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愛玲那麼清高 小資的人 又有和大眾不一樣的生活為什麼她的文章能引起別人共鳴。 能被很多人接受
會這么說的人肯定沒有仔細看過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的散文確實是小資情調,但她的小說完全不是那樣好嗎?在夏志清之前,張愛玲寫的小說都是被認為是通俗小說,批評家眼裡她就是"不登大雅之堂"。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集《傳奇》的扉頁寫到:「書名叫做傳奇,目的是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
所以,其實張愛玲的小說裡面描寫的其實都是普通人,都是些俗人、俗事,所以能得到普通人的共鳴。
❷ 張愛玲屬於現代作家還是當代作家
張愛玲屬於現代作家。
一般來說,近代是指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現代指五四到新中國成立。當代指新中國成立至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分別有:近代的梁啟超、王國維,現代的魯迅、張愛玲,當代的賈平凹、韓寒。不是以他的生活年代為限,而是以他的主要作品發表的時間為限。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深遠,尤其對張愛玲倍加推崇。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鳳凰網)
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王安憶)
❸ 張愛玲為什麼沒出現在現代文學作品裡
80年代以後寫的文學史一般都會用張愛玲,從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給予張極高的評價(夏志清認為張應與魯迅並列)後,大陸學者開始重新發現、重新評價張愛玲。
80年代之前的文學史一般不會提到張愛玲,因為政治原因。
另:現當代文學界限以1949年為界,標志事件是1949年7月的第一次文代會。
❹ 如果沒有了夏志清這位人物,還有人會讀張愛玲嗎
會,我讀過張愛玲的小說,我覺得他寫的真的很好,已經勾起了我對張愛玲的興趣,而夏志清我雖然不是很了解,我感覺夏志清對張愛玲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
即使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只要堅持了自己的一項事業,我們就要把它堅持到底。其實沒有夏志清,張愛玲也很有可能堅持不了一輩子,很有可能還沒等出名就自暴自棄,放棄了這一行業,也就不會有張愛玲了我也們讀不到她的書了。
❺ 緊急求一份各位當代名家對張愛玲的客觀評價(最好是看好她的那種)
看過一篇論文,是著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志清評論張愛玲的,夏志清認為:張愛玲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作家,別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運用上,在人生觀察和透徹深刻方面,實在都不能同張愛玲相比。
❻ 夏志清:除了曹雪芹 有幾人的藝術成就可同張愛玲比
夏志清:我講的很多人,說他們的書好或者不好,都是有道理的。我認為,中國從來有沒有像張愛玲這樣的作家,我看了《金鎖記》感動得一塌糊塗。我是為了寫《中國現代小說史》才開始看張愛玲的,因為以前不讀中文書,到了美國讀書和工作,為了寫書才看中文小說,之前只看一點點周作人、沈從文,一些魯迅,其他不太看的。我說張愛玲好,果然是好,你看大家到現在都還在看。在我看來,《金鎖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好的小說,但是人家不敢講這樣的話。中國人就是喜歡客氣,什麼都要講之一,好就好,有什麼之一!
❼ 張愛玲晚年頻頻搬家,拒絕與他人接觸,她的生活究竟發生了什麼
她直到臨死前,都在不斷搬家,幾乎每周搬家一次,短短三年半之間,搬家次數多達180多次。讓人難以理解。那時的她,雖住在美國大都市,但類同隱士,離群索居,基本不接電話、不看報、懶寫信,猶如「活死人墓」中人。當1995年9月8日那天,紐約警察接到報警推開她的公寓時,發現她已經孤身死去一周,屍體已經開始腐爛。她對這世界,似乎是徹底厭倦,也是真正的忘情了。
在這些信件中,張愛玲幾乎都提到她要不斷搬家的困擾:即為了「躲蟲子」——一種她自己推測認為來自南美、小的肉眼幾乎看不見、可生命力極強的跳蚤。為此,她基本每周搬家,用盡洪荒之力艱苦卓絕地與虱子做斗爭,漂泊輾轉於一個又一個的Motel,為了方便,丟棄了所有值錢家當,只留一雙皮質穆勒鞋、幾件中式長裙,她說,為了可以隨時走,身外之物能丟則丟的好。
從張愛玲文章中,我們知道,她早年就一直有潔癖,但何以到了晚年如此恐懼所謂的「跳蚤」,顯然不僅只是潔癖了。夏志清的夫人王洞女士推測她可能患上了一種皮膚病,但她並無任何證據,只是想當然。
❽ 張愛玲遺囑里的宋琪是誰
林以亮
宋淇的筆名。宋淇(1919年—1996年),原名宋奇,又名宋悌芬,筆名林以亮,浙江吳興人。任職文化界和電影界。對文學批評、翻譯、紅樓夢均有心得。
生平
194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西語系。1949年,移居香港,專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與夏志清、張愛玲、錢鍾書等人有深交,夏志清最初讀張愛玲、錢鍾書的作品是宋淇所推薦的。1995年,張愛玲在洛杉磯公寓去世,遺物則交由宋淇、鄺文美夫婦保管。宋淇一生著譯極富,有《昨日今日》、《更上一層樓》、《林以亮詩話》、《林以亮論翻譯》、《〈紅樓夢〉西遊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文學與翻譯》。其中《更上一層樓》是宋淇生前最後一部文集,里頭提到霍克思翻譯《紅樓夢》的事業。
1952年,張愛玲從上海去了香港,寄住女青年會一間小房間里,和宋琪夫人宋鄺文美一起,為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新聞處提供計件翻譯服務,維持日常生活
一旦離世,所有財產將贈予宋琪夫婦,並指定遺囑有林式同執行。海葬以後,林式同將十四隻裝滿了張愛玲的遺物的箱子寄給了宋琪夫婦。收到遺物後,宋琪夫婦經過整理,將十一箱交給了與張愛玲有幾十年合作關系皇冠出版社保管,而把六百封他們四十多年來與張愛玲的來往書信,合計三箱留在家中。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了「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那時,宋琪剛去世,宋琪的妻子鄺文美送去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其中包括了《海上花》的英譯初稿。
❾ 張愛玲晚年頻繁搬家,擺脫不了虱子纏身,到底真相如何
在中國民國歷史上有很多才女,像林徽因,冰心,張愛玲,都是各有各的特點。張愛玲的詞身,張愛玲的話語詞句深深的打動每個人的內心柔軟的地方,張愛玲是一個十分細膩精緻的女性。張愛玲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就像張愛玲晚年平凡的搬家,看起來是擺脫不了虱子的纏身,這虱子不只是動物,這小虱子也是她精神上的虱子,這些虱子深深困擾著她,無窮無盡的折磨。
生活環境的惡劣也會帶來一些真正的虱子
張愛玲生活很精緻,很優雅,十分喜歡穿旗袍。當時,民國的房子不像現在這樣干凈明亮。對張愛玲落魄的人來說,她所居住的房子都不是很好地。有潮濕很多虱子出現,虱子經常肯是張愛玲的旗袍。張愛玲多次搬家,是為了躲避真正虱子對她旗袍的啃食。張愛玲對虱子可是恨之入骨,同時對生命給她留下傷害的人也非常的痛恨。張愛玲晚年一直在逃避,妄想症,這樣她搬了多很多次的家。
❿ 張愛玲是一個怎樣的女人
一、張愛玲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二、人物簡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張愛玲的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三、人物評價: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深遠,尤其對張愛玲倍加推崇。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鳳凰網)
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王安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