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媒體發視頻怎麼避免涉及版權侵犯的問題
現在版權不好弄了。可以嘗試一下音頻自媒體平台如:蜻蜓FM。
B. 新聞采訪報道中如何避免侵權
(一)使用原創或經授權的作品
一般來說,新聞媒體均會有選擇性地與一些較大的新聞機構或圖片社(公司)簽訂供稿、供圖協議,以充實豐富自身媒體版面內容。因此,在刊載他人文字、攝影作品時,可以盡量使用已簽訂供稿、供圖協議的作品,或他人已經明示授權使用的作品,盡量不轉載網上來源不明的作品。為了增加可供使用的作品范圍,媒體亦可從自身條件出發,考慮與其他媒體簽訂資源合作互用協議,互相使用對方的原創作品。有條件的媒體,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圖片庫、「圖片超市」,上傳自身攝影記者的作品,在編輯版面時盡量自身的原創作品。
(二)註明聯系方式以避免訴訟
《著作權法》規定一些時事性新聞可以無償轉用,作者明確不得刊登的除外,但如果新聞里有評論內容,就受《著作權法》保護。若確有必要轉載未經授權使用的作品,又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系,可以在文章後註明稿費領取的聯系方式,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侵權,但可以降低訴訟風險,至少可以降低侵權的主觀惡性。
(三)轉載視頻時也應避免侵權
國內很多網站轉載他人視頻採用了「嵌套」播出模式,即直接鏈接視頻網站播出的電影、電視等視頻節目。根據《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網站鏈接他人錄音錄像作品,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由於網路的特殊性,有些著作權人很難聯系,因此在支付著作權報酬上,網站難以操作,而且對著作權人的認定也有困難。所以視頻內容除自己原創的外,可以考慮嚴格轉載央-視、衛-視的時事類視頻新聞。如果確實需要轉載使用無法聯系權利人的視頻,依據《著作權法》、《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可委託中國版權協會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收轉稿費,以避免侵權。
(四)紙媒轉載作品盡量不上網
媒體轉載他人享有著作財產權的作品,權利人大多可通過網路搜索查詢得知,因此,傳統紙媒轉載他人作品的,應盡量不要向自己的網站傳稿,在電子版傳版時應先考慮對轉載的作品進行技術性處理,如對該稿件或圖片作出刪除或替換等,以免遭至訴訟。
互聯網時代,侵權問題顯得愈發復雜化,作為內容輸出方,如果想要理清關系,我建議是和第三方版權服務平台合作,比如鯨版權、維權騎士等,從版權登記確權、版權監測、版權保護、版權分發、版權交易到版權風控,有一系列的服務。
C. 避免新聞侵權,有哪些比較好的預防措施
一)使用原創或經授權的作品
一般來說,新聞媒體均會有選擇性地與一些較大的新聞機構或圖片社(公司)簽訂供稿、供圖協議,以充實豐富自身媒體版面內容。因此,在刊載他人文字、攝影作品時,可以盡量使用已簽訂供稿、供圖協議的作品,或他人已經明示授權使用的作品,盡量不轉載網上來源不明的作品。為了增加可供使用的作品范圍,媒體亦可從自身條件出發,考慮與其他媒體簽訂資源合作互用協議,互相使用對方的原創作品。有條件的媒體,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圖片庫、「圖片超市」,上傳自身攝影記者的作品,在編輯版面時盡量自身的原創作品。
(二)註明聯系方式以避免訴訟
《著作權法》規定一些時事性新聞可以無償轉用,作者明確不得刊登的除外,但如果新聞里有評論內容,就受《著作權法》保護。若確有必要轉載未經授權使用的作品,又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系,可以在文章後註明稿費領取的聯系方式,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侵權,但可以降低訴訟風險,至少可以降低侵權的主觀惡性。
(三)轉載視頻時也應避免侵權
國內很多網站轉載他人視頻採用了「嵌套」播出模式,即直接鏈接視頻網站播出的電影、電視等視頻節目。根據《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網站鏈接他人錄音錄像作品,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由於網路的特殊性,有些著作權人很難聯系,因此在支付著作權報酬上,網站難以操作,而且對著作權人的認定也有困難。所以視頻內容除自己原創的外,可以考慮嚴格轉載央-視、衛-視的時事類視頻新聞。如果確實需要轉載使用無法聯系權利人的視頻,依據《著作權法》、《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可委託中國版權協會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收轉稿費,以避免侵權。
(四)紙媒轉載作品盡量不上網
媒體轉載他人享有著作財產權的作品,權利人大多可通過網路搜索查詢得知,因此,傳統紙媒轉載他人作品的,應盡量不要向自己的網站傳稿,在電子版傳版時應先考慮對轉載的作品進行技術性處理,如對該稿件或圖片作出刪除或替換等,以免遭至訴訟。
互聯網時代,侵權問題顯得愈發復雜化,作為內容輸出方,如果想要理清關系,我建議是和第三方版權服務平台合作,比如鯨版權、維權騎士等,從版權登記確權、版權監測、版權保護、版權分發、版權交易到版權風控,有一系列的服務。
D. 自媒體視頻如何避免侵權
個人認為,自媒體視頻只要在不違反平台規定的情況下,整合、剪輯,二次加工別人的視頻,在封面、內容等做出改變是可以避免侵權的。
隨著自媒體平台規則的成熟,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灰色收入。很多平台在保護原創作者權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有許多自媒體賬戶處理類誰已被禁止侵權。
將開始和結束添加到視頻中。一般來說,開始和結束的長度約為5秒。
最後,您可以更改視頻中的幀數,這樣即使您不做任何其他更改,也可以更改幀數(但如果不更改,它將成為浪費頻率)
總之,視頻傳輸仍然可行。其理念是:線上線下都可以承載;國內可以運輸國外;平台可以相互承載,交通時代依然火熱!
E. 如何避免新聞侵權
你好!
首先,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在任何一本新聞教程中,我們都會在顯要的位專置找到這樣一句屬話: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然而,近年來,假新聞事件層出不窮,極大地傷害了新聞的公信力。由假新聞引起的新聞侵權,佔新聞侵權糾紛的很大一部分。比如有些媒體純粹是為了利用名人效應製造假新聞博眼球,引起新聞侵權糾紛,這就只能說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其次,避免新聞侵權,最關鍵的一點是采訪報道要注重平衡。采寫稿件時要保持理性,盡量全面地采訪到與事件相關的所有人,對於弱勢群體的遭遇,心裡受到觸動,可以通過陳述事實來表達,但要避免成為一方的代言人。
最後,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和專業素質。新聞工作者平時多學習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識,遇到糾紛的時候,要從法律角度看待問題,並注意保留采訪的證據。
F. 自媒體市場操作混亂,自媒體侵權到底如何避免
今日我們就談談自媒體侵權問題,這幾天高進和付豪的歌曲侵權事件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付豪唱出了這樣一首借酒消愁的歌,裡面的調子和高進作曲時的調子是一樣的,內容沒有任何變化,這樣的話高進肯定不願意再唱了,在網上公開發泄,最後借酒消愁的作者也公開道歉,還把以前發的歌全部下架,高進也沒過多追究,通過這個事件,很多人都不願意再看這個事件的後果,不僅自己受到很壞的影響,而且很可能還會得到經濟補償。媒體發布的信息應進行必要的審查,如實報道,應避免使用適當的用詞,應避免誇大描述,並加強網路自律。否則,可能會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
先在同一家自媒體企業發的文章中找素材,比如抖音、西瓜、頭條等,這些是一家公司的,在這里找素材就不會產生侵權,這里別人能發的內容一般系統都審核過了,或者是這家公司已經購買了版權,所以發生侵權的概率很低,舉一反三,如阿里系、網路系、騰訊系等,他們這些大公司開發的自媒體軟體在一定范圍內是不會侵權的,這是我們做自媒體最起碼要知道的。總之,侵權是一件壞事,每件作品都是背後作者默默努力的結果,你如果想要使用就可以打招呼,擅自冒用是對他人的不尊重,給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支持原作。
G. 如果發生新聞侵權行為,媒體應當採取哪些應對措施
或暴露他人隱私導致侵權。為追求獵奇、招徠讀者,或為擴大影響、嘩眾取寵,未經他人同意在媒體上宣揚他人隱私,使其人格評價降低,構成新聞侵權,或因過失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如某篇報道為表揚某人在工作上的進步,卻將此人不願讓人知道的污點披露出來,進行前後對比,本意是好的,但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構成侵權。
(五)未經核實轉載其他媒體報道,事後證實報道不實,構成侵權。
四、新聞侵權的法律特徵
新聞侵權,可以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侵權,其特殊之處在於涉及兩種不同利益的沖突和對抗。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體利益在新聞活動中的沖突和對抗,決定了新聞侵權具有不同於普通侵權的法律特徵。我認為:欲對新聞侵權民事責任進行法律界定,必須首先認清和把握新聞侵權以下的法律特徵。
1、侵權行為發生在新聞傳播過程中
新聞媒體的活動除了傳播新聞性信息以外,它還擔負著傳播大量非新聞性信息的任務。比如采編部門從事廣告宣傳活動、編輯記者從事私人商業活動等。此外,新聞媒體內部的一些職能部門如發行銷售部、廣告部等從事經營活動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害,盡管加害人是新聞媒體,均不構成新聞侵權,而是普通侵權行為。因此,認定新聞侵權民事責任的前提是侵權行為發生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包括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發布、新聞傳播等具體環節。
2、新聞傳播活動給受害人造成了損害
新聞侵權的主要對象(客體)是人格權(包括名譽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榮譽權、隱私權等)。它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卻藉助於新聞媒體的公開傳播來實現對他人人格權的損害。因此,新聞侵權往往呈現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也較為嚴重。[注3、參見王利明等:《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頁。]因此,在法律上受害人只要證明新聞作品具有違法性(例如批評性報道的基本內容失實),而不必證明其實際的損害後果如何,即可以認定行為人應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
新聞侵權損害後果主要有:1)人格損害。新聞行為一旦構成侵權,其損害信息將會在社會上迅速蔓延,加上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勢必會大大降低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及信譽。2)精神痛苦。這是自然人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法人及其社會組織不存在精神痛苦的問題。新聞媒體每天都在向社會公眾傳播信息,並能使處於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時間內聽到相同的聲音、看到相同的圖像或文字材料,從而使之思想相互交流、認知相互接近。新聞侵權受害人面對日漸形成和擴大的公眾輿論及社會評價,就可能產生或感受到極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社會壓力,其表現為悲傷、怨恨、憂慮、氣憤和失望等心理現象。3)財產損失。盡管新聞侵權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侵害人格權可導致相關財產利益的間接損失,比如受害人為了治療嚴重的精神損害而支出的醫療費用、咨詢費用,因誤工而減少收入等;如果是法人的名譽等遭受損害,就可能導致產品滯銷、客戶減少,甚至為宣傳產品所花費的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廣告費也將付諸東流,從而遭受一定的財產損失。4)知識產權等損害。如公民或法人的著作權、商標權、商業秘密等,也會因新聞侵權而導致綜合損害。
3、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彼此之間有因果關系,是追究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由於新聞侵權所引起的損害後果不同,因果關系的表現形式也不相同。新聞侵權與人格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一般表現為間接因果關系。因為人格的損害與侵害行為之間存在一中介,即社會評價,新聞侵權通常只是一種誘發社會評價的因素,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運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去判斷。新聞侵權與精神痛苦之間的因果關系,表現為必然的因果關系。因為僅憑侵權行為本身就可以導致受害人精神痛苦的產生,而不需要社會評價這一中介,但社會評價有可能使這種痛苦的感受加劇。新聞侵權與財產損失之間表現則為間接的因果關系。如前所述,新聞侵權並不直接侵害財產權,且導致財產損失的中介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責任竟合。
4、新聞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所謂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下同)是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故意侵權是指行為人預見到某一新聞作品或其文章在發表以後會給他人人格造成損害,但仍希望或放任此結果的發生。在新聞侵權中,故意侵權人在主觀動機上是多樣的,如試圖報復、泄私憤、或嫉妒,而撰寫新聞或評論公然侮辱、誹謗他人等(嚴重的則可能觸犯刑律)。過失侵權是指行為人對某一新聞報道發表會給他人造成損害應該預見而沒有預見,或雖然已經預見卻輕信此種結果可以避免。 在新聞侵權糾紛事件中,不是所有的過錯都是由新聞行為人造成的;不是新聞行為人過錯造成的侵權,通常則不能認定為新聞侵權。新聞行為人如果有過錯,其在主觀上的故意一般較少,而往往是由過失造成的。但是不論怎樣,一旦新聞行為構成了侵權,也就有了責任的歸屬問題。
五、新聞侵權歸責問題及其責任形式
1、 新聞侵權的歸責主體
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執筆說,即誰為侵權文章提供原始新聞素材、資料,誰就是被告。2)起因說,即以侵權新聞的撰稿人作為被告,認為撰稿人是新聞作品的設計、生產者,應「文責自負」。3)控告說,即根據原告人的告訴來確認被告,尊重原告人的意志。4)權力說,即有權簽發文章的人是被告,因為簽發者是新聞稿件的審驗放行者,是新聞作品刊播的重要把關人。5)實現說。即以傳播侵權文章(節目)的新聞媒體作為被告,因為實現侵權行為的是新聞媒體。
新聞侵權與被侵權是一項特殊類型的民事法律關系,同時也由此形成一種法定債的關系:彼此之間因侵權產生特定的義務和權利關系。在新聞侵權事件中,首先不可避免地(至少)要涉及新聞侵權的兩個聯系密切的義務主體: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因為他們既是我國現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主體,也是新聞法律關系中的義務主體。
在新聞侵權事件中,新聞記者與新聞機構應負連帶責任。從事新聞活動的新聞記者,是新聞采編活動中帶有一定創造性的職務工作且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同時是新聞報道(作品)的作者之一且享有著作權。鑒於在同一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因此,新聞記者對與其相關的新聞侵權行為要負責。另外,新聞采訪報道通常是得到新聞媒體指派或約稿、審核及認可後才發表的,因此新聞媒體對新聞侵權行為也須負相對的法律責任。在通常情況下,新聞采編人員對防止新聞侵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新聞媒體的「主編」、「總監」等審查把關責任更為重大。
H. 怎麼防止網路侵權
一、保留證據
在發布信息或作品的時候,可以標明版權所有,保存發布成功的截圖或文檔,日後一旦產生糾紛,可以作為證據。
二、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報《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劃定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明確利用自媒體等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認定,以及如何對網路水軍進行規制。
1.非法刪帖的用戶和網站承擔連帶責任
以非法刪帖服務為代表的互聯網灰色產業之所以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技術的不對等性。《規定》從民事責任角度對非法刪帖、網路水軍等作出規制,第十四條明確:「被侵權人與構成侵權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達成一方支付報酬,另一方提供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服務的協議,人民法院應認定為無效。擅自篡改、刪除、屏蔽特定網路信息或者以斷開鏈接的方式阻止他人獲取網路信息,發布該信息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接受他人委託實施該行為的,委託人與受託人承擔連帶責任。」
2.過錯認定嚴格
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以及由此產生的自媒體發展迅猛,在信息傳播的形態上,以社交網路為媒介的轉載等二次傳播,影響巨大。針對這些特徵,《規定》第十條對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相關問題作出規定:「人民法院認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應當綜合以下因素:(一)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性質、影響范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二)所轉載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明顯程度;(三)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
3.個人基因、病歷等隱私不得隨意公開
《規定》第十二條作出規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一)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在約定范圍內公開;(二)為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圍內;(三)學校、科研機構等基於公共利益為學術研究或者統計的目的,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公開的方式不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四)自然人自行在網路上公開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五)以合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另有規定。」
4.侵權造成財產損失最高可賠50萬元
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維權成本高,利用網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違法成本過低的現實,《規定》加大了被侵權人的司法保護力度。
《規定》第十八條明確規定:「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的財產損失。合理開支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范圍內。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
5.反腐目的人肉搜索可免責
2014年10月9日,最高法院出台規定,明確約束利用網路公開他人隱私信息,包括利用互聯網進行「人肉」搜索曝光等行為。這是司法解釋第一次將個人信息上升為人格權進行保護,但為反腐利用人肉搜索公布信息可以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