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子合同糾紛案
北京法院應作出判決,北京公司勝訴,無須賠償紐約公司的利益損失.法院判決北京公司勝訴的依據是,紐約公司的承諾(即其「還盤」)被北京公司職員從其電腦中檢索到時,已經超過了北京公司要約規定的承諾期限,其「承諾」未生效,雙方之間的買賣合同並不成立,北京公司無須承擔違約責任.
電子合同要約必須規定承諾期
要約又稱「發價」或「發盤」,是一方當事人以締結合同為目的向對方作出的意思表示.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14條的規定,凡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訂立合同的建議,如果其內容十分確定並且表明要約人在其要約一旦得到接受時就受其約束的意思,即構成要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稱「合同法」)第16條及《公約》第15條均規定:要約於抵達受要約人時生效.通常情況下,要約都具體規定一個有效期,作為對方表示接受的時間限制,超過要約規定的時限,要約人就不受約束.
承諾又叫「還盤」,是受要約人對要約表示無條件接受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23條及《公約》第18條規定,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否則承諾不能生效.當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
在本案中,紐約公司與北京公司之間的爭議焦點,在於承諾是否超過了一個星期.紐約公司認為,北京公司的要約於紐約時間5月31日晚上9時許(北京時間與紐約夏時制時間的時間差為12個小時)到達其公司的電子郵箱,紐約公司於6月7日晚上8時許發出其承諾,並於6月8日上午8時22分抵達北京公司的電子郵箱,該公司的承諾是在要約規定的一個星期的承諾期限內作出的,而且也在承諾期限內抵達了要約人,雙方之間的合同已告成立.北京公司未按合同行事,將合同所涉貨物出售給他人的行為已構成違約,應當向其承擔違約責任.
北京公司則認為,雖然紐約公司於6月7日晚上8時許發出其承諾,並於6月8日上午8時22分抵達北京公司的電子郵箱,時間並未超過要約規定的承諾期限,但紐約公司的承諾並不是按北京公司發出要約使用的電子郵箱地址回郵的,而是發送到了北京公司的另外一個並不經常使用的郵箱,到北京公司檢索到該郵件時,已經是北京時間6月9日上午11時許,距離其發出要約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一個星期,因此,紐約公司的承諾並不生效,雙方之間的合同關系沒有成立.
對於北京公司的上述觀點,紐約公司反駁稱,不論是國際條約還是中國的《合同法》,都規定了網路商務合同以「收到生效」為原則來判斷承諾生效的時間.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於1996年訂立的《電子商務示範法》(以下稱「示範法」)第15條對此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數據電文的收到時間按下述辦法確定,……(b)如收件人未指定某一信息系統,則以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一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因此,其作出的承諾生效的時間應按該承諾抵達北京公司電子郵箱的時間即6月8日上午8時22分計算,而不應當按北京公司檢索到該郵件的時間來計算.
北京公司則採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援引了「示範法」的同一條款來抗辯,只是引述的是該條款的不同部分:「數據電文的收到時間按下述辦法確定,(a)如收件人接收數據電文而指定了某一信息系統,以數據電文進入該指定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或如數據電文發給收件人的一個信息系統但不是指定的信息系統,則以收件人檢索到該數據電文的時間為收到時間.」北京公司認為,既然其已經使用了一個特定的電子郵箱發出要約,就應當認為其已向紐約公司指定了一個特定的信息系統作為後者回郵的地址,但紐約公司沒有使用該指定的系統,則其承諾生效的時間應當按照承諾被檢索到的時間來確定.
最終,北京公司的觀點獲得了法院的採納,紐約公司被判敗訴.
我們可以做出一些經驗的總結:
首先,北京公司在本案中獲得勝利的關鍵,是其在發出要約時給對方承諾設定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限制,如果沒有這個限制,北京公司恐怕在平時也都難於找到理由為自己開脫,一旦遇到國際價格波動有利於對方時,更可能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可見在對外發盤時,按常規給對方規定一個承諾時間,並非多此一舉,而是生意人自我保護的一個堅強盾牌.
其次,從紐約公司方面來說,就因為一個小小的疏忽,換來了個「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慘痛教訓,如果熟悉國際的相關規則,恐怕也就不會貿然用另外一個郵箱來跟對方聯系了.國際貿易涉及到的各項規則多如牛毛,在實務操作中多咨詢專業人士的意見,顯得尤為重要.
⑵ 網路購物合同糾紛可以傳統訴訟途徑提起訴訟嗎
杭州互聯網復法院沒有受理制案件的話,可以重新起訴。建議了解該法院有關規程介紹。
訴訟規程 https://www.netcourt.gov.cn/portal/main/domain/lassen.htm#lassen/litigationDocuments
⑶ 網路公司與我的合同糾紛
你可以向當地工商部門投訴。
⑷ 現在都在用電子合同,出現糾紛網路仲裁靠譜嗎有沒有案例
網路仲裁相當靠譜的,具體的信息我給你找了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仲裁的前提是存在仲裁協議,網路仲裁系統重在解決互聯網金融合同糾紛。互聯網金融平台在制定電子合同範本、平台服務協議範本的時候,約定向某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的條款即被預先植入。當用戶點擊同意時,即確認了該爭議解決方式。
具體原因如下:
一、網路仲裁受法律認可
《仲裁法》第十六條規定:仲裁協議包括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糾紛發生後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司法解釋》第一條規定:仲裁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其他書面形式」的仲裁協議,包括以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形式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由此可見,網路仲裁受到法律認可,具有法律效力。
《電子簽名法》規定:當事人可以選擇使用符合其約定的可靠條件的電子簽名,可靠的電子簽名具有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當事人約定使用電子簽名的文書,不得因其採用電子簽名而否定其法律效力。因此,如果一份仲裁協議符合法律規定的電子形式,並且簽名符合法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可靠的電子簽名的條件,那麼這份仲裁協議就與傳統仲裁中的書面仲裁協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這為網路仲裁後續程序的推進提供了可靠的效力基礎。
二、案例:11天出裁決書!網路仲裁讓老賴無處遁形
2017年8月20日,錢某作為出借人,通過浙江某一家互聯網金融平台向作為借款人的李某出借了500元,並以電子簽名的方式簽署了借款協議,協議約定借款期限為一個月。
同年9月20日,李某未如約償還借款,隨後錢某按照協議約定向廣州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李某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
2017年10月16日,廣仲受理了錢某的仲裁申請,並通過網路仲裁的方式,於2017年10月27日作出《裁決書》,裁決李某向錢某償還借款本金500元及按年利率24%支付利息。
通過法大大和廣仲聯合推出的網路仲裁服務系統,錢某僅用了11天,便得到了以往可能要半年甚至更久才能獲取的結果。
⑸ 合同糾紛的典型案例
今年1月19日凌晨4時許,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女教授歐陽潔跳樓身亡。歐陽潔生前曾與中山大學翻譯學院副院長、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東風簽訂一份翻譯合作協議,由王東風所在的翻譯研究中心為歐陽潔的3本管理學著作進行翻譯。歐陽潔父母認為,女兒的死,和女兒與王東風的合同糾紛有間接關系。就這份翻譯合同,歐陽潔的父親歐陽周向天河法院起訴王東風違約,要求王東風支付違約金26萬元。昨日,此案在天河法院開庭。王東風稱:他嚴格執行了翻譯合同,歐陽潔的死與他無關。
2006年3月8日,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歐陽潔與中山大學翻譯學院副院長王東風以及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簽訂三方翻譯合作協議,約定由王東風翻譯歐陽潔的3本管理學著作(《決策管理――理論、方法、技巧與應用》、《國際管理挑戰賽賽前必讀》、《市場預測與決策分析方法》),3本書合計126萬字。該協議內容十分簡單,未就翻譯質量作出具體約定。僅約定歐陽潔需要支付給王東風3筆費用,合計30萬元。
歐陽周提出,雖然合同中沒有具體約定3本書的翻譯要達到什麼水平,但王東風組織了一批學生翻譯,導致翻譯出的文稿質量不合格,被皮爾遜公司退回。
歐陽周認為,在合同沒有具體約定翻譯質量的情況下,應當參照行業標准。王東風所在的翻譯研究中心只是一個研究機構,不是營利性機構,沒有資質去為管理學專業著作進行翻譯。「如果歐陽潔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那麼王東風作為專業人士犯了更大的錯誤。」在沒有資質的前提下,王還組織沒有翻譯資格的學生對該書進行翻譯,直接導致翻譯質量不合格,書稿被退回。此後,歐陽潔為了讓書稿達到出版標准,又出資讓他人翻譯書稿,給她經濟上帶來很大困擾,回老家借錢時曾在家人面前痛哭。
王東風的律師提出,翻譯質量並無問題,而是歐陽潔一直都有資金問題的困擾,到譯稿已經完成時歐陽潔都未能全額付款,至今仍有4萬元未付,如果說違約也是歐陽潔違約。歐陽潔也知道不是由王東風本人翻譯,有一批學生在翻譯書稿。協議並未說明要由王東風本人翻譯。
年過70的歐陽周和陶琪參加了長達3個小時的庭審。陶琪向記者表示,打這個官司並不是為了錢,而是要討個公道。法庭建議雙方調解,王東風的律師表示,如果要補償願意補償1.5萬元,對此,歐陽周表示,如果補償數額太低他不會接受。
⑹ 網路合同買賣糾紛案對方採取財產保全凍結銀行卡如果不去理會會怎麼辦
對方採取對你進行財產保全,說明你合同違約了,未付款或者有欠款。不去理會,法庭會從凍結的銀行卡里中扣取你的欠款、違約金。
⑺ 網路合同糾紛, 賣家在杭州,我在上海
看你們當時合同有沒有約定上家有配合你們認證及使用他們材料的義務,如果有約定,他們不配合履行,可追究他們違約責任並賠償因此產生的損失。
⑻ 合同糾紛 案例分析
食品廠超過一周回復,要約人沒有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遲延的承諾應視為專新要約,商場屬對此要約沒有承諾。
三天後,食品廠又向商場發出要約,只是同意交貨時間的安排,雙方對主要條款(價格)沒有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沒有成立。
如何處理,雙方協商;協商不成,由食品廠獨自承擔責任。
⑼ 網路服務合同糾紛案辯論賽反方的法理依據(就是證明劉某可以不支付給易趣網這些費用)詳細的加分
現實的法律對於網路服務合同的成立確實難以提供有效的適用。
那麼不付費的法理有:
1.網上虛擬身份是否具有簽約能力。具體到這個案子中,即Jaliseng是否具有承諾的民事能力。注意,在這個案子中,與易趣網簽訂《服務協議》的合同當事方是Jaliseng而非劉某,反方需要將兩者嚴格的區分開來。當然對方會盡量的將Jaliseng與劉某等同起來,會舉出以網路虛擬身份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等等。
至於為什麼要嚴格區分,因為通過對合理行為的推定,網路服務合同的成立如果是以該種確認書形式簽訂的,必須是以實名簽訂的,試問在現實中,誰簽合同會簽上除姓名以外的其他稱號呢。劉某以Jaliseng的虛擬身份確認協議,劉某並沒有賦予Jaliseng以民事能力,因此Jaliseng是沒有承諾能力的。因此這份合同並沒有成立。
2.仔細的看這個案子,原告的訴訟請求是有問題的。在第一點的基礎上(網路服務合同的成立應是實名),原告不應該就合同請求支付費用,而應該就不當得利請求劉某支付。但是....你想像下網路的特殊性...你能想像到么?因此在網路上提供網路服務應確定較高的准入門檻(比如實名、先付款),不然不允許請求不當得利的返還。
⑽ 合同糾紛案例
1.甲可以不付款,因為合同對甲履行時間的約定有效,甲有權按合同約定履行。2.甲,所有內權自交付時轉移容,乙交付承運人即視為完成交付。3.丙,購買運輸途中貨物的,滅失風險由購買人承擔。4.不當得利,應當返還。5.不能,已過檢驗期未提出異議的,視為接受對方履行。6.乙,丙。可向生產者或銷售者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