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肇事司機侵權責任賠償責任

肇事司機侵權責任賠償責任

發布時間:2021-07-27 02:19:20

① 肇事司機非車主時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如何承擔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

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條: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並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一條:以買賣等方式轉讓拼裝或者已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

(1)肇事司機侵權責任賠償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三條:機動車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後逃逸,該機動車參加強制保險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機動車不明或者該機動車未參加強制保險,需要支付被侵權人人身傷亡的搶救、喪葬等費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後,其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

② 侵權責任 被侵權人過錯為什麼要賠償

在車主與司機不是同一人的情況下,車主是否也負賠償責任?是否均由司機承擔賠償責任?在實際處理中,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

一、車主是否和司機存在僱傭關系?
如車主(公司或者個人)是僱傭司機開車辦事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屬於職務行為,由車主負全部賠償責任,司機不承擔賠償責任。反之,如果不存在僱傭關系,則車主一般不承擔賠償責任。或者雖然是僱傭關系,但司機不是在履行職務行為中發生交通事故,而是在辦理個人事務中發生的事故,車主也同樣不負責賠償。

1、車主與肇事司機間為僱傭關系

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時,肇事司機是在執行車主分派的任務,那麼,根據《民訴意見》第四十五條及《最高法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的解釋》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規定,直接確定應由車主為被告,並承擔實際賠償責任。

2、車主與肇事司機之間為夫妻關系

在這種情形下,如發生交通事故,可直接確定由肇事司機承擔賠償責任。因為,《最高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均規定:對夫妻一方於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另一方原則上也應承擔連帶責任。當然,受害方也可同時追加行駛證上記載的車主為被告,並要求承擔責任。

3、借用關系

即肇事車輛是肇事司機從他人處借用來的:如果肇事車輛是車主將己物無償借給肇事司機,且在將車輛借給其使用時,知道該司機具有駕駛員資格且無其他不宜駕駛的情況(如喝酒、身體不適等),那麼,車主已盡到了謹慎小心地注意義務,不應承擔賠償責任。反之,如果車主對於出借車輛能夠獲得相應的利益,或明知道借車人無駕駛資格或存在其他不宜駕駛的情況,則該車主應對事故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4、將身份證出借他人購車

這種情形下,車主僅僅是名義上的車主,車輛的實際所有人和支配人應是購車人(肇事司機),因此,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應由肇事司機承擔賠償責任,而名義車主也將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因為在向他人出借身份證購車時,出借人應該可以意識到:當損害發生時,借用人完全可以憑藉此逃避責任的承擔。因此可以說,即使出借人審查了購買人駕駛資格等事項,仍有使受害人得不到賠償的危險存在,從另一個角度說,其仍未盡到充足的注意義務。因此,出借身份證購車須慎之又慎。這里需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因為《侵權責任法》已由全國人大頒布並將於2010年7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該法中對於交通事故中的一些特殊賠償情形進行了明確或不同的規定,在這里我們也對此進行一些簡要介紹,一方面以饗讀者,另一方面也為讀者提供一些《侵權責任法》實施後的必要指導: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該條款主要針對車輛所有者和實際使用者分離的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如何歸責問題所作的具體規定。該條規定主要有三方面內容:

(1)機動車投保責任強制險後,不因機動車出現租賃、借用等情形,致使所有人和實際控制使用人發生分離而免除了保險公司在事故中的強制保險責任;

(2)所有人和實際使用人不相同的情況下,對超出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外的損失,由實際使用人承擔;

(3)機動車所有人將車輛交由他人使用,發生交通事故後是否承擔責任,應視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發生有無過錯來確定責任。

二、車輛在流轉過程中,車主是否履行了相關義務。
比如在車輛交付後、過戶前,車主是否盡了看管義務?是否屬於任由買家或個人開車的情況?如果屬於後者,則車主存在過錯,應承擔賠償責任。

三、車輛發生盜搶期間發生交通事故,車主及保險公司是否負賠償責任?
盜搶車在盜搶期間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車主不負賠償責任。如果車輛在此期間發生事故,又在交強險期內,保險公司還是應當承擔賠償義務的。但如果是交強險保險期已過,車主因車輛被盜沒有續保,車主是否承擔賠償責任?某法院已有過判處車主賠償的判例,但對此判決結果,因為根據交強險條例第十六條規定:「投保人不得解除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合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被保險機動車經公安機關證實丟失的。」顯然,被盜搶車不再續保,車主並不存在過失,而且是合法的。

③ 司機肇事 車主承擔什麼責任

兩種情況:

一、車輛手續齊全,駕駛人有符合準駕的駕駛證;此時發生交通事故首先由車輛投保的保險公司在投保范圍內賠償,超出部分由實際駕駛人承擔,車主不承擔任何責任。

二、車輛手續不齊全或駕駛人沒有符合準駕的駕駛證;此時保險公司拒賠,由車主和駕駛人共同承擔事故損失。

《侵權責任法》

第四十九條
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一,發生交通事故司機承擔責任:

根據司機與受害人的過錯程度所劃分的、在排除了受害人應當承擔的責任之後,依法應由車主和(或)司機所應承擔的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司機有重大過錯的,承擔連帶責任。

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二,交通事故中車主和司機責任劃分:

1、對受害人的責任承擔(對外責任)此種情況下,車主無疑為用人單位,司機只要是因執行用人單位工作任務致人損害就應由用人單位對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司機存在過錯與否在所不問。

2、車主對司機的追償權(內部責任)

車主對受害人進行了賠償後,對司機是否享有追償權,侵權責任法未作規定,但立法者的本意則是傾向於享有追償權(見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2009年12月22日)。因此,在用人單位能夠舉證證明侵權行為是由於其工作人員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且該行為超出了法律賦予的職權或單位的授權范圍,車主(用人單位)則可以行使追償權。

三,交通事故責任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次要責任。

一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違章行為的一方應當負全部責任,其他方不負交通事故責任。

兩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大的一方負主要責任,另一方負次要責任;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基本相當的,兩方負同等責任。

三方以上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據各自的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劃分責任。

④ 你好,請問交通事故司機全責,怎麼賠償

車輛投保的保險公司按合同約定賠償後,不足部分,由司機承擔剩餘的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六條 同時投保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以下簡稱「交強險」)和第三者責任商業保險(以下簡稱「商業三者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同時起訴侵權人和保險公司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下列規則確定賠償責任:
(一)先由承保交強險的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二)不足部分,由承保商業三者險的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予以賠償;
(三)仍有不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由侵權人予以賠償。
被侵權人或者其近親屬請求承保交強險的保險公司優先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⑤ 肇事司機非車主時賠償責任如何承擔

交通事故每天都在發生,因交通事故造成了人身財物的損失,就必然存在賠償的問題。顯然,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承擔問題是人們的關注熱點。 汽車行駛證上的車主與肇事司機分離時的賠償責任承擔問題 為了工作生活的方便,我們免不了相互借車使用。 案例一:僱傭關系 生交通事故時,小張在執行大李分派的任務,那麼,根據《民訴意見》第45條及《最高法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的解釋》第9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規定,直接確定由大李為被告,並承擔實際賠償責任。 案例二:夫妻關系 發生交通事故後,可直接確定由肇事司機小張承擔賠償責任。《最高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第25條、第26條均規定:對夫妻一方於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另一方原則上也應承擔連帶責任。因此,無須追加駕駛證上記載的車主為被告,並承擔實體責任,因為該責任已在其他法律中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案例三:借用關系 朋友情、同事情、親情,各種情感與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將己物無償借給朋友、親屬、同事使用也是基於情感因素。如果大李在將車輛借給小張使用時,知道小張具有駕駛員資格且無其他不宜駕駛的情況(如喝酒、身體不適等),那麼,大李已盡到了謹慎小心的注意義務,不應承擔任何民事責任。 案例四:身份證出借購車 在這里,大李僅僅是名義上的車主,車輛的實際所有人和支配人是小張,筆者以為,應由小張承擔賠償責任,而名義車主大李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現實生活中,往往由於車輛實際車主的住所地不在車輛購買地,而其又希望所購車輛能夠具有購買地的車牌號以便於運營或通行時,便通過借用本地人的身份證購買車輛。盡管這其中也存在著一些情感因素,但出借人在做出出借行為時,出借人應該可以意識到:當損害發生時,借用人完全可以憑借其住所地、居住地不在本地的情況,逃避責任的承擔。因此可以說,即使出借人審查了購買人駕駛資格等事項,仍有使受害人得不到賠償的危險存在,從另一個角度說,其仍未盡到充足的注意義務。因此,出借身份證必須慎之又慎。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法院民事賠償責任確認不可混為一 談通常以為,交通事故致損案件只要經過交通部門對事故責任做出認定,即明確了損害雙方的賠償責任。這種理解完全將行政責任與民事賠償責任混為一談,是一種誤解。交通部門對事故雙方責任的認定是一種行政確認,如果不服,惟一的救濟途徑是向上一級交通部門申請重新認定。法院不能也無權做出更正。而民事賠償責任則不同,民事當事人承擔賠償責任完全取決於侵權的四個構成要件:即違法行為、損害結果、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及過錯。事實上,交通事故致損案件是特殊的侵權案件。尤其當車輛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時,行政責任與民事責任的分歧比較明顯。舉例予以說明: 案例五:交通部門認定承擔事故次要責任者,法院並未判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劉某騎自行車順行與趙某騎自行車逆行發生交通事故,趙某被致傷。交通部門認定此事故由趙某承擔主要責任,而劉某因其自行車無牌號,承擔此次事故的次要責任。後趙某起訴要求劉某按次要責任賠償損失。 車輛(無論是否是機動車輛)無牌號是否必然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呢,筆者以為不然,如果在交通事故中,損害的發生與其車輛制動系統或其他車輛本身的問題有相當的因果關系,無疑可以確定駕駛人具有過錯並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否則完全可以免責。上例中,趙某受損完全由於其逆行所致,劉某承擔次要責任的原因僅僅由於其自行車無牌號,而該情形與損害結果的發生並無相當因果關系的存在。因此,判決駁回趙某的訴訟請求。 案例六:交通部門認定負事故全部責任者,法院判因對方也有過錯減輕其賠償責任 某日,因下雪路滑。張兵駕駛摩托車行駛時摔倒在地,適逢李紅駕駛小客車行駛至此,因李紅未能保持安全車距與倒地的張兵的車輛碰撞。張兵受傷,診斷為:「多發性軟組織損傷」,交通部門認定由李紅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後張兵向法院起訴要求李紅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可以說,張兵受傷取決於二個因素,一個是張兵騎摩托車時摔倒在地的事實,另一個由於李紅未能保持安全車距的事實。二者具有一定的聯系,且張兵傷情並不嚴重,其摔傷的事實也可能造成該損害結果,因此,在民事賠償上,張兵也有過錯,應適用《民法通則》第131條之規定,適當減輕李紅的賠償責任。 案例七:交通部門未對事故責任作出認定,法院亦可依據其他證據進行判決 田某與李曉分別騎自行車並行,二人無意中碰了一下,恰使田某摔倒致傷。交通部門以此事故是後報事故,未對事故責任做出認定。於是田某起訴李曉賠償損失。傳統的觀點認為,一旦交通部門無法認定責任時則應根據混合過錯,由雙方當事人各承擔同等責任。但筆者以為,如果雙方均無過錯,則可以綜合實際適用《民法通則》第132條之規定;如果原告無法證明被告有侵權行為時,應駁回原告的請求;如果事故的一方有損害結果,但不能證明事故的另一方具有過錯,而且另一方又提供了可以形成證據鏈的一些證據,則亦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總之,對車輛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民事賠償責任的認定,應根據一般侵權案件的要件和證據分析,不能只受行政責任認定的影響,行政責任認定也只是一份民事證據。當然,如果該行政責任認定並無不妥之處,其證明效力高於其他證據

⑥ 交通事故中的費用由保險公司全部賠償,肇事司機對受傷者沒有責任了嗎

沒有責任。

因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條規定,投保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因搶救受傷人員需要保險公司支付搶救費用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通知保險公司。

搶救受傷人員需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墊付費用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然後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

如果發生交通事故後當事人逃逸的,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責任。還有當事人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的,承擔全部責任。

(6)肇事司機侵權責任賠償責任擴展閱讀:

道路交通事故發生以後,因為肇事車輛參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險的,由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支付搶救費用;搶救費用超過責任限額的,未參加機動車第三者強制保險或者肇事後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先行墊付部分或者全部搶救費用。

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逃賠償。也就是說墊付由機構承擔,在這里沒有必要自己先行墊付。

⑦ 肇事司機負有刑事責任,精神撫慰金賠付嗎

普通交通事故賠償,一般只要有傷殘傷亡的後果,依法都會支持精神損害賠償。但構成交通肇事罪的,麻煩就來了。因為根據最高院司法解釋,只要構成刑事犯罪,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刑事審結後,再單獨提起民事訴訟,都不賠償精神撫慰金。實踐中也是這樣掌握,但唯獨交通肇事罪是個例外,例外之處在於,交通肇事罪在司法實踐中往往不是與刑事案件一起提出附帶民事訴訟,也不是在刑事案件審結後再單獨提出民事賠償。而是在刑事案件進行過程中,同時可以單獨提起民事訴訟。這等於讓實踐鑽了法律的空子,玩了個文字游戲。但這種文字游戲無疑是善意的。也是被逼無奈。理由還是那句話,法律的意義不在於邏輯,在於經驗,在於結合實際。一般的交通事故都賠償精神撫慰金?更為嚴重的交通肇事罪反而不賠,反而賠的更少了?而且交強險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人家保險公司都同意賠了,法院為何不支持?沒有道理嘛。 所以實踐中,查看各地案例,大多支持了精神撫慰金的請求。但遺憾的是,目前的「實踐」並不統一 。

⑧ 對方主要責任,肇事者怎樣賠償

1、如果肇事車輛有購買保險,可以將肇事車輛車主、司機和購買保險的保險公司一起起訴進來;
2、先由承保的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肇事者承擔
3、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4、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六條同時投保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以下簡稱「交強險」)和第三者責任商業保險(以下簡稱「商業三者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同時起訴侵權人和保險公司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下列規則確定賠償責任:
(一)先由承保交強險的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二)不足部分,由承保商業三者險的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予以賠償;
(三)仍有不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由侵權人予以賠償。
被侵權人或者其近親屬請求承保交強險的保險公司優先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5、具體的賠償項目和金額的計算標准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建議查閱

⑨ 司機為老闆開車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誰是被告,由誰承擔賠償責任

司機為老闆開車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其交通事故責任由司機來承擔,但有證據證明是老闆強令司機駕駛導致事故的,需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9)肇事司機侵權責任賠償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⑩ 交通事故後責任人逃逸,保險公司承擔了賠償責任後,可以向侵權行為人追償嗎

我國《侵權來責任法》第53條規自定:「機動車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後逃逸的,該機動車參加強制保險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肇事司機對自己的車投保了第三者責任險,將他人撞傷後駕車逃逸,保險公司依法賠償了被撞人的相關費用後,有權向肇事司機進行追償。肇事司機歸案後要面對的不僅是賠償被撞人的人身傷害費用,還要面對刑事責任,可能會鋃鐺入獄。

閱讀全文

與肇事司機侵權責任賠償責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培訓工作計劃 瀏覽:190
上海市與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757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計劃 瀏覽:564
工程質量維修期限承諾 瀏覽:769
第四屆山東省知識產權新年論壇 瀏覽:176
房產證上沒有使用年限 瀏覽:867
誰創造了拼圖 瀏覽:998
簡單的土地轉讓協議書 瀏覽:708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