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是一名派出所警察,遭到群眾投訴時,怎麼辦
總的原則: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投訴是一種人民群眾關注和監督公安工作的方式,我們在理性看待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如何去化解和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
一、過硬的業務素質是前提
新時期經常面臨一些新問題、新困惑,導致在工作中產生被動局面,甚至不敢執法、不會執法。過硬的業務素質,在日常執法中更多的是表現在語言功力,即「說得過、講得清、解得開」,面對群眾的疑惑和質疑,以過硬的素質和口才予以化解。為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業務知識學習,熟練掌握法律條文,嚴格依照法定程序執行。同時,認真分析研究一些典型案例,多總結和借鑒他人的成功之處,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業務素養和強化執法技能。只有做到業務精通、執法嚴謹,在面對執法中遇到的新問題時才不至於束手無策或被群眾誤解。
二、文明的執法方式是關鍵
基層民警被投訴往往不是業務素質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源於群眾對民警的執法方式和態度有看法。我們在執法時,更應當言行規范、形象良好、語言平和、禮貌為先,則可以較好地化解雙方對立的情緒。在執法時既要做到公平正義,也要耐心聽取和尊重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避免激化矛盾。在堅持文明執法的同時,還要注重以道德教化和人性感化為主要手段,多設身處地替當事人著想,幫助他們深刻反省、改過自新。要把依法懲戒與道德教化、人性感化有機結合的執法理念和執法方法體現在執法過程中,把剛性的懲戒處罰同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感化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法律的公正平等,同時又能夠切斷犯罪鏈條,使公民自覺守法,促進社會的和諧平安。
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基礎
心理素質培養應當是素質強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注重對一線民警綜合技能、專業技能培訓的同時,更應強化忍耐、剋制、應變和承受等心理能力的培養。當正常的執法執勤工作遭遇群眾不理解、不配合時,少數群眾採取謾罵、詰難、污辱、誣蔑、推搡等極端行為時,往往給民警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和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民警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各級公安機關要注意通過思想教育,培養民警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不斷拓寬民警知識面、提升執法策略和技能,同時又要為民警減壓創造客觀條件,形成和諧的工作氛圍,避免帶著不良情緒上崗。而民警個人則應注意時時處處保持冷靜、理智,做到「遇詰而不失言、遇難而不失容、遇刁而不失措、遇辱而不失態」。
四、必要的取證設備是保障
近年來,個別不法分子利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漏洞和不足,肆意侵害民警的正當執法權益,導致一線執勤民警受辱、受侵害、受投訴的事件時有發生。面對民警正當執法活動中受侵害取證難,尤其是侮辱、謾罵、威脅等案件取證難、處理難、維權難的狀況,應該充分發揮科技裝備的作用,如在城市街(路)面、固定執法崗亭和執勤場所設置監控系統、為每位一線民警配置數碼相機、現場執法音像記錄議、錄音筆等,充分發揮這些裝備「實時監控、保存證據」等功能,為後續的查處和維權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佐證。
2. 人民警察辱罵人民群眾如何處理
只要有真是確鑿音視頻證據,一告一個准。毫無疑問,但凡引起社會關注、卻問題切實影響惡劣嚴重的,必遭查處!
3. 派出所民警如何應對群眾的無理訴求
解釋,勸說,並且明確拒絕。
不能激化矛盾,也不能遷就無理訴求。
4. 一般民事糾紛,警察都是怎麼處理的
財產類民事糾紛公安一般不予受理,如出現因民事糾紛產生斗毆版等情節,公安局應對權糾紛中的肇事方或過錯方視情節給予相應的治安處罰:凡持械傷人或故意損壞財物者,應視情必須給予治安拘留或治安罰款的處罰;糾紛雙方均有錯且又均符合治安處罰條件的,必須視情分別給予處罰。治安處罰不影響對民事賠償的調解。民事糾紛案件的調解處理,應製作書面「調解協議書」,交由當事人雙方簽字生效。「調解協議書」應存檔備查。對不服公安派出所調解意見的,應勸導雙方到人民法院提請民事訴訟。民事糾紛的處理方式:1、協商。2、調解。由第三方介入促使爭議各方相互諒解和讓步,最終化解矛盾。3、仲裁。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由其居中裁決的糾紛解決機制。仲裁一裁終局制,一方不履行仲裁裁決,對方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4、訴訟。一方向法院提出請求,由法院裁決糾紛的制度。訴訟是最終、最權威的糾紛解決機制,是當事人保護權利的最後屏障。
5. 民警接受群眾報案應當怎樣處理
警方在接到群眾報警後,會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結果。
相關法律條文: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六十六條 公安機關對於公民扭送、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的,都應當立即接受,問明情況,並製作筆錄,經核對無誤後,由扭送人、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自動投案人簽名、捺指印。必要時,應當錄音或者錄像。
第一百六十七條 公安機關對扭送人、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自動投案人提供的有關證據材料等應當登記,製作接受證據材料清單,並由扭送人、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自動投案人簽名。必要時,應當拍照或者錄音、錄像,並妥善保管。
第一百六十八條 公安機關接受案件時,應當製作受案登記表,並出具回執。
第一百六十九條 公安機關接受控告、舉報的工作人員,應當向控告人、舉報人說明誣告應負的法律責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實、偽造證據,即使控告、舉報的事實有出入,甚至是錯告的,也要和誣告嚴格加以區別。
第一百七十條 公安機關應當保障扭送人、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
扭送人、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如果不願意公開自己的身份,應當為其保守秘密,並在材料中註明。
第一百七十一條 對接受的案件,或者發現的犯罪線索,公安機關應當迅速進行審查。
對於在審查中發現案件事實或者線索不明的,必要時,經辦案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進行初查。
初查過程中,公安機關可以依照有關法律和規定採取詢問、查詢、勘驗、鑒定和調取證據材料等不限制被調查對象人身、財產權利的措施。
第一百七十二條 經過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但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案件,應當立即報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製作移送案件通知書,移送有管轄權的機關處理。
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又必須採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採取緊急措施,然後辦理手續,移送主管機關。
第一百七十三條 經過審查,對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公安機關應當告知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對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公安機關應當告知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被害人要求公安機關處理的,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受理。
人民法院審理自訴案件,依法調取公安機關已經收集的案件材料和有關證據的,公安機關應當及時移交。
第一百七十四條 經過審查,對於不夠刑事處罰需要給予行政處理的,依法予以處理或者移送有關部門。
6. 當前在接處警工作中,群眾不滿意的情形
當前,老百姓已經形成有困難就找警察的思維定式,在生產、生活中遇到各種實際問題和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公安機關。二是群眾能夠自行解決或者應由其他部門幫助解決的問題。三是應自訴到法院請求裁決處理的家庭糾紛和矛盾。
面對人民群眾求助的非警務事件,有些單位、部門和民警單純從公安工作出發,不願受理或者乾脆不受理,採取推諉、躲避甚至粗暴訓斥等方法,將人民群眾拒之門外,傷害了群眾的感情,造成了群眾對公安機關的不滿,影響了警民關系。
7. 民警執法過程中與群眾對罵,圍觀群眾議論紛紛,應對民警怎麼處分
民警執法過程中與群眾對罵,圍觀群眾議論紛紛,此行為僅僅屬於沒有禮貌待人文明執勤的不規范執法,還沒有達到行政處分的規定,通常進行批評教育,不需要處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規定
第二十條人民警察必須做到:
(一)秉公執法,辦事公道;
(二)模範遵守社會公德;
(三)禮貌待人,文明執勤;
(四)尊重人民群眾的風俗習慣。
第二十二條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非法組織,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參加罷工;
(二)泄露國家秘密、警務工作秘密;
(三)弄虛作假,隱瞞案情,包庇、縱容違法犯罪活動;
(四)刑訊逼供或者體罰、虐待人犯;
(五)非法剝奪、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體、物品、住所或者場所;
(六)敲詐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賄賂;
(七)毆打他人或者唆使他人打人;
(八)違法實施處罰或者收取費用;
(九)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請客送禮;
(十)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或者受雇於任何個人或者組織;
(十一)玩忽職守,不履行法定義務;
(十二)其他違法亂紀的行為。
第四十八條人民警察有本法第二十二條所列行為之一的,應當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對受行政處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降低警銜、取消警銜。
對違反紀律的人民警察,必要時可以對其採取停止執行職務、禁閉的措施。
8. 為什麼關於鄰里糾紛的案子警察只能調解,而做不出什麼
鄰里糾紛從來法律角度自來說,並不是警察應該管的范圍,警察有權利但無義務管。
擾民可以報警
《憲法》
第一百一十一條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所以,居委會、村委會才是「人民調解組織」。
9. 社區民警有權受理民事糾紛么
既然談到受理那麼就需要有管轄權
依照目前的法律規定
民事糾紛授法院管轄
所謂民警確實可以幫著調解但是這個不是權,僅僅是幫,這個和鄰居幫下是沒有區別的
10. 作為一名民警如何處理群體事件
在新疆的民警同志辛苦了。
群體性事件處置方法
所謂群體性事件是指10人以上(含10人)聚眾共同實施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財產安全行為的事件。
公安機關的職責:根據黨委政府的決定,在處置群體性事件時,依法採取相應的強制措施,控制局勢,平息事態,恢復正常秩序;對群體性事件中違法犯罪的人員以及插手群體性事件的敵對分子,依法打擊處理。
工作中的責任分工:在當地黨委和公安局的統一領導下,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的原則,依靠有關責任部門來解決問題。
群體性事件分為三級:即A1(高級)A2(中等)A3(一般),遇到群體性事件,50人以下為一般級別,由派出所帶班領導,安排部署。並匯報給分局帶班領導掌握情況。所領導要協調相關單位出面解決。50人以上為中等事件,由分局帶班領導協調處置。100人以上民警要根據情況逐級上報。遇有重特大案、事件等特殊情況,首先是現場最高領導統一指揮。邊工作邊上報。必要時可以通知110指揮台統一調度各方警力,和地方政府出面解決。並及時聯系處突專業隊伍。及時匯報給市局帶班領導,便於運籌並掌控局勢。
一:民警一到現場,首先觀察事件動態,了解事件原因,維護現場秩序;做好疏導、勸阻工作,有條件的要迅速予以解散,把事件處置在初始階段。無法解散的,要將上訪人員與外界無關人員隔離,避免事態擴大、蔓延。並及時把情況報告主管領導。
二:進行法制宣傳,民警到達現場後,要警示現場鬧事人員,打消他們「法不責眾」的錯誤心理
三:堅持「三個慎用」(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強制措施),堅決防止因用警不當、定位不準、處置不妥而激化矛盾,堅決防止發生流血傷亡事件。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內部,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四:遇到挑釁、面臨復雜情況時,不沖動、不感情用事,不說過頭的話、不做過激的事。要准確把握當前社會心理的變化和執法對象的感受,講究方式方法,盡可能融法、理、情於一體,最大限度地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五:努力做到「三懂四會」,即懂群眾心理、懂群眾語言、懂溝通技巧,會化解矛盾、會調處糾紛、會主動服務、會宣傳發動,力求主動化解矛盾。
六:情況特別緊急,不及時果斷採取措施難以有效控制事態時,要邊出警、邊處置、邊報告。各級公安機關要向屬地黨委、政府請示匯報,積極爭取理解和支持。
事件一旦出現惡化苗頭,公安機關要迅速動用警力,要讓參與事件的人員看到警力的調動情況,產生畏懼心理。
七:樹立「依靠黨委政府、服從黨委政府領導、配合有關部門」的觀念,做好參謀和配角,這個執行者的角色,堅決避免包攬包辦。警力介入的主要任務是維護現場秩序、交通秩序,保護黨政機關、重點單位和要害部位的安全。時刻要牢記,民情如水,可疏不可堵。工作中要做到可順不可激,可解不可結,可散不可聚,理順群眾的情緒,爭取大多數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不能與廣大群眾對立,加大分化工作,堅決防止激化矛盾擴大事態。
八:可能導致群眾情緒激化的話不說,不符合法律政策的態不表,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不開。
九:在事態進一步惡化、且警力全部到位、採取強制措施的准備工作全部就緒後,要以當地公安機關的名義,嚴令現場人員停止違法活動,在限定時間,按制定路線,主動撤離現場。為防止局勢失控、發生騷亂,必要時依法採取清場、交通管制、現場管制等強制處置措施,控制局勢,恢復正常秩序。
十:掌握帶頭鬧事人的相貌特徵,密切監視,並公開使用執法儀,將鏡頭對向組織策劃人員和鬧事骨幹,搜集違法證據,震懾少數不法之徒,二是拍下違法人員的違法過程作為以後處理的證據,民警切忌不作為,亂作為。處置的原則是力爭不使其鬧起來。
十一:在場面復雜人數眾多時,要積極組織更多的全副武裝的民警趕到現場,要從氣勢上威懾犯罪發生,給鬧事者造成心理壓力。
十二:在當地黨委政府和責任部門應做的工作已全部做到,而事態仍在繼續惡化、不採取強制措施不能控制局面時,應果斷清場,強制驅散,民警不能縮手縮腳,對不聽勸阻的為首者、煽動者,必要時要強制帶離現場,選擇適當時機抓人,(對群眾的過激行為待穩定後再批評教育,決不能在群眾鬧事火頭上抓人,激化矛盾要十分注意策略及工作方法,必要時予以強行驅散。)嚴防打、砸、搶惡劣事件發生。
十三:對械鬥事件要使用穿插分割的辦法,強行將械鬥雙方分開,並及時收繳械鬥雙方手中的武器和械具,收集證據、調查械鬥事件的組織者和犯罪行為,對組織策劃者、打死打傷人的兇手和少數骨幹分子,要依法予以查處。
十四:在整個處置活動中都要注意收集、固定證據,在事件平息後,對一般違法者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對嚴重違法者,依法處置。
十五:公安機關要在事件平息後,做好跟蹤調查工作,積極向黨委政府反饋後續情況,敦促有關單位和部門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防止「死灰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