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侵權之債與合同之債能否相互抵消
被告遲遲拖欠租金,訴至法院。被告辯稱原告已經強行扣押被告的鏟車出租給第三人收取租金,以等價抵消被告所欠房屋租金,以為這樣就兩不相欠。在處理這類案件中被告的辯解理由成立與否,形成了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被告的辯解理由依法成立,原、被告雙方之間的債務抵消,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另一種意見認為,被告的辯解理由不能成立。被告拖欠原告租金的行為系合同之債,而原告扣押被告鏟車的行為屬侵權之債。合同之債與侵權之債存在法律上的競合,性質不同,不能相互抵消。 筆者同意後一種觀點。 抵消是指雙方互負債務,各以其債權充當債務去履行,而使其債務與對方債務在對等額度內相互消滅。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抵消分為法定抵消和約定抵消。 《合同法》第一百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標的物種類、品質不相同的,經雙方協商一致,也可以抵銷」。 因此,約定抵消是指經雙方協商一致同意的債權債務的抵消,不受上述條件的限制,但不得損害他人及社會公共利益。《合同法》第九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但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質不得抵銷的除外。」。由此可見,法定抵消的構成要件為:1、雙方所負債務種類相同;2、須雙方互負債務、互享債權;3、雙方債務均到履行期,但債務後到期的一方放棄其期限利益的,應允許其主張抵消;4、須雙方抵消的債權、債務均是合法的。因此,被告拖欠原告租金系基於合同關系所形成的合同之債,而原告強行將被告的鏟車開走進行謀利的行為屬侵權之債。合同之債與侵權之債雖都是債權的表現形式,但其產生的原因不同。合同之債是基於當事人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而產生的,侵權之債是因非法行為所引起,與被侵權人的意思表示無關。由於合同之債與侵權之債之間的法律關系不同,因而此類被告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 雖然被告不能將拖欠原告的租金與原告扣押自己鏟車所產生的收益相互抵消,但若原告扣押被告鏟車給他人謀利的事實確實存在,被告可另行提起侵權之訴而不能與本案並案審理。
⑵ 為什麼說侵權行為引起債的發生
債的發生是指基於特定的法律事實,當事人之間產生一定之債權債務的專法律現象。債的發生均是屬基於一定的法律事實原因,能夠引起債的關系產生的各種法律事實被稱之為債的發生原因。
侵權行為是指不法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律規定,侵權行為發生後,加害人負有賠償受害人損失的義務,受害人享有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的權利。這種特定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即侵權行為之債。侵權行為之債是除合同之債以外的另一類較為常見的債,它由非法行為引起,依法律規定而產生,以損害賠償為主要內容。
當事人的法律行為而發生,也可以基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其他原因而發生。
⑶ 侵權之債和侵權責任的區別和聯系
一、侵權之債的內容
按照傳統大陸法系民法理論,侵權行為所產生的侵權之債是法定之債中最為重要的類型。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3款規定: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以上規定即為法律關於侵權之債的抽象規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民法通則》直接將侵權所生義務界定為責任,是不夠嚴謹的。侵權行為首先是在侵害人和受害人之間產生了侵權之債的關系,如同合同行為產生合同之債一樣,侵權行為產生侵權之債。因此,侵害人首先應當對受害人承擔侵權債務。只有在侵害人不履行該債務時,才會產生侵權責任。我國法律的上述規定,實際上省略了當事人直接請求侵害人履行侵權之債的過程,並直接賦予當事人公力救濟權。然而,事實上,『如果受害人直接向侵害人請求履行侵權債務,而侵害人亦正常履行,則無侵權責任的產生。
損害賠償請求權即侵權之債的內容,從這一點上來說,大陸法系通常將侵權行為法稱為損害賠償法。然而,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僅是侵權之債的內容,也是侵權責任的內容。
不過,作為責任形式的損害賠償不僅可基於侵權之債而產生,還可因法律行為的不履行而產生。按照傳統大陸法系的法理,損害賠償請求權可基於如下原因產生:(1)基於合同關系產生。合同關系而發生的損害賠償即因違約所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具體可參見前文第二十七章第三節的內容。 (2)因侵權行為所發生的損害賠償。此種損害賠償,首先是作為侵權之債的內容,只有在侵權之債不履行的情況下,才可轉化為損害賠償責任。 (3)根據法律的特別規定而發生的損害賠償。此類損害賠償,多見於訴訟法上的規定。如《民事訴訟法》第254條規定,申請財產保全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正因為侵權之債與侵權責任均表現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所以國內學理上常常不加區分地使用侵權責任來表述侵權之債以及不履行該債務所產生的責任。而且由於《民法通則》將侵權之債直接置於第六章「民事責任」下,更加劇了把侵權之債認為是責任的趨勢。
本書認為,違反對絕對權及法益的保護,對他人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首先是在受害人和侵害人之間產生了侵權之債關系。由此,受害人可以對侵害人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當且僅當侵害人不履行該損害賠償義務時,此侵權之債務方轉化為侵權責任,即損害賠償責任。
二、侵權責任的含義與特徵
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不履行侵權債務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作為民事責任的一種,侵權責任具有民事責任的一般特徵,但就其自身而言,侵權責任又具有如下特徵:
(一)侵權責任是因違反侵權之債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侵權之債的存在是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沒有侵權行為所產生的侵權之債就談不上侵權責任的承擔。如果當事人正常履行了侵權之債,則無需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以侵權之債的不履行為前提。
(二)侵權責任的內容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侵權之債的內容和作為侵權之債不履行的責任的內容均表現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了民事責任的10種方式,包括:支付違約金,修理、重作、更換,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但就侵權責任而言,僅賠償損失為其責任的承擔方式。我國不少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民事責任形態中,除支付違約金、修理、重作、更換屬於典型的違約責任形式外,其他各種形式都可適用於侵權責任,成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但本書並不贊同上述觀點,因為侵權之債的本質是損害賠償,即只有違法行為給權利人造成損害而需採取賠償形式時方可產生侵權之債。一般而言,任何一種權利受到侵害,權利人均可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而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等為物上請求權的表現形式,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則是針對侵害他人人格權的救濟。如採取該類救濟即可使原權利回復到圓滿狀態,則不產生侵權損害賠償之債。
(三)侵權責任的方式具有法定性
相對於違約責任的約定性,侵權責任具有較強的法定性。無論是損害賠償的范圍還是賠償數額的確定,法律都有明確的規定,如《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於侵害人格權的損害賠償額的規定。三、浸權責任與其他民事責任的競台
(一)責任競合概述
責任競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符合民法規定的數種責任要件,權利人只能請求責任人承擔一種責任的情形。在責任競合的情形之下,由於行為人的同一行為符合數個法律規范的要求,使得受害人可以產生多項請求權,因此也被稱為請求權競合。
責任競合具有下列特徵:
1.責任競合是由違反民事義務的法律事實所造成的
責任競合的情形之下,雖然只有一個法律事實存在,但該事實卻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責任構成要件。例如,某人將衣物拿到乾洗店去乾洗,卻因該店工作人員的疏忽導致衣物丟失,該乾洗店既違反了其與顧客訂立的服務合同,又侵害了該顧客對衣物的所有權,即同時符合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2.因同一法律事實產生的數個責任之間相互沖突
相互沖突意味著因同一法律事實產生的數個責任彼此之間既不能相互吸收,也不應同時並存,而只能由行為人承擔其中一項責任。
⑷ 侵權之債是什麼
侵權行為之債,是指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而使他人遭受損害時,行為人依法應對受害人承擔責任,構成侵權行為之責。
⑸ 試述涉外侵權行為之債的法律適用
【摘要】:正復
一侵權行為之債指因制不法行為侵害他人人身或財產權利,並致他人遭受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所構成之債。在這種債權債務關系中,受損害一方為債權人,加害一方為債務人。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依照法律的規定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種債,當它含有涉外因素時,就構
【關鍵詞】:
侵權行為地法
涉外侵權行為
法律適用
損害賠償
債權人
債務人
民事賠償責任
我國法律
民事責任債權債務關系
【正文快照】:
·侵權行為之債指因不法行為侵害他人人身或財產權利,並致他人遭受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所構成之債。在這種債權債務關系中,受損害一方為債權凡加害一方為債務人。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依照法律的規定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種債,當它含有涉外因素時,就構成了國際私法中的涉外
⑹ 侵權之債的法律適用
涉外侵權行為之債是指基於侵權行為所產生的具有涉外因素的債權債務關系。如回加害人或受害人是外國答人、損害事實或損害結果發生在國外。由於各國對侵權行為的構成條件規定不同導致同一行為在一些國家構成侵權行為而在另一些國家不構成侵權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了侵權行為。由於各國經濟水平不同,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導致賠償結果的巨大差異,法律適用尤為重要。
⑺ 什麼是契約之債,侵權行為之債,舉例說明
契約之債來是基於當事源人雙方的契約而產生的,契約一方違反契約的規定給另一方造成了損失,受害方就對施害方享有請求賠償損失的債權,這就是契約之債。
侵權之債是基於侵權行為產生的,施害方為一定的行為侵害了另一方的利益,受害方就有權讓施害方賠償損失,此債權就是侵權行為之債
舉例子說,甲乙兩人簽訂了契約,約定甲要在一個月之內給乙交付一噸白糖,乙交付相應的價款。但是甲並沒有在一個月之內交付白糖,這給乙的生產造成了影響,受到了損失,乙對甲所享有的債權就是契約之債
又如A、B兩個人是同事,因小矛盾A打傷了B,B所享有的對A的債權就是侵權行為之債。
契約之債是約定之債,即雙方應履行的義務是雙方通過契約的形式約定好的;侵權行為之債是法律之債,是法律規定的,如對於人身的傷害,對於財產的侵害。一般而言侵權行為之債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⑻ 侵權行為之債是由侵害人的單方行為引起
一個損害結果的發生是基於本人和加害人的行為造成的。則是混同的侵權責任。自己於回加害人答各承擔部分責任。
而你所說的是兩個損害結果。由兩個侵權行為造成
我打傷他,他打傷我。
這是兩個侵權行為。可以進行責任抵消。
⑼ 侵權之債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哪些條件下能構成侵權之債
一、侵權之債
是指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而使他人遭受損害時,行專為人依法應對受害人屬承擔責任,構成侵權行為之責。
二、構成要件
第一:行為的違法性。
第二: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第三: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第四:行為人有過錯。
三、侵權之債和合同之債的區別:
1)兩者產生的原因不同。侵權行為之債因行為侵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權益的違法行為而產生。合同之債因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合法行為而產生;
(2)兩者內容不同。侵權行為之債的內容表現為:一方有請求賠償損失的權利,另一方有給予賠償的義務,是單務之債。合同之債的內容為當事人雙方約定的權利和義務,一般為雙方之債;
(3)兩者適用的法律規范不同。侵權行為之債適用侵權行為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具有法律保護的性質和作用。合同之債適用合同法律規范,這類規范主要起促進和保證的作用
⑽ 侵權行為是違法的,所以侵權行為所產生之債也是違法的這句話對嗎
天津楊律師:肯定不對,侵權行為是違法的確實無異,但引起的侵權行為之債是合法的。債的產生原因之一就是侵權行為,通常表現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此項權利是法律保護的,是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