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智深的缺點
魯智深是《水滸傳》中所描寫的真性情之人,他行俠仗義抱打不平,他一出場的拳打鎮關西就充分體現了他的這個性格特點,但是他也有缺點,例如好酒貪杯不遵守國家法律和佛門戒律,雖然從《水滸傳》成書所界定的歷史環境為皇帝荒淫好色百官貪污腐敗的大背景,但是作為一個完整人格的政府軍隊部門的官員(提轄),他的行為並不可取。人不能把自己殺人放火觸犯法律歸咎於社會原因,中國有句古話「逼上樑山」,但是完整閱讀全書後會發現真正被「逼上樑山」得只有林沖等區區幾人,其他人一部分本來就是亡命之徒,不遵法紀為非作歹,還有一部分是被宋江吳用等人用卑鄙下流手段「逼上樑山」的,所以《水滸傳》一書的價值觀並不可取,因此無論魯智深還是林沖武松讀者不必盲目的去崇拜模仿。
㈡ 魯智深的性格極其暴躁,他起初是怎樣鬧的五台山不得安寧的
《水滸傳》中魯智深的性格十分的暴躁,但他卻也是一位除暴安良的英雄好漢。自從失手打死了鎮關西以後,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後來好不容易在五台山落發為僧,卻因為不能夠遵守佛門的清規戒律,最終又離開了五台山。我想也正是因為他的性格和行為,才有了後面精彩的故事發生。
至此之後魯智深便不能夠在寺院中逗留,全寺上下也就只有智真長老一人懂他,明白他的修行不在寺廟中,而是在凡塵入市。
㈢ 魯智深身為當地的提轄,為何在犯事之後要畏罪逃跑
魯智深本來只是想教訓一下鎮關西,沒想到不經打死了,而魯智深擔心吃官司,他非常清楚宋朝監獄的現狀,如果沒有錢和人,不僅要吃殺威棒,還因為沒有人送飯打點而受折磨,這是好漢不吃眼前虧的一種表現,魯智深逃跑並不是擔心官司,而是擔心官司帶來的問題,因為他既沒有錢打點獄卒,又因光棍一人,無人能幫他送飯。
魯智深與武松差不多,屬於粗中有細的人,他們基本不會因小利而受到誘惑,做事都比較周全,從他們最後結局來看,武松雖然活到了八十多歲,卻在方臘一戰失去一臂,但是魯智深確實坐化成佛,結局似乎更好一些,當然他們不貪戀仕途是最聰明的選擇,因為北宋當時的環境實在是不適合去當官,宋江和盧俊義就是最好的例子。
㈣ 水滸傳魯智深的鬧
魯智深原是渭州經略府的提轄官。一天,他跟朋友到酒樓喝酒,聽說「鎮關西」鄭屠強占民女。一怒之下,三拳打死了鄭屠後,跑到五台山寺院落發為僧,法號智深。
魯智深雖入佛門,卻不守清規,酗酒大鬧五台山。被請出了五台山,來到北宋首都東京投靠大相國寺,去看守菜園。在大相國寺魯智深遇見了林沖,為了救被誣陷的林沖,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深知不能再在大相國寺混下去的魯智深一把火燒了菜園,跑到二龍山,跟楊志、張清、孫二娘、曹正、武松、施恩幾個人落草。後來,由於呼延灼攻打二龍山,魯智深等人與白虎山的孔明、孔亮等人聯系梁山,三山人馬齊攻青州,最後連同呼延灼一起上了梁山。
梁山眾好漢歸順宋朝後,在攻打田虎的戰役中,在汾陽府城東抓了敵將馬靈……在打敗方臘之後,魯智深隨隊來到杭州六和寺,聽到潮信而坐化。宋江班師後,上表皇帝,得追封為義烈照暨禪師。
㈤ 金聖嘆對於魯智深的評價
這個其實是李贄排得順序 不是金聖嘆
順序是 仁人 智人 勇人 聖人 神人 羅漢 菩薩 佛
很好記
前四個是儒家的最高評價順序 神人是道家最高評價 後三個是佛家評價順序
也就是魯智深佔了佛儒道三家之首
㈥ 無賴們要給魯智深來個下馬威,結果如何
後來又給魯智深來個下馬威的話結果呢後來這個無賴為魯智深給了另外的一個廈門為我認為他們當中的結果性的東西和其他的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能
㈦ 魯智深的事件
魯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員
步軍頭領第一名。魯智深原名魯達,是經
略的提轄,因為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
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
台山削發為僧,改名魯智深。魯智深忍受
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金身,被
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因將偷
菜的潑皮踢進了糞池,倒拔垂楊柳,威名
遠揚。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高俅派
人捉拿魯智深,魯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後
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頭領。宋江攻打
方臘,魯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臘。後在杭州
六合寺圓寂而死。
魯智深原來的名字叫魯達,是陝西渭州的一名軍官。有一次,他要教訓一個外號叫「鎮關西」的惡霸,砰砰砰打了三拳,沒想到拳頭太重,把人打死了。盡管打死了壞人,可也是要償命的,魯達只好逃走,逃到五台山文殊院當了和尚。文殊院的長老給他起了個法名叫智深。
按規定和尚是不能喝酒的,但魯智深喜歡喝酒,很難忍得住。一次喝了酒撒起酒瘋,幾十個人都按不住他。第二次喝酒,他的禍闖大了,把山腰的亭子和泥塑的金剛都打壞了,長老沒法再原諒他了。長老說:「我這里不能留你了,我介紹你去東京大相國寺,我師弟在那兒當長老,他會安排你的。」
東京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大相國寺的長老也不敢把魯智深放在廟里,只派他去酸棗門外看守菜園。這差事正適合魯智深,因為菜園里的蔬菜常被小流氓們連偷帶搶,沒人管得住。但流氓們已經做好准備,要把新來的和尚扔進糞坑裡,給他一個下馬威。
流氓們拿著禮品,假惺惺對魯智深說:「我們是街坊鄰居,特來祝賀的。」
魯智深見這些人不肯進屋說話,站在糞坑邊不動,便有些疑心了。領頭的流氓過街老鼠張三和青草蛇李四跪了下來,想等魯智深來扶他們時,抓住魯智深的腳把他掀翻。但魯智深的動作更快,嗖嗖兩腳,張三和李四就掉進糞坑裡游起泳來,這糞坑太深了。
魯智深哈哈大笑,「先把他們拉上來洗一洗,再來說話。」
流氓們七手八腳救起張三和李四,他倆洗去滿身臭屎,換上同伴的衣服。魯智深把自己的出身告訴流氓們,「千軍萬馬中我都能進進出出,對付你們幾個小混混算什麼!」
流氓們屁滾尿流地回去了。第二天他們殺了豬買了酒,恭恭敬敬地來請魯智深,嘴裡師父長師父短的,把魯智深奉承得好高興。正吃著唱著,聽見樹上烏鴉哇哇亂叫。張三說烏鴉叫不吉利,李四就要拿個梯子去拆烏鴉窩。
魯智深看看這棵楊柳樹,說:「哪要什麼梯子。」
只見魯智深脫了衣服,露出背上的錦綉紋身(所以他叫「花和尚」)。他走到樹下,弓下身去,右手在下,左手在上,腰部一使勁,竟將柳樹連根拔起!
眾人全都拜倒在地,一邊嚷嚷著:「師父不是人!」
「我不是人是什麼?」
「師父若不是天上的羅漢,哪來這樣的神力!」
從此這些人對魯智深崇拜極了,每天拿酒菜來款待魯智深。魯智深酒後興起就為大家表演拳術,他的拳帶著醉意,叫「醉八仙」,其中名堂很多,什麼「何仙姑懶卧牙床」,「韓湘子倒拔金簫」,「呂純陽飛劍斬黃龍」,「鐵拐李獨腳下雲梯」......把眾人看得目瞪口呆。
又過了幾天,魯智深想:「老是吃人家的,多不好意思。」於是他也准備了酒菜回請眾人。眾人吃得高興,有的提議:「見過師父打拳,沒見師父使兵器,能讓我們開開眼嗎?」
魯智深說:「行,把我的禪杖扛出來吧。」
魯智深的鐵禪杖長五尺,重六十二斤。魯智深拿在手裡舞動起來,越舞越快,密密層層,風雨不透。
這時候從矮牆外傳來喝彩聲。此人就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綽號「豹子頭」。從這一天開始,林沖和魯智深意氣相投,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兄弟。
㈧ 魯智深的哪個缺點,曾讓他兩次險些喪命
對於魯智深大家並不陌生,水滸中的魯智深是個家喻戶曉的好漢,他嫉惡如仇、恩怨分明、扶危救困、粗中有細,同時武藝高強驍勇善戰,可謂俠之大者。但是他有三個明顯的缺點,導致他曾兩次身陷險境。
第三、性子太急
魯智深和武松上樑山後,想替梁山發展力量,就決心去少華山請史進兄弟上樑山,可到了發現史進為了救玉嬌枝,隻身一人行刺賀太守,結果被活捉,魯智深一聽就急眼了,要去救史進,武松、朱武勸他也不聽,還怒斥他們是「慢性子」。可到了以後發現他這急性子更不行,賀太守略施小計就活捉了魯智深。好在宋江吳用也用一計騙過賀太守,拿下華州府,解救了魯智深和史進。
所以對於魯智深來講它的三個致命特點就是對女人沒有防範之心、不記仇、性子太急。就因為這個事情,兩次差點要了他的名。
㈨ 魯智深在相國寺怎麼收服潑皮無賴
《水滸傳》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話說二十個潑皮破落戶,中間有兩個為頭的,一個叫做「過街老鼠」張三,一個叫做「青草蛇」李四。
這兩個為頭接將來。智深也卻好去糞窖邊,看見這伙人都不走動,只立在窖邊,齊道:「俺特來與和尚作慶。」
智深道:「你們既是鄰舍街坊,都來廨宇里坐地。」
張三,李四,便拜在地上不肯起來;只指望和尚來扶他,便要動手。
智深見了,心裡早疑忌,道:「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顛灑家?那廝卻是倒來埒虎須!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廝看灑家手腳!」
智深大踏步近眾人面前來。那張三,李四,便道:「小人兄弟們特來參拜師父。」 口裡說,便向前去,一個來搶左腳,一個來搶右腳。智深不等他上身,右腳早起,騰的把李四先下糞窖里去。張三恰待走,智深左腳早起,兩個潑皮都踢在糞窖里掙扎。後頭那二三十個破落戶驚的目瞪口呆,都待要走。
智深喝道:「一個走的一個下去!兩個走的兩個下去!」
眾潑皮都不敢動彈。只見那張三,李四,在糞窖里探起頭來。
原來那座糞窖沒底似深。兩個一身臭屎,頭發上蛆蟲盤滿,立在糞窖里,叫道:「師父!饒恕我們!」智深喝道:「你那眾潑皮,快扶那鳥上來,我便饒你眾人!」
眾人打一救,攙到葫蘆架邊,臭穢不可近前。
智深呵呵大笑,道:「兀那蠢物!你且去菜園池裡洗了來,和你眾人說話。」
兩個潑皮洗了一回,眾人脫件衣服與他兩個穿了。
智深叫道:「都來廨宇里坐地說話。」
智深先居中坐了,指著眾人,道:「你那伙鳥人休要瞞灑家!你等都是甚麼鳥人,到這里戲弄灑家?」
那張三,李四,並眾火伴一齊跪下,說道:「小人祖居在這里,都只靠賭博討錢為生。這片菜園是俺們衣食飯碗。大相國寺里幾番使錢要奈何我們不得。師父卻是那裡來的長老?恁的了得!相國寺里不曾見有師父。今日我等情願伏侍。
㈩ 魯智深幾次大鬧五台山,最終後果是什麼
魯智深兩次大鬧五台山,第一次大鬧五台山後,智真長老最終對魯智深只是稍加訓誡;第二次魯智深大鬧五台山後,智真長老出面方才將其喝止住,趙員外承諾維修損壞的亭子等,並承諾任憑長老發落魯智深,魯智深再也無法在五台山安身,只得離開。
1、第一次大鬧五台山:魯智深在山上待了將近半年,久靜思動下山散心,在半山亭碰到一個賣酒小販。他買酒被拒,便踢倒酒販,搶酒來喝。看守山門的和尚遵照寺規,不許醉酒的魯智深入寺。魯智深便借著酒勁,直接打進山門,一路打到藏殿。
監寺召集寺中火工、雜工等二三十人,要教訓魯智深,卻被他打得狼狽逃竄。但智真長老最終對魯智深只是稍加訓誡。一眾職事僧皆有怨言,認為長老縱容包庇魯智深。
2、第二次大鬧五台山:魯智深又待了三四個月,再次下山,到山下酒館買酒喝。他回山途中酒勁發作,練起拳腳,竟將半山亭撞坍半邊。守門和尚關閉山門,不許魯智深入寺。魯智深先是打壞門外的兩尊泥塑金剛,打進山門後又大鬧禪堂,引發「卷堂大散」。
一眾職事僧請求智真長老出面不果,便繞開智真長老,聚集寺中雜工、僕役二百餘人,要教訓魯智深。魯智深「指東打西,指南打北」,一直打到法堂下,最終是智真長老出面方才將其喝止住。至此,魯智深再也無法在五台山安身,只得離開。
(10)魯智深投訴擴展閱讀:
魯智深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花和尚。他本名魯達,是渭州經略府提轄,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惡霸鎮關西,為了躲避官府緝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後又因搭救林沖,流落江湖,與楊志、武松一同在二龍山落草。
三山聚義後加入梁山泊,排第十三位,上應天孤星,擔任步軍頭領。他在征四寇的戰役中累立戰功,生擒方臘後在杭州圓寂,追贈義烈昭暨禪師。
魯智深是中國傳統文學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其事跡如「拳打鎮關西」、「大鬧五台山」、「大鬧桃花村」、「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等通過評書、戲曲等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拳打鎮關西」一節更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
在元雜劇水滸戲中,魯智深也有出現,其中包括《魯智深喜賞黃花峪》等。而明代出身皇族的劇作家朱有燉則作有《豹子和尚自還俗》一劇。這些劇本中的魯智深形象仍與《水滸傳》中的不畏強權、不願受拘束的魯智深形象有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