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在農業方面取得過的成績
星座都是按陽歷出生日期算的,下面來看一下十二星座都有什麼:
1、白羊座(3月21日-4月19日)
白羊座的人比較活潑開朗,有膽識,比較善於發現問題,好學好問,脾氣不是很好,屬於刀子嘴豆腐心那種吧,說過的就忘了,心比較大。
2、金牛座(4月20日-5月20日)
金牛座的人比較保守固執,比較穩定,不願意頻繁的變動,工作中會很努力,投資很有眼光。
3、雙子座(5月21日-6月21日)
雙子座可以說是最八卦了,對新鮮事物非常好奇,非常機靈,招人喜歡。
4、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巨蟹座的人非常顧家,為人踏實實誠,是一個可靠的人,生活中不會斤斤計較。
5、獅子座(7月23日-8月22日)
獅子座的人非常熱情,脾氣比較暴躁,自尊心比較強,非常看重別人對他的看法。
6、處女座(8月23日-9月22日)
處女座的人可以說是完美主義者,什麼都要追求完美,比較謙虛,生活中很愛干凈。
7、天秤座(9月23日-10月23日)
天秤座的人人緣還是比較好的,善於溝通,會很快跟身邊的人打成一片,很會逗人開心,心裡有一桿公平的稱,但最大的缺點是在決定事情上猶豫不決。
8、天蠍座(10月24日-11月22日)
天蠍座的人做事會比較認真執著,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講義氣,身邊的朋友會有很多。
9、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射手座的人喜歡自由,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沒有心機,有寬容心,過的比較快樂。
10、魔蠍座(12月22日-1月19日)
摩羯座的人可以說是十二星座中最有上進心的,腳踏實地,做事比較有耐心,值得朋友們信賴。
11、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
水瓶座的人非常聰明,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不過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需要陪伴。
12、雙魚座(2月19日-3月20日)
雙魚座的人可以說是最溫柔善良的,對待感情比較真摯,如遇到雙魚座的請認真對待。
❷ 農業新成果有哪些
我國農業科研取得新進展,涌現出一大批新成果並加快示範應用。以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和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為代表的現代育種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
❸ 中國農業近十年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提高。1978年到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2476元,增長約17.5倍,年均增長7.2%。縱觀多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的態勢,從不同角度進行概括,呈現出明顯的特徵。
階段特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前半期是農民收入增長較快、農民獲得實惠較多的兩個階段。而其他階段收入增長相對較慢。
第一階段:1978~1984年。這是農民收入快速增長階段。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增長17.7%(扣除物價影響仍達15.9%),現金純收入年均增長23.9%。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農產品總量增長,同時大幅度提高大宗農產品價格,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
第二階段:1985~1988年。這是農民收入緩慢增長階段。這一階段由於發生了通貨膨脹,雖然農民人均純收入名義增長率不低,但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影響後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只有1.9%。1984年農產品首次出現「賣難」,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發展鄉鎮企業,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第三階段:1989~1991年。這是農民收入徘徊停滯階段。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0.7%。這一時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名義增長速度不高,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很少。198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名義增長10.38%,但實際增長率為-1.6%。這是改革開放後農民純收入唯一出現的負增長。
第四階段:1992~1996年。這是農民收入恢復性增長階段,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5.6%,現金純收入年均增長24.4%。這一階段主要靠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兩次提價,同時國家增加了對農業的投入,對農民收入增長作出了貢獻。
第五階段:從1997年開始,表現為農民收入增幅持續下跌。1997年,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盡管農產品總量是增加的,但由於價格因素影響,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卻減少了。同時,農民從鄉鎮企業獲得的收入增長不多,進城和外出打工的勞務收入減少,非農產業收入下滑。盡管從2001年開始農民收入有了恢復性增長,但是否開始了新一輪的增長,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產業特徵
農產品產量。農產品產量曾在改革開放初期對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1978~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年均增長4.9%,其他農產品也普遍豐收,農民收入增長的絕大部分來源於農業產量的增加。1992~1996年間農業豐收也起了重要作用,據估計僅糧食產量增長一項直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就達22%。
農產品價格。1979年國家同時提高了18種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平均提價幅度達24.8%,農民從中得到很大實惠。1994年和1996年國家又兩次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提價幅度達40%。據測算,1992~1996年間的農民收入增長,有40%來源於農產品價格的提高。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是農業減收的主要原因。改革開放後我國工農業產品比價一直朝著有利於農產品的方向發展,以1978年工農產品綜合比價為100,到1996年時工農業商品綜合比價指數下降到53.0%。而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工農產品比價又出現了逆方向的變化,到2000年,工農業商品綜合比價指數上升到67.8,農產品交換條件再度惡化。這對農民收入的增長產生了制約作用。
外出務工收入。外出務工是近年來農民收入的主要增長源。1999年在外出勞動力報酬下降3%以上的情況下,由於外出務工農民增加15.8%,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仍增長了11.7%。在農業收入不能增加的情況下,受宏觀政策的帶動,非農就業機會增加,成為農民增收的最主要來源。2000年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凈增加的人均收入達到72元,為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區域特徵
2000年,東部地區農民純收入人均約3000元,高出中部地區近1000元,大約為西部地區的2倍,農民收入地區間差距大。盡管東、中、西部農民收入的差距是長期形成的,但在上世紀90年代區域性差異擴大更加明顯。
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呈現出的區域性特徵,與特定的產業結構直接相關。糧食棉花等大宗作物主產區農民收入已經連續幾年下降。
1999年農民純收入出現負增長的省由1998年的2個增加到5個,分別是:山西人均減收86元,較上年下降4.6%;遼寧人均減收79元,較上年下降3.1%;吉林人均減收123元,較上年下降5.2%;黑龍江人均減收87元,較上年下降3.9%;新疆人均減收127元,較上年下降7.9%。2000年東北三省、陝西、寧夏和廣西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出現負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我國西部地區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的農民收入增長相對加快。
2000年西部大開發劃定的12個省區市農民收入是1615元,增長2.3%,高於全國1.95%平均水平,更高於以中部地區為主的糧食主產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為1.2%)。
❹ 生態農業還有哪些新的成果
成果如下:
1、 農-牧復合生態系統中營養物質循環轉化及其利用技術
2、桃源丘回崗區生態農業模式與答綜合技術研究
3、高效魚禽綜合開發示範
4、環保型節能生態養豬及產業化
5、保安湖生態湖泊綜合技術開發
6、水生經濟植物開發利用及生態農業
7、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置區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研究及其產業化基地示範
8、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技術應用與推廣
9、湖北咸豐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總體規劃
❺ 黨的十九大以來三農發展有哪些巨大成就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破題
與往年把玉米賣給中儲糧糧庫不同,今年黑龍江農墾的豐順種植專業合作社把玉米賣給了廣東一家飼料廠。這家合作社的理事長趙軍說,賣給廣東的玉米先通過鐵路運到錦州港,再通過水路運到廣州。
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農業生產成本「地板」雙重擠壓,生態資源亮起「紅燈」,補貼政策逼近「黃線」,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和農民持續增收壓力疊加而至……回首五年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之復雜不可謂不險。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場硬仗。自去年改革以來,玉米降價、加工回暖、貿易走活、進口減少,改革穩步推進並取得明顯效果。改革頭一年,全國籽粒玉米種植面積下降了300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了1000多萬畝,種植結構得到優化。
今年,糧食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大豆實施了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隨著玉米、大豆收儲制度改革的推進,我國糧食生產呈現的「高產量、高進口、高庫存」怪象正在改變。
在減少無效供給的同時,我國更注重培育耕地地力,通過輪作、休耕、增施有機肥、推廣節水灌溉等方式,讓長期緊綳的水土資源這根弦有所放鬆,給子孫後代更可持續的利用空間。
2017年,全國輪作休耕面積擴大到1200萬畝,輪作重點集中在曾經遍布大豆與高粱的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休耕集中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區、湖北湖南重金屬污染區和貴州雲南等生態嚴重退化地區。
產業扶貧成為脫貧攻堅主戰場
「今年我養了100多隻黑山羊,能出欄50多隻,賺6萬多塊錢。」說起致富經,湖北省羅田縣上石源河村貧困戶李雲啟滔滔不絕,「資金、技術、保障,現在咱一樣都不缺,干勁兒十足!」
兩年前,當地政府出台產業激勵機制,為他提供了1萬元扶持資金、3萬元貼息貸款,同時提供優質種羊、養殖標准、技術指導、肉羊回購等一系列服務。李雲啟盤算著,還清3萬元貸款後,就能如期實現脫貧。
抓住產業這個擺脫「窮帽子」的關鍵,在向貧困發起最後攻堅戰的道路上,一塊塊底子薄、條件差、難度大的「硬骨頭」正被逐一啃下。
2016年5月,農業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為如何扶真貧制定了路線圖。農業部把農業產業扶貧作為優化農業供給結構、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舉措,調動全國農業系統力量務實推進。
幾年功夫,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相繼成長壯大,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能力明顯增強。據農業部調查,100個樣本貧困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帶動貧困人口覆蓋度達49.8%。
今年前三季度,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到10.5%,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其中,產業扶貧功不可沒。
農業更綠色農村更宜居
「前幾年,這里的農房還是破舊不堪,街上垃圾遍地。經過環境整治後,硬化路通到家家戶戶。」經歷了從臟亂到宜居的變化,河南省永城市新農村辦主任李世軍深有感觸地說,「如今,村裡綠樹成蔭,庭院干凈整潔,老百姓的笑臉也多了。」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推力,是各地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強支農惠農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有了長足進步。
五年來,農業發展也更「綠」了。曾幾何時,種地就是「大水大肥」「下猛葯」。可如今,如果去田間地頭轉轉就會發現,殺蟲燈、粘蟲板、水肥一體的滴灌系統越來越常見。
在養殖業,用科技手段讓畜禽糞污「變廢為寶」,加工成有機肥或是用來發電、生產沼氣,已經是規模化養殖戶和企業的通行辦法。安徽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鄉後湖村的養豬大戶徐永生就是其中之一。
「幾年前,一到夏季蒼蠅就亂飛。」他說,「如今,應用沼氣技術,將糞污全部變成了沼液沼渣,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種養結合、沼液沼渣還田還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效益。」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幾年來,各地通過控量提效,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已從1998年的0.4提高到0.52。
在化肥、農葯使用方面,通過減量替代,推廣測土配方技術,2016年全國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長;通過減量控害,加強綠色防控,全國農葯施用量保持零增長。
❻ 近3年內新農村建設會有怎麼樣的成果
近三年內新農村建設會取得怎麼樣的成果,各地進展不一樣,措施不一樣,版成效不一樣,但從全國概權括來說,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硬體建設會有長足進展,公路(縣級、鎮村組公路)建設得更好,有條件的地方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連接了斷頭路;飲水灌溉工程方面,通過建設自來水,人工水井,池塘堰壩修建,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大部分地區解決了農業灌溉水源,好的地方實現了自動灌溉;二是民生建設方面,稅費減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老年群體、貧困群體等農村弱勢群體得到政府的進一點重視和制度保障,婦女兒童身體健康進一點引起重視,區域性疫情和疾病得到控制和防治。條件艱苦,不宜居住的村落在政府垢幫助下進行了搬遷,建了移民新村,生產和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三是人文建設有了新成果,民族特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開發,新的農村文化生活方式出現並得到政府倡導、鼓勵和扶持,文化場所大大改善,農村傳統文化得到發掘和弘揚。以上不全面,僅供參考。
❼ 農業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我國農業科研取得新進展,涌現出一大批新成果並加快示範應用。以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和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為代表的現代育種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
❽ 中國近幾年來的新成就(十年以內)
1、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工程於2011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6年9月竣工,工期5.5年。望遠鏡台址挖掘完工,基地、主動反射面的建造均於2013年內動工。總投資概算為6.67億元。
2、港珠澳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3、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4、嫦娥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2019年1月14日,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表示,2019年年底前後將發射嫦娥五號。
5、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
❾ 中國在這幾年有什麼農業成就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❿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農業成就
農業方面: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到1958nian10月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但他是嚴重挫傷農民的積極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我國農業又一次大發展,而今,農業稅的免除更是為和諧農村的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部
農業技術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