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楊化桂的研究成果及獲獎情況
多年來一直從事新型能源材料和催化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迄今,已獲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曙光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獲得世界專利2項,申請澳大利亞專利1項,中國專利2項。在國際著名刊物如Natur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所發表的論文目前已被引用670餘次。單篇引用最高已達210餘次,引用次數超過150次的有兩篇。其中發表於Nature的論文被Nature Materials、Chemistry World、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新華網、科學通報和澳大利亞媒體The Courier Mail,The Australian,The Age,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ABC Radio等在第一時間給予報道,認為這是在水分解制氫和光催化材料領域的重要突破,並為研製具有更優性能的太陽能電池提供了有利的技術保證。
② 宋煥成的學術成果及獲獎情況
攝影作品創作復發表數千件,參加國際制及全國展覽,並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展出,其中獲全國一等獎三次,二等獎六次,三等獎十五次,優秀獎二十餘次。多次擔任全國性比賽和展覽評審委員及組委會工作。
1971年以來,參加國際,全國展覽,發表作品1000餘件。其中獲金獎3次,銀獎6次,三等獎和佳作優秀獎30餘次。在日本東京,北京,南京等地舉辦個人展覽。 2000年,獲全國攝影教育「紅燭獎」。 美術方面:創作油畫,水彩畫作品100餘件,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第三屆水彩畫展,首屆中國油畫靜物展,首屆中國水彩畫藝術展,中國風景油畫展。出版有民居圖集等,在北京,日本東京,青島等地舉辦個人水彩,油畫展。
③ 丁曉群的主要成果及獲獎情況
近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
1、電壓無功優化運行自動控制,用先進的優化方法和控制技術實現對電網中電壓無功的自動控制,起到提高電壓水平、降低網損、提升電能質量的作用。
該研究成果已分別在全國18個省的省級、地區電網180多家電力用戶中獲得推廣應用。
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兩項;
獲得軟體著作權3項;
2001年中國電力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4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5年福建省電力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004年福建省電力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4年山東省電力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0年河南省電力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電力設備故障診斷,運用人工智慧理論及技術探求了電力設備新的特性量的選取、故障類型與故障部位的診斷。
3、電能質量,主要是對電力變壓器在線經濟運行,電網線損綜合計算與分析,無功補償設備的優化配置、動態無功優化、諧波的分析與治理等課題的研究。
南京河海電力軟體有限公司的產品與服務已經遍及全國180多個省、地、縣電網。
④ 馬捷的主要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
先後參加過多項國家863重大項目和科學院重大項目,在「曙光2000-I」、「曙光2000-II」以及「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等的研發工作,是「曙光2000-II」和「曙光3000」通信系統的主要設計者,「曙光4000」項目中是系統軟體負責人。曾獲得2003及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⑤ 李潮海的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
1.不同株型玉米雜交種合理利用及子粒品質與環境互作研究,1992,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回獎,第四答名;
2.小麥玉米噸糧田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1993,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三名;
3.河南省夏玉米高產理論與技術研究,1993,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名;
4.氨基酸螯合多元微肥的研製與應用,1996,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名;
5.豫東平原中低產區小麥玉米高產、高效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1997,司法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名;
6.河南省不同生態經濟區玉米復合群體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研究,1997,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
7.黃淮海平原夏玉米超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1999,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
8.豫東平原中低產區玉米增產綜合技術研究,1999,河南省星火科技二等獎,第二名;
9.植物生產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及主幹課程教學內容和體系的改革與實踐,2001,河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一名;
10高等農林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2001,河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三名。
⑥ 學術成果及獲獎情況怎麼填
填成果的具體名稱、再填獲獎的時間,頒獎的單位(注意:一件成果、以最高為准,不要重復
⑦ 吳宏春的主要成果及獲獎情況
國家科技進來步三等獎,中自子輸運理論數值方法與核電計算軟體研究,第三獲獎者,1992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子輸運理論數值方法與核電計算軟體研究,第三獲獎者,1992年
國家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石油中子測井數值模擬及計算軟體研究與應用,第三獲獎人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壓水堆核電廠燃料管理計算及換料設計優化研究,第四獲獎人
1996年5月,經省人事廳、省組織部和省科協聯合評選,被評為首屆陝西省優秀青年科技獎
⑧ 朱詠北的代表成果及獲獎情況
課題:教育部課題《面向二十一世紀高師音樂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國家「十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子課題)《新編音樂教育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十五」規劃課題(第二負責人)《高師音樂專業現代職業教育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核心組成員)《音樂教師培養國際比較研究》;
著作:《21世紀高師音樂教育研究》、《步入音樂的聖殿》、《中學音樂學科教育比較研究》;
獲2002年湖南省十佳德藝雙馨音樂家稱號。
1977年,以優異的成績被湖南師范學院藝術系錄取,1982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主要從事音樂教育學、鋼琴以及音樂心理學等課程的教學科研工作。
期間,在學校及校領導的重視和培養下,他成為湖南師范大學第一批獲得雙學位的教師;隨後於1985年到上海音樂學院進修鋼琴教育;1988年赴德國柏林大學進修音樂教育,1997年至1999年,先後赴加拿大、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考察學習。
在學術上,朱教授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並於2005年繼續深造,攻讀音樂高等教育的博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理論修養。
「十五期間」,主持完成教育部教科規劃課題《面向21世紀高師音樂教育研究》,主持國家級、省級課題8項,參與國家級課題、省級課題5項。2004年,組織對湖南部分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調查,並撰寫了4篇調查報告,完成國家重點課題「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子課題,課題成果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此課題在許多研究領域作了許多開創性研究,為國家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完成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合格考試研究」,被載入成果集《高師教育論》。
出版專著《21世紀高師音樂教育研究》、《步入音樂的聖殿》、《新編音樂教育學》等七部,主編教材《鋼琴必修教材》、《音樂教師用書》等二十餘冊,發表論文《台灣高師音樂教育的辦學特色》、《教育民主與學生個性培養》、《從教師資格制度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等三十餘篇,翻譯教材《音樂欣賞》二冊,獲省級以上獎多項。
⑨ 姚和芳的成果及獲獎情況
一 論文及主編抄教材成果襲:
發表及獲獎的論文總計23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全國高職高專優秀學報1篇;主持、參與科研項目及成果20項,獲獎4項,獨立開發產品3項,經濟效益800萬元。主編、參編、主審著作8部:主編教材2部,主審查2部,參編4部
二 科研項目及成果:
主持、參與24項,獲獎5項,獨立開發產品3項,經濟效益1200萬元
三 學術團體任職及社會兼職:
1、2005年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評審專家
2、2005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專家;
3、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專家;
4、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5、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會電子類專業研究會主任
6、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會教育管理研究會副主任
7、湖南省職成教學會高職分會圖書館管理研究會副主任
8、湖南省高職院校成人高校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專家
獲獎情況:
1) 2006年:湖南省教學科研成果一等獎
2) 2006年12月:湖南省職業教育先進個人
3) 2007年2月:中國南車集團公司第二屆「中青年專家」
⑩ 沈曉冬的研究成果和獲獎情況
主要研究成果「低成本綠色水泥生產技術和高標號水泥熟料生產技術」和「高膠凝性水泥孰料及高摻量復合工業廢渣輔助性膠凝材料技術」等在多家企業進行轉讓、企業效益增加顯著、在行業內影響大。
目前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得多項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高膠凝性高復合性高C3S水泥的研究,獲2007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2)高膠凝性水泥熟料及高摻量復合工業廢渣輔助性膠凝材料制備技術與應用,獲2006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一);(3)環境友好型水泥混凝土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獲2006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一);(4)高摻量復合工業廢渣輔助性膠凝材料在水泥中的應用研究,獲2005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5)LIFAC粉煤灰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應用研究暨粉煤灰產品企業標准,獲2003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6)高放廢液鹼礦渣水泥固化體研究,獲1992年度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