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字測繪成果與測繪成果有何不同
數字測繪成果以數字形式的,如資料庫形式的地形圖,一般測繪成果如紙質的
㈡ 測繪成果提交所需資料
房產測繪成果備案須提交的資料
一、商品房項目預測成果備案
1
、房屋建築面積預測繪成果報告書、電子文檔;
2
、經審查批準的全套建築施工圖和電子圖各一套;
3
、寧波市施工圖審查備案證明;
4
、共有公用面積分攤彩圖;
5
、經人防部門備案的人防建設方案;
6
、土地使用權證復印件(校驗原件);
7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其附件、附圖;
8
、有關商品房預售方案;
9
、其他應提交的相關資料。
二、商品房項目實測成果備案
1
、寧波市房產測繪成果備案申請表;
2
、擴初會議紀要復印件(校驗原件);
3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附圖復印件(校驗原件);
4
、商品房預(銷)售許可證復印件(校驗原件);
5
、地名辦門牌編號圖原件;
6
、地名使用批准書復印件(校驗原件);
7
、人防部門出具的人防區域劃分圖原件;
8
、建築竣工圖及電子文檔;
9
、交警部門出具的地下室汽車位驗收意見原件;
10
、土地使用權證復印件(校驗原件);
11
、房屋建築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明書復印件(校驗原件);
12
、房屋建築面積測繪成果報告書及電子文檔;
13
、房屋建築面積測繪委託合同復印件(校驗原件);
14
、其他應提交的相關資料。
三、新建房(單位或個人)測繪成果備案
1
、寧波市房產測繪成果備案申請表;
2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建設工程規劃紅線圖復印件(校驗原件);
3
、建築竣工圖;
4
、土地使用權證復印件(校驗原件);
5
、房屋建築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明書復印件(校驗原件);
6
、地名辦出具的門牌坐落證明復印件(校驗原件);
7
、人防部門出具的人防區域劃分圖(專指有地下室工程的建築)復印件(校驗原件);
8
、房屋建築面積測繪成果報告書原件及電子文檔;
9
、房屋建築面積測繪委託合同或協議復印件(校驗原件);
10
、其他應提交的相關資料。
四、改擴建項目測繪成果備案
1
、寧波市房產測繪成果備案申請表;
2
、已領取的房屋所有權證復印件及土地證復印件(校驗原件);
3
、擴建、改建、翻建項目工程規劃許可證及紅線圖復印件(校驗原件);
4
、房屋建築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明書復印件(校驗原件);
5
、房屋建築面積測繪成果報告書原件及電子文檔;
6
、其他應提交的相關資料。
五、商業、辦公用房權屬分割項目測繪成果備案
1
、寧波市房產測繪成果備案申請表;
2
、已領取的房屋所有權證及土地證復印件(校驗原件);
3
、土地部門分割聯系單原件;
4
、消防部門意見原件;
5
、原設計施工圖或有資質的設計單位出具的分割平面圖原件;
6
、房屋建築面積測繪成果報告書原件及電子文檔;
7
、其它應提交的相關資料
㈢ 測繪資料庫 是什麼
測繪成果集合成數字產品!對以後的數字化地球,地理信息,GPS包括RS都是很有幫助的,屬於基礎建設
㈣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有哪些測繪成果
山東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結束後,應提交以下成果資料:
文字成果
1、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及資料庫建設技術設計書
2、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及資料庫建設工作報告
3、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及資料庫建設技術報告
4、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及資料庫建設質量檢查報告
圖件成果
1、地籍圖分幅接合表
2、村莊地籍圖
3、宗地圖
調查及登記表冊成果
1、土地權屬面積統計表:包括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未確權登記宗地(含有爭議宗地)及國有土地權屬面積統計表(縣、鄉、村三級)。
2、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匯總表:包括村莊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匯總表、村轄區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匯總表。
3、土地登記資料成果:土地登記申請表及有關權源文件,土地登記審批表,土地登記申請審核情況公告(存根和照片),土地登記卡、歸戶卡、土地證書簽收簿,宗地圖(界線相鄰各方簽字蓋章)、坐標冊等資料。
數據成果
1、地籍平面控制測量原始記錄
2、控制點及界址點成果表
3、面積成果表、面積統計表、面積計算的原始資料
4、宗地面積匯總表
5、村莊土地分類面積統計表
資料庫成果
農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包括地籍調查數據、登記數據等。
㈤ 測繪及資料庫建設人員具體做什麼
測繪及資料庫建設人員主要是根據已有的測繪成果資料建立mdb數據,能直觀反應各種地理屬性和其他屬性,方便於數據的綜合管理和調用。
㈥ 通過什麼方法可將測繪成果和地理信息系統聯系起來
這要看你所說的是什麼樣的測繪成果。
1.如果是紙質地圖就需要先進行掃描,掃描成TIFF格式或者JPG格式,然後在GIS軟體(例如ArcGIS、MapGIS、R2V等都可以進行數字化)中進行數字化,然後就可以在GIS軟體中進行相應的分析操作了,同樣要是你有的是JPG格式的圖片,方法一樣。
2.如果你所說的測繪成果指的是CAD之類的文件(dwg格式或者dxf格式)那就更好辦了,都轉成DXF格式,在大多數GIS軟體中都能進行格式轉換,直接將你所有的格式轉換成GIS軟體可以進行操作的格式。
攝影測量跟地理信息系統聯系非常密切,幾乎所有的地理信息系統本科以上的專業都要開攝影測量課程。不管你所說的測繪成果是什麼格式的文件,只要是測繪這方面的,都可以在GIS軟體中應用,只是過程難易的問題。
只能說這些了,不明白的話,請將你的問題說明的更詳細些,我可以幫你解答。
㈦ 省域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的構建
管相榮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鄭州 450016)
摘 要:為了滿足大區域控制點綜合管理時針對多領域的需求,實現數據的共享所面臨的坐標系統、屬性結構、投影帶、行政轄區、影像重疊區等問題,採用省域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建立的案例分析,省域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存儲了控制點的屬性、空間位置、圖形圖像等多項信息,疊合了行政轄區、原始影像、接合圖表、投影帶等信息,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經驗。
關鍵詞:省域 控制點 GPS 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
0 引 言
為確保「2010 年全國耕地面積不少於 18 億畝(1.2 億 hm2)的紅線」,國家已經啟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力求建立「四級聯動、上下互通」、「高保真」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實現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網路化。河南省作為全國人口和農業大省,土地總面積約16.7 萬 km2,2007 年人均耕地面積 813.4 m2,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國家嚴控耕地面積的嚴峻形勢下,如何摸清土地家底、有效集約管理土地資源尤為重要。近年來,河南省運用先進的「3S」技術和通信技術,已經開展了多項土地資源監測、地籍調查方面的研究。全國高解析度影像數據處理及資料庫建設項目(以下簡稱「遙感項目」)是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先導,旨在為其提供寶貴的經驗。河南省作為項目試點之一,2005 年以 GPS 實測點為控制數據,影像數據均採用SPOT 5 遙感影像,對平頂山、許昌、漯河、安陽四個地市的遙感影像進行處理,精度滿足要求。2007 年項目在全省鋪開,布設控制點數達上千個,按照《SPOT 5_2.5 m 數字正射影像圖製作技術規定》及《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生產技術規定》的要求,對影像處理必須精確,影像糾正控制點是土地信息提取的關鍵所在,如何綜合管理這些控制點數據十分必要;同時,就我國 GPS控制網而言,GPS A B C 級點布設達上萬個,而以此為基準的下一級 GPS 控制點將更多,對其進行分板機統籌管理也勢在必行。
影像糾正控制點的獲取途徑有兩種:一種是 GPS 實測,另一種是從大於等於調查底圖比例尺的已有圖件上採集。遙感項目河南試點控制數據均為 GPS 實測點,省域控制點管理包括 GPS 實測點和圖形圖像控制點,涉及跨省域、投影帶、屬性結構設定、編號、疊加分析、條件查詢、圖形查詢、精度評定、點位分布聯測略圖等問題,有必要根據實際的工作底圖情況,建立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實現控制點位置信息、屬性信息、圖形圖像信息的統一管理,力圖為同類研究提供參考。
1 控制點基礎信息獲取
1.1 控制點的布設與測量
項目控制點布設的工作底圖是 SPOT 5_2.5 m 遙感影像,河南省域涉及 80 多景 SPOT 5 影像,受衛星數據獲取周期的影響,影像是分批次提供的,為保證項目進度,控制點的布設採用先來先選的原則分批次進行。選取要求有:
(1)選取影像清晰、易於判別、交通便利的明顯特徵點,如影像特徵明顯的農村道路交叉路口,並讀取概略經緯度;
(2)均勻分布,控制區域大於工作區范圍,每景控制點數不少於 25 個,山區適當增加;
(3)邊緣選點,相鄰影像重疊區不少於 2 個同名公共點;
(4)模糊定位、圈定范圍,為便於精確定位點的靈活性,採用 800 像素 ×800 像素的正方形選框,外業測量時可以在此選框內靈活定點,一般要求選框中間點位優先選用;
(5)內業選點難以測量時,可適當在該點附近重新選點,外業要作詳細記錄。
項目區覆蓋多景影像,為的是選點均勻,公共點布局合理,在選取某景影像控制點時應同時參照相鄰景,單景保證四角有點,其間三角形布點。控制點編號採用××××××_××××××_××,第一個「_」前為控制點所在景號,第一、第二個「_」之間為控制點所在影像的時相,共 6 位,採用年月日格式,第二個「_」後為控制點所在影像內序號,如 273280_061101_10, 表示景號為 273280、時相為 2006 年 11 月 1 日的影像上的第 10 個控制點,另外在測量成果表中增加測量編號和標准編號,測量編號是控制點布設實時編號,對應外業測量表中的序號,標准編號則按 1∶1 萬標准圖幅為基準,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編號,如I49G030050, 以求更好地管理和應用控制點基礎資料,為此我們設計了控制點測量成果表。
考慮到項目區山區、丘陵、平原均有分布,不同地形都選取檢查點,在布點時類同控制點選取,只是在影像正射糾正時根據參與運算與否才設定其是控制點或是檢查點。三種地形特徵檢查點可以從不同地形下分析控制點精度,對於布點較為困難的山區,可以打破單景的局限,採用區域布點檢查法。
以國家 C 級 GPS 大地控制點為基準,採用靜態方式同步進行觀測,3 套 GPS 接收機為一組,觀測時段長度為 45 min,衛星高度角≥ 15°,有效衛星總數≥ 4 個,作業員現場填寫外業測量記錄表,測隊隊員定時進行業內匯合,整個省域全部控制點測量耗時近 1 年,共完成 1454 個控制點的測量。
項目共布設 13 個測區,外業實地測量均採用環形布點形成一個整體的 GPS 控制網,各測區以不同的顏色表示,控制點間平均距離約 13 km,點位序號是項目區需要測量的糾正控制點測量編號,不足 4 位的前加「P」表示,前面加「C」的點則表示已有的 C 級 GPS 控制點。
1.2 控制點坐標及投影帶的設置
控制點有 4 套坐標系統:西安 1980 坐標、北京 1954 坐標、WGS84 坐標、概略經緯度及高程。
項目採用高斯-克呂格投影 3 度分帶、1985 國家高程基準、北京 1954 坐標系。河南省域跨越 37、38、39 帶,測量的坐標數據存在 3 套數據,通常構建資料庫時坐標系統的中央經線為114°,即 38 帶。為確保整個省域建庫數據為統一的坐標系統,就應把 37 帶、39 帶內的控制點進行換算,一般採用高斯投影、反算公式間接換帶計算。現在把 37 帶、39 帶的控制點坐標換算成 38 帶,見表 1。實測測量時,可通過儀器設置或基於坐標換帶公式原理開發的專用軟體換算。
表1 GPS 控制點 3 度分帶相鄰帶坐標換算對應表(河南省)
續表
1.3 屬性結構設定
為便於管理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並為後續國土研究提供基礎資料,因此盡可能詳述控制點的屬性信息。表 2 是設定的控制點庫表結構。
表2 控制點文件屬性結構一覽表
屬性結構設定的特色:
(1)3 套編號系統(標准編號、景內編號、測量編號)。標准編號是所有 GPS 實測控制點選取完畢後,為便於管理,以 1∶1 萬標准圖幅為底圖採用「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原則重新編號,命名採用「1∶1 萬標准圖幅號 _ 圖幅內序號」;景內編號則是就單景而言,景號 _ 時相 _ 景內序號命名;測量編號則是在項目實施中實際工作選點編號,作為控制點成果表整理及入庫的依據。
(2) 4 套坐標數據(北京 1954 坐標、西安 1980 坐標、WGS84、概略經緯度)。概略經緯度可以對控制點在實地測量前進行模糊定位,此外也為了後期插敘的需要,例如,對一景現實性影像,通過幅寬經緯度可查詢到其間大致所覆蓋的控制點信息,減少了選點、測點等重復性工作。
(3)掛接點位影像、圖形及實地信息。控制點影像庫不僅有點的屬性描述,也有點點陣圖形和實測信息,使控制點信息更加豐富。
(4)與權屬庫、接合圖表、影像范圍圖疊合,便於查看控制點的區域型分布、與影像及圖幅間的關系。
1.4 與遙感影像的套合
控制點是遙感影像定位的基本參照信息,已知工作區的 DEM 和影像控制點坐標信息,就可以對影像進行幾何糾正和投影差改正,製作數字正射影像圖(DOM),提取土地利用現狀信息,構建土地利用資料庫,此亦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前期業內工作。通常,我們是先在原始影像上布設控制點,測量其坐標信息,然後影像處理,即影像選取點、點定位影像的工作模式。但建立河南省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後,對省域內任意工作區的影像,即沒有投影和平面坐標信息的現時性影像,可以通過影像頭文件找其所包含的控制點信息,避免了重復選點、測點。
控制點影像數據與遙感影像的套合、疊加查詢分析,需要兩者間存在恆定的某種信息。控制點是地球上的固定點,SPOT 5 遙感影像的頭文件里顯示影像獲取時間及影像的經緯度坐標(大地坐標),為避免大地坐標與高斯平面坐標轉換時的誤差影響影像處理精度,目前只能通過兩者的經緯度坐標,對影像包括的控制點信息進行模糊查詢,然後再准確定位點。在 MapGIS 平台中,可以通過影像的經緯度坐標將其范圍框直接定位到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的平面坐標工程上,很直觀地查看三者間的關系,如圖 1 所示。
圖1 控制點、影像、行政區空間關系圖
2 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構建
經過「布點、測點」後,在 ERDAS 軟體的 LPS 模塊里對控制點進行嚴格的精度檢查,只有滿足精度要求後才可入庫,具體流程如圖 2 所示。同時設定了資料庫文件的組織(表 3)。基於上述資料庫建設思路,在 MapGIS 平台上構建了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如圖 3 所示。
圖2 GPS 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建庫流程
圖3 河南省 GPS 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
表3 GPS 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文件
3 結 論
控制點作為基礎地理數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河南省域共布設 1000 多個實測控制點,歷時近 1 年,耗費了相當的人力物力,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的建立旨在實現信息共享,避免資源浪費,為國土及其他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尤其是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河南工作區,控制點圖形圖像資料庫對調查底圖製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省域型控制點圖形圖像的建立也為大區域多數量控制點數據的綜合管理提供了點滴參照。當然也有未涉及的內容,如不同等級控制點的管理、控制點的三維布局再現等。
參 考 文 獻
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S]
蘇小霞,李英成.2006.全國多級多解析度圖形圖像控制點資料庫的建立與應用展望[J]. 遙感技術與應用,21(3):265~230
王之卓.1990.攝影測量原理(英文版)[M]. 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曾福年,趙翠玲.2006.圖像控制點庫的建立及應用方法探討[C].2006 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張繼賢,馬瑞金.2000.圖形圖像控制點庫及應用[J]. 測繪通報(1):15~17
(原載《鄭州大學學報(工學版)》2008 年第 2 期)
㈧ 高解析度影像數據處理及數據建庫技術方法研究
潘振祥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鄭州 450016)
摘 要:本文通過開展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數據(SPOT5)處理及建庫技術方法研究和探索,制定了《高解析度影像數據處理及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和《省級基於遙感影像 1∶1 萬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製作了覆蓋河南全省的 1∶1 萬數字正射影像圖,建立了河南省基於 SPOT 5 的 GPS 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高解析度衛星影像資料庫和基於影像信息土地利用資料庫,為全國土地利用二次調查基礎底圖製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土地資源 衛星影像 遙感 資料庫 像控點
0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衛星遙感影像處理技術得到了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在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土地執法監察、土地變更調查以及大中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等方面應用已取得顯著成效。
針對河南省高解析度遙感影像數據處理及資料庫建設項目任務,項目組提出了利用 GPS 外業靜態實測坐標作為影像數據校正的控制資料,制定了《高解析度影像數據處理及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和《省級基於遙感影像 1∶1 萬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等,並根據項目任務要求,制定了切合河南實際的基於遙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分類體系,同時,通過項目開展,製作了覆蓋河南全省的 SPOT 5 數字正射影像圖(DOM),並建立了河南省基於 SPOT 5的 GPS 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為土地利用二次調查基礎底圖製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影像數據處理及資料庫建設技術路線
(1)多源遙感信息相結合。選取最佳波段組合的多光譜影像與高解析度全色影像融合,生產具有高解析度空間信息和豐富光譜信息的融合影像。
(2)GPS 像控點、基礎圖件(資料庫)和 DEM 相結合。根據實際情況,採用 GPS 像控點,同時利用 1∶5 萬 DEM 對遙感影像進行正射校正。
(3)人機交互與計算機自動提取相結合。以人機交互解譯為主,進行土地分類信息提取。
(4)遙感解譯與地面調查相結合。對提取的地類圖斑信息進行外業驗證,對在室內不確定的地類圖斑,進行外業實地調查。
2 GPS 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建立
為保證像控點選取精度,首先在 2.5 m 解析度的全色影像上,按照像控點選取的技術要求,每景均勻選取了 25 個像控點,並對像控點進行了全外業 GPS 靜態測量,在 MapGIS 平台下編輯像控點屬性結構,建立 GPS 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並將像控點外業測量成果表以圖片方式保存在屬性表中。如圖1所示。
圖1 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示意圖
2.1 GPS 像控點選取
為保證像控點外業測量精度,像控點選取時,點位分布要相對均勻,特徵明顯,交通便利,數量足夠,盡可能在全色影像上選取,盡量避開高壓線、大面積水域等干擾因素。
為提高外業測量效率,將選取的待測像控點製作成「像控點外業測量成果表」,成果表包括像控點編號、點位及放大的示意圖、WGS84、1954 北京、1980 年西安三套坐標和點位說明等內容。
2.2 GPS 像控點外業施測
像控點外業測量採用附合路線法,各像控點平均間距約 13 km,像控點與 C 級 GPS 控制點組成 GPS 控制網。GPS 像控點外業測量利用河南省 C 級 GPS 控制網成果的三套數據(分別為WGS 84、1954 北京和 1980 年西安坐標)作為起算數據,依據《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採用靜態方式同步進行觀測,三台套 GPS 接收機為一組,觀測時段長度不少於 45 分鍾,衛星高度角≥ 15°,有效觀測衛星總數≥ 4 個。測量數據採用南方測繪軟體進行基線解算、平差處理並進行高程擬合,最後解算出像控點基於三套坐標系統的三套數據和擬合高程。
2.3 GPS 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的建立
GPS 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以河南省 1∶50 萬地理底圖作為工作底圖,輸入像控點空間坐標,並採集像控點屬性與圖形信息,建立數學基準統一的像控點圖形圖像文件。像控點圖形圖像信息,除像控點所具有的地理坐標信息之外,還包括與待糾正影像相關的特徵地物的紋理信息、解析度信息等。
3 影像數據處理
影像數據處理包括衛星影像全色數據與多光譜數據的配准、融合和影像數據正射校正、鑲嵌及正射影像圖(DOM)的製作等。本項目所使用到的 SPOT 5 數據是由視寶公司提供的 1A 級數據,只經過了探測器的均衡化處理,為了進行多元數據的復合,製作正射影像圖,必須對圖像進行正射校正,建立地理坐標。影像數據處理技術流程如圖 2 所示。
圖2 影像數據處理技術流程
3.1 影像配准
本項目使用的單景多光譜數據與全色數據是同步接收到的,其圖形的幾何相關性較好,多光譜數據與全色配准難度小、精度高,因此採用相對配準的方法,SPOT 5 多光譜數據波段組合採用 XS2(紅)、XS3(綠)、XS1(藍)形式,影像重采樣間隔為 2.5 m,重采樣方法採用雙線性內插,以景為配准單元,以 SPOT 5 全色數據為配准基礎,均勻選取配准控制點,對接收側視角較大,地勢起伏對配准影響較為嚴重的區域相應增加控制點密度,將 SPOT 5 多光譜數據與之精確配准,並隨機選擇配准後全色與多光譜數據上的同名點進行檢查,以確保數據的配准精度。
3.2 影像融合
圖像融合處理採用最基本的乘積組合演算法直接對兩種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數據進行合成,融合後圖像則採用直方圖調整、USM 銳化、彩色平衡、色度飽和度調整和反差增強等手段,以使整景影像色彩均勻、明暗程度適中、清晰,增強專題信息,特別是加強紋理信息。
3.3 影像正射校正
影像正射校正採用 ERDAS 的 LPS 正射模塊,利用 SPOT 5 物理模型,每景 25 個像控點均勻分布於整景影像,各相鄰景影像重疊區有 2 個以上共用點。正射校正以實測點和 1∶5 萬 DEM為校正基礎,以景為單元,對融合後的數據進行正射校正,采樣間隔為 2.5 m。
3.4 影像鑲嵌
影像鑲嵌採用 ERDAS 的 LPS 正射模塊中批量處理模塊,相鄰兩幅影像,均採集了兩個以上共用點,大大提高了影像鑲嵌精度。為驗證鑲嵌精度,以縣(市、區)為單位,在其鑲嵌區隨機選擇 25 個以上檢查點進行鑲嵌精度檢查。
3.5 數字正射影像圖製作
數字正射影像圖(DOM)製作採用 Image Info 工具,按照 1∶1 萬標准分幅進行裁切,覆蓋完整的縣級行政轄區。圖幅整飾依據《高解析度影像數據處理及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利用MapGIS 資料庫平台,按照 1954 北京坐標系、1985 年國家高程基準的生成 1∶1 萬標准分幅圖幅整飾。
4 創新成果
項目組在圓滿完成項目任務的前提下,結合項目進展和土地管理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總結項目進展和取得的成果,創新成果主要體現在:
(1)影像校正控制點 GPS 外業實測數據作為影像校正控制資料,改變了以往利用地形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資料庫)作為控制資料的傳統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影像校正精度,節省了項目投入經費。
覆蓋河南全省 1∶1 萬標准分幅地形圖共計 6565 幅,而實有地形圖僅 5600 余幅,項目組在徵求部課題組同意的前提下,提出採用 GPS 外業實測控制點作為影像校正控制資料的思路。基於這一思路,項目組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和論證,制定了 GPS 外業測量技術要求,並對覆蓋全省的每景 SPOT 5 衛星影像相對均勻地選取了 25 個控制點,相鄰景影像不少於 2 個共用控制點的原則,全省共選取影像校正控制點 1421 個,GPS 大地控制 C 級點 94 個。根據影像數據接收時間和項目進度,共分 13 個測區,對所有控制點採用附和路線法進行了靜態測量,分別計算出各控制點和檢查點的 WGS84、1954 北京和 1980 年西安三套坐標。
(2)河南省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的建立,為今後河南全省土地利用遙感監測、衛片執法監察等提供了技術保障。
為使外業測量成果長期保存和今後使用,項目組在項目任務之外,在 MapGIS 平台上,基於河南省 1∶50 萬地理底圖,建立了 GPS 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GPS 像控點圖形圖像資料庫的建立,不僅滿足 SPOT 5_2.5 m 高解析度衛星影像的校正精度要求,同時為今後河南全省土地利用遙感監測、衛片執法檢查、礦山環境監測等奠定了基礎。
(3)高解析度影像數據大區域整體正射校正和鑲嵌處理技術的探索,為影像數據批處理技術的推廣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由於本次試點項目涉及的范圍廣、影像處理工作量大,因此,項目組在保證影像糾正精度的前提下,為提高工作效率,探索和使用了遙感影像專業處理軟體 ERDAS 的 LPS 模塊提供的大區域整體正射糾正和影像鑲嵌處理功能,達到了較好的應用效果。
鑒於本次試點項目所使用的影像數據均為同步接收的 SPOT 5 多光譜與全色數據,其圖形的幾何相關性較好,多光譜數據與全色配准難度小、精度高,因此,影像數據處理採用先單景融合、後大區域整體正射校正、最後進行大區域鑲嵌配準的技術流程進行影像處理。
正射糾正採用 ERDAS 的 LPS 批量正射模塊。糾正採用 SPOT 5 物理模型,控制點均勻分布於整景影像,每景控制點個數為 25 個,各相鄰影像重疊區有 2 個以上共用點。正射糾正以 GPS外業實測控制點和預處理的河南省 1∶5 萬 DEM 為糾正基礎 , 對 SPOT 5 融合數據進行批量糾正,采樣間隔為 2.5 m。影像鑲嵌採用的是 ERDAS 的 LPS 批處理模塊,由於各相鄰景影像均採集了兩個以上的共用點,大大提高了影像鑲嵌精度。
(4)基於遙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分類標准體系的制定,為國家和省級快速掌握和提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項目組根據部課題組要求及國家和省土地管理工作需要,結合 SPOT 5 衛星影像光譜特徵和紋理信息,經充分研究和論證,制定了切合河南實際、滿足「高解析度影像數據處理及資料庫建設」試點項目需要的基於遙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分類標准,該標准中將土地利用類型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等 3 個大類,耕地、園林地、其他農用地、城市用地、建制鎮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鐵路用地、公路用地、其他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等 10 個二級類,此外,根據個別地類特點,又分別從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中單獨劃分出公路林帶、農業水利用地、水利設施用地、未利用水面和黃河灘地等 5 個三級類,分類標准與現有的土地利用分類體系協調、一致,符合國土資源土地分類標准體系。
(5)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為國家和省土地宏觀管理提供了現勢性較強的土地利用電子數據,為國內同類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技術依據。
考慮到國家和省級土地宏觀管理的需要,根據項目制定的「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分類體系」,結合中地公司 MapGIS 土地利用資料庫管理系統框架結構,項目組在 MapGIS 資料庫管理系統平台的基礎上,分別制定了《高解析度影像數據處理及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和《基於遙感影像 1∶1 萬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等,並在標准中明確了基於遙感影像的土地分類、文件命名規則、數據分層格式及要求等,保證了數據標准和數據格式的一致性及資料庫建設質量,為國家和省提供了翔實的土地利用現勢數據。
5 結 語
隨著遙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高解析度遙感影像數據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同時,遙感影像數據處理的技術手段也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先進,尤其是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的全面開展,將遙感影像在土地管理方面的應用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如何在影像數據處理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人力和財力投入已顯得尤為重要。本項目針對上述問題,在科研與生產過程中,提出的採用 GPS 外業實測控制點作為影像校正控制資料、GPS 像控點圖形圖像數據建庫及基於國家和省級土地管理需要而提出的基於遙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等,進行了較好的詮釋,為今後同類工作的開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參 考 文 獻
常慶瑞,等.2004.遙感技術導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
陳述彭,等.1998.遙感信息機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
黨安榮,等.2003.ERDAS IMAGING 遙感圖像處理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湯國安,等.2004.遙感數字影像處理[M]. 北京:科學出版社
徐柏清.1988.正射投影技術與影像地圖[M].北京:測繪出版社
尤淑撐,劉順喜.2002.GPS 在土地變更調查中的應用研究[J].測繪通報(5):1~3
張繼賢,等.2000.圖形圖像控制點庫及應用[J].測繪通報(1)
(原載《測繪通報》2008 年第 10 期)
㈨ 測繪成果保密的特徵
(一)測繪成果涉及的國家秘密事項是客觀存在的實物
測繪成果是對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設施的空間位置、大小、形狀和屬性的客觀反映,測繪成果保密的關鍵是一部分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設施的大小、形狀、空間位置及其屬性需要保密,例如軍事設施的空間位置、大小、形狀和屬性需要保密,有些政治設施、經濟設施、科技設施以及國家安全設施等的空間位置、大小、形狀、屬性需要保密,決定了相應的測繪成果必須保密。這些特定的設施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測繪成果涉及的國家秘密事項是客觀存在的實物。
(二)測繪成果涉及的國家秘密事項具有廣泛性
無論國家或者地區的測繪成果,都是對國家或者一個區域自然地理要索和地表人工設施的空間位置、大小、形狀和屬性的客觀反映。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設施不僅分布廣泛,其數量也是十分浩大的。根據《保密法》的規定,國家事務中的重大決策中的秘密事項,國防建設和武裝力量活動中的秘密事項,外交和外事活動中的秘密事項以及對外承擔保密義務的事項,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科學技術中的秘密事項,維護國家安全活動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項,其他經國家保密工作部門確定為應當保守的國家秘密事項等都屬於國家秘密,這些國家秘密的相當一部分都會通過測繪手段,真實地反映在不同類型的測繪成果上。因此,測繪成果涉及國家秘密的事項具有廣泛性。
(三)涉及國家秘密的測繪成果數量大,涉及面廣
截至2008年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從業人員超過了40萬人,地理信息市場總規模達到600億元,地理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測繪成果的數量巨大,其中大部分屬於國家秘密。國家大地坐標系統、平面坐標系統、高程系統、重力測量系境的控制點數量至少有100多萬點的數據,國家1:1萬至1:100萬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資料庫和城市1:500,1:1000,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圖及資料庫以及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信息、資料庫等,都涉及國家秘密,與這些測繪成果直接接觸的人員數量是相當大的,這些人員涉及的領域和范圍也非常廣。
(四)測繪成果涉及的國家秘密事項保密時間長
測繪成果涉及的國家秘密要素是以實物形式存在的物質實體,這些物質實體一般情況下都會長期存在著,即使由於各種人為和不可抗力使這些物質實體不存在了,也會由此而產生新的保密內容。特別是各類測繪系統的點位和數據,始終是測定保密要素的空間位置、大小、形狀的依據。因此,除國家有變更密級或解密的規定外,測繪成果的保密期限都是長期的,需要長久保存。
(五)測繪成果不同於其他文件、檔案等保密資料
測繪成果一經提供出去,便由使用單位自行使用、保存和銷毀,與其他帶有密級的文件、檔案等秘密資料不同。其他帶有密級的文件、檔案、音像等資料一般都採取登記借閱的方式,借閱完後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歸還。因此,對提供和使用測繪成果的單位和人員都要有特殊的要求,以防止泄露國家秘密的事件發生,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為此《測繪法》明確規定,對外提供測繪成果,必須經國務院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測繪主管部門批准。
㈩ 地籍測繪成果內容
在地籍測量中使用過的地形圖、控制點成果以及測量完成的控制點、界址點、面積、地籍圖等和相應的技術設計書、技術總結、驗收書、協議書等都應歸入地籍測繪成果,包括紙質資料和電子文檔。
(一)控制點及界址點
用於布設和加密地籍控制網的起始控制點、完成的地籍控制網的各等級控制點(包括圖根點)、各類界址點以及繪制的相應點的點之記均應歸入地籍測繪成果。
(二)地籍圖及宗地圖
完成的各類圖件,包括基本(分幅)地籍圖、宗地圖、農村居民地地籍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權屬界線圖和在測繪過程中使用和形成的中間成果(如地形圖、宗地草圖、地籍草圖、界址點分布圖、控制網布設圖等)均屬於測繪成果,歸入地籍圖冊。
(三)地籍簿冊
地籍簿冊是按地塊進行土地基本信息綜合反映匯總的表冊,主要包含了用表冊的形式對土地及其附著物的位置、法律狀態、利用、利用現狀等基本情況進行的文字描述,如地籍調查表、各種相關文件等。地籍簿冊要適時修編,以保證現勢與正確性。
(四)地籍資料庫的建立
地籍資料庫包含了所有的用數字形式描述的土地及其附著物的位置、數量、質量、利用現狀等要素,如面積冊、界址點坐標冊、房地產評價數據等。
將地籍測量的各種數據,如權屬界線、界址點坐標、地面附著建築物和構築物,以及相關的地形要素,通過輸入設備輸入計算機,成為在地籍管理中可以使用的數據源。這是地籍資料庫建立的第一步:數據採集。第二步:將數字化了的地籍測繪成果按照有關要求進行有序的排列、分類、賦予屬性,成為便於查詢和檢索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