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人事糾紛訴訟

人事糾紛訴訟

發布時間:2021-08-02 07:59:38

㈠ 什麼是人事爭議訴訟

人事爭議訴訟是人事爭議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而尋求司法救助,從而保護其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具體講,就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對人事爭議案件進行審理和判決的司法活動,包括人事爭議案件的起訴、受理、調查取證、審判和執行等一系列訴訟程序。人事爭議訴訟的特點: 人事爭議訴訟屬於民事訴訟的范圍。與其他民事訴訟活動相比,人事爭議訴訟有如下特點: 1.人事爭議仲裁是人事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人事爭議訴訟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必須是不服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的裁決才受理,沒有經過人事爭議仲裁機構裁決的人事爭議案件,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受理。 2.人事爭議訴訟的當事人是事業單位的職工。 3.人事爭議訴訟的標的主要是人事權益。

㈡ 人事糾紛訴訟的時間

人事爭議糾紛由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對仲裁裁決不服的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
人事爭議的仲裁時效是60日,勞動爭議的仲裁時效是1年。
您可以到當地人社局仲裁上去問下具體情況。

㈢ 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的人事爭議可否向法院起訴

第一百條國家建立人事爭議仲裁製度。人事爭議仲裁應當根據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依法維護爭議雙方的合法權益。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需要設立。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公務員主管部門的代表、聘用機關的代表、聘任制公務員的代表以及法律專家組成。聘任制公務員與所在機關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爭議的,可以自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仲裁裁決生效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執行。第一百零六條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中除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經批准參照本法進行管理。

更多公考資訊請查看安徽人才信息網http://www.ahrcw.com

㈣ 人事爭議訴訟的依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3)13號〕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適用法律等問題的答復》〔法函(2004)30號〕,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的程序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人民法院對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的實體處理應當適用人事方面的法律規定,但涉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勞動權利的內容在人事法律中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有關規定。

㈤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為了正確審理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之間的人事爭議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現對有關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之間因辭職、辭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發生的爭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處理。

第二條當事人對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的人事爭議仲裁機構所作的人事爭議仲裁裁決不服,自收到仲裁裁決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仲裁裁決,另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執行。

第三條本規定所稱人事爭議是指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之間因辭職、辭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發生的爭議。

(5)人事糾紛訴訟擴展閱讀

人事爭議訴訟屬於民事訴訟的范圍。與其他民事訴訟活動相比,人事爭議訴訟有如下特點:

1、人事爭議仲裁是人事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人事爭議訴訟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必須是不服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的裁決才受理,沒有經過人事爭議仲裁機構裁決的人事爭議案件,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受理。

2、人事爭議訴訟的當事人是事業單位的職工。

3、人事爭議訴訟的標的主要是人事權益。

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的案由為「人事爭議」。受案范圍為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之間的人事爭議案件。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由用人單位或者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㈥ 19年的人事糾紛還可以申訴嗎

如果當時就知道這一情況,時效當然是過期了啊。

㈦ 什麼叫人事訴訟

人事訴訟程序概念解讀與基本原則的確立
來源:中牟縣人民法院 作者: 楊景慧 日期:09-11-06

在我們研究一個問題時,往往要從分析研究對象的概念作為起點。通過對概念的界定和分析,我們可以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和規律。在一定的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對於概念的研究和對於問題本身的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在開始人事訴訟程序制度的研究之前,我們首先要回答「什麼是人事訴訟」的問題。鑒於目前我國關於此類訴訟案件在立法上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在理論上,學者對於這類糾紛的理解和界定各不相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身份關系訴訟」、「家事訴訟」、「家事審判制度」等。本部分將試圖對與人事訴訟相關的兩個概念——身份關系訴訟、家事訴訟,進行一定的界定和區分,力求對人事訴訟程序有一個正確、深入、理性的認識。

人事訴訟程序,是大陸法系國家學者或立法中,對於部分關於身份關系這一類訴訟程序的叫法。英美法系國家沒有這種稱謂,與之相對應的是「家事訴訟」。我國的現行立法中並沒有關於人事訴訟程序的規定,只是在理論上,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界定。從下面集中觀點中,我們可以窺之一斑:「人事訴訟,在理論上也有人稱其為身份關系訴訟。相應地把該種訴訟案件分別稱為人事訴訟案件和身份關系案件,把所適用的程序分別稱為人事訴訟程序和身份關系訴訟程序。」 「人事訴訟,又稱身份關系訴訟,是指不以財產關系為訴訟標的,關於人之身份關系的訴訟。人事訴訟包括婚姻事件、收養關系、親子關系等。」

「人事訴訟,是指關於人的身份權利義務關系的訴訟,其所適用的程序即為人事訴訟程序。」 「人事訴訟程序,又稱為家事訴訟程序,它是大陸法國家(包括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中確立的一種程序。」 等等。

通過上述定義的閱讀,我們會發現,關於人事訴訟的概念,我們理解起來是極為模糊和費力的。下面我們就對身份關系訴訟、家事訴訟與人事訴訟程序的概念作一定的界定和區分。

一、人事訴訟與身份關系訴訟。之所以出現人事訴訟和身份關系訴訟兩種不同的稱謂,是受不同國家的法律及法學理論影響的結果。身份關系訴訟的稱謂來源於前蘇聯的民訴理論。前蘇聯的《民事訴訟立法綱要》及《民事訴訟法典》中並沒有規定身份關系訴訟的特別程序。但是,由於其實體法的分立狀況,司法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特別規范,在理論上往往單辟題目探討這種訴訟程序。與前蘇聯相類似,按照我國民法學的理論,民事權利首先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民事關系分為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2條)。我國《民法通則》雖然並未使用「身份權」字樣,但在理論上仍使用身份權稱謂,而且對身份權的理解並不一致。 而身份關系訴訟的稱謂應當與實體上對身份權稱謂的使用有關。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人事」雖然是指與人的身份有關的事,但「人事」的范圍並不涉及身份關系的全部領域。身份關系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它與民法中的身份權密切相關。民法中的身份權一般包括親權、親屬權、榮譽權、知識產權等。但是人事訴訟程序所處理的身份關系糾紛中並非包含上述所有的權利,它主要涉及上述身份權中的親權和親屬權。它也並非包括親權和親屬權的全部內容,而是專指這一領域中有關的幾種法律關系,比如婚姻關系事件、親子關系事件、收養關系事件、撫養事件等。除此之外的身份關系訴訟案件,不適用人事訴訟程序法,而適用通常程序或其他程序。另外,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雖然人事訴訟主要是解決與家庭婚姻有關的身份關系的制度化程序裝置,但是,也並非像有些學者所理解的那樣,人事訴訟程序只解決身份關系糾紛,與身份關系糾紛有關的財產糾紛則不予適用。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誤讀。如同我國的婚姻法一樣,它是一種身份法。但是它並非只調整身份關系,它還調整與身份關系相關的財產關系,這無論在我國的立法中還是學界可以說是一種共識。應當說這種看法是對於人事訴訟程序的一種過於狹隘的理解,也與國外的人事訴訟立法明顯不符。例如:在日本和台灣的人事訴訟程序中都規定,在婚姻撤銷之訴和離婚之訴中,對於子女監護人的指定、有關財產的分割、子女移交及金錢支付一並作出裁定。即使當事人在提起解除身份關系的時候並沒有分割財產的請求,法官基於全面解決糾紛的考慮,也會一並作出裁判。
二、人事訴訟與家事訴訟。家事訴訟,主要來自於英美法系國家有關「家」或「家庭」紛爭訴訟的稱謂。「家」是指共同維持家計的生活共同體, 家事事件或家庭糾紛既可能發生於夫妻之間,也可能發生於父母和子女之間。家事事件程序系家庭成員為預防家庭糾紛的發生或就現實上已經發生的糾紛,以司法程序予以解決,范圍較為廣泛。按事件訟爭性強弱及實定法規范的形態,大體上可將家事事件大致分為家事訴訟事件和家事非訟事件。但是,在「事實出發型」的英美法系國家,並沒有從理論上和立法上對訴訟事件和非訟事件進行區分,只要是婚姻家庭生活中發生的案件,包括離婚、親權、流產、人工授精、生育限制等,都可以被法院作為審理對象。而且還包括繼承、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案件。 因此,大陸法系國家所言的「人事事件」與英美法系國家所稱的「家事案件」或「家庭事件」在范圍上是不完全相同的。英美法系國家中通常所言的「家事訴訟」不但包括了訴訟案件,也包括了非訴案件,不但包括民事案件,還包括了部分刑事案件。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陸法系國家所言的人事訴訟的范圍要小於家事訴訟。在不完全精確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美國等國家所稱的「家事案件」或「家庭事件」,包括了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法中所稱的人事訴訟事件,非訴訟事件中規定的有關監護、繼承、禁治產等的事件,以及其他因與婚姻、家庭有密切關聯而發生的簡單刑事事件所組成的一個群。

在此,我們可以對人事訴訟作出如下解讀。在民事訴訟法中,「人事」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他並非是我國《現代漢語詞典》中通常含義上的第一種意義,即「關於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而主要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即專指幾種與婚姻家庭中自然人相關的幾種身份關系,如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家長家屬關系和親屬關系等。 因此,它與我國《人事爭議處理暫行規定》所指的人事爭議,沒有任何關系。人事訴訟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一個子程序,與行政事務和行政程序法有著質的區別。人事訴訟案件既不等同於家事案件也不等同於身份關系案件,它通常屬於身份關系案件和廣義的家事案件中的一部分。適用人事訴訟法的案件是人事爭訴案件,一般不包括人事非訴案件。一般是指因婚姻家庭關系糾紛而發生的民事訴訟案件,不包括因婚姻家庭關系而產生的刑事案件。從范圍上講,既包括婚姻關系案件,如離婚及離婚損害賠償案件、婚姻效力案件,也包括家庭關系案件,如贍養、扶養、撫育案件;從案件內容上講,既有人身關系案件,如確定父母子女權利義務的案件,也有財產關系案件,如離婚時分割夫妻財產的案件、關於繼承的案件等。

但是,在我們明確界定了該類訴訟程序內涵和外延的前提下,筆者並不排斥對於人事訴訟採用家事訴訟和身份關系訴訟的稱謂。筆者在這里選用人事訴訟程序作為討論對象的名稱,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選題之初在王強義先生所著的《民事訴訟特別程序研究》一書中,發現人事訴訟程序這一概念,基於對人事訴訟程序的新奇與試圖了解,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因素在裡面;第二,通過對人事訴訟程序及相關的家事訴訟程序、身份關系訴訟程序的考察,筆者發現,對於這一類程序規定的最為詳盡和最成體系的當屬日本,它不但有專門的《人事訴訟程序法》,而且還有單獨的《家事審判法》,作為《人事訴訟程序法》的細化和補充。基於學習先進與行文的便利,在此採用了人事訴訟程序這一稱謂;第三,人事訴訟程序的這一提法,讓人們普遍想到行政管理或行政法中的人事關系,對於人事訴訟程序乃民事訴訟程序的子程序的說法鮮為人知,此處使用是為了激起人們對新奇事物的關注和興趣,側重於強調人事訴訟程序的民事訴訟性。至於將來對於此類程序進行立法採用何種稱呼,大可不必為之過多爭論。

三、基本原則的確立

在我國,幾乎每一部法律都有體現其精神實質的基本原則,法律的基本原則是該部法律的具體原則和規則的來源和基礎。對於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的范圍的論述,目前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一是「身份關系訴訟具有特殊的性質。因此,其基本原則亦與普通程序有所區別。根據其特點,應當確立下列幾項原則,即非公開審判原則;注重調解原則;直接、言詞原則;職權審理原則。」 二是「這些特別的原則主要有職權主義審理原則;不公開審理原則;擴大當事人訴訟行為能力原則;注重糾紛的徹底性解決原則。」 根據布萊克法律辭典對於法律基本原則的解釋,法律原則是法律的基礎性真理或原理,為其他規則提供基礎性或本源的綜合性規則或原理,是法律行為、法律程序、法律決定的決定性規則。 因此,在我們談設立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之前,我們首先要注意以下幾點: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應集中體現人事訴訟程序的性質和特點;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人事訴訟程序制度和規則產生的根據;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和訴訟參與人進行人事訴訟活動的基本准則;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應當充分體現人事訴訟的本質屬性和體現人事訴訟的運行規律。所以對於上述所言的基本原則之中,筆者認為把「職權主義審理原則」、「非公開審理原則」作為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是合適的。至於「注重調解原則」只能作為具體制度,調解並不能反映人事訴訟的本質和特點,況且,部分人事訴訟案件並不允許當事人進行合解或法官進行調解,如婚姻無效之訴、婚姻撤銷之訴等。 「擴大當事人訴訟行為能力原則」、「注重糾紛的徹底性解決原則」更是不能算為原則,頂多算得上有別於普通程序的具體規定而已。至於「直接、言詞原則」鑒於民事訴訟法中本身已有相關規定,人事訴訟程序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子程序當然應該適用,所以不應在人事訴訟程序中再進行規定,以避免立法的重復與不簡約化。因此,筆者在這里將主要對「職權主義原則」、「非公開審理原則」進行闡述。

(一)職權主義原則。「由於人事訴訟直接涉及到人的這種基本權利,決定了一個社會賴以維系的公序良俗,因此有必要啟動一種社會公共權益保障機制來加以維護,為此各國法院一般採用依職權調查主義」。 這項原則也稱國家干預原則。它是與普通程序適用的處分原則相對立的,是指法院在審理身份關系案件中,可以考慮當事人所未提出的事實,可以依職權主動地進行審查、取證等活動,而不受當事人處分權的制約。相反,對於請求的認諾、對於訴訟上的自認及不爭執的事實等,法院可以不作為裁判的依據。不受當事人請求范圍的限制,可以超出或變更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作出判決,比如原告請求與被告離婚,審理後法院發現原、被告婚姻關系是非法的,則不受原告離婚請求的制約,而判決原、被告婚姻關系無效。在上訴審中,上訴法院可以不受上訴范圍的限制。這是由人事糾紛多涉及家庭的和諧、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序良俗等公益的特點所決定的。(三)非公開審理原則。公開審理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一項基本的審判制度,它對於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保障法律的正確實施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人事訴訟程序如果也遵循公開審理原則,則不能滿足人事訴訟案件在程序特殊性上要求的需要。因為人事案件多涉及當事人和家庭的生活隱私,涉及案件中未成年子女的切身利益,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權、基本人格權和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不影響他們日後的生活,所以不宜公開審理。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素來有著「家醜不可外揚」文化傳統的國家,不公開審理顯得更為重要。但人事訴訟的不公開審理,並不意味著神秘審判,程序仍要對當事人公開,當事人的程序權應當給予充分的保障,只是不需要對社會公眾公開。如前所述,日本和德國的人事訴訟法都有類似的規定。當然,這一原則也不排除在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公開審判的例外。

㈧ 人事爭議處理有何法律規定

我國目前處理勞動爭議的機構為: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地方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地方人民法院。《勞動法》就勞動爭議的解決問題作了下列規定:第七十七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調解原則適用於仲裁和訴訟程序。
勞動者一旦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可以採取以下途徑處理:
(1)協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平等、公平、自願、合法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協商處理。
(2)申請調解。勞動者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
(3)仲裁。如果沒有達成調解協議或者拒絕調解而要求仲裁的,可以申請仲裁。如果勞動者不願意由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或者本單位沒有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勞動者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4)起訴。如果勞動者對勞動者仲裁委員會的裁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㈨ 人事爭議訴訟的特點

人事爭議訴訟屬於民事訴訟的范圍。與其他民事訴訟活動相比,人事爭議訴訟有如下特點:
1.人事爭議仲裁是人事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人事爭議訴訟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必須是不服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的裁決才受理,沒有經過人事爭議仲裁機構裁決的人事爭議案件,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受理。
2.人事爭議訴訟的當事人是事業單位的職工。
3.人事爭議訴訟的標的主要是人事權益。

㈩ 人事爭議訴訟的管轄范圍

根據法釋(2003)13號和法函(2004)30號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的案由為「人事爭議」。受案范圍為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之間的人事爭議案件。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由用人單位或者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閱讀全文

與人事糾紛訴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