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勞務糾紛產生不當得利案例
上訴人(原審被告、反訴原告)張占國,男,1967年7月出生,漢族,農民,住上蔡縣蘆崗鄉看花樓村委6組。
委託代理人聶榮中,河南豫上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反訴被告)孫付金,又名孫富金,男,1953年8月出生,漢族,農民,住上蔡縣邵店鄉高李村委7組。
上訴人張占國因不當得利、勞務合同糾紛一案,不服上蔡縣人民法院 (2008)上民一初字第1091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張占國及其委託代理人聶榮中,被上訴人孫付金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判決認定,原告孫付金與被告張占國是「老氣」關系。熊保堂為被告張占國建房,雙方於2007年4月1日簽訂了建房合同,合同約定每平方米90元,見證人為孫付金。原告孫付金在被告張占國建房時幫忙照管工地。工程結束後,被告張占國支付熊保堂工程款31650元,並有熊保堂出具的收條。現原告孫付金認為熊保堂的收條中2007年5月20日的收條是其為被告張占國墊支的5000元.原告還要求被告支付照管工地每天50元的勞務費,共計7個月,合計10500元。 原審法院認為,原告要求被告返還墊支的5000元,因收條顯示收到的系張占國款,且持有人為張占國,此訴請證據不足,不予支持。關於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勞務費10500元,雖雙方未簽訂書面合同,但原告孫付金在被告張占國建房時確實幫忙照管工地,參照2007農村人均純收入,被告應支付原告勞動報酬以3000元為宜。張占國於庭審後撤回反訴,符合法律規定,予以准予。據此,原審法院判決:一、被告張占國於判決書生效後五日內支付原告孫付金勞動報酬300O元;二、駁回原告孫付金要求被告張占國返還墊支的5000元的訴訟請求。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九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187元,原告孫付金負擔87元,被告張占國負擔l00元。
宣判後,張占國不服提起上訴。其上訴稱,孫付金並未提供勞務,原審法院判決上訴人支付勞務費錯誤。被上訴人孫付金答辯稱,原判正確,請求維持。
二審審理查明的事實與原審法院判決認定的事實一致。
本院認為,原審中孫付金提供的多名出庭作證的證人證明了孫付金在張占國建房期間為張占國提供了勞務,所證與孫付金的陳述能夠相互印證,且孫付金與張占國關系密切,而張占國未有證據證明證人與孫付金有利害關系,同時上訴人張占國在二審中認可熊保堂所書收條中有多份系孫付金代筆的事實,也能夠間接印證證人證明內容的真實性,故原審法院認定孫付金為張占國提供有勞務並判決張占國支付勞務報酬正確。上訴人上訴稱孫付金並未提供勞務,原審法院判決上訴人支付勞務費錯誤的理由不足,本院不予採納。綜上,原判認定事實清楚,審判程序合法,處理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87元,由上訴人張占國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貳』 新手接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的案件,求解答!
1 法律摘錄,就把與案件有關的法律條款摘錄下來,並按其說明的事項分項歸類.
2證據目錄.整理證據,按照其說明的問題分類,按提交法院的順序編號,構成一份證據目錄.
3 答辯狀的初稿,包括三方面.一是對起訴狀列舉的事實,與已經收集到的證據,進行對比,提出對事實的看法;二是對案件的定性和適用法律,提出自己的意見,三提出可以減輕委託人責任的意見.
第一次做,首先不要怕,其次要反復熟悉案件相關資料,熟能生巧,最重要的是主動請教周圍前輩,只要虛心,真誠,並且是自己悟後的請教,相信你能得到他們的指點和幫助的,這比你在網上要直接的多.
祝你成功
『叄』 如何區分工傷案件與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案件
雙方存在著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屬於勞動關系,因工受傷屬於工傷。
雙方存在的僅是經濟利益關系,屬於勞務關系,在提供勞務過程中受傷屬於提供勞務者受傷,僱主承擔僱主責任。
『肆』 勞務合同中的人身損害賠償有什麼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作了規定,該規定為司法實踐中正確處理此類糾紛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據,本文試就該司法解釋在適用中的有關問題作些探討。
一、關於僱傭法律關系的概念及認定
僱傭關系存在與否,是僱主責任的基礎。僱用法律關系,是指受僱人利用僱用人提供的條件,在僱用人的指示、監督下,利用僱主提供的條件,以自身的技能為僱用人提供勞務,並由僱用人提供報酬的法律關系。在僱傭法律關系中,僱工的主要權利為報酬請求權,主要義務為服勞務的義務。僱主的主要權利為勞務供給請求權,主要義務為報酬支付義務和保護義務。
僱傭關系通常以僱傭合同確定,但是有些當事人之間並不存在此合同,而存在事實上的僱傭關系。因此,判斷是否存在僱傭關系不能只從形式要件上判斷,主要應從實質要件上來考察。首先,要看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否是一方提供勞務,另一方支付報酬。其次,要看僱工是否受僱主控制、指揮、監督,即是否存在隸屬關系。雇員受僱主控制、指揮、監督是僱用關系存在的基礎。在僱用關系中,僱主是控制他人行為的人,而雇員僅是僱主僱用來完成某種工作的人。雇員在完成此種工作時聽命於僱主,服從僱主的監督指導,僱主為雇員提供勞動條件。第三,雇員應為僱主所選任。雇員既可以是僱主自己親自選任的,也可以是僱主授權選任的。
應當指出的是,獨立的承包商(承攬人)與發包商之間不存在僱傭關系,定做人與委託人之間不存在僱傭關系,委託人與受委託人之間不存在僱傭關系。
二、僱工在工作中受到傷害,僱主承擔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
僱工在工作中受到傷害,僱主承擔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指最高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公布前)均無明文規定,學者們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在我國的司法審判實踐中,有運用過錯原則來解決僱主賠償責任的判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89年第1號發表的《張連起、張國莉訴張學珍損害賠償糾紛案》,1999年第五期發表的《劉明訴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二處第八工程公司、羅友敏工傷賠償案》,法院採用的均是過錯責任原則認定僱主對雇員的賠償責任的。但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理論研究的深化,主張僱主對雇員在僱傭活動中所受的傷害應承擔無過錯責任,已成為共識。理由是:①、僱工完成工作系為僱主創造經濟利益,僱主是受益人,僱主利用他人勞動力擴大了自己的活動范圍,為其增大了獲得利益的可能性,故他應為擴張的范圍內發生的損害承擔責任。這也符合「利之所在,損之所歸」的傳統報償理論。②、僱工在工作中享有勞動保護的權利,僱主對雇員的職業活動負有安全注意和勞動保護的職責義務。不採取適當的勞動保護措施,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僱主應承擔責任。③、僱傭活動是危險的來源,只有僱主能在某種程度上控制防範此種風險,規定僱主無過錯責任有利於促進僱主的勞動保險和勞動保護意識。④、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是現代各國立法的通例。1884年7月德國制定了《勞工傷害保險法》,該法首次推行了工業事故社會保險制度,使工業事故的無過失責任得以落實。法國於1898年4月制定了《勞工賠償法》,規定了工業事故的無過失責任。1897年英國頒布了《勞工補償法》,該法規定,即使受害的雇員及其同伴和第三者對事故損害互有過失,而僱主無過失,僱主仍應對雇員在受雇期間的傷害負賠償責任。香港《雇員賠償條例》規定,僱主對其雇員因工受傷所負賠償責任是一種無過失責任,即使意外並非僱主的疏忽而引致,僱主仍須負賠償責任。美國各州在1910年以後相繼頒布了勞工賠償條例。這些條例通常都規定:不論僱用人或受僱人有無過失,僱用人對於所發生的傷害事件在僱用上應承擔風險。以上的例子說明無過錯責任已被廣泛認同。⑤、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利於保護雇員的利益。從僱主與雇員的經濟地位來看,僱主明顯優於雇員。雇員在執行受僱工作中遭受損害,在一般情況下,雇員是很難證明僱主有過錯的,而且有時僱主確也無過錯。這時,如果僱主不承擔責任,則極不利於保護雇員的合法權益,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
據此,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就僱主對雇員的賠償責任作了明確規定,該解釋第十一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責任」,首次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規定了僱主的無過錯責任,為僱主對雇員在僱傭活動中所受的傷害賠償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僱工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與過失時,能否適用過失相抵
過失相抵是指是指在損害賠償之債中,就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受害人也有過失,法院可依其職權,按一定的標准減輕或免除加害人賠償責任,從而公平合理地分配損害的一種制度,它是適用於侵權之債領域的一項原則。關於過失相抵是否適用於以無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的特殊侵權領域,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曾有較大爭議。 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過失相抵原則作了完整的規定,該解釋第2條規定:「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131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適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義務人的賠償責任。」該解釋規定在適用無過錯責任確定賠償義務人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應適用過失相抵,該解釋雖是人身損害賠償方面的司法解釋,但其關於過失相抵的規定卻可適用所有損害賠償領域,這也與世界各國通行的的作法相一致,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確定無過錯侵權責任適用過失相抵理論的研究成果,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僱傭關系中,僱主無過錯責任與雇員的過錯責任之間可以適用過失相抵。與適用過錯責任適用過失相抵不同的是,無過錯責任適用過失相抵時,只有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才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而不能免除責任。
對過失認定採取義務違反的客觀標准,在司法實踐中已是不爭的事實。僱工的過失是否構成重大過失,可根據僱工客觀的注意能力或程度以及其行為與一個「善意之人」行為之間的差別來定。民法理論上,過失的程度分為三級①、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而欠缺者(即依交易上一般觀念,認為有相當知識、經濟及誠意之人應盡之注意),為抽象的輕過失;此種情形,行為人所負的注意責任程度最重。②、應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注意而欠缺者,為具體的過失,又稱一般過失;③、顯然欠缺普通人之注意者,為重大過失。此種情形,行為人所負的注意程度最輕,只要稍加註意,即可避免損害的發生。具有重大過失的行為人對其行為後果毫不顧及,對他人的利益極不尊重,不僅未能按法律和道德提出的要求來行為,連一般普通人能盡到的注意都沒有盡到。如受僱傭的司機在剎車不靈情況下堅持出車,以致釀成事故,應認定司機具有重大過失。
四、如何認定雇員從事的活動是僱傭活動
如何確定「受僱工作」的范圍,是確定僱主對雇員賠償責任的一個關鍵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第二款對「從事僱傭活動」的范圍作了界定,即: 「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對僱工從事僱傭活動的范圍,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來判斷:
①、看僱工執行的事務是否是僱主授權或指示範圍內的活動,即在僱主授權或指示範圍內執行職務的,就屬於僱傭活動范圍。如僱主的指示雖不夠具體明確,但僱工的工作是為僱主的利益而為之,仍應屬於僱傭活動范圍。
②、從僱工執行職務的外表來看,如果行為在客觀上表現為與僱主指示辦理的事件要求相一致,就應認為屬於僱傭活動范圍。
③、對雇員超出授權范圍的行為認定問題,應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第二款的規定進行把握,即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不僅如此,判斷是否為僱主工作,是否是在受僱工作中受到傷害,還應結合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雇員所從事工作的性質,即其所從事的工作是否是它應當做的事;二是雇員是否在受雇時間內遭受損害,這里的受雇時間與受僱工作有關;三是損害發生時,雇員所在地是否為該出現的地方。
五、關於僱主的免責事由
僱主對雇員的賠償責任雖為無過錯責任,但並非僱主對雇員在完成受僱工作中的任何損害都承擔責任。如果僱主能夠證明自己具有免責事由,則可以不承擔責任。在我國,關於僱主的免責事由尚無法律規定,但應當包括如下兩項;1、不可抗力。我國《民法通則》第107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不可抗力作為一般免責事由,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免除致害人的責任。如果雇員在完成受僱工作中,因不可抗力而遭受損害,僱主不應承擔責任。2、受害人故意。任何人都應對自己的故意行為承擔責任,受害人也不例外。所以,雇員在完成受僱工作中因自己的故意而遭受損害的,自應由其自己承擔責任,而僱主不應承擔責任。
『伍』 勞動合同糾紛案例
你好:
給你提供了一個關於」勞動合同期滿未辦理終止手續應視為續訂合同「的案例。
[案情簡介]
孫某,某聯合企業有限公司(中外合作企業)職工。1990年12月孫某與該公司簽訂了兩年期限的勞動合同。合同期滿後,在合同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公司發表格,由孫某提出申請,公司批准,雙方每兩年續簽一次合同。1996年6月,孫某因勞動強度過大遞交了辭職申請,但公司未予批准,並極力挽留。為此,孫某又收回了辭職申請。1996年12月,又到了續簽勞動合同的時間,但公司並未提出終止或續簽合同的要求,孫某也未再過問。1997年3月,公司因孫某曾提出辭職為由終止了孫某的勞動合同。並從4月份起,公司停發了孫某的工資。孫某力爭無果,遂申請勞動爭議仲裁,要求與該公司補簽勞動合同,由公司補發其被停止工作期間的全部工資。
[處理結果]
1、公司應自裁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與孫某續訂勞動合同。
2、公司補發孫某1997年4、5、6三個月基本工資,共計1380元整。
[案例評析]
本案是一起因終止勞動合同引發的勞動爭議,爭議的焦點是企業終止孫某的勞動合同是否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17條的規定:「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可見,是否續簽勞動合同,應當由雙方平等協商。本案中,公司在雙方合同期滿時並未與孫某辦理終止勞動手續,而是在雙方事實勞動關系存續一段時間後,才提出終止以前的勞動合同,這種作法不符合法律規定,也缺乏平等協商的程序。按照原勞動部《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4號)第14條規定,「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期滿後,因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未辦理終止或續訂手續而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視為續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及時與勞動者協商合同期限,辦理續訂手續。由此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的,該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由此可見,公司與孫某形成事實勞動關系期間終止其勞動合同的做法不當,停發孫某的工資也是錯誤的。此外,公司以發表格的形式,要求孫某申請後由公司批准,這種簽訂勞動合同的形式也是不規范的,違反了雙方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
希望滿意並採納。
『陸』 勞務關系中,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誰來承擔侵權責任
現實問題
祝某最近新買了套商品房,叫了董某等幾名裝修工來裝修,由於董某等人不是專業的裝修人員,在裝修的過程中將一根排水管弄裂,導致樓面漏水,淋壞了樓下人家的傢具。樓下人家向祝某提出索賠,但祝某稱這個損害是因為董某等裝修工的不當操作造成的,應該由董某等人賠償,與自己無關,董某等人卻辯稱自己是替祝某幹活,不應由他們承擔責任。那麼,法律對此有什麼相關規定嗎?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目前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情況越來越多,家庭僱用保姆、小時工、家庭教師等情況已非常普遍,對於在勞務期間發生的糾紛如何解決,需要法律給予明確的規定。《侵權責任法》對此給予了明確規定。
在這則案例中,祝某和董某等人之間屬於勞務關系,董某等人因操作不當導致樓下人家的損失,應由祝某來承擔責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柒』 勞務糾紛案件地方法院一審判決不服上訴的,要交多少訴訟費
《人民法院訴訟費用交納辦法》
第三章交納標准
第十三條案件受理費分別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一)財產案件根據訴訟請求的金額或者價額,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計交納:
1.不超過1萬元的,每件交納50元;
2.超過1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2.5%交納;
3.超過10萬元至20萬元的部分,按照2%交納;
4.超過20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按照1.5%交納;
5.超過50萬元至10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
6.超過100萬元至200萬元的部分,按照0.9%交納;
7.超過200萬元至500萬元的部分,按照0.8%交納;
8.超過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7%交納;
9.超過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6%交納;
10.超過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二)非財產案件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1.離婚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300元。涉及財產分割,財產總額不超過20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2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2.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其他人格權的案件,每件交納100元至500元。涉及損害賠償,賠償金額不超過5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5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超過1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3.其他非財產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100元。
『捌』 個人勞務致已損害案件中,法院參照最高院(2013)他8復函裁判的案例
中國的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工作規定》明確檢察院在起訴中可以引用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 第五條 最高人...
『玖』 法律問題,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的一方受到損害,誰負責賠償,盡量列舉法條
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條 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9)勞務損害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目前在社會實踐中,大量存在著個人之間提供與接受勞務的行為,而個人之間勞務關系普遍存在著設施不健全、安全保障措施較少、提供勞務者對安全勞動的意識較差、接受勞務者疏於管理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個人之間勞務關系爭議案件的高發。
本文以一起提供勞務者受害案件為例,試分析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因法律規則的變化對提供勞務受害案件責任分擔產生的影響。
甲與丙、丁共同為戊裝修房屋,裝修工程於某日晚7時完工後,戊在家中設宴招待甲、丙、丁三人。甲飲酒後,於當晚9時騎兩輪摩托車與一電動車相撞,電動車肇事後逃逸,無法查找。甲被送往醫院住院12日後,因搶救無效死亡。甲妻乙起訴到法院,訴稱甲受雇於丙為戊裝修房屋,請求法院判決丙、戊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種觀點認為,甲因過錯對損害發生承擔70%的責任,丙因僱傭關系承擔20%的責任,戊因未盡合理照顧義務致甲飲酒後駕車承擔10%的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同甲、丙的責任承擔,但認為戊承擔10%的責任於法無據,甲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自行承擔酒後駕車的風險。
法律關系的認定
案例中,甲與丙、甲與戊、丙與戊之間法律關系的認定是適用法律的前提。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後,法律關系認定中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使用人責任理論」取代了「僱用人責任理論」。當然,這一變化也與司法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一條的規則適用以存在僱用關系為前提,如不存在僱用關系,則駁回原告之訴訟請求。這使得一些難以證明僱用關系的原告在實踐中無法獲得司法救濟。
而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在適用法律規則進行裁判時,只需要確定使用人即可,並不需要原告證明與被告之間存在僱用關系,實際上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適用范圍有所擴張。
關於使用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定:
第一,是否提供了勞務;
第二,接受勞務一方是否因為提供勞務而受有利益;
第三,提供勞務者是否接受了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監督;第四,提供勞務是否違反接受勞務一方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在司法實踐中,使用人的確定是一個難點。在很多情況下,所謂的使用人作為組織者自己也參與勞動,而且僅僅是比別人多拿一些工資,此時,究竟如何認定使用人頗為令人頭疼。
案例中,丙作為提供勞務的組織者,而戊作為房主最終支付了報酬,從上述關於使用人的認定標准來看,筆者認為,丙作為使用人更為合理。
戊雖然是報酬的最終支付者,而且從表面上看也是裝修工程的最終受益人,但其對丙卻不存在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監督,其所獲得的利益是丙所交付的勞動成果,而並非直接享有甲提供勞務的工作成果。
因此,甲、戊之間並不存在著直接的法律關系,其二者表面上看似聯系頗為緊密的原因是,丙、戊之間存在的承攬法律關系,而戊因為丙交付甲參與勞動的工作成果而受有利益,但其受有利益的原因是丙、戊之間的承攬法律關系。因此,應當認定為甲、丙之間存在勞務合同關系,丙、戊之間存在承攬合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