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邱冠周的主要成就
邱冠周長期從事復雜細粒礦物分選理論及新工藝、無機非金屬礦物資源的深加工、礦物資源的生物提取、浸礦微生物選育與遺傳工程、浸礦分子生物學原理、極端環境工業微生物、廢水的生物處理的開發與研究工作。為解決中國礦產資源的高效、無污染、短流程加工利用的技術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科研成果已廣泛應用於我國有色、黑色、非金屬礦物加工領域。
邱冠周先後主持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國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等科技攻關重點項目30餘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2項。
邱冠周對復雜硫化礦電位調控浮選的系統研究,使硫化礦浮選由pH值、葯劑的二維控制發展為pH值--葯劑--電位三維控制技術,使我國1/3的鉛鋅礦每年增收1.264億元,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針對我國鐵礦資源特點,開發出鐵精礦冷固結球團煤基直接還原新工藝,屬國內外首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評為98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已投資1.5億元建廠試生產;針對我國微細礦物資源特點,提出了顆粒間相互作用與細粒浮選的學術觀點,得到國際選礦學術委員會主席Forsberg院士撰文評述,並用於微細粒浮選,取得顯著經濟效益,針對低品位銅礦石特點,培育出五種浸礦工程菌,並轉讓一種獲純利1千萬元,完成大寶山礦生物堆浸工業試驗,列為國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示範工程,研究成果評為2003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出版專著5部,其中2部獲中國圖書獎,國外出版英文學術專著1部;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97篇,論文被SCI 引用732次,單篇論文最高被引32次,單部著作最高被引用138次。
■主要論文
1.分子篩的研究現狀與發展前景[J].礦產綜合利用,1996,(5)
2.硫化鈉誘導浮選的應用研究[J].中國礦業,1996,5(3)
3.面向21世紀的礦物加工[J].科學中國人,1997,(5)
4.鈦鐵礦富集方法評述[J].礦產綜合利用,1998,(5)
5.浸礦細菌的育種及工業應用[J].國外金屬礦選礦,1998,35(6)
6.萃取有機相對浸礦細菌的影響[J].中南工業大學學報,2001,32(3)
7.從礦物直接提取技術的工業化看資源材料一體化的發展前景[J].中國工程科學,2003,5(4)
8.影響納米CeO2沉澱法合成的工藝因素研究[J].中國稀土學報,2005,23(3)
9.ZnO摻雜納米CeO2的共沸蒸餾法合成[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6,35(A02)
10.新型浮選劑的合成及對硫化銅礦的應用研究[J].中國礦山工程,2006,35(2)
11.生物因素對次生硫化銅礦堆浸過程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7,17(2)
12.兩株不同鐵氧化細菌合成的沉澱差異性分析[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7,17(3)
13.高純納米氧化鉭的制備[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7,36(2)
14.新型浮選劑JT-235與異戊基黃葯混合聯用試驗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07,27(2)
■主要專著
《顆粒間相互作用與細粒浮選》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
《冷固結球團直接還原》中南大學出版社
■承擔課題
1.微生物冶金基礎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課題
2.微生物冶金過程強化的基礎研究,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課題
3.低品位銅礦生物浸出-萃取-電積提銅工藝,發改委(發改高技[2004]1160)
4.硫化礦生物提取的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5.生物冶金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 外專局、教育部111計劃(B07043) 1.《鐵精礦冷固結球團煤基直接還原新工藝》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998)
2.《細粒選擇性絮凝—分散與浮選控制的界面力理論》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
3.《德興低品位硫化銅礦細菌浸出提銅工業化實驗研究》獲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
4.《硫化礦電位調控理論與實踐》獲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0)
5.《低品位銅礦和鋅礦復合催化劑及改良菌種生物浸出新技術》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
6.《硫化礦浸出專屬菌種的篩選和遺傳改良技術》獲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
7.《我國銅礦生物提取專屬菌種選育及提銅產業化應用》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02)
8.《銅鉛鋅錫礦細粒浮選新技術—粗粒的載體-中介-助凝作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4)
9.《鐵精礦復合粘結劑球團直接還原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5)
10. 《基於微生物基因功能與群落結構分析的硫化礦生物浸出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8) ●科研行業
中國礦業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大洋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顆粒學會常務理事;
湖南省顆粒學會理事長;
國際生物冶金學會副會長;
第19屆國際生物冶金大會主席;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
生物冶金領域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十二屆評審組專家。
●教育行業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材料學部副主任
中南大學副系主任、系主任;
中南工業大學副校長;
中南大學副校長。
●雜志期刊
歐洲《Frontiers in Bioleaching》雜志主編。 被聘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評選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博士;
評選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首批專家;
評選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技術突出貢獻獎;
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獲湖南省「光召」科技獎。
B. 什麼是引智項目
引智項目即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指項目單位通過聘請國外專家到單位從事短期或長期工作,解決本單位管理和技術方面難題的一種有效形式。它可以使項目單位花較少的成本,直接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成果和管理經驗,為本單位技術與管理工作攻堅克難服務。它既省時、省力,又成本低、見效快。
C. 江南大學有哪些科研成果
學校堅持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己任,積極參與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建有內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容重點實驗室、糧食發酵工藝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台8個,針織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級平台38個;
建有教育部、外專局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6個及國際聯合實驗室21個;
「十二五」以來承擔國家級項目1246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0項;
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10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科技創新獎2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
獲中國專利獎金獎2項、銀獎1項、優秀獎6項,2016年在中國大學專利獎排行榜上並列全國高校第17名;
學校發起並成立了「一帶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聯盟;現與全國50多個城市及中糧集團、光明乳業等多家知名企業開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學宿遷產業技術研究院、江南大學(揚州)食品生物技術研究所、江南大學無錫創新設計研究院校地聯合研究院/所3個;
江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獲評5A級大學基金會。
D. 金華如何聚人引智發展哪些特色產業
「新區成立近一年來,不僅完成了規劃編制工作,而且在招商引資上取得可喜成果。據介紹,目前已引進先進製造業項目13個,總投資142億元;現代服務業項目11個,總投資177億元,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將在新區打造電子商務新城,總投資150億元,招商勢頭強勁。」陳佳芳委員說,「金義都市新區以欣欣向榮的景象創造了金華的『新區速度』。」 如何聚人 如何確保人口發展規模與新區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適應,人口素質結構與智慧型城市相協調?陳佳芳委員表示,除了良好的產業與就業支撐,還要在體制、機制上加以突破。比如,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帶來的農民進城難、進城後無法享受市民待遇的障礙。逐步建立以實際居住地為戶口登記的原則,全面取消投靠條件限制,放寬城鎮戶口准入條件;在子女就學、就醫、就業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要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惠及外來人口,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陳佳芳建議,合理控制安居成本,通過金融手段、土地政策和稅收杠桿,合理調控房價,抑制投機購房,保障剛性購房,構建高端有約束、中端有市場、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讓各類人群「居者有其屋」。 如何引智 「新區建設發展首在引資,重在扶持,關鍵在人才,而育才、聚賢唯築校而取。」民建的委員們建議,要重視高等院校的帶動作用,同時重視高規格職教中心建設。 「高在何處?」民建委員建議,以金義都市新區建成新經濟中心、新科技中心、新物流中心、新製造業中心、新興旅遊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中心的目標為參照,在職教中心開設物流、製造、旅遊服務、電子商貿等專業。同時,在全省甚至全國范圍內公開選拔校長和各專業學科帶頭人,大力引進獲得省級以上榮譽的、能引領專業發展的拔尖人才。 委員們認為,可以通過政府與民間共同投資的形式,資產可以實施「物業式」管理,開放式、非學歷性教學;師源可以為僱傭式、自備式、短聘式、常駐式、公派式等,以需設求;生源可以為高端培訓、專業短訓、職業基礎教育、進修、自修式教育、為入區企業代培、針對性交流、前沿講座等對象。 產業特色 何淑芳代表認為,金義都市新區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可以大力發展文化創意與旅遊產業。 根據新區的地理位置、文化旅遊資源及新區整體功能定位,確定以傳統和現代文化為主體,以文化創新為主線,以提升新區的旅遊文化創意能力為核心,以文化旅遊景區和創意園區為依託,以塑造旅遊文化創意產業品牌為導向,採取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產品創意與商品創意相結合的原則,整合資源,整合營銷,重點發展都市文化旅遊、現代文化娛樂旅遊、民俗旅遊、鄉村旅遊、文化休閑旅遊、修學度假旅遊、訪祖認宗旅遊等旅遊文化創意產業,積極發展文化旅遊園區,大力開發具有浙中特點的文化旅遊商品。 吳彩霞委員建議,在目前新區規劃的三大主題功能區之一「中部綜合服務功能區」中,培育養生保健特色街,以滿足特定目標消費群體的保健、康體、養生、休閑需求。首先要在符合新區總體規劃要求下,結合新區商業文化特點,充分研究與旅遊等產業發展相結合,做好養生保健特色街的規劃工作,有序推進養生保健市場劃行歸市,避免重復建設和強推硬拉。 結構布局上,除了本地投資者,可引進外地的老字型大小和知名國葯店、國葯養生館,吸引社會投資建設,鼓勵國內外有實力的商業地產開發商和商業企業積極參與特色街建設,把特色街打造成為展示新區形象和內涵的「金名片」。
E. 什麼是科技成果評價
當前局勢,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指示要求,必須加快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和成果應用,不斷提升科技應對疫情的能力水平,有好的科技成果要盡快識別甄選出來發揮作用,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積極貢獻。
隨著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場化步伐的加快,企業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科技成果評價的重要性,那麼做科技成果評價為什麼這么重要呢,你都真正的了解嗎?
一、什麼是科技成果評價?
科技成果評價或稱科研成果評價,是指評價主體按相關標准、規定、方法和專家咨詢意見對科技成果的價值進行做出定性、定量綜合判斷的過程。
科技成果評價通常又被稱為科技成果鑒定,2016年8月,科技部廢止《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傳統的科技成果鑒定正式退出歷史舞台。科技成果評價工作由委託方委託專業評價機構執行。這意味著,我國正探索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新型科技成果評價將由市場「唱主角」, 也更為直接地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及技術交易。
二、科技成果評價的意義是什麼?
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也是國家智力支持和物質支持的重要來源,對科技成果進行科學評價是檢查科學研究任務完成的質量情況、衡量科研人員的貢獻大小,以及評估科技成果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的重要手段,更是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前提。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評價促進成果轉化的意義日益受到各級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環節,科技成果評價是啟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金鑰匙」。
三、科技成果評價的作用有哪些?
1.行業認可。權威的科技評價報告是獲得投融資機構及行業認可的「通行證」和「風險證明」,從而促進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和推廣。
2.佐證材料。客觀的科技成果評價報告是獲得政府及申報政府專項資金的重要佐證材料。
3.技術交易。通過對技術研發全過程和創新成果的嚴格評測及全面評價,將科技語言翻譯成市場語言,減少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及溝通和談判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4.項目融資。全面、科學的技術評價報告,有利於項目融資、合作開發、成果推廣轉化及產業化。
5.技術改進。客觀、全面的定量分析與專家定性分析,可診斷出評價對象存在的風險和不足,為產品和技術改進、提升,提供了解決方案,指明了完善的方向。
6.專家對接。業內專家全程參與科技評價,通過評價為企業與專家搭建了直接交流與合作的平台。
7.集聚資源。通過科技成果的積累、評價專家和企業的互動,集聚形成務實可用的科技成果庫和專家資源庫。
8.招商引資。通過對政府招商引資的項目進行事前評價,判斷項目質量和成熟度、識別項目風險,提高招商引資的效率和質量,降低決策風險。
9.招才引智。通過對政府或企業擬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的代表性科技成果進行事前評價,判斷人才的層次,為人才的遴選和支持提供依據。
10.結題驗收。由權威專業機構出具的評價報告,是科學判斷成果創新價值和應用價值的重要依據,是成果是否通過驗收、確定整改方向的重要依據。
科技成果是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核心競爭力,企業一定要重視科技成果的評價工作,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建議企業委託有資質、有權威、有影響力的機構進行評價。
四、評價內容
(一)成果技術水平評價
(二) 成果價值評價
(三) 成果應用推廣性評價
五、評價指標
(一)技術創新度;
(二)技術成熟度;
(三)技術先進度;
(四)轉化風險;
(五)技術難度和復雜程度;
(六)經濟與社會效益。
F.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的實施管理
⒈ 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制定「111計劃」整體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
⒉ 「111計劃」以項目形式實施,每年第二季度根據本規劃發布下一年度實施方案,採取「統籌規劃、限額申報、專家評審、擇優建設、動態管理」的原則。
⒊ 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成立「111計劃」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管理辦公室。領導小組由各主管部門部級領導和相關司級領導組成,負責計劃的宏觀指導和決策;管理辦公室由教育部科技司、國家外專局教科文衛司相關業務處人員組成,負責計劃的具體實施。
⒋ 高等學校是創新引智基地建設的依託單位,應成立由校級領導牽頭,科技處、外事處、人事處共同參與的「111計劃」校級管理辦公室,負責制定本校引進海外人才的相應政策,建立有利於創新引智基地發展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並負責與其相關的協調、實施和管理工作。
⒌ 領導小組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作為學術咨詢機構,負責創新引智基地的評審、評估和監督工作。
⒍ 領導小組根據專家委員會評審結果審核確定創新引智基地名單和資助經費。
7. 各創新引智基地根據計劃,瞄準學科前沿,自主開展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選派國內科研骨幹赴國外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合作研究、積極爭取承擔國內外重大科研任務,提升學科國際競爭力,力爭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⒏ 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期為5年,運行2年後,由領導小組委託專家委員會對基地的學科發展、人才引進與培養、合作研究進展等進行中期評估。對評估結果好的,給予滾動支持;對明顯未達到計劃要求、難以完成預期目標的,將停止或暫緩資助。在總數不變的原則下,有進有出,吸納符合條件的進入創新引智基地行列。
⒐ 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期結束後,由領導小組委託專家委員會對基地建設進行綜合驗收,並按一定比例評選出優秀創新引智基地,給予表彰和獎勵。
⒑ 項目執行期間所發表的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資料、鑒定證書及成果報道等,均須標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資助」(Supported bytheProgramme of Introcing Talents of Discipline to Universities)中英文字樣和項目編號。
G. 陳社育的科研成果
至目前為此,公開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包括參編)8部,鑒定成果7項,其中有5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項研究成果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三等獎,1項研究成果獲首屆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特別徵文二等獎。主要著作有《教育實驗方法》、《江蘇省錄用公務員部分面試結果研究報告》、《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大學生核心就業力的培養》,《政府目標管理核心技術運用調研報告》、《江蘇省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情況調查報告》、《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寧夏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兩條腿》、《蘇南精神對西部發展的啟迪》、《吳忠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體制建設專題調研報告》、《吳忠市依法行政工作專題調研報告》等。多項研究成果被國家人事部、江蘇省人事廳、寧夏回族自治區組織部、寧夏吳忠市人民政府所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