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消費者向銷售者追究的是違約責任還是侵權責任,還是兩種任選一個
你的答案完全正確。因產品質量問題造成損害,要求銷售者賠償的,如果您選擇違約責任之訴,則只能要求銷售者承擔違約責任。如果您選擇侵權責任之訴的話,可以要求銷售者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兩者相比,選擇侵權責任之訴對於受害方來說較為有利。
⑵ 銷售者承擔產品侵權賠償責任什麼歸責原則
產品歸責原則的類型主要包括:
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與絕對責任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追究致損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其主觀上存在過錯為前提條件,無過錯即無責任。
適用這一原則,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包括(1) 產品提供者有過錯;
2) 產品使用者或他人因使用產品而受到人身傷害、財產損失;
(3)過錯的存在與人身傷害、財產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依據過錯責任原則的宗旨,作為受害者將要負擔起所有的舉證責任。
證明以上三個要件全部成立,才存在獲得損害賠償的可能性。
(2)銷售者的侵權責任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是確定行為人民事責任的理由、標准或根據。歸責原則是由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為基礎的法律上用以確定行為人責任的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
古代社會奉行加害原則,只要有損害發生,受害人即可要求加害人賠償,而不考慮後者的主觀因素。到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則完全奉行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便無責任。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以後又出現了無過錯責任,即在某些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歸責事由。
侵權賠償責任。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單獨就損害賠償提出的請求,應當先由行政機關解決。
對行政機關的處理不服。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賠償訴訟也可以適用調解。
⑶ 銷售者承擔產品侵權賠償責任實行什麼的歸責原則
產品歸責原則的類型主要包括:
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與絕對責任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追究致損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其主觀上存在過錯為前提條件,無過錯即無責任。適用這一原則,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包括(1)
產品提供者有過錯;(2)
產品使用者或他人因使用產品而受到人身傷害、財產損失;(3)過錯的存在與人身傷害、財產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依據過錯責任原則的宗旨,作為受害者將要負擔起所有的舉證責任,證明以上三個要件全部成立,才存在獲得損害賠償的可能性。
過錯責任原則在適用過程中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即採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由生產者或銷售者提供合理的抗辯事由以證明自己在製造、銷售產品的過程中不存在過錯。若被告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便推定其有過錯。這樣一來,原告只需證明所受損害是因使用被告提供的產品所致即可,而不必再去證明產品提供者存在過錯。
(三)嚴格責任原則,
是指只要產品存在缺陷並對消費者或使用者具有不合理的危害,且因此使其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無論加害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均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與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相比,嚴格責任原則具有先進性。
(四)無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因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發生以後,不考慮行為人主觀是否有過錯,只要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即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無過錯責任原則已經不以「過錯」的存在做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了,在抗辯事由上也更加嚴格,僅以受害人故意與第三人行為作為免責條件。
⑷ 經營者的侵權責任主要有哪兩種
產品(服務)侵權責任,是指經營者因其提供的產品(服務)存在缺陷造成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而依法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根據《產品質量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是指不符合該標准,如因產品缺陷造成消費者的人身、財產損害,經營者應承擔賠償責任。產品(服務)侵權責任的責任人是經營者,包括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和服務的提供者。消費者因產品的缺陷受到損害,有權要求銷售者賠償,也有權要求生產者賠償,還可以同時要求生產者和銷售者賠償,生產者和銷售者對此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產品(服務)侵權的賠償項目包括:
(1)人身傷害賠償,經營者應當支付醫療費、護理費、誤工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撫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撫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2)財產損害賠償,經營者應當恢復原狀或折價賠償,受害人遭受其他損失的,經營者也應賠償。
侵害消費者的人格權的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經營者實施了上述禁止的行為,即是侵犯消費者的人格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經營者應當停止侵害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已做出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規定。該問題涉及到的相關文件:《產品質量法》《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⑸ 產品侵權責任中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責任和義務
應優先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四十二條
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第四十四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
第四十六條
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⑹ 銷售的商品中存在侵權行為,銷售者有責任嗎
若銷售的商品侵害第三方的知識產權,銷售方不知道是侵犯的商品,並且是合法取得的商品,商標侵權的銷售者還應說明提供者,在這樣的情況下,銷售者不承擔侵權責任。我國《商標法》、《專利法》對此有明確規定。
⑺ 生產者和銷售者的產品侵權賠償責任是不是連帶責任
您好!產品侵權中,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的是不真正連帶責任。被侵權人有權向生產者和銷售者追責,而若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若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
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⑻ 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責任
產品缺陷責任是不真正連帶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各債務人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而對於同一債權人負有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個債務,因一個債務人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均歸於消滅,此時數個債務人之間所負的責任即為不真正連帶責任。銷售者基於買賣合同承擔違約和侵權責任的競合責任,生產者承擔侵權責任。
產品瑕疵責任是合同責任沒有連帶責任,根據合同的相對性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也只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⑼ 在產品侵權責任中,銷售者承擔的是過錯推定還是一般的過錯責任
對於銷售者和消費者來說,消費者可以選擇銷售者或者生產者追究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該屬於過錯推定責任。但實際上好多產品侵權責任中,大多屬於產品質量問題,最終的責任承擔者應該是生產者。
⑽ 經營者的侵權責任主要有哪兩種
經營者的侵權責任主要有兩種:一是產品(服務)侵權責任,二是直接侵犯消費者人格權的責任。
產品(服務)侵權責任,是指經營者因其提供的產品(服務)存在缺陷造成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而依法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根據《產品質量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是指不符合該標准,如因產品缺陷造成消費者的人身、財產損害,經營者應承擔賠償責任。產品(服務)侵權責任的責任人是經營者,包括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和服務的提供者。消費者因產品的缺陷受到損害,有權要求銷售者賠償,也有權要求生產者賠償,還可以同時要求生產者和銷售者賠償,生產者和銷售者對此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產品(服務)侵權的賠償項目包括:
(1)人身傷害賠償,經營者應當支付醫療費、護理費、誤工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撫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撫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2)財產損害賠償,經營者應當恢復原狀或折價賠償,受害人遭受其他損失的,經營者也應賠償。
侵害消費者的人格權的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經營者實施了上述禁止的行為,即是侵犯消費者的人格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經營者應當停止侵害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已做出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規定。
該問題涉及到的相關文件:《產品質量法》《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