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珍惜勞動成果的故事
鋤禾日當午,復汗滴禾下土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著名的詩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說的就是勞動的辛苦,勞動的收獲和付出是成正比的,因此我們應該珍惜勞動成果,因為它凝聚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汗水。
類似這樣的啦,很好開頭的啦,祝你成功
Ⅱ 關於勞動換來成功的名人故事
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成績與辛勤的勞動總是成正比例的,付出的勞動越多,創造的幸福就越多。」這次下鄉活動更是讓我深刻地體驗了勞動的含義。
勞動是人類幸福的源泉。中華民族更是秉承這一理念,從半坡聚落、河姆渡,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先秦兩漢元明清,一項項成果無不向我們昭示勞動創造幸福之一理念。大家都知道魯濱遜,他獨自一人來到荒島,一頑強的勞動與信心,戰勝了自然,戰勝了自己,成功地成為了小島霸主;李時珍不畏艱辛,拔山涉水,走遍大半個中國,終成《本草綱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建設小康,使我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這一個個例子無不昭示勞動的含義。
雖說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但由於家裡地不多,而且地理種了果樹,我很少有機會下地幹活。這次學校組織了下鄉活動,讓我得到了真正的鍛煉。
我們幾人來到地里,田地里金黃的麥田,間套著果樹,棵棵桃杏張開笑臉迎接我們,路兩旁挺拔的楊樹衛士守護者水渠。美景盡收眼底,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我的心靈。我們的目的地是一片閃耀地,大約有七八畝吧,翠綠的山葯蔓蜿蜒在竹竿架上,生機盎然呼之欲出。這美景不是大自然創造的,而是人們勞動的結果。我的心在這份美中也漸漸活躍,平常在學校里只是枯燥的學習,沒有在意身邊的景色,今天才發現原來身邊有這么多美,看城市中潔凈的柏油馬路將我們的城市切割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幢幢高樓就是畫面上的點綴,街道上休閑地人們就是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大路上車水馬龍構成了一道道流暢的線條……這一幅幅活躍的畫面給了我前所未有的美的享受,我的思緒徜徉在這美的海洋,深深的感動,我更喜歡這種生活的美,它的樸素更讓我折服,更能讓人貼近生活、感受生活。我贊嘆這種美,更明白了:勞動不僅創造了幸福,更創造了美。
開始幹活後,我們才真正發現了勞動者的幸福。隨著太陽越升愈高,我們都有了一絲懈怠,但看到叔叔阿姨們都干勁十足我們便強硬著頭皮撐下去,直到收工,回頭看到我們今天的成果,心頭湧上點點甜意。晚飯時向村中老人交談,才發現勞動的幸福真正在那田間地頭,看著自己的莊稼收獲,這是一種滿足,更是一種幸福,是物質與慾望縱橫的城市所缺少的。所謂勞動的幸福,就是能偶衣食安康,能夠在勞動之餘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能夠在閑暇時的到那些許的慰藉,這便是勞動者的幸福。使我們在城市中得不到的那滿足。
Ⅲ 勞動名人故事
可能有點偏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清朝文學家劉蓉,在散文《習慣說》中記述了他年輕時的一件事。
原文: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經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Ⅳ 勞動中的感人故事
致敬!勞動者,你的事跡我會永遠記在我心裡
Ⅳ 名人珍惜勞動成果的故事
鄧小平爺爺植樹
1985年的植樹節,是令人難忘的日子。回
1985年的植樹節,是令人難忘的日子。
這天,答萬里無雲,春風拂面。在天壇公園植樹的人群里,81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格外引人注目。只見他手握鐵鍬致勃勃地挖著樹坑,額頭已經布滿汗珠,仍不肯休息。
一個樹坑挖好了,鄧爺爺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他站到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說:「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
一棵綠油油的小柏樹栽好了,就像戰士一樣筆直地站在那裡。鄧爺爺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今天,鄧爺爺親手栽種的柏樹已經長大了,「小平樹」成了天壇公園一處美麗的風景。
Ⅵ 關於勞動的寓言故事
在山的那一邊,住著一個老農夫和他的三個兒子。這個老農夫有一大片葡萄園,每年都會收獲許多紫紅色甜美多汁的大葡萄。可是,老農夫的體力漸漸衰弱,再也不能到園里去工作,而他的三個兒子又很懶惰,園子就這樣一天天地荒蕪了。
臨終前,他把兒子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我的孩子們,在葡萄園里,我埋藏著一批財寶,以後生活困難時就挖出來補貼家用吧。」說完他就咽了氣。兒子們見父親已死,便紛紛找到鋤犁,挖的挖,耕的耕,翻土三尺,始終也沒有找到財寶,可整座葡萄園等於來了一次精耕細作。他們雖然沒有找到意外之財,而土地卻給了他們獎賞,這年的葡萄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紫紅色的葡萄,串串晶御,像鑽石般發出耀眼的光芒。三兄弟高興地繞著葡萄藤歡呼雀躍。
葡萄成熟後,他們把它運到鎮上去賣,賺了一大筆錢。
「雖然沒有找到寶物,但把園子鬆了土總是對的!」老三開心地說著。
老二說:「現在我總算明白爸爸的用心了!其實他是要咱們辛勤勞動,將來的收獲便是無窮的寶藏。」
老大感慨地說:「你們看,那滿園的葡萄不就像鑽石般閃亮、美麗嗎?」
Ⅶ 關於珍惜勞動成果的故事
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Ⅷ 關於珍惜勞動成果,勤儉節約的名人故事
在毛主席生前用過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過20 多年、已補過73次的睡衣。身邊的工作人員多次提出給他換一件新的,他都執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還是穿著這件補釘綴補釘的睡衣。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導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幾個烤芋頭就是一餐飯,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在周總理身上,這樣的例子也數不勝數。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都不能做。」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我黨我軍光榮傳統的化身!
雷鋒在望城縣委當公務員的時候,一次他看見路上有一顆螺絲釘,踢了一腳就走開了。書記卻把釘子拾起來,裝進衣袋。幾天後,雷鋒要到一家工廠去送信,書記掏出那顆螺絲釘:「小雷,把它送到工廠去吧。咱們國家底子薄,要搞建設就得艱苦奮斗呀。」雷鋒聽了,頓時明白了。後來他到了部隊,用舊木板釘了一個「節約箱」,把撿到的破銅爛鐵、邊角料、螺絲釘裝進去。許多次,雷鋒就是從這個「節約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
Ⅸ 名人勞動成才的故事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成才故事總是為我們後人所津津樂道,他自幼家貧,卻刻苦勤奮,他不畏世俗和現實的壓迫,執著地用他現實之筆寫出了《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不朽的戲劇大作。後人稱贊他的劇作為「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我們從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故事中,理解了勤奮的價值。與莎士比亞的成才故事一樣,許多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名人,他們的成才故事總是能給我們後人帶來很多的思考和啟迪。歌曲之王舒伯特天資聰穎,壓制不住的音樂天賦和執著的音樂創作成就了歌曲之王的美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從小刻苦勤奮,對繪畫的學習和創作能持之以恆,終成一代國畫大師;醫學家華佗自小立志醫學,對醫學難題不斷地思索與實踐,終成一代醫學名家
Ⅹ 關於勞動的名人故事
關於勞動的故事1:
克洛克的家境並不富裕,下課的時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起初老闆安排他專門擦桌子,他毫無干勁兒,當天就溜回了家。
克洛克向父親訴苦:「我的理想是做老闆,不是擦桌子。」父親沒有反駁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乾凈。克洛克拿來毛巾,在桌子上隨意擦了一遍,然後看著父親,等他驗收。
父親拿來一塊嶄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輕輕擦拭了一下,潔白的毛巾立即臟了,分外刺眼。父親指著桌子說:「孩子,擦桌子是很簡單的活兒。但是你連桌子都擦不幹凈,還能做好什麼,憑什麼做老闆」克洛克羞愧難當。
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謹記父親的教誨,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備5條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順著同一個方向擦,為的是不讓毛巾重復污染桌面。
最終,克洛克得到老闆賞識留了下來,並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闆。10年後,他創立了自己的——麥當勞。
關於勞動的故事2:
在毛澤東住的院外有個小廁所。那裡以前一向由警衛班的同志打掃,但是一連很多天廁所總是在戰士們去之前就被打掃干凈了。戰士們心中很是納悶兒。
一個大雪過後的清晨,戰士們很早就起來掃雪。當警衛班長准備去掃廁所附近的積雪時,發現廁所外的積雪早被打掃完了。「是誰打掃的呢」大家估摸著,一時卻猜不出來。
忽然,班長聽廁所里有人說話:「你到爐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來,往廁所里撒一撒。」多麼熟悉的聲音阿,班長立刻就聽出了這是毛澤東同志和小岸英的對話。
原先,毛澤東同志為了培養岸英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特意和岸英一齊來打掃廁所。從這以後,警衛戰士們經常能夠看到一個小男孩打掃廁所,很少間斷過。
關於勞動的故事3:愛勞動的小猴
一隻小猴在自己的家門口種了一棵桃樹,期望在夏天能夠吃上甜甜的桃子。
小樹一天天長大了。有一天,小樹被風吹得東倒西彎。小樹痛苦地說:「小猴,快幫幫我,我要被大風吹倒啦!」小猴聽見了,連忙給小樹做了個支撐架。小樹最後在風中站穩了,感激地小猴說:「謝謝你,小猴!」
過了一段時間,桃樹身上又長了蛀蟲,小猴又立即把樹上的蛀蟲捉了個一干二凈。經過漫長的等待,盛夏來臨了,桃樹上長出了鮮美的桃子,讓小猴吃了個夠。
關於勞動的故事4:毛澤東學打草鞋
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帶著隊伍上了井岡山。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井岡山生活十分困難。應對困難,毛澤東向紅軍指戰員發出號召:沒有糧,我們種;沒有菜,我們栽;沒有布,我們織;沒有鞋,我們自己動手編!
一天,毛澤東望見半山坡的一間小茅屋前坐著一位白發老漢。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毛澤東高興地走上前去,笑著說:「老人家,我拜你為師來啦!」毛澤東坐在一旁仔細地向老人學習打草鞋,每個步驟、每個動作都默默地記在心裡。
不一會兒,一隻草鞋打好了。毛澤東學會了打草鞋,又一招一式地教給戰士們,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勤勞儉朴的好榜樣。少不勤勞,老必艱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關於勞動的故事5:白求恩製造「盧溝橋」
1938年1月,白求恩來到中國,就立刻趕往抗日前線的戰地醫院。當時,戰斗激烈,條件艱苦,前線醫院缺乏超多的葯品和醫療器械。
夜深人靜,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張簡陋的工作台上反復思考著:醫療隊超多的葯物和手術器械要由牲口馱運。怎樣才能使葯瓶子不會撞碎或者打翻呢他為此熬了好幾個通宵,最後畫出了草圖,何工人民一齊製作。
白求恩笑著說:「一個戰地醫生,就應學會木工和鐵匠的收益,才能根據傷員的需要改善醫療設備。」很快,一種特製的簡易葯架子製成了,因為形狀像一座橋,白求恩詼諧地稱它為「盧溝橋」。
只有嗅到勞動葯味的滿足中,才能孕育出人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