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誰能詳細說一下清末天津八大家中的益德裕高家多謝了。
武歆早在元、明兩代,天津就成為漕糧北運的樞紐,並由此形成為華北、東北的糧食集散地。明萬曆年間,在鹽務上實行「綱法」,將宋代以來的商人憑「鹽引」銷鹽的制度,改為鹽商壟斷的引岸專賣制度,並准許世襲經營。清初,又將長蘆鹽運使署從滄州移到天津,從而天津又成為長蘆鹽綱(蘆綱公所)的基地。因此,在天津,海運、糧食及鹽務,就成為富商巨賈聚斂財富的主要手段。八大家中,通過鹽務發家的有五家,他們分別是振德黃家、長源楊家、益照臨張家、益德裕高家。因為高家的經營很單一,只經營鹽務,因而在天津鹽商中資格較老,是天津鹽商中的老大。高家的先輩中曾有一位充任過蘆綱公所綱總,靠著官宦人家的出身,高家取得了河北省、寧晉、晉縣兩縣的銷鹽引岸的專權,屬於「外引」,於是被人稱為「益德裕高家」。但人們對高家叫得最順嘴的是「高眼鏡子家」。人們為什麼這樣叫他們呢?原來在高家的先輩中有戴深度近視眼鏡的人,於是「高眼鏡子」的綽號便世襲了下來。高家的顯赫、財富、豪華、地位全都來自於鹽務,高家的子孫們專心經營著鹽業,過著奢華的生活。在高家,每個主子都要配上一群的僕人,家裡經常是豪仆如雲,每每出行,都要前呼後擁,排場非常。當時天津大戶人家一般的娛樂活動不外乎聽戲、遊玩、收古玩、藏珍寶,另外玩些花鳥魚蟲之物,但高家卻又推出了「放生」。當這種游戲已成為八大家的一種風氣後,高家選派了專門的僕人,甚至耗費大量的人力到周圍各省去收集購買奇異的活物,然後讓好善的主人再把那些活物放生,以此為樂。他們曾放生過龜、娃娃魚等,放生地也並不局限於居住地,比如為了放生一隻鹿,會帶著幾十口的人浩浩盪盪地走上幾千里路。這種只出不進的瘋狂娛樂活動,再加上他們熱衷於樂善好施之舉,使首富之家在並不太長的時間里,敗得空空盪盪。倘若我們以現代環保的目光來看待高家「放生」之舉,似乎應該冠以保護野生動物的美譽,但如果將其衍變為一種不惜一擲千金的游戲,那麼也就失去了美好的意義。任何事物都懼怕成癮。高家驚人的浪費已成為一種癮。除了放生之舉,為了顯示自己身份的尊貴,為了證明自己是有錢的人,為了在社會上博得散財的名聲,為了自己的財大氣粗,高家另一種表現行為就是「散財」。所謂的「散財」,就是對窮人賞賜財物。當時有一種說法,高家過大年,窮人過小節;高家慶壽,窮人不用餓肚皮。每逢高家某人的生日、祭日或其他紀念性的日子,他們都要搭大棚,舍粥舍飯,並派人沿街分發錢物,或是突然哪天幾個爺兒們打賭,誰贏了,一高興便貼出告示,說在某天某時高家進行施捨。站在高台階上,俯視著爭搶的人群,還有不斷地走過來朝他們下跪作揖的場面,高家取得了樂善好施的好名聲。在高家鼎盛時期,一天要接待十幾撥上門來求錢求物的人。就這樣,高家把整個家業「玩兒」光了。多少年之後,高家潦倒的後人來到當初高家銷鹽引岸地,想通過當年的聲望來乞一杯吃食,但當地的人早已忘了他們,代替他們的又是另一些新人。高家發家較早——清乾隆年間;敗家也早——清光緒年間。高家過早地衰敗家史不得不令人閉目深思。如今隨著時間的沖刷和磨滅,人們對高家的記憶已微乎其微,但高家留給後人的教訓卻使人永記難忘。
『貳』 買的個益德蘭機頂盒換了個地方收不上了咋辦
買的個益德蘭機頂盒換了個地方收不上了咋辦?這個可以跟售後聯系一下
『叄』 上海益德壽健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浦東第一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益德壽健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浦東第一分公司成立於2015年01月2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健康管理咨詢(不得從事診療活動、心理咨詢)、商務信息咨詢、投資咨詢(以上咨詢均除經紀),市場營銷策劃,會展服務,預包裝食品(不含熟食鹵味、冷凍冷藏)、辦公用品、工藝禮品的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曹慎
成立時間:2015-01-29
工商注冊號:31011500257149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浦東南路1478弄5-8號底層
『肆』 關於 關羽的資料 三國演義
註:關羽的本字,可能因資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目前流傳比較廣泛的是「長生」和「壽長」這兩說。
關羽(?-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對關羽的事跡多有描寫和誇大,在《演義》中關羽被描寫為「五虎大將」之首。另外,古代有地名關羽,但其確切位置不明。
子女
關平,關羽長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演義裡面是關羽的義子,關定的兒子)
關興,關羽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鳳,關羽之女,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
關索(此為戲曲演義中人物,史中無載),關羽三子,關羽失荊州後在鮑家莊養傷,諸葛亮南伐孟獲時才歸軍,作先鋒。
孫
關統,關興長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關彝,關興次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後裔
關勝:《水滸傳》中人物,梁山好漢之一,梁山排名第五。
關羽的身世在清朝以前一直不詳。
清初康熙年間,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時候,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祖墓碑記》。
據墓磚上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鎮)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關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關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他在這里結識了當地正在聚眾起兵的劉備(劉備自稱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後世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三國演義》則「演義」出他們的誓詞:「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雖是小說家言,但由於符合了動亂頻仍的時代中下層百姓的心態,所以影響巨大。後世好多農民起義,都效法結義的形式,來鞏固隊伍,加強團結。三人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參與了進攻農民起義軍的行列。關羽也就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從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關羽始終忠心耿耿地追隨劉備,「隨其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劉備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羽、張飛擔當他的護衛,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5年),劉、關、張帶著剛剛組織起來的兵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鄒靖。黃巾軍打到涿郡,他們配合官兵出動抵抗,首戰告捷,立了大功。接著,他們離開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廣宗(在河北省威縣東)圍攻黃巾首領張角的中郎將盧植。到廣宗後,因盧植遭誣陷被押回京師,他們便決定返回涿郡。歸途中,遇到黃巾軍天公將軍張角正在追擊接替了盧植職務的董卓。關羽和張飛帶領一支人馬,突如其來地向黃巾軍橫殺過去,救了董卓。劉備後來投奔幽州軍閥公孫瓚,因屢立戰功長任平原相,關羽和張飛擔任了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他們三人照樣「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關羽和張飛終日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東)後,獨掌軍政大權,總攬朝政,皇帝成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備為呂布所敗,投靠了曹操。曹操表舉他為左將軍,拜關羽為中郎將(次於將軍的武官)。時車騎將軍董承接受皇帝衣帶詔,與劉備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密謀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恐曹操猜忌,欲伺機脫離曹操控制,趁右將軍袁術潰敗,主動請求跟大將朱靈前去截擊。曹操謀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認為,不該放走心懷叵測的劉備,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術南逃壽春(今安徽壽縣),朱靈班師回朝,十二月,劉備殺死徐州刺史車胄,以關羽代理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與朝中反曹勢力遙相呼應。東海(今江蘇郯城)變民首領昌稀等,及周圍郡縣紛紛歸附劉備,劉備部隊很快發展至數萬人,又派使者與袁紹媾結聯盟,形成對曹操的嚴重威脅。並擊敗了前來討伐的司馬長史劉岱和中郎將王忠,暫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區,作為休養和發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等企圖刺殺曹操的計劃泄露,董承、王子服、種輯皆被屠滅三族,唯參與密謀的劉備僥幸逃脫,且勢力越來越大。曹操親自征討劉備,劉備驚悉曹操軍將至,親率數十騎出城觀察,果然望見曹軍旌旗,只得倉猝應戰,被曹軍擊潰,劉備妻子被俘。曹操接著攻陷下邳,迫降了關羽。劉備則逃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投奔了袁紹。
曹操贊賞關羽為人,拜其為偏將軍,禮遇甚厚。不久卻覺察關羽心神不定,無久留之意,便對與關羽關系甚好的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張遼去問關羽,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張遼將關羽的這番話轉告曹操,曹操聞後,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二月,冀州牧袁紹調動十多萬人馬進軍黎陽(今河南滑縣東北),征伐曹操並派大將顏良進圍白馬,攻東郡太守劉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進。劉延告急請援。四月,曹操為解除側翼威脅,北救劉延。謀士荀攸建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三國志·魏書·武帝傳》),曹操依行其計。袁紹聞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進延津。曹操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及距白馬10餘里時,顏良大為震驚,倉促迎戰。曹操派張遼、關羽為先鋒,率部進擊。關羽躍馬陣前,遠遠望見顏良麾蓋(大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直沖過去,在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斬其首級而歸,袁紹諸將「莫能當者」(《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曹操揮令大軍沖殺,袁軍大敗潰散,遂解白馬之圍。戲曲中的關羽形象
曹操備贊關羽的勇武,對他重加賞賜,封他為漢壽亭侯(漢壽,地名;亭侯,侯爵名)。關羽斬殺顏良後,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賞賜。關羽把曹操屢次給他的賞賜都封存妥當,給曹操寫了封告辭信,保護著劉備的家小,離開曹營,到袁紹軍中尋找劉備。曹操將士聞後,要去追趕,曹操勸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
從關羽被擒到他立功報曹、重新投奔劉備,這段經歷始終口耳相傳,流行播衍。到《三國演義》,則形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精彩紛呈的故事單元,包括關公屯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禮待二嫂;一旦得知劉備下落,便當辭去);曹操厚待關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贈袍,關羽穿於衣底,上用劉備所賜舊袍罩之,不敢以新忘舊;曹操贈赤兔馬,關羽拜謝,以為乘此馬,可一日而見劉備;關公斬顏良;關公掛印封金;古城兄弟相會等。在華夏大地,這段故事幾盡婦孺皆知。
袁紹興師南進,派劉備南下汝、潁,攻掠曹操後方,被曹操部將曹仁擊潰。劉備逃回袁紹軍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脫離袁紹,於是建議袁紹跟荊州牧劉表結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敵。袁紹信以為真,派劉備率領本部人馬,再度南下汝南與黃巾軍首領龔都等會合,兵力擴充到數千人,對曹操後方又構成威脅。是年七月,曹操為穩定後方,派大將蔡陽率兵討伐劉備。劉備預作充分准備和部署,率部迎戰蔡陽。兩軍激戰,曹軍大敗,蔡陽被殺。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統軍進擊劉備於汝南。九月,關羽隨劉備投靠荊州牧劉表,龔都等部皆散。至此,劉備脫離袁紹,獲得發展自己勢力的機遇。劉表對劉備以禮相待,此後,劉備便在荊州屯兵。
從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劉備在這八年中致力於禮聘人才,擴大軍事力量。特別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看到劉備和諸葛亮關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悅。劉備察覺以後,就嚴厲批評他和張飛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關羽和張飛就再也不表示反對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劉表。劉表死,繼任荊州牧的劉表次子劉琮降曹操。劉備為避曹軍鋒芒,便撤離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並派關羽率領一萬多水軍,從水路往江陵會合。劉備軍撤退到當陽長阪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時,被兼程追來的曹操騎兵打得大敗,去江陵的道路被曹軍截斷,劉備只好斜趨漢津。關羽率水軍前去接應,保護劉備退到夏口。
據《蜀記》記載,當年劉備在許昌,與曹操一起打獵。關羽曾勸劉備乘人稱混亂之際,誅殺曹操,以絕後患。可能由於形勢不允許,劉備未答應。這回在漢津會面,飄泊無依,關羽憤憤不平,說:「當年在獵場上,若聽我言,就無今日之困厄之災了。」劉備解釋說:「當時,也是為國家著想,愛惜曹操是難得的人才。再說,如果天意輔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飄泊不是咱們的福分呢?」不過,被認為不是事實。
曹操佔領江陵後,氣勢更盛,大有吞沒「無立錐之地」的劉備和消滅江東孫權之勢。這就發生了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戰。十一月,孫劉聯軍在赤壁(今蒲圻縣西北)大破曹操。關羽所率的一萬精銳水軍是劉備的主力,在這場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後人為突出關羽「全交重義」的特點,演出了他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細節,至今膾炙人口。
赤壁之戰後,劉備乘機攻佔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劉備得了四郡,加上孫權借給他的南郡,終於在荊州站住了腳。然後劉備封拜元勛。關羽被任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鎮守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劉備帶兵入巴蜀,取益州,關羽留守荊州。益州既平,關羽得賜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1]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七個郡,是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必爭的戰略要地。赤壁之戰後,曹操還占據著南陽郡和南郡的北部,孫權占據著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謂「借荊州」,就是孫權將自己占據的南郡南部借給劉備。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孫權便派諸葛瑾為使去跟劉備商量,要求把荊州南部的幾個郡歸還東吳。劉備托辭拒絕,孫權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關羽堅決不讓,將孫權派來的官吏全部轟了回去。孫權一怒,馬上派呂蒙率領兩萬兵馬用武力接收這三個郡。呂蒙奪得了長沙、桂陽兩郡後,劉備急忙親率五萬大軍下公安,派關羽帶領三萬兵馬到益陽去奪回那兩個郡。孫權也親自到陸口,派魯肅帶領一萬兵馬扎在益陽,與關羽相拒。東吳的軍隊和關羽的軍隊都在益陽扎營下寨,彼此對峙。
孫劉兩家正在爭奪荊州,此時,劉備聞曹操攻下了漢中,急忙和孫權平分荊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時,關羽設宴招魯肅赴宴,想商議荊州之事,但被魯肅指責。
赤壁之戰後,據守荊州的關羽名為「襄陽太守」,而荊州的襄陽、樊城等重鎮還控制在曹操手中。為了實現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對》中所籌劃的跨據荊、益二州,待時機成熟時荊州軍隊直下宛(今河南南陽)、洛,(今陝西南部),完成統一大業的計策,關羽一直虎視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大敗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漢中。於是,在手下文武官員的擁戴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是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
襄陽、樊城隔漢水相對,互成犄角,是曹軍抗拒南軍北上的戰備要地。時魏徵南將軍曹仁駐守樊城,將軍呂常駐襄陽。他從漢中撤軍到長安後,又派平寇將軍徐晃率軍支援曹仁,屯於宛城(今河南南陽)。樊城之戰開始後,曹操又派左將軍於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往助守,屯駐於樊城以北。
於禁在此戰中犯下致命錯誤。曹仁讓他和龐德屯兵於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應,他竟未考慮該處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領的七支人馬都帶到那裡駐扎。八月,連降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於禁七軍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數將士避到高阜之處。關羽乘戰船猛攻,於禁慾退無路,被迫投降。龐德率的一部繼續頑抗,誓死奮戰,從早晨一直戰到中午,箭盡矢竭,就短兵相接。將士有的戰死,有的投降。關羽加強了攻勢,同時,水勢上漲更猛,土堤淹沒,曹操部隊都投降了。龐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營,但水勢太大,船隻傾覆,被擒,不屈而死。
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樊城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滿寵認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今河南郟縣)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國志·魏書·滿寵傳》)曹仁乃以必死決心,激勵將士齊心協力奮勇抵禦。
關羽軍雖乘船猛攻,一時仍不能下。此際,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均降於關羽,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曹操感到威脅,一度准備遷都,被丞相司馬司馬懿及曹椽蔣濟諫止。他們認為:「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晉書·宣帝紀》)。
曹操採納了這一利用矛盾破壞孫、劉聯盟,以坐收漁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見孫權。同時指令徐晃率軍援救曹仁。徐晃進至陽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將軍徐商、呂建傳令:必須待後續援軍會齊後方可進擊。時關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約五里),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漸向圍城蜀軍逼近。
當初,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早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意思是劉備在取得荊、益二州建立基業之後,一定要外結孫權,形成鞏固的聯盟,然後才能北定中原。可見,孫劉結盟是劉備北定中原的基礎。然而,這聯盟卻因為幾個原因,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一是在荊州的所有權問題上。荊州位於長江中游,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對孫、劉、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曹操曾想占據荊州,統一天下,但赤壁一戰使他美夢成空;孫氏集團一向認為荊州是必爭之地。因為荊州據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別人手裡,自己則處於被動地位。赤壁之戰結束,為了繼續聯劉抗曹,不得已,只好暫借荊州給劉備。可劉備取得益州後,卻無歸還荊州之意。
二是關羽自恃勇武,對孫氏集團始終踞傲不敬。魯肅與他單刀相會,討要荊州,他盡管理虧,但仍然不肯從兩家聯合的角度著眼來妥善解決問題。孫權派使者為自己的長子孫登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但不應許親事,反而厚罵使者,雙方關系越來越僵。
三是東吳臣子中,從主張連劉拒曹操的魯肅已經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魯肅統兵的呂蒙,就認為關羽平素驍勇善戰,且有兼並吳國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對付關羽。他說:「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復,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所以 孫權得到曹操的信後,欣然允諾。他召呂蒙回建業,共商奪取南郡的計劃。關羽也知孫劉聯盟不鞏固,這時既要奪取樊城,又得防備孫權偷襲荊州。他看到東吳大將呂蒙屯兵陸口,就再三囑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鎮守荊州,並將大部分軍隊留在南郡,還沿江設防,二三十里設一個崗樓,建起烽火台。呂蒙探知關羽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就佯稱病重,上書給孫權,要求回去療養。孫權公開發布命令,調呂蒙回建業養病。呂蒙推薦陸遜代替自己。當時,陸遜年少多才卻無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孫權便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陸遜到任後,派使者給關羽送去了禮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維關羽水淹七軍,功過晉文公的城濮之戰和韓信的背水破趙,還勉勵關羽發揮威力,奪取徹底勝利。關羽看到陸遜是個無名晚輩,對自己又如此恭敬、誠懇,就大膽放心,把荊州大部分軍隊陸續調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馬還未趕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親自督戰,加緊攻城,而曹仁依舊堅守。陸遜把關羽人馬的調動情況詳細地報告給孫權,且說明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關羽可一戰而擒。
關羽在襄樊的兵馬越來越多,加上新得於禁降軍數萬人,糧食匱乏。他責備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糧草運送跟不上,大怒說:「還當治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二人於是存有叛心。後關羽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強占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食。孫權得知此事,覺時機成熟,便命呂蒙為大都督,發兵襲擊關羽的後方。
是年十一月,呂蒙率軍隱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和詭密。駐守江防的蜀軍士兵被偽裝的吳軍所騙,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虜,江陵城內空虛,陷入混亂。呂蒙先讓原騎都尉虞翻寫信誘降駐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將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吳軍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時就因為關羽對他們傲慢而心懷不滿,這次又聽說關羽回來要懲治他們,更是內心恐懼,於是在東吳大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獻城出迎。呂蒙遂率大軍進據江陵,從而,一舉奪回蜀長期占據的荊州。呂蒙進占江陵後,盡得關羽及其將領的家屬。他對他們加以優待和撫慰,並下令軍中不得侵擾百姓,還對全城百姓表示關心,給有病的送醫葯,給飢寒者賜衣糧,使城內秩序迅速恢復。而驕傲輕敵的關羽,對呂蒙的襲擊行動竟一無所覺。
曹操使者返回洛陽,帶來孫權密信,說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曹操部屬多數認為應代孫權保密。謀士董昭獨持異議,認為應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關羽知孫權來攻,如撤兵回防,則樊城之圍自解。關羽南返與孫權交戰,兩敵相鬥,正好坐收漁利。若為其保密,使孫權得勢,對我並不有利。再者,被圍將士久不見救,擔心缺糧產生恐慌,一旦發生意外,局面將難以收拾。故應以泄密為好。曹操採納董昭意見,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被圍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關羽得信後,則既恐腹背受敵,又不願前功盡棄,同時判斷江陵、公安城防堅固,吳軍若真來攻,一時不可能攻克,因而處於徘徊猶豫,進退兩難的境地。此時,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陽進抵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並已先後派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進至偃城,歸徐晃指揮。關羽軍主力屯圍頭,一部屯四冢。徐晃以聲東擊西戰術,揚言欲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冢。關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騎5000出戰,然兵少被徐晃擊退,當其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舍,緊隨其後沖入營內。當時關羽營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設施極為嚴密,若從營外強攻極為困難。現乘其軍陷於混亂之機,由內突襲,一舉大破之,殺降蜀之胡修、傅方。時關羽驚悉江陵失守,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曹仁部將多欲乘勝追擊,參軍趙儼認為,應保留關羽一定實力與孫權作戰,不宜追擊。曹仁同意趙儼看法,未部署追擊。曹操得知關羽撤退消息後,果然派人傳達命令,不許追擊關羽。
當關羽撤軍而回時,孫權已先到達江陵,派陸遜攻佔夷陵(今湖北宜昌)、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在回軍途中,關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問消息。每次,呂蒙都禮待來使,並讓使者周遊城中。使者回到關羽軍中,將士們知道家門無恙,鬥志盡失,多數都半途而逃。關羽自知勢孤,派人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為由,拒絕支援。關羽陷於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這時,陸遜乘勝西進,奪取了宜都。關羽看到麥城東、西、南三面全是敵人,而援兵又遲遲不到,決定突圍回西川。
呂蒙知關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麥城北邊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孫權派使者到麥城勸關羽投降。關羽提出叫吳軍退兵十里,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關羽投降。關羽及其長子關平趁機帶著十幾個騎兵,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被縛見孫權,孫權招降關羽,關羽寧死不屈,與其子關平在臨沮一起為潘璋所殺,死時年約六十歲,其次子關興嗣「漢壽亭侯」之位。蜀漢懷帝劉禪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謚關羽為「壯繆侯」。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論及關羽與張飛:「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還說:「羽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確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在奪取益州過程中,收降了馬超,自領益州牧後,拜馬超為平西將軍。關羽因馬超並非舊友,又聞說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諸葛亮知其意,寫了一封回信,讓費詩帶給關羽,信中說:「孟起(馬超字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當與益德(張飛字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關羽有一把好胡須,所以諸葛亮稱他為美髯公。關羽得信,大悅,把它拿給賓客傳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黃忠陣斬曹軍名將夏侯淵,因功升為征西將軍。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諸葛亮說劉備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劉備說:「孤自當解之。」(《三國志·蜀書·黃忠傳》)。並派益州前部司馬費詩去給關羽送印綬。
關羽聞說黃忠與己並列,大怒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費詩對關羽說:「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蕭何)、曹(曹參)與高皇帝(劉邦)少小親舊,而陳(陳平)、韓(韓信)亡命後主,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臂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仆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三國志·蜀書·費詩傳》)關羽大為感悟,遂拜受印綬。
關羽生性高傲的弱點,導致了在樊城之戰,由開始的指揮正確,威震華夏,發展到最後上當受騙,全軍覆沒,大意失荊州,最終導致孫、劉聯盟瓦解,其教訓慘痛。當初曹操常告誡夏侯淵:「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三國志·魏書·夏侯淵》),終為人戲於股掌之間,夏侯淵最終果恃勇而亡,夏侯淵如此,關羽、項籍皆是如此。
但關羽更有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能夠名垂千古。
關羽重然諾,守信用,對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無限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於復歸劉備,忠義一時無兩。
關羽勇武異常,冠於全軍。後世小說,寫他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雖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武勇和神韻。至於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關羽曾被亂箭射中,箭穿透其左臂。後傷口雖然癒合,但一到陰雨天氣,骨頭就常常疼痛。醫生說:「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關羽便伸臂讓醫生切開傷口。時關羽正在宴請諸將,「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蜀書六·關羽》)。
『伍』 《三國演義》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刮骨療毒,被後人敬仰並尊為中國的武聖,他是誰
關羽(?-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對關羽的事跡多有描寫,在《演義》中關羽被描寫為「五虎大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另外,古代有地名關羽,但其確切位置不明。
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使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三國志》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三國志》記載,劉備對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演義》中則將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園三結義」,為劉備二弟,張飛兄長。為後世傳誦。關羽暫居曹操手下時,因陣前殺顏良解白馬之圍有功,由曹操上表封為漢壽亭侯;劉備稱漢中王時,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總領荊州;關羽死後,由後主劉禪追謚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是漢中王劉備的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光緒帝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還被稱做「關夫子」;最後被封為「蓋天古佛」。佛教中稱其為「伽藍菩薩」。《三國演義》中,描述了「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宴」,「水淹七軍」等佳話,亦有「大意失荊州」 ,「敗走麥城」等憾事! 註:關羽的本字,可能因資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在「雲長」之前有「長生」和「壽長」這兩種說法。按《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本字長生。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 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 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干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 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陸』 關於關羽的資料
網路名片
關羽(160或162-220)本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山西運城)人。東漢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乘勢北伐曹魏,曾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躲避,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簡介
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 關羽擒將圖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使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三國志》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三國志》記載,劉備對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演義》中則將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園三結義」,為劉備二弟,張飛兄長。為後世傳誦。關羽暫居曹操手下時,因陣前殺顏良解白馬之圍有功,由曹操上表封為漢壽亭侯;劉備稱漢中王時,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總領荊州;關羽死後,由後主劉禪追謚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是漢中王劉備的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洛陽關帝閣專門從事關公的開光事宜,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光緒帝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還被稱做「關夫子」;最後被封為「蓋天古佛」。佛教中稱其為「伽藍菩薩」。《三國演義》中,描述了「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宴」,「水淹七軍」等佳話,亦有「大意失荊州」 ,「敗走麥城」等憾事! 註:關羽的本字,可能因資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在「雲長」之前有「長生」和「壽長」這兩種說法。按《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本字長生。
人物生平
追隨劉備,深受信任
關羽(?-220年),約出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本字長生,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年),漢室宗親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陶謙,欲奪取徐州,陶謙求救於劉備,劉備和關羽率千餘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後,在陶謙等人的再三相讓下,劉備領徐州牧。在建安元年(196年),劉備被袁術、呂布夾攻,丟失徐州,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建安三年(198年),劉備與曹操共擒呂布於下邳,奪得徐州,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回許昌,曹操任車胄為徐州刺史。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於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胄,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
陣斬顏良,報效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進攻劉備,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後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於瓊、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沖鋒,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雖然《三國志》對於「斬顏良」的記載只有十九字,卻是正史中極少數載述古代武將單挑的文字中最明確的記錄之一。 當時,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便會離去。」張遼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力絕北道,鎮守荊州
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關羽被推為元勛,受封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范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劉備平定蜀地後,以關羽董督荊州事,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關羽事實上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孫權命呂蒙准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准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系已趨惡化。孫權方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率七軍(約三萬多)援救,時大雨導致漢水暴漲,於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困住,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看準時機,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史稱「水淹七軍」。 曹操外姓第一將於禁因為窮迫,於是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所獲,因不向關羽投降而被關羽處斬,關羽還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曹操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當時曹操治郡下許多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史書記載:關羽威震華夏。
英雄末路,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欲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准備親自征討關羽。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不費吹灰之力就遂次第攻陷荊州各郡。 救援樊城的徐晃開始的時候懼怕關羽,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了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此時關羽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的家屬多在江陵(南郡治所),得知江陵失陷於孫權,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兒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身死之後,備受崇敬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即關林,不過現代有觀點認為關庄村關羽墓才是埋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只是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4]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而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後來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卧當陽,魂歸故里(或稱『魂歸山西』)」。 孫權背盟偷襲和關羽被殺也象徵孫劉聯盟的徹底破裂。章武元年(221年),蜀漢先主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曾專程到大王冢祭拜關羽,並在玉泉山建關羽祠。之後蜀漢軍隊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於陸遜率領的孫權軍,蜀漢從此徹底失去對於荊州的控制權。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在追謚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謚關羽為「壯繆侯」。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1)《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 (2)《魏書》雲:以羽領徐州。 (3)《傅子)曰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嘆曰:「事君不忘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4)臣松之以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1)《蜀記》曰: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跳到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 新版《三國》中的關羽
臣松之以為備後與懂承結盟,但事泄不克諧邪耳,若為國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勸而備不肯從者,將以曹公腹心親戚,實繁有徒,事不宿構,非造次所行;曹雖可殺,身必不免,故以計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託為雅言耳。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飲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於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1)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臣松之以為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故權之襲羽,潛師密發。按呂蒙傳雲:「伏精兵於?冓?鹿之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權,權必不語羽當往也。若許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跡乎? (2)蜀記曰: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3)蜀記曰: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臣松之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又雲「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絕智者之口。吳歷曰: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追謚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1)蜀記曰:羽初出軍圍樊,夢豬嚙其足,語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江表傳曰: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2)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人物評價
《三國志》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 電影《赤壁》中關羽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 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 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干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 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可參考趙翼著《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分,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皆用作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
《三國演義》
關羽像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演義贊詩
人傑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雲長。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對聯稱頌
茶聯的集大成者在天《百茶聯》中有一副對聯,其中有下聯是稱頌關公的「義」。關公義貫古今,這個聯句用「旺旺大吉」來描述,可謂恰如其分。全聯如下: 《百茶聯之002》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關公仗義,旺旺大吉
關羽對後世的影響
戲曲中的關羽形象
《三國演義》自元末明初出現後,至明代中葉流傳已十分廣泛,對社會各階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關羽的忠義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各朝統治者都通過興建關公廟來加強封建統治。 伴隨著關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間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關廟已有「把遍天下」之說,『其詞於京能也,鼓鍾相聞,又歲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關廟之多,更有「天下關帝廟,買音一萬余處」之說,所謂「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認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頤海邀村墟窮僻之壤,其人自貞臣賢士仰德崇義之徒,下至愚夫愚婦兒童走卒之微賤,所在崇飾廟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凜然若有所見」。 「雲長真義士也!」曹操的這句話的反映了關羽的義氣,現在所有「社團」都拜關羽。楊宇龍著
外貌特徵
三國演義》,描述關羽的外貌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眉卧蠶,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其丹鳳眼和卧蠶眉乃世間罕見,鳳眼生威,卧蠶似霧,英氣逼人,霸氣十足。據說他丹鳳眼一睜,就是要殺人。關羽有美須髯,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 投降曹營時,雖受盡禮遇,但仍心向劉備。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療毒,事緣關公攻打樊城之時,大戰龐德,龐德佯使拖刀計,卻暗放冷箭,傷其左臂,此後,關公斬龐德囚於禁,攻曹仁之時,為守城亂箭所傷,射中右臂,箭頭有葯,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名醫華佗前來診治,說要刮骨去毒才可病癒,關羽即伸臂給華佗醫治,開始刮骨,血流盈盆,而關羽卻一麵食肉飲酒,一面與馬良下棋(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神態自若,似乎沒有疼痛的感覺。
編輯本段家庭成員
由於正史《三國志》等對於關羽的家族成員並無太多記載,所以該部分內容依據大部分來自地方誌、民間傳說以及《聖帝世系考證》[1](關聖帝君世系考證)等。
祖父
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號磐石。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
生父
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
妻子
「關帝詩竹碑」的各種版本(8張)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現有人認為胡氏名胡定金或胡金定)
子女
關平,關羽長子,字坦之(地方誌以及民間傳說),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演義裡面是關羽的義子,關定的次子,關寧的弟弟) 關興,關羽次子,字安國。少已有名,文武雙全,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氏(民間傳說其名為關銀屏,在三國群英傳系列等游戲中取名關鳳<一說關鳳亦出自民間傳說,但不見出處>),關羽之女,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史載關羽確有一女,然其名系後人所加,不見於史載)。 關索(此為戲曲演義中人物,史中無載),關羽三子,字維之(民間傳說)。關羽失荊州後在鮑家莊養傷,諸葛亮南伐孟獲時才歸軍,作先鋒。
孫
關統,關興之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關彝,關興之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三國志》裴注中言,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關羽一脈已斷。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有爭議。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為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 沒有動搖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志,當得知劉備下落欲要告別曹操時,曹操便高掛「迴避」牌拒不相見,於是便用朱墨畫了「風雨竹詩圖」,以竹喻志,畫中藏詩,詩文如下: 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2] 竹詩圖完成之後,關公就掛印封金,立即保護皇嫂連夜離開許昌去尋劉備,過五關,斬六將,三兄弟終於又相聚在一起。 曹操聞聽關羽奪關斬將而走,更加欽佩關羽的忠肝義膽,就命人把關羽這幅畫刻在石碑上。現在,中華大地很多地方都存有關公畫的風雨竹的碑刻。[3]
編輯本段聖人地位
忠義的化身
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不然,在中國以至海外為何有這樣多的關公廟。 在國內所有的關廟建築中,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有五六處:山西關羽故里常平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湖北當陽關陵,荊州關帝廟,河南許昌霸陵橋關帝廟等等。而規模最大、氣勢最為宏偉的,就是位於關羽的故里——山西省運城市解州城西的關帝廟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一座全國最大關帝廟。廟內樓台殿閣共達三百餘間,為游覽勝地之一。堪稱天下第一關廟。 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在擁有二千餘萬人口的台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眾,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聖像。台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一個以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東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泰國。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一座關廟,據稱是海外建築規模最大的關廟。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k jordan(漢名焦大衛)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編輯本段後代信仰
官方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關羽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泰定帝 天歷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布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而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布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乾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柒』 求修改後三國演義每回的標題..
三國演義目錄
桃園結義(共兩回)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益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除董卓(共七回)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為皇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九回 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三讓徐州(共四回)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讎曹操興師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斬呂布(共六回)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敦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煮酒論英雄(共五回)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凶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千里走單騎(共五回)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滅袁紹(共四回)
第三十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三顧茅廬(共5回)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長坂坡(共四回)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益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赤壁之戰(共八回)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三氣周瑜(共七回)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龍吊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戰馬超(共兩回)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褚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
入西川(共六回)
第六十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益德義釋嚴顏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逍遙津(共四回)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後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取漢中(共四回)
第七十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盪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眾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劉玄德進制漢中王 關雲長攻拔襄陽郡
失荊州(共四回)
第七十四回 龐令名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
魏蜀稱帝(共三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夷陵之戰(共六回)
第八十一回 急兄讎張飛遇害 雪弟恨劉備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讎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七擒孟獲(共四回)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六齣祁山(共十五回)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勀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陣辱仲達
第一百零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百零二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百零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百零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百零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九伐中原(共九回)
第一百零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百零七回 魏主歸政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百零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百零九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第一百一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百一十一回 鄧士載智取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百一十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百一十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斗陣破鄧艾
第一百一十四回 魏帝驅車死南闕 蜀將棄糧勝魏兵
破西蜀(共四回)
第一百一十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 托屯田伯約避禍
第一百一十六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一百一十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百一十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三分歸一統(共兩回)
第一百一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捌』 關羽的資料
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使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三國志》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三國志》記載,劉備對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演義》中則將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園三結義」,為劉備二弟,張飛兄長。為後世傳誦。關羽暫居曹操手下時,因陣前殺顏良解白馬之圍有功,由曹操上表封為漢壽亭侯;劉備稱漢中王時,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總領荊州;關羽死後,由後主劉禪追謚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是漢中王劉備的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光緒帝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還被稱做「關夫子」;最後被封為「蓋天古佛」。佛教中稱其為「伽藍菩薩」。《三國演義》中,描述了「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宴」,「水淹七軍」等佳話,亦有「大意失荊州」 ,「敗走麥城」等憾事! 註:關羽的本字,可能因資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在「雲長」之前有「長生」和「壽長」這兩種說法。按《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本字長生。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三國志》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陸樹銘飾)
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干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 電視劇《三國》中的關羽(於榮光飾)
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可參考趙翼著《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分,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皆用作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
《三國演義》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演義贊詩
人傑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雲長。 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對聯稱頌
茶聯的集大成者在天《百茶聯》中有一副對聯,其中有下聯是稱頌關公的「義」。關公義貫古今,這個聯句用「旺旺大吉」來描述,可謂恰如其分。全聯如下: 《百茶聯之002》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關公仗義,旺旺大吉 關羽
關羽對後世的影響
《三國演義》自元末明初出現後,至明代中葉流傳已十分廣泛,對社會各階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關羽的忠義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各朝統治者都通過興建關公廟來加強封建統治。 伴隨著關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間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關廟已有「把遍天下」之說,『其詞於京能也,鼓鍾相聞,又歲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關廟之多,更有「天下關帝廟,買音一萬余處」之說,所謂「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認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頤海邀村墟窮僻之壤,其人自貞臣賢士仰德崇義之徒,下至愚夫愚婦兒童走卒之微賤,所在崇飾廟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凜然若有所見」。 「雲長真義士也!」曹操的這句話的反映了關羽的義氣,現在所有「社團」都拜關羽。
編輯本段外貌特徵
《三國演義》,描述關羽的外貌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其丹鳳眼和卧蠶眉乃世間罕見,鳳眼生威,卧蠶似霧,英氣逼人,霸氣十足。據說他丹鳳眼一睜,就是要殺人。關羽有美須髯,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投降曹營時,雖受盡禮遇,但仍心向劉備。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療毒,事緣一次被毒箭射傷左臂,每到陰雨,臂骨疼痛,醫師說要刮骨去毒才可病癒,關羽即伸臂給醫師,開始刮骨,血流盈盤,而關羽卻一麵食肉飲酒,一面與馬良下棋(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神態自若,似乎沒有疼痛的感覺。
編輯本段家庭成員
祖父
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
生父
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
妻子
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關興。(現有人認為胡氏名胡定金)
子女
關平,關羽長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演義裡面是關羽的義子,關定的兒子 關興,關羽次子,少已有名,文武雙全,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鳳(關銀屏),關羽之女,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史載關羽確有一女,然其名系後人所加,不見於史載)。 關索(此為戲曲演義中人物,史中無載),關羽三子,關羽失荊州後在鮑家莊養傷,諸葛亮南伐孟獲時才歸軍,作先鋒。
孫
關統,關興之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關彝,關興之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三國志》裴注中言,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關羽一脈已斷。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有爭議。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為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身世之謎
關公畫像
關羽的身世在清朝以前一直不詳。 清初康熙年間,解(hai)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時候,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祖墓碑記》。 據墓磚上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鎮)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關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桃園結義
關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他在這里結識了當地正在聚眾起兵的劉備(劉備自稱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 關羽
,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後世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三國演義》則「演義」出他們的誓詞:「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雖是小說家言,但由於符合了動亂頻仍的時代中下層百姓的心態,所以影響巨大。後世好多農民起義,都效法結義的形式,來鞏固隊伍,加強團結。三人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參與了進攻農民起義軍的行列。關羽也就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從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關羽始終忠心耿耿地追隨劉備,「隨其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曹操賞識
曹操贊賞關羽為人,拜其為偏將軍,禮遇甚厚。不久卻覺察關羽心神不定,無久留之意 戲曲中的關羽形象
,便對與關羽關系甚好的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張遼去問關羽,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張遼將關羽的這番話轉告曹操,曹操聞後,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 曹操備贊關羽的勇武,對他重加賞賜,封他為漢壽亭侯(漢壽,地名;亭侯,侯爵名)。關羽斬殺顏良後,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賞賜。關羽把曹操屢次給他的賞賜都封存妥當,給曹操寫了封告辭信,保護著劉備的家小,離開曹營,到袁紹軍中尋找劉備。曹操將士聞後,要去追趕,曹操勸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 從關羽被擒到他立功報曹、重新投奔劉備,這段經歷始終口耳相傳,流行播衍。到《三國演義》,則形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精彩紛呈的故事單元,包括關公屯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禮待二嫂;一旦得知劉備下落,便當辭去);曹操厚待關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贈袍,關羽穿於衣底,上用劉備所賜舊袍罩之,不敢以新忘舊;曹操贈赤兔馬,關羽拜謝,以為乘此馬,可一日而見劉備;關公斬顏良;關公掛印封金;古城兄弟相會等。在華夏大地,這段故事幾盡婦孺皆知。
義放曹操
曹操佔領江陵後,氣勢更盛,大有吞沒「無立錐之地」的劉備和消滅江東孫權之勢。這就發生了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戰。十一月,孫劉聯軍在赤壁(今赤壁市赤壁鎮風景區)大破曹操。關羽所率的一萬精銳水軍是劉備的主力,在這場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後人為突出關羽「全交重義」的特點,演出了他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細節,至今膾炙人口。
統領荊州
[1]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七個郡,是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必爭的戰略要地。赤壁之戰後,曹操還占據著南陽郡和南郡的北部,孫權占據著江夏郡和南 關羽
郡的南部。所謂「借荊州」,就是孫權將自己占據的南郡南部借給劉備。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孫權便派諸葛瑾為使去跟劉備商量,要求把荊州南部的幾個郡歸還東吳。劉備托辭拒絕,孫權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關羽堅決不讓,將孫權派來的官吏全部轟了回去。孫權一怒,馬上派呂蒙率領兩萬兵馬用武力接收這三個郡。呂蒙奪得了長沙、桂陽兩郡後,劉備急忙親率五萬大軍下公安,派關羽帶領三萬兵馬到益陽去奪回那兩個郡。孫權也親自到陸口,派魯肅帶領一萬兵馬扎在益陽,與關羽相拒。東吳的軍隊和關羽的軍隊都在益陽扎營下寨,彼此對峙。
單刀赴會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 關羽
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這是藝術家們的創作,並非歷史真相。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刮骨療毒
關羽勇武異常,冠於全軍。後世小說,寫他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雖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武勇和神韻。至於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關羽曾被亂箭射中,箭穿透其右臂。後傷口雖然癒合,但一到陰雨天氣,骨頭就常常疼痛。醫生說:「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關羽便伸臂讓醫生切開傷口。時關羽正在宴請諸將,「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飲酒,言笑自若」。
關公被害
是年十一月,呂蒙率軍隱蔽前出,進至潯陽(今江西九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和詭密。 呂蒙知關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麥城北邊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孫權派使者到麥城勸關羽投降。關羽提出叫吳軍退兵十里,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關羽投降。關羽及其長子關平趁機帶著十幾個騎兵,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被縛見孫權,孫權招降關羽,關羽寧死不屈,與其子關平在臨沮一起為潘璋所殺,死時年五十八歲,其次子關興嗣「漢壽亭侯」之位。蜀漢懷帝劉禪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謚關羽為「壯繆侯」。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關羽率兵攻打樊城和襄陽,命令南郡太守麋芳鎮守江陵,將軍傅士仁鎮守公安,同時負責後勤供給。當時前方打得很激烈,關羽節節勝利,但軍糧物資往往供應不上,關羽認為麋傅二人嚴重失職,揚言:「還,當治之!」麋芳和傅士仁平時對關羽輕視自己已心中不滿,又聽說關羽還軍後要治他們的罪,自然十分害怕。所以當呂蒙派虞翻前來勸降時,毫不猶疑就把江陵和公安拱手送給虞翻,令關羽進退失據,兵敗身亡。
編輯本段《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飲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於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追謚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編輯本段聖人地位
忠義的化身
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不然,在中國以至海外為何有這樣多的關公廟。 在國內所有的關廟建築中,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有五六處:山西關羽故里常平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湖北當陽關陵,荊州關帝廟,河南許昌霸陵橋關帝廟等等。而規模最大、氣勢最為宏偉的,就是位於關羽的故里——山西省運城市解州城西的關帝廟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一座全國最大關帝廟。廟內樓台殿閣共達三百餘間,為游覽勝地之一。堪稱天下第一關廟。 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在擁有二千餘萬人口的台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眾,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聖像。台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一個以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東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泰國。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一座關廟,據稱是海外建築規模最大的關廟。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k jordan(漢名焦大衛)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