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處理侵權案件辦案不足之處

處理侵權案件辦案不足之處

發布時間:2021-08-02 03:22:07

Ⅰ 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的不足之處

概述
和任何一部法律或規范性文件一樣,《規則》同樣不能稱之為完美。除了一般的如規范模糊(第六條第四項、第十三條第二款、第十八條第二項)等立法技術性問題之外,我們認為《規則》的不少規定仍有探討的餘地,現擇要茲述如下:
價值取向的理想化與規范選擇的現實性沖突
《規則》在總則第二條規定的基本價值取向應是民行檢察的最終追求和理想所在,分則的許多規范都是也理應是服從和服務於這一基本價值取向的,但遺憾的是我們仍然看到了不和諧的音符。如《規則》第二十六條第四項規定:「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或者適用法律確有錯誤但處理結果影響不大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抗訴決定」。毫無疑問,該條規范的選擇是受司法實務化的影響,適當地考慮了訴訟的效益問題。但是恰恰是這一選擇告訴我們被《規則》總則奉為終極價值追求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應當(請注意,《規則》用的是「應當」,而不是「可以」)讓位於司法實務的要求,這是否說明《規則》總則確立的價值體系被一種實務性選擇所粉碎呢?還是啟發我們去重新審視《規則》所確立的價值體系!
受理和立案條件規定不同的情形似為不妥
《規則》第二章的第五條和第三章的第十五條分別規定了民行檢察的受理條件和立案條件。由此可見,《規則》認為受理和立案的范疇應是有所區別的。那麼這種區分是否有合理性呢?來分析一下。首先看民事訴訟法理論,在民事訴訟活動中,受理和立案的范圍應當是同一的,這可以由《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和第一百一十二條的規定得以印證。所不同的是受理是人民法院起訴條件審查完結的標志,而立案是人民法院啟動再審程序的起點;其次來看民行檢察的司法實踐,《規則》對受理的條件和立案的條件作了不同的界定,考察立案的條件,除第四項規定之外都是一種法律上的擬制,比如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可能錯誤等等,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已。這就是說適用《規則》現有的規定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也就是對受理的案件並不必然導致立案,這給司法實踐中如何具體操作帶來了困難。這是因為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對任何一個申訴的民事、行政案件,在未經實體審查之前都是可能存在錯誤的,這是法律上的擬制。而當申訴案件進入受理階段以後,我們若未經立案審查如何能判斷案件的實體上不可能有錯誤呢?既然如此,《規則》把受理與立案的條件作不同的界定就沒有法理基礎和實踐基礎,那麼這種制度的設計是不是要重新選擇?
與人民檢察院必要的調查取證活動如何銜接
與最高人民檢察院此前的暫行規定相比,《規則》第四十五條將檢察人員出席抗訴再審法庭的任務變更為:宣讀抗訴書;發表出庭意見;發現庭審活動違法的,向再審法院提出建議。取消了檢察人員參與法庭調查活動的權力。這一規定的旨意是在於法庭調查活動是一個當事人舉證、質證、認證的過程,人民檢察院介入此過程有造成當事人訴訟地位不平等的嫌疑。同時這一過程是一個私法自治的過程,人民檢察院沒有理由作干預。應該說,就整體而言,這一規定是合理的。但是,試想如果人民檢察院依《規則》第十八條作了確有必要的調查或是人民檢察院在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中進行了必要的調查,此時人民檢察院若不參與法庭調查,其搜集的證據如何向法庭舉證,並經雙方當事人質證、認證?而《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未經公開質證、認證則不得作為定案依據,那麼人民檢察院享有必要條件下的調查權實際上就被第四十五條的規定給剝奪了。

著作權侵權案件處理原則有哪些

著作權侵權案件處理原則有哪些?著作權侵權行為應採用過錯原則 當你用美妙的音樂作為設計的背景音樂時,你也許不會想到,這種行為有可能會構成著作權侵權。發生著作權侵權案件,著作權侵權案件處理原則有哪些?著作權侵權案件處理原則有哪些著作權侵權案件根據著作權保護的特點,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分為以下幾步:1.對原告作品的分析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著作權的產生採取自動保護原則,即作品一經創作完成,著作權即告產生。因此,與專利、商標等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侵權認定不同,著作權侵權認定還涉及到權利的有效性問題。?一部擁有有效著作權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下述條件: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具備獨創性;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只要有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這樣,被告當然未侵權。如果原告作品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則該作品享受著作權法保護。2.對被控侵權作品及被告使用方式的分析對被控侵權作品的分析,可適用以下兩個標准:一是接觸,即接觸前一作品的機會;二是實質相似,即應受著作權保護部分實質相似。其中,後者是認定的重點。在認定原、被告的作品是否實質相似時,應將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與被告作品的相應部分進行對比,判定兩者是否實質相似。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在認定原、被告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方面也有過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在《末代皇帝的後半生》一書侵權糾紛案中,通過肯定被告作品的獨創性,即否定被告作品與原告作品間的實質性相似,從而判定被告未侵權。如果被告的行為屬於使用作品的行為,那麼,就需要對被告的使用方式進行分析。有關的知識產權法律對使用方式規定了不同的含義。如在專利法中指的是實施,即將某項專利運用於產業,按說明製造出相同的產品或者使用相同的方法;與之相對立,在著作權法中指的是復制,即以印刷、復印等方式將作品製成一份或者多份。當某一客體(如實用藝術品或外觀設計作品)受到專利法與著作權法的不同角度的保護時,尤其應注意區分實施與復制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使用方式構成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對於復制這種最普遍的使用作品的方式,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進行施工、生產工業品,不屬於著作權法所指的復制。由此可知,在我國,將平面作品以立體形式再現不構成對平面作品的侵權。

Ⅲ 瀆職侵權犯罪實刑判決率低的原因是什麼

您好!瀆職侵權案件判決率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急於求成案,追求辦案數量而忽視了案件質量,是造成瀆職侵權案件判決率低的因素之一。瀆職侵權犯罪案件與反貪污賄賂案件相比較,更不易被人們所了解、熟知,其案件線索發現難,查處更難。所以,有的辦案人員抓住一個線索,就不想放手,即使證據不很扎實,仍報有一絲幻想,先立案再說,再進一步獲取證據也不遲,無形中就形成了湊數案子,從而降低了案件質量,更談不上訴得出,判得了。
(二) 對固定、獲取證據的認識不到位,是案件質量不高、判決率低的主要原因。一些辦案人員存在案件只要立了,就能訴得出的錯誤思想,在辦案時效、案件效果上,就沒有了更高的要求,以至延誤了固定、獲取證據的最佳時機。還有的是只站在立得住的角度來考慮案件,而沒有站在起訴和出庭公訴的位置來考慮案件,從而影響了案件質量。鑒於對此類犯罪案件危害程度認識較輕,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的均為取保候審,這也不利於固定、核查案件。還有的是在辦理案件中,由於偵查部門和審查起訴部門對案件的適用法律、證據固定的出發點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會出現工作分歧,導致有些案件雖然最後起訴到法院,卻不能作出有罪判決。
(三)偵查部門、起訴部門以及審判部門對案件的定性處理認識不一致,甚至存在分歧,是導致案件判決率低的又一原因。鑒於瀆職侵權犯罪主體的特殊性,多數人容易把他們的行為往好的、輕的方面去認識和解釋。認為一些瀆職侵權案件是過失犯罪,甚至是工作失誤,行為人並沒有把錢財裝進腰包,或者認為行為人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是好心辦壞事,甚至是為地方或部門經濟發展考慮,這樣的行為是無可厚非的,更不能以犯罪論處,從思想上沒有重視或者認識到此種犯罪的嚴重性。再者,由於瀆職侵權犯罪的立法和司法解釋過於籠統,如「情節嚴重」、「重大損失」等有關規定過於籠統,在司法實踐上缺乏可操作性,容易造成意見分歧,認識不同,對案件處理上也存在差異。例如,2008年我們辦理的王某濫用職權案張某玩忽職守案,王、張兩人均在任輯毒隊隊長期間,為了單位的利益將多個販毒案中的嫌疑人「以罰代刑」,我們在立案時認為,其情節嚴重,而到公訴部門後認識分歧,認為情節一般,故而已過了追訴時效,最終以撤案而告終。但縱觀兩個涉毒案件我們仍認為是情節嚴重,潼關是毒品重災區,吸販毒人員一旦流入社會,後果是可想而知的,社會治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涉毒人員流入社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對多個販毒人員「以罰代刑」的行為,從情節上還認為是一般行為嗎?所以認識上的偏差,司法解釋的籠統是導致案件判決率低下的又一原因。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Ⅳ 派出所越權辦案,案件證據不足,派出所知道辦錯案了,就是懶著不撤案,我該怎麼辦

沒什麼用!我於於本本日月22號在常熟法院開庭,被告人是太倉公安局!

Ⅳ 公安機關在辦理行政案件過程中,經過調查後,證據不足,不足以對嫌疑人進行行政處罰的情況下,怎麼處理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四十六條對行政案件進行審核、審批時,應當審查下列內容:(一)違法嫌疑人的基本情況;(二)案件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三)案件定性是否准確;(四)適用法律、法規和規章是否正確;(五)辦案程序是否合法;(六)擬作出的處理決定是否適當。

第一百四十七條公安機關根據行政案件的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下列處理決定:

(一)確有違法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根據其情節和危害後果的輕重,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二)確有違法行為,但有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情形的,作出不予行政處罰決定;有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違禁品、管制器具的,應當予以追繳或者收繳;

(三)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行政處罰決定;

Ⅵ 著作權侵權案件怎樣處理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的權益。著作權是著作人所享有的權利,是受法律保護的,但是還有一些人沒有經過允許就使用,侵犯了他人的權益。那麼著作權侵權案件怎樣處理呢?著作權侵權案件怎樣處理根據著作權保護的特點,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分為以下幾步:1.對原告作品的分析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著作權的產生採取自動保護原則,即作品一經創作完成,著作權即告產生。因此,與專利、商標等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侵權認定不同,著作權侵權認定還涉及到權利的有效性問題。?一部擁有有效著作權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下述條件: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具備獨創性;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只要有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這樣,被告當然未侵權。如果原告作品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則該作品享受著作權法保護。2.對被控侵權作品及被告使用方式的分析對被控侵權作品的分析,可適用以下兩個標准:一是接觸,即接觸前一作品的機會;二是實質相似,即應受著作權保護部分實質相似。其中,後者是認定的重點。在認定原、被告的作品是否實質相似時,應將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與被告作品的相應部分進行對比,判定兩者是否實質相似。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在認定原、被告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方面也有過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在《末代皇帝的後半生》一書侵權糾紛案中,通過肯定被告作品的獨創性,即否定被告作品與原告作品間的實質性相似,從而判定被告未侵權。如果被告的行為屬於使用作品的行為,那麼,就需要對被告的使用方式進行分析。有關的知識產權法律對使用方式規定了不同的含義。如在專利法中指的是實施,即將某項專利運用於產業,按說明製造出相同的產品或者使用相同的方法;與之相對立,在著作權法中指的是復制,即以印刷、復印等方式將作品製成一份或者多份。當某一客體(如實用藝術品或外觀設計作品)受到專利法與著作權法的不同角度的保護時,尤其應注意區分實施與復制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使用方式構成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對於復制這種最普遍的使用作品的方式,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進行施工、生產工業品,不屬於著作權法所指的復制。由此可知,在我國,將平面作品以立體形式再現不構成對平面作品的侵權。

閱讀全文

與處理侵權案件辦案不足之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