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轉基因技術算是最新技術成果嗎還是通過轉基因技術生產的產品算最新技術成果
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轉基因的產品國外很普及 國內也有一些轉基因油什麼的產品 但是人們對這個技術的使用尚未成熟 是否有不良後果也了解不多 所以應該說是繼續發展的一們科學技術 要說「最新」 個人認為可能達不到了吧 「比較新」更貼切些
B. 利用病毒在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病毒基因組的克隆、結構測定和表達要研究病毒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一般須先建立病毒基因組的無性繁殖系,這樣才能獲得足夠量的病毒DNA。後者可採用細菌質粒、粘性質粒或λ噬菌體作為載體,轉化大腸桿菌來完成。大的DNA病毒基因組可用限制性內切酶切割成幾個片段進行克隆;RNA病毒可先在試管內反轉錄成cDNA再進行克隆;反轉錄病毒基因組可克隆其前病毒DNA。建立了病毒基因組的無性繁殖系後,就可以採用化學法(Maxam et al 1977)或酶促法(Sanger et al 1977;Messing et al 1981)測定病毒基因組的核苷酸序列,以了解基因的一級結構;結合在試管內進行的轉錄和轉譯試驗,或基因缺失變異株的互補試驗等,就可逐步闡明其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系,並了解基因表達調控的某些原理。在此基礎上,就可以設計組建病毒載體或表達病毒多肽。。
(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製
對產生中和抗體的病毒多肽基因高效表達的研究,導致了新一代病毒疫苗的誕生。鑒於動物病毒的自然宿主是動物細胞,所以動物病毒基因表達的模式與其他真核基因是類似的。眾所周知,真核基因與原核基因的表達調節,在許多方面是不相同的(表1-2),其中最主要的是真核基因的不連續性,以及其調控信號不能為原核細胞正確識別。所以病毒基因在一般情況下,最好採用真核細胞系統來表達。也就是說,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要採用真核細胞系統來完成。可是,如果病毒基因先在試管內從mRNA反轉錄成cDNA,利用原核細胞的啟動子,也可以在原核細胞中進行表達。
(三)抗病毒多肽物質的研製
如表1-4所示,自1979年底以來,不少人和動物的干擾素基因已經克隆成功。人
干擾素基因在原核細胞中已可高效表達,每升大腸桿菌菌液可以生產lmg干擾素,相當於2~3×108國際單位干擾素。採用DNA重組技術生產的干擾素具有與自然干擾素相同的生物學活性,目前已經試用於臨床。採用基因工程技術還可以把幾個不同型別的干擾素基因拼接起來,生產具有不同性格的自然界所沒有的活性多肽物質,例如把αD-αA基因拼接後產生的干擾素,既具有具αD的某些性狀,又具有αA的一些性狀。所以DNA重組技術為生產人造抗病毒多肽物質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四)動物病毒載體的組建
原核細胞系統的DNA重組技術,對真核基因,包括動物病毒基因的克隆、鑒定,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真核基因工程的起始步驟,多先在原核細胞內完成。但是,正如表1-2所示,真核基因與原核基因的結構與表達調節有很大的差別,要進行病毒基因或其他直接基因的表達調節研究,就必須建立一種真核基因工程系統。考慮到λ噬菌體載體(一種細菌的病毒)在大腸桿菌克隆系統中表現出很多優點,許多學者也就對採用動物病毒作為真核細胞克隆和表達的載體,寄予很大的希望。動物病毒載體的組建有兩種類型:第一是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感染性重組病毒,隨著病毒的繁殖,使目的基因有效表達。採用這一系統時,除反轉錄病毒外,大多數感染性病毒可以殺死細胞。第二是建立一種能使病毒載體復制的游離基因,其優點是,可以用來建立不產生感染性病毒顆粒就可以不斷表達外源性基因的細胞系,而且還可以克服病毒顆粒包裝容量的限制。根據不同目的和要求,這兩類動物病毒載體各有其用處。
C. 轉基因技術的成果有哪越簡短越好些
1、葯物的臨床安全實驗,比目前國內外轉基因的安全試驗,要嚴格很多很多!
但是,依然經常爆出十幾年後,甚至幾十年後,發現這種葯物對人體有害副作用,嚴重程度甚至讓這種葯物被禁止使用。
——那麼我好奇,對於一種能殺滅蟲子的成分,而且試驗已經認為,超過一定劑量就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為什麼經過這么簡陋的所謂「安全試驗」,就被一口咬定是「安全」?
2、據我知道的,這些轉基因巨頭生化公司,還有一些財閥,常年為一些這方面的所謂「研究機構」投錢,這些從來都以利益為重,甚至經常爆出賄賂丑聞的商業利益群體,對科學如此公益。我想知道,這些大量接收「研究資金援助」的「科學機構」和「科學家個人」——如何確保這些人比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純潔,以至他們收了錢,不會媚轉基因的好話?確保他們收了錢,發現了問題,會及時向公眾公布?
3、就算飽受爭議(實際上更嚴重,最新的情況是,歐洲權威的,《歐洲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經過嚴謹重新審議,2014年6月24日,再次發表了塞拉利尼的研究報告——轉基因作物對小白鼠的致癌發現。對小白鼠有危害,連這個都通過不了)的人體危害不談,對環境的危害,更是明顯,那就是外來物種入侵式、導致自然界作物基因庫的急劇萎縮。這會對農業將來的發展產生巨大的釜底抽薪式的危險。——那些「具有科學精神和素養的公知,為什麼不說!?)
4、最後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就算再安全的事物,如果影響巨大,那麼投放出去之前,也要考慮有問題的後路。。也就是如何收回。
那麼,如此問題重重,危險重重的轉基因作物,被直接投放到自然界中,我問,你如何收回??如果你壓根就收回不了,某些口口聲聲「大眾不懂科學,都是愚蠢的恐慌」的公知們,如果老百姓只是不懂科學,只是常識性的謹慎,那你們是何等的腦殘,何等的厚顏?
5、最後,補充資料:因為中國有個收了國外研究「經費」的院士,叫張啟發的,研究轉基因的,違反法律偷偷向市面上投放了轉基因稻種給農民,現在已經在南方造成了大面積的水稻轉基因污染。中國出口歐洲的十幾個批次米粉,被歐洲檢出轉基因污染而遭到銷毀和退回。問題是,前面已經說到,對於轉基因的擴散污染,沒有解決辦法目前!這,就是這些收了錢的「科學工作者」干出來的。
6、中國目前最新的政策,是加強對轉基因的安全管控,同時加強轉基因的進一步研究。
加強安全管控是對的,這是基礎,也是最起碼負責的常識。加強研究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只要,只要前提是——不管怎麼研究,都不要把中國的土地當成實驗室,試驗田!
D. 關於國內外轉基因技術發展現狀與成果。
到農戶的重視而加大了種植面積;另一方面是由於國家加大了研究力度,轉基因植物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斷產生。
1、抗蟲轉基因植物
2001年,轉基因抗蟲棉在已經取得重大成績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抗蟲棉基因專利「編碼殺蟲蛋白質融合基因和表達載體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的中國專利金獎。同時,雙價轉基因抗蟲棉SGK321也順利通過河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標志著我國在雙基因抗蟲棉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目前,SGK321已經通過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性評價,並獲准在晉、冀、魯、豫、皖進行商品化生產,在湖北進行環境釋放。綜合2000年和2001年兩年區試結果,SGK321早熟性明顯優於其他品種,霜前皮棉畝產75.4公斤,相當於對照抗蟲雜交種的93.4%。該品種纖維品質好,長度為29.2毫米,比強度29.4厘米/特克斯,馬克隆值4.8,抗蟲性突出。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審定抗蟲棉品種14個,其中單價棉11個,分別為:GK1(國抗1號)、GK12(國抗12號)、GK19(國抗19號)、GK22(國抗22號)、GK30(魯棉研16號)、GK95-1(晉棉26號)和GK46(晉棉31號)、GKz10(魯棉研15號)、GKz13(魯RH-1)、GKz6(中棉所38)和GKz8(南抗3號);雙價棉3個,分別為:sGK321、sGK9708(中棉所41)、sGK5(新研96-48)。這些抗蟲棉品種均高抗棉鈴蟲,具有較好的品質性狀及豐產性。同時,還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抗蟲棉品種,其中雜交棉品種2個(魯H9513和中抗雜5號),常規品種2個(ZGK9708和魯S6145)。此外還有正在參加國家區試的有潛力的品種6個,雜交棉4個。2001年國產抗蟲棉已經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新疆、遼寧等17個省市推廣60萬公頃,占據了國內抗蟲棉43.3%的市場份額。加上孟山都公司的抗蟲棉,2001年轉基因抗蟲棉的種植面積達到了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31%,種植農戶超過350萬戶。
在抗蟲轉基因水稻方面,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製的轉SCK基因(修飾豇豆蛋白酶抑制劑基因)抗蟲水稻在福建已連續進行了5年大田試驗。經鑒定,其對二化螟田間防治效果達90-100%,稻縱卷葉螟抗性達81-100%,對大螟62.6-63.9%,稻苞蟲83.9%。鑒於目前政策原因暫時還不能大面積推廣種植,但已採取多地區多點進行大田試驗。該轉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檢測已基本完成,結果表明與常規稻無明顯差異。目前正進一步發展無選擇標記、高效表達、多價抗蟲基因等轉基因水稻新品種。
中國農業大學從Bt菌株克隆得到一種沉默的新殺蟲基因cry1Ie1,該基因表達的毒蛋白對亞洲玉米螟顯示了高殺蟲活性,目前國際上已經確定了其在分類上的模式基因地位。該基因及該基因與cry1A基因的組合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cry1Ie1和cry1Ac基因的密碼子改造和原核、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改造基因的殺蟲活性鑒定正在進行之中。
E. 基因工程有那些應用成果
1)植物基因工程成抄果:抗蟲轉基因植物(抗蟲棉是轉入Bt毒蛋白基因培育的) 抗病轉基因植物(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病毒復制酶基因) 抗逆轉基因植物(生物的抗性基因)轉基因改良植物(營養價值、實用價值、觀賞價值) (2)動物基因工程成果:提高動物生長速度(外源生長激素基因) 改善畜產品的品質 轉基因動物生產葯物(牛、山羊等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中表達了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長激素、α-抗胰蛋白酶) 轉基因動物作器官移植的供體(導入調節因子,抑制抗原決定基因表達或除去抗原決定基因培育沒有免疫排斥反應的轉基因克隆器官) 基因工程葯物(利用轉基因工程菌生產細胞因子、抗體、疫苗等)
F. 轉基因生物有哪些成果
轉基因生物有哪些成果
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的可遺傳的修飾,這一技術稱之為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運用轉基因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能降低農葯肥料投入,對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拓展農業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許多國家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占科技制高點、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自1996年首例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跟進,並呈現以下發展態勢:一是品種培育速度加快.隨著生命科學、基因組學、信息學等學科的發展,轉基因技術研究日新月異,研究手段、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基因克隆技術突飛猛進,一些新基因、新性狀和新產品不斷涌現.品種培育呈代際特徵,目前全球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已從抗蟲和抗除草劑等第一代產品,向改善營養品質和提高產量的第二代產品,以及工業、醫葯和生物反應器等第三代產品轉變,多基因聚合的復合性狀正成為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點.二是產業化應用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個國家批准了24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應用.以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為代表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由1996年的2550萬畝發展到2009年的20億畝,14年間增長了79倍.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種植國,2009年種植面積9.6億畝;其次是巴西,3.21億畝;阿根廷,3.195億畝;印度,1.26億畝;加拿大,1.23億畝;中國,5550萬畝;巴拉圭,3300萬畝;南非,3150萬畝.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來,美國先後批准了6個抗除草劑和葯用轉基因水稻、伊朗批准了1個轉基因抗蟲水稻商業化種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哥倫比亞4國批准了轉基因水稻進口,允許食用.三是生態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累計收益高達440億美元,累計減少殺蟲劑使用35.9萬噸.2008年,全球轉基因產品市場價值達到75億美元.至於說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是否安全,二是對環境的影響.
G. 轉基因技術的成果
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的可遺傳的修飾,這一技術稱之為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運用轉基因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能降低農葯肥料投入,對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拓展農業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許多國家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占科技制高點、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自1996年首例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跟進,並呈現以下發展態勢:一是品種培育速度加快。隨著生命科學、基因組學、信息學等學科的發展,轉基因技術研究日新月異,研究手段、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基因克隆技術突飛猛進,一些新基因、新性狀和新產品不斷涌現。品種培育呈代際特徵,目前全球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已從抗蟲和抗除草劑等第一代產品,向改善營養品質和提高產量的第二代產品,以及工業、醫葯和生物反應器等第三代產品轉變,多基因聚合的復合性狀正成為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點。 二是產業化應用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個國家批准了24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應用。以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為代表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由1996年的2550萬畝發展到2009年的20億畝,14年間增長了79倍。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種植國,2009年種植面積9.6億畝;其次是巴西,3.21億畝;阿根廷,3.195億畝;印度,1.26億畝;加拿大,1.23億畝;中國,5550萬畝;巴拉圭,3300萬畝;南非,3150萬畝。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來,美國先後批准了6個抗除草劑和葯用轉基因水稻、伊朗批准了1個轉基因抗蟲水稻商業化種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哥倫比亞4國批准了轉基因水稻進口,允許食用。 三是生態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累計收益高達440億美元,累計減少殺蟲劑使用35.9萬噸。2008年,全球轉基因產品市場價值達到75億美元。至於說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是否安全,二是對環境的影響。
對人的安全方面,支持轉基因技術的人認為投放市場的轉基因作物在都是經過充分實驗的,被改變的基因僅限於增加作物的抗病、抗災害能力,並且在北美地區轉基因食品已經使用的很多年,可以說現在美國加拿大20歲左右的年輕人從小就是吃轉基因食品長大的;反對轉基因技術的人認為轉基因食品有害,他們的證據主要是一位科學家(好象是美國人,具體名字我記不大清了)的實驗證明,用轉基因食品喂養的小白鼠癌症發病率明顯升高,但問題是這個實驗只成功過一次,後來別的科學家(包括他自己)在相同的條件下都沒能再現這個實驗結果。
在環境方面對轉基因技術的爭議是最大的,也是歐洲人反對轉基因技術的重要依據,反對人持有的觀點是,通過改良基因創造出抵抗病蟲害和其他災害的植物,這種技術如果失去控制可能會把農作物改造成適應性極強的超級植物,自然平衡使任何生物都不可能占絕對優勢地位,但轉基因技術產生的超級植物可能會打破自然平衡而泛濫成災。
但我認為就目前而言,發展轉基因是值得提倡的
H. 轉基因技術的成果轉基因技術在哪些領域得到應用
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的可遺傳的修飾,這一技術稱之為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運用轉基因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能降低農葯肥料投入,對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拓展農業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許多國家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占科技制高點、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自1996年首例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跟進,並呈現以下發展態勢:一是品種培育速度加快.隨著生命科學、基因組學、信息學等學科的發展,轉基因技術研究日新月異,研究手段、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基因克隆技術突飛猛進,一些新基因、新性狀和新產品不斷涌現.品種培育呈代際特徵,目前全球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已從抗蟲和抗除草劑等第一代產品,向改善營養品質和提高產量的第二代產品,以及工業、醫葯和生物反應器等第三代產品轉變,多基因聚合的復合性狀正成為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點.二是產業化應用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個國家批准了24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應用.以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為代表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由1996年的2550萬畝發展到2009年的20億畝,14年間增長了79倍.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種植國,2009年種植面積9.6億畝;其次是巴西,3.21億畝;阿根廷,3.195億畝;印度,1.26億畝;加拿大,1.23億畝;中國,5550萬畝;巴拉圭,3300萬畝;南非,3150萬畝.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來,美國先後批准了6個抗除草劑和葯用轉基因水稻、伊朗批准了1個轉基因抗蟲水稻商業化種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哥倫比亞4國批准了轉基因水稻進口,允許食用.三是生態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累計收益高達440億美元,累計減少殺蟲劑使用35.9萬噸.2008年,全球轉基因產品市場價值達到75億美元.至於說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是否安全,二是對環境的影響.
I. 通過轉基因技術獲得的科技成果是()A.克隆羊B.試管嬰兒C.動物「乳房生物反應器」D.雜交水
A、克隆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細胞(體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的,它利用了胚胎細胞進行核移植的傳統方式.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移植到雌性動物子宮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B、試管嬰兒又稱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具體地說是藉助內窺鏡或在B超指引下,從患有不孕症婦女的卵巢內取出成熟的卵子,將精子、卵子一起放入試管,體外培養三天左右,使卵子受精,然後再在B超監視下將其送到母親子宮,使之逐步發育成胎兒的過程,其原理是有性生殖.C、動物「乳房生物反應器」即人類通過對某種動物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使這些動物的乳房可以產生和分泌出人們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費用,可以減少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D、雜交水稻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組成的野生水稻與栽培水稻個體進行雜交,獲得所需要的表現型類型的育種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組. 因此通過轉基因技術獲得的科技成果是動物「乳房生物反應器」.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