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醫療糾紛知情權有那些
那麼,患者享有哪些知情權?筆者歸納出以下幾點:1,基本信息了解權;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患者有權知道自己的病情、診斷、治療情況;2,醫療風險知情權;患者有權知道醫師擬定給自己實施的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適應症、禁忌症、並發症、療效、危險性、可能發生的其它情況;3,治療措施和治療方案的知悉權和選擇權;患者有權同意或者拒絕進行醫師擬定的檢查、治療方案,在有多種治療器械或多個治療方案時,有選擇權。 4,其他權利:醫療費用知曉權;患者有權知道醫院診療秩序和規章制度;知道看病時應尊重醫護人員診治權;知道自己進行特殊檢查和手術應該履行的簽字手續;知道發生醫療糾紛應當依法解決的相關程序。我國現行的《醫療事故條例》中明文規定了「病人有知情權」 ,病人有權要求充分了解病情與一切醫療措施。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醫生尚不理解,未予重視。這也是現時醫療糾紛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貳』 知情同意權的簡介
知情同意權 英文對照
' informed consent rights;right of informed consent;consent right; 1、而知情同意權是指醫務人員要為病人提供其做決定所必需的足夠信息(如病情、診療方案、預後及可能會出現的危害等),讓病人在權衡利弊後,對醫務人員所擬訂的診療方案做出同意或否定的決定[3]文獻來源
2、知情同意權是指患者有權知悉自己的病情並可以對醫務人員所採取的醫療防治措施、葯物使用等決定取捨.從完整意義上來說知情同意權包括:了解權、被告知權、拒絕權和同意權是患者充分行使自主權的前提和基礎
3、所謂知情同意權是指病人有獲知病情並對醫務人員所採取的治療方案決定取捨的權利.自主權是指病人在診療過程中有詢問病情接受、拒絕或選擇診療方案的自主權
4、在臨床實習中知情權與自主權並稱為知情同意權.重視並維護病人權益首先必須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權.工作說明書制定的原則
5、知情同意權:是指行為人在社會行為中特別是民事行為中,要求對對方信息的了解和知悉程度應與對方對自己的了解和知悉相對稱,並在此基礎上選擇是否同意對方行為的權利
6、「知情同意權」是指患者對自己疾病的病因、診斷方法、治療原則以及可能的預後等有知情的權利.「知情同意權」貫穿整個醫務工作中,因此,正確理解和行施「知情同意權」在醫務工作中有著重要意義。 因醫師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的醫療糾紛已開始引起我國民法理論界與司法實務界的高度關注。廣泛查閱中外文獻資料,並積極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以期拋磚引玉,並希望能夠對指導審判實踐,促進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一定作用。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對知情同意權發展的歷史進行了梳理,知情同意權規則在美國歷經雛形到基本成型的過程,發展軌跡與判例緊密相關。而立法肇始於《紐倫堡法典》,後經《赫爾辛基宣言》不段完善發展。在人權和消費者運動的推動下,美國制定完成了《患者自己決定法》。我國知情同意規則立法一直帶有行政化色彩且規定各異,直至《侵權責任法》的頒布,知情同意規則才趨於統一。第二部分從契約法和侵權法兩個角度探求知情同意權的學理基礎。從契約法的角度觀之,美國法認為基於醫療信息的高度不對等情形下締結的合同可能顯失公平以及締約過失責任的本質乃是侵權責任,所以美國法主張以侵權法對知情同意權進行保護。德國法對醫師說明義務的考量並非是以自主決定權為其基礎,而是在不同的責任體系下考察醫師說明義務的責任基礎。從侵權法角度觀之,美國侵權法下知情同意理論的發展呈現為從同意到知情同意,從故意到過失侵權兩條主線。德國侵權行為法認為告知說明義務的違反,不同於醫療錯誤,責任基礎在於醫療的侵襲行為欠缺阻卻違法事由,根據其理論基礎之不同,可以分為身體侵害行為說和人格權侵害說。以更好保護患者權益的角度,本文主張以侵權法保護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更佳。第三部分以醫師說明義務為視角詮釋知情同意權,包括說明義務的主體、說明義務的對象、說明義務的形式、說明義務的標准、說明義務的免除,從另一側面詮釋了知情同意權的內涵。第四部分從損害的理論學說出發,闡述損害的涵義,在此基礎上對侵害知情同意的損害及其賠償進行闡述。本文主張損害事實說,對侵害知情同意權進行全額賠償,不僅包括侵害自主決定權的慰藉費,還包括具有因果關系的其他損害。損害賠償范圍包括人身損害、精神損害、財產損害以及最佳治療時機和最佳治療方案的損害。
『叄』 醫療糾紛侵權責任法有哪些規定
(1)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醫療損害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1、法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
2、患者有損害結果。必須具有客觀性、真實性、確定性。
3、診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即直接、間接因果關系,一果多因。
4、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有過錯。
(2)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1、醫生要注意
醫務人員有告知義務。
醫務人員履行告知義務的標准:能夠讓患者足以做出正當合理判斷所必須掌握的信息。即以不產生歧義為標准。
告知的內容:病情、措施(包括有無替代方法)、風險。
2、患者要注意
醫務人員履行了告知義務,但患者拒絕或放棄知情同意權,如放棄繼續診療的決定、故意怠慢做出是否同意的決定等,不能認定醫務人員侵害其知情同意權。
(3)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符合緊急醫療規范的情況下實施的醫療措施,造成患者出現一些不良後果,不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在法定情形下,醫療機構未履行緊急救治的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醫務人員注意義務的內容:
1、有義務具備相同時間、地域等客觀條件下醫務人員通常所應具備的醫學知識和技術。
2、有義務使用相同時間、地域等客觀條件下醫務人員在診療同類疾病時所使用的技術。
3、有義務在診療活動中做出最佳合理的判斷。
『肆』 醫療糾紛
要求患者或者患者家屬簽訂手術同意書,就是醫院在完成他的告知任務。醫院方有這個責任告知患者。
但是,醫院治療的方案是否合理,往往是手術後才可能鑒定的,一般不造成法律上的嚴重後果的話,不會屬於醫療糾紛。
如果,患者沒有治的話,可以先去別的醫院也進行一下檢查,看看他們的方案是什麼。
不過,現在醫院對於子宮肌瘤的一般治療方法都會選擇切除子宮,這是最方便的治療方式。
在實行患者手術同意書簽字後,醫院沒有侵犯知情權。
只能說醫院沒有從患者是否希望生育的角度出發進行治療。但是,治療本身無錯。bdkjyh最好去專業的大醫院看看!
『伍』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碰到醫療糾紛怎麼處理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回職答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陸』 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
一、防範方法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
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
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二、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
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國家對醫療民事糾紛的干預表現為民事訴訟,需要當事人起訴才能發生。也可以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解決。
(6)醫療糾紛與知情同意權擴展閱讀
醫療糾紛法律法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為了將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保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國務院制定本條例,從制度層面推進醫療糾紛的依法預防和妥善處理,著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條例》明確提出開展診療活動應當以患者為中心,加強人文關懷,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范,恪守職業道德。通過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的日常管理,強化醫療服務關鍵環節和領域的風險防控,突出醫療服務中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從源頭預防醫療糾紛。
《條例》明確了醫療糾紛處理的原則、途徑和程序,重點強調發揮人民調解途徑在化解醫療糾紛上的作用,並從鑒定標准、程序和專家庫等方面統一規范了訴訟前的醫療損害鑒定活動。
《條例》對不遵守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要求、出具虛假鑒定結論和屍檢報告、編造散布虛假醫療糾紛信息等違法行為,設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