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卡梅倫訪華成果

卡梅倫訪華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14 11:51:35

⑴ 英國首相卡梅倫和威廉王子是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
戴維·威廉·唐納德·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生於英國倫敦的一個中上階級家庭,父親曾是一位股票經紀人,母親是一位準男爵(Sir William Mount,2nd Baronet)的女兒,曾任太平紳士(Justice of the Peace)。卡梅倫家族源自蘇格蘭高地的印威內斯,是英國國王威廉四世和其情婦的直系後代,在英國金融界有很長的歷史,祖輩有很多成員擔任股票經紀或金融投資工作。
戴維·卡梅倫是英國保守黨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2005年在年僅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是英國自1812年羅伯特·班克斯·詹金遜以來最年輕的首相。2010年11月9日,戴維·卡梅倫展開為期兩天的首次訪華之旅。2015年3月11日,戴維·卡梅倫在各國領導人工資中,排名第五位。
2015年5月8日,英國大選計票完畢,執政保守黨大獲全勝,贏得過半議會席位,首相卡梅倫成功連任。
2016年6月24日,英國通過民主投票宣布脫離歐盟後,卡梅倫宣布將辭職。 7月13日,卡梅倫正式卸任英國首相。 9月12日,卡梅倫宣布辭去英國議會下議院議員職務,徹底退出英國政壇。
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全名是威廉·亞瑟·菲利浦·路易斯·蒙巴頓-溫莎,王儲威爾士親王查爾斯與原配妻子黛安娜王妃的長子,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菲利普親王排行第三的孫輩。僅次於自己的父親,威廉王子是英國王位第二號繼承人。
2006年1月,威廉王子進入位於桑赫斯特的英國陸軍軍官學院,開始其44周的軍事生涯。2011年4月29日,與凱特·米德爾頓在皇家專屬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婚禮。2015年3月1日起,威廉王子訪華,訪問北京、上海及雲南三地。

⑵ 英國首相卡梅隆的人生事跡

戴維·威廉·唐納德·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生於英國倫敦,譯名甘民樂,具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父親曾是一位股票經紀人,母親是一位男爵的女兒。卡梅倫家族源自蘇格蘭高地的印威內斯,在英國金融界有很長的歷史,祖輩有很多成員擔任股票經紀或金融投資工作。
戴維·卡梅倫是英國保守黨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2005年在年僅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是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2010年11月9日,戴維·卡梅倫展開為期兩天的首次訪華之旅。2015年3月11日,戴維·卡梅倫在各國領導人工資中,排名第五位。
2015年5月8日,英國大選計票完畢,執政保守黨大獲全勝,贏得過半議會席位,首相卡梅倫成功連任。
2016年6月24日,稱將宣布辭職。

⑶ 最近首都北京有哪些國際友人來訪有哪些國際性的重大活動

加拿大總督7月1日首次訪華 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7月6日起訪華 阿根廷總統總統7月13日訪華 美國國會參議院前臨時參議長特德·史蒂文斯訪 英首相卡梅倫將於11月訪華 台灣一國兩制民間團體訪華 其他一些團體訪華

⑷ 卡梅倫是什麼黨

戴維·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具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是英國保守黨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為英國上議院議員,2005年在年僅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也是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2010年11月9日,戴維·卡梅倫將展開為期兩天的訪華之旅,這是他2010年5月就任以來首次對中國進行訪問。而此次卡梅倫所率的訪華代表團,也被稱為是「史上最為豪華」。

1988年,在牛津大學畢業後,進入英國保守黨政策研究部工作。
1991年,被借調到唐寧街10號,為時任保守黨領袖的英國首相約翰·梅傑工作,並受到贊賞;不久後被任命為研究部政治組組長。 騎自行車上班的卡梅倫,宣傳環保意識
1992年,英國大選期間,卡梅倫擔任保守黨競選策略專家,負責經濟事務。保守黨贏得大選後,他被擢升為財政大臣諾曼·拉蒙特的特別顧問。
1993年,被當時的保守黨領袖邁克爾·霍華德看中,調到英國內政部任職。
1994年7月,卡梅倫離開政府部門,進入卡爾頓傳播公司(Calton Communications),這是一家經營收費數碼電視廣播的企業,卡梅倫成為公共關系部主管,直到2001年2月成為國會議員之後辭職。
1996年,與貴族的女兒珊曼莎結婚。
1997年,參加斯坦福(Stafford)區的國會選區議員選舉落敗。
2001年,競逐牛津郡維特尼區(Witney)的國會議員席位成功,並成為下議院內政事務特別委員會成員。
2003年6月,擔任影子內閣的樞密院辦事處部長。 卡梅倫伉儷在唐寧街10號門前
2003年11月,在霍華德成為保守黨領袖後,卡梅倫出任保守黨副領袖。
2004年,擔任保守黨政策協調主管並兼任反對黨地方政府事務發言人。
2004年,擔任影子內閣政策事務主管。
2005年,擔任影子內閣教育大臣。
2005年12月,當保守黨在大選失利後,霍華德辭去黨領袖職務;卡梅倫競選保守黨領袖並獲得成功,時年39歲。
2006年,被英國傳媒拍攝到自行車上班,但有汽車跟隨,其公文包放在汽車內,傳媒指責他並不那麼環保。[4]
2010年5月11日,宣誓就職英國首相。
2010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

⑸ 英國現任首相是誰



英國首相:

鮑里斯·約翰遜

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1964年6月1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英國國會保守黨籍議員,保守黨領袖。現任英國首相。

2019年7月24日,鮑里斯·約翰遜正式接任特蕾莎·梅,成為英國首相。

⑹ 卡梅倫是誰

戴維·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具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是英國保守黨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為英國上議院議員,2005年在年僅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也是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2010年11月9日,戴維·卡梅倫將展開為期兩天的訪華之旅,這是他2010年5月就任以來首次對中國進行訪問。而此次卡梅倫所率的訪華代表團,也被稱為是「史上最為豪華」。

⑺ 2010 年中國外交有哪些看點

2010年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安全與經濟糾結一起,地緣政治歷史遺存問題與突發性矛盾同時涌現。多種挑戰先後向中國撲來,其總根子是美國高調要充當「世界領袖」,加大對亞洲投入,用離間手法挑撥中國與鄰國關系,目的在於遏制中國的偉大復興。中國年初外交開局頗順,其領導人訪非和世博會順利拉開帷幕。之後,矛盾、摩擦接踵而來。中國在同美國一手挑起的對台軍售、人民幣匯率、貿易摩擦、氣候變化、「天安號」事件、美韓軍演、南海、黃海等多線應對。中國堅持原則,剛柔相濟,積極謀劃,逐步化解,終於迎來了應付自如、掌握主動、形象提升的局面。
首先,成功舉辦世博會,是中國舉辦奧運會之後的舉國盛舉,中國和諧世界外交理念通過該平台已在國際社會留下深刻印象。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博會。中國庄嚴兌現8年前蒙特卡洛的承諾。短短184天,上海世博所創造的一切,將成為人類共享未來的共同財富。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賽泰斯評價說:「上海世博會是世博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標准如此之高,此後我們甚至要用幾十年才達到它。」
世博外交所創下的豐碩成果,將在世界外交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許多國家和地區亮相世博,人類文明交流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從最初倫敦世博會的技術展示,到1985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的人文關懷;從上世紀70年代波斯世博會對自然的關注,直到本世紀初漢諾威世博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首次提出,世博會在159年歷史進程中,不斷尋求新的定位。從世博會出發,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展現一個「開放的中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益,標志著在政治上融入世界;中國加入WTO,標志著在經濟上融入世界;而舉辦世博會,則標志著中國在文化上與世界相融。這屆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自2010年5月1日開幕以來,參展各方通過展示、論壇、表演等形式,一起探討城市未來發展的前景,共同寫下了「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世博理念。「世博會是中國的機遇,也是世界的機遇」。
在這次世博會上,全球許多政治家、企業家、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蒞臨中國,在上海世博會系列論壇上發表真知灼見,探討未來世界,展現了人類追求美好未來的願望。10月21日至24日,也就是臨近上海世博會閉幕前夕,上海世博局集中徵集各參展方總代表對《上海宣言》草案內容的書面意見,包括美國、俄羅斯和一些非洲國家在內的10多家參展方都提出了修改意見。26日,《宣言》起草小組專家會同聯合國和國際展覽局官員,對總代表們的書面意見進行了認真研究和討論,對《宣言》進行了適當的調整。27日,《宣言》三方起草小組共同擬定了答復總代表的信函,對他們提出的每一條建議都進行了說明和回復。《上海宣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各方觀點集中與協調的產物。
世博會得到了參展國代表高度評價。「上海世博會絕對是我經歷的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世博會美國館指導委員會主席弗蘭克?萊文在介紹美方此次參展成果時如此說道。他還指出,美國館投入了800多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其中學生大使項目得到廣泛好評,幫助參觀者更深入和直接地了解美國和美國人。英國廣播公司稱,上海世博會被認為是展示中國「軟實力」的一個機會。法國《巴黎人報》文章稱,北京奧運會後,中國再次證明,它的組織工作無往而不勝。摩洛哥時事電台評論稱,上海世博會「人氣十足」。
從「世博外交」看,這次圍繞世博會展開了政治、經濟、安全、科技、文化等諸多外交活動,收到很好效果。國際社會對中國外交政策更加了解,中國偉大復興取得了國際公眾更深切的理解和支持。
世博外交有以下特點,第一,世界性和開放性。迄今,全世界共舉辦過40屆世博會。1851年英國舉辦的首屆世博會中,參觀人數達630萬。世博會已經成為與奧運會齊名的特大型多邊外交的重要舞台。第二,人文主義與平民性。人們欣賞各類展館、各種展品、各個國家民族各具特色的精彩表演,形象化地加強了對人類多元文化的了解。第三,廣泛性。世博外交絕不僅僅局限於政府和政府之間的直接交往,還包括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普通民眾等。這就是當今人們所講的公共外交,其效果往往是驚人的。
從實踐看,這次上海世博會吸引了189個國家、57個國際組織參展,其中還包括22個尚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參加上海世博會的副總統以上政要達102批。有數十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重要貴賓出席了開幕式。參與本屆世博會報道的中外媒體記者達1.4萬人,其中境外媒體人員超過3400人。184天的展期吸引海內外7000萬人次參觀。從參展規模、觀眾數量以及排定的國家館館日和國際組織榮譽日的數量與規模,上海世博會都已創造世博會歷史的最高記錄。參展國家中,申報了237個國家館日活動,參展國際組織中,已有30個國際組織申報了15個榮譽日活動。這屆世博會的文化演藝活動也創歷史之最,節日總數超過800個,總場次17000多場,平均每天演出100場。所有這些活動,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也更好地了解世界,從而促進了友誼和相互學習。
國際公眾還可以通過上海世博會加強對中國軟硬實力的進一步了解。通過對接待工作、交通、旅館等人性化的安排,進一步了解中國公眾的素質、為大眾服務的精神,許多外國人為之感動的故事傳頌上海各里弄,各街道。
其次,大國特別是中美、中日關系出現摩擦和博弈,這是地緣政治歷史遺存問題與突發性矛盾糾結一起的一次必然的顯現。
中國沉著應對所有矛盾和「指責」,進行有利、有理、有節的斗爭。現在,中美、中日間摩擦高潮已暫告一段落,雙邊關系開始趨常。這場較量大體經過六個會合,具有一定的震撼性。
第一回合:美國高調發聲。今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東盟大談南海問題,聲稱美「反對任何有關國試圖在南海爭議中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要求「航行自由」,呼籲尊重國際法及在南海的「無阻礙貿易」。沒有參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美國強調要遵守該《公約》,這究竟是為什麼?希拉里這番高調剛唱完不久,她又在10月30日東亞峰會表示美國「要重返亞洲」。聯想到奧巴馬2009年在一次演說中自稱「美國是一個太平洋總統」。之後,他12次高調發聲美要做「世界領袖」,要「重返亞洲」。這種緊鑼密鼓的宣示表明,這是美國調整全球戰略、針對中國的一著棋。
第二回合:希拉里挑撥離間。「天安號」事件、釣魚島歸屬紛爭突發性事件相繼出現,這是導火線。對美國來說,這是它實現戰略具體行動的絕好時機。美國以此在亞洲、東盟煽風點火,離間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把矛頭對准中國,從而一手挑起了一場新的不安。日本則用釣魚島紛爭製造事端,美韓進行多次軍演,加以配合。西方媒體乘機煽動「要聯合起來應對中國」迅速在報刊、電視上迅速躥熱。一場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在美國一手導演下推了出來。
第三回合,中國反擊。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國站高望遠,以高屋建瓴之勢,通過斗爭、說理、化解,進行反擊。首先,中國按照安理會主席聲明精神,一方面不點名地對製造「天安號」事件的人進行譴責,另一方面對韓國「天安號」事件受害者表示同情和哀悼。這一嚴肅、公正立場受到國際社會肯定,不但使我趨於主動,並在朝鮮半島避免了一場沖突。其次,適時地進行軍演。第三,利用官方渠道和第二軌道對越南做工作,向其重申友誼,曉以利害。第四,派漁政船隻巡邏釣魚島附件海域,顯示維護我領土主權決心。第五,幾次緊急召見日駐華大使,除抗議外,嚴正要求日方立即放回被扣的我漁船船長,在我高壓下,日本不得不加以滿足。第六,強烈要求世貿組織調查今年以來70%以上的反傾銷案加在中國頭上的各個個案,以作出正確結論。第七,向聯合國報告我減排目標,駁斥西方關於我減排總量不夠,缺乏透明度的指責。第八,駁斥西方對我出口稀土的種種不實之詞和誣蔑。第九,正確調動我國網民發出理智之聲。
第四回合,美從高調轉為圓場。經斗爭,美國對我堅定態度似有新的認知:既要圍堵中國削弱中國影響,但又不敢忽視中國地位。今年10月,希拉里訪問亞太行程中,臨時增加了中國一站。30日,她繞道前往海南島拜訪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希拉里聲稱美沒有圍堵中國,咄咄逼人的調子似降了下來。美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又為其圓場,說,「我們都了解所涉及的風險以及中美發展一種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以及坦率地講,有一定程度的關系的重要性。」他還說,「亞洲幾乎所有人都清楚,在今天環境下,中美在外交上必須頭腦冷靜和富有建設性。」
第五回合,奧巴馬親作部署,推波助瀾。11月中旬,奧巴馬出訪印度、印尼、韓國及日本,顯現美國具體圍堵中國布局,構築一個海上包圍圈,從東方的日本到南海,再從南海到印度,封鎖中國東進和南下之路,可稱為「C形包圍圈」。它一面遏制中國海權,另一面又設法阻止中國發展,反映了美國對華圍堵一時緊一時松的兩面手法。但與中國睦鄰的鄰國都不看好美國這一戰略。
第六回合:從摩擦轉向會談。從中方看,我已贏得主動;從美方講,G20首爾峰會奧巴馬丟了面子,同時要為2011年胡主席訪美製造氣氛。在首爾,中美兩國領導人開始會談,一致同意推動中美關系取得更大發展,中美應該相互信任共對挑戰。胡主席表示,中美經貿分歧應作建設性溝通。中美經貿已基本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美國對華出口繼續恢復增長。希望美方盡快在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方面採取具體行動。中方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決心堅定不移,但改革只能是漸進式推進,中方對美國目前量化寬松政策表示關注。美方有關政策應該顧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利益。奧巴馬總統表示,美國致力於加強兩國經貿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美方期待著兩國繼續開展對話和磋商,推動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他強調,確保胡主席明年成功訪美。兩國領導人會見氣氛尚未稱友好,紛爭表面上落下了帷幕。
與此同時,中日領導人也在把握時機,使中日關系恢復正常。在參加國際會議期間,溫總理適時地同日首相菅直人進行短暫禮貌對話。胡主席利用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機,在橫濱同日首相菅直人進行正式會談。雙方領導人在三方面達成一致:雙方長期穩定的戰略互惠關系非常重要;雙方進一步促進政府和民間交流;加強雙方在包括經濟領域的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外電報道,日本首相菅直人似乎對於G20全體會議後能與胡主席交談「非常開心」。胡主席說:「我馬上要去橫濱。」 菅直人首相說:「那我們在橫濱相見。」為促成日中領導人會談,前原外相的態度似發生了某些變化,態度緩和了些,又在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要作中國人民的朋友。
為何中美、中日關系今年出現較大的波折?從中美關系來看,雙方關系時起波折已是常態。但從近期分析,有其深層原因。一是中國經濟近期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較之美國經濟疲軟乏力,美國深感不安和焦慮。二是中國與東盟關系近年一直長足發展,使其深感影響被逐步削弱。三是中國連續舉辦奧運會、世博會,政治影響日趨擴大,使美感到其領導地位有被中國「代替」之可能。於是奧巴馬決心加大對亞洲的投入,為亞洲注入強勢美國因素,以削弱中國政治影響。四是東盟有些國家希借美國力量實現自身要求等,美國以為找到了離間中國與東盟、削弱中國的「切入點」。中日關系曲折原因也基本如此。
第三,中俄關系處於最高水平發展時期;中歐關系取得較大突破,是2010年中國外交的一個亮點。
中俄關系經過「友好年活動」,兩國人民加深了了解。今年,俄羅斯梅德維傑夫總統訪華和中國溫總理訪俄有以下特點:一是增進了政治互信,擴大了戰略協作,全面深化了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二是總結一年來兩國各領域合作情況,規劃下一階段合作的優先方向、重點任務和主要安排,研究加強兩國務實合作的新思路、新舉措;三是就經貿、能源、高科技、金融、農業、地方等重點領域合作交換意見。四是總結「語言年」活動成果,研究擴大人文合作的新措施。五是就當前國際形勢和雙方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協調立場。中俄兩國總理第十五次定期會晤並簽發了《聯合公報》,規定共同開發黑瞎子島,擴大雙邊本幣結算。2011年中俄將聯手發射兩枚衛星探測器,以及聯合檢查國界,意義十分重大。
中歐建交已35年,進行了11次協商。目前中歐關系已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格局。中歐政治協商之頻之深、經濟合作規模和層次、民間交流和多領域對話密度和力度,均有質的飛躍。克服分歧,顧全大局和超越雙邊范疇面向世界,將成為中歐關系進一步的關鍵所在。
經濟危機兩年後的今天,歐洲仍舊在經濟危機陰影下蹣跚向前。除德國外,其他歐洲國家均面臨經濟增長乏力、通脹嚴重、失業居高不下之窘境。中國利用這一戰略時機,對歐洲展開強有力的工作,使中歐關系跨上了新的台階,從而為我對美關系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11月,胡主席訪問法國,薩利奇總統全程陪同,顯示對法中關系的重視。訪問2天間,中法領導人5次會面,確認「中法戰略和諧關系」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種宣示表明,中法關系不僅局限在雙邊,而且還涉及在國際熱點問題——如朝核、伊核、氣候變化、G20峰會議題上的協調。對此,法國媒體認為,這說明「法中關系不光步出了不和諧時期」,而且可能顯示法國外交「正悄悄地向戴高樂主義回歸。」
中法經濟合作取得重大進展。中法簽訂了總額達200億美元的各種合同。中國向法國空客公司采購至少100架飛機,總額為80億美元。法方還向中國廣東提供2個EPR的核反應堆。此外,電動汽車、信息通信、高端設備製造以及金融合作領域均已列入中法合作范圍。
中法發表的《聯合聲明》,是中法關系進一步發展的確證。胡主席同法總理菲爾、前總統希拉克友好談話均表明對中法關系前景表示樂觀。法中專家均認為,在當前世界格局平衡態勢下,中歐關系在全盤中對雙方均有不可或缺的戰略意義。
之前,胡主席訪問葡萄牙以及溫總理短暫訪問德國,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不少問題上達成共識,說明當前中國同英、法、德的關系均在平衡遠行,這次英國新首相卡梅倫的訪華就證明此點。
英國最年輕首相率領英國歷史上最大代表團(4位內閣成員,50位資深貿易工商企業家)訪華引起國際社會很大興趣。胡主席在11月1日會見卡梅倫首相時,稱贊英國內閣年輕有朝氣。訪問期間,中英達成40多項具體協議,協議包括從貿易至低碳乃至文化教育各個領域。雙方還努力使貿易額在15年內達成1000億美元翻番目標。卡梅倫在北大的演講,拉近了中英兩國青年的了解。英國媒體熱評中方邀請卡梅倫首相訪華的遠大目光,稱中英關系「已置於比較穩定、發展之軌道。」
第四,在G20首爾峰會,中國政策對會議主題提出得當、公正抉擇,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
美國出於自身利益,提出企圖挑起貨幣匯率戰的錯誤政策,遭到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不少國家的抨擊,使美國陷於相當孤立的處境。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了解決金融危機的四次G20會議,代表中國提出了切中要害的務實舉措,國際社會公認中國為解決危機、推動全球經濟早日復甦作出了較大貢獻。在2008年11月華盛頓峰會上,胡主席深刻分析金融危機發生根源,呼籲採取加強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深化國際金融監管、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等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在2009年4月倫敦峰會上,他重點強調,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指導性原則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受到各方高度重視。在2009年9月匹茲堡峰會上,他提出一系列具體政策主張:保持經濟刺激方案力度,主要貨幣發行國要平衡和兼顧貨幣政策對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影響;堅決反對貿保等。在2010年6月召開的多倫多峰會上,他希望繼續發揚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精神,推動和加快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促進建設開放的國際金融新秩序,提高發展中國家自我發展能力等。在這次G20首爾峰會上,他提出完善G20峰會框架機制,推動合作發展的重大意義,倡導開放貿易,推動協調發展;完善金融體制,推動穩定發展;縮小差距,推動平衡發展等建議。
總之,胡主席參加G20五次峰會提出的建議有以下特點:第一,開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良方;第二,隨著危機逐步克服,復甦來臨之際,他提出的方案有很大時效性;第三,維護新興經濟體的利益,把發展中國家要求同實現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目標結合起來,符合發展中國家願望。第四,措施具有很大操作性。第五,中國身體力行,成為全球經濟較快復甦的引擎。可見中國為解決金融危機傾注了中國悠久歷史傳統和全球化時代的智慧。一個東方發展中大國的擔當和責任在國際社會面前坦露無遺。
這次首爾峰會,胡主席提出的會議主題無疑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意願和利益。如按上述選項採取切實行動,全球經濟可能逐步重振雄風。這四項選項同東道國宣布討論的四項主題,特別是把討論貨幣匯率列為首選有很大不同。如峰會糾纏於此,就難以取得成果。
韓國作為東道國早就宣布不討論匯率問題。明眼人一看現在的選題,就知道這是美國在幕後推動、制訂的議程。從今年6月起,美國國會就要求人民幣快速升值向中國施壓,美國貿易負責人先後在國際會議上圍堵中國,直至威脅要把中國列為貨幣匯率操縱國。美國11月中期選舉期間,更把人民幣升值問題作為競選廣告貼滿了美國各洲,把中國妖魔化、替罪羊已成為不少議員們高調嗆聲的慣常策略。接著,美聯署又推出貨幣量化寬松政策,企圖以此使美元貶值,逼使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貨幣急速升值,以此來解決美國經濟問題。這一損招無異於乎飲鴆止渴,遭到很多G20首爾峰會與會國的憤怒。德國財長勒依布勒抨擊美此舉「愚蠢」,「虛偽」。韓國中央銀行行長指出此種政策「害人害已」。南非財長普拉溫?戈爾丹說,美此舉「損害了多邊合作精神」。美新際集團何比?戴利說,「G20峰會比較讓人關注,美國在這次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在世界樹敵。」
首爾峰會前,奧巴馬接見記者把矛頭對准中國,以此迫使他國跟進。他說:「你們都看到了,一些國家的盈餘極高,同時嚴重干預了貨幣市場,堅持本國貨幣的優勢,」還說:「中國的日益繁榮應當在某些范圍內」,「我們的確希望大家都能在國際框架和規則系統內部運作,在這些系統之內,各國承認對彼此的責任。」他還為美聯署貨幣量化寬松政策辯護,認為「美儲備系獨立機構,行政當局無權干預」。同奧巴馬預先設想的圍堵中國相反,美國卻成了被批評的對象,使美國大失顏面。原來設想的19+1(圍攻中國),變成了新19+1(批評美國)。
經激烈博弈與雙方妥協,韓國總統李明濤11月12日宣布,「世界暫無貨幣戰爭」,接著他宣讀了《G20首爾峰會宣言》。其成果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取得進展,與會領導人同意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在慶州會議上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票權和配額改革方案;同意加倍努力在2011年結束多哈會談;同意採取更嚴格金融監管措施,包括上調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標准;韓國、美國和加拿大在峰會期間同意建立總額為5280億美元的專項基金,以用於扶持低收入經濟體的中小企業。該項合作已得到美洲開發銀行的支持。
峰會結束後,奧巴馬馬上又接見記者表示,人民幣被低估,再度攻擊中國。首爾峰會關於匯率之爭的硝煙剛散去,美國又發聲企圖使之再燃。
第五,中國同周邊特別是東盟的關系仍舊穩固並發展,中國與非洲、拉美國家的關系繼續穩步向前發展。
20年來,中國同東盟雙方政治互信增強,高層來往頻繁;大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順利進行,貿易額已達2311.2億美元;安全對話特別是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正努力進行;雙方人員來往已達800萬人次等。中國還任命了中國東盟特使。
2009年,中、日、韓同意在東盟10+3財長會議框架下建立正式區域外匯儲備庫,決定中、日、韓各出資384億美元,韓國出資192億美元,東盟其他各國出資共44.7億美元,這對亞洲今後發展,特別是突發事件有深遠意義。
隨著時間推移和歷史問題糾結,美國在東盟利用離間手法挑起一場圍堵中國之爭。事實是,越南固然有仰仗美實力實現自己在南海利益之需,但與美國存在不可調和矛盾。美國要傾復越南社會主義政權,但越不會越過此底線同美國合夥整中國。美國離間中越關系的圖謀不能得逞。泰國、寮國不會也不願趟這趟水。菲律賓也反對越南、馬來西亞向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提出把自己大陸架延伸至350海里的申請。希拉里關於南海爭端國際化的建議響應者寥寥。
中國與許多東盟國家已經牢牢地連在了一起,特別是巨大的經濟聯系已使中國與東盟誰也離不開誰。今年11月初,在中國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博覽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投資東盟。與此同時,越來趙多的區域外企業投資東盟,利用東盟與中國零關稅來開發中國市場。東盟與東盟外的企業並不會讓美國來破壞這一良的局面。
最近,緬甸大選結束,已成立了新政府,並釋放了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這是緬新政府決意實行全國民族和解的一件大事,也是東盟的一件大事。
2010年,非洲政局總體穩定,經濟復甦,與中國關系進一步發展。其領導人訪華次數創紀錄,這得益於上海世博會。肯亞、馬里、塞席爾、維德角、赤道幾內亞、多哥、辛巴威、中非、模里西斯等國總統、賴索托國王和首相以及波札那、葛摩、賴比瑞亞、南非、安哥拉、尚比亞副總統和加彭、盧安達、幾內亞比索總理先後訪華,凸顯中非在新形勢下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實現互利共贏的堅定決心。上海世博會的非洲聯合館是中國民眾進一步認識非洲的窗口。7月27日,非洲聯合館迎來了開館以來第1000萬名參觀者。10月21日,非洲聯合館參觀人數突破2000萬人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民眾對非洲的親近感。
2010年中拉關系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呈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發展的新局面。2010年上半年,中拉貿易額達792億美元,預計全年可達1500億美元。中國已穩居拉美第二大貿易對象國。
通過上述闡述和分析,中國深知,2010年中美、中日關系出現波折,或遲或早總要發生的。至於這些摩擦、矛盾在2010年上半年集中在一起向中國迎面而來,則可能有些准備不足。中國復興在全球已是不爭的事實。西方發達國家經200-300多年的發展,對中國復興准備不足,但又不得不以既妒忌,但又無奈的心情面對這一嚴酷事實。因此對她有時打擊有時吹捧進行遏制和拼殺,以阻其復興是慣用手段,這可能還要經過很長的一個歷史過程。對他們來說,這還需要有一個調整過程;對我們自己來說,還要一個適應過程,對整個國際來講還需一個接受的過程。2010年發生的種種之摩擦,並不說明我們外交的總方針、總政策出了什麼問題,而且反證是正確的。西方媒體說:中國2010年上半年「外交」搞糟了,「搞被動了」,正說明他們的意圖沒有得逞而泡製出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我們要貫徹的長期方針。情況順利時,我們不要驕傲;反之我們要沉著冷靜,不要焦慮和悲觀。「關鍵的關鍵」是做好我們自己國內的工作。這樣,我們力量更強大了,就能戰勝一切,一個偉大的中國終有一天會站立世界民族之林。

⑻ 鮑里斯·約翰遜的訪問中國

正當英國輿論就首相卡梅倫因會見達賴而同中國關系鬧僵耿耿於懷時,倫敦市市長鮑里斯·約翰遜 2013年5月9日高調宣布,他將於2013年10月率領英國商團訪問中國。在被媒體問到對卡梅倫訪華被拒一事如何看時,他以玩笑口吻指出,相信卡梅倫2008年難以訪華,「除非偷偷藏在訪問團乘坐的客機里」。英國《泰晤士報》稱,約翰遜此訪可能給唐寧街10號帶來問題,首相府不想看到自己泡湯的出訪計劃被一個市長取代。英國《衛報》分析說,約翰遜在英中高層互訪活動停滯時「捷足先登」獲得訪華機會,將會助推他今後角逐英國保守黨領袖甚至首相的寶座。
「鮑里斯贏了首相」,英國《每日電訊報》9日以此為題報道稱,約翰遜當天在倫敦出席一場全球投資會議時對外界證實,他將在2008年10月初率領一個大型商貿代表團訪問中國,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搭建與北京的聯系。文章稱,約翰遜強調自己與北京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前一天還同多名來自北京的投資者舉行了會談。《泰晤士報》稱,「沒有會見達賴喇嘛的約翰遜獲得了中國的訪問邀請」,「官員訪華必須獲得中國政府的邀請,因此英國大臣們事實上已經被禁止訪華」。
約翰遜雖然只是倫敦市長,但在英國政界及當地社會一直是有影響力的人物,甚至被英國不少政治分析人士看作是卡梅倫的真正接班人。路透社的報道說,現年48歲的約翰遜以口無遮攔但言語生動、行事怪誕而聞名,而他被視為卡梅倫的可能競爭對手之一。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令約翰遜的支持率一路飆升。但約翰遜對自己的長遠政治目標長期以來一直都避而不談,對他可能會成為下任首相的說法經常會岔開話題。2007年被問到這一問題時,約翰遜表示,他「成為首相的幾率與他被飛盤削掉腦袋差不多」。但在2008年3月接受英國廣播公司一個紀錄片節目訪問時,他表示「覺得當首相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自己願意「試試看」。
《泰晤士報》10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2005年,中國將英國列為歐洲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國。但2008年,英國已經位居德國和法國之後。《衛報》稱,對於卡梅倫訪華被拒,英國首相府仍然在極力淡化這一話題。在8日的議會上,卡梅倫稱其領導的英國政府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藏獨」,尊重中國主權,他已與中國領導人早前通過電話,期待兩國未來加強合作。
體驗北京地鐵
2013年10月15日,北京,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體驗北京地鐵一號線,從西單站乘坐至公主墳站,與交通負責人進行交流,視察中國首都的交通是如何運營的。
在一座難求的北京地鐵1號線上,誰會對一個空位說No呢?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是其中一個。鮑里斯在英國政壇以率性隨和出名。15日15:35,攜經貿團來中國訪問的鮑里斯,來到地鐵西單站,親自體驗了一下地鐵1號線。
贊北京地鐵環境「真干凈」
一頭標志性的金發,讓昨天下午出現在地鐵里的鮑里斯非常惹人注目。
「我早就想來體驗北京地鐵了!」鮑里斯對新京報記者說道,他語速飛快,「我2006年來過,2008年來過,不過都沒有機會坐地鐵。」
說完,他抬頭看看地鐵里的環境,用典型的英式誇張說,「太棒了!真干凈!」然後問記者,「票價多少錢?」聽到「2元全程」時,他立即說,「真便宜。」
連續發問被贊為「地鐵專家」
下午3:40,地鐵站內等車的人不算多,但是地鐵里擁擠依舊。鮑里斯一上車,有的乘客就認出了他是倫敦市長,加上跟著他的眾多記者,車廂里引起了一陣小轟動。鮑里斯為此很不安,他忐忑地說道,「我是不是嚇著大家了。」
在地鐵上,鮑里斯扶著把手,向北京地鐵相關負責人問東問西。當聽說1號線地鐵修建於上世紀60年代時,他「哇」了一聲,「真厲害。」
他還問了很多專業問題,「地鐵下面是雙軌嗎?出問題,怎麼處理?」連向他介紹的北京地鐵負責人也稱贊他,「堪稱地鐵專家。」
當鮑里斯身後的一位乘客下車後,身邊的隨行人員都讓鮑里斯坐下。「我可是位紳士,」鮑里斯堅決拒絕,「我不坐。」後來實在堅持不過勉強坐下的他無奈地說著,「我真不習慣,這么多人還站著,我卻坐下了。」
北京地鐵乘坐感受:「人多」
體驗行程在公主墳站結束。問到對北京地鐵的感受,鮑里斯連連稱贊。「干凈有序,一切都運轉得很好。」只是有一點,人多。「現在是非高峰時期,已經和倫敦地鐵高峰時段的人流差不多了。」
和中方接待人員告別時,北京地鐵負責人表示要和倫敦地鐵交流經驗,率直的鮑里斯立即提出要交換名片。
此次體驗是鮑里斯6天訪華行程的一部分,他此次訪華,目的是為倫敦吸引更多投資,同時向中國人進一步推介倫敦的旅遊和教育。

⑼ 卡梅倫為什麼訪問成都

卡梅倫道出訪問成都原因:感受中國發展 據說火鍋好吃
原標題:英國首相卡梅倫昨日來蓉,道出訪華特意增加成都一站的原因
成都可感受到中國發展未來而且這里的火鍋很好吃
成都商報訊 昨日13時,英國首相卡梅倫乘坐的飛機平穩地降落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3時15分,卡梅倫走下飛機,開啟訪蓉之行。據了解,卡梅倫此次率領的訪華代表團成員超過200人,是英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訪華團。
卡梅倫表示,此次來蓉有3個目的,包括加強政府之間的合作、促進民間交流、開展經濟貿易等合作。
即將結束在成都的全部行程時,卡梅倫顯得依依不捨。鑒於成都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再加上成都與倫敦之間的直航開通更加便利。他表示,一直都聽說中國西部的成都非常具有發展潛力,一定要親自來這里看看,此行終於如願。

閱讀全文

與卡梅倫訪華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