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環境立法有兩大分立,包括哪兩大
三權分立的核心 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
三權分立制度是指把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議會、政府、法院獨立行使並相互制衡的制度。三權分立制度是根據近代分權學說建立起來的,為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的國家機關組織與活動的基本制度。這種制度有利於調整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派別之間的利益矛盾,有助於維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適應於欺騙人民和對付外國斗爭的需要。這種制度的弱點是使國家的力量難以完全集中,相當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牽制中抵消,缺乏效率。
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立法權由國會掌握,行政權歸於總統,司法權屬於聯邦最高法院。三權之間相互制約,國會可以以彈劾等諸多形式限制總統,總統可以以「擱置否決權」等形式限制國會的權力,而聯邦最高法院則可以通過違憲審查的形式限制國會的立法權和總統的行政權,此外,總統對司法權也有制約,表現在聯邦最高法院的人事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受總統控制。
立法權--國會
司法權-最高法院
行政權-總統
②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立法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屆七全國人民
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 1989年12月26日通過,自
公布之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尚昆
1989年12月26日
【章名】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四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章名】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
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
、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
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
他海域。
第四條 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
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
識。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
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七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
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
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
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
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
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對保護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
【章名】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九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
,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
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
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
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
染物排放標准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
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一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監測制度,制定監測規
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加強對環境監測和管理。國務院和省、
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狀
況公報。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
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規劃,經計
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第十三條 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
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
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並依照規定的程序報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批
准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
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
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機關應
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十五條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工作,由有關地方
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做出決定。
【章名】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
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
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
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
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
破壞。
第十八條 在國務院、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
民政府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
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
規定的排放標准。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
,限期治理。
第十九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
、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沼澤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壞、水土
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推廣植
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及植物生長激素。
第二十一條 國務院和治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
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到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建設和海洋石油勘
探開發,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防止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二十二條 制定城市規劃,應當確定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標和任務
。
第二十三條 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
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
【章名】 第四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
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
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
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條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採用資
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
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
第二十六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旋,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
、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
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
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
必須徵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二十七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依照國務院環境保護
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申報登記。
第二十八條 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
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水污染防
治法另有規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執行。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體使用
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九條 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
期治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市、縣或者市、縣以下人
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市、縣人民政府決定。被限期
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條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
第三十一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
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
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
理。
可能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採取措施,加強防範。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
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必須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
由人民政府採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第三十三條 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有放
射性物質的物品,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第三十四條 任何單位不得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
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章名】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
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節
,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
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拒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
排放申報事項的。
(三)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的。
(四)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
(五)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
用的。
第三十六條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
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三十七條 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
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
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第三十八條 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
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
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
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
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
,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
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
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
起十五是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
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
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
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
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一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
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
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本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
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
法院起訴。
完全由於不可護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
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四十二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
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
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礦產、漁
業、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破壞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
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責任。
【章名】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
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
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七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試行)》同時廢止。
③ 簡述我國環境立法的目的及體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態基礎和根本保障。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環境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法目的,並區別於其他部門法。
目前我國環境法律體系主要由五部分構成:
(1)憲法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這是各種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依據.(第九條、十條、二十二條);
(2)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一般規定的具體詳細,是進行環境管理、處理糾紛的直接依據.
(4)環境標准.
(5)其他部門法中的在關環境的法律規范.(包括中國加入或簽署的國際法或公約)
④ 環境保護立法的必要性
無錫市水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是專業研究城市內河道一湖泊流域、景觀水體等生態環境設計和綜合治理的專業公司。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擁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和專利產品,開展了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相關生物技術開發,參與了國家水環境治理「863」項目和大量各省市相關業務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司根據目前樓盤水體景觀、城市內河道景觀及流域資源合理開發,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引進最新的景觀科技,提供優質的水景設備。以城市內河道-流域系統為核心,在湖泊資源與水環境,富營養化,生態治理-實地構建,土著性水環境生態構建,城市內河道生態駁岸,綜合國內外先進技術與國內著名研究和設計機構、著名學府。無錫市水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公司主要通過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和混凝一氣浮凈水工藝來改善城市內河道的景觀水體質量,還居民一個清澈、自然的水世界。
⑤ 我國環境立法原則與環境法基本原則
我國環境立法原則:第一,它的內容必須在環境立法中有所體現,是對國家環境保護基本方針、政策的描述,並且貫穿於整個環境立法之中。第二,它的交力必須全面貫徹於環境法律規范的始終,並且可以彌補環境立法之局限性。
環境法基本原則:協調發展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開發者養護、污染者治理原則;協同合作原則;公民參與環境政策原則。
⑥ 哪些法律屬於環境立法
所謂環境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規范人與環境的關系的法律行為,主要表現為保護自然資源、限制自然資源的使用。環境立法是針對環境保護制訂的法律,並不是包含環境的法律都是環境立法。例如:對環保產業的稅收立法,屬於稅法而不是環境法;要求政府增加環保產業投入的立法屬於財政收支法而不是環境法;規范經濟轉型的立法屬於經濟法而不是環境法;促進環保科技進步的立法屬於科技法而不是環境法。總而言之,環境立法僅限於直接的自然環境保護、限制自然資源的使用。
⑦ 環境立法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一、保護優先原則
二、預防原則
三、綜合治理原則
四、公眾參與原則
五、損害擔責原則
⑧ 在環境法學中為什麼環境立法要對"環境"的定義作出立法解釋
在環境法學中,環境立法要對"環境"的定義作出立法解釋,是因為:
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環境立法的直接目的、前提性目的,只有確認和實現這一目的,才能保障後面規定的各項"間接目的"的實現。取消了上述目的,就失去了環境法律與其他法律的根本區別與界限。
"保障公眾健康",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反映了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與保障公眾健康的密切關系,是環境法既區別於重在GDP增長的經濟立法、又區別於作為保護人體健康權的民事立法的一個價值目的。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反映生態文明理念的價值目的,也是環境立法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色目的、新型目的。通過確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目的,表明我國環境法正在逐步實現從以防治污染為標志的環境保護法向以建設生態文明為標志的生態法的歷史性轉變。
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立法目的,說明可持續發展觀已經成為我國環境資源法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我國環境資源法已經發展到可持續發展法的新階段。
⑨ 保護環境的社會立法
一、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是指在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時,應當充分考慮和尊重自然資源和生態演變的規律,以地球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原理作為制定法律的理論基礎。1、 生態學的基本規律(1) 物物相關律(2) 相生相剋律(3) 能流物復律(4) 負載定額律(5) 協調穩定律(6) 時空有宜律二、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是指在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中應當將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法律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用新的發展觀取代傳統的發展觀,使人類的思想和行為在法律法規的引導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挪威前首相布蘭特朗夫人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1987年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首先提出的。三、突出和運用環境經濟學方法的原則突出和運用環境經濟學方法的原則,是指在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時,應當將環境效益的損益分析方法和對法律規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運用到對開發行為的預測、評價、管理以及擬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設計與分析之中,作為指導(決定或修改)法律以及確立法律規范的理論基礎,以真正通過立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綜合決策。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超越活動主體范圍的利害影響。它包括正、負兩方面影響,正面的影響亦稱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性。負面的影響亦稱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性。(註:關於環境的外部性問題的例子,大家可以看書78頁)解決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的方法。經濟學家認為,解決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將外部的不經濟性內部化,即由產生外部性影響的一方來承擔消除影響的所有費用,以實現社會的公平。就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而言,經濟學家提出,將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管制方法和經濟刺激方法兩大類。直接管制就是由國家制定環境法律,以行政控制標準的形式規定活動者產生外部不經濟性的允許數量和方式。它又可分為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兩類。
⑩ 環境保護法的立法原則和基本原則之間的關系,金幣全賞,非常急,就在答辯現場
環境保護法關於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環境保護方針、政策在法律上的體現,是調整環境保護方面社會關系的指導規范,也是環境保護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必須遵循的准則。它反映了環保法的本質,並貫穿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的全過程,具有十
環境保護法關於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環境保護方針、政策在法律上的體現,是調整環境保護方面社會關系的指導規范,也是環境保護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必須遵循的准則。它反映了環保法的本質,並貫穿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的全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根據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的要求,環境保護法必須認真貫徹「經濟建設、城市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三同步方針」和「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三統一方針」。
(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預防為主的原則,就是「防患於未然"的原則。環境保護中預防污染不僅可以盡可能地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減少二次污染的風險,減少末端治理負荷,節省環保投資和運行費用。「預防"是環境保護第一位的工作。
然而,根據目前的技術、經濟條件,工業企業做到「零排放」也是很困難的,所以還必須與治理結合。
(3)污染者付費的原則
污染者付費的原則,通常也稱為「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其基本思想是明確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經濟責任。
(4)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
環境保護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技術、社會各個方面的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關繫到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解決這種關乎全局、綜合性很強的問題,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
(5)依靠群眾保護環境的原則
環境質量的好壞關繫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保護環境,不僅是公民的義務,也是公民的權利 )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
環境保護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技術、社會各個方面的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關繫到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解決這種關乎全局、綜合性很強的問題,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
(5)依靠群眾保護環境的原則
環境質量的好壞關繫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保護環境,不僅是公民的義務,也是公民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