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史科技成就
一、天文學
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4、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2、出入相補原理
3、割圓術和圓周率
4、劉徽割圓術
5、中國剩餘定理
6、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7、內插法和垛積術
8、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1、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2、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3、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4、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5、四化學和化工
6、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7、火葯和火葯武器
8、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9、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10、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理學
1、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2、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3、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4、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5、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6、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7、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8、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1、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2、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3、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4、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1、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2、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3、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4、茶
5、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6、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1、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2、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3、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4、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5、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驅
7、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1、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2、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3、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4、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1、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2、煉鋼技術
3、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4、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1、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2、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4、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1、雄偉的萬里長城
2、中國古橋成就
3、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4、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5、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6、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2、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1、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2、藏族醫學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4、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5、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2. 求 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貢獻 論文和資料 越多越好
從《齊民要術》看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齊民要術》研究的一個新視角
中國的傳統經濟文化是一個「多元交匯」的體系,少數民族對中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貢獻,有的尚保存在現存少數民族之中,如藏醫、蒙族的天文學等,比較容易看得見、摸得著;有的已融化到華夏族或漢族科技文化的歷史成果中,這就不那麼容易能看得見、摸得著了。我們研究少數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後者從歷史的塵封中剔發出來,才能更全面、更准確地估量少數民族的歷史貢獻;後者是更為困難、也更有意義的任務。
《齊民要術》是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的經典,它產生漢族傳統的活動中心——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它的作者賈思勰是漢族人。但它的內容不但包含了漢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漢族以外許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過這個典型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匯在一起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少數民族育種和引種的成就
《齊民要術》卷十為「五穀、果蓏、菜茹中非中國物產者」,所謂「中國」是指黃河流域中下游漢族傳統活動中心。因此,該卷所列將近二百種植物,除部分重復的以外,都應視為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我曾以此為線索,研究我國少數民族首先馴化或引種的作物[1] 。其實《齊民要術》前四卷論述種植業的有關篇章中,也包含不少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僅根據其名稱或記述即能確知產於少數民族地區。例如,我國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泛稱為「胡」。而《齊民要術》中產於「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種就有十幾個。
一是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作物和由這些少數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種。例如,「戎菽」就是東北民族馴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要術》引《爾雅》曰:「戎叔之謂荏菽。」 今本《爾雅》作「戎菽」,「菽」是大豆的古稱。郭璞注《爾雅》謂「戎菽」即胡豆。孫炎、樊光、犍為舍人、李巡也認為是胡豆。按《逸周書�6�1王會解》說周成王時北方民族的貢品中有「山戎戎菽」。《管子�6�1戒》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及戎菽,布之天下」。山戎是東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動在燕國之北。可見,「戎菽」是山戎族馴化和培育的一個大豆品系,人們著眼於山戎的族屬,把「戎菽」稱為「胡豆」。類似的還有產於西南民族地區的「矩豆」和、從高麗引進的「高麗豆」。《要術》又記載了也泛稱為「胡豆」的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雜豆[2] 。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馴化的,《要術》記載了不少水稻品種就是出在南方,如《要術》引《廣志》:「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這里的「南方」指嶺南,「蟬鳴稻」就是嶺南越人選育的早熟水稻品種。「蓋下白稻」是我國迄今首見的再生稻,從其「正月種,五月獲」看,也應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蔬菜,有被稱為「楚葵」的芹菜,被稱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亦稱「胡蒜」)「南夷之姜」等。此外,還有產於西部地區的「胡椒」、苜蓿等。「胡芹」則是胡人種植的用作調料的蔬菜,中原人況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產中原,傳至少數民族地區並育成新的品種的。如粟黍是中原華夏族先民所馴化的,傳到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後,育成適應各地風土條件的品種,《要術》中有「胡谷」、「胡秫」、「遼東赤粱」、「白蠻黍」等記載。葵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棗是原產我國華北地區的水果,《要術》中所記「胡葵」、「胡桃」[3] 、「羌李」、「氐棗」、「西王母棗」[4] 等,當系這些蔬菜和果樹傳到胡地後育成的新品種。又有在少數民族地區輾轉傳播形成新品種的。如「柰」(綿蘋果)原產我國新疆地區,東傳首先到達河西走廊,魏晉南北朝時河西走廊已成為柰的中心產區,並育成「冬成柰」——一種體大味美的綿蘋果新品種。
三是原產外國的作物或品種,首先傳到少數民族地區後再引進中原,或在少數民族地區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產南部非洲熱帶草原的芝麻,首先傳入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5] ,再由西北地區傳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稱。西漢以來已在中原地區種植,我國從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要術》:「《漢書》,張騫使外國得胡麻。」 沈括《夢溪筆談》說:「胡麻直是今油麻。……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種,亦謂之麻,故以胡麻別之,謂漢麻為大麻也。」與此相類的還有起源印度北部、錫金等地的胡瓜(黃瓜)[6] ,起源地中海、裏海地區的葡萄,從安息(今伊朗)傳來的安石榴等。原產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的胡荽(芫荽),是西北部游牧人喜愛的調料[7] ,胡荽與游牧人的這種飲食習慣一同傳入中原,《要術》中有種胡荽專篇,是一種獲利頗豐商品性生產。小麥是原產西亞冬雨區的越年生作物,通過中國西部新疆河湟一線傳到中原。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傳播中,產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麥」和類似大麥的「�麥」,見於《要術》所引《廣志》。又,《要術》引《西京雜記》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據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國梨和西洋梨自然雜交的產物」[8] 。這樣說來,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區的結晶。
從以上情況看,中國歷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發展的:一種是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另一種是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前一種文化交流,少數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後一種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數民族為中介。總之,在兩種文化交流中,少數民族都為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應該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齊民要術》中一個特定范圍(1—4卷)內抽取出來的,它沒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1—4中,有些材料由於沒有在名字或直接記述中反映它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我們暫時把它們舍棄了[9] 。因此,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極不全面的。事實上《齊民要術》所記述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多半或出產於少數民族地區,或與少數民族有這樣那樣的瓜葛。但是,即使這樣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經說明了不少問題,那麼,少數民族對中華農業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和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呢!
二、少數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原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許多發源於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繼進入中原,他們帶來了北方牧區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國科技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齊民要術》中有明顯的反映。
3. 求 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貢獻 論文和資料 越多越好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從《齊民要術》看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齊民要術》研究的一個新視角 中國的傳統經濟文化是一個「多元交匯」的體系,少數民族對中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貢獻,有的尚保存在現存少數民族之中,如藏醫、蒙族的天文學等,比較容易看得見、摸得著;有的已融化到華夏族或漢族科技文化的歷史成果中,這就不那麼容易能看得見、摸得著了。我們研究少數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後者從歷史的塵封中剔發出來,才能更全面、更准確地估量少數民族的歷史貢獻;後者是更為困難、也更有意義的任務。 《齊民要術》是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的經典,它產生漢族傳統的活動中心——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它的作者賈思勰是漢族人。但它的內容不但包含了漢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漢族以外許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過這個典型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匯在一起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少數民族育種和引種的成就 《齊民要術》卷十為「五穀、果蓏、菜茹中非中國物產者」,所謂「中國」是指黃河流域中下游漢族傳統活動中心。因此,該卷所列將近二百種植物,除部分重復的以外,都應視為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我曾以此為線索,研究我國少數民族首先馴化或引種的作物[1] 。其實《齊民要術》前四卷論述種植業的有關篇章中,也包含不少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僅根據其名稱或記述即能確知產於少數民族地區。例如,我國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泛稱為「胡」。而《齊民要術》中產於「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種就有十幾個。 一是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作物和由這些少數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種。例如,「戎菽」就是東北民族馴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要術》引《爾雅》曰:「戎叔之謂荏菽。」 今本《爾雅》作「戎菽」,「菽」是大豆的古稱。郭璞注《爾雅》謂「戎菽」即胡豆。孫炎、樊光、犍為舍人、李巡也認為是胡豆。按《逸周書王會解》說周成王時北方民族的貢品中有「山戎戎菽」。《管子戒》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及戎菽,布之天下」。山戎是東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動在燕國之北。可見,「戎菽」是山戎族馴化和培育的一個大豆品系,人們著眼於山戎的族屬,把「戎菽」稱為「胡豆」。類似的還有產於西南民族地區的「矩豆」和、從高麗引進的「高麗豆」。《要術》又記載了也泛稱為「胡豆」的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雜豆[2] 。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馴化的,《要術》記載了不少水稻品種就是出在南方,如《要術》引《廣志》:「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這里的「南方」指嶺南,「蟬鳴稻」就是嶺南越人選育的早熟水稻品種。「蓋下白稻」是我國迄今首見的再生稻,從其「正月種,五月獲」看,也應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蔬菜,有被稱為「楚葵」的芹菜,被稱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亦稱「胡蒜」)「南夷之姜」等。此外,還有產於西部地區的「胡椒」、苜蓿等。「胡芹」則是胡人種植的用作調料的蔬菜,中原人況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產中原,傳至少數民族地區並育成新的品種的。如粟黍是中原華夏族先民所馴化的,傳到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後,育成適應各地風土條件的品種,《要術》中有「胡谷」、「胡秫」、「遼東赤粱」、「白蠻黍」等記載。葵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棗是原產我國華北地區的水果,《要術》中所記「胡葵」、「胡桃」[3] 、「羌李」、「氐棗」、「西王母棗」[4] 等,當系這些蔬菜和果樹傳到胡地後育成的新品種。又有在少數民族地區輾轉傳播形成新品種的。如「柰」(綿蘋果)原產我國新疆地區,東傳首先到達河西走廊,魏晉南北朝時河西走廊已成為柰的中心產區,並育成「冬成柰」——一種體大味美的綿蘋果新品種。 三是原產外國的作物或品種,首先傳到少數民族地區後再引進中原,或在少數民族地區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產南部非洲熱帶草原的芝麻,首先傳入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5] ,再由西北地區傳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稱。西漢以來已在中原地區種植,我國從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要術》:「《漢書》,張騫使外國得胡麻。」 沈括《夢溪筆談》說:「胡麻直是今油麻。……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種,亦謂之麻,故以胡麻別之,謂漢麻為大麻也。」與此相類的還有起源印度北部、錫金等地的胡瓜(黃瓜)[6] ,起源地中海、裏海地區的葡萄,從安息(今伊朗)傳來的安石榴等。原產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的胡荽(芫荽),是西北部游牧人喜愛的調料[7] ,胡荽與游牧人的這種飲食習慣一同傳入中原,《要術》中有種胡荽專篇,是一種獲利頗豐商品性生產。小麥是原產西亞冬雨區的越年生作物,通過中國西部新疆河湟一線傳到中原。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傳播中,產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麥」和類似大麥的「 麥」,見於《要術》所引《廣志》。又,《要術》引《西京雜記》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據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國梨和西洋梨自然雜交的產物」[8] 。這樣說來,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區的結晶。 從以上情況看,中國歷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發展的:一種是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另一種是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前一種文化交流,少數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後一種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數民族為中介。總之,在兩種文化交流中,少數民族都為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應該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齊民要術》中一個特定范圍(1—4卷)內抽取出來的,它沒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1—4中,有些材料由於沒有在名字或直接記述中反映它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我們暫時把它們舍棄了[9] 。因此,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極不全面的。事實上《齊民要術》所記述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多半或出產於少數民族地區,或與少數民族有這樣那樣的瓜葛。但是,即使這樣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經說明了不少問題,那麼,少數民族對中華農業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和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呢! 二、少數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原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許多發源於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繼進入中原,他們帶來了北方牧區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國科技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齊民要術》中有明顯的反映。
4. 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醫葯學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
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
③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
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本草綱目》對葯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4)民族的傳統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1)先秦時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門供居民出入,城內有整齊寬廣的街道。
(2)隋唐時期:隋唐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成熟時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①隋朝著名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了大興城,唐朝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長安城政體設計合理,建築規模宏大,體現了當時城市建築的高超技術。
②宇文愷採用圖紙和模型結合的設計方法,是我國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③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3)宋元時期:
①北宋末年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傑出著作。
②遼代河北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
③金代的盧溝橋聞名中外。
④元大都建築宏偉,城內有完整的排水系統。
(4)明清時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北京城,約八十萬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譽為「蒯魯班」。北京城有三重,宮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宮城又稱紫禁城。北京城的主體建築都布置在中軸線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鍾樓、鼓樓位於城北。宮城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相配,充分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威嚴。
5. 中國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先給你一些關於古代的科技成就的吧!
一、天文學
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4、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2、出入相補原理
3、割圓術和圓周率
4、劉徽割圓術
5、中國剩餘定理
6、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7、內插法和垛積術
8、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1、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2、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3、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4、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5、四化學和化工
6、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7、火葯和火葯武器
8、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9、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10、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理學
1、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2、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3、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4、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5、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6、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7、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8、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1、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2、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3、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4、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1、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2、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3、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4、茶
5、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6、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1、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2、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3、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4、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5、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驅
7、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1、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2、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3、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4、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1、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2、煉鋼技術
3、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4、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1、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2、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4、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1、雄偉的萬里長城
2、中國古橋成就
3、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4、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5、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6、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2、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1、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2、藏族醫學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4、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5、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這有新中國的: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贊同199| 評論
6. 你還知道哪些科技文化成果是由少數名族人民創造的
這個很多啊:
醫學方面:藏醫,苗醫氣角療法,壯醫葯線點灸療法,哈薩克醫凍傷特殊療法——蒙法
育種引種方面:有200多種,很多植物的名稱帶有「胡」字,與少數民族歷史沿革有很大關系
畜牧業方面:馴養,配種等方面成就突出
建築方面:中國大地上很多宮殿、樓閣園林、橋梁、塔幢、寺廟、墓葬等等都是少數民族的傑作
主要名人:圖安明,我國清代著名的數學家,測繪學家及天文歷法學家.
李四光,著名的地質學家
鄭和,航海家
魯明善,農學家
7. 中國歷史上的科技成就
先給你一些關於古代的科技成就的吧!
一、天文學
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4、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2、出入相補原理
3、割圓術和圓周率
4、劉徽割圓術
5、中國剩餘定理
6、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7、內插法和垛積術
8、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1、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2、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3、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4、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5、四化學和化工
6、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7、火葯和火葯武器
8、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9、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10、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理學
1、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2、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3、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4、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5、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6、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7、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8、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1、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2、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3、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4、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1、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2、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3、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4、茶
5、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6、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1、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2、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3、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4、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5、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驅
7、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1、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2、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3、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4、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1、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2、煉鋼技術
3、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4、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1、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2、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4、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1、雄偉的萬里長城
2、中國古橋成就
3、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4、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5、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6、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2、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1、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2、藏族醫學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4、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5、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8. 南北朝民族融合游牧民族帶來哪些科技成果
前面的五個是歷史書都找的找得著的,後面我查找了很多資料,根據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80619 給你縮減出來的。
其一,整頓吏治。
北魏太和八年(484),北魏政府頒布詔書,「始班俸祿」,「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並且「遣使者巡行天下,糾守宰之不法」,使得
「食祿者跼蹐(jújí,恐懼),賕(qiú,賄賂)謁之路殆絕」(《魏書》)。
其二,頒均田令。
北魏太和九年(485),又頒行均田令,「均給天下民
田」,均田農民向政府交納租調等。均田制並未觸動封建地主階級利益,但它有利於開墾荒地,發展生產,有利於封建國家徵收賦役和征發徭役。少數民族中有的民
戶也成了均田農民,有利於這些民族的封建化。均田制對後代田制有很大影響,直到唐朝中期才失卻它的作用。
其三,遷都洛陽。
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把
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這有利於接受中原地區先進文化,繼續進行改革,同時有利於控制整個國家,還避開了柔然的威脅。
其四,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移風易俗。
遷
都之後,魏孝文帝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提倡與漢族通婚,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
5.文學自覺: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分和認識。如《文賦》將文體分為十類進行論述。(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別論》,論及12種文體的起源和演變。《文心雕龍》對文體的區分既系統,對文體的討論也很深入。
6.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
(1)建築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築,主要是繼承和運用漢代的
成就。但由於佛教的傳入,其間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建築,即佛教建築,特別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層的佛塔。隨之而來的印度、中亞一帶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也使我
國在石窟、佛像、壁畫等方面有了巨大發展。這種情況對中國的建築藝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使漢代比較質朴的建築風格變得更為成熟和圓淳。
魏晉南北朝時期騎兵戰術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騎兵戰術發展的重要時期。西漢末東漢初,騎兵開始裝備高馬鞍,增加了騎乘的舒適度。西晉,馬鐙開始應用於騎乘。十六國時期騎兵裝備雙馬鐙。高馬鞍和雙馬鐙的應用導致了騎兵戰術的新變化,使得重裝騎兵成為可能。正面攻擊、中央突破和長途奔襲的騎兵戰術
加速了兵器的更新發展。
在這一時期,不但刺殺力更強的槊取代戟成為主要的長格鬥兵器,而且軍隊的防護能力加強,一些新式鎧甲、馬具及重裝騎兵也紛紛出現。並且,較之前代,吸收和運用了更多的少數民族所有的文明。
(1)江蘇鎮江東晉晚期墓出土的三把鐵刀,其中一把長77cm的鐵刀,無環首,而是向後代裝把式刀轉變,刀鋒變闊,刀尖微翹,由原來狹直的斜方刀頭向前銳後斜的形狀過渡。另一把長46.5cm的鐵刀出現雲形護手,柄部有圓銎,可接長柄。又如此時的盾,從出土的持盾武士俑及敦煌壁畫來看,此時的盾形以長方形大盾為主,中有脊棱,盾面正中飾以獸頭飾,背面按有支架。另外,此時疾病最大的進步是馬蹬的發明和馬鞍的完備。
(2)鮮卑馬具的製作走過了時代的前列。再如以善用槊而著稱於世的鮮卑族等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使得馬槊在這時盛行一時。從遼寧出土的此時的鮮卑族墓中的馬蹬,及有關武士俑來看,此時是出現馬蹬,使得騎兵功效得到長足發展,但此時基本為三角形單蹬
(3)弩:魏晉以後重裝騎兵出現,弩向著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重型弩弓發展,有神弩,萬鈞弩等名詞,用絞車張開發射。所使用的箭也很長大,與長矛相似,每一射「輒洞穿三四人」。
(4)鏃:這時的箭鏃,大都是用鋼製成,特別講求穿甲力,《晉書》載:「劉曜武力過人,鐵厚一寸,射而洞子。」又「赫連勃勃以阿利性尤造五兵之器,精銳又甚,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從出土實物來看,這時的箭鏃,除了原有的菱形鏃,還出現了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平頭鏃等形制。
(5)戟本是中原漢族的傳統兵器,而甲騎具裝的興起,與西晉以後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分不開,而鮮卑族更是以善用槊而著稱於世,這也是戟被槊取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水利事業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國家動盪分裂,水利事業受到影響,總的來說,成就不如兩漢。但江淮之間和長江以南地區的水利事業則較兩漢有所發展。
兩晉、南北朝的紡織業
自兩晉以降,北人南徙者甚多,由於他們習於羅紈綺縠等絲織服物,桑蠶業也隨之南移,並促進了南朝絲織業的發展。南朝各朝都置有少府,下設平準掌織染,大力生產各種絲織品。丹陽有斗場錦署,無疑是官設紡織手工業。此種機織技工是劉裕滅姚秦後由「平關右遷其百工」而來。其後,錦署成為南朝官府手工業常設紡織機構,製作王室服物。
南朝紡織手工業發展迅速,宋時「絲綿布帛之饒,衣復天下」。當時使用三國時發展起來的一躡鼓動數綜的較先進的機織技術,織造水平和生產能力提高很快。南北朝時,棉布已廣泛流行。高昌為產棉區,其都城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南的哈喇和卓。
魏晉時,南京以染黑著稱,所染黑色絲綢質量相當高,一般平民穿不起,大部為有錢人享用。晉代南京秦淮河南有烏衣巷,據稱住在這里的貴族子弟及軍士都穿黑色綢衣。南京出產的黑綢直到近代仍馳名中外。
冶煉
北方人口和技術南遷,使南方地區的礦冶業進一步發展。西晉在安徽貴池和湖北武昌設梅根、和塘兩冶。東晉在江南諸郡縣設冶令和丞。《晉書·庾亮傳》記鄧岳在廣州「大開鼓鑄,諸夷因此知造兵器」,所用技術是由浙江會稽郡傳去的。南朝時,建康有左右冶,尚方有東西冶,揚州成為冶鑄中心,上虞謝平和尚方匠師黃文慶號稱中國絕手。
9. 中華民族在近些年來還獲得了哪些舉世目睹的科技成果
中華民族近年來得到了很多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衛星的放飛,高鐵,飛機。
10. 詢問: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一天文學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名著簡介
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中國古代的數學名著簡介
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出入相補原理
割圓術和圓周率
劉徽割圓術
中國剩餘定理
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內插法和垛積術
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四化學和化工
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火葯和火葯武器
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學
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茶
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免疫法的先驅
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煉鋼技術
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雄偉的萬里長城
中國古橋成就
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藏族醫學的成就
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http://cache..com/c?word=%D6%D0%B9%FA%3B%B9%C5%B4%FA%3B%BF%C6%BC%BC%3B%CE%C4%BB%AF%3B%B3%C9%BE%CD&url=http%3A//www%2Ewhite%2Dcollar%2Enet/02%2Dlib/01%2Dzg/03%2D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D7%A8%CC%E2%C0%E0/%CE%C4%BB%AF/%D6%D0%B9%FA%B9%C5%B4%FA%BF%C6%BC%BC%B3%C9%BE%CD/Basic/EBookLib/JXCKS/TS011100/&b=0&a=1&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