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村委會單方違約林業承包合同鄉政府林業站實施違約行為,應承擔什麼責任
一、林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難辦的原因:
(一)林業發包、承包不夠規范。大部分鄉鎮的村組都擁有一定數量的林木、毛竹,有的山場分給村民做自留山,有的歸村民組集體所有,有的歸村委會所有。長期以來部分山場上的林木因管理不力或無人管護,導致部分山場變成荒山。因此,林業主管部門等建議個鄉鎮對不屬於村民自留山的山場可通過發包的形式來加強對山場林、竹的發展和管理。然而,在林業發包承包的過程中,有的沒有召開全體村民大會或未經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草草簽訂承包合同,即發包出去;有的還強行承包,簽定了一些霸王條款,承包人僅交少量的保證金即獲得了大面積的山場林業承包權;還有的雖然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但尚未超過半數,亦無會議記錄,僅憑一紙合同,就決定承包人取得了數十年的林業承包權,並以此抗辯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上山砍柴等項權利。
(二)承包合同未能反映各方的合同利益。林業承包不象目前土地承包那樣數量相對較少。在林業承包中,其山場畝數之多,面積之廣,承包期限之長。發包方與承包方於簽訂林業承包合同時,幾乎都沒有對發包的數百畝甚至上千畝的山場林木的價值進行評估或測算,就這樣簡單地發包給承包人承包經營。承包期一般規定在30年以上,有的甚至更長。數百畝乃至上千畝的林木、毛竹等,其價值逐年遞增。承包人承包山場後,主要是對現有的山場進行管護,將荒廢的地方進行補植,對部分林竹予以間伐。在絕大部分的林業承包合同中,只是簡單地約定按比例交納承包金,按比例分成等。雖然承包林業山場砍伐林木有嚴格的政策限制,但仍有濫坎亂伐現象以及管理上的漏洞,以致承包各方利益上的失衡和山林竹木的毀壞。
(三)雙方履行承包合同均有過錯。發包方與承包方在林業承包合同的履行過程中,缺乏合同約束力,承包方在沒有報請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批准並頒發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上山砍伐、間伐林木出售。有的承包人違反合同的約定,屆期不向發包方上交承包金。發包方發現承包方間伐的不是次品竹木,也不是不能成林的竹木,而是以「疏山」、間伐為名,進行濫伐或盜伐林木。大部山區的村民日常生活缺乏燃料,即上山砍柴燒,卻受到承包方的嚴厲阻止或拒絕,發包方不是採取與承包方進行充分協商的方法予以解決,而是以自己的想當然之觀念去擅自作出處理決定,導致糾紛發生。
(四)承包雙方極易矛盾激化。承包人依據合同承包大面積的山場後,由於嚴格管護,嚴禁村民上山砍柴,並用「武力」阻止偷盜行為。使幼林不繼成長,荒山逐漸變成綠林。承包人在承包數年後,誤認為滿山遍野的林木歸其所有,即擅自任意砍伐出售,導致發包方的村民有意見,他們認為這都是全體村民的集體財產,卻讓少數人長期佔有任意處分,極不合理。
二、關於處理林業承包合同糾紛的對策。
(一)宣傳政策、維護農村的穩定。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廣大山區的村民採取各種經營方式發展經濟。但是隨著農村形勢不斷變化,部分林業承包合同糾紛時有發生。鑒於農村村民的實際情況,通過林業發生經營,有力促進山區林業的改善和發展。增長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財富。林業承包合同產生糾紛後,我們應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優惠政策,調查了解糾紛原因,充分考慮承包雙方的利益,建議合同當事人對有爭議的合同條款進行變更或簽定補充協議,盡最大努力使承包合同有效繼續履行,避免造成經濟損失,維護農村山區發展經濟的大好形勢。
(二)及時調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村民小組或村委會所有的幾百畝甚至千餘畝的山區,在有關領導的參與下進行發包經營,目的是發展農村經濟。承包方系家庭或若干戶合夥承包,他們投資修路、架設電線和建房,在非常困難的情況還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常年支付雇請人員的工資,幫助購買農葯防止病蟲害,日夜管護所承包的山場,避免山上的林木,毛竹等受到偷盜或破壞。若干年後承包合同發生糾紛,承包方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很難計算,承包後的增長部分也無法計算,故應先由鄉鎮村及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把調解工作做為訴前的一個前提程序。鄉鎮村對農村山區的情況非常熟悉,直接參與發包承包會議及合同的簽訂,對承包雙方履行合同、投入管護、產生糾紛之原因及糾紛雙方的思想動態等情況,知悉並有所了解,有針對性地做工作,耐心地說服教育,竭力消除對抗情緒,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這樣,即避免承包方受損失,又不使發包方即全體村民因承包合同解除而背上賠償損失的沉重經濟袍袱,促進雙方團結協作,共同發展。
(三)慎重引導,讓當事人自己選擇救濟途徑。林業承包合同與其他合同不同,承包期限較長,投入資金較大,承包前後的價值很難界定和分清。解決這類糾紛應慎重思考,當事人絕不能以過激的方法「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更不能集體越級上訪。綜上,應採取以下方式予以妥善處理:
1、自行和解。發包方與承包方都是本村委會或同一個村民小組的村民,相互之間非常了解,當林業承包合同發生糾紛後,雙方應平等協商,各自都要為對方著想,均應認真檢討自己的過錯或違約行為,如有不符合一方或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的合同條款,可以協商變更或達成新的補充約定。雙方在平等協商的過程中自行和解,澄清是非,鈍化矛盾。
2、縮短承包期。從審判實際來看,林業承包合同中約定的承包期一般都在30年以上,有的長達50年到70年。中央關於發展林業方面的政策,是從農村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家庭承包期可長達50年至70年,但對招標方式承包的期限沒有作出此規定,雙方協商,在合同有效的前提下變更承包期限,將較長的承包期縮短為20年以內,只要收回成本略有獲利即可。集體財產不能數十年為少數村民受益和佔有,否則不利於維護全體農民的合法利益。
(3)依法訴訟。全體村民或承包方如選擇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應從林業承包合同的實際情況出發。如果承包人實際投入較大,山場林竹長勢又較好,只是承包人不按合同的約定辦事,對發承包方提出的建議或警示不聽不理的,發包方可提起違約損害賠償之訴,這樣即補償了發包方的實際損失,又懲罰了承包人的違約行為。如認為承包人確實不能再繼續承包下去,即根本違約,依法可請求解除承包合同。要求解除合同方應充分考慮相對方(一般為承包人)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可得利益。因為承包合同依法被解除後,承包人返還的是一片茂密、生長旺盛的林木、毛竹等,其中增值部分凝聚著承包人的心血和汗水,解決合同方應當賠償承包方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可得利益。
『貳』 灘塗承包合同糾紛如何做財產保全
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申請財產保全時,應當提供擔保(即提供等值或超過對方房產價值的財物)。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會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會立即查封、扣押、凍結對方房產。採取訴請財產保全的,應當在三十日內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一條 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被保全財產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採取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三十日內不依法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保全。
第一百零二條 保全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
第一百零三條 財產保全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法。人民法院保全財產後,應當立即通知被保全財產的人。
財產已被查封、凍結的,不得重復查封、凍結。
『叄』 林權糾紛和合同是否有效
根據你敘述的情形分析,你與村民小組訂立的合同是有效的。
理由有三:一、內該片林容地所有權人應為村民小組,20多年前村委會的「徵用」因約定了使用期限應視為是借用性質,林地所有權屬並未發生轉移,相反還強化了村民小組對該片林地的所有權人地位。二、村委會「徵用」期限屆滿後應將山林返還村民小組,村委會對林地無權進行轉包,其行為屬於侵權性質。三、村民小組作為山林地的權利人有權對該片林地進行對外發包,是適格的發包方主體。
供參考。
『肆』 求林地糾紛的上訴書
我想問 《關於惠西村中平經濟社村民謝萬元與謝朝欽「黃屋排」山林管理權屬問題的處理決回定》(上府答[2009]08號,以下簡稱《處理決定》),是哪個單位出具的 是原審法院還是當地政府的主管機關?
市政府或機關不能撤銷法院的判決,能撤銷下機關單位的決定。 如果撤銷法院判決只能上訴,但是上訪肯定管用的。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有爭議的(注意,及時所有權明確的 通常對方有異議要是這樣辦,) 應當歸政府管理也就是 土地局
『伍』 外嫁女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判決書
去判決法院調取或查詢。
『陸』 鐵礦采選承包合同糾紛起訴書
本律師根據類似的承包合同糾紛案件給你提供個起訴狀模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民事起訴狀(林業承包合同)
原告:;
被告:;
第三人:;
訴訟請求:
一、依法確認被告與第三人簽訂的樹木買賣合同為無效合同;
二、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原告系被告方所屬村民。一九九六年春,原告村民在被告村委組織下,在全村村外所有的道路及生產路上栽植楊樹兩千餘棵,幾乎遍及全村所有的農業用地。當時我村村主任是陳丹,村支部書記是宋丹華。該楊樹栽植後,長勢良好,村委曾聘任六名專職人員負責看管及照顧楊樹。到二00四年,全部楊樹的價值已經近三十萬元,是全村集體所有的主要財產之一。
二00三年四、五月份,當時的村委想賣涉案樹木,便向部分黨員及個別村民(即所謂的村民代表)徵求意見,當時的村主任李龍提議想賣二十一萬元,說是用來修路。參與意見的部分人後來說,對該方案,當時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根本就沒有形成可行的賣樹方案。針對此事,由於大部分村民議論紛紛,就沒有結果,樹沒有賣成。
二00四年春節之後,被告村委在當時的村委主任劉清福及黨委委派的掛職書記的策劃下,既未召開村民會議,又未採取任何方式向全體村民徵求意見,就自作主張的以村委的名義將涉案樹木及涉案樹木所有路段兩側的土地承包和賣給了並不是我村村民的本案第三人風箏縣河上村村民張三好。所涉及的土地承包金和賣樹款僅為二十萬元,所包日期為十年。事實上,涉案全部楊樹,如果長到合同期滿的話,其價值至少得二百餘萬元。該合同簽訂後,其合同內容,當時村委亦是採取了秘密封鎖的方式,其內容只是在我們村民中悄悄流傳,且說法不一。直到第三人派人對涉案樹木加以管理、看護、在樹上刷漆等,我們才知道涉案土地及樹木承包和賣給了第三人,才知道所賣及承包的價格及年限。
涉案樹木現均已成材,其遮蔭、根系、落葉等對沿途農業用地造成極大的減產,致使每年我們所種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大幅度下降,有些地塊甚至顆粒無收,所謂事倍功半,的確恰如其分。由於涉案樹木遍及全村所有的承包地,全村各家各戶都受其影響,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鑒於涉案樹木均已成材,我們一致認為,應該對其有計劃地進行伐舊更新。具體的方案依法應由我們全體村民決定。被告的非法處分是作為原告的我們所不能認可的,無論從價格上還是從年限上我們都是堅決不能同意的。
在知道了被告擅自處分集體財產,損害集體及全體村民利益後,我村村民多次派代表向省、市、縣、鄉上訪等反映,至今未能得到合理、合法、公正的妥善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第五條、第六條也規定了村民委員會的應當的義務。第十九條規定:「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項,村民委員會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方可辦理:(一)鄉統籌的收繳方法,村提留的收繳及使用;(二) 本村享受誤工補貼的人數及補貼標准;(三) 從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的使用;(四) 村辦學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業的經費等集方案;(五)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承包方案;(六) 村民的承包經營方案;(七) 宅基地的使用方案;(八) 村民會議認為應當由村民會議討論決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項。」第二十一條規定:「 人數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推選產生村民代表,由村民委員會召集村民代表開會,討論決定村民會議授權的事項。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戶至十五戶推選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組推選若幹人。」第十七條規定:「 村民會議由本村十八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召開村民會議,應當有本村十八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參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戶的代表參加,所作決定應當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必要的時候,可以邀請駐在本村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群眾組織派代表列席村民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規定:「土地承包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按照規定統一組織承包時,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權利,也可以自願放棄承包土地的權利;(二)民主協商,公平合理;(三)承包方案應當按照本法第十二條的規定,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四)承包程序合法。」第十九條規定:「土地承包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一)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選舉產生承包工作小組;(二)承包工作小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擬訂並公布承包方案;(三)依法召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承包方案;(四)公開組織實施承包方案;(五)簽訂承包合同。第四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條規定:「國有土地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約定。承包經營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山東省農村集體經濟承包合同管理條例》第九條規定:「 訂立承包合同,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大會或者村民會議決議,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第四條規定:「 農村集體所有的資源、資產和集體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國家資源等,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發包方)發包。發包方案(包括項目及發包方式、指標、期限、承包經營者等)應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經村集體經濟組織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備案。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九條規定:「 訂立承包合同,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大會或者村民會議決議,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包合同無效:(一)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二)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三)違反本條例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的;(四)惡意串通或者採取欺詐、脅迫等不正當手段簽訂的;(五)發包方無權發包的。」第十四條規定:「 無效承包合同從訂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承包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無效承包合同的確認權,歸縣級以上承包合同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二條規定:「 發包方所屬的半數以上村民,以簽訂承包合同時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原則,或者其所簽合同內容違背多數村民意志,損害集體和村民利益為由,以發包方為被告,要求確認承包合同的效力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並可通知承包方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第二十五條規定:「 人民法院在審理依本規定第二條所起訴的案件中,對發包方違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者成員代表大會決議, 越權發包的,應當認定該承包合同為無效合同,並根據當事人的過錯,確定其應承擔的相應責任。屬本條前款規定的情形,自承包合同簽訂之日起超過一年,或者雖未超過一年,但承包人已實際做了大量的投入的,對原告方要求確認該承包合同無效或者要求終止該承包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可根據實際情況,依照公平原則,對該承包合同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綜合上述事實及有關規定,原告方認為:被告與第三人所簽訂的《土地承包及樹木買賣合同》本質上系農業承包合同中的「林業承包合同」。該合同系被告在未經法律和行政法規所強制性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的情況下,違背全體村民的所有者意志,把我村集體現實的全部林木及適合植樹的所有沿路地,承包給了不屬於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第三人。其合同內容把本應價值幾百萬的標的僅以二十萬的價款作了處分,嚴重損害了本村集體和全體村民利益。依法應為無效合同。為維護合法權益,現原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一百零九條、一百一十條之規定具狀貴院,請依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之規定予以受理,依法查明本案事實,做出公正裁判。
此致
人民法院
具狀人簽名:(附後)
二00五年四月十日
『柒』 林業糾紛的忇議書法院按合同法裁定是否合法
山林權屬糾紛調解協議屬於民事糾紛,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
所謂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其解決機制有自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
發生了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雙方協商和解,或請求人民調解委員會、有關單位、有關行政部門進行調解,也可以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捌』 承包合同糾紛問題
兩份合同無效
甲未經村委會開會同意私自以村委會的名義簽訂三年承包合同--根據《合同法》規定,損害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合同均為無效合同。甲未經村委會開會並取得多數村民同意私自出租集體土地,損害村集體的利益,所以該合同無效
第二份合同根據第一份合同生成,第一份合同屬於主合同,主合同的無效屬合同自然無效
『玖』 是林地使用權糾紛還是林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首先我還要問下你幾個問題,一是你已經簽訂了承包合同,那就是有合同;二是內你是不容是這個組的村民,這塊山地是分給你的,還是本來就是你的山,即祖輩都是你們的;三是你有沒有林權證。如果上述方面有答案,再來回答你的問題,如果你有證據,他們沒有,這塊地你就有可能。如果你有證,你這個應該是林地使用權糾紛,可以通過林業部門解決;如果只有合同,那就是經營權糾紛,可通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