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氣象學的研究成果
①生物鍾現象。隨著自然界晝夜循環往復,生物體呈現出一種近似24小時的節律,如綠藻的細胞分裂,含羞草葉片的開閉,果蠅的脫皮、提琴蟹的變色,以至人血中含鐵量、體溫、血壓等均有近似24小時節律。
綠藻的細胞分裂
②生物界季節節律和氣候的關系。許多生物品種的生長和發育都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這主要是受日照長度和溫度等氣象條件的支配。以植物開花為例,按其對日照長度的反應不同,可分為短日照植物和長日照植物。前者只有當日照長度達到某界限以下才開花結果,如大豆、菊花等;後者只有當日照長度達到某界限以上時才開花,如天仙子等。但大多數植物品種對日照長度反應不敏感,稱為中性植物。這類植物的開花主要和開花以前一段時期的溫度有關。
③氣象條件對生物的刺激作用。氣象條件通過皮膚、鼻、咽喉、肺、眼睛等器官影響到動物體和人體,同時也直接影響到神經系統,按照對環境溫度變化的反應不同,可把動物分為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兩大類。前者的體溫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而後者具有調節機能,可使體溫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如鳥類和哺乳動物。哺乳類動物能對氣象條件的變化迅速作出反應:炎熱時分泌彝水,毛細血管擴張,寒冷時毛細血管收縮,出現顫抖,蜷曲等。又如當鋒面過境時,皮膚顏色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除了溫度條件外,太陽輻射也可影響到動物體的生理過程。紫外線可使動物體內的維生素D等物質增加並可間接影響胃液的分泌,降低血壓,增加血紅蛋白含量和紅血球數量。有些動物,如鼠類、兔、牛等,缺少紫外線照射時會引起甲狀腺細胞增生。
④生物的氣候適應性和生物氣候區劃。各種生物品種都可適應一定的氣象條件,如極端最低氣溫、最冷月和最暖月平均氣溫,年降水量等。生物的適應能力隨品種而不同。據此可將生物品種分為兩大類:一類品種可以適應較大的氣象因子變化范圍,稱為世界種;另一類品種只能適應有限的氣象因子變化范圍,稱為地區種。根據各種生物對氣候條件的要求,可作出生物氣候區劃。如水稻、棉花、小麥等的農業氣候區劃;各種果木的種植區劃。某些野生動物,如亞洲象、犀牛、竹鼠等,其棲息界限和氣候條件有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證據所得的動物分布界限同氣侯變化的關系,可了解歷史上一些動物分布界限的推移情況,也為各種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確定提供依據。
B.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多種方法綜合對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定量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及認識:
(1)水源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和研究表明,水源區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 ①水土流失嚴重; ②森林資源退化; ③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④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⑤礦山環境不斷惡化。
(2)初步建立了水源區的土地利用/覆被遙感圖像分類體系,進行了水源區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數據統計和變化趨勢分析。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相結合,以 1989 年和 2000年的 LandsatTM 遙感數據源為依據,運用 ENVI 和 PHOTOSHOP 等圖像處理軟體和 MapGIS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進行了水源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建立了該區的土地利用/覆被遙感圖像分類體系。根據影像特徵建立判讀標志,採用人機交互方式進行———影像判讀,採用屏幕數字化方式提取兩個時相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進行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數據統計和變化動態分析,揭示出該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進行了水源區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功能評價。研究表明,水源區屬土壤侵蝕中度敏感區、生物多樣性及生境極敏感區及高度敏感區; 南部丹江口水庫庫體周圍和丹江支流的水體周圍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 北部山區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丹江口庫區及周圍的淺山丘陵區是重要的土壤保持區。
(4)建立了水源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在系統分析研究該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基礎上,建立了該區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此次研究選取了與生態環境質量關系密切的氣象、水資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人口與土地、災害和環境污染 8項一級指標,23 項二級指標。
(5)多種方法綜合對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定量研究表明,該區生態環境質量一般。目前該區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系統結構有變化,但尚可維持基本功能,受干擾後易惡化,生態問題顯現。人類活動是導致該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近期內生態環境仍然表現為繼續惡化的趨勢。
(6)對水源區生態環境進行了預警研究。在現狀評價基礎上,依據歷年統計資料趨勢外推獲取預警時段 2010 年和 2020 年的預測數據。結果表明: 未來 15 年,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處於一般狀態,生態環境呈現逆向演化趨勢,惡化速度不容忽視。根據警度區間劃分表可知,警情逐漸由中警向重警逼近,生態環境質量由一般狀態向惡劣狀態過渡。因此,需要對水源區進行報警。
(7)提出控制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進行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合理開發與保護礦產資源等生態環境建設對策; 提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法制和體制管理,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經濟保障機制,加大水源區城鎮基礎建設投入,加強水質和生態環境監測手段,加強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宣傳與公眾參與等保障措施。
C. 氣象成果是什麼意思
就是搞研究的研究出了什麼關於氣象方面的成就。
D. 公共氣象服務到底是做什麼的
1、承擔省級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的製作,承擔面向省級(全省性)媒體的公眾氣象服務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承擔省級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工作;承擔省級(全省性)公眾氣象服務業務系統的建設和運行;承擔省級(全省性)氣象服務信息發布手段的建設和推廣等。
6、承擔對全省氣象部門公共氣象服務的業務指導;負責甘肅麥克氣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承擔全省氣象服務科學研究和合作交流等。
7、承擔省級公眾氣象服務的增值服務和專業有償氣象服務等。
8、承辦省氣象局交辦的其他事項等。
E. 墨跡赤必提供的氣象數據可視化服務有什麼作用
這個應該來講是當代科技發展的一個成果。當你面對一堆數據的時候,你可能會千頭萬緒,但當你面對的是一個立體的二維三維的數據展示的時候,你可能對很多事就有一個不一樣的認知。當你將大量的數據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現在人的眼前的時候,就讓人更容易理解。就像你面對單純的數字和柱狀圖一樣,你就很明顯的能夠看出哪個大或者哪個好。
F. 竺可楨在氣象研究方面有哪些成就
學術成就
1961年他撰寫了《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72年他又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等學術論文。前者依據北冰洋海冰衰減、蘇聯凍土帶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後退、海面上升等有關文獻資料記述的地理現象,證明了二十世紀氣候逐步轉暖,並由此追溯了歷史時期和第四紀世界氣候、各國水旱寒暖轉變波動的歷程,發現十七世紀後半期長江下游的寒冷時期與西歐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後指出: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可能是引起氣候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而為歷史氣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論據。後一篇論文,可說是他數十年深入研究歷史氣候的心血的結晶,是一項震動國內外的重大學術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國古代典籍與方誌的記載,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觀測和儀器記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文章指出: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的二千年間,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溫度大致比現在高2℃,一月溫度約3—5℃;此後的一系列冷暖變動,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歷時約400年至800年;歷史上的幾次低溫出現於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為50—100年的小循不,溫度變動的幅度0.5—1℃;氣候的歷史波動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時期,似乎都是先從東亞太平洋沿岸出現,而後波及歐洲與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變動的原因主要受太陽輻射的控制,小變動的原則與大氣環流活動有關。這項研究,博大精深,嚴謹縝密,為學術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贊揚。我國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每讀一遍使我覺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為多年所少見的作品,理應側身於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 在氣象科學研究中,竺可楨一向十分重視氣象氣候與生產及人類生活的聯系。早在1922年,他就發表過《氣象學與農業之關系》的學術論文。
1964年他又發表了《中國氣候特點及其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他運用植物學的原理,以太陽輻射總量、溫度、雨量三個氣候要素為依據,分析了我國氣候的特點,氣候與農作物生產的關系,論述了我國糧食作物在各地區發展的潛力及限度,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見。這篇論文,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竺可楨也因之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竺可楨又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他從1921年起就觀察記錄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學》出版。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學知識,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規律安排農事活動。此書一出就迅速銷售一空。 竺可楨也是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物候學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志。早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楨在總結了我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後,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在他的推動下,從1934 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便選定了21種植物、9種動物、幾種水文氣象現象和差不多全部農作物,委託各地的農事試驗場進行觀測,這是我國最早的有組織的物候觀測。現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記錄,由於抗戰期間不少地方停測,其中僅有1934—1936年的記錄比較完整。比較正規和連續的觀測是從解放後開始的。1953年開始冬小麥的物候觀測工作,繼而又進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觀測。1957年起把農作物物候的觀測工作推向了全國。1961 年,在竺可楨的指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國物候觀測網,制定了物候觀測方法(草案),確定國內共同物候觀測種類:木本植物33種、草本植物2種、動物11種。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數單位中斷了觀測,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復。近年,國家氣象局所屬的各農業氣象試驗站也開始了物候觀測。觀測資料已陸續出版,第一期年報的命名和內容,都是竺可楨親自審定過的。 他還帶頭撰寫物候專著,普及物候知識。1963年出版、1973年增訂重印的《物候學》一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他結合我國的實際,系統地介紹了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世界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預告農時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一章中他應用唯物辯證法,闡釋了物候變化的內外因素及其聯系;由於物候變化原因的復雜性,他提出應從生理學、遺傳學等方面探索其奧秘。他還認為,物候工作是群眾性的工作,希望能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知識性。他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資料和採用了物候學分析方法。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評介該文時,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 《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中發表文章《大自然的語言》,現被編入中學教學範文中。
編輯本段主要論著
《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916年);《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16年);《遠東台風的新分類》(1918年);《關於台風眼的若干新事實》(1918年);《台風的源地與轉向》(1925年);《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1925年);《中國歷史上氣候的變遷》(1926年);《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年);《中國氣候之運行》(1933年);《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年);《中國氣候概論》(1935年);《前清北京之氣象記錄》(1936年);《物候學》(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中國的亞熱帶》(1958年);《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1963年);《竺可楨文集》、《竺可楨日記》
G. 航空氣象學的研究成果
航空氣象服務機構
航空氣象勤務通常由航空氣象觀測哨、機場氣象台(站)、區域航空管制中心氣象室和國家范圍的航空氣象中心等各級組成。根據民用和軍用的不同需要,各國一般都有民航和空軍兩套航空氣象服務機構。世界性的航空氣象服務機構有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區域氣象中心(如歐洲區、亞洲區等)。
航空氣象技術裝備
主要包括航空氣象觀(探)測設備、氣象情報傳遞和終端設備、各類計算機以及一些特殊裝備。氣象衛星和氣象雷達是現代重要的航空氣象設備。氣象衛星能提供可見光雲圖、紅外雲圖、空中風場、高空急流位置和強度、氣溫和水汽的垂直分布等。通過對衛星資料的分析,可獲得准確的國際航線大氣風的預報,從而使遠程航行的意外事故大為減少。氣象雷達包括測風、測雲、測雨等多種類型,其中測雨雷達是掌握對飛行安全威脅嚴重的強對流天氣的有效工具。
航空氣象情報
航空氣象情報主要有各種觀(探)測資料,包括空氣溫度、濕度、大氣壓力、風向、風速、雲和能見度等的實測數據,以及氣象衛星資料和氣象雷達圖片等。此外還有各種天氣報告和航空天氣預報、各種航空危險天氣警報和通報等。這些情報是實施氣象保障的基本依據,其中航空天氣預報是直接提供給空勤人員和航空管制部門的重要氣象情報。現代航空天氣預報正向客觀化、定量化和短時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