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雇員損害賠償糾紛

雇員損害賠償糾紛

發布時間:2021-08-02 18:48:04

Ⅰ 雇員受害賠償糾紛與工傷損害賠償問題

《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工傷保險的具體步驟和實施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如果符合以上條件,就要按工傷要求賠償。即凡是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有營業執照的都要按工傷要求賠償。

Ⅱ 雇員損害賠償

僱主應根據責任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Ⅲ 本案是工傷損害賠償糾紛還是雇員受害賠償糾紛

因為法律適用的不同,工傷賠償與人損害賠償也有很大不同,具體體現在訴訟時效、認定標准、賠償范圍和標准等方面。

一、 關於是否可以一次性賠償的區別
在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除了後續治療費之外,一般都是一次性解決賠償問題。而在工傷賠償中,除了5-10級傷殘可以一次性解決賠償外,1-4級傷殘一般法律不允許一次性賠償解決,因為1-4級傷殘一次性解決往往不利於傷者的後半生生活。通常,如果一名工傷者如果25歲、4級傷殘的話,如果按月領取傷殘津貼,在北京一般都有一百萬元以上的總額累計。如果1-3級還有護理費的話,按月領取傷殘津貼和護理費總額累計可達數百萬元之巨。所以,1-4級傷殘,國家法律一般不支持一次性賠償解決,因為傷者吃虧太大了。目前,在我國有的省、市和自治區地方性法規或規章規定了1-4級可以一次性解決(例如北京、天津等),但賠償額真的是杯水車薪,建議傷者及其家屬最好不要採取這種方式,還是按月賠償有保障。2011年7月1日,《社會保險法》生效了,1-4級傷者的後半生將會更加有保障了:第四十一條規定,「職工所在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發生工傷事故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支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
二、 關於賠償款由誰支付和法律適用的區別
在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一般賠償款都是由侵權人或加害人本人來承擔,國家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一般人身損害賠償適用的是諸如《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法規,屬於一般民事法律范疇。而在工傷賠償中,很多項目都是由國家工傷保險基金來支付,例如喪葬費、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工傷醫療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住院伙食補助費等;只有少部分款項由用人單位來支付,例如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5-6級的傷殘津貼、停工留薪期工資等。工傷賠償適用的是《工傷保險條例》及地方性工傷賠償法規或規章,屬於勞動法律范疇。
三、 關於5-10級傷殘解除勞動合同後二次手術費等後續治療費由誰承擔的區別
在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後續治療費由侵權人或加害人來承擔沒有任何異議。而在工傷賠償中,5-10級傷殘的傷者,在解除勞動關系後,二次手術費等後續治療費一般都由傷者自己來承擔。一般在解除勞動關系後,工傷職工就和原單位不存在任何關系了,工傷二次手術費(一般為取內固定物鋼板費用)由工傷者自己出。因為在解除勞動關系時,法律規定了工傷者可以要求單位賠償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等,其中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裡面就包括了後續治療費,而後續治療費裡面就包括了二次手術費用。在北京,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賠償有6個月的北京市上一年度(2011年)職工平均工資即6個月*4201.25元=25207.5元,這兩萬多做第二次手術取鋼板一般是沒有問題的。那工傷職工如何才能讓二次手術費由單位出,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自己又能得到賠償呢?那就有兩個辦法:1、暫時不解除勞動合同,等做完二次手術再解除勞動合同,這樣二次手術費用就由單位出了,自己解除勞動合同還能得到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2、和單位協商預付了二次手術費才解除勞動合同,要不就不解除勞動關系。陳劍峰律師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解除勞動關系後,工傷二次手術費由誰出?》一文,大家可以在網路、谷歌上搜索到本文,可作參考。
四、 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區別
在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一般只要存在傷殘等級就會有精神撫慰金的賠償,一般各地掌握在一個傷殘等級為2000元-5000元的賠償標准。而工傷賠償沒有精神撫慰金一說,如果在工傷賠償中,傷者及其家屬一方在勞動仲裁或訴訟中提出精神撫慰金,則沒有任何法律上的依據,一般不會得到仲裁或法院的支持。當然,如果傷者及其家屬在與單位談判、協商過程中提出精神撫慰金,這個可以和單位商量,但如果單位不同意此項要求,則不能強加於人、強人所難,畢竟該項要求目前尚無任何法律上的依據。
五、 關於傷殘等級的區別
目前,我國工傷傷殘等級鑒定標準的依據為《勞動能力鑒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 16180-2006)。而其他一般人身損害傷殘等級鑒定暫時全國還沒有統一的標准,只有《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GB18667-2002)和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一般來說,對於同一種傷情,工傷傷殘等級要比交通事故等的傷殘等級更有利於傷者,比如說同樣是脾切除,按照工傷屬於6級或7級(以35歲為界,35歲以下是6級),而按照交通事故評殘只能評為8級傷殘。再比如同樣是手掌骨折,按照工傷可評為10級,而按交通事故評殘可能根本評不上級別。之所以會出現同種傷情不同傷殘等級鑒定結果,是因為工傷和交通事故兩者評殘的鑒定依據不同所致。
六、 關於是否城鎮戶籍的區別
在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賠償額存在城鎮戶籍和農村戶籍的區別,而且城鎮戶籍往往賠償額超過農村戶籍的兩倍以上,相差懸殊。而在工傷賠償中,則沒有城鎮戶籍和農村戶籍的任何區別,兩者賠償額完全一樣。所以,在有些案件中,因即沒有勞動合同也沒有任何社保、無法區分是否屬於勞動關系的情況下,傷者及其家屬在選擇是按照工傷程序來進行賠償還是選擇按照人身損害來進行索賠,需要進行事先准確計算。如果按照工傷計算賠償的更多,那就按照工傷程序進行;如果按照人身損害賠償的更多,那就按照人身損害賠償進行訴訟解決。
七、 關於是否存在過錯的區別
在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一般都會涉及過錯責任分擔,按照侵權雙方過錯大小承擔不同的賠償責任比例。而工傷不存在過錯問題,只要是屬於工傷,國家或單位要承擔百分之百的賠償或補償,工傷者本人不承擔任何損失。
八、 關於訴訟時效的區別
在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一般訴訟時效是1年,從受傷害之日起計算。而工傷認定申請的時效也是一年,傷者及其家屬應在受傷害或職業病鑒定後1年之內向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工傷認定、傷殘鑒定後,何時提出勞動仲裁申請賠償,法律對此不嚴格執行一年勞動仲裁申請時效規定,根據具體情況掌握。
九、 工傷和其他人身損害賠償發生重合時的區別
在我們國家,關於交通事故導致的工傷,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重合,是否可以得到雙重賠償,國家沒有統一的法律來規定。這個由各省、市和自治區來規定,而且規定也並不一致。在北京等省市,是可以得到雙重賠償的,因為法律沒有相抵觸的規定,而且《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勞動爭議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中規定除了一次性票據報銷的除外均可以獲得賠償(雙賠);而在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卻規定了不能得到雙重賠償,而是類似地規定了交通事故賠償額不足的工傷保險應當補足差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親屬在獲得民事賠償後是否還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補償問題的答復》([2006]行他字第12號):「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近親屬,從第三人處獲得民事賠償後,可以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向工傷保險機構申請工傷保險待遇補償。」
十、 關於提供法律援助的區別
在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政府一般不提供法律援助。而在工傷索賠中,只要傷者願意向政府申請,一般都會得到法律援助的支持,政府會為其提供免費的律師服務。

一般人身損害賠償和工傷賠償除上述十大區別之外,還有很多區別,例如具體賠償項目的計算標准,程序的區別(工傷一般分為三階段:工傷認定、傷殘鑒定、勞動仲裁,對仲裁不服才進入訴訟;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直接進入訴訟)等。

Ⅳ 雇員受害賠償糾紛 適用法律條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回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答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Ⅳ 淺析在審理雇員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如何使用傷殘評定標准

在不同案件的代理中總是站在有利於委託人的辯論觀點講。司法實踐中,全國各地法院的觀點和判法也不一樣,甚至同一個法院的法官與法官的認識也不同。今天本律師站在一個中立者的角度來分析和探析該類糾紛評殘標准如何適用,發表一下意見:傷殘評定標准目前只有兩類:一類是《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一類是《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標准》。那麼雇員損害賠償案件傷殘評定應按照哪個標准作出鑒定更合理、更公平,更符合法理呢?首先,僱傭關系不同於勞動關系,僱工不同於職工。廣義的僱主包括公司、有工商營業執照的個體工商戶、也包括自然人僱主。廣義的雇員包括公司職工,也包括受沒有任何合法資質的僱主僱傭的普通自然人。雇員與僱主形成的是長期穩定的關系,並受勞動法律法規調整,稱之為勞動關系;雇員與僱主未形成長期穩定關系,且勞動者未能依據勞動法享受相應待遇的,稱之為僱傭關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規定。接著來看第12條: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由此可見,我國法律上所謂的雇員,不包含勞動關系中的職工。其次,這兩個鑒定標准一個是解決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的傷殘等級問題,解決侵權賠償問題,涉及的是純民事法律關系;一個是解決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問題,解決社會保險問題,還涉及到行政管理、部門政策。 侵權賠償和社會保險賠付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救濟措施,兩個評殘標准在性質、出發點、涉及的主體范圍、具體評殘標准上都存在著較大差別,道交標准嚴格,工傷標准寬。如:同樣的骨折按工傷標准能評上殘,而按照道交評殘標准卻不一定,即使都能評上殘,等級卻相差甚遠,可能相差數個傷殘等級。加之我國現在農村居民賠償標准和城鎮居民賠償標准上現實中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具體到個案上來講,若不考慮其他費用,如按道交標准評不上殘疾,僱主就不需要支付傷殘賠償金,反之案工傷標准評上八級或九級傷殘,僱主可能要為此支付數十萬至二十萬元的傷殘賠償金。這對於受傷雇員來講,自己的傷既不妨礙平時的勞作或工作,還可以通過訴訟得到一筆數額不菲的賠償,有的對於比較貧窮的家庭來講,可能是「天價賠償」,而對於積貧積弱、家庭困難的僱主來看,賠償在他心目中也可能是「天價」,這一輩子可能都可能因此賠償而不得翻身。這樣一來,對於雇員來講滿意了,而對於僱主來說就顯得極為不公平,使得他對法律失去信仰,不相信法律的公平,甚至可能出現仇視社會、報復社會的復雜問題。本律師認為採用《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進行鑒定,有三大標准或三大特點:1、該鑒定標准只能適用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特定主體之間。2、勞動者必須是在勞動過程中因工作原因致傷。3、損害後由國家指定的機構即最低是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做出,而非社會鑒定機構或其他鑒定部門。僱工受傷,既不是工傷案件,又不是交通事故,那麼使用哪個標准評殘更符合法律原理和公平原則?第一,工傷標準是考慮職工對工作的貢獻,鼓勵職工對國家、集體工作的奉獻精神,是一種補償性質的,他屬於特殊標准,只能用於工傷。第二,道交評殘標准適用於一般主體,而非特殊主體,客觀上其他人身傷殘與道交事故在性質上並無區別,兩者更具可比性。第三,道交賠償標准與其他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標准包括雇員損害賠償均是適用一套統一的賠償標准。 2007年司法部通過的《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十七條規定: 司法鑒定機構決定受理鑒定委託的,應當與委託人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司法鑒定協議書。 司法鑒定協議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委託人和司法鑒定機構的基本情況; (二)委託鑒定的事項及用途; (三)委託鑒定的要求; (四)委託鑒定事項涉及的案件的簡要情況; (五)委託人提供的鑒定材料的目錄和數量; (六)鑒定過程中雙方的權利、義務; (七)鑒定費用及收取方式; (八)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從上可以看出,這也在司法實踐中不同的人要求用不同的標准評定,得出的結論可能截然相反。本律師個人認為,如果社會司法鑒定機構要想按照《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進行鑒定,委託人必須提交勞動行政部門出具的《工傷認定通知書》,否則,當事人要求按照《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進行鑒定,社會司法鑒定機構不應受理。本律師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對此問題要作出專門司法解釋,統一全國各地法院標准不一的做法,使得處理此類問題更公平、更合理。

Ⅵ 僱傭關系人身損害賠償

經常涉及的僱傭關系中損害賠償糾紛主要有兩種:僱主損害賠償糾紛和雇員受害賠償糾紛。這兩種糾紛中的民事責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僱主損害賠償責任,是指僱主對雇員在執行職務中造成第三人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責任,又稱雇員致害責任;二是雇員受害責任,是指雇員在完成僱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務中,使自己遭受損害,僱主因此而承擔的民事責任。在這兩種情況下,僱主承擔民事責任均以僱傭關系的存在為前提。
僱傭關系中的民事責任屬於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在沒有明確約定時,應允許原告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訴訟。如果原告選擇了追究僱主的侵權責任,那麼,應首先確定該種侵權責任的性質。侵權責任分為兩種: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和特殊侵權行為責任。前者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即有過錯則有責任;後者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不管是否存在過錯,只要造成損害,在法定情況下,責任人就應承擔責任。過錯推定原則是指,只要被告不能證明對原告造成的損害沒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未將僱主損害賠償責任及雇員受害責任納入特殊侵權行為責任范疇,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5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傭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200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把「雇傭人損害賠償糾紛」和「雇員受害賠償糾紛」納入「特殊侵權糾紛」部分。可見,這些規定把僱傭關系中損害賠償糾紛的民事責任作為特殊侵權行為責任來處理了。
當僱主是自然人或雖是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但雇員並未成為其成員時,對於僱主而言,只要雇員在執行職務中,即在完成僱主交給的工作任務中造成第三人損害時,僱主應對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雇員有過錯時,僱主賠償後再通過內部管理制度或僱傭(勞動)合同向雇員追償;對於雇員來講,只要雇員在完成僱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務過程中,使自己遭受損害,僱主也應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第三人或雇員對造成的損害存在過失,則按照《民法通則》第131條的規定:「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在上述情況下,僱主承擔民事責任適用了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僱主無論有沒有過錯,只要其與雇員形成了僱傭關系,就應對雇員在履行僱傭合同過程中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以及雇員自己受到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當然,如果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第三人或雇員故意造成的,僱主可免責。
當僱主是法人、個體經濟組織,並且雇員成為其成員時,應遵循《勞動法》的規定來處理僱傭關系中的損害賠償糾紛。根據《勞動法》的規定,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非企業法人組織只要與勞動者形成了勞動關系,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議就應適用《勞動法》的規定。因為此時的僱主已符合《勞動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主體要件,雇員作為勞動者為僱主提供有償勞動,僱傭關系實際是勞動關系。
在僱傭關系中的損害賠償糾紛中,僱主承擔民事責任既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也不能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因為若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原告必須舉出被告對造成自己損害有過錯的證據,即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若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僱主只有舉出自己對造成雇員或第三人損害沒有過錯的證據,才可不承擔責任。但這兩種情形,原被告雙方都很難舉出有效證據,在實踐中是不可行的。
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求原告舉出僱傭關系存在的證據,而不問僱主是否對原告造成損害有無過錯,即可讓僱主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符合《勞動法》和《合同法》立法精神的;如果第三人或雇員對自己的損害有過失,則依據《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讓第三人或雇員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果僱主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由第三人或雇員的故意造成的,僱主可免責。使用這一原則處理僱傭關系中的損害賠償糾紛在實踐中是切實可行的。

Ⅶ 僱傭關系 損害賠償

經常涉及的僱傭關系中損害賠償糾紛主要有兩種:僱主損害賠償糾紛和雇員受害賠償糾紛。這兩種糾紛中的民事責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僱主損害賠償責任,是指僱主對雇員在執行職務中造成第三人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責任,又稱雇員致害責任;二是雇員受害責任,是指雇員在完成僱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務中,使自己遭受損害,僱主因此而承擔的民事責任。在這兩種情況下,僱主承擔民事責任均以僱傭關系的存在為前提。
僱傭關系中的民事責任屬於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在沒有明確約定時,應允許原告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訴訟。如果原告選擇了追究僱主的侵權責任,那麼,應首先確定該種侵權責任的性質。侵權責任分為兩種: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和特殊侵權行為責任。前者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即有過錯則有責任;後者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不管是否存在過錯,只要造成損害,在法定情況下,責任人就應承擔責任。過錯推定原則是指,只要被告不能證明對原告造成的損害沒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未將僱主損害賠償責任及雇員受害責任納入特殊侵權行為責任范疇,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5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傭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200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把「雇傭人損害賠償糾紛」和「雇員受害賠償糾紛」納入「特殊侵權糾紛」部分。可見,這些規定把僱傭關系中損害賠償糾紛的民事責任作為特殊侵權行為責任來處理了。
當僱主是自然人或雖是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但雇員並未成為其成員時,對於僱主而言,只要雇員在執行職務中,即在完成僱主交給的工作任務中造成第三人損害時,僱主應對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雇員有過錯時,僱主賠償後再通過內部管理制度或僱傭(勞動)合同向雇員追償;對於雇員來講,只要雇員在完成僱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務過程中,使自己遭受損害,僱主也應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第三人或雇員對造成的損害存在過失,則按照《民法通則》第131條的規定:「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在上述情況下,僱主承擔民事責任適用了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僱主無論有沒有過錯,只要其與雇員形成了僱傭關系,就應對雇員在履行僱傭合同過程中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以及雇員自己受到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當然,如果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第三人或雇員故意造成的,僱主可免責。
當僱主是法人、個體經濟組織,並且雇員成為其成員時,應遵循《勞動法》的規定來處理僱傭關系中的損害賠償糾紛。根據《勞動法》的規定,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非企業法人組織只要與勞動者形成了勞動關系,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議就應適用《勞動法》的規定。因為此時的僱主已符合《勞動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主體要件,雇員作為勞動者為僱主提供有償勞動,僱傭關系實際是勞動關系。
在僱傭關系中的損害賠償糾紛中,僱主承擔民事責任既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也不能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因為若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原告必須舉出被告對造成自己損害有過錯的證據,即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若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僱主只有舉出自己對造成雇員或第三人損害沒有過錯的證據,才可不承擔責任。但這兩種情形,原被告雙方都很難舉出有效證據,在實踐中是不可行的。
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求原告舉出僱傭關系存在的證據,而不問僱主是否對原告造成損害有無過錯,即可讓僱主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符合《勞動法》和《合同法》立法精神的;如果第三人或雇員對自己的損害有過失,則依據《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讓第三人或雇員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果僱主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由第三人或雇員的故意造成的,僱主可免責。使用這一原則處理僱傭關系中的損害賠償糾紛在實踐中是切實可行的

Ⅷ 僱主與雇員的賠償糾紛以及相關知識 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版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權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第十七條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根據法律規定,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鑒於雇員已經向法院提起訴訟,僱主應積極應訴。

Ⅸ 一個雇員受害賠償糾紛案件

本案的責任人為何人?目前,我國法律關於私人建房時請他人為自己施工,各方享有的權利及應當承擔的義務未作規定。在無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只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中的法律依據即《解釋》的第十一條,因此被告陳秋國作為承包建房工程的承包人和施工負責人,均未盡安全管理和注意義務,對原告損害後果的發生依法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同時《解釋》第十一條第二款「雇員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雖然被告程宗武、程宗明認為建房合同已約定安全事故應由施工方負責,但因該約定違反法律規定,屬無效條款。被告程宗武、程宗明明知道被告陳秋國無建築資質而將建房工程承包給被告陳秋國,故應與被告陳秋國承擔連帶責任。綜上,本案依據《解釋》所作出的判決是符合《解釋》的立法精神。本案在執行過程中,原被告達成執行和解,原告考慮到被告的能力,放棄部分權利,最終雙方以賠償128000了解此案。原告喪失了勞動能力,被告失去了金錢,但是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這都是安全引發的問題。二、私人建房安全問題應引起廣泛關注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質量也隨著提高,人們的住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作為農民最大的投資即私人建房的越來越多,建築高度在三、四層(8-9米),建蓋高度達七、八層(21-24米)現象也屢見不鮮,這些房屋均是農村村民在本村委會的宅基地上私人建蓋,施工人員同樣為農村富餘勞動人員,建房者、承包者在沒有專業的安全人員指導下進行建蓋房屋。建房者認為承包給施工人後只要合同中約定安全事故由施工者承擔自己就無責任,施工承包人又為經濟效益而忽視安全問題,導致建房出現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多。同時建房者、施工承包人均為農民,因此無論是建房者還是施工承包人抵抗安全事故的能力均非常低下。導致當建蓋房屋出現安全事故時,無論是建房者還是施工承包人均無力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而受害人為討回自己的經濟補償而採取各種行為,諸如到建房者、承包者家中打鬧,向當地政府訴請,向法院起訴。但當當地政府、法院解決後,因同樣為農民建房者、承包者抗風險能力低下,無法按照政府、法院解決的方案賠償受害人。導致受害人到各級政府、人大、政協、法院進行上訪,以尋求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來解決因建房安全引起的糾紛。筆者認為農村建房存在著以下問題。(一)、農村建房缺乏科學規劃設計,房屋存在質量問題在我國廣大農村,土地依照現行法律的規定屬於集體所有,農民要想建蓋房屋,只有向代表集體的村民委員會申請,由村委會提請鄉、鎮政府審核,最後由縣土地局核准,建設局頒發建設許可證。作為初審的村委會不具備農村建房的規劃設計能力,農民在建房時也無規劃設計的意識,導致農村建房出現各自為政,各自按自己的想法進行建蓋房屋。在建蓋過程中,出現房屋的質量問題,諸如建築基礎存在安全、建築物需防水部分未作防水處理、建築物的柱(牆)體發生開裂等建築物質量安全問題。(二)、農村建房沒有相應的技術、安全規范或標准傳統建築中,我國建蓋房屋均由工匠進行,房屋大體以土木結構為主,對建築施工人的要求相對要低。我們不否認老祖先留下的高超建築工藝和方法,像故宮、十三陵那樣的建築精美且安全的房屋是舉全國之力建設,故老祖先當中不乏建築大師。但是,今天農村建蓋房屋是向地下、空中大力發展,這發展方式的規模形成,使我國傳統土木結構房屋的建蓋方式已頻臨滅絕,傳統施工工藝滅絕。因此,現代農村房屋建蓋對施工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對施工人的技術要求高,對施工人的安全要求也更加提高。施工人的技術等級、安全保障等級如何確定?我國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村建房的施工承包人的從業資格、施工技術等級、安全保障等級作出規定。因此,在建房中任何人均可能成為施工承包人,但其對建蓋的房屋的質量、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如何對施工人員進行管理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式。建房者也無法明確所建蓋房屋的質量要達到什麼標准?施工過程中的人員、財產安全問題如何防範?(三)、農村建房施工過程中未能採取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農村建房過程中,因沒有相應的技術、安全規范或標准,導致無任何安全保障措施就開工建設的現象比比皆是。諸如沒有安全外架或者採用竹竿的安全系數小的外架、施工人員不戴安全帽、施工人員不穿防滑鞋、施工人員未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由於各種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在施工過程中極容易造成施工人員受傷、建房者受傷、第三人受傷或者其他財產受損。(四)、農村建房的安全監管存在缺失因農村建房只要向集體申請,經審核批准即可進行。在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房屋質量、人員安全、財產安全由誰來監管?怎樣監管?在法律上出現空白,出現建築質量、人員安全、財產安全問題時無法依據現有法律進行處理。【探索】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如何解決這類因私人建蓋房屋引發的安全糾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發面著手。1、盡快出台私人建房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隨著農村私人建房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現象出現,表明我國農村的經濟得到很好發展。但是建房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也隨之出現,並表現的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難於解決。到目前為止,我國除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關於雇員受損可以適用於農村建房過程中責任劃分外尚無一部完整的調整農村建房方面的法律。因此,立法機關應從農村建房的面積、高度,建房者、施工承包人員的權利義務,施工承包人的應當具備的條件,建房的安全監管、質量監管,建房合同的履行等,發生安全事故的救助措施與責任劃分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真正做到農村建房發生建築質量安全、人員財產安全事故時有法可依。2、建立相應的農村建房保險機制國家可以建立類似於機動車輛交通事故強制保險方面的農村建築強制保險機制。在這個機制中,除可要求施工人員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外,還要求對建房者、施工承包人投保一定的強制保險。農村建房者、施工承包人在建房前向保險公司繳納強制保險費用後,土地局、建設局尚可辦理各種許可手續。以保障在發生建房過程中的人員、財產安全時,作為受害者才能得到相應的保險賠償,防止受害者無法得到賠償而陷入困境引起的社會矛盾。3、建立相應的監管機制在我國由於沒有相應的法律對農村建房作出監管方面的規定,農村建房幾乎處於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因此,加強監管是防止或減少農村建房安全事故發生的重要保障。①、由於農村建房需要村民向村民委員會申請佔用宅基地,鄉、鎮土地管理所復核,縣、市土地局核准,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由初審部門即村民委員會在鄉、鎮土地管理所,縣、市土地局的指導下作為最原始的監管部門,其監管的內容包括土地安全、使用質量。②、由於農村建房需要村民向建設局申請建設許可證,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由初審部門即村民委員會在縣、市土地局的指導下作為最原始的監管部門,其監管的內容包括建築安全、質量。③由村民委員會在鄉、鎮安全所,縣、市安全局得專業指導下監管建築施工過程中的人員、財產安全。在監管過程中,縣、市土地局、建設局、安全局在人員、財產安全方面的監管以安全局為主,安全局可設立一至二名農村建設安全員從事指導農村村民委員會對農民自行建蓋房屋的安全監管工作。和諧社會以安居、樂業為基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皆歡顏」的時代一去不復還,但是現在農村因建房造成的建築質量、人員、財產等方面的損失卻越來越無法估量。

閱讀全文

與雇員損害賠償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