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序良俗原則是否能成為判案標准
公序良俗原則只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民法的基本原則並不能作為判案的標准,而是作為指導司法實踐的一個准則以及對法律漏洞的補償。
⑵ 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
我國《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經濟的公序,是指為了調整當事人間的契約關系,而對經濟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經濟的公序分為指導的公序和保護的公序兩類。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的公序地位趨微,保護的公序逐漸占據了重要位置。與保護勞動者、消費者、承租人和接受高利貸的債務人等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弱者相關的保護性公序,成為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判例學說上的討論、研究的焦點。
良俗,即善良風俗,學界一般認為系指為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不難看出,善良風俗是以道德要求為核心的。為了將公序良俗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區別開來,應將善良風俗概念限定在非交易道德的范圍內,從而與作為市場交易的道德准則的誠實信用原則各司其職。
與誠實信用原則相仿,公序良俗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效。這是因為公序良俗原則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而能處理現代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等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機能。
一旦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能預見到的一些擾亂社會秩序、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規定時,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
⑶ 處理民事糾紛 法律沒有規定的 可以適用什麼,但不違背公序良俗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版違背公序良俗。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3)農村糾紛適用公序良俗原則嗎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六條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六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七條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⑷ 處理民事糾紛時,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公序良俗嗎
1、處理民事糾紛時,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公序良俗。
2、公序良俗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
3、公序良俗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
4、公序良俗能處理現代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等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機能。
5、公序良俗原則基本理論依據是:「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和「權利不可濫用」的辨證統一性。「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意味著民事主體在不違背強制性法律規則和法律不禁止的條件下,可自願選擇滿足或有利於自身利益的行為。
6、「權利不可濫用」意味著對民事主體權利行使時,其行為應符合善良風俗習慣,並不損害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一般的公共秩序要求。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評價主體行為時,公序良俗原則可以限制民事主體的意思自治及權利濫用。
⑸ 公序良俗原則的適用
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第五十八條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學者通說認為,我國現行法所謂的「社會公共利益」及「社會公德」在地位和作用上相當於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原則性質上為授權性規定,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立法當時不可能預見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道德秩序的行為,因此遇到此類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規定時,法官可行使自由裁量權適用公序良俗原則去處理。
⑹ 法院可直接依據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
對補充的回答:和行為無效沒有關系,因為杜先生先救治受傷的人的行為符合人們理解的社會公理,法院之所以減輕他的責任,是考慮到他的行為符合社會公理,雖然破壞現場,但也要考慮到行為人的善意,所以減輕責任。法律是一種最低程度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底線守護者。之所以減輕就是認為他的行為依然要承擔破壞現場的責任,只是因為他行為中的善意減輕了責任的承擔。【此處暫不討論其行為是否屬於破壞現場】。
============================================
不是減輕責任的問題,比如,在遺囑中約定將遺產留給第三者的行為,這種情況就是符合合同意思自治原則卻因為合同性質「違背公序良俗原則」而被法院認定為遺囑無效的情況,所以直接按照法定繼承,遺囑失效。【註:訂立合同是一種法律行為】
⑺ 公序良俗原則具體指的是什麼
公序良俗原則是學者根據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立法用語而對中國現行的民法原則規定進行概括而得的,中國現行法因受前蘇聯民事立法及民事理論的影響,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樣,而以「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來表達出同樣的精神,「社會公共利益」在內涵與作用方面同「公共秩序」相當;「社會公德」則與「善良風俗」相當。公序良俗原則在諸多民事立法較好的國家都有明文規定,如《法國民法典》第6條規定,個人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法律。《德國民法典》第138條規定: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無效。《日本民法典》第90條規定:以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的事項為標的的法律行為無效,等等。
⑻ 處理民事糾紛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什麼不得違反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十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⑼ 什麼是公序良俗原則,以及它應用的范圍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是法國、日本、義大利等大陸法系國家以及我國澳門和台灣地區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在德國民法中,與公序良俗相當的概念是善良風俗。在英美法中,與此類似的概念則是公共政策。我國現行法並未採納公序良俗的概念和表述,但《民法通則》第七條、《合同法》第七條和《物權法》第七條關於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的規定,通常被認為是承認了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
一方面是指民事主體在參與民事法律關系時,在不違背法律強制性規則的條件下,可以以及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風俗習慣進行民事行為;另一方面,民事糾紛的仲裁者在法律規定不足或不違背強制性法律規范的條件下,可以運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與善良風俗習慣處理糾紛。根據公序良俗原則,民事法律制度對民事主體權利行使作出必須的法律限制性規定,加上公認的道德規范,形成了具有系統性的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