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財產權侵權舉例

財產權侵權舉例

發布時間:2021-07-30 11:55:29

Ⅰ 有沒有一些侵權行為的案例

倪XX、王X訴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侵害名譽權糾紛

一、事實概要

原告到被告下屬的超級市場購物,被告工作人員懷疑二原告偷拿東西,於是在公眾場合訓問二人,並根據市場內所貼無效公告,對被告進行搜查,未查到任何屬於市場所有的東西。原告起訴被告侵犯其名譽權。

二、裁判要旨

首先,公民或法人行使某一「權利」如果沒有法律的依據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規定,都不能自認為有權利行使這樣的行為。法律從未賦予市場工作人員有盤 問顧客和檢查顧客財物的權利,因而被告無權張貼要求被告將自己的提包打開供被告工作人員查看的公告。

盡管此公告張貼在市場門口,但由於它沒有法律依據,因而是無效的,顧客有權不執行公告的規定。其次,被告工作人員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在公眾場合用帶有貶義的話語詢問原告是否偷拿東西,並根據市場內所貼 無效公告對原告的包裹、衣服等進行搜查。

上述行為足以使原告感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已遭貶低,而且也實際影響了對二原告的品德、聲望、信用等方面的社會評價。

原告的名譽因此而受到損害。被告的工作人員是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被告為其規定的工作職責時對二原告實施侵權行為的,因此,其侵權民事責任應由被告承擔(依據 民法通則第43條)。

三、法院判決(處理)及適用的法律

在法院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後,雙方自行和解。被告願向原告表示歉意並向兩原告各支付1000元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原告撤訴。

(1)財產權侵權舉例擴展閱讀:

侵權行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財產或知識產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違法行為。侵權行為發生後,在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就產生了特定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

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構成要件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受害人的過錯

受害人的過錯,是指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發生或者侵權損害後果擴大存在過錯。

三、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所實施的不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四、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不得已採取的致他人較小損害的行為。

五、受害人的同意

受害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在侵權行為或者損害後果發生之前自願作出的自己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明確的意思表示。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公平責任原則

Ⅱ 侵犯財產所有權的刑法案例

財產所有權案例如下:某公路運輸管部門對一輛無客運證而從事出租服務的汽車予以扣押。次日夜晚,車主方某潛入放置被扣車輛的機關大院,悄悄撥開大門,偷偷將被扣車輛駛離。案發後,對案件的定性,存在著爭議。
案例分析:
方某採取秘密手段竊取已被查封的財產,其對車已失去所有權,符合盜竊罪的條件,應以盜竊罪追究刑事責任。
方某故意轉移已被查封的車,侵犯社會管理秩序,構成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罪。
方某行為雖然違法,但現行刑法並未明文是犯罪行為,故方某不構成犯罪,但應對其進行行政處罰。
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
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是指隱藏、轉移、變賣、故意毀損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情節嚴重的行為。
分析結論:方某的行為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應以盜竊罪論處。

Ⅲ 有關侵犯財產所有權的案例

案例1:甲駕車違章,被交通機關將機動車扣留,停放於派出所內的停車場,甲於當晚將車偷偷開回家,後被公安機關發現。甲是否構成犯罪,何罪?

Ⅳ 民事侵權法律關系案例

1、該法律關系的主體即權利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李某和劉某兩人均是主體,劉某享有版索賠權,李某負有權賠償義務;客體是人身權和財產權,即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具體的說是劉某的身體權、健康權以及劉某因傷就醫的財產損失;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權利義務關系,即劉某享有向李某索賠的權利和李某負有向劉某賠償的義務,此為法律關系的內容。
2、根據新頒布實施的《侵權責任法》,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如果受害人故意的,飼養人免責,如果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飼養人可減輕責任,若受害人存在一般過失的,飼養人不免除責任,即劉某需要對該案中的侵權行為發生事實、侵權損害造成的財產損失、侵權行為與侵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點承擔舉證責任即可,無須證明飼養人是否存在過錯;如果飼養人想免責,必須就受害人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Ⅳ 有關侵犯財產權的事例

何代常訴何玉明強收分家後其責任地里的莊稼侵犯財產權案
被告何玉明系原告何代常之父,何代常獨身。1987年,由何玉明主持,何代常與弟弟何代樹分家別居。何代常奉養母親肖安君,經營管理自己和肖安君的2份責任地,同時承擔2人相應的農業稅、提留、統籌等法定義務。何代樹奉養父親何玉明,經營管理自己一家和何玉明的5份責任地,也承擔5個人相應的農業稅、提留、統籌等法定義務。何玉明對何代常、何代樹兄弟二人具體經營管理的責任地的位置和面積指劃明確,何代常、何代樹無異議,各按其劃分的責任地自主經營管理。1995年肖安君病亡,何玉明要求耕種肖安君的那份責任地,何代常未同意,並按有關規定將肖安君的責任地退還給所在三社集體。何玉明對此不滿,與何代常發生糾紛。1996年夏收、秋收季節,何玉明先後強收何代常種植的黃豆5公斤、黃谷50公斤。瀘州市納溪區打古鎮人民政府興隆村村民委員會於1996年8月20日進行調處,明確:爭議的承包責任地系何代常分家後耕種,何玉明多次收割何代常種植在承包責任地里的莊稼,是錯誤的,應當歸還何代常。何玉明不執行此調解意見,何代常訴至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法院。
原告何代常訴稱:被告何玉明於1996年6月、7月、8月,先後強收其種植在自己經營管理的承包責任地里的黃豆7.5公斤、黃谷125公斤為己有。要求判令被告返還糧食或折價賠償。
被告何玉明辯稱:收走的黃豆、黃谷生長在自己的承包責任地上,不屬原告人所有,不同意賠償。
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與被告系父子關系,當和睦相處。爭議之地的所有權屬打古鎮興隆村三社,長期由何代常耕種,他人無異議,何玉明也無異議,該地的經營管理權應屬何代常。何玉明所持爭議之地的經營管理權屬自己的理由與事實不相符合,不予採納。被告強收原告種植的莊稼,無法定理由,屬侵權行為,由此給原告造成的損失,應予賠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七)項的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被告何玉明賠償原告何代常的莊稼損失摺合人民幣96元,限於判決生效後三日內付清。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制度規定,農民種植在自己承包責任地里的莊稼,屬自己所有,為自己的合法財產,不容他人非法侵佔。這里的「他人」,應為該農民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以外的人,包括未與該農民共同生活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近親屬。因此,父親強收已分家獨立生活的子女責任地里的莊稼為己有,應屬侵權。有人認為父母有權將子女的莊稼無償占為己有,作為子女對父母的贍養費,不是侵權行為。這種觀點在子女未盡贍養義務情況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事實上,追索贍養費與侵佔子女的財產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不能混同。如果子女未盡贍養義務,父母應求助法律手段來確定子女應盡的贍養義務,並取得相應的強制執行權。如果子女盡了贍養義務,父母無法定事由佔有子女的財產,就與我國法律關於保護公民個人合法財產的規定相違背。因而主張父母有權佔有子女的財產的觀點是錯誤的。只有在古代封建社會法律制度下,父母強收子女的莊稼為己有,才不認為是侵權行為。因為封建法律制度規定:父母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利,包括財產權、教誡權、主婚權等,甚至有生死予奪之權。子女的一切都是父母的,父母將子女的財產無償占為己有是天經地義、合法合道德的行為。根據我國法律關於保護公民個人合法財產所有權的規定,父母非法侵佔子女的合法財產,也是違反法律的侵犯他人財產權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本案何玉明雖年近8旬,需要子女贍養,但其並未主張受贍養的權利,而是認為兒子的責任地仍屬自己(實際是名義大家庭)承包的責任地(不排除當初承包時是以被告作為戶主名義承包的,分家後未改變原承包合同名義承包人)。但事實是因分家已將責任地分開,由原來的一個承包群體變成兩個以上承包群體,在這種情況下,法律上承認分家帶來的法律後果,新的承包群體成為新的財產權主體,所以,被告強行收走其年過50的兒子何代常種植的莊稼為己有,其行為違反了我國現行法律關於公民的合法財產所有權受保護的規定,侵犯了何代常的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人民法院判決何玉明賠償何代常的損失是正確的。

Ⅵ 侵犯財產所有權的案例

把別人的財產非法佔為己有,就是侵犯財產了。

Ⅶ 列舉日常生活中存在侵犯公民財產權和消費權的現象。

商業行為最多
消費權包括
知情權 :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對 商品和服務的有關真實情況進行全面和充分地了解。
超市或商場里總是會有特價商品。為什麼特價呢?是真正的廠家讓利還是商品的質量有問題呢?為什麼特價商品標有概不退還的字樣呢?業務員介紹產品時,都只講優點,卻不將弊端,地球人都知道,凡是都有兩面性的。
自主選擇權 :售貨員唾沫橫飛的講個沒完,也不管你要不要就是個講,甚至誇大其詞,當顧客抬腳要走的時候,先是勸,再是拉,最後實在不行就開罵。
監督權:
總是有一些傳說中的「秘方」其實就是一種壟斷,他到底放了什麼東西消費者一無所知;醫院醫生開的葯只有能到該醫院拿葯 ;小商小販玩稱桿子,明明7兩說成一斤;商場明明標著特價,卻按原價算賬;節假日的打折優惠都名存實亡,在原價基礎上翻了幾翻再打個幾折,實質上就是原價。
安全權 :是商品就要保障質量,哪怕是特價商品,只要用來交易的東西都是商品;二手東西翻新,外行人是全然不知的,但安全系數不高,尤指高科技產品。
在實際生活中,侵害消費者安全權的現象非常普遍,通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例如,為了牟取非法利潤,招徠顧客,一些不法分子在普通白酒中加敵敵畏冒充"茅台",用福爾馬林泡毛肚、鳳爪,在菜油中摻柴油,出售變質、發霉的各種食物等,皆屬此類,這些商品不僅不能滿足人們的正常需要,反而會損害人們的健康,甚至會致人死亡。(2)製造銷售假葯、劣葯。葯物本來是用來治病救人的,但是一些不法分子為了賺錢,則置人們的生命健康於不顧,以非葯物冒充葯物,病人服用後,根本不能對病情產生緩解及解除作用,延誤疾病的治療,有些假葯中還摻雜有害成份,不僅耽誤治病,而且使病情加劇,例如,一些不法分子用泥土、雞飼料、澱粉或廉價葯品加上偽裝,冒充抗生素及名貴葯品出售。1992年12月貴州印江縣的學生服用了河南某制葯廠生產的驅蟲葯,造成3169人中毒,2人死亡。(3)出售過期變質的食品、葯品。對於銷售者來說,出售過期、變質的食品以及過期、失效的葯品等侵犯消費者安全的現象也較為普遍,有些商店將已經過期的商品打上新的日期,欺騙消費者。(4)日常用品及機電產品缺乏安全保障。這些年來,我國曾發生了多起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爆炸傷人的事件,電風扇、電熱毯、電熱杯、洗衣機等漏電致人死亡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這些都是嚴重侵害消費者安全權的表現。(5)化妝品有毒有害。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也漸為時尚,化妝品致人損害的案件也越來越多,有些生發水不僅沒有生出頭發,反而使原有的頭發脫得精光,一些潤膚膏不僅不能美容反而致人容貌毀損,還有些化妝品甚至含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有害物質。(6)營業場所不安全。如有些旅館房屋年久失修、樓梯老化腐朽;有些商品、飯店、旅館電源外露極易觸電,有些旅館管理不善,旅客財物經常失竊等等,這些也屬侵犯消費者人身及財產安全的現象。(7)服務方式不安全。如理發師使用工具不當或者不消毒致顧客受傷或者傳染疾病,浴室熱水過熱燙傷顧客等等。

Ⅷ 侵害財產權的侵權包括哪些

法律明確規定侵犯抄財產權的襲法律是《侵權責任法》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Ⅸ 有關財產權的案例就像初中政治書上的例子一樣。各位大俠就幫助。

侵犯財產權的案例

1.計程車司機李某應旅客王某的要求將其送往火車站。王某下車時不小心將錢包丟在了計程車上,李某發現後,打開一看,內有5000元現金,此時,他正好從收音機里得知某大學的學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會求助,李某就產生了將這筆意外之財捐給患病的學生的想法,於是就將這拾到的5000元現金寄給了這位大學生用以治病。王某上了火車後發現錢包不見了,經回憶,錢包可能丟在了計程車上,於是他根據票上的車號找到了李某,要求返還錢包中的5000元現金。李某說錢已經捐給了患白血病的大學生,自己並沒有得到利益,並拿出匯款存根為憑證,因而拒絕返還錢款。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李某返還5000元現金。法院依據《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經調解後,李某自願返還王某3000元,王某願意放棄剩餘的2000元。

2.某在某市有一套住房,產權歸其所有。2005年初,寧某去省城兒子家暫住,將自己的房子租給王某,租期3年。2008年3月房屋租期屆滿,寧某返回故里,要求王某騰房。王某以找不到其他住房為由,拒絕騰房。寧某隻得同意王某再租1年,他們夫婦到女兒家暫住,1年後王某還不肯騰房。 寧某無奈,只好一紙訴狀將王某告到法院,要求王某返還財產。法院經審理認為,王某的行為是侵犯公民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的違法行為,依法作出判決:被告王某返還侵佔的原告之房屋,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3000元。

望採納

Ⅹ 有什麼侵犯財產權的案例

鄭梅玉訴啟東市公安局收容審查、侵犯財產權,莆田市公安局侵犯財
本案涉及以下幾個問題:

一、公安機關是否享有處理經濟糾紛案件的職權。1989年3月5日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不得非法越權干預經濟糾紛案件處理的通知》中規定:"對經濟糾紛問題,應由有關企事業及其行政主管部門、仲裁機關和人民法院依法處理,公安機關不要去干預。更不允許以查處經濟犯罪為名,以收審、扣押人質等非法手段去插手經濟糾紛問題。"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的決定》。該決定取消了合同管理機關對無效經濟合同的確認權。明確規定:"經濟合同的無效,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依照上述規定,處理經濟糾紛案件的職權屬於有關企事業行政主管部門、仲裁機關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無此職權。也就是說,公安機關對經濟糾紛案件沒有進行處理和作出決定的權力。如果公安機關的行為超出了法律授權的范圍,其行為則應作為無效行為而被撤銷。無論其動機、目的正當、合法與否,只要行為客觀上超越許可權,即構成行政越權。本案中,作為被告的啟東市公安局和莆田市公安局以查處詐騙案件為名,插手鄭梅玉與張建新等人因購買鰻魚苗而發生的債務糾紛,對鄭梅玉採取收容審查措施並索取人民幣23000元,其行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超越了公安機關的職權范圍,是一種行政越權行為。一、二審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其收容審查決定,判令其返還原告的人民幣23000元和賠償原告的經濟損失,是正確的,符合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四目和第六十八條的規定。

二、啟東市公安局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在我國,行政機關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如果沒有行政組織法的根據,又沒有特別法的授權,或者雖有法律的根據,但超越法律的授權范圍,其行為都屬於越權行為。例如,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條例的行為人有權處以15日以下的拘留,如果某公安機關對行為人處以20日或25日的拘留,則該具體行政為屬於超越法定職權的行為,盡管該公安機關享有法定職權,但逾越了法定許可權范圍,也構成超越職權。1980年2月29日國務院《關於將強制勞動和收容審查兩項措施統一於勞動教養的通知》第二條規定,收容審查的對象僅限於"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又不講真實姓名、住址、來歷不明的人,或者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又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嫌疑需收容查清罪行的人",對上述兩類人以外的人,則不屬於收容審查的范圍,公安機關也無權對其採取收審措施。本案中,啟東市公安局對不屬於收審對象的鄭梅玉採取收容審查措施,超越了其職權范圍。

閱讀全文

與財產權侵權舉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