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抑鬱症人是否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抑鬱症屬於精神障礙性疾病,病人患病期間是否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通過鑒定才能認定,如果有證據證明他當時精神正常,那麼就不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如果因受抑鬱症影響,對於自身行為及後果並不具備相應的預見能力,則就是。
㈡ 患精神抑鬱症是否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不是,法律規定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智力發育不成熟或者精神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不能認清自己的行為後果。如果讓其實施行為,則可能既不利於行為人自身利益的保護,也會損害他人的利益。
因此,這種情況下的民事主體實施行為的范圍受到限制,只能親自實施與自己智力、精神狀況相適應的行為,並承擔相應的行為後果。超出自己智力、精神狀況的行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第十七條至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兩種情況:
1、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第19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特殊情況:第18條第2款規定「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第22條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成年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與撤銷:
成年人的限制行為能力由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這里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2)抑鬱症人民事糾紛擴展閱讀
制定法理
界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主要標準是年齡和精神狀況,因為一個人的年齡與他的智力發育程度和精神發育是否健全有直接聯系。一般來說,各個國家的未成年人的發育成熟年齡上基本相同,未必有什麼差距,但是 各個國家的民法仍然按不同的年齡來劃分成年人與未成年人。
這是跟各國的歷史傳統、宗教信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相聯系的。就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而言,大多數國家界定為18周歲以下,也有的國家規定為20或21周歲以下。
從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可以看出,自然人的行為能力是其獨立做有效之法律行為的資格,這種資格的取得,主要是由自然人的認知能力決定的,而年齡是自然人獲得認知能力的最基本條件。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屬於心智健全,主要依據自然人的認知能力來判斷。這一標准主要是針對未成年人而設定的。意思能力是指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理解並能預見其後果的精神能力,意思能力是確認和劃分民事行為能力的基礎,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取決於其意思能力的狀況。
自然人能否合理地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是判斷其是否心智健康的關鍵。如果他在行為的那一刻不能理解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即使其行為是適當並公平的,而且即使對方也沒有理由認為他精神上有什麼障礙,那麼他的行為也是依法可以撤銷的。
自然人意思能力的有無、高低,主要受自然人的生理條件的影響。如年齡、智力發育程度和精神狀態這些先天或應然的生理條件,對自然人的意思能力的水平產生直接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㈢ 抑鬱症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人嗎
不是。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第十七條至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包括8 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首先這里的抑鬱症病人是按照成年人來算,如果是未成年人那麼是因為他是未成人的原因而不是抑鬱症。國家規定的限制民事人是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抑鬱症只是一種情緒疾病,當事者對於自己的行為很清楚,甚至造成的後果也很清楚,所以抑鬱症病人不是限制民事行為人。
㈣ 民事糾紛,鑒定為混合性焦慮抑鬱症怎麼處理打人者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傷的太嚴重,經派出所的話最多屬於民事糾紛,估計會有經濟損失,但是如果是很嚴重的話,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因為抑鬱症的病人,頭腦是清醒的。知道什麼是犯罪的。所以雖然得了嚴重的抑鬱症,但是還是不要觸犯法律,以免造成法律的制裁!
㈤ 問個問題,抑鬱症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嗎
抑鬱症屬於神經症,還不是精神病,神經症患者有行為能力,或部分行為能力。
而精神病患者,他清醒的時候,也有部分行為能力的。
當然了,親友們對患者,還是要多關心,多幫助,管理好他們的生活。包括引導患者積極治療、調理,適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感興趣的事情,等等。
㈥ 民事糾紛中一方是抑鬱症怎麼處理
民事糾紛中一方是抑鬱症時要把情緒垃圾要及時清理,明確診斷為抑鬱症後要積極就醫治療。
說起抑鬱,一般的人都以為處在抑鬱狀態的人情緒是低落的,心境是惡劣的,想法是消極的,行為是退縮的。但有一種情緒和行為現象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這就是激怒。所謂的激怒,就是很容易因一些不足掛齒的小事而大發雷霆。
很多患有抑鬱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覺得自己的無名火特別大,常常為了一些小事卻發了很大的脾氣,不僅是情緒激動、態度暴躁,甚至會做出失控的行為,如打罵別人,砸壞物品和傢具等。醫生指出,一般來說,抑鬱患者在事後都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脾氣太過分,也很想改變這種激怒的狀態,但事實上如果抑鬱沒有根本好轉,激怒的狀態也難以消除。
當出現抑鬱的時候一定要調理好自己的心態,不要盲目的去發無名的火,這樣就很容易傷害自己的身心,學會自我調理好心理問題,這樣才會讓抑鬱遠離自己,進而就不會產生抑鬱後的無名火出現,盡量通過家人的幫助下緩解情緒,也可以去咨詢心理醫生,積極面對。
㈦ 抑鬱症患者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在觸犯「憲法」的情況下,單純的抑鬱症是完全民事行為人,但大部分的抑鬱患者會同時伴有精神分裂,強迫症等精神病,在這種情況下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我國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應當滿足下列兩個條件:
(1)18周歲以上。18周歲是我國公民成年的界限。對於16周歲以上而不滿18周歲,但是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公民,法律將之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意見》第2條還對「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認定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精神狀況健康正常。公民能夠正確理解法律規范和社會生活共同規則,理智地實施民事行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理智地從事行為的人,即使18周歲以上,也不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㈧ 民事糾紛被氣,嚇成抑鬱症法院支持嗎
法律支持當事人訴訟請求的理由,必須是當事人有充足的事實依據以及法律依據
在事實依據方面,我個人認為,當事人很難證明
民事糾紛的爭吵,與自身的抑鬱症存在因果關系
簡單的講,也就是很難證明自己的抑鬱症是與對方爭吵所導致的
所以,我建議放棄這個希望不大的想法
㈨ 抑鬱症患者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我國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應當滿足下列兩個條件:
(1)18周歲以上。18周歲是我國公民成年的界限。對於16周歲以上而不滿18周歲,但是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公民,法律將之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意見》第2條還對「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認定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精神狀況健康正常。公民能夠正確理解法律規范和社會生活共同規則,理智地實施民事行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理智地從事行為的人,即使18周歲以上,也不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刑法》第十八條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即使是精神病人,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先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其患有精神病,才不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因此,單純的抑鬱症不屬於精神病,單純的抑鬱症患者犯罪應該負全部刑事責任責任。如果有並發的其他精神病的話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