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朱熹創新"注經補經"的重要成果
朱熹認為,《大學》第一章經文中有「格物致知」,但在傳文中卻沒有相應的解釋,一定是在流傳的過程中亡佚了,所以就「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他的補傳是: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於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於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這個推論是有道理的,特別是學佛的,對於佛說教時代所處的環境有所了解後,知道佛說法很多就是因時隨地用流行語來闡發真實義的。像 涅槃 佛 禪觀 阿羅漢 ~都是當時修行圈普遍在用的概念。由此推知,格物在孔子時代應該是比較清楚的「操作方法」。
不過朱夫子這個補經,相比王陽明的「自心流出,證之六經,如江河決堤,順流而下」,還是差了很遠。
2. 朱熹的貢獻有哪些 朱熹對後世的影響
朱熹的貢獻:
朱熹是學習了儒家學說,並且形成自己的體系,後人稱他的學說為程朱理學。而他對後世的貢獻也多和他的思想和他為了宣傳思想所做的事情有關。
他的學說很受後來的統治者歡迎,朱熹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收了許多弟子,還建造書院,朱熹當時建立的白鹿洞書院和修復的嶽麓書院,如今都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宣講古代的「四書」是學者必讀的經典書籍,使得「四書」成為封建社會的教科書,後世的科考也必定從中選取考點。
以上這兩點在當時貢獻非常大,兩所書院為國家培養了很多人才,後面的四書也使得當時的學子們可以有重點的學習。雖然到了今天,四書已經不再適用,但是不得不說朱熹當時的思想還是非常先進的。
並且朱熹還建立了理學。即使在今天看來是非常先進的,是一種唯物主義。他認為「理」是存在於社會之上,包括天地萬物、自然規律和倫理道德,是衡量人的行為是否得當的標准,打破「理」而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人會受到懲罰。在此基礎上,提出事物的運動和靜止是無限的,二者密不可分。
這種唯物主義的思想,是現在辯證法的主要思想,打破了以前錯誤的唯心主義,也是朱熹的重要貢獻之一。
雖然朱熹有一些思想遭受後人詬病,但不得不說,他的很多思想都比較先進,即使在現在,也是值得學習的。
朱熹哲學思想: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在「二程」的理學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理學,屬於客觀的唯心主義,對於後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朱熹的哲學思想表現為「理氣論」、「動靜觀」「格物致知」「人性論」等。其中「理氣論」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論,南宋「二程」是理學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後來在二程的基礎上又繼承和發展了理學,借鑒了佛家、道家的思想體系,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朱熹所謂的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的總體,即太極生萬物,每一個人和物體都具有完整的理作為存在的根據,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又一個范疇,它是有形狀、有跡可循的,是鑄成萬物的質料。理和氣之間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氣在後,理為主,氣為客。
朱熹的「動靜觀」是把運動和靜止看成一個無限連環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無限的,動靜之間不可分離,互相聯系。從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辯證法的觀點,除此之外,他還論述了運動具有相對穩定和顯著運動這兩種形態,他稱其為「變」與「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學》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哲學中認識論的問題。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認識的來源上看,知在先;從社會效果看,行要重於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響,知道的越多,行動起來就會更便利,實踐了、親自動手去做了,就會知道的更明白。
關於「人性論」,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承認人們有正當的物質生活慾望,反對佛教絕對的倡導「無欲」,但是萬事萬物都要根據理才可以。
朱熹四書: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理學家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與「五經」集於一體,著成《四書章句集注》,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章句集注》是「四書」的注本,其內容分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朱熹首次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全書共19卷,其中關於「四書」的講義很詳細,而且看法獨到,重視義理,沒有空談,注重務實致用。有人評價為「上承經典,下啟群學,代代傳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儒學的發展道路追溯到先秦時期,秦始皇重法輕儒,甚至「焚書坑儒」使儒學的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直到漢武帝時期,尊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孔子的思想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論語》成為主流,儒學學派的神化從這個時候開始,然而《大學》、《中庸》、《孟子》三書並未受到重視,一直到二程、朱熹的時候,才突然受到重視。朱熹幾乎用了半生的精力研究「四書」,終於著成《四書章句集注》,「四書」經過他的反復研究,非常完整,而且條理清楚。在注釋的時候,不同於其他學者,朱熹注重義理的研究,用「四書」中的哲理構造了自己整個思想體系的骨架,所以說《四書章句集注》不僅僅是儒學的新高度,也是朱熹文學史上的新高度。
朱熹的讀書方法: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發明的二十四字朱子讀書法是最有影響力的古代讀書方法,這內容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二十四字對後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只要照著朱子的這幾條方法嚴格要求自己,就能很快的掌握書中的知識。
循序漸進是朱熹特別強調的一條,讀書一定要從基礎開始由淺入深,切不可馬馬虎虎、急於求成。要根據自身的情況,符合自己的認知規律,逐字逐句反復研究。只有扎扎實實的掌握了書中的基礎知識,才會對書中的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熟讀精思,即讀書不僅要通讀,還要熟練,熟練之後還要會思考,達到眼、腦、心的結合,才會領略書中的要旨,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差不多一個意思。虛心涵泳,即讀書要仔細揣摩書中所表達的意思,遇到不懂得問題,不要隨波逐流,認真思考後,再得出結論,接著對這些問題和答案認真專研,反復咀嚼。
切己體察,即將讀書和自己的經驗、閱歷相結合,將書中的知識和實際相結合。不能將所學知識放在心中,只有運用到生活中才能體現書本的價值。著緊用力,即讀書要刻苦用功,絲毫不能鬆懈,要有緊迫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庸庸散散。居敬持志,即對讀書這件事一定要誠心誠意的去做,態度端正,堅守原則。還要有遠大的讀書目標,並持之以恆的朝著這個目標前行,不斷學習,不斷學習新知識。
朱熹對後世的影響:
朱熹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這些影響有利有弊。
朱熹的理學說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認為「理」是山川河流、鳥獸蟲魚、四季變幻和仁義禮智信,這些都是世間存在的,不能被破壞的規律,人的一舉一動都必須受到規律的約束,違反規律會受到自然和社會的懲罰。「理」相對的是「欲」,慾望要在正常的范圍內才被允許,超出了正常的范圍應該被禁止。這個學說被統治者截出來,用來約束人民。短期來看,有利於統治者管理百姓,使百姓能夠安分守己,達到國家穩定的目的;長遠來看,人的正常慾望得不到實現,人沒有積極性,做事很消極,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朱熹提出的「四書」,四書是中國古代的四本典籍,他認為這四本書是讀書人必讀的經典,不讀這四本書不能稱之為讀書人。這四本書後來被作為封建社會必讀的教科書,每次的科舉考試都是從這四本書裡面找考點,讀書人的思想都被這四本書禁錮了,直到封建社會結束才逐漸被廢除。
朱熹提出的「三綱五常」,他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都各自遵守應該做的事,大臣對君王、孩子對父母、妻子對丈夫都要絕對服從,從某個程度上約束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於維護社會秩序從短時間來看有積極作用,從長遠來看,扼殺了人的自然欲求,人變得迂腐和封建。
3. 求朱熹的生平簡歷及其成就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准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 兩宋時期,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門人黃斡曾總結曰:「繼往聖將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辨諸儒之得失,辟異端之論謬,明天理,正人心,事業之大,又孰有加於此者。「(《行狀》)又曰:「自周以來,任傳道之意,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日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宋元學案.晦翁學案》)這些評價雖屬溢美之辭,但真實地反映了朱熹在學術界的地位及其影響。朱熹死後,被謚為「文公「,贈寶謨閣直學士,又追封徽國公等。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自元朝始,朱熹關於經學注釋著作成為科舉考試的依據。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朱熹之言,則成為不能更改的、絕對的權威。易學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講,朱熹真正確立了河洛之學和先天之學在學界的地位而為後世大多易學家所認可。
4. 朱熹的生平簡介以及成就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詩人、哲學家。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平生不喜為官,致於理學,著書立說。仕宦七載,立朝僅46天,任祠官達23年,待職、無職或罷職16年,一生主要的時間(約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廬山白鹿洞書院講學。晚年捲入當時進行的政治斗爭,被奪職罷祠,其學被定為「偽學」,其人也被定為「偽學首魁」,直到去世之時「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後不久,「黨禁」解弛,朱熹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學識淵博,著述極豐,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並非溢美之虛語。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
朱熹也善書法,名重一時。明陶宗儀《書史會要》雲:「朱子繼續道統、優入聖域,而於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嫌寸楮,人爭珍秘。」
5. 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貢獻 朱熹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朱熹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理學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 ,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准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理氣論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並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
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於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
理是事物的規律。
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准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個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屬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格物致知」出於《大學》「致知在格物」一語,原無認識論意義,基本上是講對一般道德的體認。明確從認識論的意義上解釋「格物」的第一個人是程頤。他說:「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矣。」(《二程遺書》)朱熹繼承了二程的說法,並建立了更系統的格物窮理說。他通過對「格物致知」的闡釋,表述了自己的認識論思想。
從認識的目的來看,朱熹講「格物致知」是為了當聖人 。認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無論如何都是凡人,只有達到「物格知至」,方可進入聖賢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文集》)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人倫」、「聖言」、「事故」則是天理的闡發應用。朱熹認為,如果放棄對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樣,回不到老家。他說:「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間,此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飯也。」(《文集》)
在「知」「行」關繫上,朱熹主張「知先行後」。朱熹的知行觀,是指儒家的個人道德修養和實踐。由於道德實踐需要封建倫理指導,因此「知為先」。又因封建倫理不能只流於空談,所以「行為重」。「知先」「行重」是實踐道德的兩個方面,有其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如果從認識的角度看,「知先行後」顛倒了主次關系。認識來源於實踐,知行之間應以「行」為第一性。「知為先」的主張顯然是錯誤的。至於所謂「行為重」,雖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強調的也只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個人道德實踐。
人性二元論
在人性問題上,朱熹直接繼承了張載和二程的思想。張載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兩種,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稟氣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對此說十分贊賞,認為這個思想「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發明千古聖人之意,甚為有功。」(《語類》)二程繼張載後,對「天理之性」和「氣質之性」作了區別。在張、程思想的基礎上,朱熹又全面論證了「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人性二元論。「理」與「氣」,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渾然於天空,於人一旦形成,便附於人體,成為先驗稟賦於人心的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體形成之時,必稟此氣,由於氣精粗、厚薄、清濁、久暫的不同,就產生了善惡、賢愚、貧富、壽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異。它有善有惡,名曰「氣質之性」。上述二性並存於人身,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論觀點。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養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於「朱子讀書法」。
論述教育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後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於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他的《四書集注》被明清兩代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
6. 朱熹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與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合稱「程朱學派」。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呢?
首先,他是「程朱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程朱理學」被奉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他認為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並且「理」是善的,它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虛心涵泳」指避免「先入為主」,要沉潛進去,反復推敲;「切己體察」指要將所學的東西付諸於實際行動,身體力行;「著緊用力」指抓緊時間學習,使「猛勁」;「居敬持志」指用心學習,堅持不懈直到達成合理的預期。他將「讀書」比作「熬葯」,「先用猛火煮,再用溫火燉」。
7. 朱熹創新注經補經的重要成果是什麼
格物致知論
8. 《四書章句集注》的主要成就和影響
《四書章句集注》是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與「五經」於一體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學的名著,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經典著作,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它上承經典,下啟群學,金科玉律,代代傳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不可低估。
《四書集注》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所推崇。南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把《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列入學官,作為法定的教科書。理宗於寶慶三年(1227年)下詔盛贊《四書集注》「有補治道」。宋以後,元、明、清三朝都以《四書集注》為學官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答案。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占據著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而《四書集注》作為理學的重要著作,也被統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為真理的高度,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思想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9. 朱熹經學思想以什麼義理之學最為重要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他對我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與理論,做了一番歸納、整理、總結、改造工夫,使之系統化了。其中很多是發人深思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遺產。
10. 南宋朱熹的什麼是宋代詩經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南宋朱熹的《詩集傳》是宋代詩經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詩集傳》是《詩經》研究著作。朱熹著。《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宋史·藝文志》著錄20卷,今本8卷。《詩集傳》現存兩部宋刻本,都不全,其一藏北京圖書館,另一部原系杭州丁氏八千卷樓藏書,殘存 8卷。元刻本亦存兩部,其一藏國家圖書館,另一部現存台灣。明清刻本較多。《四部叢刊三編》有影印宋刊本《詩集傳》20卷,尚可見原書面貌。通行的有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