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醫患糾紛觀念問題

醫患糾紛觀念問題

發布時間:2021-07-29 14:03:50

① 當今醫患矛盾的成因中觀念問題是核心四質一問題

這個矛盾並不是觀念問題導致的,因為以前的觀念還不如現在,是醫療市場化導致的。

②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問題

醫患糾紛是很難過的事情,醫生在治病救人從死神手中搶人,經歷了一番折騰,最後可能被患者家屬發泄怒氣,很讓人心涼。不過這次疫情之後應該會好很多了。

③ 當前醫患關系緊張常見的問題和原因有哪些

1.1醫患關系緊張的社會原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後,醫院已經定位為服務行業,政府對醫院的補助越來越低,只有醫院收入的10%,這種水平的財政補助只能沖抵離退休職工的費用。醫院為了維持生存和發展,必須用自己的勞動和服務來換取收入。用市場的觀點來看,實際上是把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當成產品出售給患者,而患者付出錢,得到相應的醫療服務。目前正在進行和完善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職工醫療改革和醫葯衛生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使人民群眾享受到「價格低廉,質量實惠」的服務。但由於改革是一個徹底變革舊觀念的過程,難免產生陣痛,醫院進入市場後為了維持運轉一般不會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許多人對自己要花錢看病感到不適應,覺得難以承受。同時對醫療期望值卻增高,稍有不滿意就投訴、大鬧,這是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重要的社會原因。
1.2醫患關系緊張的醫學原因。現代醫學不斷發展進步,不少醫學難題迎刃而解。但醫療領域充滿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加之新的病毒不斷出現,病種增多,即便醫學再發達,醫生再努力,一些「搶救無效」的不幸事例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這不僅是自然規律,也是促進醫院和醫生不斷探索醫學科學的動力。現在國內外一致認為醫療確診率只有70%左右,急重症搶救率在70-80%左右。由於個體差異大,即使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在有些人身上,也可能向復雜性轉變,任何醫院和醫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療過程和結果始終存在著成功與失敗兩種可能,這是醫學的無奈。很多患者及家屬不理解,對醫療期望值過高,當心中不滿意或在親屬死亡時行為沖動,辱罵侵犯醫務人員,這是不理性的極端看法,更是對醫師基本人格的不尊重。社會、醫院、醫生、病人和家屬都應當尊重醫學科學,回歸理性,不然對誰都無益。
1.3醫患關系緊張的媒體原因。現在醫院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新聞媒體更是願意對醫療糾紛和事故進行報道,並且明顯地帶有感情色彩,傾向於患者這個弱勢群體,往往對醫務人員的辛勤勞動視而不見。媒體為弱熱群體鼓與呼,確實為治理醫葯購銷領域商業賄賂行為,打擊紅包、回扣,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起到了正面積極的作用,同時卻又使患者不信任醫院和醫生,未進院就戒備,進院後稍不滿意就投訴,假若真正發生糾紛,則集結人員大鬧醫院,哪怕官司上了法庭,法官最後判決也本著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致使醫院方的合法與正常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珍重,不利於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1.4醫患關系緊張的患方原因。很多患者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維權意識卻又異常強烈。一方面,以為醫學萬能,進了醫院就進了保險箱,生命健康有絕對保障。另一方面,認為自己花了錢就要治好病,一旦病情不見好轉或者惡化時,就認為是醫療事故,就覺得醫院和醫生不可原諒,進而大鬧醫院,甚至打罵醫務人員,完全忘記了之前醫生護士付出的大量勞動。
1.5醫患關系緊張的醫方原因。長期以來,醫生這個職業投入大,責任大,風險高,收入低,以前醫生們都無怨無悔地日夜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普遍有金錢第一的觀念,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醫務人員的價值取向,心理產生不平衡,此時葯品製造商適時地為醫務人員追求高收入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加上財政轉移支付越來越少,醫院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也不得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醫患雙方由於經濟利益「沖突」而關系緊張。

④ 當今中國醫患矛盾的成因中核心是經濟問題還是觀念問題

大多數還是觀念作祟。以前醫療人員高高在上,吃財政飯,
後來醫療改革了,自主盈虧,導致了部分醫療人員急功近利。
以賣更多的葯維持運營。
導致的問題讓患者不能接受,產生了矛盾。
還有就是一些公務員仍然吃財政飯的那些人,仍然高高在上,
歧視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社會服務者,這部分人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因素。

⑤ 醫患矛盾的核心是經濟問題還是觀念問題

樓主的問題是一個辯論賽的題目,也就是說,哪一個是核心,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就經濟問題而言,中國在醫療上的投入確實不如發達國家,而且醫療投入分布不均,造成好的醫院和對醫生少,且全部分布在大的城市和地區,即造成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除此之外,中國的醫療技術及設備也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不能及時檢測出部分疾病。而且,與發達國家相比,醫生的基礎工資收入較低,醫生易產生消極情緒。再說一下觀念問題,醫學的目的是救死扶傷,有道德性,倫理性,自覺性的特點。而且,體制和政策全都是由人來制定並執行的,這都取決於人的觀念。作為醫生,收取紅包,消極怠工,這都是個人素質的問題,也許經濟問題是造成他們收紅包的原因之一,但真正造成矛盾的應該是觀念問題。而作為患者,明明有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卻不能冷靜思考而採用極端方式,這本就是觀念問題。就辯論的角度而言,雙方應都同意互相觀點對醫患問題的影響,並就其核心性展開進一步討論。

⑥ 醫患矛盾的成因是觀念問題

醫患關系激化到今天這個地步,根源的確在我們的醫療體制上,簡單說就是我們的醫療體制迄今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其已經完全不適應今天的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醫療體制所存在問題的直接表現是「看病難」,以及作為其特有副產品的「看病貴」。醫療費用快速上漲,除技術進步這個適用於當今世界各國的一般性原因外,中國今天的「看病貴」直接根源於中國所特有的「看病難」,而醫患沖突激化根本原因也在於這種中國特有的「看病難」和「看病貴」。
所特有的「看病難」,直接原因是醫療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二三級醫院。我們這里討論的醫療資源配置失衡不是指所有國家都存在的醫療資源集中在發達地區這一現象,而是特指即便像京上廣這樣的發達地區,優秀醫生都集中在三級醫院而基本不在社區門診機構這種現象。
醫務人員工作壓力大,容易引發職業倦怠,影響與患者的溝通。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患之間信任不足,其中醫務人員的職業倦怠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醫務人員中普遍存在的、被視為「職業殺手」的工作倦怠,不僅嚴重影響了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到醫學科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5]。醫務人員面對長期不斷的壓力,如對救治病人的生命負有的責任壓力;醫學發展日新月異,需對知識更新不落伍的壓力;社會公眾評價差加上沒有自己正常休息時間的壓力等。醫院候診病人多,醫務人員忙於應付排著長隊的病人群,可能開始幾個病人尚能態度和善、耐心的傾聽和詢問,但用不了多久,疲憊和急躁就會有所表現。這些都可能造成醫務人員的職業倦怠,影響與病人有效的溝通。

1.3醫務人員未能很好地履行知情同意的法律義務。知情同意是患者自主權的重要體現,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是引發醫患糾紛的常見原因。知情同意權是患者身體權、隱私權、財產權和支配權的集中體現,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侵害直接表現為對患者身體權、隱私權或財產權的侵害[6]。醫務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解釋不清楚或告知不詳實,在施行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時,告知不充分,未徵得患者或家屬的同意,一旦醫療效果不盡人意,便容易導致醫療糾紛。

1.4缺乏情感交流和溝通技巧。醫務人員除了要與患者多溝通外,還應掌握一定的技巧,進行有效的溝通。臨床上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醫生本想向身患絕症的患者傳遞生的希望,說出卻是「像你這種情況死亡率是80%」。而另一醫者卻能這樣表述:「你的情況雖然很嚴重,但現代醫學發展很快,治療手段也多,重要的是你要有足夠的信心,戰勝病魔的機會還有20%,所以希望你不要放棄。

⑦ 醫患糾紛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怎麼解決

醫患糾紛是醫患雙方之間發生的權益爭議,其性質由醫患關系的法律性質所決定。醫患關系是在醫院為患者提供的醫科技術專業性服務活動中形成的、醫療機構與患者及其親屬之間因診療護理行為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雙務和有償特徵且屬於醫療服務合同性質的民事法律關系。

(1)醫療服務關系具有一般合同的特徵。一是醫患雙方地位的平等性。患者對醫療機構具有選擇權,不受任何單位和他人干預(享受公費的,就醫單位受到一定限制),雙方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二是醫患雙方意思表示的一致性。患者選擇醫療機構,以先行掛號的行為作出希望醫院同意其治療的意思表示,相當於要約;醫療機構接納患者並同意為其治療,相當於承諾。三是權利義務的對等性。醫方有向患者收取醫療費的權利,也有依職業道德及自身技術力量給病員診斷、施療、護理的義務;患者有要求醫院按一般操作規程給予治療的權利和給付醫療費的義務。

(2)醫療服務合同又有其獨特性。一是生命健康權的依賴性明顯。由於醫療機構是特殊服務機構,患者到醫院求醫,作什麼檢查或用什麼葯均由醫生決定。其作用的客體是病員的生命健康權,是一種人身權利。二是風險性較強。在醫療過程中因病體的差異、醫療過程的可變性和復雜性,使醫療行為又具有風險性和探索性。三是合同自由受到限制。在醫患雙方關系中,患者是弱勢群體,由於醫療過程中的可變性因素的限制,患方對於合同條款只有整體接受或拒絕的權利,使得合同自由受限。

由於醫患關系的這種特殊性,學術界對於醫療事故的性質存在不同認識。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認為醫療事故是合同違約的民事責任。理由是患者與醫院是一種醫療服務關系,患者到醫療機構就醫所產生的是一種事實上的合同關系。患者享有及時、正確得到醫治的權利,負有支付醫療費的義務;醫療機構享有收取醫療費的權利,負有及時、正確地為患者醫治的義務。從醫療服務合同的角度分析,醫院一方的醫療行為造成人身損害事故的,屬於違約行為,應承擔違約責任。第二種認為醫療損害賠償是雙重屬性的民事責任。理由是醫療行為所損害的權利是人身權這種絕對權,不僅可以發生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也可以發生在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如因對急、重、危病人拒絕治療等。由於發生醫療過失並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法律事實,在法律上同時構成了一般意義上的侵權和醫療合同的違約。醫患之間的醫患關系具有雙重屬性,是一種請求權的競合。受害人不能同時兼有兩項請求權,也不能就兩項請求權選擇,只能以民法通則的規定為依據,行使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我們認為,如果從醫療過失行為侵害公民健康權、生命權的角度分析,醫療事故是一種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理由有兩點:一是《條例》將醫療事故的民事責任性質確定為侵權責任。《條例》第2條明確規定:「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可見,《條例》強調「過失」在醫療事故構成要件中的重要性,體現了我國侵權行為法將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最基本歸責原則的精神。二是《條例》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了賠償范圍。《條例》在醫療事故賠償范圍中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即精神損害賠償。依據合同法規定,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原則,我國立法和司法均未承認違約責任中包含有精神損害賠償。從這些規定不難看出,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責任的性質應為侵權責任,其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

二、非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及其類型

醫療行為對患者造成損害但不構成醫療事故的,稱為非事故性醫療損害。從審判實踐看,這種非事故性醫療損害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醫療過程中的故意行為。根據《條例》規定,醫療事故只能是過失行為,故意行為造成的患者人身損害不構成醫療事故。從醫務人員的職務角度來說,患者到醫療機構就醫,是與醫療機構形成的一種醫療服務合同關系,醫務人員的行為應當是一種職務行為,故醫療機構應對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務過程中給患者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也就是說,醫務人員故意給患者造成人身損害的,雖不構成醫療事故,但醫療機構並不能免責。醫務人員故意行為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顯然是一種違法行為,醫務人員應當對其行為負責;構成刑事上的傷害或故意殺人的,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⑧ 談一談當前醫患溝通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醫院管理中醫患溝通存在的問題

1、醫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醫療行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醫療衛生工作人員要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術。在醫院管理中患者缺乏對疾病、健康知識的關注,導致醫療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樣就使得患者與醫生無法平等的溝通對話。醫生在醫療診斷活動中具有主導性作用,有著一定的優勢,其具有絕對的權威性。

而在社會上多數人員缺乏對醫療行業的認知,對於現有的醫療水平期望值相對過高,缺乏風險認知,認為只要自己支付了金錢就會獲得滿意的療效。在這種狀況之下,醫務人員要積極主動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如果溝通不暢就會導致醫療糾紛等問題的出現。

2、醫務人員門診需求較大

我國的醫療資源與實際需求不匹配,分布也缺乏合理性。多數的醫療資源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之中,這些醫院中患者數量較大,醫務人員的工作量也相對較大,無法及時有效的進行醫療溝通。而護理人員在面對大量患者、大量工作無法真正做到有問必答,無法基於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3、缺乏服務意識

我國的醫療服務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直接導致了醫務人員有一種優越感。在醫院管理中,可以發現多數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僅僅是以疾病為中心,缺乏對患者的關注。在多數的診斷過程中,會通過實驗以及各種設備進行處理,這樣有效提升了疾病的診斷效率,但是也忽略了與病人的直接接觸與交流。

多數的醫護人員缺乏主動服務意識以及溝通意識,可以發現,醫務人員不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同意權的問題。溝通不當、告知不清、缺乏對醫療風險的溝通評價等問題,都會導致疾病惡化等問題的出現。

在一些醫院中,醫療服務信息缺乏透明性,在治療過程中缺乏信任,導致各種誤解問題出現。而個別的醫務人員缺乏服務態度與意識,這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激化醫療糾紛問題。

4、法制觀念淡薄

雖然我國的法律制度在不斷地完善,國民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患者的健康以及維權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但是一些醫務人員缺乏對法律規定的重視,忽略了醫學倫理,在醫療活動中對自己的治療主動權過度重視,無法履行告知義務,沒有對醫療內容進行解釋、告知、簽字以及保密等等,這樣就會侵犯患者的合法權益,因為法律觀念淡薄導致溝通問題。

(8)醫患糾紛觀念問題擴展閱讀

溝通方法

1、預防為主的溝通: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只要發現可能出現問題的苗頭,並把此類作為重點溝通對象,針對性的進行溝通。在晨會交班中,除交醫療問題外,可把當天值班中發現的不滿意苗頭作為常規內容進行交班,使下一班醫護人員有的放矢的作好溝通工作。並記錄在晨會記錄本中。

2、交換溝通對象:在某醫生與病人或家屬溝通困難時,可另換一位醫生或主任與其溝通。

3、書面溝通:對喪失語言能力或某些特殊檢查、治療的患者可用書面溝通。

4、先請示後溝通:當下級醫生對某種疾病的解釋不肯定時,先請示上級醫生,然後再溝通。

5、協調統一溝通:論斷不明或疾病惡化時,在溝通前,醫—醫之間,醫—護之間,護—護之間要相互討論,統一認識後,由上級醫師對家屬進行解釋,以避免各自的解釋矛盾對家屬產生不信任和疑慮的心理。

閱讀全文

與醫患糾紛觀念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