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租用農村集體土地辦廠需要什麼手續
徵用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的手續:
一、選取符合規劃的農用地。
用地單位所徵用的土地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用地單位在初步選定某個農用地為建設用地後,要向國土資源局咨詢是否可用!
二、編制項目可行報告。
確認農用地可用於建設後,應編制可行的建設項目報告,並向相關部門提交用地申請。經相關部門審查後,符合徵用的情況下,由用地單位按規定繳納選址規費,建設部門頒發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
三、提交用地預審申請。
農用地轉用或土地徵收經依法批准後,用地單位應持《選址意見書》兩年內向同級國土資源局提出用地預審申請,由該國土資源局核發《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書》。
四、辦理立項等手續。
用地單位憑《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書》向建設部門、環保局等辦理立項、規劃、環保許可等手續,並繳納各項審批費用;
五、提交用地正式申請。
用地單位再持以上各項審批文件,向原作出預審的國土資源局提出項目用地的正式申請。
六、辦理審批手續,批准用地。
由國土資源局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制定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分不同類型,經各級人民政府審批。
七、土地徵用。
由國土資源局具體負責對農用地的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進行徵用,簽訂補償安置協議,辦理征地手續。征地補償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以上各項補償,應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由用地單位全額支付。用地單位未按期全額支付到位的,政府應拒絕發放建設用地批准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有權拒絕建設單位動工用地。
八、領取用地批准文件。
國土資源局根據批準的供地方案,在征地的補償、安置補助完成後,向用地單位發出批准用地文件和《建設用地批准書》。
九、繳納出讓費,獲得土地適用權。
土地徵用後,該土地即成為國有土地,由國土資源局與土地使用者按照相關規定,簽訂《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合同》出讓供地。用地單位按約定繳納出讓費用。
十、辦理建設項目審批手續。
簽訂合同並按約繳納費用後,用地單位才真正獲得該土地的使用權,用地單位即可辦理建設項目的相關審批手續予以施工建設。
(1)進化土地轉讓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之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從農業用地轉為建設用地需首先經過政府的土地徵收程序將農村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後才可以用於商業用途。要經縣級土地部門審批,從農業用地轉為建設用地需首先經過政府的土地徵收程序將農村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後才可以用於商業用途。
❷ 維多利亞時代破產貴族能買賣自己的土地嗎
維多利亞時期 從時間上講,維多利亞文學時期恰好與維多利亞女王1836年至1901年執政期相吻合,這一時段是英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段。 維多利亞執行初期,英國面臨著飛速的經濟發展及嚴重的社會問題。1832年改革法案通過後,國家政權從腐朽沒落的貴族手中移向新興的中產階級工業資本家,不久,大工業革命高潮迭起,各種科技發明與技術創新為國家經濟帶來新生力量,如火車、蒸汽船、紡織機器、印刷機器等。英國一度成為"世界工廠",通過向海外發展市場與剝削殖民地的各種資源積累了大量財富。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全世界的經濟第一強國。但在這繁榮與財富下掩蓋的是工人階級的貧困與不幸,為了謀生連婦女和兒童都要受僱到艱險骯臟的工廠礦山去賣苦力。日趨尖銳的階級矛盾終於引發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國憲章運動。工人階級團結一致推出《人民憲章》,要求政府保障人權,改善生活與工作環境。運動席捲了幾乎所有城市。這次運動盡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卻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時也標志著工人階級的覺醒。 接下來的20年,英國相對繁榮穩定。中產階級的生活顯示出有前途、受尊敬、很富有的特點。人民整體也追求一種熱情、自尊、謙遜、愛國的民族精神,而維多利亞女王也正是這些品格的榜樣。這時道德與常理這些被浪漫主義時代遺棄多年的主題,又回到了文學主流中來。 但19世紀最後三十年中,大英帝國與維多利亞價值觀都逐漸走向衰落。在海外英國雖然還是最大的殖民者,有著不可敵勝的經濟、軍事實力,但它的領袖地位已經開始面臨正在崛起的德國的挑戰,與美國的競爭也傷害了英國的經貿壟斷地位。國內的愛爾蘭民族問題懸而未決,日益壯大的無產階級打破了輝格黨與托利黨之間的政治制衡。維多利亞價值觀在世紀末失去了光彩,原先謙和、體面的生活方式也被放縱與揮霍所取代。這種世紀末傷感在唯美主義者奧斯卡·王爾德(1854-1900)與沃爾特·培特(1839-1894)的作品中有很好的體現。這些唯美主義文學家都極力推崇"為了藝術而藝術"的觀點。 在意識形態方面,維多利亞時代經歷了巨大的變革。科學技術的大發展與各個領域的新發現打破了人們過去堅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廈開始坍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1859〉與《人類的進化》(1871)都是動搖了傳統信仰的理論基。詩人丁尼生在長詩《悼念》中就明確表述了自己對宗教與上帝的懷疑。另一方面,實用主義大行其道,任何事物都要經過實用的檢驗方可定其價值,由於物質進一步戰勝精神。《聖經》與《福音書》等宗教經典都被認為是過時的迷信,或乾脆也要接受實用主義的檢驗。這些觀念都使得資本家進一步殘酷剝削勞動人民,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顧慮。狄更斯、卡利爾、拉斯金及許許多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們都極力批駁實用拜金主義,尤其是它對文化道德的貶低及對人類情感的漠然。 維多利亞文學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自然帶有宏大與多樣性的特點。它是多側面而且復雜的從各個角度,包括浪漫的與現實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種巨大變化,這個時代也誕生了一大批頂天立地的文學巨人。 這個時期,小說廣泛流行,繁榮發展。著名小說家有批判現實主義的狄更斯、薩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凱爾夫人(1810-1865〉與特羅洛普(1815-1882)等人。這些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一方面重新倡導18世紀的現實主義,一方面又肩負起批判社會,保衛人民利益的責任。盡管他們的創作角度與風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點是關心廣大百姓的生活與命運,他們為不人道的社會機構、墮落的社會道德、拜金主義的盛行及大面積的貧困與不公深感憤慨。他們作品中對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和對社會制度的無情批判喚醒了公眾對社會問題與社會發展的意識。在19世紀末還出現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說家喬治·埃略特與一個不僅揭露批判社會丑惡現象,還大膽向維多利亞傳統道德觀發起攻擊的文學家哈代。 維多利亞時代還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散文家,如托馬斯·卡利爾(1795-1881)、托馬斯·B ·麥考和J(1800-1859)、馬修·阿諾得(1822-LG88)、約翰·亨利·紐曼〈1801一」1890)、約翰·斯圖亞特·米爾(1806一1873)、約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其中許多人與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一道揭露抨擊社會陰暗面,並在意識形態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創作了大量重要的歷史事件評述、宗教論文、散文及各種主題的演講稿,同時他們將英國的散文與文學評論發展到一個新高點。當時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爾的《法國革命》(1837)與《憲章主義》(1840),麥考利的《英國歷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現代畫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講稿。 維多利亞時期的詩歌具有風格標新、表達立異的特點,嘗試這種改革的詩人有羅伯特·布朗寧,他創造了一種詩體小說,即把小說中對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詩歌中。這使得詩體小說重點,從單純對故事的敘述向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究轉變,使得維多利亞時期的詩歌帶有心理分析的因素。其餘詩人,如丁尼生、馬修·阿諾得、愛德華·菲茲傑拉德(1809-1883)、但丁·G ·羅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傑拉德·M ·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爾傑農·查爾斯·斯溫伯思(1837-1909)都在詩歌改革方面大有嘗試,為二十世紀的現代詩歌開辟了道路。 維多利亞時期文學,真實地反映了時代的現實與精神。其中體現出的高度的活力,腳踏實地的精神,善意的幽默與無羈無絆的豐富聯想都是空前的。在所有文學領域,這一時期的作品都為新世紀的到來做好了准備。
❸ 進化最為成功的陸地生物是什麼它為何能影響整個生物圈
盡管螞蟻很小,但由於數量眾多,它們在世界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雨林地區,每公頃有 800萬只螞蟻,占雨林動物總數的 15%-25%。它們的功能影響整個生物圈,值得成為地蟲之王。螞蟻作為進化史上最成功的陸地生物,廣泛分布在地球大陸上,到達北極和南極附近。據估計,地球上大約有 5467.83萬億只螞蟻活著。
後者在澳大利亞發現,是一隻夜間活動的兇猛螞蟻,自然選擇達爾文在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理論,其核心自然選擇原則的主要思想如下,生物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生物必須為生存而戰,因為同一群體中的個體存在差異。
關於進化最為成功的陸地生物是什麼它為何能影響整個生物圈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❹ 地下水相關的土地環境演變
1.淺層地下水的適量擴大開采,促進了鹽鹼地土壤改良
淺層地下水開發使地下水位下降,特別是在地下水位埋藏比較淺的鹽漬化地區,水位的降低,促進了鹽鹼地的土壤改良,同時減少地下水蒸發量。
據資料,新疆建設兵團五家渠灌區,20世紀50年代開墾初期地下水位較淺,但隨著土地大面積的開發,大量引入地表水灌溉和洗鹽,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土壤次生鹽漬化面積急增(232km2)。1963年實行豎井排灌後,加大了淺層地下水的開發量,至80年代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到3m以下,次生鹽漬化面積減少為100km2。另一方面,豎井排灌前,全灌區878km2耕地中,有678km2的耕地因缺水而棄耕,實行了豎井排灌後,到1988年地下水開采增加到1.4×108m3/a,678km2棄耕地全部收復。據新疆水利廳1954~1979年資料,實行豎井排灌後,僅地下水位埋深0~3m 區內就減少地下水有效蒸發量(0.48~0.56)×108m3/a,轉化為有效資源量。
青海柴達木盆地內分布大面積咸鹵水—微鹹水區,相對應的土壤含鹽量高,鹽鹼地發育,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生長與農民的收入。20世紀60年代以來開展了多項鹽漬土的改良治理水文地質工作,採用井排進行治理,增大了淺層地下水人工開采量,加快了淺層地下水的循環交替,使地下水位下降從而降低了地下水的蒸發排泄量,再通過灌溉洗鹽降低了土壤積鹽程度及土壤含鹽量,使鹽鹼耕地得以改良,促進了土壤環境良性發展,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得到了提高。
河北平原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地下(微)鹹水開采量很小,鹹水埋藏淺,水、土中鹽分多,直接導致旱、澇、鹽、鹼災害的發生。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地下(微)鹹水的開采量逐漸增大,水位不斷下降,減少或避免了鹹水的蒸發,土壤中含鹽量通過降水和田間水淋濾不斷降低,改造了大片鹽鹼地,農業產量成倍增加。河北省鹽鹼地面積在20世紀60年代曾達到2300萬畝,到70年代減少到1770萬畝,80年代為1428萬畝,據1995年統計資料,鹽鹼地只有350萬畝,鹽化程度變輕。另外,鹹水水位下降有利於加強淺層地下水的垂直交替作用,促進鹹水的淡化,增加可用水資源量,使淺層地下水處於良性的循環狀態。
2.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趨勢加重
在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過程中,人為因素在某些地域起到了促進和加劇的作用,這與人類過度墾荒、不合理地開發利用水資源有直接關系。地表水在上游的截奪和對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引起地表徑流銳減、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沙質土壤中水分減少,土壤退化,植被枯萎,導致土地沙化趨勢加重。
疏勒河流域自從雙塔水庫修建以後,河流下游水量減少甚至斷流,綠洲萎縮或整體消亡,河道變為流動沙丘。目前,長沙嶺沙漠每年以2m的速度向西移動,僅1990年以來北橋子被沙埋壓田林就達799.5畝。花海盆地20世紀50年代至今沙丘前移50~80m,雙塔—鎖陽城、安西黃墩子農場一帶已演化為嚴重沙化地。據TM片解譯和對有關資料的對比分析,80年代疏勒河區內沙漠化土地總面積3039.59km2,90年代3066.12km2(表6-6),增加26.59km2,增幅不大,但不同類型的沙漠化土地不同時期在各盆地的分布面積變化較大。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全區沙地面積一直處於增長狀態,玉門踏實、花海盆地增幅分別為38.9%、64.2%,安敦盆地基本不變;玉踏、花海盆地鹽鹼沙地面積增大,增幅分別為39.8%、13.5%,安西敦煌盆地減少,降幅10%。
表6-6 疏勒河流域沙漠化土地不同時期面積統計表(遙感解譯)
(程旭學等,2009)
銀川平原1987年、1997年及2004年豐水期的三期衛星影像數據解譯成果表明:近20年來,銀川平原土地沙化面積總體呈減弱趨勢(表6-7),尤其是自1997年至今土地沙漠化面積減少了43.2%,但其總體分布范圍的變化不明顯。其中潛在沙化及輕度沙化區的面積及分布范圍動態變化較小,而嚴重沙化及中度沙化區的分布面積呈明顯縮小的趨勢。1987年銀川平原土地沙化總面積為1794.26km2,占銀川平原土地總面積的25.42%。其中潛在沙化土地、輕度沙化區、中度沙化區、嚴重沙化區分別占沙化土地面積的62.15%、16.26%、14.60%和7.0%;1997年各級沙化土地的分布范圍與1987年相比,輕度沙化區面積明顯增大,但中度沙化區分布面積明顯減小;2004年各級沙化土地的分布范圍與1997年相比變化不大,但其分布面積明顯減小,尤其是在銀川市南郊植物園及北部南梁農場等地沙化土地面積大幅減少。
表6-7 各時段沙化土地面積統計表 (單位:hm2)
(吳學華等,2009)
松嫩平原近20年來沙化土地總面積擴大,局部地段有所減少。沙地面積變化情況是中度、重度沙地增多,尤其是中度沙化面積增加較多,而輕度沙化面積有所減少。在過去的15年裡,土地沙化面積增加了87931hm2,比1986年增長了6.43%,平均每年增加5862hm2,年平均增長 0.43%。其中,輕度沙化面積減少 1615hm2,比 1986年減少了0.28%;中度沙化面積增加72730hm2,比1986年增加了10.26 %;重度沙化面積增加了16816hm2,比1986年增加了20.20%(圖6-6)。不同地貌沙地變化情況是低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中度與輕度沙化增加較快,高平原沙地呈現減少的趨勢。其中通榆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長嶺縣、前郭縣及內蒙古境內原沙化比較嚴重的地區變化不大,肇東市和肇州縣沙化面積有所減少,大慶、齊齊哈爾、泰來及肇源縣沙地面積增加較多,增加的沙地主要是中度和輕度沙地。
圖6-6 松嫩平原土地沙化程度面積
(據趙海卿等,2009)
3.灌區引水灌溉,導致地下水的強烈蒸發,土壤次生鹽漬化程度逐漸加重
由於農業灌溉大量用水,導致灌區地下水的強烈蒸發,水中的鹽分不斷在地表聚集,加之大量開采微鹹水進行灌溉,加重了土壤鹽漬化程度。
根據遙感解譯結果,准噶爾盆地鹽漬化耕地面積從20世紀70年代後由3100km2增加到5600km2,鹽漬化耕地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比例從18.37%增加到23.7%;人工綠洲生態系統中鹽漬化耕地面積及荒漠生態系統中鹽質荒漠的面積也逐漸增加;總的鹽漬化面積從0.71×104km2增加到1.7×104km2,占盆地總面積比例從2.6%增加到4.3%(圖6-7)。
圖6-7 准噶爾盆地鹽漬化面積變化
(據諶天德等,2009)
根據遙感解譯結果,疏勒河流域玉門踏實盆地鹽漬化土地面積 20世紀 70年代397.95km2(表6-8),80年代445.14km2,90年代479.28km2,90年代比70年代增加了81.33km2,增幅20.4%,增加的主要為玉門踏實盆地濕地萎縮並轉化為鹽漬化土地;花海盆地80年代鹽漬化土地面積235.24km2,90年代240.37km2,相對穩定,與當地鹽漬土改良有關。安西敦煌盆地80年代鹽漬化土地面積579.57km2,90年代609.14km2,90年代比80年代增加了29.57km2,增幅5.3%,增加的主要為玉門關以西的濕地萎縮並轉化為鹽漬化土地。全區80年代鹽漬化土地面積1259.95km2,90年代1328.79km2,90年代比80年代增加19.59km2,增幅5.4%。
表6-8 疏勒河流域鹽漬化土地20世紀不同時期面積統計表(遙感解譯)
(程旭學等,2009)
西遼河平原1980年和2000年兩期土地鹽漬化的遙感調查解譯結果表明,內蒙古部分鹽漬化土地面積增加了26248hm2。其中,中度鹽漬化和重度鹽漬化面積有所增加,輕度鹽漬化面積有所減少,遼寧部分鹽漬化土地面積增加了18878.60hm2,吉林部分鹽漬化土地面積減少了3609.57hm2,中度鹽漬化面積有所減少,重度鹽漬化面積有所增加。
松嫩平原1950年以前鹽鹼化面積並不大,程度也比較低,多以斑塊狀散布在低平原上。據1986年和2001年兩期遙感影像解譯的土地鹽漬化結果顯示:在此15年裡,松嫩平原鹽化土壤面積共增加了21.71×104hm2,比1986年增長了21.04 %。其中輕度鹽漬化土地增加了0.88×104hm2,較1986年增加了2.44%;中度鹽漬化土地增加3.83×104hm2,增加了9.55%;重度鹽漬化土地增加最快,面積增加了17×104hm2,比1986年增長了63.04%(圖6-8)。其中引渠灌溉抬升了潛水水位導致土壤發生了鹽鹼化是主要原因之一,1986年至2001年,區內水田面積增加了47.64×104hm2,增長了107.3%。
圖6-8 松嫩平原鹽漬化程度變化
(據趙海卿等,2009)
4.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地層岩土力學平衡破壞而產生變形,引發地面持續沉降等地質災害
地面沉降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沉降量的大小直接與地下水開采量有關。開采地下水只是形成地面沉降的外部條件,而產生地面沉降的內在因素與地質結構密切相關,同時受地層中粘性土厚度的控制,局部地段可能與石油、天然氣的開采有關。我國北方地面沉降比較嚴重的是華北平原,山西盆地和松嫩平原等局部地區也有發生。
據有關部門監測,1965~1975年,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僅發生在12個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地帶;1975~1979年,隨著地下水的大規模開采,地面沉降的范圍有所擴大,已涉及滄州、保定、衡水、任丘、南宮、霸州、大城、曲周、唐海、晉州等水位下降漏斗區。1979~1983年,累計地面沉降量大於500mm 面積達到29km2,滄州、保定、任丘、霸州等沉降中心的平均沉降速率達7.8~47.3mm/a。1983~1989年,隨著地下水位下降速率的加快,地面沉降的速率也開始加快,范圍進一步擴大,累計地面沉降量大於500mm的面積達到508km2,沉降速率增大到23.4~76.5mm/a。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人為控制,開采減少,部分地區深層地下水位的下降速率開始減緩,但地面沉降仍在發展(圖6-9)。1999年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大於 200mm 的面積達 42120km2,大於 300mm 的面積達18718km2,大於 500mm 的面積達 6430km2,主要沉降中心的地面沉降速率為 34.9~131.5mm/a。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均分布於地下水集中開采區,沉降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與地下水的開采過程基本保持同步且略為滯後,其分布范圍與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基本一致。地面沉降量與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呈正相關。
圖6-9 典型監測點地面沉降歷時曲線圖
(據張兆吉等,2009)
天津市寶坻斷裂以南的廣大平原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面積 8798.12km2,其中累計沉降量超過1000mm的面積達4080.48km2,並形成了市區、塘沽區、漢沽區及海河下游地區等幾個沉降中心。這一大范圍的沉降區域已與臨近的河北省地面沉降區連成一片,構成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區的一部分。多年來,隨著深層水的大量開采,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市區形成河北大街、北站外、河東大王莊和大直沽-陳塘庄四個沉降中心,至1985年四個沉降中心累計沉降量分別為 2.39m、2.34m、2.37m和2.25m,年沉降速率平均約100mm。為治理地面沉降,市政府自1986年始至1997年已實施四期三年控沉計劃,1998年為第五期實施計劃的第一年。市區地下水開采量已由1985年的1×108m3/a左右減至1998年的0.24×108m3/a,地下水開采強度由27.4m3/a·km2減至5.29m3/a·km2,地面沉降明顯減緩,局部地區偶有回彈;至2002年,累計沉降量最大的地區為:北運河、子牙河及新開河交匯地區,有連續歷史資料記載的累計沉降量大於2.5m 的面積為3.2km2,大於2.0m 的面積約50km2。中環線內累計沉降值已大於1.5m。近年來,外環線以外地帶沉降量呈增大趨勢,西青區楊柳青鎮2002年平均沉降值57mm,濱海地區已形成塘沽、漢沽、大港及海河下游等地面沉降漏斗中心。塘沽沉降中心位於上海道河北路,1959~2002年43年累計沉降3.18m,已低於平均海水面0.85m,上海道河北路一帶低於海平面的面積約8km2。漢沽區沉降中心位於寨上及河西一帶,已有9km2的地區低於平均海水面,20 余km2面積的標高接近海平面。至 2002年大港區最大累計沉降量為1.3m,海河下游累計沉降量已達1.9m。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20~30mm/a的速度沉降;2002年天津港沉降值 16mm;防潮堤在塘沽段沉降值21mm,漢沽段42mm,大港段17mm。此外,靜海縣東北部和武清楊村鎮累計地面沉降量均超過1m。
引灤入津工程實施後,天津市區、塘沽區地下水開采量大幅減小,第Ⅱ、Ⅲ含水組水位回升,地面沉降量大幅減小;漢沽區、大港區地下水開采量增加的趨勢也得到一定的扼制,地面沉降量保持相對穩定。由於武清區、西青區、津南區地下水開采量仍較大,並且保持持續增大的趨勢,逐漸變成了新的地面沉降漏斗,1990~1999年間武清縣楊村年平均沉降量超過110mm/a,西青區辛口鎮部分地區年平均沉降量超過90mm/a。
截至1999年,北京市地面沉降區分布呈南北兩個大區(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8),沉降量大於50mm的面積為2815km2,大於100mm的面積為1826km2。北區主要分布於城區東南的朝陽區、通州區以西、昌平區以南、順義區的西南部,沉降大於50mm的面積約1851km2。主要包括東八里庄—大郊亭、來廣營、昌平沙河—八仙庄及順義平各庄四個沉降區,沉降中心區最大累計沉降量接近850mm。該區東部還零星分布著一些面積小的沉降區,如順義區的北務、通州區的徐辛庄、新河等地,沉降量已達到了100mm。南區主要分布於大興區南部的榆垡、禮賢一帶,沉降的大於50mm面積約964km2。北京地面沉降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1955~1973年為地面沉降形成階段,地面沉降中心發生在東八里庄紡織工業區至酒仙橋電子工業區一帶。1955~1966年東郊東八里庄紡織工業區地面累計沉降量為58mm,年平均沉降速率為4.8mm/a。酒仙橋電子工業區地面累計沉降量為30mm,年平均沉降速率為2.5mm/a。1966~1973年沉降范圍擴展,沉降量大於50mm面積為400km2,來廣營開始出現沉降,年均沉降量為16.0mm/a,東八里庄—大郊亭年均沉降速率增加到了28.2mm/a。
2)1973~1983年為地面沉降發展階段,特點是沉降速度高,沉降范圍相對集中。七十年代初隨著地下水開采量增加,水位急速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快速發展。據1983年5月測量資料,東郊地面沉降區沉降量大於50mm面積達600km2,其中,地面累計沉降量大於100mm的面積為190km2,在大郊亭和來廣營地區形成了似亞鈴狀的南、北兩個地面沉降中心。據東郊的內燃機總廠內雙陶1號水準點測量資料,1955~1983年,該點地面累計沉降量為590mm,年平均沉降速率為31mm/a。在1979年至1980年個別地面水準監測點的沉降量甚至達到81mm。
3)1983~1999年為地面沉降擴展階段,老沉降區的沉降速率減緩,但沉降面積卻在迅速擴大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北京東郊的內燃機總廠內雙陶1號地面水準點1987年地面累計沉降量達665mm,1999年地面累計沉降量達722mm,是北京市地面沉降量最大的水準點,1987~1999年平均沉降速率為5.7mm/a,沉降速率逐步減小。來廣營沉降區1987~1999年平均沉降速率為19.8mm/a,沉降保持高速發展。北京城市邊緣地帶及遠郊區(如通州城關、順義天竺、昌平沙河鎮、大興榆垡鎮等地區)地下水開采量不斷增加,超采區范圍繼續擴大。超采范圍的擴大不僅形成了許多新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而且使沉降范圍進一步擴展。新形成的沙河—八仙庄沉降區、大興禮賢—榆垡沉降區和順義平各庄沉降區1987~1999年平均沉降速率分別為29.6mm/a、24.2mm/a和19.2mm/a,均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
4)1999年至今,北京地面沉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沉降范圍逐漸擴大,沉降中心的累計沉降量增加。
圖6-10 太原市沉降中心分布概圖
(據韓穎等,2009)
太原市地面沉降自20世紀50年代末發現,至80年代沉降加劇。沉降區北起上蘭鎮,南至劉家堡鄉郝村,西抵西鎮,東達榆次西河堡村;南北長約39km,東西寬約15km,沉降面積為548km2(圖6-10),到2000年范圍已達548km2,最大沉降區位於吳家堡,達2815mm,年沉降率63.97mm/a;最大沉降速率達405m/a。經過調查分析相關資料,太原市四個地面沉降區的分布與該區四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與變化相吻合。
根據太原市地面沉降歷史演變特徵,可劃分出三個沉降階段:①沉降中心初步形成階段(1956~1980年),② 沉降快速發展階段(1981~1989年),③ 沉降急劇擴張階段(1990~2000年)。在1965年之前,區內無明顯地面沉降現象;1965~1970年之間,太原市盆地地面緩慢下沉,沉降速率甚小;到1971~1980年間,盆地進入不均勻沉降時期,在此期間吳家堡沉降中心首先形成;1981~1989年為太原市地面沉降的快速發展階段,此期間盆地地面快速下沉,西張、萬柏林、下元3個沉降中心接連形成,吳家堡沉降中心進一步發展,其沉降量、沉降規模、沉降速率仍然為區內最大;1990~2000年間,市內地面沉降發展至急劇擴張階段,4個沉降中心的面積均大規模擴張,沉降區呈現出向榆次方向擴張的趨勢。
對太原市的地下水開采歷史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該區的地下水開采歷史與地面沉降演變歷史非常相似。1949~1959年,太原市的地下水開發利用以邊山岩溶水開采為主,孔隙水開采量不足4×104m3/d;1960~1970年,太原市的孔隙水開發利用也僅限於開采淺層水及部分中層水,自備井不足百眼,以 1965年為例,開采量僅32.93×104m3/d。以上兩個階段對應於市內地面沉降的緩慢下沉階段。1971~1981年,太原市孔隙水開采進入超采階段,以1981年為例,孔隙水開采量為127×104m3/d,在此期間,區內孔隙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區域性降落漏斗開始形成,上部承壓含水層基本被疏干—這一時期對應於地面沉降的不均勻下沉階段。1982~2002年,出於工農業生產與居民生活的需要,太原市孔隙水開采量仍然居高不下,同時,由於上部承壓含水層被疏干,開采深度也大大增加—這一時期對應於地面沉降的快速發展和急劇擴張階段。
此外,長期的大規模孔隙水開采使太原市內形成了4個大的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在地理位置上恰好分別對應於區內的4個沉降中心。由此可見,太原市地面沉降應是由於不合理開采(超采)地下水而引起孔隙水壓力下降,土體骨架所承擔的有效應力增加,從而使粘性土層釋水壓密,產生塑性變形,最終引發地面沉降。
大同盆地的地面沉降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直到80年代初,地面沉降量顯著增加。在此後的10年中,隨著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地面沉降速率呈現出逐年加快的特點。1988~1993年監測到平均沉降速率為17~23mm/a,其中心一直處在城西區的時庄—西韓嶺和制葯廠一帶,5年累計最大沉降量達124mm,地面沉降波及面積達160km2。近年來,抽水量持續上升,該市地面沉降已進入沉降加速階段。地下水開采與地面沉降密切相關,已有的漏斗將逐漸擴展形成一個波及全市區有多處下降中心的大漏斗,主要包括城西漏斗、城南漏斗、城北古店—白馬城漏斗和御河鐵路橋漏斗(圖6-11)。
哈爾濱市區長期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類型由承壓含水層轉為非承壓含水層,地下水位低於含水層頂板10~18m,單井涌水量衰減30%~50%;漏斗中心地面沉降達63.82mm。大慶油田長期超采地下水,導致形成了5560km2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地面最大沉降量曾達到99mm。
圖6-11 大同市地面沉降與地下水降落漏斗平面分布圖
(據韓穎等,2009)
1—地下水降落漏斗封閉等值線(m);2—地面沉降等值線(mm);3—地下水位等降深線(m);4—地裂縫
❺ 農村土地自願流轉到底意味著什麼
實行土地流轉可能是落實全民社保的前奏
土地流轉本身並沒有什麼革命性的意義,網上不少人擔心由此會出現一些可怕的事情,說這會導致農民失去土地、減少收入、出現大批流民,會導致土地兼並、集中甚至壟斷等,我看多屬於杞人憂天。理由如下。
一、 農村問題不是以後才會由什麼政策「引起」,而是由來已久。比如純農業收入下降、
人口稠密地區人均土地不足、大批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城市近郊農民權利被侵犯等,大家都早已知道,中央也早就意識到了。既然這些現象在土地流轉實行之前已經出現,把土地流轉作為這些現象的原因顯然是說不通的。
二、 土地流轉政策也不可能引起農民失去土地,更不可能引起什麼兼並甚至壟斷,因為
這個政策並不改變土地的所有制,僅僅涉及土地的使用權,現在也叫承包權。如果有集中、兼並,那也不過是使用權的集中和兼並。對這種集中兼並我們並不陌生,初級社、高級社進而人民公社的集體化,本身也是一種使用權的集中、兼並。
也就是說,在實行土地流轉政策之前,網民們擔心的問題都早已經出現,網上這些似乎為農民喊冤的正義人士,應該多想想如何打破現狀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對中央的對策指手畫腳。
❻ 土地系統
土地系統是個復雜的開放系統,是由太陽輻射、地球內能、人類生產力提供能量來源,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及水圈等作為物質基礎,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以及人類活動產物諸因素相互關聯、彼此制約而組成的物質系統。
(1)土地系統是具有耗散結構的復雜系統
在岩石圈、大氣圈、生物圈及水圈相互接觸的地方,即大致從土壤母質層到地表植被冠層的范圍,是物理、化學、機械、生物及人類活動等各種地理過程最活躍的場所,這是土地系統的核心部分或者說是它的全部。觀測結果表明,每天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能約為528~2000k·ca1/cm2,是地面各種外營力地理過程的主要原動力。地球內力驅動的構造運動、岩漿活動等直接控制或改變著土地系統的地質、地貌要素特徵。天然降水和地下水出露、岩石體風化為土壤母質、農田中化肥和農葯的施用、宇宙微粒和隕石降落等都是外部環境向土地系統輸入物質的明顯方式。相反的,地面蒸發與植被蒸騰、地下水滲透、水土流失、農產品收獲等是土地系統物質輸出的表在形式。顯然,物質和能量的開放性是土地系統得以維持的一個必要條件。
土地系統物質能量平衡、生態平衡概念是指土地系統各組織成分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協調穩定、確定有序的規律,是依靠隨時間沒有明顯波動的物質流、能量流過程來維持的一種熱力學非平衡相態,稱為熱力學穩定態。穩定有序態是土地系統自組織過程和人工導引土地系統演替的方向和目的。
土地系統要素間的關系是很復雜的,因果關系往往是相互的。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可能引起全部其他要素的變化,變化後的要素又必然給最初變化要素以新的影響。整體土地系統的組織正是由這種負反饋機制控制著。地形是土地系統其他要素的基座,能夠重新分配輸入其中的物質和能量,太陽輻射能、日照、降水、風向風速、地面徑流甚至人類活動等在不同地貌類型或其部位上都有不同特徵,造就了不同的小氣候條件,形成土壤、植被、水文乃至整個土地系統特徵的差別。反過來,小氣候條件、植被、土壤、水文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地貌外營力的類型和大小,制約外力地貌形態及其變化速度。這種關系用數學概念來說,就是一種非線性關系。
土地系統的內參量、環境參量不可避免地遭受這樣那樣的擾動,產生與平均態或多或少的偏離,即要受到各種漲落的沖擊。這些漲落有的為系統吸收融化,有的則可通過一定機制擴大為巨漲落,使土地系統由一種有序態達到另一種有序態,也就是通過漲落達到有序。
綜上所述,土地系統顯然是具有耗散結構的開放系統,其組織發展就是耗散結構的自組織現象。
(2)土地熵概念及其推廣
對土地系統,熵也可視為其一狀態函數,是混亂無序程度的標志。土地熵增加代表孤立後的土地系統自行演化的方向,意味著系統有序態的破壞。把握住土地熵值的變化,即可判明土地系統演化方向及其進程。以土地系統自然生產潛力為例,當土地生產力極低,甚至趨於零時,系統對要素組合有序程度要求很不嚴格,對多種可能組合選擇的概率分布比較均勻。當生物生產力高時,對要素有序組合的要求很嚴格,概率分布將逐漸集中在越來越少的幾種選擇上。熵的概率定義公式為,
土地系統的組織發展是依靠外部環境能量輸入維持的,其有序結構的形成就是能量輸入轉化的過程。有序程度較高的土地系統必然是結構復雜規則、物質能量流協調暢通的整體。該系統對外部輸入能量無疑有較高的利用效率,無故損耗能量少。反之,有序程度較低的土地系統,其中不可利用的能量就多。因此,土地系統中不可利用能量的多少可以說明其有序程度的高低,即作為土地熵值的另一種度量指標。另外,土地系統的結構層次越復雜,能量轉化環節越多,雖然其有序程度明顯提高,自然散失的能量必然增加。如果用Ei代表輸入土地系統的總能量,E1代表固定在其中的能量值,E0代表系統輸出的有效能,綜合考慮上述情況,可得出土地熵公式為
S = k(Ei-E0-E1)/Ei
其中結構系數k隨結構層次的復雜而變小。黃土丘陵溝壑區,基岩裸露土地系統與草地土地系統有基本相當的太陽輻射Ei,前者對能量利用極低,E0+E1趨於0,熵值大;而後者既有較多的E1,如光合有機質、內部形態結構變化等,又有包括牧草等的E0,土地熵值相應變小。
(3)土地漲落和土地系統相態變化
非平衡系統自組織現象的主要特點,就是通過漲落的適當放大而形成耗散結構。由土地系統內參量和外參量變化生產的內漲落和外漲落,有的可以驅使土地系統由一種相態轉化為另一種相態,這是耗散結構形成的積極因素。有些漲落則能為系統吸收吞溶,它是土地系統有序結構的干擾因素。
土地系統相態變化時,有不止一種的可能選擇。漲落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能使原有序態發生躍遷,還能決定土地系統在臨界點後的選擇態。人類社會是土地系統環境的一部分,人類及其行為必然產生各種「人文土地漲落」,人文漲落的特殊性,在於它的可控性。即人可以有目的地創造並利用它,進而實現土地系統的定向演化。
土地系統相態更替導因既可來自內部也可以來自外部,但過程的進行卻只能是內部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的自組織現象。自組織實質就是系統內要素間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相互協調適應的過程。植被與土壤是原生土地系統長期進化的產物,又是現在土地系統物質和能量的主要儲存轉化裝置,成為其中各種過程與自組織現象的核心機制。我國乾旱過渡區裸露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形成、演化,實際上也可簡單視為是植被因素形成、演化的結果。植被改良通常能形成裸露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的變化過程,植被破壞時則形成正好相反的演替過程。
(4)土地系統的演替
土地系統演替,是一種土地系統被另一種土地系統替代的過程,是土地系統相態的躍遷,代表其自組織演化不同階段的更替。土地系統演替是土地漲落直接作用的結果。
由內漲落導致的土地系統演替,稱為它的自身演替,由外漲落引起的就是外因演替。在外因演替中,根據漲落性質,還可區分出自然演替和人文演替兩種。
土地系統自身演替,是在環境條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內部參量變化導致的整體有序態的更替過程。這種演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表面上的可逆循環過程中的不可逆、不重復結果產生的,一般具有長周期、緩慢漸變的特點,由土地系結的自動調節、自身完善及組分間的自我適應過程完成。自身演替序列譜中的每一環節大致都與環境背景相適應。演替序列譜通常具有固定不越級的、有動力學決定性的特點。例如,陸地水面系統在環境背景沒有明顯變化條件下,按陸地水面-陸地淺水系統-草甸沼澤系統-淤土土地系統的順次更替。
土地系統的自然演替,是由其自然環境中的某些隨機漲落引起的。漲落的隨機性,決定演替結果的不唯一性,使同一土地系統可以有不同的演替序列譜。根據時變特點,漲落可分為突變和漸變兩種類型,相應地,自然演替就是有突變和漸變兩種類型。前者指在短時間內,土地系統相態就有顯著變化,且演替前後兩相態的差異很大,甚至難以看出其性質間的承繼關系。黃土陡坡上滑坡對坡下土地系統的改變,特大暴雨強烈破壞黃土坡地等,這些都屬突變性的自然演替。漸變性的自然演替,是由環境參量的逐漸變化引起的,是土地系統對環境的適應、調節及組織過程。這兩種演替多具有時間不可逆特點。同理,自身演替也有突變與漸變之分。
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觀性和目的性,使土地人文漲落常具有可調控性,決定了土地系統人文演替往往具有人工調控、時間可逆轉以及過程耗時較少等特徵。如在黃土高原溝谷中人工堤壩的修築,使原來的泥沙輸運過程變成堆積過程,形成溝壩地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破壞超過一定限度後,原森林土地系統就要演化為裸地或荒草土地系統,人工栽植樹木,裸地或荒草地又可恢復森林土地系統面貌。受制於人類的認識水平,土地系統的人文漲落與演替也會表現出隨機多變性,這在研究中應有足夠重視。
❼ 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的程序。
農民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需要辦理相應的審批手續。
農民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需要辦理相應的審批手續如下:
1、農用地轉用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因而用地單位應首先向國土、規劃、建設部門咨詢該農用地是否符合上述的各項規劃;
2、確認該農用地可以用於建設後,再根據建設部門的要求,進行和編制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向建設部門提交用地申請,建設部門審查符合的,頒發建設項目的《選址意見書》,用地單位應按規定繳納選址規費。
(7)進化土地轉讓擴展閱讀:
集體土地除了具有土地的基本屬性以外,還有下面的特性:
1、綜合性
集體土地也是由氣候、水文、土壤、地形、地質、生物及人類活動的結果所構成的綜合體。土地的各組成部分緊密結合,相互影響,協同進化,互為因果,人類不可能改變一種組成要素而使得其他要素保持不變。
2、生產性
集體土地也具有一定的生產力,可以生產出人類需要的某種植物產品和動物產品。
3、競爭性
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及位置的固定性,導致人們對集體土地的競爭行為。一方面要發展經濟,進行城市建設,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就要佔用土地資源,由於城市的土地資源緊張,城市在擴大的過程中就要佔用集體土地。
另一方面,要發展農業,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而集體土地面積在不斷減少,耕地被佔用。這對集體土地而言,導致了競爭的行為。
❽ 土地管理體制
一、土地管理沿革
1.早期的土地開發管理
1776年簽署的《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美國政府首先將東部大西洋沿岸英國殖民地和西部印第安人領地收為國有,然後逐步賣給私人。在建國初期的邦聯制(1781~1788年)時代,為了讓新英格蘭地區的13塊殖民地加入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國會宣布將西部的一些土地出賣或租讓,以換取東部州放棄對西部土地的要求。政府還鼓勵居民從東部向西部偏遠地區遷移(著名的「西進運動」),以十分便宜的價格向私人出售有待開發的土地。例如1862年通過的《宅地法》規定,凡是年滿21歲的美國公民,只需交納10美元手續費就可以免費獲得無人居住的160英畝公共土地。只要在那裡定居和開墾5年,土地就永遠歸其所有。先後通過《鼓勵西部草原植樹法》、《沙漠土地法》等法律,大規模向個人出賣土地,供其墾荒。這些法律現在已不再有效。
美國西部開發以土地開發為中心,在早期西部開發過程中土地開發起到決定性作用。當時整個西部基本是處女地,每平方英里不到2人。聯邦首先使西部土地國有化,由國家掌控這些土地。通過將土地拿到市場上出售、把土地作為獎勵金激勵企業開發、讓移民自由佔領土地再由政府加以確認等辦法,並通過財政補貼和土地免費贈予等形式的政府補貼,使土地開發在農業、礦業、交通運輸和城市發展等環節都起到了促進作用。例如為了大力促進西部鐵路建設,在鐵路沿線兩側劃撥出10英里的土地帶贈與修建該鐵路的鐵路公司。
2.成立土地管理總辦公室
強調土地的社會職能和利益高於一切,實現土地資產的可持續利用,是美國土地管理的根本宗旨和主要目標所在。為強化土地管理職能,1812年成立了土地管理總辦公室,進行土地登記和買賣等土地管理工作。
3.成立土地管理局
19世紀到20世紀初,西部地多人少,加上早期土地政策的鼓勵,邊疆的開拓無一不是採取掠奪性的墾殖方式。由於管理和規劃不周,大規模開墾土地、砍伐森林、過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和地力下降。1934年5月,出現了席捲全國三分之二土地的「黑風暴」現象,大量農田被毀,農作物大幅減產。27個州的100多萬英畝的表層沃土被颳走,小麥當年減產51億公斤。面對這種土地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及城市化過程中優質土地的不斷減少,聯邦政府及州政府開始制定一系列措施,並通過大量相關法律,例如《土壤保護和國內生產配給法》等,來保護土地的合理使用。1946年由土地管理總辦公室和放牧局合並成立了土地管理局,隸屬於內政部。
4.土地管理經歷的階段
從1785年美國聯邦憲法之前制定的第一個土地法令開始,美國的國土資源管理大體經歷了粗放管理、協調過渡和嚴格依法科學管理三個階段。
從19世紀中期的淘金熱到20世紀30年代屬於粗放管理階段。開放式獲得公共土地,每戶免費分給160畝土地;礦產發現者和土地所有者可以免費獲得礦產開采權。適於娛樂、具有歷史保護意義和公共利用的土地由議會或政府圈定出來得到完整的保護。粗放管理的有利影響包括刺激資源開發,使礦產開發達到最高產量,滿足了國家工業化的需求,提供了全國性的就業機會;其不利影響是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
1930~1960年屬於協調過渡階段。聯邦政府認識到應將公共土地和公共資源的多用途作用作為追求目標,並採用調整的辦法來協調競爭性利用,從紐約開始實行土地功能分區管理。
20世紀60年代至今屬於嚴格依法科學管理階段。主要是強調科學規劃、有效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強調人的生活環境和野生生物保護。
二、土地管理體制
1.多元化土地所有制
美國國土面積為937.26萬平方公里,其中私人所有的土地佔58%,主要分布在東部;聯邦政府所有的土地佔32%,主要分布在西部;州及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佔10%。土地以私有制為主,國有土地只佔其中一小部分。
美國法律保護私有土地和國有土地所有權不受侵犯,法律規定私人所有、聯邦政府所有和州及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之間可以自由買賣和出租,所有的土地都實行有償使用,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聯邦政府所有土地主要包聯邦政府機關及派駐各州、縣、市機構的土地和軍事用地等。州、縣、市政府也各自擁有自己的土地。聯邦、州、縣、市在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受益權上各自獨立,不得任意佔用。為了國家和社會公益事業,興建鐵路、公路以及其他設施時,聯邦政府如果確實需要佔用州屬公有土地或私人土地,也要依法通過交換、購買或租賃等有償方式取得。通訊、輸電、輸油等管線要經過公有土地的地上或地下,都必須向內政部土地管理局通行權處申請批准並支付租金。聯邦所有的土地包括地下礦產和水資源的出賣和出租收入是聯邦政府僅次於稅收收入的第二大財政來源。
在聯邦政府擁有的308.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也存在多元化的所有形式,即國家土地管理局控制60%,國家森林局控制24%,國防部、墾荒局、國家公園局、水電資源局等部門控制16%。
2.土地權屬
美國土地佔有權分為地下權(包括地下資源開采權)、地面權和地上空間權(包括建築物的容積率以及在容積率范圍內空間設定的通過權),這三部分權益可以分別轉讓。
三、聯邦土地資源管理
美國土地、礦產、水、森林和海洋等資源的所有權屬於聯邦政府、州政府和私人所有。聯邦政府主要負責管理聯邦政府所有的土地及其上的礦產、森林、水、海岸線3英里以外的海洋及其海底上的礦產等;州政府主要負責管理州政府所有的土地及其上的礦產、水和森林等,沿海各州還管理3英里以內的海洋資源;私人土地則由土地所有者自主經營管理。從本質上來說,美國國土資源是按照所有權進行分權獨立管理的。
美國聯邦所有土地一般稱公共土地,約佔全國土地的1/3,其中90%分布在西部11個州和阿拉斯加州,而阿拉斯加州96%的土地則為聯邦政府所擁有或控制,大部分禁止使用。在城市土地構成中,約30%的土地為聯邦所有,其中波士頓聯邦所有土地佔37.5%。公共土地歸內政部土地管理局管理。
1.土地管理局機構設置及其工作任務
土地管理局的機構設置見圖2-29,其總部設在首都華盛頓,在全國各地設立派出機構,共有(包含聯邦、州、縣、市四級在內)12個區域性辦公室、58個地區性辦公室、143個資源區辦公室,地方政府沒有設立專門的土地管理機構,實行集中、垂直的土地管理體制。共有6個國家中心,負責培訓、消防管理與支持、科技及人力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並提供商業服務。
土地管理局擁有約8900名工作人員,主要負責管理分布於美國西部12個州264萬英畝的土地、分布於全國范圍內大約700萬英畝的聯邦地下礦產資源和3880萬英畝國有土地范圍內野火的防治工作。土地管理局管理的大部分土地位於美國西部(含阿拉斯加州),土地類型包括草原、森林、高山、北極苔原及沙漠。資源類型包括能源、礦產、木材、牧草,野馬及野驢種群數量,魚及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荒地、考古發掘地、古生物化石產地及歷史遺跡,以及其他寶貴的自然遺產資源等。
2.土地管理局的主要職能
土地管理局作為聯邦政府最大的國有土地管理者,管理著廣闊的自然及文化資源,肩負著如何綜合開發和利用國有土地的使命,土地管理局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其主要職責包括:
1)創造休閑、娛樂機會,宣傳新的游樂場地和組織遊客教育活動;
2)組織商業活動,含能源、礦產開發及木材銷售活動;
3)管理與維護野馬、野驢的自然保護區;
4)管理與維護古生物化石產地、考古發掘地及歷史場所;
5)管理和保護魚類及野生動植物棲息地;
6)管理與維護交通系統,含公路、小路及橋;
7)管理與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原始景觀河;
8)管理與保護珍貴、稀有植物群落;
9)管理與維護國有土地綜合調查系統。
3.土地管理局國有土地管理工作的指導原則
當前土地管理局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目標是支撐國有土地的健康、多樣、多產開發與利用,滿足當代及子孫後代對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需求。其指導原則包括:
1)對自然資源進行多目標利用與長期價值管理,承認已經批準的土地用途將隨時間的推移而存在地區差異;
2)承認國有土地在提供開闊空間及保護文化、自然遺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以顧客為中心,對顧客需求做出快速反應,或者滿足他們的需求,或者向他們解釋為什麼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4)藉助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情況及其隨時間的推移是如何變化的;
5)了解與土地管理局管理的國有土地相關的社會、經濟條件,土地利用的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的改變,對國有土地使用者和地方社區的影響;
6)充分認識到土地管理局與其他組織及個人分享長遠目標的重要性,土地及其利用如何隨時間變化而進化的重要性,共同承擔的人力、財力資源對實現長遠目標的重要性,分享和理解新的信息對如何監測改進方案的實施,以及如何對管理進行調整的重要性,與其他部門或組織建立長期的工作夥伴關系;
7)建立高效的工作程序和服務傳遞系統;
8)做出正確的商業決策,了解成本及稅收狀況,避免預料不到的長期債務;
9)對土地管理局擁有的公共信息——國有土地狀況及其利用情況、土地管理局管理與商業實踐、國有土地及其資源是如何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等信息提供公共介面;
10)建立起一個全民參與、鼓勵競爭、力爭生存、適應能力強的組織。
4.土地管理局2000~2005年土地戰略規劃
1993年,土地管理局制訂了自《美國政府運行及執行成效法案》頒布以來第一個國有土地五年戰略規劃。2000~2005年國有土地戰略規劃是美國土地管理局向國會提交的第二個國有土地五年規劃(圖3-11)。規劃描述了在當前預算水平下,未來五個財政年度內土地管理局預期要取得的成果。主要內容包括三個大類、八項工作任務目標。在每個工作任務目標中,都分別闡述了長期目標、基線統計、目標描述、為實現目標所採取的戰略、影響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部門或組織交叉關系。
圖3-11 美國土地管理局2000~2005年土地戰略規劃框架圖
5.土地管理局機構設置及其土地戰略規劃的特點
美國土地管理局機構設置及其土地戰略規劃有利有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優點
1)美國土地管理局隸屬於內政部,國家土地管理局設在華盛頓,在美國西部12個州設有州級土地管理局,這種機構設置與美國聯邦制政體相吻合,有利於協調聯邦與州級政府間的土地管理工作;
2)國家綜合土地調查信息系統的開發與運行及政府政務信息的公開,為公眾、企業、組織、社團、部落等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信息和數據,加快了信息共享與用戶反饋信息的處理與評估速度,建立起了政府與公眾之間信息交流的橋梁;
3)國有土地戰略規劃每五年編制一次,由土地管理局負責編制,並報國會修改、審批後執行,使國有土地及其資源的供、需管理與規劃更加方便、快捷,有利於滿足當前和未來對國有土地及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
4)國有土地戰略規劃不僅很好地服務於長期目標,還對五年規劃中的每一個財政年度中、短期目標進行了具體設置,並對各個工作任務目標進行量化,目標責任明確,年終對土地管理局規劃執行情況及效果進行評估並向國會匯報,為年度土地管理目標及長期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障;
5)當前美國土地戰略規劃把「綜合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創造休閑娛樂機會、組織商業活動、保持土地資源健康、環保、持續發展」作為指導土地管理工作的指導原則,保障了土地資源的高效使用及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
6)土地管理局與其他部門、組織、社會團體及公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伴關系,充分調動了公眾參與國有土地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土地管理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有力的保障。
(2)缺點
1)美國土地管理局的國有土地管理工作任務繁重,需要較多的財政資金支持;
2)土地管理局五年戰略規劃的國有土地只佔美國國土面積的八分之一左右,很難對規劃、管理之外的其他土地進行更為行之有效的宏觀管理與調控。
在美國,不同用途的土地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如農地的管理與保護歸農業部自然資源保護局管理,印第安人居住地的土地歸內政部印第安事務管理局管理,聯邦所有的林地歸農業部林業局管理,城市用地歸城市規劃委員會管理,軍事用地歸國防部管理,內政部地質調查局負責全國土地利用的調查工作。從土地資源管理機構及其職能來看,美國聯邦所有的土地資源管理,是按照資源類型,在聯邦層次上的既集中又分散的管理模式。美國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資源管理方面注重資源的保護,如政策制定、資源調查、產權登記、利用規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在產業管理方面,主要是發放許可證、收取權利金、租金和轉讓費、監督生產經營活動的有序進行等,而在具體的生產、銷售、發展和相關產業的拓展上管理較少,主要是通過市場、稅費等經濟杠桿進行調節。
美國土地資源管理在聯邦層次上主要涉及內政部和農業部(圖3-12),有些政府獨立機構也參與對水、海洋、礦山等的管理,例如海事委員會、聯邦礦井安全與保健檢查委員會、田納西流域管理局等。
圖3-12 美國聯邦政府土地資源管理體系
四、各州土地資源管理
美國各州之間國土資源的管理模式以及與聯邦政府國土資源管理模式有所不同。與中央集權制國家不同的是,美國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不屬於隸屬關系,聯邦各州具有獨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各州可根據具體情況負責管理州政府所有的土地及其上的礦產、水和森林等國土資源,沒有統一的必須遵守的管理模式。美國依據法律管理國土資源,近年來隨著聯邦政府權力的增大,聯邦政府對各州資源管理的影響在增強,另外國會可以通過立法、政策、財政撥款等手段影響州政府國土資源管理。
美國各州國土資源管理以集中管理為主,20多個州設立了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部、保護與自然資源部、環境與自然資源部或能源、礦產與自然資源部,各州自然資源部具體機構設置和管理內容、資源數量和類型不盡相同(表3-4)。有些州不設立自然資源部,由環境保護部門管理土地、礦產、水和森林等國土資源,例如康涅狄格州、佛羅里達州、緬因州、新澤西州、紐約州、羅得島等。有些州設立專門的部門管理某一種的國土資源,例如弗吉尼亞州設立礦山、礦產與能源部專門管理礦產資源,俄勒岡州設立土地保護與開發部專門管理土地資源。在自然資源部和環境保護部中大多設立地質調查局,負責國土資源調查,表明地質調查局與國土資源管理關系比較密切。
表3-4 美國各州自然資源部管理資源類型
❾ 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與封建土地私有制
⒈ 被皇帝分封土地,同時還會有爵位,同他們交易土地不會公平,這種土地交易不談,只說純粹地主。地主的自身素質千差萬別,必然有衰落者,要維持生計只有賣地,有餘錢·的地主想買,二人自然公平交易,兩個地主交易。資本主義下,土地也是公平交易,但土地所有者未必是地主,可能是土地經營者,種植只是投資的一部分,當土地不能帶來利潤時,就交易出去。
即使地主擁有大片土地,僱傭大批的人種地,他沒有加工作坊,沒開錢庄,那他仍然沒進化成資產階級,最多是個開明的鄉紳。
皇帝是唯一的地主,貨真價實的地主,但他不去打理,怎麼辦?包出去,一等是王爺,除給皇帝進點貢,封地的產出都歸他;二等是封疆大吏,雖沒土地,但物產或相等的白銀不會少,三等是大地主,他們有背景,也富得流油;四等就小地主了,土地買賣少不了他們。
實際上,皇帝雖是最大的地主,但是有名無實。
⒉ 農耕社會土地是根本,領主把土地又看作權力象徵,不容別人染指,而發展工業需要佔用大量土地,土地擁有者有交易土地的意願才能實現,因此,必須改變土地所有制,使小地主能夠有權出賣土地。
⒊ 變換土地制度是有代價的,政府從地主手裡買下土地,再賣給農民,這其中,地主會有合適的收入,農民也會以可承受的代價買得土地,政府以來自民眾的錢用於民眾,作為協調者博取民眾好感,以後接著執政,皆大歡喜。地主若反抗,政府也沒辦法,不會強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