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業公司與業主發生糾紛怎麼辦
解決方式:
一、雙方當事人通過協商調解解決。
物業管理民事糾紛的調解,包括民事調解和行政調解兩種。民事調解由爭議雙方當事人共同選定一個機構、和個人,由第三方依據雙方的意見和授權提出解決意見。
經雙方同意並執行,由此化解糾紛。但此種方式的調解不具有法律效力。調解結束後,如果當事人一方拒不執行約定的事項,則糾紛依然得不到解決。
物業管理糾紛的行政調解則是藉助主管政府的勢力進行調解處理,但這種處理如一方不遵守執行,則要藉助其他手段解決。
民間的調解和行政調解與仲裁或訴訟程序中的調解是不同的。仲裁或訴訟中的調解是仲裁程序中的一個環節,不具有獨立性。
二、通過仲裁的方法解決物業管理糾紛。
依據我國《仲裁法》的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仲裁庭管轄物業管理糾紛的依據是當事人認定的協議。仲裁協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訂立合同時就約定一個條款,說明一旦有爭議就提交仲裁,這叫仲裁條款;另一種方式是雙方當事人出現糾紛後臨時達成提交仲裁庭的書面協議。
(一)仲裁協議要寫明以下內容:
1、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2、仲裁事項;
3、待定的仲裁委員會。
注意:達成仲裁協議的爭議,不得向法院起訴;即使起訴,法院也不受理。
(二)仲裁處理的一般程序是:
1、一方當事人向待定的仲裁委員會提交仲裁申請書;
2、委員會於收到申請書後5日內決定立案或不立案;
3、立案後在規定期限內將仲裁規則和仲裁員名冊送申請人,並將仲裁申請書副本和仲裁規則、仲裁員名冊送達被申請人。
4、被申請人在規定期限內答辯,雙方按名冊待定仲裁員。普通程序審理 時由三名仲裁員組成,雙方各選一名,仲裁委員 會指定一名任首席仲裁員;案情簡單、爭議標的小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一名仲裁員審理;
5、開庭:庭審調查質證、辯論、提議調解;
6、製作調解書或調解不成時製作裁決書;
7、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執行。
與司法審判的兩審終審制不同,眾裁裁決是一裁終局的。
三、通過訴訟方法解決物業管理糾紛。
物業管理民事糾紛的訴訟程序大體上有以下幾個驟:
1、當事人一方(原告)提交起訴狀,起訴到法院;
2、法院立案後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
3、被告提交答辯狀;
4、開庭:調查、辯論、調解;
5、製作調解書或一審判決書;
6、雙方均不上訴,則判決書生效;或一方不服提起上訴,進入第二審程序;
7、第二審審理:製作二審調解書或下達二審判決書,此為終審判決,不得上述;
8、執行。
(1)業委會物業糾紛擴展閱讀:
物業管理公司糾紛:
(一) 基於物業管理合同的糾紛
依據業主和開發商之前簽訂的或者由業主委員會於專門的物業管理公司簽訂的有關物業管理合同,雙方確立一系列權利義務。如物業公司承擔安全及服務義務。
如果物業管理公司顛倒市場主體的位置和不履行應承擔的義務,管而不理,致使業主享受不到繳費後的服務。或者,業主因為種種原因拒繳物業管理費。
這些都可能引起糾紛。而且,由於我國目前物業管理市場體制發展不成熟,主要是物業管理公司不作為導致糾紛發生,進而引發各種極端事件。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法發 [2000]26號文件即《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第一部分的規定,這類糾紛本質上屬於合同糾紛。應當按照合同法等相關法律進行處理。
(二) 物業管理公司侵犯業主權益的糾紛
第一種類型中,物業管理公司也侵犯了業主的合法權益,但因為是因為基於物業管理合同發生,而且往往是消極侵權,所以將其單列。
第二種類型特指,物業管理公司的積極侵權行為引起的糾紛。例如侵佔業主財產,阻撓業主成立業主委員會,侵佔業主共有房產等等。
這類糾紛一般與物業管理服務合同的履行沒有直接關系,屬於一般侵權糾紛,最高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講物業管理糾紛不加區別地規定為合同糾紛欠妥。當然,第一類和第二類往往會同時發生,出現競合的現象。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當事人由選擇權。
(三) 開發商遺留問題引起的糾紛
業主入主後,還可能出現公攤面積不清、房屋質量不合格或不符合約定、開發商在賣房過程中的許多承諾未能按時兌現……嚴格地講,這類糾紛與物業管理公司沒有直接關系。
而屬於業主與開發商的糾紛。但是因為這些問題往往是在業主入住以後出現,而且物業管理公司對物業的維護管理負有責任。
㈡ 業主與業主之間的糾紛物業管嗎
一般求助物業,物業可以幫助協調,畢竟是為業主服務的,但物業不是執法部門,只能協調不能強迫
㈢ 業主和物業產生糾紛,業主委員會有權幫忙嗎
無論任何情況下,業主委員會都可以介入物業管理的運作,包括調解業主與物業管理的糾紛。
㈣ 發生物業糾紛業主該怎麼做
一、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協商解決
《物業管理條例》中已經對業主、業主委員會及物業管理公司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作出了明確規定,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可以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和物業管理合同的規定,自願平等地進行磋商,進而解決管理糾紛。
二、由第三人調解
這是指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可以將糾紛提交給第三人,由第三人來主持雙方進行協商,促成雙方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一般調解可分為民間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三種,比如可以由物業公司所在地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
三、提交仲裁機關仲裁
這是指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雙方發生糾紛後,根據我國《仲裁法》第4條的規定,依照物業管理公司中的仲裁條款或者糾紛發生後自願訂立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請有管理權的仲裁機構即物業管理公司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進行裁決以解決糾紛。
四、投訴
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發生糾紛時,業主可以根據《物業管理條例》第49條,向其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投訴。
五、提起訴訟
業主通過以上四種方式仍無法解決糾紛時可以將糾紛訴至法院或直接向當地人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以解決糾紛。
六、更換物業公司
如果以上方式都不能讓業主滿意,則業主可以更換物業公司。
按照我國目前的購房程序看,購房人要與開發商簽訂購房合同。同時在使用統一印發使用的格式房產買賣合同時,會有買方同意其購置的房屋由賣方或買方的物業管理公司代管的條款。因此,購房者須受到開發商為其選聘的物業管理公司所簽訂的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的約束,並接受其物業管理服務。因此在實踐中,許多物業管理公司通常以此為由,主張業主無權更換物業管理公司。
《物業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廣大業主有權選聘、解聘物業服務企業。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由業主共同決定,但是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總面積過半數的業主占總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同意。因此,作為小區的真正主人,廣大業主有權重新選擇物業管理公司為其提供物業管理服務。
㈤ 業委會和物業公司發生沖突怎麼辦就是物業報復業委會怎麼辦
業委會是代表全小區的利益,發生沖突只能是小區利益受到影響了!證明業委會是負責任的。如果報復業委會的話。可以通過全小區業主的投票更換物業公司。給業委會強有力的後盾。不過全小區必須支持業委會。
㈥ 業主委員會能否做為民事案件原告起訴物業公司
問到點子上了,我恰好剛做過有關的一篇論文,現在把內容粘在下面,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根據對業主委員會法定職責的描述與界定可知,其在代表和維護全體社區業主的合法權益、配合與監督物業服務企業提供服務、協調社區關系、化解矛盾糾紛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但依現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卻沒有賦予業主委員會以獨立的法律地位,這種被動的地位缺失使得業主委員會不得不直接遭遇三個方面的尷尬局面:
其一,它使業主委員會面臨著無法成為一個合格起訴體與應訴體的尷尬——業主委員會既代表全體業主合法權益又無法作為獨立的法人主張其所代表的權益[1];
其二,它還使得業主委員會無法將原本屬於全體業主共有的共有部位順利地實現財產確權登記,這就無形中留下了方便物業服務企業(有時還涉及原房地產開發商等單位)惡意侵犯業主權益的漏洞——經常見諸報端、論壇的停車場/庫收益糾紛、共有部位廣告費糾紛甚至土地抵押糾紛等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之間的競爭皆緣於此;
其三,它令業主委員會無法代表全體業主行使其最大、最有力的否決權——解聘物業服務企業、重新選聘另外的物業服務企業的權力。
如果能從立法層面上解決這個法律資格矛盾,賦予業主委員會以獨立的民事法人資格,上述的三種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但也要注意,法律的公平性要求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所以享受權利的同時還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如依法應訴、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等。
筆者在此次調研之初就注意到一則新聞,報道了2011年6月中旬在北京市懷柔區做的試點工作:
「……懷柔區於家園一區14、15、16、17號樓業主委員會主任丁淑元從泉河街道辦事處和懷柔公安分局領取了編號為『京懷業字第0001號』的《業主大會登記證書》以及業主大會印章刻制證明、組織機構代碼證書,於家園一區業主大會也因此成了全國首個取得獨立民事主體資格的業主大會。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業主大會登記後將具備完全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行為能力,成為真正的管理主體」[2]。
此例實質上是當地(北京市)政府採取的,旨在嘗試解決業主委員會獨立法人資格問題的一種「變通形式」。但是,准許業主大會取得獨立民事主體資格,實質上是將非實體的業主大會實體化了,而具有「半實體」[3]性質的業主委員會卻依舊被懸置空中,這種關系仍可能引發一些實際操作中的不便。無論怎樣,我們都樂於看到,畢竟地方政府開始用心思考並勇敢地做出改革的嘗試了,希望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國家立法機構能夠進一步密切關注相關試點的實效,盡早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
㈦ 業委會不願與物業續約,物業不走,打官司後物業敗訴,期間的管理費物業有權收嗎
需要如下判斷:
1、這段期限物業公司的服務是否正常開展。有無減少服務檔次或者脫管
2、這段期限業主是否正常享受服務,有無正式通告物業公司撤場的書面函件
3、物業公司是否知道判決結果(或應當知道),這個很重要
如果物業服務了,且物業不知道判決(未送達、未通知),則你需要支付
如果物業服務了,業主沒有要求對方撤場,則無論是否知道判決,則都需要支付
如果物業服務了,業主要求對方撤場,且物業知道判決,則無需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