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彭宇案"在法律上是一種什麼類型的糾紛
道德綁架法律的情緒宣洩
『貳』 請教關於南京「彭宇案」的法律問題
本案的判決與那個該死的徐老太有個警察兒子有著相當微妙的關系
『叄』 江蘇南京彭宇案涉及的法律觀點,以及該事件發生的多方面原因。
彭宇案的根源在於有過錯推定。判決書中不是用證據證明彭宇推倒或是撞了老太太,而是用「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去扶?」來認定是彭宇撞了老太太。在不能確定(無證據證明)是彭宇撞的、也不能證明不是宇撞的情況下,只能認定證據不足。面是不是主觀認定誰扶了就是誰撞的。
『肆』 誰能告訴我「彭宇案」對於道德與法律關系有和認識
南京彭宇案起初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這種情況在當時是不為大家所接受的。至少在媒體的宣傳下,大部分人都傾向於認為彭宇是被誣陷的。因為也沒有證據證明彭宇撞人,但也沒有證據直接證明他是無辜的,所以最終裁決還是要判定彭宇有賠償的責任。按理說既然無過錯就不應該被判賠償的,這在道德上也是不能被接受的。我們姑且不論誰的話是真的,但是彭宇案對公眾造成的負面影響是直接並且巨大的,在道德上應該被稱贊的扶人行為卻得到這樣的結果。法律講究的是證據,道德更多與人情相關。但是這一案件也充分反映出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對於無辜者的判定,以及對於誣陷者應有的處罰,這都沒有做到。
『伍』 彭宇案在法律上是一種什麼類型的糾紛
您好!彭宇案在法律上屬於有爭議的糾紛。南京彭宇案,是2006年末發生於中國江蘇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極大爭議的民事訴訟案。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太太徐壽蘭在公交車站摔倒,彭宇自稱上前攙扶、聯系其家人並送其至醫院診治,屬見義勇為,並非肇事者。隨後,老太太咬定彭宇將其撞倒並向其索賠。雙方對簿公堂。南京鼓樓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彭宇給付老太太損失的40%,二審和解結案。此案在社會中引起強烈反響,此後類似彭宇案的各種版本在各地出現,引起民眾對跌倒老人是否可以攙扶的激烈討論。2012年初,此案案情又驚天逆轉,南京官方披露,彭宇當時確實撞了徐壽蘭老人。
2006年11月20日上午9點30分左右,在南京市83路公交車水西門廣場站,兩輛83路車前後進站,南京市民彭宇在第一輛車上,車進站後,後門打開,他第一個走出車門。66歲的老人徐壽蘭拎著保溫瓶,趕去搭乘第二輛83路車,她行至彭宇所乘坐的那輛車的後門附近位置跌倒。
徐壽蘭如何跌倒,她與彭宇是否發生相撞,沒有任何第三方能提供確鑿見證。此案唯一的目擊證人陳老先生在案發時也參與了部分救助,據稱當時他也沒有看到徐老太當時如何倒地,在他看到彭宇上前幫忙後,自己也上前幫忙,並打電話叫老人的兒女過來,整個過程大約半個小時。
彭宇將徐壽蘭扶起送往醫院,檢查結果表明徐壽蘭股骨頸骨折,需進行人造股骨頭置換手術。
診斷結果出來後,徐壽蘭向彭宇索賠醫療費,遭到拒絕,並在各種調解失敗後,在鼓樓區法院提出民事訴訟。彭宇則稱自己好心幫助那位老太太,將她扶起送她去醫院,卻反被誣。
案件被媒體曝光後,迅速成為熱議的網上話題,一些網友表示相信並支持彭宇,並感慨現在好人不好做。對於以後遇到有老人摔倒的情況是否上前救助,網上展開了激烈辯論,這一案件被網友稱為南京彭宇案。
『陸』 彭宇案為何造成這么大影響
彭宇何造成這么大的影響主要是:「彭宇案」的負面效應,是許多當事者始料不及的。作為政法部門應引以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訓,努力提高司法辦案水平,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首先,應高度重視「彭宇案」反映的辦案人員的職業素養問題,切實加強政法隊伍的職業化建設。
案情經過
2006年11月20日9時30分左右,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跑向一輛乘客較少的公交車,與26歲的小夥子彭宇在不經意間發生相撞。急於轉車的彭宇隨即將摔倒在地的徐壽蘭扶起,並與後來趕到的徐壽蘭家人一起將她送往醫院治療,其間還代付了200元醫葯費。
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彭宇與老人是否相撞、應賠償的損失數額問題。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當天老太徐壽蘭的代理律師表示:
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在南京中院二審即將開庭之際,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其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6)彭宇案在法律上是一種什麼類型的糾紛擴展閱讀:
為什麼一起經法院審結、當事人已和解的普通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在公眾輿論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並被斥之為社會「道德滑坡」的標靶?追蹤「彭宇案」的演化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判定「彭宇案」的關鍵事實是「二人是否相撞」,但恰是在這個最重要的關節點上,警方丟失了事發時對雙方的詢問筆錄,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證據支撐,其判決結果因此受到輿論質疑。因此,旁聽公開審理的一些媒體也逐漸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誣陷」的一邊倒傾向。
法官在一審判決中對原、被告相撞事實認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離了主流價值觀,引發輿論嘩然和公眾批評,導致社會輿論普遍不認同一審判決結果。在南京中院二審開庭前,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雙方對此均表示滿意。
但依據當事人要求,在和解協議中增設了「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的保密條款,從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時讓公眾知曉,經數年發酵,逐步演化為社會「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柒』 法律上得彭宇案是怎麼回事
案情回顧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83路車。人來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鑒定後構成8級傷殘,醫葯費花了不少。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 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鼓樓區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 1.彭宇與老人是否相撞 2.應賠償的損失數額問題 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 當天,老太的代理律師表示: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
和解撤訴
200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兩會新聞中心就「司法公正 判決結束後,彭宇一臉郁悶地站在法院門
」問題接受中外記者的集體采訪時透露,南京彭宇案雙方當事人在二審期間達成了和解協議,並且申請撤回上訴,最後案件以和解撤訴結案,且雙方當事人對案件處理結果都表示滿意。[1]
『捌』 如何看待彭宇案的法官推理認定
法官濫用了司法推理,錯誤的推理導致錯誤的結果。
如果說,彭宇案的法官,預設了一項人性本惡的推理前提,按照這個前提,得出了如果彭宇不是肇事者,為什麼要就被害人;因此救了被害人,就說明你是肇事者。
其實,作為法律人彭宇案的出現並不能簡單的認為是「葫蘆僧判斷葫蘆案」,而是反映了目前司法界盛行的普遍觀念:在侵權案件中不問是非、保護弱者;誰是受害者,誰就有理;和稀泥,和諧第一等等。因此,我們關注彭宇案不能只放在做好事被冤枉上,更要放在無辜者被冤枉上,侵權判決絕對不能成為法院不問是非、尋找替罪羊的工具。
彭宇案說明這樣一個道理:法官是司法者,但是這個司法者是會犯錯的,有時甚至是很低劣的錯誤。因此,法官的身份不能導致必然承認法官做的判定都是正確的這一結論。既然法官會出錯,法院的判決也就應該接受社會的監督和質疑。認為司法獨立,就是法官的判決不受「民意監督」的觀點是不符合邏輯的,也是專橫的。
『玖』 彭宇案---就道德與法律的問題作評述
從事後來看,這樣的信仰模式當然適合於後來的城市的陌生人社會之生活。道德對於陌生人社會的正常運轉其實更為重要。在熟人社會,人們會進行重復博弈,每個人為了自己未來的利益,必得在與他人合作交易時克制當下的貪婪。而在陌生人社會,個人之間的合作、交易活動很可能是一次性的,個人有極大激勵採取機會主義策略。要使彼此不相識的陌生人放心地進行合作、交易,惟有依賴一種普遍的道德約束機制。這種機制必須依賴於個人的「慎獨」:剋制自己的貪婪、遵守既有規則,變成個人的一種文化、道德本能。西方幸運的是,在城市化、在人們普遍進入陌生人社會之前,完成了這一精神——社會約束機制的大轉型。或許任何社會要順利地從精神、社會層面上完成工業化、城市化,都必須通過某種途徑形成這樣一套普遍的道德與社會約束機制。 打破計算道德得失的方程
但中國卻未能及時地生成城市化生活的這一精神與社會基礎。東亞其他國家晚近以來的事實已經證明,中國固有道德規范體系和社會組織結構完全能夠實現西方宗教改革式的創造性轉化。但二十世紀以來的啟蒙知識分子致力於打破固有道德規范體系,這種文化批判後來更演化為十分徹底的社會改造與破壞運動。結果,固有道德規范體系未能實現創造性轉化,文人們所想像的新道德終究是海市蜃樓。90年代以來主宰公共空間的經濟學,更把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論假設,普及成一條倫理戒律。
凡此種種前因後源,推動中國跌入一個倫理道德空白的深淵:熟人社會的道德約束機制無從發揮作用,陌生人社會的道德約束機制也蹤影全無。普遍的道德規范體系不存在,人們回復到了哲學家們所說的「自然狀態」:每個人把所有人當成不可信任的敵人,與他人打交道,成了一件讓人們普遍焦慮、恐懼的事情。
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些人用斷章取義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來自我安慰。據說,倉廩實了人們就自然知禮節,或者,必須先有倉廩實,然後才談得上知禮節。所以,發展經濟是最重要的,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現實已使人們認識到,倉廩實後,人們未必知禮節。
今天,人人都渴望重建道德。也許人們的這種渴望太強烈,現實又太醜陋了,所以,有些人把五十年代想像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烏托邦而心嚮往之。大多數人則都有一點憤世嫉俗,聽到、看到他人的道德行為,總是本能地表示懷疑,並且試圖揭露該人的虛偽。在公共汽車上無人為老人孕婦讓座,人人會咒罵這個社會已然道德淪喪。但假如有人讓座,很多人又會懷疑讓座者是在作秀。人們不相信,在這個時代竟然還會有人做好事。
這正是彭宇案法官寫判決書時所依據的常理。反過來,時評家和網民們則義憤填膺地指責、咒罵法官及那位徐老太太。在那些放肆的話語、充滿仇恨的言辭背後,依稀可以看到同樣缺乏道德滋養的心靈。這些人近乎本能地把徐老太太想像成壞人,把法官想像成糊塗蟲,而不願稍予寬待——在很多事件中,人們都能看到這種苛酷的心態,這也許是道德飢渴綜合症的一種症狀。
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令人絕望的無道德與反道德的陷阱中:人人都對社會之道德匱乏表示痛心,希望社會道德起來。但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包括表達道德渴望的言辭,其實就在繼續惡化社會的道德氣氛,而沒有多少道德方面的建設性價值。人們不自覺地成了庸俗經濟學的精神俘虜,為自己的道德行為設置了很多前提條件:如果社會的體制、法律比較壞,那就不要指望我遵守道德。無數人都是精於計算的「經濟人」:最好讓別人先道德起來,以此作為自己對他人道德的前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幸運地成為道德的搭便車者。人們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參與者、行動者的身份表達自己的道德飢渴之感。
可以說,藉助於每個個體的理性計算,是不可能走出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的。相反,走出我們這個時代之根本困境的唯一出路,是作為一場精神運動的社會建設與道德重建過程。以某種或多種普遍性宗教為載體,將適合於陌生人社會的一般性道德規則體系嵌入人們的心靈中,變成人們的文化本能。惟有藉助這樣超理性的精神提升,人們才可能放棄搭便車心理,不管他人對方如何,自己把信守規則當成自己的道德義務。只有經過這樣一場精神運動,陌生人社會內部才可能建立最基本的信任,人們才能夠節約計算的負擔,相對輕松地與他人合作、交易。
(作者:秋風)
『拾』 如果你是彭宇案的法官,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你如何處置
6月8日,報道了河南駐馬店一女子在過馬路時因無人施救遭「二次碾壓」死亡,報道刊發後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在感慨、悲嘆路人冷漠的同時,再度將眾人的冷漠歸過於十年前的「彭宇案」。今日,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微博發文《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對十年前的「彭宇案」進行了詳細解讀。
文中,最高人民法院詳細地還原了對「彭宇案」的判決:從法律真實看來,彭宇在第二次庭審時承認「我下車的時候是與人撞了」,但否認是與老太太相撞。第三次開庭中,原告方提供了一份主要內容為彭宇陳述兩人相撞情況的筆錄照片,雖然這份筆錄因警方失誤丟失客觀上無法提供原件,但也得到了當時做筆錄的警官的確認。結合彭宇自述曾經與人相撞卻說不清與何人相撞以及經警方確認的筆錄照片,這就構成了優勢證據,一審法院認定彭宇與老太太相撞並無不妥。而從客觀真實看來,事過多年後,彭宇也承認了當年確實和老太太發生過相撞。
文章稱,嚴格意義上,我國司法實踐中,並未發生過一起僅因扶人而讓扶人者擔責的判例,人們對於該案的誤解、誤讀越陷越深,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堅信著彭宇僅因施救而被判賠償的假象。
對於「彭宇案」被誤讀的原因,文章指出,由於當年一些媒體一邊倒地將彭宇的「人設」定為「好人蒙冤」,比「撞人該賠」更加能夠撬開讀者眼睛;同時人性的自私因子使大眾習慣於為自身在眾人中的冷漠去找到一個客觀而冠冕堂皇的借口——「以訛傳訛」似乎總比真相走得快一些。
最高人民法院在微博中提到,即將正式實施的民法總則再次重申了法律對見義勇為的態度:「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入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即便施救行為對受助人造成了一定損害,救助人也無須擔責,更何況損害本非救助人所致。同時提醒,「彭宇案」不能再成為我們逃避的借口,法律始終站在善者那一邊。
彭宇案為何5年後才真相大白
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書記劉志偉近日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獨家專訪時指出,輿論和公眾認知的「彭宇案」,並非事實真相。2006年11月20日9時30分左右,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等車時,有2輛83路公交車同時進站。徐壽蘭急忙跑向後面一輛乘客較少的公交車,當她經過前一輛公交車後門時,26歲的小夥子彭宇正從這輛車的後門第一個下車,雙方在不經意間發生相撞。急於轉車的彭宇先向車尾看了一下,再回頭時發現摔倒在地的徐壽蘭,隨即將她扶起。彭宇最近也表示,在2006年11月發生的意外中,徐壽蘭確實與其發生了碰撞。——《瞭望新聞周刊》1月16日
彭宇確實和徐老太發生了碰撞,這是「彭宇案」的真相;不過,這真相就像耍大牌的明星——來得太遲了。
在「彭宇案」後的5年裡,每每有見死不救、見老跌倒不扶事件發生,「彭宇案」就會成為輿論進行道德追問的靶子——而在「彭宇確實和徐老太發生了碰撞」的真相面前,以前所有對「彭宇案」的道德追問都成了誤讀。
真相不明,是催生「誤讀」的溫床。只有真相走在「誤讀」的前面,「正讀」才會如影隨形。在拷問對「彭宇案」的輿論誤讀的時候,為什麼不反思「彭宇案」真相的姍姍來遲?
在「彭宇案」的一審判決中,法官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和「社會情理」進行推理分析,本身就存在判罰漏洞,這是此事件招致輿論的逆反解讀的一個重要誘因——當時輿論解讀如此逆反,為何不及時公布真相?
最近幾年,「彭宇案」又逐步成為承載公眾輿論道德焦慮的標志性事件。在道德焦慮中解讀此事件,有些人做的的確有些過分。去年徐壽蘭去世,網上就出現了一篇《「南京徐老太」終於死了》的帖子——其實,無論徐壽蘭和彭宇是否相撞,徐壽蘭這個年邁之軀都不可能承受社會道德滑坡之重,哪有何必對一個過世的老人惡語相加?
「彭宇案」後,只要一有青壯年和倒地老太太發生糾紛的事件發生,有些輿批評就習慣性指向倒地老太太——貌似在「彭宇案」後,所有慈祥的阿婆和親和的鄰家大媽只要一倒地,就變得面目猙獰可憎起來。
為什麼不在當事人徐壽蘭還健在時公布真相?在「彭宇案」後的5年時間里,當「彭宇案」受到一次次的重復誤讀時,為什麼不公布真相?
誤讀止於真相,真相是引導輿論的方向。只有在真相撲朔迷離的情況下,各種誤讀的輿論才會像搶購打折商品的人群那樣,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