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細胞工程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兩大領域.近年,細胞工程領域成果迭出,
(1)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所依據的生物學原理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欲使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培育的植株無病毒,選材時一般選取莖尖、芽尖或根尖.
(2)在進行體細胞雜交之前,必須先利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去除細胞壁,獲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質體.進行原生質體間的融合時,常使用的誘導劑是聚乙二醇(PEG).
(3)在進行動物細胞培養前,需先用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處理組織塊,使其分散成單個細胞.進行動物細胞培養時,所需氣體主要有O2和CO2;另外,所用的合成培養基中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漿等一些天然成分.
(4)制備單克隆抗體過程中,經選擇培養得到的雜交瘤細胞需進行克隆化培養和抗體檢測,經多次篩選可獲得足夠數量的能分泌所需抗體的細胞.與常規的抗體相比,單克隆抗體具有的顯著特點是特異性強、靈敏度高,並可能大量制備.
故答案為:
(1)植物細胞的全能性莖尖、芽尖或根尖
(2)纖維素酶和果膠 聚乙二醇(PEG)
(3)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 O2和CO2 血清、血漿
(4)克隆化培養 抗體檢測特異性強、靈敏度高,並可能大量制備
B. 誰能知道中國當代敦煌學研究成果有什麼啊
敦煌學研究成果迭出
專家學者昨聚會鳴沙山紀念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
洪崇恩
我國目前最高的室內大佛——莫高窟九層樓大佛「長」高了一米;唐人小說的「鼻祖」是敦煌講唱文學;敦煌石窟內的許多貌似西王母、東王公出遊圖像的天井畫,其實是一種正處於「神人臨界」狀態間的「登仙圖」……今天,正值敦煌藏經洞文物重見天日100周年,與敦煌朝夕相處的中國敦煌研究院的敦煌學家和文物工作者在鳴沙山邊聚會切磋,以大批最新研究成果來紀念這一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日子。
從1943年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的機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至今,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研究所)已走過了56年的坎坷歷程。半個多世紀來,經過以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為代表的三四代人在大漠戈壁中艱苦奮斗,敦煌研究院不僅使大量瀕臨危境的敦煌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還在石窟壁畫、塑像臨摹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改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繁榮我國敦煌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敦煌學界的廣泛贊譽。
最近,為了迎接藏經洞被發現、大量古代敦煌文物重見天日100周年,敦煌研究院即將主持召開「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研究院的學者們潛心研究、積極准備了大批論文,參加這次盛會。其中,彭金章的《莫高窟「九層樓」考古新發現》等,不乏獨特見解和重大創見。
C. 魯迅小說集《吶喊》、《彷徨》中的內容真偽性
如果我們可以消解人為的抑或意識形態強加於魯迅頭上的神聖光環,或者祛除不分青紅皂白的有意遮蔽與誣蔑,換句話說,如果(即使)能夠中和魯迅身上近乎兩極分化式的酷評,如"最受誣蔑的人" 和"最勇猛堅決、正確偉大"等對魯迅的形塑 的諸如此類的極端話語,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毫無疑問,魯迅依舊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鮮活、觸目驚心與備受爭議的靈魂之一。甚至可以推定的是,他仍然會在21世紀發揮他應有的不容忽視又個性十足的獨特歷史功用。
魯迅研究成為一門聲名顯赫、研究資料近乎汗牛充棟的"魯學" 無疑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魯迅的無盡魅力甚至魔力 。然而,被公認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的魯迅其小說集也不過三卷:《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共33篇。耐人尋味的是,魯迅如何實現了從傳統小說到現代小說以及他小說自身內部的兩次"創造性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 ?尤其是,他又如何通過小說敘事模式的嬗變來呈現他對"現代性"的獨特認知與迎拒姿態?
某種程度上,敘事方式的更新和遞進是小說演變的靈魂。如人所言,"對新小說來說,最艱難、最關鍵的變革不是主體意識,也不是情節類型或者小說題材,而是敘事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敘事模式"是一個眾說紛紜、流動不羈的概念,但在本文中,它是指從敘述人營構、敘事的策略等總和所提煉出的不同範式(paradigm)。如人所論,"敘事方式是一組手段和語言方法,它們創造一個故事中介者的形象,即敘事作品中所謂的敘述者"。
在我看來,魯迅小說的敘事模式基本上經歷了可謂兩次大的嬗變。一次是,如果將魯迅從整體上置入"文學革命"的滾滾大潮中進行外部動態觀照,他挾晚清小說界革命之威引領風騷,推動了中國小說敘事從傳統漸次步入現代的轉變,主要是《吶喊》、《彷徨》為代表;另一次則發生在其小說內部,魯迅以其《故事新編》部分實現了他更新小說敘事、創設小說類型的企圖,盡管這背後可能掩蓋了我們不得而知的更大的敘事創新與文體學野心。
比較而言,有關第一次轉變的研究往往聲勢浩大、成果迭出。一般而言,幾乎所有專論魯迅小說的著述都或多或少的論及了《吶喊》《彷徨》的敘述創新及其轉折意義;而第二次轉變的研究則相對比較薄弱。盡管自從它誕生那一天起就爭議不斷,但真正能將它置於魯迅小說內部發展規律的平台上剖析,並指出其轉捩與創新意義的研究極其罕見。 為此筆者的重點將適當向第二次轉變傾斜,同時以巴赫金的小說性理論進行探究。所以本文的論述主要分如下三部分:1"小說性"理論的層面與可適用性;2魯迅的力量,主要考察他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的角色;3狂歡:在意圖與實踐之間。主要探究《故事新編》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吶喊》、《彷徨》的敘事更新。早在1923年,茅盾先生就靈敏地指出,"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就連對帶有左翼色彩的作家(品)不無偏見的夏志清也認為,"短篇小說一開始卻是非常成功的。給這一類型文學奠下基礎的是魯迅。他在一九一八年發表的《狂人日記》,純熟地運用了西方小說的技巧,與中國傳統的說故事方法完全兩樣,因此可以稱為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始祖。"
中國現代文學史家王瑤先生也強調了魯迅的現代文學史上的奠基人地位,"魯迅用自己的創作實踐擴大了新文學的陣地,同時由於這些小說內容的深刻,表現的新穎……為新文學奠定了基礎。"
不難看出,魯迅作為現代中國小說鼻祖的位置是得到公認的,同樣,他在小說敘事模式的轉換中也擔當了類似角色。問題的關鍵在於:它是如何實現的?
在巴赫金那裡,"小說性"和轉型期緊密相連 的,而現代中國小說的誕生本身就暗含了小說性的內在特徵:雜語性、兼容並蓄等。清末民初轉型期的新小說自然也不例外,"新小說卻是從其它文學形式獲得不少靈感。笑話、軼聞、答問、游記、書信、日記、敘事詩、見聞錄等傳統詩文形式的滲入小說,都曾對新小說敘事模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反過來,恰恰是因為此特質,小說也被推上了歷史潮流的浪頭,為人矚目。王一川指出,"中國人的新型現代性體驗是與新的生活語匯如全球化世界概念、來自西方的科技話語和現代器物名稱等交融在一起的……小說由於能以散文體方式敘事、抒情和議論,還可以把詩體等其他文類兼容於自身之中,因此得以成為容納現代生活新語匯的合適形式。因此,小說在表現新型現代性體驗方面交上了好運,成為現代文學的主導或中心性文類。"
魯迅的《吶喊》《彷徨》同樣也體現出其豐富的現代性,甚至是先鋒性。從整體上看來,他除了延續舊有的體式-情節小說以外,還開拓出"以寫實性生活片斷為結構主體的片斷小說"、"以刻畫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命運線索為結構主體的心理小說"和"以特定的氛圍渲染和情感、意蘊表達為結構主體的意緒小說" 等等。
"小說性"顛覆和解構的一面在魯迅的《吶喊》《彷徨》中有非常醒目的表現,比如《狂人日記》。無論是反思國民性、痛陳封建禮義說教的罪惡都或具摧枯拉朽之氣勢,或意義深遠綿長,在在令人省察。劉禾指出,"狂人日記卻著重於中國歷史的象徵性病理診斷--暗含著西方規范的參照--它大大超出了任何個體心靈的字面解釋" ,這無疑從內容上指出了其富含現代性的一面。王潤華也在他的〈西洋文學對中國第一篇短篇白話小說的影響〉中縷述了果戈理《瘋人日記》、迦爾遜《紅花》和尼采《察拉斯忒拉的序言》等對《狂人日記》的敘事、內容、意義等的宏觀的細微影響。
但需要明了的是,現代性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理解為反思和批判自我的態度和趨勢,這當然也是後現代性得以發展的理由和空間之一。從此角度講,魯迅小說的現代性中也包含了另外一種獨特的聲音與反抗姿態,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魯迅式的現代性"。顯然,它包含了諸多復雜的指向和源泉:他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熟諳和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模式的獨到品位及引領式論述 自然使他超越了許多時人對西方現代性的毫無保留擁抱的幼稚,反而多了幾分少見的本土式的冷靜與成熟。李歐梵在他著名的《鐵屋中的吶喊》一書中探尋魯迅的現代性的手法就是通過尋根傳統卻避開西方來展開。
魯迅的通過譯介和閱讀外國小說以及留學日本的體驗有使他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堅持"拿來主義"的博大胸懷。同時,"也正是文學傳統中的核心層次的那些要素,才決定著新文學在發憤精神、史傳意識、抒情風貌、意境美感、白話文體等諸多方面同中國古代文學發生著深刻的歷史聯系,呈現了文學歷史連續性的許多有聲有色、誘人追尋的生動具體的形態。"
如果通讀魯迅這兩部小說,我們可以發現,魯迅的小說主題的現代性表達似乎背離了現代性的原初語境,而更多呈現出對鄉土中國的深沉又細密的關懷與纏繞,如《阿Q正傳》、《故鄉》、《祝福》、《孔乙己》等莫不如此。"毫無疑問,魯迅的作品被看成是中國現代性意義最典型的表達……也許更重要的在於,魯迅表達了一種鄉土中國的記憶,這些記憶從中國現代性變革的歷史空檔浮現出來,它們表現了與現代性方向完全不同的存在。魯迅在這里寄寓的不只是批判性,而是一種遠為復雜的關於鄉土中國的命運--那些始終在歷史進步和歷史變革之外的人群的命運。" 如果非要給這種逸出與背離以現代性的名義的話,那它應該是"魯迅式的現代性"。
D. 迭出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群人里頭顯得很突出,B,正襟危坐,形
D
頷首低眉:形容低著頭,顯得很謙卑恭順的樣子。
E. 「佳作迭出」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好的作品不斷出現
F. 請問各位大神,知道中葯或天然葯物在國際上最突出的標志性成果是什麼嗎急用,在線等,萬分感激!!
天然葯物是指動物、植物、和礦物抄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葯理活性的天然產物。在中國中葯等同於天然葯襲物
G. 袁隆平說過哪些名言
1. 成功沒有捷徑。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2. 人身上最值錢的東西是腦袋裡的知識,錢夠用就行了,多了是包袱。
3. 我們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堅守,如果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有些事情,我們也要勇於放棄,必要的放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堅守。
4. 至於榮譽,我認為它不是炫耀的資本,也不意味著「到此為止」,那隻是一種鼓勵,鼓勵你向更高的目標攀登!
5. 科學研究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這個是關鍵。搞科研,應該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
6. 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權威、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
7. 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總結了兩條,愛好:「自由」;特長:「散漫」,加起來就是「自由散漫」。我還就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8. 我是搞育種的。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揚科學精神。
9. 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這個是基本前提。如果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沒有感情,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有了感情,才會為社會做一些事情、獻一份愛心,這樣你才會有欣慰感。
10. 有愛好,不但讓你的世界更豐富,還可以在知識、文化、精神層面上相互『雜交』,互相啟發。
H. 鄧興旺的人物成就
科學界唯有創新值得尊重和提倡。他對葉綠體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新見解,由1987年的《生化》、《細胞》雜志發表出來後,引起傳統觀念的震盪,也給美國教授們留下深刻印象,推薦這個中國學生獲得美國生命科學基金會的博士後獎學金。10多萬美元的獎學金,使他得以在美國農業部與伯克利分校合辦的研究所里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他以十字花科擬南芥為模式,研究光信息在植物體內的轉換和傳導機制的課題。經過多次失敗,反復實驗,終於培育成功擬南芥的光性狀突變植株,於1992年單體分離培養出第一個光性狀調控基因COP1,測定了它的分子結構、作用和精確位置,實現了該項目研究的突破。
他是世界著名的基因結構發源地——長島冷泉港試驗室高級研討組的三個主持人之一。他在教學方面也成果迭出,編寫和講授了把植物學最新成果融入本科生遺傳學、細胞分子生物學專業課的新課程,為研究生開設了《植物遺傳和發育》專業課。
1995年8月28日,美國白宮宣布30位青年學者獲得柯林頓總統頒發的「1995年總統教授專家獎」。這是一項美國國家獎。獲獎者還可以連續5年每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10萬美元研究撥款的權利。美國政府通過這一獎項,為21世紀培養最優秀的科技人才。他從上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美國總統獎,被耶魯大學生物系破格晉升為教授,主持該校一個大型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功成名就之後,他不忘祖國人民的養育之恩,多次回國講學和交流生物工程新技術,以報效祖國的科學事業。
2015年12月8日,在《自然》雜志舉辦的「2015科研·創新·創業國際研討會」上,鄧興旺被授予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並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共同獲得中國北方終身成就獎,各獲得2.5人民幣獎金。
I. 章乃器的富己富國
抗戰時期,戰時經濟更加艱難。戰火波及安徽後,由於富縣不斷淪喪,皖省財政幾近不支,至1938年2月份,公教、軍人欠薪餉達兩三個月。號稱地方理財能手的省財政廳長楊綿仲回天乏術,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誠邀章乃器出任財政廳長。章乃器未正式上任前就摸清了皖省財政主要靠天賦和鴉片特稅維持,另需國庫補貼。針對當時發國難財成風的情況,他向李宗仁提出「鏟除貪污,節約浪費」的主張,李宗仁堅決支持。
1938年3月章乃器走馬上任,他嚴以律己,宣布「財政廳的經費也徹底公開,包括廳長的辦公費,打破過去廳長包辦經費的惡例」,接著請國民政府處決了貪污分子省教育廳長楊廉,嚇跑了省建設廳長劉式庵以下區長、縣長等貪污分子,同時嚴辦了一批腐敗分子,收繳了一批被截留的賦稅、公款,財政壓力得以緩解。他又節約浪費,嚴禁死魂靈吃活薪,對舊軍隊吃空額的頑疾下猛葯,頂住了官場人情風。廖磊接任李宗仁後形勢更加嚴峻,他下車伊始就拉著章乃器的手問「財政還能支持,是真的嗎?」
章乃器果然有辦法:首先把不肯配合的省銀行總經理程振基免職,巧妙地避開省行無發鈔權的問題,先由省府發行少量地方公債,再以公債作抵押,由省行印發小額本票約200萬元作為貨幣以應急。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是他設立貨物檢查處,徵收貨物檢查稅,其原則是「對敵占區與我區之間進出口物資分類進行查處。我區運往敵占區的第一類禁運物資為金、銀、銅、鐵、錫、腸衣、豬鬃等,查到後即予以沒收;第二類禁運物資為大豆、煙葉、棉花等等,查到後可以發還,但只准在我區銷售;對敵占區運入的物資,如果是鴉片和日貨,如日偽廠生產的布匹、紙煙、紙張、文具等,查到後即予沒收;敵占區華商生產的照章納稅後放行」。這是非常高明的,平戰分明、敵我分明。他的貨物檢查稅制度,得人得法,登時化腐朽為神奇,被國民政府推及全國。
另外,他還斷然決定賣掉7萬石食鹽藏鹽於民和根據市場原則收購糧食,都顯示了他的過人才略。他說「這7萬石食鹽,只要真正到了老百姓手裡,將來大別山再怎麼樣的緊張,敵人再怎麼封鎖,我們是可以支持一個時的。」
當時收糧價格為1.4元/斗,屬於高價,國民黨內就有人想強買,但章乃器始終堅持公平交易。他認為「即使糧價高了一些,這筆鈔票落到老百姓手裡,對我們穩定抗日根據地仍然有好處。從城鎮的金融來看,不久就可以看到繁榮的局面,摧垮敵人的封鎖。」
李宗仁稱章乃器「整頓稅收,頗見成效」,「最初在我們想像中,在敵後打游擊是件極艱苦的事,孰知事實證明大謬不然。大別山根據地後來竟變成敵後的世外桃源,比大後方還要安定繁榮。」章乃器主持皖財,節約了中央財政400多萬元,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數字。他被排擠走後,皖省財政立即陷於困境,廖磊追悔莫及,憂憤以歿。
1940年6月章與上海銀行的陳光甫合資創建了上川實業公司,設酒精廠、手搖發電機廠、機器廠、畜牧場等,章乃器為總經理。他判斷准確,時戰備物資極端匱乏,民間機動車幾乎弄不到汽油,酒精廠生產的無水酒精正可替代汽油,因此獲利甚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進口通路不暢,原材料價格爆漲,公司的電機廠、機器廠所存的五金、電器材料隨之自然升值,公司資產無形中增值。
後他與合資方因經營問題分家,他用分得的五萬美金百萬法幣於1944年4月間另組上川實業公司,為大股東,任總經理。公司開始以投資為事,但由於通貨膨脹,幣值和物價波動不已,遂改以土產運銷和進出口業務為主。戰後公司總部遷上海,重慶、蘭西安、香港、台灣、東北、漢口設辦事處,從布局來看很見活力。至1947年六月,公司共有資本法幣1億元計10萬股,他自擁27097股,加上他見接控制的股份,可佔全股的2/3。 自己富了不算什麼,他更關心戰時整個民族工業的存亡發展。章乃器指出「民族工業現有基礎必須保存,必須發展,否則戰後欲重振旗鼓,更非易事。眼下危機,如果不謀挽救,則後方工業百分之九十要倒在地下。如果民族工業倒了,則代之而起的將是帝國主義侵略資本、利用政治權力與民爭利的官僚資本,以及投機取巧的發國難財者。這三種勢力,不僅破壞抗戰,而且足以致戰後經濟於死地。為了挽救民族工業的危亡,工業界自己應該設立一個研究所,為民族工業從事調查研究,宣傳呼籲,仗義執言,指出阻撓民族工業發展的反動勢力和錯誤政策,減輕工業界所受到的壓力。」
1943年9月1日中國工業研究所成立,章乃器為所長。該所系私立,人員精幹,選題慎重,成果迭出,切合實用。這個所自然充當了民族工業的主要研究咨詢機構和喉舌,經常就熱點難點問題座談,並出版工業問題叢刊、參考資料、專題報告、會議紀要等,1943年11月起發行物價旬報,將物價指數、外匯行市、各大城市利息、國家歲收歲支預決算、外國在華投資情況等信息資料匯集成刊,發送業內人士參考。他還主編了《工商手冊》,全書40章60萬言,包括工商業組織、管理、會計、法令、稅收等,請專家和政府職能部門主管分撰,並附詳盡的數據、公式、文簿程式,受到工商界人士的贊譽。1944年底該所又拿出了《工業界當前之困難》、《工業界當前困難解決辦法》兩個成果,解決實際問題。 四十年代初是章乃器的又一次理論高峰,此時他的主要經濟思想是:1、對惡性膨脹的分析,並找出解決的根本辦法。他巧妙地比喻說「通貨、物價和軍事支付三者,好象是三匹脫羈的馬,兜著圈子瘋狂的前後追逐,但又好似被鬼捉弄的,永遠的誰也追不上誰。最後他們是同時聲嘶力竭的倒斃下去了。」他認為「增加生產是平抑物價的最基本的手段」。2、利用節制游資,實行國民財產登記制度。他認為大後方物價騰飛的原因是「少數發國難財的奸商和貪官污吏」利用手中游資投機居奇、哄抬物價造成的。「過去的通貨膨脹雖然已經造成偌大的游資,然而當前的嚴重問題卻是游資的力量已經超過全部法幣的數量,已經能夠左右整個的商品市場,而且足以逼迫通貨的膨脹了。」他主張建設股票市場並勸募公債、鼓勵儲蓄,使消費與積累良性互動,同時要求政府以行政手規范商品的儲藏運輸行銷,平抑物價。當時馬寅初大罵官僚資本,孔祥熙非常被動,幾次想請章乃器寫文章反擊馬寅初,章乃器沒有接受。章乃器還於1941年11月在《大公報》撰文《由節制游資說到國民財產總登記》,力主凍結游資、規定法幣使用限額、推廣票據流通,極力推動經濟上路;同時提出對國民的土地、商品、外幣、證券和債券等進行財產登記。3、設計工業立體發展,要管理也要自由。他認為中國戰時經濟體制應「以德國式的統制為主,以英美式的自由為輔」,並且建構了自己「工業立體發展理論」。他說「現代的戰爭是立體戰爭,現代的工業發展也應該是立體的發展。」工業組織和技術單向發展,只能是重復建設和技術浪費,有數量沒有質量。他全面提出戰士生產的八個要求:「甲、適當分配工業地域;乙、統籌供給工業資金;丙、確立工業生產計劃;丁、管理原料動力與技術;戊、實施設廠核准制;己、厲行生產標准化;庚、確定工業保障。」他提議「經濟部應該有一個強有力的技術團,那裡面不但要容納國內第一流的技術專家,而且要即速展開外交活動,更多的邀請英、美、蘇各國有經驗的技術專家,擔任工業立體化的指導工作。」4、對如何發展民族工業和使用外資,提出看法。他認為戰後須克服兩個難題:〈1〉怎樣最大限度使用國內私人資本而又力避資本主義;〈2〉如何最大限度吸引外資而又保護民族工業。他主張制定法律保護民族工業,鼓勵其擴大規模以與外抗衡。
J. 對比思考:中科大是中國的什麼
中國科大的優勢學科主要是理科、新興工科和金融,下面簡單羅列
理科主要包括: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天文、地球(理科寬基礎,所以不列方向啦)
工科主要包括:量子工程、核技術、新興材料、機器人、超級計算機、軟體、微電子、多媒體
管理主要包括:金融(原數學系分出)和管理工程(國家重點學科)
在描述中國科大的優勢學科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大科學工程
國家實驗室是nation lab,要比國家重點實驗室牛了一個數量級。我國已建成的國家實驗室共4個,高校僅一個既科大的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國務院正式批復在建的有6個,其中3個在高校,科大佔了1.5,分別是巨牛的合肥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和共建的穩態強磁場
一、就理學而言,科大在的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天文、地球都是非常強的,既有學科傳統,又有牛人傳承。
1、物理
可供選擇的專業太多了,有最具明星相的國家實驗室合肥微尺度國家實驗室撐腰。單說量子信息、量子計算、量子通訊學科吧,在世界上都是leader級的,成果迭出,讓國外傻眼。超導在世界上也巨牛,去年的超導研究成果就入選世界十大科學進展。納米也是不得了,發表的論文超過加州大學佰克利分校,位列全球高校第三。
科大的院士就屬物理的院士最多,一低頭,不小心就撞著物理院士了。
培養的人才也賊牛,少年班的伊尹,小小年紀,就在哈佛揚名立萬,搞的是超弦理論,該理論目的是統一自然界的物理。科大本校也是有不少人研究這個東西。
2、化學(理)與材料(工)
也是超強啊,科大的老校長朱清時和現任校長侯建國兩位院士都是搞化學的,都是40出頭就當選院士,侯院士曾在原子上寫出中國兩字,此外化學老院士還有好幾位,基本上主要專業都有院士領銜。
新興材料也牛得不行啊,特別是納米材料論文世界高校第三,超導材料制備,《科學》和《自然》大作迭出,還入選世界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原材料和機械材料屬於傳統工科,該校沒有相關專業,此所謂新興工科。
3、數學
科大早期的數學當然是中國高校最牛的了,有華羅庚、吳文俊(第一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和雜交水稻之父兩人一起領獎,干到退休,仍在發揮余熱)、馮康,今年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數學家谷超豪是上上任科大校長。但90年代後數學顯弱,最近幾年開始恢復。新世紀該校數學出了個超牛新人叫沈維孝,在國內數學界算是把天都給牛黑了,但該兄今年剛去了新加坡,如果大家在科大學數學的動力系統相關課程,倒是有可能聽到他的課。
4、生物
科大的生物規模比較小,但每個專業在國內都是前幾名,最重要的是許多生物系統都是「微尺度」的,生物研究同樣有合肥微尺度國家實驗室支撐,科大一些生物實驗室就放在國家實驗室里。
科大的蛋白質學科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項目,這個學科肯定是很牛的。科大沒有醫學院,對生物的拖累挺大。
科大生物系培養了一批牛本,都在國外發跡了。如果你來科大,恰巧聽到他們的講座也很正常,出國有牛師兄牛師姐罩著也不意外。庄小威女,30出頭就是哈佛終身教授,研究成果就已經候選若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