the carbon cycling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Science inChina, Ser. D,2004年01月 (1) 海洋二氧化碳測定最優方法指南,海洋出版社,2010年06月,譯著
(2) 《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響應與反饋作用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年01月,學術專著
(3) 《北極海洋環境與海氣相互作用研究》,海洋出版社,2003年01月,學術專著
(4) 《中國南北極考察》,海洋出版社,2000年01月,學術專著
(5) 《中國極地考察大事記》,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1999年01月,學術專著
(6) 《南極洲地名辭典》,海洋出版社,1998年01月,學術專著
獲獎、專利和發明:
(1) 台灣海峽西部上空氣溶膠化學研究1999年海洋三所科技進步一等獎,省部級科研獎,1999年12月,國家海洋局,等級:3
(2) 南極區域保護與管理研究,省部級科研獎,2011年06月,國家海洋局,等級:2
(3) 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響應與反饋作用研究,2002年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獎一等獎,省部級科研獎,2002年11月,國家海洋局,等級:1
(4)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2003年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一等獎,省部級科研獎,2004年02月,國家海洋局,等級:1
(5) 北冰洋海洋碳循環觀測工程技術及其應用研究,省部級科研獎,2011年12月,中國海洋工程技術咨詢協會,等級:2

⑺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戰略所在我國海洋事務的各個領域內開展了大量具有開創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海洋專項的立項建議、申請和研究工作;承擔和完成多項國家海洋政策、規劃的起草、撰寫工作;開展和完成了海洋事務領域前沿問題的社會軟科學研究。同時,戰略所注重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實際運用,多年來,戰略所及其專家一直參加各類雙邊與多邊海洋法律事務的外交磋商,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法律與政策咨詢服務;積極參加國際和地區性學術交流與合作。戰略所在海洋發展戰略、政策、法律、權益和海洋經濟、環境資源研究領域取得許多研究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政府白皮書)、《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國海域海洋劃界研究》、《中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政策圖集》和《海洋國策研究文集》等。

⑻ 為什麼將海洋經濟推向快速航道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驅動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引領海洋經濟發展方向、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導向性作用的產業。」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快推動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期間,我省明確將海洋生物醫葯、海洋工程裝備、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郵輪遊艇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並專門出台了「支持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九條措施」,設立專項資金,集中用於支持海洋新興產業、現代海洋服務業等海洋重點產業發展、海洋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海洋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同時,還從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扶持海洋新興產業企業做大做強,國家海洋局也利用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和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等資金,支持推動福建海洋新興產業發展。
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努力,福建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5年海洋高新產業總產值256.54億元,增加值為67.65億元。特別是海洋生物醫葯產業,2015年產業產值近百億元,「十二五」年均增速達20%以上。
截至目前,福建已形成以廈門海滄生物醫葯港、詔安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石獅市海洋生物科技園等為代表的一批產業聚集區。全省擁有以廈門藍灣、廈門金達威、國葯星鯊、石獅華寶、潤科生物和福建綠新等為代表的科技含量較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海洋醫葯與生物製品龍頭企業33家。已獲得魚肝油乳、鱟試劑、氨基葡萄糖、膠原蛋白肽、微藻DHA、瓊膠、卡拉膠、海洋抗菌肽、海洋生物酶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在全國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其中,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開發的高純硫酸氨基葡萄糖產品,技術居國際領先,以該成果轉化起步、逐步發展壯大的廈門藍灣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是全球唯一一家能產業化生產該級別氨糖產品的生產基地。

⑼ 我國有什麼海洋的科研成果

1、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對蝦白斑綜合症病毒(WSSV)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該項工作連續兩年被評為我國十大科技基礎性工作和十大科技新聞之一;此研究工作進展在當年《Nature》雜志上給予連續追蹤報道,為海洋病毒的研究工作開辟新的途徑。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實用的WSSV快速檢測PCR試劑盒,並在福建、遼寧、山東、浙江、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區推廣應用,為該病毒的早期預報檢測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該項目2006年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
2、建立了我國首個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擁有深海高壓培養設備,具備深海高壓環境模擬實驗條件;開展深海微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建立了國家海洋微生物資源庫,發表近百篇論文,大部分被SCI收錄,為我國深海生物資源研究與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3、主持勘定福建—廣東、廣東—廣西、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海上邊界,並獲國務院批准執行。
4、向IPY提交的南北極海區碳通的對比研究被WMO聯合委員會評價為是IPY的核心項目,大大提高我國在極地研究方面的國際地位.
5、主持編寫和修訂了《海洋監測規范》、《海洋污染調查規范》、《海水水質標准》、《海洋生物質量》、《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規范》等國家標准。
6、出版有《中國海洋生物種類與分布》,《中國海灣志》福建、廣東、海南分冊,《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研究成》、《北極海洋環境海氣相互作用研究》、《赤潮及其防治對策》、《文昌魚生殖神經內分泌生理學論文集》、《中華白海豚保護》等幾十部專著。
7、主持《南海中部調查圖集》、《南海海洋水文氣象圖集》《南海環境圖集整編——生物分冊》 、《南海環境圖集整編——化學分冊》等大型海洋基礎資料圖集的整編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海洋實測資料。
8、開發建設了基於ArcGIS系統、Oracle資料庫組件的台灣海峽及南海的海洋水文、氣象數據管理及信息演示系統,是台灣海峽及周邊海域等敏感地區首部匯集全面資料的信息系統。
9、廣泛開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先後與國內數十家高校、院所以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成功組織召開了「海洋極端生物國際研討會」、 「中法海洋科學雙邊研討會」、「南中國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研討會」等多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⑽ 中國在海洋科研項目中有沒新成就

國家海洋生物產業基地公共服務條件項目規劃建設科研、產業化、政策、金融、信息五大服務體系和實驗動物中心、醫葯中試生產中心、公共實驗中心、海洋生物產品中試中心、海洋水產優質種苗公共服務平台、海洋生物技術實驗室、臨床實驗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八大重點項目,到201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生物產業公共服務支撐,年內將開工建設基地核心區生物創業園工程。
國家深海基地和青島海洋科技國家實驗室也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國家海洋局一所瀕海科研基地開展前期工作。據介紹,國家深海基地是為「7000米載人潛水器」及其工作母船提供專門保障、服務的重要基地,未來將建成面向全國深海科學研究、海洋資源調查、深海裝備研發和實驗、海洋新興產業服務的全面開放的國家公共平台,青島海洋科技國家實驗室是國家海洋科研中心的核心和基礎,重點建設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研究與開發等兩個公共科研中心、海上觀測系統的陸地支撐體系以及海上資源開發與環保實驗中心等濱海實驗室等。基地和實驗室的建設將構築起國家海洋科技創新平台,對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海洋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戰略意義。「隨著一批『國字型大小』重大海洋科技項目的在青布局,我市全國海洋科研中心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實現世界『海洋科技產業城』的宏偉目標離我們越來越近。」而與海洋科技研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市生物產業已經表現出加快發展的態勢。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市生物技術約實現產值40億元(不含養殖業),同比增長20%以上。預計全年生物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以科研所為支撐、以企業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形成,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目前,我市有生物技術企業220多家,涌現了國風葯業、國大生物、東海葯業、華仁葯業、海大生物、創生生物、科海生物、康原葯業、易邦生物、瀚生生物、地恩地生物、康地恩生物、博心生物、博益特生物、明月海藻等一大批具有活力的大型制葯企業和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隨著嶗山核心區生物創業園和高新區、即墨生物醫葯產業園的建設,我市生物產業將呈現出加速和集聚化發展之勢。而這其中就大量的以海洋為載體的生物科技項目

閱讀全文

與海洋局海洋成果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