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日本環境侵權救濟制度

日本環境侵權救濟制度

發布時間:2021-07-30 06:22:13

⑴ 環境侵權造成損害該如何救濟

(一)環境侵權損害之法制救濟
1.完善環境立法,提高公益之訴的積極性
俄國法學家穆拉耶夫指出:「檢察機關……這些公職人員的使命,按職務來說,主要是使他們在司法方面成為法律的監督者,公共利益和政府機關的代表。」
這實際上是從立法上進一步明確了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相應法律基礎,也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司法化實現找到了水到渠成的法律路徑。
首先,在立法上拓寬原告主體資格範圍。環境公益訴訟的目的是維護環境公共利益而不僅僅是私人的利益,因此原告資格不應僅僅限定於直接利害關系人。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和訴訟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立法中明確檢察機關的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當是應有之義,以此強化我國的公共環境利益保護,明確檢察機關履行職責並行使環境公益訴訟的主導地位。此外,環境公益訴訟的出發點是為了公益,那麼只要訴訟的唯一目的是主張公共利益,即可借鑒美國的公民訴訟制度,逐步將自然人納入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內。有些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等問題,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發現,等待相應符合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符合法律規定的組織提起,或將錯過最佳環境修復期,賦予自然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則可補強訴訟的及時性。有學者擔心擴大原告主體資格,可能導致濫訴,實屬不必要的擔憂。一方面,出於訴訟經費、時間、訴訟能力的考量,自然人提起公益訴訟畢竟在少數;另一方面,檢察機關其作為國家機關,肩負檢察監督、起訴等多項職能,出於司法效率的考量,缺乏濫訴的可能性。
其次,拓寬環境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協調法律之間的規定。環境問題存在滯後性、潛伏性、不可逆轉性的特點,導致許多污染問題在當下難以暴露出來,而是在時隔多年後慢慢顯露。鑒於此,環境公益訴訟不僅應包括已經發現的污染及破壞生態問題,更應涵括危害或可能危害環境公益的行為。具體而言,環境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應納入損害環境公益之虞的行為。此外,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導致法律適用存疑。《環境保護法》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而《民事訴訟法》由全國人大制定,法律適用原則中有「上位法優於下位法」,但人大常委會為人大的常設機構,二者屬同一位階還是人大的位階高,理論界莫衷一是;法律適用原則中「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但前提是屬於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與全國人大是否為同一機關,理論界亦爭論不一,此兩項法律適用原則均難以為實踐提供指導。因此,亟待通過修改相關法律法規改變法律規定之間不一致的現狀。筆者建議,在當前制定《環境保護法典》環境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可待未來《民事訴訟法》的再次修改中,協調環境公益訴訟受案范圍,與《環境保護法》保持一致。隨著環境法治的發展,亦可待今後時機成熟時指定《環境保護法典》。就當前存在的問題,可由相關司法機關出具司法解釋予以補強。
總體而言,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顯然較過去的立法成熟,也一定程度推進環境法治的發展。然而,日益嚴重的多類型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法》尚不足切實指導司法實踐,公民維權之路依然艱辛,有待從立法上為公益之訴提供保障,增強公民、法人及其社會組織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及維權的積極性。因文章篇幅所限,筆者在此僅從大方向提出拓寬原告資格及受案范圍,其他立法上的建議學界多有討論,在此不贅述。
2.逐步推行環境稅制,反哺生態系統
我國現行稅制並未設立獨立的環境稅,但2014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將「推動消費稅、資源稅改革、做好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立法相關工作」提上議事日程。
由此可見,環境稅制改革已勢在必行。

⑵ 環境侵權能否適用懲罰性賠償

我國《侵權責任法》只在產品責任中引入了懲罰性賠償,且回並非全部的產品責任都答適用懲罰性賠償,而是只有滿足以下條件才能主張懲罰性賠償:第一,生產者或者銷售者主觀上具有故意,即明知是缺陷產品仍然生產或者銷售;第二,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事實,即造成了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造成除此之外的其他損害後果的情形不能主張懲罰性賠償;第三,因果關系成立,被侵權人的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是侵權人生產或者銷售的缺陷產品造成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兩點:第一,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既非共同責任也非連帶責任,而系相互獨立的各自責任;第二,懲罰性賠償以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為前提,適用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因此,如果受害人不能證明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存在明知情形,則不能主張懲罰性賠償,或者僅證明了生產者存在明知,則只可以請求生產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⑶ 環境侵權救濟方式有哪些

您好!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自行協商、和解
自行協商就是當環境侵權行為發生後,侵權人和受害人本著公平、妥善解決環境糾紛的精神,為避免問題擴大,而雙方達成一致意見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自行協商比較適用於小型環境侵權案件,因為這些案件的嚴重性並沒有太大必要走仲裁、訴訟道路,當可以私下了結時,自行協商能提高效率,因此,自行協商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解決環境侵權的方式。但其也有不足。自行協商當一方或雙方不合作時就無法實施;當一方法律知識欠缺時,可能會導致協商結果不公平而不利的一方本身不知情,不利於維護自身權益等。
但總的來說,自行協商是一種能提高效率的侵權救濟方式,我國認為能協商解決的問題一般盡量協商解決。
(二)調解
調解是指當事人雙方發生糾紛時,請沒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居中調和,達成解決矛盾的協議並自覺執行的糾紛解決方式。調解可分為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人民調解、仲裁調解等。此處所講的調解主要是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行政調解是行政機關居中調解,同樣要遵守自願公正的原則,其調解結果不具有強制力,當事人不服其調解結果可向法院訴訟;而司法調解是人民法院居中進行調節,其調解結果具有強制力,當一方不履行時另一方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三)仲裁
仲裁是指民事糾紛的雙方當事人根據事先後事後達成的仲裁協議,將民事爭議提交雙方選定的仲裁機構進行裁決,解決糾紛。仲裁具有自願性、自主性、靈活性、專業性等特徵。但我國目前在環境領域方面的仲裁很少:
前除海事糾紛外,既無環境糾紛的仲裁法規,也無環境糾紛的仲裁機構。從實踐中看,我國各地成立的仲裁委員會也為把國內環境糾紛列入仲裁受理事項。這是我國需要繼續改進和加強的地方。
(四)訴訟
訴訟是最強力的環境侵權救濟途徑。環境侵權案件一般適用無過錯原則,即當受害人受到環境侵權時,無論行為人是否有過錯,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訴訟具有極強的強制力,是公民維護自身環境權利、進行環境侵權救濟的最有效措施。但由於現如今公民的環境法律知識較為薄弱,環境侵權維權意識不足,除重大環境傷害案件外,公民很少為維護自身權益而對簿公堂。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⑷ 日本近年來環境保護法

眾所周知,在日本,環境法原先稱為公害法,其公害基本法為1967年制定的《公害對策基本法》,後於1970作重大修訂,從立法目的中刪除了「與經濟調和」條款,擴大了公害的定義(追加了土壤污染及水質污染中包含水質以外的水狀態或水體底質的惡化),明確了廢棄物處理對策為公害對策,並規定了關於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委託都道府縣知事設立環境標準的許可權等。 到了1993年,鑒於《公害對策基本法》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缺陷,日本又制定了《環境基本法》,作為其綜合性的環境保護基本法。而其立法體系亦更加註重整體化的架構,形成了以憲法關於環境保護規定為基礎,以綜合性的環境基本法為中心,其他相關部門法為補充,以及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護、環境糾紛處理及損害救濟、環境管理組織等內容的環境法律、法規、制度和環境標准組成的完備體系。

⑸ 日本政府對環保產業有哪些政策鼓勵

日本政府在節能管理、環保技術創新與推廣、循環經濟、民眾環保意識普及方面有很大的力度。
1.多方面的環境保護的法律
(1) 關於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如1967 年制定的《環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公害對策基本法》, 1993 年制定的《環境基本法》。這類法律是有關環境保護、防止公害的基本法律, 提出了環境保護方面的一般原則和基本規定。例如,《環境基本法》提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和改變局部環保的理念, 要求政府制定保護環境的基本計劃。(2) 關於環境保護的專業法律。如1962 年制定的防止空氣污染的《煙塵排放規製法》, 1968 年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止法》、《噪音管製法》, 1996 年通過的《關於海洋生物保護及其管理的法律》等。這類有關環保專業領域的立法數量最多。(3) 關於環境保護的綜合法。如1958 年頒布的《工廠廢物控製法》, 1991 年制定的《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等。(4) 雖然不直接屬於環保, 但和環保有密切關聯的法律。如1973 年頒布的《公害健康損害賠償法》, 1979 年頒布的《能源使用合理化法》, 2006 年通過的《居住生活基本法》.
2.日本的環保行政機構,從政府各級到民間法人
日本的環保行政機構日本在逐漸完善環境保護立法的同時,也很重視環保行政機構的設置, 不斷完善行政環保體制。1972 年,日本政府設置環境廳, 專門負責環保政策和環保執法。2001 年, 環境廳升格為環境省。環境省主要下設: 廢棄物·再生利用對策本部、綜合環境政策局、環境保健部、地球環境局、水·大氣環境局、自然環境局等六個部門, 負責廢棄物的利用, 防止水、大氣、土壤環境的污染, 保護居民健康, 維護受害者權益等。

⑹ 日本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實施現狀

戰後初期,日本一心想的就是復興經濟。對環境保護的忽略讓日本吃了大虧。日本最應該發展的是化學工業和凈水設施(下水道)。日本優先發展了前者,於是大大小小的工廠拔地而起,大氣和水環境因工廠排出的垃圾、廢氣、臟水開始迅速惡化。工廠林立、濃煙弊日。由於缺乏有效的環境管理,伴隨經濟起飛,日本的環境可謂烏煙瘴氣、一塌糊塗,瀨戶內海成為著名的死海,20世紀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竟有一半發生在日本——骨痛病事件(鎘中毒造成)、水俁病事件(甲基汞中毒造成)、米糠油事件(多氯聯苯污染米糠油)、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工廠排放廢氣所致),日本人的健康受到巨大威脅。 我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並呈發展趨勢。
我國的水環境污染以有機物污染為主,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污染在「七五」期間曾得到較好控制,但近幾年又有所惡化。
全國的城市道路交通雜訊聲級基本在70~76分貝之間,據42個城市監測,92.8%的城市交通雜訊平均聲級超過70分貝的限值;多數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污染狀況也呈惡化趨勢。全國2/3城市居民在雜訊超標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生態破壞態勢

我國的生態破壞態勢日益嚴峻。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和自然生態嚴重失衡。

1.物種滅絕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動物物種均佔世界的10%左右,其中約有200個特有屬。然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1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4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近年來,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廣東省吳川縣非法出售犀牛角,廣東珠海活熊取膽等案件已在國際上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2.植被破壞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不低於30%。然而,據1993年林業部公布,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更為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1984~ 1988年全國每年被侵佔750萬畝,而1989~1991年達年均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幾十年來,由於過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億畝草原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3.土地退化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十年來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總面積已達20.l萬平方公里。我國還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建國初期水土流失面積約153萬平方公里,40年來初步治理了50多萬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黑土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降到l%~2%(理想值應當是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⑺ 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侵權責任時歸責原則,

例如:工廠排污毒死了魚塘的魚苗,直接損失是魚塘的魚苗,可得利益的魚苗成長後可以得到的實際收入,間接損失是清除魚塘被污染的費用。也就是說根據《環法》41條:「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文海,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個人賠償損失。」
另外要注意的,你如果要訴訟的話時效2年。

⑻ 日本環境法的概述

日本環境法是日本制定的關於保護環境的和防治公害的法律法規總稱。在日本,環境法通常稱作公害法。

閱讀全文

與日本環境侵權救濟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