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季羨林財產糾紛

季羨林財產糾紛

發布時間:2021-08-01 22:32:50

㈠ 盜季羨林遺產案,自信姐王如判幾年

無奈一代文豪。心裡在滴血,只是不敢言。

㈡ 季羨林遺產問題

核心提示:季羨林突然離世,去年因「藏品外流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他的遺產分配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北大保持沉默,兒子季承表示,父親並未留下遺言,但他確實寫過「全權委託兒子季承處理一切事務」的紙條。據悉,季羨林遺產包括他收藏的齊白石字畫、數百萬計稿費等。

武漢晚報7月14日報道 據廣州日報報道國學大師季羨林突然離世,去年因「藏品外流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他的遺產分配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如今老師辭世,又該由誰來繼承其「豐厚遺產」?北大保持沉默,稱現在先辦好季老後事。兒子季承表示,父親去的突然,並未留下遺言,也沒有寫過關於財產如何分配的遺囑。但他確實寫過「全權委託兒子季承處理一切事務」的紙條。

據稱弟子錢文忠曾分析過季老的藏品和財產大致分成這么五個部分「一、主要是1950年以前收藏的字畫,其中包括已故師母從山東帶到北京的字畫,這些字畫以齊白石為下限,數量很大,名家聚集,觸目皆是,若論價格,在今天是天文數字。這部分是有目錄的,主要是先生已故的第一任秘書、追隨先生半個世紀的李錚教授編訂,我幫過忙的,這是10年前的工作;二、其他珍藏版古籍、古墨、田黃、田白、白芙蓉、名人信札等,數量很大;三、歷年來,先生朋友贈送的字畫、藝術品,數量也很大,名家包括啟功、范增、歐陽中石等;四、先生本人寫的字、手稿,當然也有很高的價值;五、先生著作出版量很大,稿費數目也不小,當以百萬元計,還有朋友饋贈,先生本人不經手。」

季羨林先生收藏的白石老人作品多且精,有些是完全超出常人想像的,比如,季羨林先生就藏有白石老人的整開巨幅豹子。偶一掛出,精彩流淌,滿屋生輝,觀者無不目瞪口呆,不敢發一詞。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季羨林先生的藏品,幾乎可以印製一部中國明清字畫史的精品圖錄。 (本文來源:武漢晚報

㈢ 季羨林在十年動亂時期發生了什麼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准》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人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余種、8OO余冊,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土地是多麼美麗。如哥廷根,「素以風景秀麗聞名全德。東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綠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綠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綠如春……蒼蠅、蚊子成了稀有動物。跳蚤、臭蟲更是聞所未聞。街道潔凈得邪性,你躺在馬路上打滾,決不會沾上任何一點塵土……」。想一想,我國現在的"衛生城市",有哪一個能夠做到這樣。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學術氛圍是多麼濃厚。季老的老師們,如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這些人個個治學嚴謹、一絲不苟。「他們的學風都是異常地認真、細致、謹嚴。他們寫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討論,然後才發表」。季老選擇的梵文課程,只有他一個學生,可是老師仍然認真嚴肅地講課。在二戰大轟炸中,季老還看到德國飛機製造之父、流體力學權威普蘭特爾教授,居然在炮火彌漫中仔細觀察一段短牆,在研究炸彈爆炸引起的氣流是怎樣摧毀短牆的,聽到他在自言自語,「這真是難得的機會!我的流體力學試驗室里無論如何也裝配不起來的。」還有個地球物理學教授,當飛機轟炸,人們都往地下室跑的時候,他卻急不可待從樓下往樓上跑,要觀察實驗室里無法看到的「全城震聲沖天,動地山搖」的景象。德國學者們這種忠於科學、願為科學而捨命的精神,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大學自由也是多麼令人神往。「德國大學是絕對自由的。只要中學畢業,就可以願意入哪個大學,就入哪個,不懂什麼叫入學考試。入學以後,願意入哪個系,就入哪個;願意改系,隨時可改;願意選多少課,選什麼課,悉聽尊便;學文科的可以選醫學、神學的課;也可以只選一門課,或者選十門八門。上課時,願意上就上,不願意上就走;遲到早退,完全自由。從來沒有課堂考試」。「在德國,是教授說了算,什麼院長、校長、部長都無權干預教授的決定。如果一個學生不想做論文,絕沒有人強迫他。只要自己有錢,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 如此的自由而又實事求是的學術生活,怎不令人神而往之。不過,德國大學的自由,並不是意味著可以輕易混文憑。有個女學生的論文,被教授當面摔到地上;讀書很用功的章用,也因為論文通不過而多讀了幾年。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人民是多麼勤勞、善良、純朴和正直。季老的老師們個個都對他和藹可愛,老教授們對他可以說是視如己出般愛護。他的女房東歐朴爾太太,則是對他關懷備至,象自己的母親一樣。她每天給他准備晚飯,給他打掃房間、洗衣服、洗床單、准備洗澡水、擦皮鞋、鋪疊被子。他在生活方面的所有需要,她一手包下來了。季老寫到的「邁耶的一家」中,很長一段時間,伊姆加德小姐幫他為博士論文打字,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在「表的喜劇」里,從那位修表的老頭和他的太太身上,更可見德國人民的正直和善良。
季羨林先生從1935年到1945年留學德國,在哥廷根大學演習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他在《留德十年》一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憶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艱辛學習和生活經歷,見證了納粹從猖獗到覆滅的過程。
我初到德國的時候,供應十足充裕,要什麼有什麼,根本不知飢餓為何物。但是,法西斯頭子侵略成性,他們早就揚言:「要大炮,不要奶油。」大概從1937年開始,逐漸實行了食品配給制度。最初限量的就是奶油,以後接著是肉類,最後是麵包和土豆。到了1939年,希特勒悍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的腰帶就一緊再緊了。口號得到了完滿實現。
我們中國人本來吃肉不多,我們所謂「主食」實際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黃油從前我們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國人開始沉不住氣的時候,我還優哉游哉,處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麵包和土豆限量供應的時候,我才感到有點不妙了。麵包少且不說,實質更可怕。完全不知道裡面摻了什麼東西。有人說是魚粉,無從否認或證實。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製造氣體。
時間到了1945年春末,戰局急轉直下。德國方面已經談不到什麼抵抗,只有招架之功,連還手之力也沒有了。一天24小時,都是警報期。但是,從表面上看起來,老百姓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們還是相當沉著的,只是顯然有點麻木。

㈣ 季羨林遺產失竊案

2009年12月16日中午,海淀區燕園派出所接到季羨林之子季承110報警:稱北大朗潤園13號公寓原季羨林先生住所被盜,季羨林先生生前大量藏書和文物失竊。其中,有明確數目的線裝書就有4351冊,此外還有嘉慶殿本全唐文4大箱和全套二十四史,丟失書籍總數將近5000冊。警方很快鎖定嫌疑人為方咸如和王如,其中方咸如原為北大保安,10多年前被季羨林前秘書李玉潔推薦成為季羨林在朗潤園家中的管家,季承與季羨林冰釋前嫌後,方咸如被季承解僱;王如則是季羨林前秘書李玉潔的乾女兒。

案件偵破後,由於出現了此事界定為盜竊還是因糾紛引起的財物流失以及被盜物品該如何定價?偵查機關內部出現分歧,所以案發後大約一年的時間,公安機關和檢察院對季羨林遺產被盜案一直三緘其口,使該案顯得異常神秘。

今年3月從獨家渠道獲悉,此前一直由海淀警方負責偵查海淀檢察院批准逮捕的方咸如和王如,升級由市檢一分院訴至北京市一中院。起訴書指控方咸如在王如的唆使之下,於2009年12月15日20時許採用破窗入室的方式進入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朗潤園13號公寓201號季羨林故居內,秘密竊取各種書籍、塑像等大量物品(經鑒定價值共計人民幣3339195元)。後王如在得知被害人報案後,又夥同方咸如將所盜財物轉移至他處藏匿。

王如、方咸如作案後被查獲歸案,被盜物品已追回並發還。

㈤ 季羨林的待遇非常不公平!

黨的利益高於一切既官高於民,亘古不變

㈥ 怎樣看待季羨林之子狀告北大歸還季老的書籍、作品

說點自己的看法,感覺這場官司季老先生的兒子是絕對不會贏,雖然有理有據,可是北大的聲譽不容有損啊。

㈦ 季羨林的財產問題

暫時沒有結果

被繼承人的財產存在爭議。

㈧ 季羨林和兒子的矛盾

季羨林和兒子的矛盾
12月17日上午,陽光溫暖明亮。在位於中關村的李政道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在此兼職的73歲的季承准備開始工作。這位國學大師季羨林的獨子頭發已白,但看上去依然矍鑠健朗,說話清晰,思維敏捷。
辦公室正面的牆上,掛著季羨林的親筆「和諧」字幅,但是近來,季承卻陷入了一種並不很和諧的局面。因「季羨林字畫被盜」事件,季承成為媒體矚目的人物,其與父親季羨林的關系也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說他「13年父子不相見」。 作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自小卻很少得到父親的教誨,父子關系一向冷淡,並曾被父親「趕出家門」。當他質疑季羨林書畫捐贈的合法性時,被認為是覬覦繼承財產。 5個月前,年過古稀的季承老來得子,在經歷過眾多事情後他知道,親情遠勝恩怨是非。 「某些人」阻撓父子相見 在輿論看來,季承成了悲劇性人物,因受阻撓,13年未能見到父親。北大也因此成為網路輿論的眾矢之的。 但在季承看來,所謂「13年父子未見」,沒有媒體說的那麼誇張。季承極為認真地說,在這件事上,阻撓他們父子相見的只是「某些人」。這些人可能和北大有一定關系,但並不能代表北大。只能說,北大有一定責任。「總的來說,北大對季老照顧得很好啦。」 季承表示,從1995年起,他與父親有一段時間不來往,冷靜下來後,父子都有願望解決分歧。在2002年季老住進301醫院前,他想見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後,他再想見季老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但是,季承不想具體說出其中的原委。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季老委託北大將季承拒之門外。據媒體報道,北大相關人士稱,季老無論是住院前還是住院後,對見誰不見誰都有著絕對的自主權。至於13年父子未見另有隱情,2003年3月,季羨林曾親筆給當時北大外國語學院領導吳新英去信稱不願意見季承。信中稱:「季延宗(季承)此次來301醫院完全另有用心……反正我決不見他。我見誰不見誰的權利總還有吧。」 季承手裡有這封信的復印件。但季承認為他們的工作應該是做撮合,而不是這樣簡單地把信給他就不管了。而且,季承並不相信這是季老的真實意思。「這封信是怎麼寫出來的,又有故事。」季承說。 在張衡舉報「季羨林藏品被盜」後,季承幾次到北大找過校領導,並寫了書面信函。女兒季清也在11月份回到國內,也和季承一起到過北大找校領導,並在網上發表了兩封致北大校領導的公開信。 對於外界質疑「季承的動力是想要回季老的財產」。季承的回應是:「不能叫做動力,本來的意圖是,季先生的捐贈是不合法的,因此,捐贈是無效的。我們,包括我的子女都認為,這些財產都是季家的。捐贈,我們也不反對,但是要合理合法。即便我們把財產要回來,今後如何處置這些財產,有一個方向仍然是捐贈。」 季承說:「沒有別的路可走的情況下,只能進入司法途徑,現在正在准備。但是,在進入司法程序之前,我們希望和北大領導有一個理智的接觸和溝通。從司法角度來講,還有一個方式調解。」 現在,季承每天去一到兩次301醫院,看望父親,送些東西。如今有了陪住證,進出很方便。他也常帶著妻子與小孩去,妻子和公公也很熟。季承還給記者看季老抱著孫子的照片。從照片上看得出,季老精神很好,神采奕奕。季承老來得子,而將屆百歲的季老再抱孫子,一家人興高采烈,幸福溢於言表。 陌生的父親 上月7日,季承見到已經97歲的父親了。他早早起來,囑咐妻子做了「卷糊餅」和「十香菜」。這是父親最愛吃的家鄉菜。妻子非常了解公公的口味,飯菜做得很可口。 在301醫院的病房裡,一見到父親,季承就跪了下來,淚水濕襟。父子間隔13年,一對都到了耄耋之年的父子終於再次相認、相見,令人唏噓。季承說,見到父親後,過往的事端歷歷湧上心頭,父子之間的矛盾,也被相見的歡樂消融了。 在他的印象中,與父親首次見面是在1946年,那年他剛11歲,季承從廣播電台里知道父親要回國了。他出生不到3個月,父親就去了德國留學。11年來,他和母親以及祖母,只知道季羨林留學德國,杳無音信,身處「二戰」的中心,生死不明。當季羨林一行六位留學生到達越南西貢時,廣播里又在播,全家人才放下心來。 過去只在照片上看到的父親,如今一下子來到面前。這對11歲的季承來說,有點不適應,他對留洋歸來的季羨林「很陌生」。父親給他和姐姐帶了禮物,每個人一支鋼筆,當時這還是稀罕物件,叫「金筆」,他感到「很新鮮」。 季承還沒來得及與父親熟悉起來,季羨林就回北京到北大教書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濟南的家。 1952年季承到北京來到俄文專修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念書後,與父親的見面機會才多了一些。但是,17歲的季承並沒有和父親住在一起,而是住校。在這個內心萌動的年齡,他內心的想法和情感,不太會對父親說。季羨林也疏於對季承進行指導和關心。 學了3年俄語,季承1955年畢業後,被分配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做翻譯。翻譯沒做多久,遭遇中蘇關系破裂,學的俄語也沒了用處。 從1957年後,季承工作轉行做了科研管理工作,一直到1995年,以科研處處長的身份退休。1984—1995年年間,季承也干過10年的公司,主要工作是和平利用原子能。這為他在單位贏得了「能幹」的聲譽。 父子倆的單位同在中關村,雖然見面多了起來,但這並沒讓季承和父親變得有所親近。「與父親熟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季承說。 真正有了一些融合,是季承1959年結婚,以及母親和祖母來到北京,所帶來的家庭變化。 1962年,母親和祖母搬到了北京。在季承的記憶中,這一段時期是他的家庭「最美好的時光」。一家人經常相聚,其樂融融。他在這一年和第二年,也有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不幸的是,「文革」中季羨林被批鬥關進了「牛棚」。季承不敢去見面,父子關系又一度有了疏離感。 導火索是小保姆? 季承面對外界時,常用「季先生」來稱呼父親。這不僅是表面的疏離,也是內心情感上的疙瘩。季承承認,雖然父子關系「表面上很好」,但的確存在「不和諧」的地方。一方面是由於從小長時間的分離造成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與父母在那個時代下不理想的婚姻有關。 1929年,18歲的季羨林尊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了婚。季羨林在當時處境下無力反對這一樁包辦婚姻。季羨林的妻子叫彭德華,濟南人,比季羨林大四歲,只念過小學。婚後,l933年他們先有了女兒,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兒子延宗,即是季承。 這樁婚姻,既無愛情可言,又由於文化差異懸殊,缺少共同語言,讓季羨林從一開始感受的就不是歡樂,而是痛苦。 在季羨林眼中,彭德華是一位賢妻良母,她對季羨林關懷備至,對子女也做到了慈母應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季羨林維持了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樂與祥和。彭德華於1994年去世。陷入悲痛的季羨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麼『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 對於父母的婚姻對他們父子關系究竟產生了何種影響,季承並未言及。1995年,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並最終決裂。外界傳言,是由於他和保姆關系曖昧,為季老所不容。季承解釋是,是由於別的原因,而不是因為與保姆的關系。 「作為一般的人情世故,外界的猜測符合邏輯,但不符合事實。絕對不像外界那樣想的,我找了一個很小的媳婦,季老就覺得生活作風不好,把我攆走了。但我們兩個人的結合,非常正常。」季承說。對於家庭中的事務,季承不願意再提及。他一再強調,親情勝過任何是非,父子相見,過去的事情,都煙消雲散了。 退休後的季承,並沒有賦閑。從1995年到現在,一直在李政道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工作。兒子與女兒如今都在美國,兒子是一個工程師,有一兒一女。女兒是做文秘工作,有兩個女兒。他們會偶爾回國來看看他們。 2004年,季承和原來的妻子離婚。同年,季承與曾經照顧季老、小自己將近40歲的保姆結婚。今年,老來得子,是一個小男孩兒,現已5個月大。 (來源:時代周報 記者 韓洪剛 發自北京)

㈨ 季羨林之子告北大一審敗訴 季老之物究竟該歸誰

16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中院認為季承作為受託人無權撤銷捐贈協議,該捐贈屬於公益性質的捐贈,即便季羨林先生本人都不能撤銷。法院據此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綜合新華社、《法制晚報》、央廣、《新華每日電訊》、騰訊等——————

㈩ 季羨林財產問題的評說,要三百字以上的,急用,急用,作業題

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外罕見。除了學術研究,季先生還是國內外公認的散文大家,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還付出大量精力擔任行政職務、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主持多個重要的學術團體。季先生曾任北大東語系系主任長達40年,為我國亞非非通用語種的教學和科研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的東方學、敦煌學、比較文學、佛教研究、中外關系史研究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貢獻卓越。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構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季羨林財產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