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鄒薇的獲獎和榮譽
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教育部頒發,2009年9月,獲獎成果:著作《發展經濟學:一種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框架》。
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教育部頒發,2006年9月,獲獎成果:論文《技術模仿、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趕超》,《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第三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教育部頒發,2003年9月,獲獎成果:專著《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湖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湖北省教育廳頒發。成果名稱:《公共支出對地區經濟增長和貧困減弱的作用——中國的實證分析》(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張芬),獲獎年份:2008年。獲獎者:鄒薇
2010年,擔任國家基礎科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珠峰計劃),武漢大學弘毅學堂國際數理經濟與數理金融試驗班首席專家。
2009 年3月至今:受聘擔任湖北省委決策支持顧問。
2009 年8月至今:受聘擔任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基金項目評審專家。
2009 年8月至今:擔任國際著名期刊 Journal of Economic Modeling (SSCI);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SSCI);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SCI); Frontiers of Economics 匿名審稿專家。
2010 年5月至今:擔任Journal of Modern Economy 編委和匿名審稿專家。
2008年,應聘擔任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
2007年起擔任教育部人才創新培養實驗區「武漢大學國際數理經濟與數理金融試驗班」首席負責人。
2012年至今:武漢市第十二屆政協常委。
2007-2011年:武漢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
2005年入選首屆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技術模仿、人力資本積累與長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獲武漢大學優秀人文社科成果一等獎(2005)。
《產品周期與南北貿易》(《世界經濟》2004年第10期)入選2004年《中國學術年鑒》學術成果。
入選2004年《中國學術年鑒·學術人物(人文社會科學版,世界經濟)》
《分工、交易與經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獲武漢大學優秀人文社科成果二等獎(2002)。
《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專著)獲武漢大學優秀人文社科成果二等獎(2002)。
《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獲武漢大學優秀人文社科成果一等獎(2000)。
《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2002年獲湖北省首屆政府圖書獎。
《發展經濟學》,2002年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2002年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人才資助計劃。
2002年獲武漢大學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2002年獲武漢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2002年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獎。
2000年獲教育部霍英東優秀青年基金獎勵資助。
《制度變遷理論與中國改革方式的選擇》, 1996年獲湖北省委宣傳部「改革、發展與穩定」優秀論文三等獎。
《制度與經濟發展:理論、歷史與現實》, 1997-1998年獲湖北省委宣傳部「改革、發展與穩定」優秀論文三等獎。
Ⅱ 武漢學院的學術研究
「教學為本、科研興校」的思想,高度重視並鼓勵教師開展學術研究工作,設立了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等各類資助及獎勵經費,另有陳一丹先生在武漢學院設立的獎勵基金。學院對科研工作在政策和經費上的大力支持,使得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0年至今,學院獲得立項的各級科研項目共39項,包括: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2項
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
湖北省科技廳科技項目:2項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14項
湖北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4項
湖北省教科規劃項目:6項
武漢市社科基金項目:1項
湖北省省級教學研究項目:4項
湖北省統計局科研所項目:1項
湖北省R&D資源清查研究課題:1項
中國物流學會研究課題:1項。
武漢學院教師在國內優秀出版社出版專著20部,在核心及以上期刊發表論文103篇,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各級科研立項及獲獎數目穩居湖北省獨立學院前列。學院還多次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來我院作學術報告並成功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營造出良好的學術氛圍,在獨立學院中獨樹一幟。 《武漢學院學報》是湖北省教育廳主管、武漢學院主辦的內部綜合性學術期刊(季刊),2007年創刊,主要刊登經濟、管理、法律、教育、新聞、文學、語言、藝術、信息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科研成果。
武漢學院圖書館於2004年4月建館,內設機構有四部一室:流通部、期刊部、采編部、信息咨詢部以及館辦公室,其中流通部、期刊部、電子閱覽室為讀者服務窗口。館舍面積1.8萬平方米,閱覽座位800個,自習室座位1,400個,兩個電子閱覽室座位共306個。擁有各類計算機45台,4台專業伺服器,388個網路交換機埠,存儲總容量達14,500GB,採用ILASⅡ集成管理系統實現了采、編、流和辦公自動化管理。館藏以突出財經政法專業為特色,總藏量為100萬冊,收藏有《四庫全書》、《二十四史》等巨型工具書。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近90小時,全部服務窗口均實行開架借閱。2012年館藏文獻外借12萬余冊,讀者閱覽人數達8萬餘人次。
2013年6月18日,陳一丹先生捐資三千萬元,與學院共建新圖書館。新館總面積3.9萬平方米,建成後兼具網路化、數字化等現代化特點,藏書能力將達到150餘萬冊,閱覽座位達4,000多個,日均讀者接待能力達萬人次。新館規劃具有現代化的一流數字信息服務系統,並集借、閱、藏、管、咨詢、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於一體。
Ⅲ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申報表怎麼填
一.評獎來范圍
時間限制:14年自1月1日至15年12月31日期間取得的成果
內容限制:1.在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專著、編著、譯著、教材、科普讀物等社會科學著作
2.按照市委、市政府及上級機關和市社科聯確定的軟課題
3.在市級以上(含市級)刊物發表的社會科學論文
二.格式要求
《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申報表》一式四份
成果原件及復印件(著作及調研報告類每項成果必須報送原件4份,論文類每項成果必須報送原件1份,復印件3份)
成果如被有關部門採納,須附上證明材料;被中央、省級報刊轉載須附上復印件(同樣一式四份)
三.申報時間
2016年6月10日前,欲申報此成果獎的講師需將准備完全的申報材料(包含《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申報表》一式四份及根據要求准備的支撐材料四份)及所在院系科研分管領導簽字蓋章的初審表一起送至科研處。
四.參評成果及各項附件概不退還
具體要求請閱讀群共享中的文件:關於印發《武漢市(第15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獎實施方案》的通知
Ⅳ 吳理財的科研成果
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2.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研究》
3.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鄉鎮政府從「管治」到「服務」改革研究》
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重點項目《改革與重建:中國鄉鎮制度研究》
5.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現階段農村文化變遷與和諧文化建設研究》
6.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新時期鄉鎮政權建設思路探討》
7.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民工思想道德建設專題研究》
8.武漢市社科基金《武漢的市民信仰狀況調查》
9.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縣鄉關系:問題與調適》(第四十二批資助) 1.吳理財撰寫的咨詢報告《遊走在城鄉之間——來自安徽、四川和湖北內陸省份農民工的報告》獲得武漢市第十次社科優秀成果評獎一等獎
2.吳理財與辛秋水合著《文化貧困與貧困文化》一書榮獲安徽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
3.吳理財與辛秋水、孫自鐸合作撰寫論文《貧困地區農村來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岳西縣實施文化扶貧的調查》榮獲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第七屆「入選作品獎」
4.吳理財參與編寫的《中國村民自治》(辛秋水主編)榮獲安徽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
5.吳理財參與研究的《岳西縣蓮雲鄉科技文化扶貧研究》(吳理財執筆)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Ⅳ 武漢大學健康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科學研究:十二五期間,到賬經費3208萬元,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發表SCI/SSCI收錄論文180餘篇,主編教材及專著12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4項,還承擔美國NIH資助項目、CMB資助項目、ASHA項目以及其他國際公共衛生及護理領域研究課題等20餘項。科研項目實現了從小型橫向項目為主向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項目及國際合作課題的根本性轉變。
在職業有害因素與健康領域,形成職業有害因素的毒作用機制及人群效應的研究方向;在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學研究領域,形成疾病的分子和免疫研究及人群控制研究的特色;在環境毒理學領域,形成以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毒性作用機制、環境遷移轉化和毒性效應以及抗污染相關技術研究為主的研究方向;在生物統計方法與應用領域,形成重大疾病的統計學模型、醫學診斷試驗評價、統計軟體開發與應用等研究方向;在農村健康保障與基層衛生管理領域,形成以計生站管理、基層衛生機構管理、養老保障為特色的研究方向;在護理領域,形成災難護理、急重症護理、護理管理、社區護理、精神心理護理五大研究方向。
Ⅵ 李牧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及獎勵
1. 湖北省省級教研課題:《理工科高校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主持,2009~2012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行政主體義務的理論建構及其運用研究》,主持,2009~2012
3.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我國監察制度發展及其實踐創新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監察理論的基本原理為基點》,主持,2010~2012
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人文社科重點項目:《以監察鏈建構為主線的監察制度研究》,主持,2011~2012
5.2009年《知識產權法學》國家精品課程
6.武漢市人民政府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7.武漢市人民政府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8.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獎三次。
代表性論著
1.《行政主體義務基本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專著)
2.《中國行政法學總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主編)
3.《論公民信息申請權的實現障礙及其克服途徑》,載《法學評論》2010年第4期。
4.《城市圈構架下的立法主體模式探究》,載《法商研究》2009年第5期。
5.《論我國土地徵收及補償制度的完善》,載《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
6.《高校行政行為之釐定》,載《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
7.《我國法律義務定義觀之檢討——以權利附帶定義觀為主線》,載《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7期。
8.《行政主體義務的法律內涵探析》,載《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9.《行政主體義務設定問題探究》,載《學術交流》2010年第8期。
10.《多元化,抑或統——關於我國行政法理論基礎研究的思考》,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3期。
11.《地方立法中或然性問題及其對策探究》,載《學術交流》2007年第2期。
12.《行政法特點探究》,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13.《我國高校法律地位之檢討》,載《法學雜志》2006年第1期。
14.《高校聘任制實施過程中教師權益保護問題探究》,載《學術論壇》2005年第1期。
Ⅶ 鄭傳寅的獲獎勵及榮譽稱號
1.1989年獲美國王安漢學研究院頒發的「漢學研究獎助金」;2.1989年獲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頒發的「湖北省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3.1992年起領取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1995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5.1995年獲湖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湖北省首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6.1998年獲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武漢市第六次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7.1999年獲湖北省文聯頒發的「文藝理論明星獎」;8.2001年獲湖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湖北省第二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9.2002年獲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0.2003年獲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武漢市第八次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1.2005年獲中國文聯第五屆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類)二等獎;12.2009年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類三等獎;13.2011年獲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武漢市第十二次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與黃蓓合作完成,第一作者)。
Ⅷ 李俊傑的學術成果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26萬字,學術專著,獨撰,2006-12,民族出版社,ISBN7-105-07963-0/F·236 , 獲武漢市第11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淺談省際邊界民族地區經濟協同發展,3000字,論文,獨撰,光明日報(理論版),2008年8月5日, CN11-0026
3.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差距的實證分析及對策研究,15000字,論文,獨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1期,ISSN1005-8575/CN11-3530/C(核心),人大資料全文轉載(民族問題研究2008第5期)
4. 湘鄂渝黔省際邊界地區政策協同研究,10000字,論文,獨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1期,ISSN1672-433X/CN42-1704/C(核心)
5. 論民族地區主導產業的選擇, 9000字,論文,獨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期,ISSN1672-433X/CN42-1704/C(核心)
6. 關於建設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交通經濟帶的思考, 9000字,論文,獨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6期,ISSN1672-433X/CN 42-1704/C(核心)
7. 試論湘西民族地區交通經濟帶的評價與構建, 9000字論文,第一作者,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第2期,ISSN 1004-4922/CN23-1021/C(核心)
8.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經濟帶評價與構建,10000字, 論文,第一作者,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4期,ISSN1672-433X/CN 42-1704/C(核心)
9. 對民族自治地方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的研究, 8000字,論文,獨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1期,ISSN1001-5140/CN62-1185/C(核心)
10. 民族地區小康進程研究, 9000字,論文,獨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5期,ISSN1001-5140/CN62-1185/C(核心), 人大資料全文轉載(民族問題研究2004第2期)
11.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州縣優勢產業定位研究, 10000字, 論文,獨撰,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第5期,ISSN 1004-4922/CN23-1021/C(核心)
12. 關於省際邊界地區經濟協作的思考, 5000字, 論文,獨撰, 商業時代, 2006年第9期,ISSN1002-5863/CN11-4105/F(核心)
13. 武陵山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8000字, 論文,獨撰, 經濟論壇, 2004年第9期,ISSN1003-3580/CN13-1022/F(核心)
14. 長陽清江旅遊創新淺談, 6000字, 論文,第一作者, 湖北社會科學, 2006年第11期,ISSN1003-8477/CN42-1112/C(核心)
15. 對民族地區勞務輸出的觀察與思考, 7000字論文,第一作者, 吉首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6年第6期,ISSN1007-4074/CN43-1069/C(核心)
16. 關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招標建設專業村模式調查, 10000字, 論文,獨撰, 三峽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7年第1期,ISSN1672-6219/CN42-1707/C
17.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元素及現代價值, 6000字, 論文,獨撰, 民族論壇, 2008年第2期,ISSN1007-8592/CN43-1009/C
18.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州縣小康實現程度分析, 6000字,論文,獨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科版),2005年第3期,ISSN1672-4321/CN42-1705/N
19. 中小企業有效實施平衡記分卡系統的對策分析, 6000字,論文,通訊作者,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科版),2006年第4期,ISSN1672-4321/CN42-1705/N
20. 湖北上市公司企業家薪酬與企業業績相關性實證研究, 7000字,論文,通訊作者,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科版),2008年第3期,ISSN1672-4321/CN42-1705/N
21. 民族地區可持續脫貧策略探究, 7000字,論文,獨撰,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年第8期,ISSN1672-5409/CN23-1524/F
22. 民族地區中小企業與中小城鎮聯動推進奔小康, 5000字,論文,獨撰,民族大家庭,2004年第2期,ISSN1005-1953/CN42-1324/D
23. 加強中小企業案例研究 提高工商管理教學實效性, 6000字,論文,獨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專刊第1輯,ISSN1672-433X/CN 42-1704/C
Ⅸ 武漢大學有哪些科研成果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72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
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
學校連續十餘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台,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
Ⅹ 孫文楨的科研成果
迄今已出版學術專著《私法體系化研究》1部,參編法學著作2部,主編《民法學》等高校法學教材2部;在《法學論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河北法學》和《北方法學》等專業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獨撰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CSSCI源刊論文15篇,其他核心期刊、優秀期刊論文20餘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項,主持省廳級科教研項目3項,參加(排序第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參加省廳級科研項目5項。
(一)學術專著(獨著)
《私法體系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33萬字,獲武漢市第12次社科成果優秀獎(2011年)。該專著為私法重新建立了體系,並以民法法典化為中心而研究了私法體系化的問題。
(二)學術論文(獨撰)
54.《私法概念之再研究——兼論私法觀念的革命》,載《北方法學》2013年第3期。該刊系CSSCI源刊;此文共計13000字。
53.《私法公法區分標准之研究》,載《私法》第10輯第1卷(總第19卷),2012年10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刊系國內第一份強調將私法作為一個整體的學問進行研究的連續出版物。此文共計26000字;此文獲「北大法律信息網」全文轉載。
52.《國家賠償能否繼續與錯案追究掛鉤?》,載《行政與法》2012年第9期。該刊系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北方優秀期刊。
51.《學科體系性視角下的民法學教學》,載《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2年夏季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50.《論人格權法在我國民法典中的制度安排》,載《湖北省民法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此文系作者提交給本次年會的論文,作者在本次年會上應邀根據此文內容做了主題發言。
49.《論商法的未來發展——遵從與推動》,載《中國商法年刊(2011)》。
48.《論我國未來民法典中債法的制度結構》,載《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該刊系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47.《我國未來民法典中絕對權法的制度安排》,載《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3期。該刊系RSSC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
46.《論<海商法>法條修改的兩個特別維度》,載《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第1期。
45.《私法概念的比較研究——兼論私法的體系》,載《法學論壇》2011年第1期。該刊系CSSCI源刊;此文獲「北大法律信息網」全文轉載。
44.《微觀視角下的<海商法>修改》,載《國際商務研究》2011年第1期。該刊系CSSCI源刊。
43.《論人格繼承和繼承法的制度結構》,載《北方法學》2011年第1期。該刊系CSSCI源刊;此文獲「北大法律信息網」、「中國私法網」和「中國民商法律網」全文轉載。
42.《<海商法>修改的兩個問題:邏輯和法理》,載《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41.《合同法理視野下的婚姻》,載《私法評論》2010年卷,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此文共計36000字,普通期刊因其字數偏多不便於刊登。
40.《未來民法典內容和結構模式之我見》,載《河北法學》2010年第12期。該刊系CSSCI源刊;此文共計13000字。
39.《我國民法自助行為制度的兩個問題》,載《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1期。
38.《民商法學教學中的三大關系及其處理對策》,載《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年第10期。該刊系湖北省優秀期刊。
37.《民法法典化價值之我見》,載《淮海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10期。該刊系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36.《私法視野下的<國家賠償法>修改》,載《河北法學》2010年第9期。該刊系CSSCI源刊;此文獲「北大法律信息網」、「中國私法網」、「中國民商法律網」和「國際經濟法網」全文轉載;此文共計11000字。
35.《民事立法語言表述之應然標准》,載《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8期。
34.《民法典法典化視野下的社員權》,載《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年第8期。該刊系湖北省優秀期刊。
33.《合同效力問題三論》,載《法治研究》2010年第7期。此文獲「北大法律信息網」全文轉載。
32.《法典化背景下商事法和勞動合同法的完善》,載《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6期。
31.《關於我國高校民法學教學的幾點思考》,載《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30.《民法典中親屬法的制度安排和意思自治》,載《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該刊系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29.《論我國法人概念的重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該刊系CSSCI源刊、RSSC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28.《論民法法典化的人性基礎》,載《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6期。該刊系CSSCI源刊。
27.《對<合同法>總則的再研究》,載《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該刊系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26.《企業經營范圍性質之研究》,載《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5期。該刊系CSSCI源刊。
25.《對我國學生權利保護四個法律問題的研究》,載《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該刊系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24.《訴訟離婚理由再研究——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載《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5期。
23.《侵權法到底能不能獨立於債法?》,載《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4期。該刊系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22.《論<合同法>總則八個條文的修改》,載《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4期。該刊系CAJ-CD獲獎期刊。
21.《論身份權的界定及客體》,載《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該刊系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20.《論民法規范的界定和邏輯結構》,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0年第4期。
19.《論婚姻登記的功能——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載《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3期。該刊系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
18.《高校法學教學中的四個問題及其解決對策》,載《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17.《私法體系視野下的商法適用》,載《中國商法年刊(2010)》,法律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本年刊所收50篇論文系在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2010年年會所收到的220餘篇論文中經過嚴格程序篩選出來的,具有較高的學術權威性。
16.《婚姻的實質和基礎——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載《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該刊系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15.《婚姻效力狀態探析——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載《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14.《婚姻成立條件研究——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載《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1期。該刊系CSSCI源刊。
13.《離婚協議效力研究》,載《貴州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10期。該刊系CSSCI源刊。
12.《民事法律事實三論》,載《甘肅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6期。該刊系CSSCI源刊。
11.《婚姻的效力與公序良俗》,載《新疆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該刊系CSSCI源刊。
10.《公司超范圍經營之法律後果研究——兼論無關聯主義》,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該刊系CSSCI源刊。
9.《公司人格否認原則研究》,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1999年第1期。
8.《<合夥企業法>若干問題研究》,載《法律科學》1998年12月(增刊)。
7.《我國民法應建立自助行為制度》,載《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該刊系法學優秀核心期刊。
6.《期貨經紀公司的法律規制》,載《安徽法學》1998年第2期。
5.《香港的繼承法律制度》,載《法學論壇》1998年第1期。該刊系CSSCI源刊。
4.《「轉繼承」概念質疑》,載《研究生論壇》1998年第1期。
3.《民法理論法理邏輯結構學說之我見》,載《青年法苑》1998年第1期。
2.《論我國的離婚理由及其立法完善》,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1997年第4期。
1.《完善我國抵押權制度的兩點思考》,載《研究生論壇》1997年第1期。
(三)主編教材
2.《民法學》,武漢大學「創新思維法學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1.《房地產法律實務》,武漢大學「應用型系列法學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四)參編著作
2.《中國法治探索》,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1.《『98律師資格考試案例分析與要點精解》,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五)主持和參加的重要項目
6.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1世紀中國民法典人本問題研究》,項目批准號:12YJA820064。
5.主持2012年度武漢工程大學科研基金項目《民法疑難問題研究》,項目批准號:1611881。
4.主持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合同法理視野下的婚姻研究》,項目批准號:2010d035。
3.主持2009年度武漢工程大學科研基金項目《私法體系化研究》,項目批准號:16098081。
2.參加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農村股份合作製法律問題研究》,排序第二,項目批准號:09BFX025。
1.參加2009年湖北省教育廳項目《產學官聯盟創新模式下的我國高校知識產權轉移問題研究》,排序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