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觀照思想成果

觀照思想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14 20:46:06

Ⅰ 如何觀心(觀照)

一、我們學佛修道認識本性之後,就是具正見。見性之後,本來應是無修無得無證的,但是你習氣未了,見境還要動心,那就生死不了,還是要修。為何如此說?因為你成佛之後,佛也不可得,哪還有什麼東西可得?所以是無得;既然無得,你證個什麼東西呢?所以是無證;無得無證,你本來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無修。然而你的習氣不了,還是要修。如何修呢?無修之修,即是時時觀照,不要用什麼方法來修。所以,無修之修還是需要的。
二、下座觀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時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覺除。你只看著它,久久,能看的正念與所看的妄念,一齊化去,則親見本來矣。修此法以易於成就故,須善根福德全備者方克承當。
叄、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現介紹兩種做功夫的方法:一種是聽到開示,認識了本性後,時時刻刻保護它,「朝於斯,夕於斯,流離於斯,顛沛於斯」,時時刻刻保護它不動,才有念起就把它轉過來,不跟它跑,長期堅持這樣做。另一種是修個具體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心中心法。不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時時觀照,綿密保任,這樣才會有效果。
四、為何要時時觀照?因為我們的念頭多得不得了,剎那的念頭很多。因為我們八識田裡的種子太多,好的、壞的都藏在裡面。比如我們看香蕉,只用眼識,不用意識,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機。如果用意識,看到香蕉就想:「這是香蕉,很好吃。這個大,那個小。」所以一用意識就產生分別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識跟著跑,六識的消息就交給了第七識,第七識就傳給第八識,就有種子了。所以要時時觀照,觀照就是:念頭一動就知道,不睬它,要觀照念頭的起處。
五、昨天有人問我參禪的問題,他說他喜歡參禪,參究「念佛是誰?」,但總是提不起疑情。我對他說:參禪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麼換個方法,念頭來了,你就問它從何而來,並不是理睬念頭,而是窮追它的起處。念頭息下去時,你就問它到什麼地方去,並不是留住念頭,而是看著它的滅處。如貓捕鼠,貓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剛一冒頭,貓立即撲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時時警覺如貓,妄念一露頭,立即追究它的來處。妄念息下,你就看著它的滅處。這就是參禪法門,目的也是使「念無連續」。這樣久久用功,念有連續由熟變生,念無連續由生變熟。功夫成熟,觸機遇緣,能看之心、所看之念於一剎那化於無形,「囫」(口+力)地一聲,能所雙亡,根塵脫落,那你就證成大道了。
六、下座要時時觀照。這個更難,因為人都是跟著境界跑。剛剛下座時還有個定境,知道看著自己不要亂動。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滾,就忘記觀照了,跟著境界跑了,與平時沒打坐時一樣的亂七八糟,這就不好。所以,我們上座的時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聞,下座的時候要綿密觀照,不要忘記。但是我們在境上也容易忘記,和幾個朋位一談心,什麼事情一做,馬上就亂了。念頭來了,要趕快拉回來,觀住自己。一定要做這個功夫,否則就不能上路。
七、有人認為心中心法下座後的觀照,沒講清楚,而台灣禪師來傳的觀照有下手處。他認為觀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別。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個細節都不忽略。在觀照中,當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處,即是妄心。母音老人對此說進行評價:真沒講清楚嗎?如果初觀心的人對樣樣事都清楚,這是觀境而不是觀心。觀心者知境本虛而不將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兩空,當下無念。正無念時也不執著於無念,而當念起時也不落於有念,有無皆消,當下靈覺。而此靈覺之性,非心非境,全體是空。正於空時,卻又了了分明,全體是假。空假不二,更無分別取捨,正於此時,正觀歷然矣!這不是如實觀照嗎?難道要如此人所說,將吃東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將同房的淫樂長期藏貯在心腦中,才是觀照嗎?假如這是觀照,只是魔王的觀照,是下地獄的觀照。再說,講這個觀照已是多餘,已是鈍置了行人。本來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當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著照空,才是真正的禪法。此人叫大家每個細節都不忽略,這是「不起分別」嗎?這不是著相嗎?細品食味與淫樂,還要將食品經過咽、喉、腸、胃的情形體會出來,這是「當下即了」嗎?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將淫慾念發展擴大到身體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魔王說法,就是這樣矛盾百出。
八、觀心最重要的是,你時時要看著念頭起處,也就是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念頭一起,你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不動了,你就看著不動,如貓捕鼠地看著。貓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時,此時貓要看著,不能走開。看著這個心,就是正念。這正念不能沒有,正念沒有,就落於無記,所以,看著這個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也就是時時看著念頭起處,念頭起起滅滅,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脫脫開來,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脫掉了,那時是真的脫落了,能所雙亡,打開本來,親見本性了。
九、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念佛也是觀照、也是止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號攝住,思想不動了,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聽,聽得了了分明,這就是觀。縱然不出聲,心念阿彌陀佛,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照。照顧佛號、不雜用心,是止;照見佛號、明明歷歷,是觀。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念起即知,就是禪宗所說的「識得」,識得不為冤啊!
十、只觀境,不觀心,會隨念流轉。(因為妄念在不對境時,還是流動不息,所謂「家賊難防」,不是不對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無用,必須雙照才行。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
十一、母音上師海口開示弟子問:請師父開示觀心法要。
母音上師答曰:觀心最重要的是,你時時要看著念頭起處,也就是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念頭一起,你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不動了,你就看著不動。如貓捕鼠地看著。
師答曰:貓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時;此時貓要看著,不能走開,看著這個心,就是正念。這正念不能沒有,正念沒有,就落於無記。
弟子曰:噢!正念沒有,就是無記。
師答曰:對!正念沒有,就是無記,所以,看著這個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也就是時時看著念頭起處,念頭起起滅滅,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脫脫開來,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脫掉了,那時是真的脫落了,能所雙亡,打開本來,親見本性。
師答曰:不要怕。從前來果、虛雲禪師他們看話頭時,常常是拿著飯忘記吃的,他們才看得緊,執著得狠呢!巡堂的僧人發現後,"啪」地一巴掌打過去,參禪人心一驚:哎呀!我的話頭給他打掉了。參禪人正看話頭,還沒恰到好之處,功夫火候還不到,就被這一打驚住了。所以,坐禪時不能這樣亂打人。看話頭,看到恰到好處時,外面有個聲音,「嘩」地一激發,就打開了。(註:如今精進用功者少,懶懶散散者多。曾見幾多人觀得緊也?遑論太緊乎?)當然,用功要善於調整,松緊適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調,甚至發不出聲音;太緊,弦要斷。故松緊適度,方能奏出優美的樂曲。我師父驤陸公說,做功夫就像手裡握一隻鳥,握得太緊鳥要死,太鬆了鳥要飛走。要即不捏死鳥,也不要讓它飛走,松緊適度。做功夫太緊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顧身體實際,加時、加座,太緊了身體吃不消,那時要生病的。身體吃得消,就加座加時,吃不消就放鬆點,總之要從實際出發。我們做功夫,無論上座修法,還是下座觀照,都要善於調和。
師答曰:對!能看的心不能沒有,所以要看著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時,「匢」地脫開來,能看的心沒有了,那就好了。
師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記你就把它拉回來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覺,只是一觀就睡著了。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車上是睡不了覺的,現在我一觀心就睡著了。
師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兩個,一是掉舉,一是昏沉。掉舉時念頭多,念頭不多時,就昏沉睡著了。做功夫昏沉時,眼睛要張開,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聲念,把昏沉驅走。

Ⅱ 如何用"中庸"思想觀照現實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有什麼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此,很多大儒都給出過自己的解讀。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歸結起來,中庸是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對待萬事萬物。當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統治者篡改,強於治民,弱於治官。但這不是中庸本身的錯,而是統治者的階級立場使然。中庸本身的價值和功用始終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今天,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發掘中庸的思想內核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嚴以律己。中庸是人們修養的一種境界。人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認為,人的修養貴在堅持,貴在嚴以律己,時時處處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有志者必慎獨,即便在隱微之處,仍然堅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說:「性之欲之,不可無節也;節而不過,則依乎天理。」這是為人性中合理的慾望和需求正名。慾望和需求只要有節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嚴以律己是中庸的起點,一個人從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發,向內不斷自省,對外持續踐行信念,才有可能達到中庸境界。
精誠至誠。中庸的樞要在於「誠」。《中庸》認為天之所以為天,是因為天庄穆巋然,永遠是誠、純的化身。君子應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誠」「明」之論,認為自然的「誠」「明」是天性;人為使他人明白「誠」,是教育。天道與人性合而為一、化育相參就是「誠」。偏於一隅,持一技之長而樂守不移的人,也可謂之「誠」。綜觀《中庸》全書,「誠」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達到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程度。至誠可以精識萬事萬物之理。修中庸之道達到「誠」時,自然合乎萬物之道,大道總是適合其用、適得其宜。
厚德載物。「謙」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著力寫君子無論功勞多麼大、能力多麼強、至誠善意多麼純,都必須謙而又謙,只有這樣才能令人信服。聖賢篤誠、謙遜,所以仁人志士對其自願追隨和由衷擁戴。《詩經·大雅·皇矣》說:「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這就是說,決不能厲聲厲色地對待老百姓,而應對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罰」,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萬物。可見,中庸大道的弘揚,不在強行說教,而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和諧包容。中庸既是個人修養的理想境界,也是社會發展的良性狀態。中庸思想反對貧富兩極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他倡導全民和樂、互敬互愛、去私為公的大同社會。《孟子·梁惠王上》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鮮明的集體主義特質,即立足多數人的需求治理社會,著眼全社會的包容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將社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官者自修向上、展現自律風范,百姓尊重官員、理解仁義之官的艱辛和苦衷,以官民同心同德達到理想社會的境界。當全體社會成員都衣食無憂、工作無虞時,就能實現社會和睦和諧、國家長治久安。
中庸思想的實質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因為它是人類社會平衡、穩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糾偏補弊的作用。可以說,只有實現和堅守中庸,才能實現持久和平,實現民胞物與、天人合一。

Ⅲ "觀照"在佛教和禪宗里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修行要在什麼地方修?就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的生命到底是多久?只有活著的時候叫生命,注意聽!死了還叫生命嗎?死了就不叫生命。過去的叫生命嗎?過去的不存在。各位注意聽啊!我們的生命在什麼地方?我們的生命只有活著的當下!那麼,我們要在什麼地方修,怎麼個修法?「我打坐不起心動念,我可以坐兩個小時」。兩個小時以後呢?又起心動念了,他修了兩個小時!

我們到底要修多久?各位,這樣講你們聽懂了嗎?修行要修多久,定要定多久?生命活著的時候那一剎那,生命活著的當下!我在說話,你們在聽話,就在這個當下,如果要你們不顛倒,如果要你們不造業,如果要你們不起煩惱、不起貪嗔痴、不起無明,難不難?不難對不對?其實,懂今天我講這個話的人,要解脫就這么簡單!這樣知道嗎?注意聽啊!要懂得那個法的奧妙啊!離開生命活著的當下,就沒有所謂的生命了,也不用修了。注意聽啊!修很久是很難的哪!叫我二、三十年不動很難哪!但當下不動難不難?當下不生氣難不難?當下不貪嗔痴難不難?都不難。就是這個當下,因為生命只有當下,注意聽哦!生命沒有幾秒鍾,說一、二、三、四、五、六、七,沒有這個哦!生命只有當下,那你們還在擔心什麼?

我現在問各位:你們現在在聽法的當下,有痛苦嗎?「沒有」。當下有沒有煩惱?「沒有」。您現在有沒有生死的問題?「沒有」。那我們不是一直講要滅煩惱嗎?要斷煩惱嗎?那您現在不是就斷了嗎?不就滅了嗎?您說:「怎麼可能?我離開又有了」。但是,你們有沒有深思啊?為什麼現在沒有,離開會有?我再問:你們現在既然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貪嗔痴,那這樣的身心狀態之下,當下您能看清楚嗎?「我知道」。那護持這一點難嗎?「不難」。生命,就是時間的幻相。我們所感覺到的生命之流,就是在一種流動的過程裡面,我們一直是這樣的觀念。其實,生命到底有多久,什麼叫生命?活著叫生命,對不對?死了叫生命嗎?不會。那過去了的算生命嗎?不。未來的算生命嗎?也不。那什麼時候叫生命?你們現在在聽我說話的當下叫生命哦!注意聽!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對不對?未來的還沒有到,對不對?那都叫生命嗎?不是。那生命到底要活多久?就是活著的當下而已,注意聽!如果明白這個,注意聽哦!明白這個的話,修行要修多久?禪定要定多久?注意聽!聽懂的人很快就受用啊!

你們不要落在時間的幻相中,要活在當下啊,生命只有當下!注意聽!過去的,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到,那生命只有當下,是不是這樣?那修行只有修當下,注意聽哦!定力只有當下在定,您就不會被時間的幻相迷惑,那修行就不難!

看到滅,寂滅的滅,明白了,當下明白了,您當下留下的是什麼?如實知哦!這個明白叫如實知哦!如果六根觸六塵產生的六受、六想、六思都是即生即滅的話,能夠看清楚的話,哪一個人如實知的當下不是清凈解脫呢?問題是這個「如實知」是這么難!而且,我們一直有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是我們一直潛在並且很深的哦:「師父,您現在說的我沒有,但是我回去就會有」。注意聽!你們現在注意聽哦!你們回去真的會有嗎?當下把這個觀念搞清楚以後,回去馬上要注意哦!回去真的有嗎?回去跟現在不同嗎?你們回去以後的生命的每一剎那跟現在不同嗎?注意聽哦!那好,現在的功課就是保持這樣的覺知,難不難?回去的功課就是保持這樣的覺知難不難?這個叫修行用功。你們現在有功課了。

每一個當下都有因緣、有讓您明白見法的機會,也就是說,對這個法要明白的人,能把握生命中、生活中每一個當下,能去覺知、觀察,去明白它,每一個因緣的當下都有機會。貪嗔不起的當下,如實的清凈自在要發覺。我們在狂心中,不知道狂心如幻,歇即菩提。這個「歇」,怎麼歇?了解真相,自然就歇。

什麼叫生命?現在能作的,才叫生命。過去,已經沒有了;未來還沒有到。什麼叫生命?如果我們真的落入時間相、相續相,我們就被時間相迷惑了,就落到過去和未來。其實,生命只有當下,離開當下,沒有生命!是不是這樣?一剎那以前已經過去了,已經永遠不再來了;一剎那後還沒有到,您怎麼樣也體會不到——活著只有當下!

活著的時候,每一個行為、每一個起心動念,我們加上一個「覺知」,加上這個覺知就能慢慢體會到「正智正念」、「繫念在前」的重要,您才會活在真正的生命裡面!您不是活在過去,也不是活在未來,如實地活在生命的當下!當你們在聽我說話的時候,你們不顛倒,正智正念現前,這個當下就是定,當下沒有貪嗔痴,當下沒有煩惱,懂嗎?當下沒有被煩惱妄想束縛,當下身心安然自在,這個就是定!那有人會講:「師父,這個很難保持啊」!我說:要怎麼保持?生命只有當下,還要保持什麼?正是因為落入了時間相,才要保持。生命沒有時間相啊!生命只有當下,那要保持什麼!所以,您只要當下能夠不顛倒,當下不貪嗔痴,當下不隨煩惱走,那個就是定,那生命永遠只有當下啊!這樣知道意思嗎?所以,保持當下的清凈難嗎?要修禪定難嗎?只保持這個當下真的很難嗎?修行只在這個當下很難嗎?禪定只定這個當下很難嗎?只要有正智正念——當下的正智正念就好,注意聽!正智正念不要很久,只要當下有正智正念就好。當下有正智正念的人,當下就不顛倒,當下不會落到過去,當下不會落到未來,當下就是清清楚楚、不動不搖。生命只有當下,對不對?只要您活著,有覺知的時候,保持這一念覺知就好,這樣難不難?不要二三十年修行哦!不要幾生幾劫的修行哦!修行只有當下!這樣明白嗎?活在當下的人,當下覺照,當下就清凈。那個煩惱是幻相,我們不知道那個是幻相,當下找不到的是真相,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是真相,我們相信幻相,不相信真相,就在這里!所以,學法要有悟性,我這樣講也是一種啟發,但是您要去體會,您要去當下明白、去提取,懂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不懂,它會再來。

我們禪修時不是講這個問題嗎?師父為什麼講如實觀照用一個「看」字?「看」就是找,「看」就是覺知,「看」就是注意它,「看」就是觀察它。當你「看」的時候,絕對找不到!我為什麼用這個作為你們的下手處?為什麼要你從這里進去去體會它的奧妙?體會到了它的奧妙,進一步才能體會什麼是法性。體會到法性的本然,你們就有位置了,就站在法性上,不再顛倒了,這個是過程。入手處不明白它的奧妙,後面的成果是不會出來的!這是我一生所學最重要的關鍵所在,拿來給大家作個入手處。所以,這個正智正念的重要性就彰顯出來了。師父的如實觀照,其實就在一剎那中,在一個「看」字中間讓您發覺什麼叫正智正念,這個就是師父的善巧處!

「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這幾句話很重要,大家劃起來,這個是心要,我們用功的心法,這個就是心要,要注意!因為安住在這一種覺觀之中,它的過程就是這樣子:「覺諸受起」,我們內心「起」了感受的時候,要很清楚明白地發覺它的「起」;「覺諸受住」,這個受的過程我們叫「住」,就是起後到滅前感受所經歷的過程;「覺諸受滅」,那個受消失了。最後一句要注意聽:「正念而住,不令散亂」,受滅以後,正念而住。住在什麼地方?念起念滅後,就在那個地方正念而住,不令散亂。我常常都點重點,你們用功的人要抓住那個重點!比如說,我們講如實觀照,當你在「看」的時候,很多人說:「我看到了念起、念住、念滅」,其實不可能的!能看到的只有念滅,注意聽!也不是一個念的「滅」哦,是根本在裡面就找不到東西!那個時候是什麼?等於我們一般有起有滅,而真正在你「看」的當下有沒有起滅?是沒有的。那沒有,等於是滅後啦!那滅後是等於什麼?滅後等於未起啦,注意聽!這幾句話要記著!聽懂的人,這幾句話就會受用啊!正念而住,就住在這個地方,注意聽!而這個地方要不要用心住?明白的人根本不用心住!為什麼?因為本來就這樣,還要用心嗎?我在點重點,我經常會講一些重要的,大家聽懂的人就懂,不懂沒關系,慢慢體會。

再看經文:「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第一個是受,第二個是想,第三是覺,都是我們心靈的作用:心靈感受消失了,想消失了,覺知消失了,這個是心靈的過程。在心靈的作用之中,要很清楚地「看」清楚,然後在這個「看」字的作用之下,你會發覺它的奧妙。看的作用之下產生的是什麼?只要看清楚這個,「是名善男子正念正智成就」。所以,我們講正念正住,在什麼地方叫正念正住,這個就點出來了。我們的心靈會起、滅,受想覺都是心靈所起的觀念和作用的一些過程,「看」清楚,尤其是在滅後。這里講滅後,其實應該是平常都在滅,平常從來就沒有起哦!起,也是天空浮雲哪!注意聽哦,明白這個就能安住。這樣子的明白,念念都在這個中間叫正念,注意聽!

「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以後呢?它能「離欲,滅盡到舍」。這個過程,我們有參加禪修的人或有真正在使用如實觀照的人,這個地方要銘記在心!注意聽!修行,我們總是覺得可以慢慢來:「我現在還沒有辦法達到那個境界」,那麼,我們就有一個想法:「我慢慢來」,還有一種時間的觀念:「我現在還不會,我慢慢來,我一步一步地來,我次第地來」。我現在可以告訴各位:如果你的觀念裡面還有時間的觀念、次第的觀念、慢慢來的觀念,我可以告訴你:你跟法是不可能相應的!生命——我已經講了很多次了——只有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到;生命活著只有當下!這個當下不能解決,寄託於未來,落於時間相,沒有一個能解脫的!要注意聽!所以,我常常講: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即使你們在聽經的時候,每一個當下都是悟入的因緣,都是見法的因緣,就是在談這個。當你有時間觀念,落於等待未來的時候,是不可能跟法相應的!所以,這里就講:觀察生滅、無常,當下有沒有看到它離欲?這個「離欲」不是我現在觀察,其他什麼時候才忽然間產生,當下!注意聽!當下是不是能離欲?當下是不是能夠看到它滅盡?如果你當下不能體會,哪裡還有第二個因緣可以體會呢?我一直強調:生命只有當下!如果你說:「我將來有機會,我等下一次」,你什麼時候能看到呢?因為「現法見」是講當下的,當下的身心馬上可以證明的!我很重視這個地方,一直強調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啊!就在你們現在聽法的當下就是!是不是無常?是不是生滅法?如果是生滅法,當下是不是就離欲?當下是不是跟滅相應?當下有沒有一個決定性?它確實舍了。

不管您的身心現在是苦受、樂受,只要你是在如實的觀照中,你一定會發覺:它真的是無常的,它真的是生滅的。你也會發覺:觀察的當下不可能有執著,觀察的當下就離開慾望。只要你有做如實觀照的人,你一定會發現這個問題:只要你在觀察中,也就是在觀照中,那個貪欲不見了,那個煩惱也不見了,那個快樂也不見了,是不是這樣?如果你有在觀照的人就會知道。所以,不但知道它的生滅無常,也可以真正的離欲不執著,甚至於當下的體會是與滅(寂滅)相應的!甚至於發覺你的那些執著、貪欲,當你不再執著的時候,你會有一種舍離的感覺。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在修行,在觀照,在禪修都好,其實我要各位體會的都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在如實觀照的觀察中就會這樣?所以,為什麼叫你用一個「看」字?「看」就是在觀察,「看」就是在觀照,只要你是如實地、全心全意在觀照中的話,你發現的必定是這個!

快樂的時候,煩惱的時候,一觀照之下,它會回到原來的樣子。什麼叫原來的樣子?就是本來不生滅的那個地方,那個叫本來。只要不迎不拒,也就是當下很客觀地觀察它,就會看到原來的樣子。很多人在講:「師父,我只要一看,什麼都看不到」。為什麼每一次看都看不到?這個就是奧妙!如果不是「看」能夠看到這樣,那何必看?為什麼看不到?這個就是問題了。看不到是什麼意思?那個看不到的時候是什麼呀?有生滅嗎?有變化嗎?還是不生不滅呢?還是寂靜的?還是寧靜的呢?奧妙不都在這里嗎?我們不知道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個叫本來,那個是不生滅的,那個叫做清凈的,注意聽哦!當你們在聽法的時候,全神貫注在聽法的時候,稍微向內觀一下:它有沒有起落?有沒有貪嗔痴?有沒有煩惱?如果沒有,那是什麼?是不是不生滅?是不是不動?是不是清凈的?是不是如如的?我們一直不知道什麼叫本來,我們找不到一個安住點。它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你沒有發覺到。它一直在那邊,本來就是這樣子,但是你們從來沒有發覺到!

眾生的病源就是想:從意念中生起了過去的記憶,或者是幻想於未來。叫你們一秒種不想,比死還難!師父抉擇這個「看」字的奧妙在哪裡?看,回歸當下;想,落入過去未來。使心清凈有什麼難呢?只是不攀緣而已,不落入過去、未來而已!當下哪一個不清凈!問題是為什麼不能活在當下?因為你們想慣了!所以,師父用一個「看」字,讓你們超越意識的牽引,而看到真相:一切法的法性空寂,本來清凈。不然,你要從哪裡解脫?從哪裡看到真相!

Ⅳ 觀照修行的信心

你要明白為什麼念佛。

Ⅳ 關於昆蟲記的文學常識

1.昆蟲記是【法 】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 】的傳世佳作,一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照昆蟲,將昆蟲世界化作人類獲得 【知識 】、【趣味 】、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益書。

2.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文學經典 】,「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

3.昆蟲記是法布爾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的十大卷大部頭的書,是個奇跡,而這部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 】多種文字。

4.昆蟲記中,法布爾不但仔細觀察了食糞蟲勞動的全過程,而且不無愛憐地稱它們為【清道夫 】。

5.「它們扇動雙翅,四足高高翹起,黑黑的肚子捲起觸到黃色的足,用大顎仔細搜索,從閃亮的淤泥表面挑選出精華」這是法布爾描寫【長腹蜂雌蟲】從淤泥壘建巢穴時的情景。

6.法布爾稱贊【黃蜂】的建築才能,認為在這一點上【蝸牛】遠勝於盧浮宮的建築藝術智慧。

7.昆蟲記從片段來說就是一部【傳記 】,從整體來說則是無愧於伊里亞特和奧德賽的輝煌的蟲類【抒情詩 】。

8.法布爾贊美昆蟲的愛情,特別是在【西緒福斯蟲 】這一章中刻畫得更是細致入微。

9.昆蟲記在第三卷里寫到懂的三種壘築蜂分別是【 石壘築蜂】、灌木壘築蜂和 【棚檐壘築蜂 】。

10.三種壘築蜂使用的是同一類建築材料,即含有【石灰質 】的粘土,裡面摻入少量沙粒,再加進泥匠自己的唾液柔和而成。

11.壘築蜂們使用的是同一類建築材料,它們是用【B。唾液 】把含石灰質的黏土、沙粒柔和而成的。 A。水 B。唾液 C.蜜 D。泥漿

12.當隧蜂不在家時,經常到它家打家劫舍的是【 C.飛蠅 】

A.蜘蛛 B.甲蟲 C.飛蠅 D。蟬

13.螢火蟲的進食方法是【C.用咀嚼器磨爛食物 】。

A.先切成碎塊 B。先消化、後進食 C.用咀嚼器磨爛食物

Ⅵ 學會怎樣觀照與覺知

當你的身心都停止時,那就是靜心。你要拋掉所有的作為,去覺悟它,即使只有片刻,你只是在你的中心。一旦你獲得了訣竅,就能處在那種狀態,想多久就多久。 一旦你覺知了你的本性,要開始做些事情,並保持本性不被打擾的警覺,然後你就能做些較復雜的事情。在新的生活方式中,你變成了旋風的中心。但你是超然的,這就是靜心的全部秘密,你成了一個觀照者,看著身邊事情的發生,保持你的中心不應失落。 整個的關鍵就是,覺知、觀照要始終保持,不受遮蔽,不受干擾。不要無覺知地行為。觀看、覺知和警覺的品質——那就是靜心所在。 靜心者到了最後會變成一面鏡子! ! ! 觀照:就是「觀自在」,觀察自己的身心。讓自己的覺知,時刻保持於當下。什麼也不用做,只是旁觀,念頭都是自起自消,自行解脫,與你何干?自性本自清凈。 要清楚的是: 觀照、覺知、看。 不是眼睛在看,而是心在看! ( 而且是練到了不由自主地在看!) 不是耳朵在聽,而是心在聽! (是不由自主地在聽!) 不是鼻子在呼吸,而是心在呼吸! (是不由自主地在呼吸!) 不是舌頭的感覺,而是心在感覺! (是不由自主地在感覺!) 不是身體的感覺,而是心在感受! (是不由自主地在感受!) 萬念由心起,但要煉到如如不動!(而且要煉到不由自主地去觀照、覺知、看) 才是上乘功夫 ! 努力吧,佛子們! 請注意你不忘記觀照、覺知、看。 一:你要成為一個觀照者 當你什麽事情也不做的時候——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在任何層面上——當所有的活動,你只是存在,就是在,那就是靜心。你不可能做它,你不可能練習它:你只有去覺悟它。 無論何時當你能找到只是存在的時候,那麽你就拋掉所有的作為。思想也是在做,全神貫注也是在做,沉思默想也是在做。即使只有一個片刻,你不做任何事情,你只是在你的中心,完完全全地放鬆——那就是靜心。而一旦你獲得了它的訣竅,你就能處在那種狀態,想多久就多久,最終你能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處在那種狀態。 一旦你已覺知你的本性能保持不被打擾的方式,以後慢慢地你就能開始做些事情,並保持你的本性不被打擾的警覺,那就是靜心的第二部分——首先,學會怎樣存在,然後學會一點點行動。清掃地板,洗個澡,但保持你自己的中心,然後你就能做些較復雜的事情。 比如,我在給你們演講,但我的靜心並不受干擾,我能不斷地演講,但在我的中心裡面,甚至連一點微瀾都不起,它只是寧靜,完完全全地寧靜。 所以靜心並不反對行動,它不是要你逃避生活,它只是教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你變成了旋風的中心,你的生命繼續著,事實上它會更強烈地繼續著——更多帶著的快樂,帶著更多的明凈,更多洞見,更多的創造力——但你是超然的,只是一個山頂上的觀照者,只是看著你身邊所有的事情發生著。 你不是做者,你是觀照者。 那就是靜心的全部秘密——你成為一個觀照者。「做」就在它自身的層面上繼續著,沒有什麽問題:砍柴、打水,你做小事和大事,只有一件事不允許,那就是,你的中心不應該失落。 那個覺知、那個觀照應該始終保持,不受遮蔽,不受干擾。 最基本的核心,靜心的靈魂就是學會怎樣觀照。 一隻烏鴉在叫……你在聽,這些是兩方面的——客體和主體,但你無法看見哪個是看著這兩者的觀照?——烏鴉,聽者,而還有某個人在看著這兩者,這個是很簡單的現象。 你在看著一棵樹:你在那兒,樹也在那兒,但你不能發現另外一件事嗎?——你在看著樹,而在你內心還有一個觀照正看著你在看著那棵樹。 看著就是靜心,你看著什麽是無關緊要的,你能看著樹木,你能看著河流,你能看著雲彩,你能看著周圍游戲的孩子。看著就是靜心,你看著什麽不是關鍵,客體不是關鍵。 觀看的品質,覺知和警覺的品質——那就是靜心所在。 記住一件事:靜心意味著覺知。無論你做什麽都帶著覺知就是靜心。行為並不是問題,但是問題是你帶給行為的品質。如果你帶著警覺散步,那麽散步就能成為一種靜心;如果你帶著警覺地坐,那麽坐也能成為一種靜心;如果你帶著覺知地聽,那麽聆聽鳥兒歌唱也能成為一種靜心;如果你保持警覺和觀照,那麽只是傾聽你頭腦內部的噪音,也能成為一種靜心。 整個的關鍵就是,你不要無覺知地行為,那你做什麽都是靜心。 二:覺知的方法 覺知的第一步就是觀照你的身體,慢慢地,慢慢地你會變得對每個姿勢、每個動作都有所警覺,而當你變得覺知,一個奇跡就開始發生:你以前習慣做的許多事情一下子消失了,你的身體變得更加放鬆,你的身體變得更加協調;一種深沉的平靜在你的體內開始呈現,一種美妙的音樂在你的體內脈動。 然後,開始覺知你的思想,對思想必須是同樣那麽做,它們比身體更加微妙,當然也更加危險,而當你變得覺知你的思想,你會被你的內在所進行著的感到吃驚,如果你將在任何時候所進行著的一切記錄下來,你會大吃一驚,你將不會相信,這就是你內在所進行的事。 過十分鍾後,你讀它——你會看見裡面有一個發瘋的頭腦!因為我們並不覺知,這整個的瘋狂不斷地涌動著,就像一股暗流。無論你在做什麽,它影響著你,或者你並不做什麽,它也影響著你,它影響著一切,而它的全部總和就將是你的一生!所以這個瘋子必須被改變。而覺知的奇跡就是除了只是變得覺知以外,你無需做任何事情。 正是以觀照它的現象來改變它,慢慢地,慢慢地那個瘋於消失了,漸漸地,漸漸地思想開始落入另一種形式,它們的混亂不在了,它們變得更加有序了,而後再一次,一種更深的寧靜呈現了,而當你的身體和你的頭腦是寧靜的,你將看見它們相互間也是和諧的,那兒有一座橋,現在它們不再會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它們不再騎著各自不同的馬,第一次它們協調了,而那種協調對第叄步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那就是變得覺知你的感覺,情感和心境。 那是最微妙的層面和極其困難的層面,但是如果你能覺知思想,而後它也只是更進一步而已,需要一點更高的覺知,於是,你開始反映你的心境,你的情感,你的感覺,一旦你覺知所有這叄者它們都能連結成一個現象,而當所有這叄者就是一個——完全地在一起作用著,一起哼唱著,你便能感覺所有這叄者的音樂,它們已經成為一支管弦樂隊——於是第四步發生了,而這是你無能為力的,它照著它自身發生,它是一個來自整體的禮物,它是給那些做了叄個步驟的人的回報。 這第四步是使人醒悟的最終的覺知,一個人變得能覺知到他自己的覺知——那就是第四步,它能造就一個醒悟的佛陀,而只有在醒悟中,人才會懂得什麽是喜悅。身體知道快感,頭腦知道高興,心靈知道快樂,第四步則是知道喜悅。喜悅就是門徒或求道者的目標,覺知就是通向目標的道路。 重要的事就是你是觀照著的,你不忘記觀照,你一直在看著……看著……看著,而慢慢地,慢慢地,當那個看者變得越來越統一、越來越穩定、越來越不波動,一種變化就發生了,你所看著的事就全都消失了。 看者自身首次變成了被看者,觀照者自身變成了被觀照者。你已經回到了家。 要清楚的是: 不是眼睛在看,而是心在看 不是耳朵在聽,是心在聽 不是鼻子在呼吸,而是心在呼吸 不是舌頭的感覺,而是心在感覺 不是身體的感覺,而是心在感受萬念由心起,但要煉到如如不動

Ⅶ 怎麼觀照自己

呵呵我看到你用 觀照 一詞用於自己身上你讀過關於佛法的書籍?看了你的敘述 感覺你還是沒有去掉心中的一些雜念 你應該清楚的意識到 一切擾亂心的事情 是你心不清靜 你可以在心思多的時候坐闡定 如果還是靜不下來 就多看看金剛經 那裡記載了很多去除雜念 讓人放下的句子。加油。

Ⅷ 觀照是什麼意思如何觀照

或者說什麼是觀照的狀態?這個問題似乎更應該用於實踐而不是用於討論,不過實踐的結果總是會產生一些問題。大概有這樣3點:1。觀照與觀察的區別:雖然奧修就這兩者談過很多,不過卻並不是很清楚。他主要是說觀察是一種主體(你)對於客體的行為而觀照則沒有主客體之分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但是他提出的到達這一狀態的方法,即把主體(你)轉換成客體來觀看,包括三個階段,分別是身體,頭腦(思想)和情緒。而這明顯也是用了主客體的兩分法。2。那個「觀照「在哪裡觀照?奧修曾說到觀照就好像後面有一個人在看著你,但是誰又在看著那個看著的人呢?「一旦你認為你在觀照,那麼你就錯過了。因為這也是一個思想,而思想卻是要被觀照的東西。「似乎有點觀照無所不在,所在皆無的感覺。這樣觀照就成了一個無限的過程,你永遠也不能確定說你現在已經達到了那種狀態。而觀照也就由一種在世事的無常中找到一種恆久不變的東西變成了尋求無常本身。「你不是你可以觀照的東西,你也不是你可以知道的東西。「3。努力和放鬆,做與發生的關系?這個問題就不多說了,也就是相反相成,物極必反的問題。唯一要提到的就是這裡面的一個全然的問題,「全然的努力和做,放鬆自然就會發生在你身上。「那麼,如何全然?人是行為都是屬於部分的,一個人如何可以通過部分達到全然?

Ⅸ 「觀照」一詞是什麼意思

觀照:佛家語。用智慧來照明真理

閱讀全文

與觀照思想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