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一下期貨代客理財犯法嗎既不是私募也不是公司,它只是在一個公司的名義下開戶.公司收取費用,
首先期貨經濟公司是不能代客理財的。那樣犯法,不過實際另說。
代客理財的多是個人,私募之類。
靠的都是信譽。法律上就沒啥保證了。
卷錢跑的也有,給人代來巨大利潤的也有。
真要做,首先保證自己的銀行卡密碼,只有自己知道。資金密碼也是。
然後在期貨賬戶里存上錢,只給交易密碼。
這樣至少可以安全不少。交易只需要交易登錄密碼。
B. 資產管理公司代客理財(股票和期貨)違法嗎
您好,按規定,只有經過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具備客戶資產管理資質的證券公司,才有權作為受託人訂立金融類委託理財合同。民事受託代為炒股可以,自身不能經營股票、期貨業務 。
C. 代客理財,虧損很大,要判刑嗎
依照我國現有的有關法律規定,代客炒股理財可以通過合法的私募、基金公司以公募的方式進行,或者通過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研發的理財產品操作。
如果是其他的機構或者個人代客炒股(無從業資質),雖然可能(或可以)簽訂合同,但這種合同不是我國《合同法》中所規定的規范的信託合同或者委託合同。因此,雖然不能說這種私自代客理財行為是嚴重的違法行為,但目前在我國,這種做法至少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如果雙方或一方因此遭遇投資損失,將很難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D. 期貨公司代客理財
只要他不起訴你,民不告官不究。只要你不虧,他就不會起訴你,你什麼問題也就沒有了
E. 期貨私募和信託有什麼區別,期貨行中代客理財沒有法律保障的問題如何解決
資管是合法的代客理財,說白了就是把以前地下的轉為地上。信託利潤較慢,優質的項目一年10%收益差不多,你也不知道人家拿著錢具體去幹了啥。基金就更別提了,基金公司拿著錢是什麼都乾的,最後再做個假帳給你看;多少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都是剛畢業的學生上崗之後拿客戶錢去抄期貨啊,朋友,你想想,利潤從哪來,利潤從哪來啊
F. 如何處理委託理財糾紛案件
委託資產的損失范圍應當以實際損失為限,不包括可得利益損失,並應以下列方式計算委託資產的實際損失:委託資產損失=(委託人實際交付的委託資產+證券或期貨的當日市值)-(委託資產的控制權實際轉移至委託人的委託資產+證券或期貨的當日市值)。在委託理財合同有效的場合,當事人對委託資產損失的計算另有約定的,若該約定不違反公平原則,應從其約定。 (1)合同有效之場合。委託理財合同有效之場合,大體包括受託人是有資質的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法人以及自然人兩種情形。現行合同法第四百零六條關於「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請求賠償損失」、中國證監會2001年《通知》關於「委託人必須承擔委託投資的投資損失」之規定,可以作為認定雙方民事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參考。在委託理財合同期滿、雙方終止或者協議解除合同時,若委託資產處於虧損狀態,原則上受託人應在扣除依約取得的合理報酬後,將余額部分(包括貨幣資金和其他金融性資產)全部返還給委託人。若受託人對損失存在過錯,則應酌情減少其報酬。對於委託資金之損失,應根據當事人是否有過錯、過錯大小、過錯與損失的因果關系等確定其各自責任。依委託代理制度一般法理,委託理財投資損失應由委託人自行承擔;但受託人在受託管理資產過程中存在違約行為、侵權行為或者未盡謹慎注意義務等而存在過錯,且與受託資產實際損失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系的,受託人應對該損失承擔賠償責任。(2)合同無效之場合。因委託理財交易通過電子系統進行,交易對方並不特定,故委託理財合同無效的處理方式與普通合同無效之處理方式不同,不宜機械地套用合同法所規定的恢復原狀等處理方式,不能因委託理財合同無效而否定證券、期貨交易行為及結果。在委託理財合同因委託人或受託人無資質、訂有保底條款、以及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無效情形而無效等場合,受託人應將委託資產本金返還於委託人,並支付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息。(3)有效與無效之比較。至此,關於委託理財本金處理方面自然會生發出一個疑問:對委託人資產的保護,合同有效反而不如合同無效?這種處理結果通常只是一種表象,而實質上的權利配置和責任分擔是公平的,而且有利於從司法角度推進委託理財市場行為的規范化。首先,就法律預期而言,在委託理財合同有效的情形下,雙方當事人皆是遵循資本市場一般規律和規范的行為規則從事委託理財活動,並相互持有一個合理的法律預期,該雙方基於法律規定和意思自治所出的法律安排及本金和收益請求權,在簽訂有效的委託理財合同時,即是已被考慮在內的可預期的權利,而且是確定的並依法受到保護的;若受託人理財技巧高超,則委託人將獲得更大的收益。而無效的委託理財合同的法律預期是不確定的,因合同無效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並非是一種期待利益。其次,就實際償付能力而言,無資質的一般的咨詢公司乃至事業單位等非金融機構法人的資力不如有資質的證券公司、投資咨詢公司那麼可靠,而是處於給付能力或缺不安且極其有限的狀態,即便人民法院判令保護委託人的本金和利息,其執行結果也取決於受託人的清償能力,實踐中也常常因為受託人人去樓空或幾近破產而執行無果。因此,從最終獲得實際收益的角度看,依照有效的規則所從事委託理財活動對委託人最為有利。再次,就過錯和責任分配而言,在合同無效場合,讓受託人承擔較大的過錯和責任也許不甚公平,但應當看到,委託理財合同無效的原因通常在於受託人無資質和保底條款的存在。無委託理財資質的法人是嚴禁從事受託理財業務的,受託人無疑應承擔較大的過錯和責任。同樣,若沒有保底條款的引誘,委託人通常是不會將委託資金交給受託人理財的,所以使受託人承擔較大的民事責任既在情理之中,也是防止訂立保底條款的重要措施。最後,就規范導向而言,通過在無效合同中使受託人承擔較重的責任,可使無資質的受託人對委託理財活動望而卻步,可使有資質的受託人盡量避免訂立保底條款,亦可使委託人慎之又慎地權衡訂立無效委託理財合同以及未來的實際結果。一言以蔽之,通過這種規則配置,可以使委託理財活動更加規范化。 關於委託理財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如何處理因委託理財合同而獲得之收益問題,有觀點認為,委託人因無效合同所獲得之利益,應充抵受託人或者監管人的賠償金額;充抵後剩餘之收益部分,人民法院應將其與受託人因無效合同所獲得之收益一並予以收繳。鑒於收繳之規定乃計劃經濟條件下產物,有失公平,亦容易因利益驅動而導致權力濫用,所以,筆者傾向於認為:在合同無效的場合,因委託理財所得之收益應先沖抵受託人或監管人應當返還或賠償的資金數額,再扣除受託人從事理財業務所需支付之必要管理費等費用後,余額歸委託人所有。此外,即使合同雙方當事人已經按照保底收益條款約定的分配比例各自獲取了部分收益,雙方所獲取的收益亦應計算在委託理財收益總額之中。
G. 期貨員工代客理財會怎麼樣
期貨法規明文規定不允許代客交易,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盈利了大家肯定相安無事,但是如果虧錢了而且是嚴重虧損的話,客戶一般肯定是不幹的,輕則私了完事,重則上訴到證監部門。幫客戶代客交易的員工進入期貨業協會或證監會黑名單,一定時期內不得從事證券和期貨的工作。
員工所處的期貨公司一般來說肯定要被扣分,這個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發展和運營模式,可以說影響非常大,基本涉及的人員估計以後要想再從事這個行業就有些制約了。
總之,賺錢了那就沒事兒,虧錢了問題大大的。建議如果是作為客戶的話,還是自己操作交易比較好;如果是工作人員的話那趕快停止這樣的方式,可以為客戶分析建議,但絕不能代客交易。
H. 期貨投資在客戶允許的情況下代客理財屬於刑事責任嗎
私下代客理財是違反期貨法律法規的是民事責任不是刑事責任因為沒有違反刑法的規定。
I. 期貨代客理財協議合同合法嗎
只能說目前沒有明文法律禁止這塊 只要雙方簽訂合同,都認可的話一般都會有效,但是說要有很強的效力的話很難達到 基本靠雙方的信任
J. 炒期貨代客理財是不是違法的呢
這不算違法
實現約定好權益和風險的分配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