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景區成果

景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13 14:37:42

1. 油氣遠景區優選及評價成果

南黃海中部嶗山斷隆帶是下古生界油氣勘探遠景區。

嶗山斷隆帶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表現出西段狹窄,東部寬闊的特徵,其上被北東向構造所橫跨(圖4-41)。從垂直切過嶗山斷隆帶的南北向地震地質解釋剖面顯示(圖4-42),嶗山斷隆帶是一個比較平緩的箱狀復背斜構造,發育有大型的背斜和向斜構造;兩翼均伴生有向構造頂部逆沖的斷裂帶。箱狀背斜內部地層近水平展布,南翼傾角12°,北翼稍陡,傾角20°左右。

嶗山斷隆帶上斷裂不發育,主要有兩組方向的斷裂,一組為東西向斷裂,這類斷裂規模較大;另一組為北東向斷裂。這些斷裂主要為逆沖或逆掩斷裂,並以下志留統高家邊組或下寒武統泥、頁岩作為主要滑脫面;同時這些斷裂一般不切割印支面,是印支運動時期或印支運動之前形成的。

圖4-41 南黃海海相中、古生界構造分區略圖

圖4-42 南黃海XQ06-4測線地震地質解釋剖面圖

嶗山隆起上可能主要分布石炭系及其以下地層。從區域地質上分析,蘇北陸區的濱海隆起與嶗山隆起相連,它們具有相同的大地構造背景和相同的地質結構。由濱海基岩地質圖分析,濱海隆起的構造格局總體為一近東西向復向斜,向斜核部為上古生界二疊系、泥盆系,翼部由下古生界奧陶系等地層組成。整個隆起上缺失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地層。青島坳陷內鑽井和測井資料表明,青龍組為一套碳酸鹽岩,大隆組為砂泥岩互層,龍潭組為煤系地層。在地震剖面上,青龍組內部為空白弱反射帶;青龍組底界面為強振幅,下伏大隆組和龍潭組為平行、近平行密集反射特徵。在嶗山隆起已有的地震剖面上,均看不到上述地震反射特徵。依據和已有的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解釋及海陸對比分析,認為嶗山隆起不存在大面積的三疊系下統青龍組和上二疊統大隆組、龍潭組地層。因此,根據嶗山隆起上地震剖面推斷解釋和海陸對比認為,其主要地層為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二疊系棲霞組。

根據地震解釋成果,嶗山斷隆帶上前震旦系頂面最大埋深7000~10000m,最小埋深2500~3000m,構造幅度達4000~5500m。海相下構造層頂面一般埋深500~2500m,最大埋深位於隆起中部與北東向坳陷的復合部位,埋深5000m左右,一般構造幅度2000m左右;寒武系—志留系的殘留厚度為1500~3500m,局部缺失志留系甚至部分奧陶系(圖4-43)。海相上構造層頂面埋深500~1000m,局部地區可達3000m,構造幅度一般為250~500m;海相上構造層殘留厚度為0~2000m,最厚可達3000m,主要由泥盆系—下二疊統組成,大部分缺失上二疊統龍潭組和下三疊統青龍組。

圖4-43 NT05-2地震剖面(11700~17400炮點)

依據現有地震、地質資料,海陸對比分析推測認為嶗山斷隆帶是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斷隆帶,該斷隆帶上,加里東構造面比較清楚,下古生界顯背形構造。由於志留系滑脫面的存在,下古生界構造比較穩定。而且在嶗山斷隆帶上,下古生界分布廣,可能存在下揚子地塊的震旦系、寒武系幕府山組和志留系高家邊組三套烴源岩,碳酸鹽岩、碎屑岩兩類儲層和下三疊統泥岩蓋層。因此南黃海中部嶗山斷隆帶下古生界是下步油氣勘探遠景區。

2. 論述中國四大園林的偉大成就

中國四大名園:頤和園,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水面約佔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瓮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頤和園情思——調寄沁園春 (作者:言言)

百年滄桑,風雨無阻,造園碑峰。 望昆明碧透,倒影閣樓;西山傍水,逶迤隱蹤。橋舞白綢,廊歌彩緞, 榭走檐飛呼應中。群鴨歡,夕陽戲醉柳,擺翠搖紅。

何人巧占天工? 大成匯集南北相融。 思群英眾能,百民勞動;別說只是,慈禧乾隆。人與天合,形和神聚,韻美情濃氣恢弘。看今朝,建和諧國度,誰展雄風? 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2005-2006年對佛香閣景區和長廊進行修復。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佔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二、承德避暑山莊簡介

避暑山莊原名熱河行宮,俗稱承德離宮,建於公元1703年至1792年(即清朝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佔地564萬平方米,宮牆長達10公里。這是一座宮苑一體的大型皇家園林,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宮殿區包括正宮,東宮,松鶴齋和萬壑松風四組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是清朝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日常起居的地方。苑景區又有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之分。湖光山色,兼具「南秀北雄」之特點。山莊內樓台殿閣,寺觀庵廟等古建築達120多組,它們因山就水,遍布全國,其中就有康熙皇帝以四字命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皇帝以三字命名的「三十六景」,史稱「康乾七十二景」。
避暑山莊在清朝的歷史上曾起過重要的作用,素有「第二個政治中心」之稱,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國「四十四個風景區」和「十大名勝」之行列,承德市也因此而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宮殿區位於避暑山莊的南端,是清朝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居住的地方。主要有正宮、松鶴齋、東宮和萬壑松風四組建築。
避暑山莊宮殿區的建築,是北方常見的多進院落式建築。為不失「山莊」的山野雅趣,建築體量都不大,「依松為齋」,「喜泉林抱素之懷」,所有建築不施彩畫,青磚灰瓦,木柱古樸,座基低平,台階由山石疊砌,庭院散植松槐,自然而又寧靜典雅。同時,宮殿建築布局規整,層次嚴密,中軸線明顯,又肅穆森然,不失皇宮氣派。
避暑山莊宮殿區建築風格獨特,與豪華的皇宮建築迥然不同。宮殿區的整個氣氛是庄嚴肅穆的,它沒有紫金城宮殿之華麗感,建築基座與民宅相似,青磚素瓦,裝修古樸淡雅,不施彩繪,木顯本色,加上蒼松成行,虯枝如蓋,顯得格外清爽、古樸、淡雅而恬靜。山莊的古樸風格,說明
了康熙建庄的目的,除了政治目的之外也有追求野趣的精神享受目的。須知封建帝王也有難言之隱,「禁宮有若樊籠」,因此迫切要求享受到自然的野趣。追求山間野外那種「想得山莊長夏里,石床眠看度牆雲」的意境和似庶如仙的生活情趣。康熙在《無暑清涼》的詩中詠道:「穀神不守還崇政,暫養回心山水庄」正是康熙內心真情的流露。
三、拙政園景區介紹

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三部分。總體布局特點,東疏西密,綠水環繞,水面面積約佔全園面積1/3,水是全園的紐帶和靈魂。東部地勢空曠,平崗草地,竹塢曲水,芙蓉樹、天泉亭等亭閣點綴其間。蘭香堂是東部主廳,廳中部屏門南側為漆雕《拙政園全景圖》,把全園景色融於一壁。中部以遠香堂為主體,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從東部進入中園,一泓清池映入眼簾,古樹,垂柳拂水,湖石峻秀。遠處一洞隱約可見。池南廳堂林立,錯落有致。池北岩島,溪橋相連,百年楓楊。 山、水、石、池、林、亭、堂融合的宛如天然。西部水廊逶迤,樓台倒影,清幽恬靜,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館等體現出江南建築的精巧。西部以池水為中心,迴廊起伏,水波倒影。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四、蘇州園林之留園簡介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於私家園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曆滴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後代范允臨是他的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由於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後,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甦著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後重新整修並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庄。但由於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倖存下來。到了同治年間,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後的皮炎,得到朝廷賞賜的釣魚島等三個台灣海峽中的小島用以種植草葯。盛氏從此發跡,於是購得此園,並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襲「劉園」其音易其字,將園名改成了留園。爾後,經過盛康之子盛宣懷的用心經營,留園聲名大振,成了吳中著名的私家園林。

自抗日戰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建築幾成廢墟。一九五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麼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後回鄉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基於這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朴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門廳與橋廳間的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岩,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的「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於1997年12月被批准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後,於1998年立的。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的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於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里主要是為了採光而設計的。為了避免造景上的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的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里,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的小院。由於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范圍的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的粉牆,來為遊人設計了一幅立體的「國畫」。這裡布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牆為紙,花石為繪的立體國畫的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的單純的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的話,那麼這里的採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說,這扇空窗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採光。和前面講過的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築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築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的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採光的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立體的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的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溫)所寫的,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願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的期望,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

來到這里,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的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並且在比較封閉的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採光,用富於變化的建築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另遊人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欣賞著各種布置獨到的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於秀美的中部遠景來說,大有一種「欲揚先抑」的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的廊形建築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

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的粉牆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在便於通風和採光的同時,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起遊人的游興,催人急於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的園景,隨著遊人腳步的移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的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採光和透鏡的同時,花窗本身的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豐富牆面審美內容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會呈現出各種多姿多彩的落影,為古樸的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的生氣。

我們現在請大家看南面的這堵白牆。牆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花壇上方白牆上嵌有「古木交柯」磚額一方。花壇上原有古柏、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虯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貞交柯連理之意。【綠蔭軒】

這里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的綠蔭軒。這是一個小巧雅緻的臨水敞軒。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的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軒南牆壁上嵌有「華步小築」石額一方。「華」,即「花」;「步」通「埠」。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虎丘自明清以來就以出產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的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里。而留園主人將自己的園子稱為「華步小築」,無疑是一種自謙。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人尚隱逸,求中庸的處世哲學。這里的「花步小築」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其下方倚牆根所築的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的構圖,而這「花步小築」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雲旁】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的兩層樓建築,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的明瑟樓。這裡面臨清澈明凈的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蔭,環境清雅明凈。明瑟樓底層因建築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里的「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的石階就隱在其中。這里的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雲」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雲」之意。「梯雲」,既以雲為梯。古人以為雲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雲根。遊人若在這雲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雲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的露台上。這里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池內荷花盛開,這里便是賞荷的絕佳之處。因此,這里也被稱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的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的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的詩意來命名的。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牆,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的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綉球等花木,春秋時節,繁華吐妍,美不勝收。

我們站在荷花台上還可以欣賞到布置獨到的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築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著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的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的佳例。由於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的高與低的視覺差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的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布局來函,這里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的氣勢卻遠在水的生機之上.水在這里只是襯托山體氣勢的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的拙政園中部的山與水在審美上的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的規制築於水池的中央,但奪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於變化的水面。在那裡,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的一種道具。山成了水的陪襯,水的靈秀往往超過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於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的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牆的實廊與離牆的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於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線和地勢的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系景點之間的紐帶,是一條天然的游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的將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聞木樨香軒」。在爬山廊中部的西牆上,嵌有明代吳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的「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聖」之譽。這里的「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的「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的題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於明嘉靖年間,刻成於萬曆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說以前留園的主人劉蓉峰愛石如痴,並且喜歡將古人的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牆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厘米,石面上刻著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的書條石就成了留園的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的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的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 循著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築聞木樨香軒。從建築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的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此處千姿百態的湖石在桂花樹的掩映下,顯的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盪漾著桂花的香氣。這里的「動」字用的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的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的。

【中部假山上】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的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著一、兩百年齡的古銀杏滄然挺拔於奇峰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的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的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葯,木材緻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的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遊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於安徽靈璧縣的靈璧石製成的。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的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的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里造園者用了寫意的手法,使靜止的建築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堪稱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築體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還是從建築形態的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的對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的假山後有一段長五十餘米的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築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的北面有一條沿粉牆曲折而建的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的延續。它除了有前面將過的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的功能外,還巧妙的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的粉牆,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的分隔之感。

【小蓬萊】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島「小蓬萊」。傳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的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後在水池中構築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的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整。橋島在劃分水面的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的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築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的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的名字。據說,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樑上觀魚,這里以古人的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的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的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的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的方方面面。

出濠濮亭往東進洞口,我們現在來到了曲西樓。這是一座外觀秀美的兩層建築。其底樓實際上是一道寬寬的廊,西牆上開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門。通過它們可看到中部花園的秀麗景色,這是「移步換景」造景手法的典型運用。同時,窗框、門洞也被當作「造景框」,因而在廊中看到的每副窗景也都是一幅立體而生動的畫。
如果說西牆上的空窗和洞門宜移步動觀的話,那麼東麵粉牆上所嵌的二十餘幅方書條石則需止步靜觀方能品出其中的韻味。在這里大家可以欣賞到歐陽洵、褚逐良、顏真卿等唐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以及明代吳門才子文徵明晚年手書的小楷作品。
另外從園林建築審美上看,這里西牆上大大的空洞、洞門與東牆上小方的書條石在遊人視覺上形成了大與小、明與暗、虛與實的對比的同時,也在人們的心理上將山明水秀的現實世界與遙遠的歷史煙雲有機地連在了一起。
從曲西樓向北上二、三個台階,我們就進入了西樓的底層。這里和西牆和曲西樓一樣,設有兩個大空窗,使中部園景自然透出,而東面則不設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落地的長窗,與外面的五峰仙館風格協調。
從西樓在往北,左手邊繞過一縷花隔扇,便是春風池館。這是一個向西敞開的水榭,與小蓬萊、濠濮亭構成一個小小的水院。周圍的樓台倒映在明凈的池水中,顯得寧靜而幽雅。
縱觀曲西樓、西樓、清風池館這組外形各異的建築,以其精巧的構思,將留園中部的山水風光與東部的幽深庭院有機的連在了一起,讓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審美心理上的自然過度。這也是留園以建築;來化分空間這一藝術特色的絕好佳例。【五峰側館內】
現在各位來到的是留園東部的主要建築五風仙館,這座高大寬敞的大廳,裝修精美、陳設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廳堂」之美譽。以前廳內樑柱均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廳之稱。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廬山五老峰的寫意神韻,於是取唐代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詩意,將大廳命名為五峰仙館。廳中扁額上的「五峰仙館」四個字是園主盛康請金石名家吳大題。
這里是園主以前用於舉行重大宴飲以及婚喪壽喜的活動的場所。由於封建時代講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廳的中後部以一排屏門、紗隔和飛罩將大廳隔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寬敞明亮,座椅嚴格按規制擺放,是主人宴請男賓之處。而北面則相對局促,是專為女眷而辟。正中銀杏木屏上刻有光緒年間馬錫藩所書的《蘭廳序》全文。二十四扇紗隔下方的群板上刻有花籃、葫蘆、竹笛等「暗八仙」圖案。紗隔的上半部裝裱著張辛稼先生的絹本花鳥畫。
另外在大廳北側一角,還有一塊圓形大理石座屏,直徑達1.4米,屬全國罕見。石面紋理色彩構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畫。尤為另人稱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朧月」,給人以「雨後靜觀山」的意境。這塊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雲峰以及冠雲樓中的魚化石通常被俗稱為「留園三寶」。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廳東、西牆上,還掛有四幅莊重典雅的理石畫掛屏。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圓一方兩塊大理石。其天然石紋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畫,同時上圓下方的布置又表現了古代「天圓地方」的含義、
【靜中觀
與五峰仙館東窗隔開一個小天井,有一磚洞門,門額上有「靜中觀」三個字,是清初學者朱熹尊所題寫。意思是說,此門內的景物易靜觀。在這里,除建築和焦葉、青竹、牡丹等植物配置外,充滿各位視野的都是太湖石,所以這里也被稱為石林小院。在五峰仙館和是林小院之間之所以要留一小方天井,主要是為了在有限的空間里造成更多的層次感,讓人們在竹影搖擺間產生出「庭院深深幾許」的美感。
是林小院北部是一座北朝南的峰軒。因軒前庭院中多太湖石縫,所以去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詩句「前廬山,一峰獨秀」來命名。從這里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舊時園主對奇峰異石的鍾愛之情。在蘇州古典園林中,不管是陽剛十足的黃石,還是線條柔和的湖石,其質朴而堅硬的品質,在中國傳統文人的眼中早就被賦予了人文的精神。因此,在構築文人山水園這一特殊的文化載體時,石就作為文人作為抒發情志的絕好對象,成為造園不可或缺的第一素材。
峰軒環境幽雅,是吟詩作畫,操琴對弈的佳處。峰軒北牆上有三扇窗。窗外有一堵粉牆為了彌補粉牆在視覺上產生的空白,減少牆與窗之間的狹小空間所產生的壓抑感,造園者在粉牆前,用洗煉的手法將數枝青竹和湖石點綴其間,從而使三扇窗變成了三幅立體的寫意畫。
奇林小院中奇峰異石散落有致,一條曲廊在蜿蜒中將小院四周隔成了六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小院。這種布局即造成了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的景深層次,又可收到以小見大的審美效果,可謂一舉兩得。被曲廊隔成的各個小院中,或點綴石峰,配以蒼翠的焦葉,或植以修竹,配置清秀的石筍,總之,都形成了一幅幅構圖精巧、立意生動的立體對景畫面。石林小院正中央立著一塊湖石晚翠峰,是舊時園主的新愛之物。其上部的形狀如蒼鷹展翅俯沖,峰下方有有一湖石,形狀像獵犬頭部,正迎視著上方的蒼鷹,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鷹頭犬」畫面。
透過晚翠峰南面的空窗,可見窗外有一湖石屹立在其中。乍一看,宛如晚翠峰的鏡中背影,妙趣橫生。在蘇州古典園林的造景中,有時為了遮擋盡處,或豐富園景,經常運用鏡子、空窗和門洞來造成一些虛景與實景的對應,使遊人置身其中能產生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生動美感。

3. 旅遊教學成果包括哪些

旅遊管理優秀教學成果的話,肯定是要在旅遊景區裡面找啊,首先每年旅遊景區有多少人,得到多少的好評等等

4. 主要成果及初步認識

(一)Cu的相態分析成果

Cu的總量與相態分析結果見圖4.33~圖4.35所示。由圖可見,該區Cu的背景主要有兩個級次,其中每一級背景屬正常背景,其濃度低,變化小。第二級背景屬異常背景,濃度較高,變化明顯,有一定方向性,多與礦床、岩體、構造及其一特殊層位吻合,詳見表4.128。

表4.128 銅地球化學背景特徵表

從表4.128可見,Cu異常背景較正常背景在相態上的突出特徵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及其在總量中佔有率高,襯度大,從而可體現出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的本質區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總量的異常背景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在該區東部Cu全量有兩個明顯的二級異常背景帶(其中北側帶與地層有關)。但在硫化物與氧化物相圖中,這兩個異常背景帶消失,成為一個與Cu礦床分布相吻合的異常背景區或局部異常。說明東部兩個Cu異常背景帶不存在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環境因素形成的以結合相為主,即是由非成礦因素形成的二級背景,一般情況下不應作為Cu的找礦遠景帶看待。此外,在該區西部Cu氧化物相沿獅子嶺閃長岩體呈環形展布,與斷裂關系也十分密切。縱觀全區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較Cu的全量與Cu或含Cu礦床、火成岩、斷裂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進一步說明該區Cu的相態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觀地反映Cu礦化分布富集規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由於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與硫化物相合量與總量比值即

相態分析與地質找礦

式中:w(OCu)為氧化物相銅的質量分數,10-6;w(SCu)為硫化物相Cu 的質量分數,10-6;w(TCu)為全銅的質量分數,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重要信息,圖4.36 即為ACu值圖,由圖可見ACu高值帶(>0.5)與上述Cu異常背景一致,區內已發現的Cu礦床或含Cu礦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帶內,且ACu高值帶的展布與斷裂、火成岩體空間關系也十分密切,從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該區Cu的富集規律。

綜上可見,Cu的全量結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特徵及展布規律,但不能反映其內在特點與性質,而Cu的相態分析結果則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的內在特徵和規律,並對其作出深入解釋評價,區分出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帶,以更准確地圈定找礦遠景區或帶。

依據上述對Cu的全量與相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級次背景有本質區別,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意義。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與氧化相濃度低,變化小,定向性差,與成礦控制因素空面關系不明顯,應屬區域地球化學本底。Cu的異常背景則相反,與成礦作用有關,屬成礦區帶的地球化學本底,可作為圈定找礦遠景區(帶)的地球化學依據。

(2)下列地段應作為該區找Cu的主要遠景地段:①二檯子至大西溝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有較明顯顯示;②太白花崗岩體東側四方台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均有明顯顯示;③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及西延,該地帶Cu全量與Cu氧化物相均明顯富集;④獅子嶺岩體接觸帶及外側,該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顯顯示。但從總體看,該區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濃度較低,初步認為該區淺表部Cu的找礦遠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態分析成果

Pb的結果如圖4.37~圖4.39。

由圖可見該區Pb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具有兩個明顯的級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為30×10-6,變化范圍為3×10-6,以中部、東部最清晰。硫化物相為0~2×10-6,東部與西部有明顯差異,東高西低,西部為0,東部為2×10-6。氧化物相為0~7×10-6,西部偏高(5×10-6),東部偏低(0~3×10-6),可見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結合相為主(>70%)的特徵。

2.Pb的異常背景

全量異常背景濃度一般為40×10-6,襯值為1.3~1.5,走向多與地層一致。但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全量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為:全量異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體(如西部),有的變大,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也有明顯變化,與火成岩體、構造、鉛鋅礦床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較全量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的富集規律。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濃度均大於5×10-6,襯值>2.0,後者為5×10-6~10×10-6,襯值一般大於2.0,可見Pb的異常背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也明顯高於正常背景,襯度也明顯高於全量值。

由於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都更確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規律,且二者為正相關(線性相關系數為0.8870,n=212,故APb值:

更好地反映了該區Pb的分布富集規律,如圖4.40所示,區內所發現的鉛鋅礦床均分布於APb異常背景區內,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地球化學場特徵,APb二級背景區(帶)可以作為該區鉛鋅礦找礦遠景區(帶)。

綜合上述結果,下述地段在該區鉛鋅礦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外側至二檯子一帶;②鳳太地區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③鉛硐山西部至陝甘邊界。

(三)Zn的相態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分為兩個明顯級次,詳見圖4.41~圖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顯的分區性,東部(東江口岩體以東)為低Zn正常背景區,一般為85×10-6,西部為高Zn正常背景區,其值一般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均一,穩定,一般為1×10-6~4×10-6,濃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也無明顯差異,較均一,濃度較低,一般為4×10-6~8×10-6。可見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東部與西部差異應與岩性或表生環境因素有關。Zn正常背景同樣也具有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之特徵。

2.Zn異常背景

Zn全量異常背景呈近東西及北東向帶狀,濃度一般為110×10-6~140×10-6,西高東低,與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漸變關系。襯度較低,一般都小於1.5。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與Zn全量相似,但其襯度明顯變大,一般大於2.0,較全量更為清晰,與鉛鋅礦床、斷裂,火成岩空間關系更為密切,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或區域異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表生作用下Zn活動性強,原生閃鋅礦易氧化為Zn2+而遷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學場呈現出明顯的多級次漸變的特徵,與Zn地球化學性質一致(見圖4.42),其第一級屬正常背景,濃度為4×10-6~8×10-6,與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級背景介於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之間,濃度為10×10-6~15×10-6。第三級為異常背景,濃度大於15×10-6,梯度變化較大,與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吻合。並在中部、西部出現新的異常背景。但在全量圖中並無顯示,因此也應注意研究其找礦意義。可見,考慮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動性強的特點,對Zn氧化物相異常背景更應予以注意。

綜合上述Zn的相態分析結果,下列地帶在該區Zn的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②東江口岩體南側外接觸帶;③鳳鎮—山陽大斷裂南側;④大西溝—桐木溝礦帶。

(四)對成果的初步認識

綜合上述區域樣品Cu、Pb、Zn的相態分析結果可見,相態分析結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結果的主要地球化學特徵,又較全量結果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

(1)能更清晰地區分出地球化學場不同級次,提高了異常場的地球化學襯度,更確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規律,區內已發現的多金屬礦床均分布於相態分析異常中。

(2)相態分析結果具體體現了元素產出模式,可對全量地球化學場做出較深入的評價,揭示其內在特徵。尤其能區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環境因素產生的異常背景(即非礦信息)和可能由成礦作用產生的異常背景,從而使成礦地球化學區(帶)乃至成礦遠景區(帶)圈定更為准確,以減少失誤,還能圈出全量結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區(帶)及區域異常,避免漏掉有意義的找礦地段。此外,還增強了某些弱異常,起到了強化異常的作用。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轉入到質的研究。

(3)對不同級次地球化學背景及其找礦意義的本質區別了更深入的認識:①正常背景,以結合相為主,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在總量中佔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礦化影響。②異常背景,以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礦作用影響。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性強易分散元素,應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該區Cu、Pb、Zn異常背景與斷裂火成岩、多金屬礦床空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注意構造、火成岩對成礦的控製作用。

5. 旅遊景點景區年終工作總結怎麼寫

工作總結的內容分為以下幾部分:

基本情況

這是對自身情況和形勢背景的簡略介紹。自身情況包括單位名稱、工作性質、基本建制、人員數量、主要工作任務等;形勢背景則包括國內外形勢、有關政策、指導思想等。

成績和做法

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績,採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麼效果等,這些都是工作的主要內容,需要較多事實和數據。

經驗和教訓

通過對實踐過程進行認真的分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發現規律性的東西,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今後打算

下一步將怎樣糾正錯誤,發揚成績,准備取得什麼樣的新成就,不必像計劃那樣具體,但一般不能少了這些計劃。

(5)景區成果擴展閱讀:

總結是對以往工作的評價,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總結還必須從理論的高度概括經驗教訓。凡是正確的實踐活動,總會產生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成果。作為精神成果的經驗教訓,從某種意義上說,比物質成果更寶貴,因為它對今後 的社會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這一特性要求總結必須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去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找出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得出規律性認識,這樣才能達到總結的目的。

6. 主要成果認識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資料和成果認識的基礎上,在專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對陝西秦嶺地區主要礦集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典型鉛鋅、銀、銅、金礦床的成礦環境、成礦規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成礦特徵、成礦機制、成礦模式及礦床成因等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對秦嶺造山帶中高山地區鉛鋅、銀、銅、金礦開展了物探、化探、遙感等綜合勘查方法技術試驗和有效性評價,建立了綜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礦遠景區,圈定了找礦靶區,並對重點找礦靶區實施了工程驗證,獲得了8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果:

1)基於1:5萬水系沉積物和1:2.5萬溝系次生暈資料,對鳳-太、柞-山、勉-略-寧三大礦集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重新認識、全面總結,開展了化探異常圈定和成圖,並提出找礦預測區。

在鳳-太礦集區圈定以Au、Ag、Pb、Zn、Cu為主的5個異常帶和一個異常區,即蘇家溝-老鐵廠-黃柏塬異常帶、長溝-洞溝異常帶、雙王-(八卦廟-銅嶺溝)-南山異常帶、雙石鋪-鉛硐山-葦子坪-太白河獅子壩異常帶、西壩-王家塄異常帶和文家莊異常區;柞-山礦集區圈出以Au、Cu、Ag、As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北部老林-營盤街-豐北河Au、Ag異常帶、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異常亞帶和馬耳峽-穆家莊-元子街-馬鹿坪Au-Cu-As異常亞帶、南部二檯子-板板山-龍王廟異常帶; 在勉-略-寧礦集區圈出以Au、Zn、Ag、Cu(Ni、Co)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郭鎮-茶店異常帶、代家壩-艾葉口異常帶和鞏家河-雪花太坪-陳家壩異常帶。

2)選擇鳳-太礦集區典型鉛鋅、金礦床進行了物化探方法試驗研究,並對這些物化探方法進行了有效性評價。

對典型鉛鋅、金礦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試驗研究表明:①常規充電法適合於埋深200~500m的就礦找礦,應用前提是要求有較好的礦體天然露頭或人工揭露見到礦體,應用充電方法在鳳-太礦集區進行盲礦體追索效果極佳; ②TEM法有效探測深度可以達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異常體的水平投影界線時准確性較高,但對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對含炭質岩層、含金屬礦物的岩脈、斷層及不同電性界面也會形成異常,對礦體形態判斷不利;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法是電阻率-頻率測深,具有探測深度大、快捷、能及時提供視電阻率-頻率擬斷面圖等優點,但也有靜態效應、近場效應及場源附加效應,以及所測電阻率參數單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釋難度,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 ④EH4方法具有較大的探測深度,由於工作頻率的限制,深部采樣間隔較大,使得該方法也有先天的明顯缺陷,在已知礦區的試驗結果與地質現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1:1萬(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可有效圈定找礦靶區,評價不同地質體的含礦性。土壤金屬活動態測量等化探新方法對於尋找隱伏礦體具有較好的指示性。

3)採用新方法、新技術,完成了鳳-太礦集區柴螞金礦、沈家灣金礦和柞-山礦集區池溝銅礦蝕變礦物的ASD填圖試驗。

對已知礦區的蝕變礦物填圖試驗研究認為:①ASD蝕變礦物填圖方法是一種簡單、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質依據; ②ASD僅是對礦物的鑒定,而不能判斷礦床成因;③ASD儀器對含羥基礦物的辨別比較准確和快捷,而對硅化和鈉長石化的礦物成分難以區分;④開展ASD蝕變礦物填圖工作,選擇工作對象非常關鍵。對於與淺成-超淺成中酸性岩漿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岩漿熱液所引起的蝕變帶范圍一般遠大於礦體的范圍,並且蝕變帶中的礦物組合有一定的空間分布規律性,蝕變礦物填圖效果往往比較明顯,而對於沉積岩區或與區域變質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這些礦床在形成過程中不發育或僅發育小規模的蝕變,且蝕變礦物組合的規律性不明顯,因此利用ASD儀器開展蝕變礦物填圖,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效果較不明顯。

4)開展的大比例尺遙感圖像解譯指示性強,為找礦選區提供了信息支撐。

通過對鳳太地區1:5萬和1:1萬遙感影像數據的處理和解譯,認為:①在秦嶺中高山強覆蓋地區開展大比例尺遙感影像解譯,Aster數據和IKONOS數據均能夠滿足解析度方面的要求,採用彩色合成、數據融合等手段進行數據處理,能夠有效地增強數據的可分辨程度; ②採用Aster數據的多光譜特性在1:5萬層次進行特徵礦物蝕變信息的提取較ETM/TM數據具有較高的優越性;③利用Aster數據開展1:5萬層次影像解譯,遙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質解譯與已知地質要素吻合程度較高;④利用IKONOS數據開展1:1萬層次影像製作,在微觀地質單元的解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對小面積的碳酸鹽岩(及其褶皺構造)分布區域以及人類采礦形跡能夠達到詳細解譯的程度,遙感解譯與地質吻合程度較高,對於找礦選區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礦集區中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提出了秦嶺造山帶多數金屬礦床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模式。

通過對研究區內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最新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鳳-太礦集區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柞-山礦集區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穆家莊銅礦床,勉-略-寧礦集區煎茶嶺金礦床、銅廠銅(鐵)礦床等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並提出找礦標志。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發現,秦嶺造山帶中的多數金屬礦床,經歷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礦和後期構造改造就位的成礦過程,從關鍵控礦因素分析,造山帶中的多數礦床具有明顯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即同一區域的礦床既受某一特定構造時期的成礦環境及其成礦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礦元素組合,同時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構造岩漿改造作用控制,多數礦床的最終就位主要受區域晚期造山構造岩漿作用控制。根據這一共性控礦規律,秦嶺造山帶礦床往往具有變質熱液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的基本特徵,礦床的富集空間主要為斷裂構造、褶皺虛脫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體內外接觸帶。

6)對山陽池溝銅礦進行了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同位素年代學、礦產勘查學及遙感等多學科系統研究,獲得了礦床成岩成礦年齡,認為該礦床為斑岩型銅礦。

系統的LA-ICP-MS測年研究表明,Ⅰ號岩體結晶年齡為(146±1)Ma,Ⅱ號岩體年齡為(148±1)Ma,Ⅲ號岩體年齡為(141±1)Ma,Ⅳ號岩體年齡為(144±1)Ma,V號岩體年齡為(140±1)Ma,Ⅵ號岩體年齡為(146±1)Ma,池溝小岩體形成於140~148Ma。該礦床輝鉬礦Re -Os測年顯示,礦石的形成時代為148Ma,與岩體的形成時代一致,表明岩體的侵入與礦化存在時、空和成因聯系,礦床屬斑岩型銅礦床。

7)初步建立了秦嶺中高山地區Pb、Zn、Ag、Cu、Au礦床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體系和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為:①預查選區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綜合研究+水系沉積物測量+激電剖面+地質地化剖面; ②普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溝系次生暈加密+高精度磁測+TEM/CSAMT +工程式控制制; ③詳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大功率激電+井中/井地充電+工程式控制制。以上方法組合依據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和成礦環境等有所區別,但地質和綜合研究工作貫穿於所有方法的整個應用過程中。

綜合勘查模型為: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綜合研究確定找礦遠景區→TEM、激電和或CSAMT物探方法與化探溝系次生暈加密確定勘查靶位→鑽探、坑探或槽探發現礦體→坑道或鑽孔充電確定礦體走向和延伸,指導探礦工程布設→系統勘查,控制礦體,圈定估算資源量。

8)找礦勘查驗證取得重大進展和發現。

通過成礦理論預測選區,依據綜合勘查模型選擇投入有效的找礦方法組合,實施工程驗證,新獲得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8.7×104t,銅332+333+3341資源量20×104t,實現了產學研密切結合推動地質找礦突破的重要目標。

在秦嶺造山帶風-太礦集區取得了鉛鋅礦找礦重要成果,在白楊溝、東塘子鉛鋅礦區深部找礦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楊溝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4.3×104t,東塘子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4.4×104t。

在柞-山礦集區取得了斑岩銅礦重大發現,勘查發現了山陽池溝斑岩型銅礦。該礦床主要由池溝隱伏鉬礦化帶、Ⅰ號銅鉬礦化帶、付桑溝矽卡岩銅礦化帶和Ⅳ號銅礦化帶組成。綜合研究認為,銅礦化與石英閃長岩關系密切,在已控制岩體和圍岩中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發育。初步預測硫化物富集於Ⅰ、Ⅲ、Ⅳ號岩體中。岩體形態復雜,產狀陡立,Ⅳ號岩體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斷岩體沿東西方向侵入。通過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溝銅礦預獲銅333+3341資源量14.7×104t。

在勉-略-寧礦集區取得了銅礦勘查重大進展,在銅廠礦床西延部位勘查發現了徐家溝銅礦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條銅礦化蝕變帶,根據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現已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中圈定出11個銅礦體,Ⅱ號礦化蝕變帶中初步圈定出2個銅礦體,預獲銅332+333+3341資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溝銅礦外圍圈定兩個找礦預測區:徐家溝南礦帶和黃泥梁礦帶,預測這兩個成礦帶遠景資源量在(10~15)×104t間。

7. 中國在近年來在旅遊事業有什麼成就

公路鐵路建設,基礎設施升級,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加大,考核制度成熟,景區景點規劃日趨合理,旅遊高峰時期旅遊目的地的接待能力提升,接待方式細膩周到,配套設施日臻完善,申遺,以及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各景區的維護、開發趨於合理,人們在旅遊產業發展方面的認知也越發清晰,高校方面在旅遊產業方面的教育深化改革等等

8. 主要成果

一、劃分礦床類型與礦產預測類型

在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的基礎上,按照空間、時間和成因為主要因素,參照著名的典型礦床進行劃分,共劃分出五種預測類型和14個礦床式。預測類型分別為沉積型、層控(內生)型、熱液型、風化型(殘坡積型)和火山-沉積型。主要是沉積型礦床,其次為火山-沉積型和層控型,熱液型、殘積坡積型重晶石礦資源較少。沉積型、火山-沉積型和殘積坡積型重晶石礦容易識別,層控型重晶石呈充填交代脈狀、浸染狀、囊狀等形式產出。14個礦床式分別為:秦巴式、大河邊式、湘黔式、石榴村式、李坊式、宋官疃式、潘村式、譚子山式、大豁落井式、鏡鐵山式、鋪溝式、大池山式、南庄坪式、象州式。

二、典型礦床研究

在礦床類型與礦產預測類型研究的基礎上,給出了26個典型礦床,分別為貴州天柱大河邊,湖南貢溪,廣西三江板必重晶石、來賓市洪江,湖北省隨縣柳林,四川省城口縣巴山,陝西省安康市石梯,甘肅省肅北大豁落井、文縣東風溝,福建永安李坊,安徽石榴村、石橋,浙江臨安冷田邊,湖北枝城南庄坪,四川彭水,河南汲縣大池山,陝西勉縣鋪溝,浙江紹興西裘,廣西象州縣潘村,山東宋官疃,湖南譚子山、秀山,甘肅鏡鐵山,廣西象州縣寺村,扶綏縣思同、鹿寨黃冕,廣東水嶺,報告中抽取了15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礦床,並對其進行了所屬的成礦區帶、區域成礦條件、礦體特徵、成礦機制及成礦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與總結,繪制了成礦模式圖。

三、成礦區帶研究

根據成礦的構造背景及成礦作用性質、產物及強度等礦化信息,劃分了中國重晶石礦Ⅲ級成礦區帶。討論了各成礦區帶的劃分原則,給出了區域成礦構造背景及礦產預測類型、規模和成礦時代,共劃分出九個成礦省和23個Ⅲ級成礦區帶。

四、礦集區及成礦遠景區研究

在典型礦床及成礦區帶研究的基礎上,綜合構造背景、岩相古地理及成礦條件等因素,劃分出九個重晶石礦礦集區,分別為甘南-陝西南-鄂北沉積型重晶石礦集區、黔東-湘西-桂北沉積型重晶石礦集區、鄂西南-川東南-黔中層控(內生)型重晶石礦集區、邢台-汲縣-運城層控(內生)型重晶石礦集區、安丘-臨沭-含山熱液型重晶石礦集區、閩西南沉積型重晶石礦集區、桂粵熱液型重晶石礦集區、錫鐵山-鏡鐵山-青銅峽火山-沉積型重晶石礦集區、桂粵瓊風化(殘坡積)型重晶石礦集區。礦集區的劃分基本反映了沉積型、層控(內生)型、火山-沉積型、熱液型、風化(殘坡積)型重晶石礦礦床的自然分布和成礦的集聚區,表現了我國重要重晶石聚集區的基本特徵。對五個資源潛力在2000萬噸以上重要找礦遠景區的資源潛力進行了分析,初步預測重晶石礦遠景資源量10.2億噸。可作為化工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礦種成礦規律與礦產預測的基礎。

9. 烏拉蓋發展旅遊業取得哪些成果

澄凈的藍天下,碧綠的草甸鋪向天際,彎曲的河流伴著岸邊隨風飄搖的紅柳,像一條靚麗的飄帶延伸到遠方……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內九曲灣景區的景象,每到夏季,「天邊草原」烏拉蓋便以她非凡的美麗讓世人驚艷。

電影《狼圖騰》拍攝結束後,烏拉蓋牧場將其完好保存,並打造成旅遊景點交由牧戶經營。為了合理規劃旅遊資源,2017年,烏拉蓋牧場對拍攝地進行了收回並重新整合,結合地區歷史文化優勢,對該地進行了重新打造,對其中的醫院、郵局、供銷社等按歷史原貌進行修復,使兵團的優秀文化得到了充分保護;同時還打造了戰士宿舍、知青婚房等主題新景觀,使這里成為了一個旅遊亮點,吸引了大批遊客慕名前來參觀。

正是秉持著這一基本原則,烏拉蓋在發展特色旅遊業的同時十分注重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比如九曲灣景區內專門鋪設了木質步道,防止草原被人為破壞;將遊客食宿地點安排到景區之外,防止景區被污染。如此精心的安排,讓每一位來到這里的遊客都能盡情體驗原生態草原的遼闊壯美,來一場「走心」的親近自然之旅。據胡明凱介紹,烏拉蓋去年一年共接待遊客89.3萬人次,旅遊收入約2.4億元。

10. 景區評定報告中旅遊資源概述怎麼寫

第1篇:旅遊資源調查報告書

調查目的:通過這次的旅遊資源調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夠理論結合實際,對旅遊行業的資源開發、產品設計、服務與管理工作有較實際、深刻的感性認識,加深和鞏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能提高觀察、調研、分析、評價、規劃設計以及歸納寫作等諸多方面的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能經由思考和凝練,形成畢業論文的研究主題和范圍,為論文開題做好准備;能增強服務意識和敬業精神,拓寬視野,更好更快地適應旅遊行業的需求,為今後的學習和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調查要求:

⑴ 要求學生認知各類旅遊資源的分布特徵,闡述其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位置、變化規律、數量、特色、特點、類型組合匹配、組成結構和功能價值等,並對其進行評價。

⑵ 以花溪公園旅遊資源為基礎,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規劃、景點設計,形成內容豐富的旅遊路線,以期能有效地發揮旅遊資源的潛力和價值,塑造高原明珠——花溪公園的特色空間形象,為其旅遊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使花溪公園獨特的喀什特地形地貌得到全方位的綻放。

⑶ 收集、熟悉、了解我國《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14)標准。

⑷ 按照國家標准規定的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查。

⑸ 保證成果質量,強調科學性、客觀性、准確性,並盡量做到內容簡潔和量化。

1、花溪公園概況

花溪公園坐落於貴陽市南郊的花溪區,花溪區北臨南明區、烏當區,東與龍里縣相鄰,南接長順縣、惠水縣,西與清鎮市、平壩縣接壤,全區地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土地總面積957.6平方公里。花溪是一個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海拔1100米,氣候溫涼,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花溪公園,位於貴陽市南郊17公里花溪區內,建於1937年,佔地800餘畝,是貴州著名的旅遊勝地,它融真山真水、田園景色、民族風情為一體,是貴州三顆「高原明珠」之一。公園內形成了主要以地貌景觀、水文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的特色城市休閑旅遊地帶。不但是附近的居民優良的休閑娛樂場所,也是花溪區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2、 花溪公園周圍環境概況

花溪乃取其繁花似錦、溪水長流之意。花溪河畔有小山數座參差其間,或突兀孤立,或蜿蜒綿亘。那裡山環水繞,水清山綠,堰塘層迭,形成方圓十多公里的名勝風景區域。它包括「十里河灘」、「天河潭」、「高坡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青岩古鎮」、「黔陶幽境」等8個景區。

「高坡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出自於景區的高坡鄉,那裡是貴陽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居民均系苗族同胞。高坡鄉的苗族有不少傳統的民族節日,其中,以「四月八射背牌」、「正月跳洞」、「七月牛打場」最富魅力,觀看、參與的遊人絡繹不絕。那裡,古代苗族的懸棺葬和崖洞葬,也給人留下難解之謎。

花溪以南12公里處的青岩鎮,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始建於明初。鎮四周原建有城牆,分內城、外城,用方塊巨石壘砌,築有敵 樓、垛口、炮台,因年久失修,成為殘垣 。現修復的定廣門城樓,巍然聳立,氣勢恢宏,與古道、石坊、寺廟交相輝映。西鎮的3架古石牌宏偉壯觀。 古鎮的古建築櫛比鱗次,有「九寺、八廟、五閣、二祠、四溶洞」,保存完好。

「黔陶幽境」位於崇山峻嶺中,因兩座山峰間凌空飛跨著一座天然石橋--鬼架橋而出名。鬼架橋橋長約11米,寬約60厘米,系石岩與樹根相伴天然生成。從橋面到谷底足有10多層樓高。站在牆上往下看,令人心驚膽顫。不少遊人最初抱有「不過此橋非好漢」的決心,但到了橋頭都卻步不前了。從花溪到黔陶,一路環境幽靜,山風吹來,林濤起伏,響聲不絕。在鬼架橋的山後,還有一個直徑數十米的仙人池。每年雨季,飛瀑灌池,吼聲灌耳,十分壯觀。

其中花溪天河潭風景區、青岩古鎮景區為國家AAAA級國家旅遊區,花溪城市濕地公園已經成功申報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並對外開放。這些景點共同組成了花溪獨特的風景網路,給花溪區的旅遊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3、花溪公園主要景點

花溪公園經過多年的改變之後,仍舊保存其原始的自然風貌,山水自然融合形成了一個位於城市中心的秀麗風景。目前其主要景點包括音樂廣場、馬鞍橋、百步橋、東舍、西舍、壩上橋、牡丹園、碧桃園、水杉路、紅楓園、葫蘆坡、松柏園、南湖、蛇山、麟山、龜山、兒童樂園等。主要以貴州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為主配合花溪河水的流動,形成的一副動態的山水畫。在公園內你能體會到自然的風光,也能看到現代城市的氣息。在麟山頂,還可以俯瞰花溪的全貌。

第2篇:南通旅遊資源調查報告

萬里長江一路蜿蜒在入海口兩岸築起了兩座美麗的城市,南邊的是上海,北邊的叫南通。我們說南通比不上上海的繁榮,上海卻是不比起南通的秀麗。

1.調查區旅遊環境

南通位於江蘇省東部,長江入海口北岸,東瀕黃海,面向上海與蘇州、無錫、常州,背依廣袤的蘇北平原、素有「江海門戶」之稱。現轄四市、二縣、三區,轄區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人口785萬。

南通江風海韻,風光綺麗。這樣一個城市註定著它的旅遊資源也蒙上了多樣的色彩。約莫數一數,蜿蜒30華里的濠河環抱全城,形同葫蘆,宛如珠鏈,被譽為南通城的「翡翠項鏈」。市區南郊的狼山風景區是江蘇六大自然風景區之一、國家4A級旅遊區,區內有千年古剎廣教寺、鑒真東渡出海遺址、駱賓王衣冠冢、康熙御書亭、葵竹山房等文物古跡;海安青墩新石器文化遺址;如皋冒辟疆、董小宛故居、水繪園、定慧寺;如東海上迪斯科;通州戲劇古鎮石港;海門蠣蚜山;啟東圓陀角。人文、休閑、生態皆囊括其中。

南通位於發達的江浙滬旅遊區,又可以得到上海等大城市客源市場輻射,因而客源市場腹地廣闊。但是由於區域旅遊形象尚未完全確立、交通條件尚未完全改善、旅遊項目偏少偏小,這一市場效應尚難全部顯現。

閱讀全文

與景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